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申报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一、广州市概况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

19XX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20__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XX.X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XX.X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XXX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XXX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XXX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30.7平方公里。

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城市环境建设与管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规范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发展绿色交通。

●水源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源。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设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未实施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源水体污染比较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附件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申报材料编制导则第一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2)第二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编制导则 (15)第一部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主题1:住房条件改善一、住房改善1.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供应结构合理。

2.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性住房基本满足中低收入家庭需要,建成区内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3.住房保障机构健全,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配租、配售制度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

4.房地产市场有序、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5.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6.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

7.住宅建设广泛采用无障碍、节能设计,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8.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9.房地产交易、产权管理程序合理、服务规范。

10.市场规则比较健全。

11.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实施专业化物业管理。

二、住宅科技1.编制完成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积极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导住宅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3.推广应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及其它先进的结构建造技术,增进居住功能。

4.积极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促进住宅整体技术的进步。

5.注重住宅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突破。

6.在住宅技术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化成套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

7.在住宅部品生产、运行和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实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改善部品质量。

8.提高住宅全装修比例。

主题2:社区建设1.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专业化物业管理。

2.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15分钟社区便捷生活圈实现全覆盖。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山东省德州市建设委员会二○○四年五月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德州市新湖风景区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汇报材料一、项目开始前的情形德州市新湖风景区位于德州市中心,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湖面组成,初为自然形成的水塘,德州俗称‚海子‛。

历届政府都倾力保护利用,几经开挖整治,形成人工湖泊。

原德州城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水面,号称‚九十九‘海子’‛,作为城市宝贵的环境资源,一直是城市的黄金地段。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后居民、单位纷纷填水造地,进行建设,城区水面迅速缩减。

作为市区最大的水面——新湖,更是各单位、居民的建设首选地,湖面岸线被各单位分割占有,多数市民享受不到。

同时近40万平方米水面一直作为周围部分单位的排污和蓄洪湖,致使大量的污水不经处理进入新湖,水体富养化严重,水生植物基本绝迹;水质恶化、蚊蝇孳生,夏季频繁发生鱼类大量死亡事件,半个城市腥臭难闻。

围绕湖周围的商业、餐饮、办公区域板房、临建遍布,人流繁杂,卫生状况和环境秩序十分恶劣。

环湖周围除东岸有10米左右的绿化带和叠翠山周围小面积绿地外,仅有少量树木分散在各机关院内。

湖区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环境状况与市民对新湖的期望相距过远,当时的情况与城市中心区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项目的确定和实施过程1、确定重点新湖的规划控制早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有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在编制德州市总体规划时确定新湖周围建设市中心公园,80年代又邀请山东省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对湖区进行规划控制。

90年代结合省建委开展‚三标‛的要求,对新湖风景区的规划进一步调整完善,并获二等奖。

特别是94年地改市后,市委、市政府确定城市建设‚高起点、出精品、创一流‛的整体思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条件为重点的新湖风景区的综合治理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为此市委、市政府把新湖风景区建设放到了首位,制定了分步实施的方案,并连续多年把新湖风景区的建设项目作为当年的城建重点。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条件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条件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条件1. 要是想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啊,居住环境得特别棒。

就好比你去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觉得神清气爽,那环境肯定是干净整洁又舒适的。

小区里垃圾都能及时清理,道路也没有坑洼,就像人脸上干净净没有污渍一样。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呢,要是居住的地方到处乱糟糟、脏兮兮的,怎么好意思申报这个奖呢?2. 这申报啊,还得看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说那交通设施得完善吧。

就像一个身体里的血管一样,道路得四通八达,公交线路得合理安排。

像我上次去一个城市,那里的公交站点到处都是,想去哪都方便,而且道路标识清楚,就像有人在给你贴心指路一样。

要是交通乱七八糟的,大家出门都不方便,还谈什么人居环境范例奖呀?3. 环保方面那可是重中之重啊。

空气得清新吧,水得干净吧。

这就像人需要健康的食物和干净的水来生存一样。

我听说有的地方,以前河水又黑又臭,后来经过治理,现在清澈见底,还有小鱼游来游去呢。

要是周围的环境到处都是污染,那还能叫适合人居吗?还怎么去申报这个奖呢?4. 社区服务也不能差。

你想啊,住在社区里,就像住在一个大家庭里。

社区工作人员就像家里的管家一样,得把各种事情都安排好。

像有老人需要照顾,小孩需要玩耍的地方,社区都能提供相应的服务。

我住的社区,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室,孩子们也有小广场可以玩,这才是好的社区服务啊。

要是社区对居民的需求不管不顾,这可不符合申报的条件哦。

5. 住房条件也在考察范围内呢。

房子质量得过硬吧,不能住着住着就出问题。

这就好比你穿衣服,质量差的衣服穿几次就破了,房子可不能这样。

我朋友买了个房子,结果经常漏水,这多闹心啊。

要是住房都不能让人安心居住,还怎么去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呢?6. 公共安全也是个关键因素。

就像你晚上走在路上,不用担心突然有坏人出现一样。

社区里有安保措施,城市里治安良好。

我有次去一个城市旅游,晚上在街头闲逛都觉得很安全,没有那种提心吊胆的感觉。

要是一个地方安全都不能保证,谁愿意住在那里呢?更别说申报这个奖了。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庆陈述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庆陈述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重庆陈述材料)---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陈述材料---生态保护与城市绿化建设——重庆南岸长江滨江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一、项目简况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南岸,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0.5至2公里,面积5.15平方公里;北望渝中半岛,东依南山绿色屏障。

昔日南滨,窄街陋巷,棚房旧楼,破损频危;岸陡坡高,交通困难;垃圾成山,污水横溢,扬尘漫天,一派破、旧、脏、乱、差的景象,洪水、滑坡年年威胁居民安全。

生态环境恶劣,绿化几乎为零。

二、领导决策1998年,南岸区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滨江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改变沿江地带的面貌,创建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项目按照南岸区“发展江边”、“以路兴区”和“建设山水园林城区”的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实施,符合重庆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庆市防洪总体规划和重庆市南岸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要求。

三、建设思路坚持综合整治,以堤路建设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城市、改善市民生活条件为目的,按照“以文化为灵魂、以绿色为生命、以灯饰为特色”的原则,打造“最有人气的旅游观光带、最显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最具品味的人居环境”;同步构筑完善的交通网络,同步开展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沿线景观建设,实现对沿江景观、旧城面貌、道路交通、码头泊位、危岩滑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治理,以实现重庆市政府批准的“关于南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的规划,建成“集居住、商贸、都市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滨水花园城区”。

四、建设举措创新资金运作模式,堤路带动相关产业。

项目建设采取了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行“以路带房,以房补路,以地生财,综合补偿,滚动发展”的方针,项目业主投入有限的资金,带动了300多亿的开发投入,形成良性运作态势。

各类工程建设中,未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拆迁中注重以人为本,无集访事件发生。

项目于1998年11月24日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2月9日,南滨路正式剪彩通车,9条配套连接道路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11.5亿元。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结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中国人居环境奖”、“结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中国人居环境奖”、“结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一、广州市概况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718.8平方公里。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立高速开展,国内消费总值连续20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2000年末,国内消费总值到达2383.07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消费总值到达3.45万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到达4175美元;全市人口994.30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702.66万人,外来流动人口291.64万人;建成区面积到达430.7平方公里。

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目前正朝着建立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开展目的大步迈进。

二、申报“人居奖”类别城市环境建立与管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道路及市政根底设施建立架构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增强城市效劳功能。

●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整治城市脏乱现象,标准城市管理秩序,改善城市环境相貌。

●大气污染治理治理废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汽车,开展绿色交通。

●水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进步污水处理率,整治工业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完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建立生态公园和森林公园,构建现代化生态城市新格局。

三、广州市人居环境改变的过程●未施行改善环境之前的情况。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立的开展,广州市的城市区域迅速扩展,周边农村大幅纳入市区范围;产业构造和城市功能迅速调整,城市根底设施对经济开展的承载负荷不断增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建立相对滞后;农村人口迅速向城镇流动集中,城市管理面日趋复杂,广州市面临的环境脏乱和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根底设施的规划建立跟不上城市开展的需要,交通阻塞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立跟不上市场开展的需要,违法建立现象大量涌现;污水处理设施建立跟不上用水量的大幅增长,珠江和流溪河等水水体污染比拟严重;废气和扬尘污染指标急剧升高,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绿化跟不上城区扩展的步伐,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内容简介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内容简介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内容简介青岛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务院、山东省委、省政府、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不断打造全国精品开发区为目标,以不断探索体制和机制创新为架构,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抢抓半岛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机遇,自觉担负起发展大青岛,建设北方第一大港口的重任,全力培育山东半岛经济发展的“龙眼”。

建区二十年来,青岛开发区已经从一个荒野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山海城交融,海派文化浓郁,生活舒适、环境优美、文明、清新的现代化新城区。

在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青岛开发区致力于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环境取胜”的战略思想,突出抓好城市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海天一色,气候宜人,这里已经成为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方。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一、城市概况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青岛开发区)南濒黄海,西依珠山,风光秀丽,四季宜人。

行政区现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及一镇,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总人口42.2万,其中常住人口26万。

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1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

青岛开发区是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1985年3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母城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2.26海里),背靠数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带,是环胶州湾构建“大青岛”的战略核心。

建区以来,通过致力于实施最佳人居和现代化国际城区的目标,使青岛开发区由一个地域狭小、人居环境相对较差的荒野渔村发展成为地域广阔、环境优美的新型生态城区。

二、申报内容以生态建设为龙头全面打造“五个佳境”,即:品位高雅的文化环境,求实开放的创业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美丽清新的休闲环境,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以绿地建设为载体坚持因地制宜、精雕细琢,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增绿、补绿的“绿色计划”。

以科学养管为基础创新养护观念,完善管理措施,加大科技含量,倡导“依德养绿”。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申报陈述材料一、项目背景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是为了表彰在人居环境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机构或项目。

我们很荣幸向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提交我们的申请,并在此向评审委员会提交我们的申报陈述材料。

1.1 项目简介:我们所申报的项目是一座位于中国乡村的生态村改造项目。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伴随着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发起了这个生态村改造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规划和设计,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促进生态保护、资源回收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项目特点:•明确目标:我们的项目致力于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生态友好的乡村居住环境。

•多角度考虑:我们在项目中融入了生态、社区、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项目规模:该项目是规模较大的生态村改造项目,涉及多个村庄和数百户居民。

•社区参与:我们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意见反馈,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项目目标2.1 主要目标:•提升乡村居住环境质量:通过改造村庄,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推动生态保护:通过设计,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激活村庄经济:通过引入文化、旅游等元素,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2.2 具体目标:•建设更加舒适和安全的住房,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提供更多公共设施,例如学校、医疗中心、娱乐设施等,提高生活便利性。

•引入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农业发展和资源回收利用。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更多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服务。

•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和旅游,增加村庄收入来源。

三、项目实施及成果3.1 实施步骤:•第一阶段:项目调研和规划。

了解乡村现状、问题和需求,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设计和建设。

按照规划方案进行村庄改造和建设,包括住房、公共设施、绿化等。

•第三阶段:后期管理和运营。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监督项目运营和维护。

3.2 预期成果:•乡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材料

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民住房状况改善)材料美丽大庆我的家大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58万(城市人口92万),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下辖五区四县,有驻庆中直石油石化大企业6家。

大庆因油而生,因油而兴。

经过44年开发建设,在一片荒原上建成了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1979年以前,大庆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人们形象描绘当时大庆环境面貌是:出门盐碱路,很少看见树,无风遍地沙,有风不见家。

大庆居民住房条件也非常艰苦,在“先生产,后生活”、“油井钻到哪,房子建到哪”思想的指导下,居住区十分分散,而且全部居住在干打垒和砖柱土坯房里,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

城市基本没有集中供热、供水、排水系统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1978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大庆指出“要建设美丽的大庆油田”。

从此大庆开始致力于改善居民住房状况,曾经为油田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20万栋平房先后退出历史舞台。

截止目前,大庆已累计投资近560亿元,建设居民小区210个,总建筑面积3180万平方米。

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23平方米。

居民住宅成套率95.79%、居民住宅集中供热率80%、城市燃气普及率96.5%、城市供水普及率98%;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4.65%,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89.26%;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大庆市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一、政府引导,多元投入,逐步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近几年来,我们采取综合举措,逐步建立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有效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消费需求,从总体上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

一是发挥规划先行作用,明确住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

1998年以来,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大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房地产、给排水等专项规划进行了修编,提出了以康居住宅为标准,适度超前,形式新颖,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利于残疾人、老年人居住的住房建设要求。

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申请报告

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申请报告

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申请报告篇一:乡镇创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工作汇报一.城镇概况官林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位于XX省南端、滆湖西岸,是XX市规划卫星小城市和宜兴西北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镇。

官林史起秦汉,东汉时为始祖(了凵)亭侯蒋澄封地,称官亭,唐代曾称凌霞,宋代因官宦聚居如林,始称官林。

全镇总面积121平方公里,人口10万,下辖18个行政村和2个居民社区。

20XX年,全镇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9亿元,实现工业应税销售401亿元,财税总收入达8.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06万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十年位列宜兴市第一,连续五年位列XX市第三。

成功申报首批XX省创新产业专业镇,成功创建中国电缆城品牌培育基地,顺利通过XX省园林小城镇和XX省人居环境奖考核验收,成为全市首个XX市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先后获得了中国经济强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15项国家级荣誉。

二.申报奖项近年来,官林镇把城镇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速镇村一体化的一项战略措施,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0多亿元,先后实施城镇建设20多项重点工程,镇区面积扩展到10平方公里,镇域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官林的小城镇建设呈现出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框架规模不断扩大的不错态势,江南小城市雏形已经初步显现,已达到申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小城镇建设)的条件。

三.项目的确定和实施◆项目开始前的情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官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全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瓶颈。

由于城建资金不足,在人居环境建设上明显滞后。

老镇区居民住房面积小,居住环境差,设施陈旧老化;新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环境面貌不尽人意;镇区道路路况和通行能力较差,公共交通承载能力不足;镇区绿化面积小,公共绿地不足,生态环境质量不高。

尽快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成为进入新世纪后广大市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共同要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XX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一、项目背景1、项目概况XX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晋升平二年(358)始置县治,悠久历史,人文厚重,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理学思想的发源地、湘南起义策源地,是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包理学思想文化发源古迹地、商贸文化古街、红色津江古村三部分。

县境内保存众多的古祠堂、古塔、古桥、古井、古书院、古牌坊、古凉亭、古石碑、古民居、古遗址、革命文物等1000多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远流长,保留着独具特色的香火龙、装故事等民风民俗,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中国香火龙之乡。

2、项目目的和意义XX县历史文化遗产众多,由于自然、历史因素以及经济建设中,损坏文物现象偶有发生。

随着近年来发展步伐的加快XX县原本设想对旧城区进行拓宽改造。

XX县文物部门深入调查,发现旧城区历史遗存丰富,保存有古街、古民居、革命旧址、古祠堂等文物古迹,保留着纯朴的民风民俗。

县文物部门积极向XX县四家领导汇报,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形成共识,保护旧城区原有格局,择地另建新城区。

在新区建设加快的同时,XX县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实施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通过对文物进行修缮维护和基础设施改造以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努力提升居住环境的同时,不断促进人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项目的实施[项目实施部门]XX县人民政府[项目参与单位]中国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项目实施过程及主要措施]一是对项目实施进行规范化管理。

1992年成立XX县文物管理所,管理县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1996年成立XX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县域内的文物管理工作。

2008年成立了XX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作为规划的监督执行机构,委员会下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小组、组建名城修缮整治项目指挥部,较大的建设项目和环境改变工程应经专家小组审定。

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

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

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人居环境范例申报材料一、基本情况XX村位于XX县城东北方向,距离县城XX公里,共有居民XX户,人口XX人。

本村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整治措施1. 垃圾分类处理我们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

通过设置垃圾分类亭、垃圾分类桶等设施,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2. 厕所革命我们对全村的厕所进行了改造升级,新建了一批卫生厕所,并对原有的旱厕进行了改造。

在厕所内安装了排风扇、照明灯等设施,改善了村民的如厕环境。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厕所保洁制度,定期对厕所进行清扫和消毒,确保厕所的卫生和安全。

3. 村容村貌整治我们对村内的违章建筑、破旧房屋进行了拆除和修缮,清理了乱堆乱放的杂物,硬化了村内道路,新建了一批绿化带和休闲广场。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村内环境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村容村貌的整洁和美观。

4. 公共设施建设我们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公共设施管理制度,明确了管理责任人和维护标准,确保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和长期效益。

三、整治成果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XX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厕所革命让村民的如厕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公共设施建设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评价。

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立村民自治组织等方式,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未来计划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

计划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提高垃圾分类处理水平;二是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公共设施的正常使用;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四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期发展。

环境管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精品

环境管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精品

附件2: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主题1:住房条件改善一、住房改善1.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供应结构合理。

2.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基本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棚户区、旧住宅区得到有效改善和整治。

3.住房保障机构健全,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配租、配售制度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

4.房地产市场有序、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5.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6.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

7.住宅建设广泛采用无障碍、节能设计,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8.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9.房地产交易、产权登记程序合理、服务规范。

10.市场规则比较健全。

二、住宅科技1.编制完成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积极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导住宅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3.推广应用先进的结构建造技术,增进居住功能。

4.积极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促进住宅整体技术的进步。

5.注重住宅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突破。

6.在住宅技术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化成套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

7.在住宅部品生产、运行和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实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改善部品质量。

主题2:社区建设1.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了物业管理,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物业管理。

2.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3.社区居民团结互助、文明居住,重视开展社区的公益活动。

4.社区社会稳定,治安情况良好,各类矛盾得到有效的协调和化解。

5.重视失业或下岗人员的就业安排,社区里没有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及其子女得到有效的接济。

6.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妇女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及管理的程度较高。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项目概况**区地处胶东半岛南部,是**市1994年区划时成立的新区,总面积533.2平方公里,人口约46万。

建区以来,**区依据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潜力和优势,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建筑节能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

坚决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积极探讨监管新举措,建筑节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先后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区)、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绿化建设)、山东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区、山东省建筑节能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项目申报陈述一、城乡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区本着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技术创新,搞好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节能材料,推进建筑节能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编制了《**区民用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节约型城镇。

二、探索新思路,创造性开展建筑节能工作(一)区政府高度重视,有效保障推行建筑节能**区始终将建筑节能作为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坚决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成立了**区建筑节能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前瞻的规划,完善各项规章和制度,为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保障。

(二)创新管理体制,建筑节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在**市率先将建筑节能与工程质量监督有机结合,形成闭合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机制。

1、机制创新,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工作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现工作广度的转变,监管范围由城区69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区553.2平方公里;三是实现工作深度的转变,由原来粗放式的管理转变为施工图审查、材料检测和施工质量全方位的监管。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住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居住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哈尔滨道外区人居环境改善目录前言 (3)一、道外区规划与建设背景 (3)二、道外区规划建设的整体理念 (5)三、道外区显著的规划实施效果 (6)1、通过老工业基地改造,推动城市功能更新 (6)2、通过住房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7)3、通过绿化和公共空间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9)4、通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城市文化魅力 (9)5、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载体功能 (10)四、道外区规划建设经验和影响 (11)附表1 道外区“十五”期间城市规划与建设所影响的人居环境系统变化一览表 (12)附表2 道外区“十五”期间搬迁工业企业一览表 (13)附表3 道外区“十五”期间改造危棚房一览表 (13)附表4 道外区“十五”期间危棚房改造情况对比 (14)附表5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居住小区统计表 (15)附表6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建设各类绿地一览表 (16)附表7 道外区“十五”期间绿化建设情况对比 (20)附表8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停车场一览表 (21)附表9 道外区“十五”期间道路统计一览表 (22)附表10 道外区“十五”期间人居环境改善情况对比表 (23)附录道外区规划建设成果案例 (24)前言哈尔滨市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北方城市,道外区是哈尔滨市历史悠久的老城区之一,地处哈尔滨市的中北部,其范围北起松花江南岸,南至大方里以南坎下;西起景阳街,东至振江街,总面积为4.17平方公里。

2006年总人口137400人,人口密度32950人/平方公里。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复杂,道外区已不适应城市整体快速发展的需求。

为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针对道外区的更新改造进行了一系列实施工作。

一、道外区规划与建设背景新世纪开始,党和国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多项方针政策。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报告格式版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报告格式版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报告格式版一、项目背景与意义人居环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保障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基础。

本项目旨在改善和提升中国人居环境的质量,促进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中国大城市,计划通过改善居民小区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立良好的环境管理机制,改善居住环境质量。

三、项目目标1.提高居住小区的基础设施,确保水、电、气、热资源的供应稳定和安全。

2.改善小区的公用设施,提升居民公共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效率。

3.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机制,加强小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

4.增强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社区凝聚力。

四、项目内容1.基础设施改善:-修缮小区内的供水管道和给排水设施,确保供水正常、排水畅通。

-更新小区内的电力设备,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和稳定。

-加强小区内的天然气供应设施,确保居民的正常使用。

-升级小区内的供热设施,提高供热质量和供热效率。

2.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新建或改建小区内的公园、健身设施和儿童活动场所,满足居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

-配置小区内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等,提供公共服务功能。

-建立居民活动中心,组织社区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环境管理机制建立:-设立专门的小区环境管理办公室,负责环境管理和监督工作。

-建立环境巡查制度,定期检查小区内的环境卫生情况,并制定整改计划。

-加强小区的安全管理,设置监控设备,确保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积极开展居民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开展环境保洁志愿者招募活动,培养居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习惯。

-建立社区组织,开展居民自治和公共事务管理。

五、项目效果评估1.基础设施改善:供水、供电、供气和供热设施得到升级,居民能够得到稳定、安全、高质量的服务。

2.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

附件2: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评选主题及内容主题1:住房条件改善一、住房改善1.住房供应体系完善,供应结构合理。

2.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基本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要,棚户区、旧住宅区得到有效改善和整治。

3.住房保障机构健全,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配租、配售制度完善,住房保障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

4.房地产市场有序、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健全,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

5.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

6.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

7.住宅建设广泛采用无障碍、节能设计,注重养老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8.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9.房地产交易、产权登记程序合理、服务规范。

10.市场规则比较健全。

二、住宅科技1.编制完成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和开发关键技术,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2.积极推行康居示范工程,引导住宅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3.推广应用先进的结构建造技术,增进居住功能。

4.积极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促进住宅整体技术的进步。

5.注重住宅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技术突破。

6.在住宅技术标准化工作、实施工业化成套技术方面有杰出贡献。

7.在住宅部品生产、运行和流通体制方面,努力实现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改善部品质量。

主题2:社区建设1.新建住宅小区全部实行了物业管理,大多数的旧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实施了物业管理。

2.社区内生活、文化、卫生、教育等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有益。

3.社区居民团结互助、文明居住,重视开展社区的公益活动。

4.社区社会稳定,治安情况良好,各类矛盾得到有效的协调和化解。

5.重视失业或下岗人员的就业安排,社区里没有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人员及其子女得到有效的接济。

6.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护,妇女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及管理的程度较高。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材料

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材料一、城市简介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现辖四县(市)三区,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人口452.22万,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53.5平方公里,人口54.82万。

扬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经济繁荣,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年来,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扬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GDP完成558.93亿元,同比增长11.1%,财政收入55.61亿元,同比增长36.6%,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了“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良好人居环境。

二、申报类别90年代初期至现在,扬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改善人居环境的创建活动,按照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旅游名市、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改造、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扬州由一个地域狭小、环境相对较差的小城发展成为规模较大、风景秀丽的江淮明珠。

扬州已经具备了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的条件。

扬州调整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合理、编制科学、实施有效并得到严格管理;成立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不断加大城建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水陆交通设施完善,城市道路成网成环,快捷畅通;公用事业不断发展,三废处理颇有成效,城市水气环境达标;建立和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困定销房、廉租房解决了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

三、城市人居环境改变过程扬州过去的城市状况90年代初,由于工业企业的剧增,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过多,导致扬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用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当时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仅2. 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仅有15.31平方米。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迫切需要改善人居环境和居住质量,尽快使扬州走上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再现昔日“绿杨城郭”的怡人环境。

目标和决策的形成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扬州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全面拉开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序幕,确定了既要建设现代化城市,又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总体发展思路,做出了向西部新发展的重大决策,在10多年的时间里,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矗立在西部新区。

建设部关于公布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项目)名单的通报

建设部关于公布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项目)名单的通报

建设部关于公布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项目)名单
的通报
佚名
【期刊名称】《风景园林》
【年(卷),期】2004(000)055
【摘要】<正>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北京市、重庆市市政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根据《中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和评选办法》,经部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授予海南省海口市、山东省烟台市、江苏省扬州市等3个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授予"北京市海淀区生态环境建设"等29个项目"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希望获奖的城市、单位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希望各地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总页数】1页(P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5
【相关文献】
1.建设部公布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名单 [J], 肖红
2.建设部公示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名单 [J],
3.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项目)名单 [J], ;
4.关于200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项目)名单的通报 [J],
5.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项目)名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申报报告东沟岭社区旧城改造项目一、概述东沟岭位于广西南宁市东北部的东沟岭新区范围内。

社区旧城改造项目东起快速环道、西到邕武路、南接规划中的衡阳路延长线,北到南梧公路,占地面积0.72平方公里。

二、实施前的情况东沟岭社区形成大约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文革”结束后,一些下放农村的居民陆续回城,由于没有房屋,位置偏僻、无人管理的城郊结合部东沟岭便成了他们的栖息地。

1979年3月,为了加强对东沟岭地带的管理,兴宁区政府在此设立了东沟岭居委会(2001年下半年改设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东沟岭居委会成立初期,当时仅有50多户居民,居民绝大部分居住在自己搭盖的油毡房。

1980年以后,居民迁入开始急骤增加。

人口状况。

东沟岭社区住户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有当地居民、下放回城户、市内工程搬迁户、“两劳”释放人员和占大部分比例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广西玉林、隆安、横县、马山、武鸣等十多个广西区内县市。

据1999年人口普查统计,东沟岭社区内共有住户2702户,总人口10093人,其中流动人口1958户,人口7922人,占总人口的78.5%,平均4个人中就有3人是流动人口,为南宁市流动人口比例最高、弱势群体人群最集中的区域。

居住状况。

东沟岭社区房屋大部分是缺乏规划的违章建筑,搭盖物主主要为流动人口。

据2001年的调查统计,社区内搭盖住所的2730多户中,持有本市户口的1044户,持有合法建筑手续的仅210余户,违章搭盖2500多宗,面积达19.5万平方米,搭盖物主要是油毡房和石棉瓦简易房。

设施状况。

东沟岭为丘陵地带,区域内土地起伏不平。

由于绝大部分的建筑物为违章搭盖,缺乏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给水、排污、供电和通讯等设施严重匮乏,而且布设混乱。

2001年底调查的资料表明,社区内6米以上宽度道路硬化率仅为2.3%,集中排污率不足2%;35%左右的住户没有使用自来水。

区域配套设施匮乏,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本市最低。

由于缺乏规划,公共设施极为匮乏,东沟岭防御灾害的能力极为脆弱,1983年到2001年间,共发生4次火灾,共烧毁了房屋366间;其中,1996年的火灾造成多人烧伤,3人丧生。

生活状况。

社区内的人员就业技能水平较低,主要以收购废旧、作坊零星加工、贩卖禽畜等谋生。

除了少数人生活有保障外,大多数居民生活在贫困之中,政府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费有93户339人,位于全市社区之首。

特殊的居住环境、复杂的人员来源和生存压力,特别是来自区内外的流动人口,多以血缘关系结群而居,形成了“马山帮”、“横县帮”,社区内社会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发案率极较高,给计划生育、消防、卫生、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带来难度。

教育状况。

东沟岭社区有一所中学和4所小学,全部是社会力量办学。

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较差,生源素质偏低。

前几年,城区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在兴宁中学兴建了教学楼,但仍不能满足于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贫困失学和靠助学的学生日益增多。

到2001年6月,包括流动人口在内,失学和靠助学的适龄儿童为33.35%。

三、目标策略从1989年起,南宁市政府就先后两次对东沟岭旧区实施改造。

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推进。

2001年6月28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同意兴宁区作为业主开发东沟岭新区;并于同年12月21日,授予兴宁区政府全权负责东沟岭包括东沟岭社区在内14.12平方公里的房屋拆迁安置工作。

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东沟岭区域“棚户区”的拆除以及居民的安置,南宁市兴宁区提出,东沟岭社区旧城改造以改变旧城区面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质量优良的现代化社区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努力实现“一年有变化、三年大建设、五年成规模”。

1、高起点规划原则。

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保证旧城改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保证功能和景观的先进性,精心编制《南宁市东沟岭居住区详细规划》,确保30年不落后。

2、提高经济效益原则。

调整用地功能,实行商住结合,完善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城区经济。

3、拆迁与开发新建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逐个组团抓落实,开发建设的地段,拆除旧建筑后实行综合开发建设。

4、全方位改造原则。

旧城改造同时实施地下管线敷设,地上公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艺术和环境艺术工程建设整体配套,相得益彰,不留死角。

5、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原则。

旧城改造积极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坚持谁投资、谁收益,政府、社会多渠道筹措融通资金,共同为旧城改造做贡献。

6、保护环境资源、突出特色原则。

旧城改造要注意保护与合理使用原有的自然资源,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和“绿城”城市的特色,打造东沟岭新区品牌。

四、实施过程拆迁补偿安置,是项目实施的首要难题。

兴宁区主要通过提供周转房、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和加大资金融通渠道等措施,妥善解决被拆迁户回迁之前的住房问题,以推进东沟岭“棚户区”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和住宅产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1、提前做好安置区建设。

为方便被拆迁户的工作与生活,兴宁区共投资了1600多万元人民币,建设了总建筑面积达25000多平方米,可以安置373户住户的两个高品质的安置区,安置区绿化率达23.17%,人均住宅面积13.1平方米;同时,向其他住宅发展商租用了200套房屋,对租户收取低价房租,一般的按3元/平方米每月标准计收租金,产权置换户依法给予免费居住,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或复退军人定期补助者减半计收租金,五保户给予免费周转安置。

对租用住宅发展商房屋的住户,由兴宁区进行差额补助。

2、制订优惠的补偿、补助政策。

拆迁补偿有货币补偿和房屋产权调换两种方式。

项目实施中,多数被拆迁人选择就地安置、货币补偿的方式。

凡是拥有合法产权的单位和住户均可得到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所有补偿,并同时享受兴宁区制定的优惠的补偿政策。

在兴宁区的优惠政策中,除了对违章建筑的拆除给予相当于原建筑安装成本的材料补助,供房屋被拆除人购买回迁房时抵作房款外,对落实政策回城户、市内各项工程的搬迁户、“五保户”、“低保户”和侨属、港台属等人群,在安置用房上给予优惠待遇。

3、提供优惠于市场价格的回迁房。

为了使被拆迁户能够购买住房,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兴宁区建设了用于被拆迁户回迁的住宅区,住宅区规划用地面积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1万平方米,绿地率为35.3%,容积率为 1.60,共为被拆迁户提供1200套回迁房屋。

房屋以低于市场价20%-45%左右的价格出售给被拆迁户,同时,对违章建筑户等人群采用兑现材料补助证明的方式,大大提供居民的房屋购买能力。

4、多渠道进行融资,提高居民购房努力。

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相结合的金融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购房者的需求,同时,提供兑现拆除违章建筑的材料补助证明,提高居民购房的支付能力。

5、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环境质量。

为充分体现住宅的经济性和适用性,突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兴宁区规划、建设部门认真倾听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对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和建筑单体设计方案进行公开招标,择优录用,采取富有弹性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规划结构,力争充分使用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延续区域的文脉;设计符合小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6、强化质量管理,保证建设质量。

所有建设项目均以公开招标的方式,严格选择信誉好、实力强、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施工;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尤其是节能、节水及环境保护技术,推进住宅产业的发展。

建立层层把关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现场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质检部门派员进驻现场,对施工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明确质量监理以及材料供应、施工等各个与工程建设质量有关单位的质量责任,做到施工操作到位,工程监理到位,质量监督到位,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五、取得的初步成果1、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2002年到2004年6月,以协议拆迁的形式,共对2367户19.8万平方米的各种建筑物进行拆除。

其中,为要求迁回原居住地的1062户违章建筑户发放一次遣散费共95.7万元;给自愿回迁东沟岭新区的1071户违章建筑户出具材料补助证明280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项目区域原来建设无序、人居环境恶劣的状况。

2、共为409户2045人次的住户提供周转安置。

3、居住区景观大道建设全面竣工;占地面积近14000平方米的居住区休闲广场建成开放;主要用于给被拆迁人回迁的小区房屋建设近6万平方米,为第一批154户提供了回迁商品房。

4、良好投资环境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两年多来,项目范围内的景观大道、六组团、休闲广场、兴望路、兴东路西段等项目相继动工建设,共完成投资1.5亿元,为社会增加了就业岗位。

5、通过政府返还土地出让金和收益金、银行筹资、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方式筹资,既保障项目的启动资金,又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了平台。

一方面,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组织开发商建设回迁房,降低居民的回迁门槛;另一方面,为居民提供完善的金融分为,提高居民购买住房的支付能力,加快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及时回收资金,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

6、注重项目区域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文化的传承,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切实保护与合理使用项目范围内的山体与河流,对沙江河水道进行疏浚,并规划建设沙江河水道绿化景观带,致力于项目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7、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兴宁区经济发展空间狭小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形成从首府城市中心拓展到城市外延的“经济大走廊”的格局,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8、环境的改善、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参与项目建设的实践,有效提高居民素质,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

东沟岭“棚户区”的改造开发工作,在两年多时间内取得较好成效,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广西、南宁市领导人多次视察东沟岭改造开发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国内新闻媒体对项目实施予以广泛报道。

在国家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建设部领导对东沟岭改造开发中的群众动迁工作予以肯定。

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是保证项目建设取得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促进“棚户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返还土地出让金和收益金等政策支持、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是形成住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最佳途径;“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在“棚户区”拆除过程中,采取优惠政策,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大限度争取社会力量和民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根本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