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案-吉林大学课程中心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案-吉林大学课程中心

教案(1)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2)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3)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4)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5)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6)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授课教师王庆钰授课内容第五章杂交育种授课学时4学时授课对象农学本科课型理论课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杂交育种是目前最有成效的育种手段,掌握亲本选配原则和杂交方式;掌握不同方法处理杂种后代的基本过程;了解杂交育种程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系谱法、混合法育种程序。

系谱法各世代工作内容。

参考材料1.蔡旭.1988.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西北农学院.1981.作物育种学.农业出版社3.庄巧生论文集编委会.1999.庄巧生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时间分配及备注教案(7)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8)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9)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 案(10)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1)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2)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3)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4)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5)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授课教师王庆钰授课内容第十四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对象农学本科课型理论课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重点讲授群体轮回改良在作物品种改良中的作用及群体改良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群体改良的方法;轮回选择的方法。

参考材料1.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989.玉米轮回选择的理论与实践.农业出版社2.Simmonds.N.W.著.1983.莫惠栋译.作物改良原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彭择斌,张世煌.2000.玉米群体改良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科学,33(增刊):27-33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时间分配及备注教案(16)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7)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分子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一、教学目的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主要讲授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和方法,要使学生学到种质资源、作物繁殖体系,天然变异的利用、人工变异的创造、选择策略和方案、育种程序和方法、以及育种的专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作物育种、良种繁育和种子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使学生了解到作物育种发展的新动向。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进化与遗传改良的关系、《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现代作物育种的特点。

理解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的关系。

掌握作物发生变异的原因,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识回顾-进化问题:进化问题。

2.作物育种学绪论: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任务;现代作物育种的特点;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

3.作物品种的概念及作用:作物品种的概念;分类地位;品种特点;优良品种及作用;品种的合理利用问题。

第一章:作物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与作物类型的关系。

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繁殖方式,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育种特点。

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对确定育种方法起主导作用。

1.作物的繁殖方式与作物类型:有性繁殖与作物类型;无性繁殖与作物类型。

2.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自交系(纯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

第二章:作物育种程序与育种目标(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及作物育种的程序。

掌握作物育种目标及实现办法。

理解育种目标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1.作物育种程序。

2.育种目标:作物育种目标的概念;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

第三章:种质资源(3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作物育种学__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作物育种学__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作物育种学__植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 绪论作物育种学__绪论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_绪论电子教案doc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作物育种学__作物繁殖方式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_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电子教案doc 第二章种质资源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电子教案doc 第三章育种目标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育种目标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育种目标电子教案doc 第四章引种与选择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引种和选择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引种与选择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五章杂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六章回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回交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回交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七章诱变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1(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2(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电子教案doc第九章倍性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电子教案doc第十章杂种优势利用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4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5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电子教案doc第十一章雄性不育性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雄性不育性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电子教案doc 第十二章作物品质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第十三章群体改良及轮回选择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轮回选择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 教学课件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组织培养-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组织培养-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1(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2(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3(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分子标记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逆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转基因技术教学课件ppt电子教案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逆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虫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虫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实验实践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实验指导实验实践doc试卷习题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试卷(2005-2006第一学期)试卷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作业习题例题习题。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页)教案编写:①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要求表明教材或参考文献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

②教学方法、手段指使用直观教具、挂图、板图、多媒体教学及双语教学等方法。

③教学进程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等。

④板书设计可在教学进程中直接用横线、浪线等标示出来。

⑤教后感是对本次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成功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情况进行总结。

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而人工进化则是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然进化一般较为缓慢,而人工进化则比较迅速。

自然进化的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而人工进化的方向决定于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使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变异逐代得到积累加强,不利的变异逐代淘汰,从而形成新物种、变种、类型以及对其所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人工选择则是人类选择所需要的变异,并使其后代得到发展,从而培育出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品种。

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其进程远比自然进化为快。

3.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3.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同样的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采用产量潜力大的良种,一般可增产10%或更高,在较高栽培水平下良种的增产作用也较大。

1931—1980年世界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很快,尤其是玉米、水稻、高粱,单产增加了3—5倍。

4.2改进产品品质优质良种的产品品质显然较优,例如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油料作物籽粒的含油量及组分、纤维作物的纤维品质性状等,都更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5.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优良品种对常发的病虫害和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抗耐性,在生产中可减轻或避免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变劣。

6.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改良的品种具有较广阔的适应性,还具有对某些特殊有害因素的抗耐性,因此采用这样的良种,可以扩大该作物的栽培地区和种植面积。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是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掌握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及开发利用的原理,熟练掌握园艺植物引种、选种、杂交育种、优势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与良种繁育等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弄清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能较熟练地从事园艺作物育种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黑体,小4号字)绪论第一节园艺作物育种学的范畴学习要点:掌握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了解园艺作物育种的作用和任务。

第二节园艺作物的育种目标学习要点:理解园艺作物育种目标的多样性,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节园艺作物育种发展和成就学习要点:了解园艺作物育种发展和成就。

第四节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学习要点:理解园艺作物育种在种质资源创新、育种目标、育种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学习本课程的任务与要求学习要点:了解本课程的任务与要求。

本章重点、难点: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与任务;园艺作物育种的目标及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和任务,掌握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了解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的作用与现状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种质资源工作的现状。

第二节种质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要点:了解掌握种质资源的分类方法,掌握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及用途。

第三节园艺作物的起源与进化学习要点:了解种质资源起源的学说,掌握瓦维洛夫种质起源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收集的方法,以及各类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利用途径。

第六节种质资源的创新学习要点:了解种质创新的意义,掌握种质创新的方法。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 论》PPT课件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添加目录标题
作物育种学概 述
作物育种学的 基本原理
作物育种的方 法与技术
作物育种的实 践应用
作物育种的未 来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作物育种学概述
作物育种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作物育种 学是研究作物遗 传变异规律,选 育优良品种,提 高作物产量和品 质的科学。
未来作物育种的趋势与挑战
趋势:智能化、精准化、高效 化
挑战:气候变化、资源短缺、 病虫害
技术:基因编辑、生物技术、 人工智能
政策:法规、标准、知识产权 保护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遗传变异原理
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遗传变异类型:可遗传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生物体在繁殖过 程中产生的遗传物质变化
遗传变异对作物育种的影响: 提供遗传多样性,为作物育种
提供基础
作物育种的方法与技术
传统育种方法
选择育种:通过人工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繁殖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获得优良品种 诱变育种: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基因突变,获得优良品种 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优良基因转入作物中,获得优良品种
分子育种技术
基因编辑 技术: CRISPR/ Cas9、 TA L E N 等
基因转移 技术:农 杆菌介导、 电穿孔等
基因表达 调控技术: RNAi、 miRNA等
基因标记 技术: SSR、 SNP等
基因测序 技术:二 代测序、 三代测序 等
生物信息 学技术: 基因序列 分析、功 能预测等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植物实验班学生全面了解作物栽培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从事作物栽培学及相关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植物实验班学生在充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个作物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1.作物的起源2.作物的传播习题要点:1.栽培作物的概念2.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第二节作物的分布1.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2.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习题要点:1.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2.主要栽培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作物的分类2.作物的利用习题要点:1.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2.大田作物的主要类型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特征,大田作物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作物的起源地,理解主要作物的传播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及形成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作物栽培学内涵与特征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习题要点:1.作物栽培学的定义2.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1.作物栽培学的任务2.作物栽培学的作用习题要点: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1.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2.作物栽培学发展前景3.作物栽培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习题要点:1.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2.作物栽培学的拓展方向本章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拓展方向。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PPT 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作物育种学的重要概念和方法。从作物育种的 概述、作物遗传学、作物育种方法,以及作物育种的实践方面,分享我们的 知识和见解。
第一部分:作物育种概述
1.1 作物育种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作物育种的定义:通过选择和改良一定自然或 人工杂交群体中的个体,以获得具有改良特征 的后代。
第三部分:作物育种学方法
3.1 作物品种鉴定方法
作物品种鉴定方法对于育种 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 重要。
3.2 作物育种方法
自交系育种、配合力育种和 杂交育种是常用的作物育种 方法。
3.3 作物遗传改良技术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 技术等手段,对作物进行遗 传改良。
第四部分:作物育种实践
4.1 小麦育种实践
小麦育种历史悠久,通过育种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4.2 玉米育种实践
玉米育种历经较长时间,不断推进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4.3 水稻育种实践
水稻育种始终关注着提高耐逆性和产量,取得了重要突破。
结束语
1 总结
通过本课件,我们对作物育种学的重要概述 和方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2 展望
作物育种学在未来将继续发展,为解决全球 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性发挥重要作用。
1.2 作物育种的目的和任务
作物育种的目的:提高作物产量、改良品质、 增强抗逆性等。
第二部分:作物遗传学
2.1 作物染色体
作物染色体结基因组
研究作物基因组有助于深入了解作物遗传特性。
2.3 作物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作物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对作物育种的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509B1学时:80 学分:5适用对象:农学专业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遗传学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董钻沈秀瑛王伯伦主编,《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官春云主编,《现代作物栽培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杨文钰屠乃美主编,《作物栽培学各论》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刘選浩主编,《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官春云主编,优质油菜生理生态和现代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郭庆法主编,中国玉米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中国麻类作物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93刘国顺,烟草栽培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自从高等农业院校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农学专业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

其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安全、生态目的。

该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直接为作物生产实践服务。

作物栽培学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即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生产潜力。

总论讲述作物栽培的一般知识、基本原理和普遍适用的栽培技术措施。

各论主要讲授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栽培调控的途径和措施。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作物栽培学是古老的且内容不断更新的科学,从生产实际而言,人们栽培作物的种类和品种是丰富多彩的,栽培环境和条件是千变万化的,栽培措施和技术又是灵活多样的,这些正是总论要讲述的。

总论与各论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总论是基础、是铺垫,学了总论,再学各论,要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Crop Breeding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编号:01111850课程总学时:56,其中:讲课:56。

课程学分:3.5课程分类:必修开课学期:春或秋开课单位: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组适用专业:农学专业所需先修课:遗传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学、分子遗传学课程负责人:李保云二、课程内容简介作物育种学是以作物育种原理、育种方法和重要目标性状选育为核心的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应用科学。

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育种目标、种质资源、育种方法(包括引种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与倍性育种、群体轮回选择、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等)、主要目标性状的育种方法(包括抗病虫育种、抗逆性育种和作物品质改良)和种子生产等作物新品种选育全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假说、基本育种方法和技术,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最新发展。

学会应用作物育种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作物育种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Crop breeding is not only the science researching crop breeding principles, breeding methods and important traits, but also practical science greatly related to biological production. Crop breeding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agronomy specialty.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breeding objectives, genetic resources, breeding methods (including selection breeding, cross breeding, heterosis utilization, mutation breeding, distant breeding and ploidy breeding, population recurrent selection, biotechnology utility in crop breeding, and so on), breeding methods for special traits (such as 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 breeding, stress resistance breeding and crop quality improvement ) and seed productio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basic concepts, basic principles and hypothesis, basic breeding methods and technology, to understand advances of Crop breeding, to resolve general problems of crop breeding, and to improve ability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三、各部分教学纲要绪言(2学时)1.作物育种学研究的对象:作物育种和作物良种繁育,品种的概念及特点2.作物育种学的的性质、任务和内容3.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作物育种学的发展阶段(达尔文的《植物界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约翰逊的纯系学说,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国内外育种成就与展望4. 品种的概念和作用:品种的概念,品种的三个基本要素,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5.育种目标: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和适应机械化),制订植物育种目标的原则和方法,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和适应机械化需要)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1.作物繁殖方式:有性繁殖(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花器构造特点及开花习性),无性繁殖,无融合生殖2.自交与异交的遗传效应:自交的遗传效应,异交的遗传效应3.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组成特点:自交纯系品种及其遗传组成特点,杂交种及其遗传组成特点,群体品种及其遗传组成特点(自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群体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综合种和通过轮回选择改良的品种),无性系品种及其遗传组成特点(自花授粉作物和异花授粉作物无性系品种的遗传组成特点)第二章种质资源(4学时)1.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稀有、特有种质对育种成效的作用,新的育种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种质资源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内容,瓦维洛夫的作物8个起源中心,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补充(Zeven和茹考夫斯基的大基因中心),Harlan等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中心和非中心体系,地理学连续统一体学说)3.种质资源的工作内容: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按育种实用价值的分类,按亲缘关系的分类),种质资源的收集(直接考查收集、征集、交换和转引)、保存(原生境保存、非原生境保存—种植保存、贮藏保存、超低温保存、离体保存、基因文库保存),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4.种质资源数据库介绍:国内外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应用第三章引种与选择育种(4学时)1.引种和驯化:引种和驯化的概念,引种的作用,引种的原理和规律(气候相似性、生态条件相似性和作物生态型相似性),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温度、光照、纬度、海拔、栽培水平、耕作制度、土壤情况、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引种的方法和技术(引种计划的制定和引种材料的收集,引种材料的检疫,引种材料的试验鉴定和评价—观察试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栽培试验)。

南农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南农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Ⅰ》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作物育种的目标制订和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利用和创造各种遗传变异进行育种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抗病虫和耐逆性育种)、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以及转基因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第一节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三、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一、近代育种的成就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习题: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作物品种的概念。

本章重点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及作物品种的概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作物育种学的发展过程,近代育种的成就和展望。

“理解”:作物育种的实质;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一、有性繁殖二、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一、自交的遗传效应二、异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一、作物的品种类型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习题:有利于异花授粉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品种有哪些类型。

本章重点是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的关系,难点是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与作物的授粉方式的联系,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理解”:作物授粉方式与品种类型的联系,作物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掌握”:作物天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4种类型品种的含义及育种特点。

第二章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二、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习题: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1340073《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1340073《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1340073《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GDOU-B-11-213《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必修课。

主要介绍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原理与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作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生态学及杂种优势利用新方法;作物的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作物种质资源;作物生育期与雄性育性变化的规律与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品质育种。

学习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作物改良的原理与方法,为学习用生物技术方法改良作物打好基础。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

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学习《植物分子育种学》、《能源植物学》、《植物资源利用》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作物新品种选育的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掌握作物新品种选育的方法,能解决作物生产中的主要作物遗传育种尤其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技术问题。

三、面向专业植物保护。

四、先修课程《植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植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学》是本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学习《植物学》以后,掌握植物的形态与解剖、孢子植物及种子植物的分类;在学习《遗传学》、《细胞遗传与染色体工程》以后,掌握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在学习《生物统计学》以后,掌握作物田间试验和生物统计方法。

本课程是后续课程《能源植物学》的基础课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绪论(2学时)作物育种学对于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特殊意义;作物育种的重大意义。

第一章作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生态学及杂种优势利用新方法(10学时)第一节作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学、生态学作物雄性不育的遗传学:作物雄性不育的类型(A);作物雄性不育发生机理的经典假说(B);作物雄性不育发生机理的新理论(A)作物雄性不育的生态学:温度与雄性育性(A);光周期与雄性育性(A);其它生态因素与雄性育性(B)。

第二节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作物杂交种的方法三系法(A);两系法(A);石明松法(A);新方法(A)。

最新整理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最新整理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资料绪论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性质:答:(1)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只是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任务: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 性质: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之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相互关系:变异、遗传和选择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某种一栽培作物适应于一定的自然生态和生产经济条件具有相对的稳定的遗传性和充分一直的生物学特性与形态学特征,并以此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类似群体相区别的生态类型。

7、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优良品品种是指在—定地区和耕作条件下能符合生产发展要求,并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生产上所谓良种,应包括具有优良品种品质和优良播种品质的双重含义。

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同样的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采用产量潜力大的良种.一般可增产10%或更高,在较高栽培水平下良种的增产作用也较大。

★作物育种学总论共11页

★作物育种学总论共11页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2.从作物育种的角度,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1.保持纯合基因型(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的依据)2.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每自交1代,杂合基因型减半; 杂合基因多,纯合慢【杂交育种、纯系(自交系)品种选育依据】3.后代生活力衰退杂合基因型作物自交后代生活力衰退(自交衰退);自花授粉作物杂交种也有衰退现象。

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3.根据品种群体内个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以及个体间基因型的情况,可将不同的品种归纳为哪几种群体类型?自交(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群体品种(population cultivar)无性系品种(clonal cultivar)第2章种质资源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起源中心: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栽培)类型的地区。

初生中心:最初始的起源地(原生起源中心;)次生中心: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

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作物(燕麦和黑麦)。

遗传多样性:基因库或基因银行(gene pool,gene bank):指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

初级基因库( gene pool 1 ):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次级基因库( gene pool 2 ):资源间的基因能转移。

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须借助特殊育种手段实现基因转移。

作物育种学总论CropBreeding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

作物育种学总论CropBreeding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自然进化的三个因素、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的区别、联系;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作物育种学的任务;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三、#作物育种学的技术特点
常规育种的技术特点。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通过本课程并结合《作物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 生理解和掌握:(1)作物育种目标的制定;(2)作 物的繁殖方式及遗传特点、各类品种的特性和育种特 点;(3)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和创新的方法; (4)各种育种技术的遗传学原理及其应用、现代生物 技术的原理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从而系统地掌 握选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将来从 事作物遗传育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选PPT课件
8
发展作物生产,提高作物生产水平, 基本上是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和作物生 长条件的改善两个相互结合的途径来实 现的。本课程则主要是全面系统地介绍 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精选PPT课件
9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精选PPT课件
10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 下,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所选育的一定群体,该 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群体内的个体间在 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一致性,并与同一 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 体在一定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 适应性等方面符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精选PPT课件
44
(1)具有渊博的基础理论知识 (2)了解国内外生产及育种的动态 (3)具有精湛的育种技巧 (4)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
精选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总论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32学时适用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性质: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

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难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三、与其他课程关系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1、概念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5、作物育种学的发展6、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1、作物品种的概念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第三节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2、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育种目标的概念,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

重点: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难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第二节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性强,熟期适当5、适合机械化作业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特点。

重点: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难点: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2、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的遗传效应2、异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1、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2、作物品种类型3、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三章种质资源(2学时)基本要求: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研究和利用。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

难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一节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1、种质资源的概念2、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1、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1、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2、种质资源的搜集3、收集材料整理4、种质资源的保存5、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研究6、种质资源的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2、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第四章引种与驯化(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重点: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难点: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引种的作用第二节引种的基本原理1、气候相似性原理2、生态环境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3、纬度、海拔及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第三节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1、引种的一般规律2、引种的方法与技术第四节驯化的原理与方法1、概念2、植物驯化的原理与方法第五章选择育种(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重点:选择育种的特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难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第一节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选择的意义2、选择的基本原理3、选择的基本方法第二节性状鉴定的方法1、性状鉴定的作用与原则2、性状鉴定的一般方法3、性状鉴定的一般记载方法第三节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1、选择育种的意义2、选择育种的特点第四节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第五节选择育种的方法与程序1、主要技术环节2、选择育种的一般程序第六章杂交育种(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杂交育种的意义、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重点: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和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难点: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1、杂交育种的意义2、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1、杂交亲本选配工作的重要性2、杂交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第三节杂交方式和技术1、杂交方式2、杂交技术第四节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1、系谱法2、混合法3、派生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杂交育种程序2、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第七章回交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回交育种方法、回交的特点。

重点:回交育种方法和回交的特点,回交的用途。

难点: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

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1、回交育种的意义2、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1、亲本选择2、回交育种程序及要点3、回交育种的灵活运用第三节.回交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1、回交育种的有利性2、回交育种的局限性3、回交的用途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5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

重点:杂种优势的概念、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

难点: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1、杂种优势的概念2、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3、杂种优势的度量第二节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1、显性假说2、超显性假说第三节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程序1、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2、亲本选配3、配合力及其测定4、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5、杂交种品种类型第四节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1、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2、杂交制种技术第九章诱变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诱变育种的特点。

重点:诱变的方法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

难点:诱变的方法。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特点第二节诱变的方法1、物理诱变2、化学诱变第三节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1、处理材料的选择2、处理部位的选择3、诱变处理后的选育第四节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1、衡量诱变效果的指标2、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第十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远缘杂交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重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难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第一节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1、远缘杂交的概念2、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2、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3、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第十一章倍性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多倍体、单倍体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重点: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难点: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多倍体育种1、多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多倍体植物的特点3、多倍体的育种意义4、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第二节单倍体育种1、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3、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

重点: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作物抗病虫育种的特点性;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鉴定方法。

难点: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作物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

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1、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2、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3、抗病虫育种的特点第二节作物品种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1、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2、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3、作物抗病虫性的机制第三节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1、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2、基因对基因学说3、作物抗病性虫鉴定第三节抗病品种的选育1、抗源的收集和创新2、抗病虫品种选育方法3、抗病育种中的若干问题第十三章抗逆性育种(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作物逆境种类,抗旱性、抗寒性的含义。

重点:抗逆育种的特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难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第一节抗逆性育种的意义和特点1、作物逆境种类2、抗逆育种的意义3、抗逆育种的特点第二节抗旱性育种1、抗旱性的含义2、抗旱性鉴定技术和指标3、抗旱品种的选育第三节抗寒育种1、抗寒性的意义2、抗寒性鉴定技术和指标3、抗寒品种的选育第十四章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群体、群体改良的概念。

重点:轮回选择的方法、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难点:轮回选择的方法。

第一节群体改良的意义1、群体改良的概念2、群体改良的意义3、群体改良的途径第二节群体改良的原理1、群体的概念2、群体遗传学基因平衡定律3、群体进化的动力第三节基础群体的建立1、基础群体的选择2、基础群体的合成第四节轮回选择法1、轮回选择的意义2、轮回选择的作用3、基础群体的培育4、轮回选择的方法第五节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隐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2、显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第六节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1、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2、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第十五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0.5学时)基本要求:田间试验和试验小区设计技术。

重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难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第一节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1、田间试验设计技术2、试验小区设计技术3、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第二节品种区域试验技术第三节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1、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2、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第十六章种子生产与管理(0.5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

重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种子生产程序。

难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品种审定与推广1、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2、国外现行的作物品种管理制度3、品种的推广第二节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1、品种混杂、退化的涵义2、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第三节种子生产1、原种生产2、良种生产3、加速种子繁殖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2003主要参考文献:《作物育种学总论》潘家驹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1994《作物育种学》西北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1981《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89执笔人刘桂茹《植物育种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育种生物技术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28适用对象:农学专业先修课程:作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的生物操作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克隆、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等技术。

这些技术在传统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形成一个以应用为主的新的研究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