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教师用书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教师用书

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一、设计意图本单元综合探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由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总体教学目标决定的课程标准将《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总体教学目标规定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一规定表明,学习哲学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引导学生“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探究活动放在全书的最后,与这一总体教学目标是吻合的,也理应是全书思想教育的升华。

2.由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决定的本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究和把握,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地对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因此,本探究活动将“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实现人生价值、铸就人生的辉煌”作为主题,与本单元的主题是吻合的,也理应是本单元主题的升华。

3.由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决定的中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关心的问题很多,但最关心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

本探究活动正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而设计的,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是吻合的,也理应是学生思想教育的升华。

二、内容结构与目标分析本单元探究活动的目标有三:一是理解人的价值,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三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实现人的价值过程中的作用,明确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

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本探究活动的“理论评析”作了概括性的分析和说明,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说明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人的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作用。

高中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高中政治《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课堂探究2]:
(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上述材料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
设计意图: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共有两问。
第一问,是为了说明哲学并不神秘,就连儿童思考的一些问题也包含着某些具有哲学性质的内容。
第二问,上述材料给我们的积极启示是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教学课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课时
总:1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4)递进: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开始新课: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这框主要破除学生对哲学的神秘感,克服学生对哲学的距离感)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1.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 )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2.“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B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精品,全册)前言(第一课时)一、课改的必要性: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1、存在的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1、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一个要求: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3、选修: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课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2课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多媒体课件展示)白衣渡江是一次三国史上最成功、最经典的偷袭战之一,这是吕蒙和陆逊共同策划的针对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将关羽的一次大阴谋。

先是吕蒙抱病,推荐陆逊接手军队事务。

陆逊以其年少,关羽必不防备,加上托书示弱,关羽为人骄横,自然落到了这个圈套之中。

白衣渡江之计,也是出其不意的典型,偷袭战的经典案例。

故事中的吕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

受孙权之劝,多读史书、兵书,学识英博,就关于吕蒙学习过程,还有一则小故事。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吴国大都督周瑜死后,鲁肃继任东吴的都督,有一次,鲁肃经过吕蒙的防区约见吕蒙,座谈过后鲁肃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

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过往甚密。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问题探究:“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启示?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总结:很对。

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特别是老师,千万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成长的阶段,他们每天都在变化,现在学习不怎么刻苦的学生,如果改正缺点,刻苦学习以后也可能成为对社会非常有用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和闪光点,你们应挖掘自己的优点,使每一个同学高中学习阶段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引导: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的发展必须同人口,资源环境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是全书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落脚点。

因为我们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样”,知道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服务于我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从知识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从能力目标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尤其是用物质生产实践认识社会历史的奥秘,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确地设计和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培养学生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坚定学生的群众立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从生活实践出发,经过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一个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实践。

这是一个循环上升运动,但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即在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回归。

总之,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正确认识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因此要谈价值观,就必须先谈社会历史观。

但是,由于第二、三单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世界,而没有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进行讨论。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知识框架体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知识框架体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框架体系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哲学核心知识是什么为什么哲学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慧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⑤(期中卷26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原理内容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欢迎共阅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教育教学目标(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

○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

讨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要看他对社会、为人民贡献了多少,而不是为自己捞取了多少。

○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

讨论分析为什么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列举生活事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个性发展和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深刻理解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指路航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3)通过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教材总体介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教材总体介绍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1·领会矛盾的观点,初步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 本内容;
2·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树立对具体问题必须进行具体分析的观点,这 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基本要点
1·坚持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也是由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的。(辩证否定观)
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
文字与音像 资源
文字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其他涉及政治以 及时事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 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重要的资源。
实践活动 资源
广义的实践活动包括课堂内的讨论、辩论、演示、模拟等, 也包括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还包括和思想政治教 育有关的集会、报告、演出、经济活动、司法活动、科技活 动等
第四单元,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何看待社会历史和人生价值,阐明历史 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阶级和 阶级斗争、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核心问题: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 (人生)和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四)如何使用《生活与哲学》教材
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总结,进一步 理解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2·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它的核心对立统一规 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哲学基础。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优化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的 实践性
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从宏观的把握上,教材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但是又对课程标准的内 容做了一定的调整。教师既可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学,也可 以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重新 编排一个教学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生活与哲学全册经典教学案例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二)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三单元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有哲学思想的人,是会创造幸福的人;一个热爱哲学的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民族。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知识准备1、哲学的含义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联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门捷列夫门捷列夫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

他的成功在于不自觉地遵循了辩证法。

他认为,质与量的统一是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而且有质变,化学元素有转化。

但是,门捷列夫到了晚年则成了形而上学的俘虏。

他为了证明社会发展变革的不合理性,竟然反对自然界存在着飞跃,否认原子可分为“电子”,否认元素的复杂性。

他竭力反对的原子结构的新发现,这恰恰是对发展门捷列夫化学周期律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他的哲学思想的倒退妨碍了他进一步获得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点评:(看我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和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才可能取得成就和成功。

在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模拟练习:邓亚萍1973年生于河南郑州,5岁学打乒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

曾获4枚奥运会金牌,14次获得世界冠军头衔,连续8年女乒世界排名第一,是世界上唯一一位蝉联奥运会乒乓球单打金牌的运动员。

1997年退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3课 第1框 真正的哲学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同步教师用书:第1单元 第3课 第1框 真正的哲学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理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的表现。

3.把握哲学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重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难点: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基础·初探]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1.哲学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二、社会变革的先导1.批判功能: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塑造功能: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3.激励功能: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温馨提示】不能认为哲学决定社会进步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有巨大的反作用。

但这种反作用始终从属于社会变革对哲学发展的决定作用,它是第二位的。

[预习·提升]1.判断(1)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与哲学是相互决定的关系。

(×)(2)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4)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表明哲学对社会变革一定起促进作用。

(×)2.思考真正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哲学吗?提示:哲学家对问题的认识总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因此一定时期的哲学形态在后人看来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为真正的哲学,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现在看来都有其局限性,不一定都科学,但它们都是自己时代的真正的哲学。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1.教材P16探究问题【提示】(1)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复杂,经济和政治体制正处于转型期。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2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播放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教师引导: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国际歌,但它表达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真理,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一问题。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梁启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教师引导:在关于“谁是历史的创作者〞这一问题上,近代著名的学者梁启超和伟大领袖毛泽东观点截然不同,梁启超认为社会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而毛泽东那么认为社会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么,两者谁的观点正确呢?理由又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一问题。

推进新课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那么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3页“专家点评〞部分,体会“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内涵。

板书:1.人民群众的概念和地位板书:〔1〕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概念①含义: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范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③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知识拓展:比较人民群众、劳动群众与体力劳动者三个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它是一个政治范畴,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013学年高中政治 教师用书 1.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2013学年高中政治 教师用书 1.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
本问题的原因,是对基本知识的再现和运用。材料中用
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事例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问题,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A
第 一 单 元 生 活 智 慧 与 时 代 精 神
第 二 课 百 舸 争 流 的 思 想
第 一 框 哲 学 的 基 本 问 题
晨背关键语句 知识点一 理解教材新知 知识点二 考向例析 把握命题热点
热点分析
应用创新演练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 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 基本性质 和
方向 ,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某呆秀才下乡,被一条水沟挡住了去 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 不到如何过水沟的方法。一位农夫告诉他, 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 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农夫说:“不是那 么跳。”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

2.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A.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
的问题
C.哲学的基本问题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始终
D.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 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而不是整个 社会发展的始终,因此答案为C项。 答案:C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教学案人教版必修四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教学案人教版必修四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必修学习要求】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选修学习要求】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理解世界观的含义,懂得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理解方法论的含义,懂得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考点讲解】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解世界观的含义,懂得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1)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2)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3、理解方法论的含义,懂得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知识点梳理】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2.哲学源于:3.哲学是一门学问。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教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教材 新人教版必修4

目录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精神1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2生活处处有哲学 2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5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9哲学的基本问题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1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5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5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7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2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27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28世界的物质性 28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30第五课求索真理的历程35意识的本质 35意识的作用 38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42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42在实践中追求发展真理 46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50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53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4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57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60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0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3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6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72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75树立创新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75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78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81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85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86社会发展的规律 86主会历史的主体 93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96价值与价值观 9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99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02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107结构图追寻生活的智慧《文苑图》周文矩(南唐)@§画卷描绘了四位文士绕松静思的情景。

尽管他们姿态各异,但却流露出同样的沉思。

世事万物因为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一、教育教学目标(一)教育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与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推断的基本含义。

○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推断与价值选择。

○如何制造与实现人的价值。

(2)懂得○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价值推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实现人的价值的主观条件。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及有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不一致,加深对人的价值的懂得。

讨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奉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要看他对社会、为人民奉献了多少,而不是为自己捞取了多少。

○运用所学知识及有关原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一致、认识事物的角度不一致,时间、地点与条件不一致,就会形成不一致的价值推断。

讨论分析为什么进行正确的价值推断与价值选择,就要遵循社会进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进展的必由之路。

○剖析生活中价值冲突的实际事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处、传统与时尚等,运用有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是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列举生活事例,运用有关原理,分析说明为什么人的价值要在劳动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讨论分析追求个性进展与强调与社会统一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正确分析与看待社会、人生的能力,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通过价值与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与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与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深刻懂得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指路航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初步具有认识与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3)通过学习价值推断与价值选择的原理,要求学生深刻领会价值推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与主体性特征,做到自觉遵循社会进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走历史进展的必由之路,初步具有进行正确的价值推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教师用书前言一、如何定位《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这门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这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在这门课和这本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什么?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课程的基本性质就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门课要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不能把它讲成哲学概论,也不能用其他哲学派别来冲击和淡化这门课的主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这门课程的主题和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当然,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长河中予以考察,让学生在与中西哲学的对比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现实力量。

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了以往哲学思想的优秀成果,这不是一句空话。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教材力图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建构,通过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所未有的科学真理性和指导人民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这原本是一个哲学味道颇浓的话题。

我们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框中。

通过对案例、情境和问题的思考,引出结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和在实践中对世界的思考。

只要是正常的人,他就有生活和实践,就会思考,因而就会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们在“专家点评”栏目中,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供给了学生。

这师徒二人认为哲学起源于“惊讶”、“惊异”、“迷惑”,这对不对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谁更高明呢?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为“惊讶”、“惊异”、“迷惑”等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怎样产生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可见,柏拉图师徒对哲学起源问题的追问停留在了半路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问题追到了根子上。

新教材既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又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导向。

这种导向不是生硬地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逐步引导自然而然地完成的。

二、《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突出特点教材的编写是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作指导,全面贯彻课标的各项要求,吸收了近年来学界取得的新成果,纠正了一些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并不科学的说法,因而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其重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课和时代发展的关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

”每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都要体现时代要求,都要贴近时代,都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

哲学尤其应该如此。

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和学科特点决定的。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应该体现时代的精神,解决时代的课题和任务。

离开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哲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要求,这种任务和要求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以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观点和理论。

这些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的“心理”、“观点”、“知识”和“理论”就构成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哲学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概括自己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凝聚自己时代最精致、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从而成为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是哲学的姥姥家。

的确如此,历史时代是孕育哲学的母体和沃土,离开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就没有哲学。

只有脚踏现实的土地,理论才会有生命力;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理论才会有说服力。

因此,贴近时代,对于《生活与哲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教材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实际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的关系构建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生活与哲学》成为一本有实效性的教材,是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追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一种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

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

哲学产生于人们对生活、实践所提出的问题的追问和反思,因此,如何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是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致力探求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它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首先是我们的社会实际生活。

因此,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讲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之义。

如果我们认识和处理不好这一关系,哲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学生就会以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只是某种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无关的书本上的东西,就会导致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甚至敷衍了事。

这里所说的实际生活,即社会生活,对此不能只作狭隘的理解。

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的生活,更不能只看作是休闲、娱乐和学生周围的琐事。

它当然也包括学生的个人生活,但它是指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中国的和外国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丰富内容。

当我们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哲学而从无比丰富的生活的海洋中选取素材时,取舍的标准首先不是空间上的远近或时间上的古今,而是是否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某一思想或事件,尽管在时空上离我们很远,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典型的意义,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能力、素质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系重大,就属于我们应当选取的范围。

相反,某些事情尽管发生在今天,出现在我们身边,但不具有典型意义,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影响甚微,就不在我们选取的范围内。

理论之树怎样才能常青?理论必须脚踏现实的土地,立足时代的发展。

离开了实际生活,理论就没有根了,就变成灰色的了。

只有来自生活的理论,才能解释和说明生活,才能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

因此,我们在编写《生活与哲学》时,始终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图实现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呈现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三)教材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贴近学生,致力于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适合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感觉到上好思想政治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上好这一课,就无法很好的立足社会,无法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编写《生活与哲学》时着力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贴近学生,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发展规律来编写教材,把对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用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原理和方法写进教材。

选取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地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我们在选择知识、原理和素材时,必须牢牢把握和遵循的原则。

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是什么?把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学生,用什么样的思想教学生,才是对学生有益的,能帮助他们走向光明的前途,拥有美好的未来?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世界和人生,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取得成功。

所谓正确地认识世界和人生,就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有了正确的世界观,看世界时不出偏差,才会在生活中不碰壁,游刃有余,取得成功。

因此,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学生自身的利益和未来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真理从来都是益人的,谬误永远都是害人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是真理,人类发展需要科学,社会进步呼唤真理。

学好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终身受益。

(四)教材的第四个重要特点是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把知识的传授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础的奠定,同课程设计的开放性、实践性是紧密联系的。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我们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注意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仅仅理解为走出课堂,从事社会活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能片面理解为放弃课堂的传道授业,离开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完全由学生自主研讨和辩论。

正确理解和运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前提。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如何思考呢?掌握知识是学生进行正确思考和形成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教材决不是不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改革创新知识的传授方式。

在这一点上与传统有别。

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特别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呈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目标。

它的着眼点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不是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让学生切实感到,教材中所讲的那些原理是经过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这样这些原理才能进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化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血液,流淌在他们的体内。

第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关键,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

教材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穿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材的编写首先把眼光放到学生身上,致力于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坚持把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出发点,认为学生凭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