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论原理
![认知发展论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c79b5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5.png)
认知发展论原理认知发展论是指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的理论。
从婴儿期到成人,人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环境。
在婴儿期,人类的认知能力处于最初阶段。
婴儿对外界的认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实现。
他们通过观察和接触来了解世界,通过运动来探索和发现。
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运动的经验,婴儿逐渐学会了识别声音、触摸和视觉刺激,并能够通过各种动作来与环境进行交互。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
他们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他们开始学会分类、排序和比较,并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游戏,儿童逐渐掌握了社交技巧和合作能力。
进入青少年期,人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青少年开始具备了更加复杂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并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成人期是认知能力的巅峰阶段。
成人具备了更加成熟和全面的认知能力,能够进行高级的思维活动和复杂的问题解决。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认知策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还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即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
总的来说,认知发展论强调了认知能力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发展。
从婴儿到成人,人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通过个体的经验和学习来塑造和发展。
认知发展论的研究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教育实践和个体发展。
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
![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5847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f.png)
第二章儿童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二节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生于瑞士纳沙特尔,自幼聪慧过人,有科学神童之称。
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五百多篇論文及五十多本书的作者,“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位心理学家”之一。
•1921年瑞士日內瓦卢梭教育科學研究學院主任請他擔任研究組組長,當時皮亞傑才25歲。
這是一所新興的師範學院,研究兒童發展、訓練教師。
皮亞傑在1922~1932的十年間,一面教學一面觀察紀錄孩童的言行舉動,並與孩童對話以了解他們的想法。
他认为人生而有理性,儿童就像小科学家。
這十年間,他結婚,生了三個小孩。
皮亞傑和妻子觀察他們的小孩。
皮亞傑為什麼會跑去研究小孩子如何想?他的本意並不是要像心理學家一樣研究小孩子,他最关心的問題是:认识是怎样发生和起源的以及认识是如何逐渐发展的?要怎麼研究呢?總不能去把古人找來研究吧?所以皮亞傑模仿生物學裡胚胎學的研究,從胚胎的形成過程來瞭解生物的演化。
皮亞傑想到研究小孩子,研究孩子知識的形成過程,從小孩子知識形成的過程來瞭解歷史上知識是怎麼發生的,所以皮亞傑把他自己這一套叫知識胚胎學。
皮亚杰和6岁的Van之间的交流P:为什么夜晚是黑的?V:因为我们要睡得更好,所以屋子里应该是黑的。
P:黑暗是从哪里来的?V:因为天空变得灰暗。
P:是什么使天空变得灰暗?V:云变黑了。
P:怎样变的?V:上帝使云变黑了。
皮亚杰以兒童為師,一生都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究,通过对孩子是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的长期探索,通过分析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皮亚杰成功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成了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一、发生认识论智慧(思维):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来自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第一节(3)皮亚杰、科尔伯格及其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第一节(3)皮亚杰、科尔伯格及其认知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27ef9b3b4daa58da0114afc.png)
2020/6/2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7
1、皮亚杰道德发展的三个主要观点
•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 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的道 德思维发展的程度。儿童的道德思维的发 展是一个自主的理性思维发展过程。儿童 是自己道德观点的构造者。
2020/6/2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8
1、皮亚杰道德发展的三个主要观点
2020/6/2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14
他律道德阶段的特点:
1.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
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 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 了解其意义。
2020/6/2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15
• 2.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
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 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如果 违背成人的法则,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 抵罪的惩罚,而且惩罚越厉害越公平。
13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
• 详解:(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 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 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 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 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 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
•
2、前运算阶段(2~7岁):认知开始具备符
号功能,但是判断还是受直觉思维支配
•
2020/6/2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3
•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借助具体事物,能
作出一定程度的推理 •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后):能不借助具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2b70c67fe4733687e21aad4.png)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第2章认知发展理论
![第2章认知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2c21bc128ea81c758f5785e.png)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 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 太阳下山了 ◦ 花儿开了是因为它喜欢小朋友
原因: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 理的现象
初步的逻辑思维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 了可逆性和守恒性。但是,
达到各种守恒的年龄是不
一样的。
群集结构
但是,该阶段儿童进行的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 获得时间:9-12个月。 ‘哥白尼式的革命’
表象或形象思维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 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 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 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 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 物,重现外部活动,这就 是表象思维。 象征性游戏或假装游戏。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A 向儿童呈现(Ⅱ)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个图形分成几部分,它们总体的表面 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运算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 的运算。
守恒性 获得序列化和传递性
去中心性
类包含概念
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 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 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1)图式 皮亚杰认为图式是‚一个又组织的、可重复的行 为或思维模式‛。如先天遗传图式等。 (2)适应 维持生物体生存的一种认知发展的机能。通过同 化与顺应进行。 ◦ 同化: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 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一种量变)结果:认知结构 (或图式)得以丰富。 ◦ 顺应: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一 种形式。(一种质变)结果:认知结构得以改变。 (3)平衡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 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第二章 认知发展
![第二章 认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80d9de69b89680203d82590.png)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2 7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 ) 其主要表现为感觉(简单输入)和运动(简 单输出)机能的发展。在这阶段,婴儿主要 以一种反射(reflexes)或先天的方式进行反 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心理发展观 、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的影响之下,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 掌握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 言、符号,以语言为中介,在各种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过 程。
3、内化说 、 儿童心理发展是其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内化的结 果。内化 内化是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将外部 内化 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茨基强调:(1)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 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与成 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 言,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各种新质的 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 化的结果。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婴儿只能通过实际的操作物体才能学习和理 解外部世界,而学前儿童由于语言的发展, 已能运用符号在头脑中表征事物,然而,他 们的思维仍是相当原始的。 皮亚杰发现,年幼儿童不能理解守恒 (conservation)原理。
皮亚杰守恒任务的经典实验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s): ( ):人与人之间的相 ): 互作用与社会文化传递,即社会环境也会加速或 阻碍认知发展。 具有自我调节的平衡化过程(equilibration):当 儿童用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 生了一种不平衡状态,他们很自然会试图通过某 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 衡,这种恢复平衡的过程称为平衡作用。皮亚杰 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 的内在动力。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7f4fe9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10.png)
感知觉是创造力的基础,通过感知不同的事物和情境,幼儿能够激 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03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定义与特点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再现 ,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记忆的特点
记忆具有持久性、可塑性和选择性, 能够储存和提取信息,帮助个体适应 环境。
幼儿记忆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高级阶段
幼儿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感知 能力,如空间感知和时间感知 ,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和情
境。
感知觉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通过感知觉,幼儿能够获取外界信息,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 律,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幼儿通过观察和感知不同的事物,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 认知水平。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需要具体事 物的支持。
ABCD
前操作阶段(2-7岁)
开始使用符号进行表象思维,能够进行基本的想 象和模仿。
形式操作阶段(12岁以后)
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高 级认知活动。
思维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
思维是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思维的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逐渐 完善。
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认知的高级 阶段。
特点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性,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 内在本质。
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如抓、摸、听觉等。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 课件PPT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 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131e5513770bf78a64295427.png)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山问题”情景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个有趣的实验是“警察抓小偷”:让儿童坐在一个四方形盘前面 (如下图所示),方盘被交叉的“十”字形隔板分为相同大小的四个部 分;将一个玩具警察放在四个部分中的任一部分,然后将玩具小偷分 别放在四个部分中的每一个部分,并问儿童:警察此时是否可以看见 小偷。对35名3岁半到5岁的儿童的实验表明,他们回答问题的正 确率达到了90%。其原因可能是“警察抓小偷”是儿童比较熟悉而具 体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儿童的思维并不是“自我中心”的。
(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开始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 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符号表征,但他们 的认知活动还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则在 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元成分是在对工作进行计划或决策时使用的执行性加工过程。它 分为九种:① 认识到需要解决什么任务;② 对完成任务所需的较 低序列成分进行选择;③ 对较低序列成分之间的各种联合的策略进 行选择;④ 对信息的一个或多个的心理表征与组织形式进行选择; ⑤ 成分性资源的定位(各种成分的重要性不同,因而在解决问题时 要确定每个成分所占用的时间);⑥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监控;⑦ 理解反馈的意义;⑧ 判断如何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行动;⑨ 建立 在反馈基础上的行动。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显著发展特点是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 他们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 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皮亚杰把这种通过符号进行学习的 能力称为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二章 学生的认知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二章 学生的认知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d73cad80eb6294dc886c46.png)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本章至19年都未出过题)第一节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一、认知发展的概念认知发展就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二、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课后思考题: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何规律可循?认知发展主要遵循以下原理:(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序的和可预料的人类发展的特点是按可预料的顺序依次出现的。
如,儿童只有在学会做和爬行之后,才能学会走路。
但有序和可预料并不是绝对的。
(二)发展的速度因人而异并非所有的儿童都在平均年龄达到相应的发展阶段,有的儿童超前,有的滞后。
(三)发展是逐渐发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课后思考题: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保持一个发展水平停滞不前,而在短短一两个星期之后却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呢?教师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发生这种飞跃?尽管认知发展是逐渐发生的,但它并非总是以永恒不变的速度进行,而是存在高原期和平缓期。
(五)发展总是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遗传的影响。
认知发展首先要通过成熟过程控制着儿童的成长。
三、认知发展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殊性此外,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往往在涉及发展的一般领域性和特殊领域性时有分歧。
一般领域发展指发展几乎在多个领域发生;而特殊领域发展是指发展以不同的速度发生在不同的领域。
第二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机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的主要机制是平衡,儿童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实现平衡。
所谓平衡是指认知结构与环境需要之间达成的平衡。
当儿童遇到的情境与自己对世界的预想或观念相一致时,他们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否则就处于不平衡状态。
同化是以与现有图式(认知结构)相一致的方式处理物体或事件的过程。
它不需要儿童改变现有的图式,只需要把遇到的新问题纳入已有的图式中去就可以了。
顺应则是当儿童无法用现有图式来解释新信息时,他们就必须修改现有的图式或者创立一个新的图式来组织这些信息。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66c45bc77da26924c5b083.png)
成。
(2)个性发展经历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3)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
积极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完成, 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1902-1994)
18
人格的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 信任感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⑵儿童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感阶段,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二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
➢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
受到批评之处:
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
➢ 1)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
会性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展;
2.心理发展观
➢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
价值;
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
➢ 3)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
符。
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006年论述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价值”
随意机能是指受意识控制 的能力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 主要表现: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 断内化的结果。
就会发展良好的个性特点; 相反则对 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P315)
➢ 1)信念—不信任(0-1岁) ➢ 2)自主—羞怯(1—3岁) ➢ 3)进取—内疚(3—6岁) ➢ 4)勤奋—自卑(6—12岁) ➢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 6)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 7)繁衍感—停滞感(30—60岁) ➢ 8)完美感—失望感(60岁以后) 艾里克森理论揭示了个体发展是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bf03bd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b.png)
第12页,共36页。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论 认为,认知发展多数是由机体外部向内 发生的。 • 维果斯基的主要假说是:个体头脑 之中的或者说内部的过程起源于个体同 别人的相互作用。
• 使用支架的教师不仅能对儿童已发展和正在发 展的认知技能做出反应,还能对他们已发展和正在 发展的社会情绪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
第23页,共36页。
4.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 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 儿童并不总是以最高 能力水平进行反应的 • 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 杂地联系在一起
• 感知运算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第11页,共36页。
3.皮亚杰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第24页,共36页。
四.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 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 是指个体获得一系列特质而使自己不同于 其他人的发展过程。 • 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 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 而成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
第25页,共36页。
第6页,共36页。
4.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的认知发展 • 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论及发展观点 上的另一个分歧是: • 一般性领域发展(Domain-general development)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 生。 • 特殊领域性发展(Domain-specific development)则是以不同的速度发生在 不同领域。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1f1e77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b.png)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感觉 与动作的分化,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 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 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 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 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 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向儿童呈现(Ⅱ)
A
A
B
B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1.认知发展的动力与过程 同化
平衡
顺应
图式:支配儿童的 心理模式, 儿童 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 适 应 并 组织 他们周围的环境。
图式是来表示一种 认知结构 或 者 心理结构。
比如:婴儿的吮吸、摇摆、投扔 就是最初的图式
同化:把 新感知 的 材料 或 经验 纳入 已有图式 理解新事物 的过程叫同化。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本质: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
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 意、形象思维 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 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的、非中介的 种系发展的产物,自然发展的结果 伴随生物自身的结构发展
高级心理机能
随意注意、概念思维、意义 记忆
二、皮亚杰对认知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
感知运动 阶段 (0-2岁)
前运算 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 阶段 (7-11岁)
形式运算 阶段 (11岁以后)
感觉运动阶段
0- 2岁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 维。 最初只是本能性的反射动作,6个月以后出现 目的性动作 一岁多时,对物体认识具有物体恒存性(客体 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概念 接近两岁的儿童会出现延迟的模仿能力
维果斯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出生于 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自幼聪颖好学, 机敏过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 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 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哈尔科夫等 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 斯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 论强调了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 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借助语言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随意的、主动的、由主体按照预定 目的引起的
概括的、抽象的 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产生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现有水平:
由某种特定的已
经完成的发展系 统所形成的儿童 心理机能的发展 水平,即儿童已 经完全掌握了的 某些概念和规则
儿童即将到达 的发展水平:
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通过同化,人们把新的 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中。 顺应:改变自己的图式适应新的刺激,个体创造新图式 或者改造旧图式。
思考题
1.怎样理解发展的实质、图式、同化和 顺应? 2.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吗?
一 、 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经验 社会环境 平衡化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1.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典型特征 3.各个阶段的发展次序是稳定的 4.前后相邻阶段之间具有连续性
三 、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更应关 注儿童思维的过程。
2.不强调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主讲人:张樱樱
第二章 认知发展理论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学习目标
1.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发展的
本质,发展的机制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基本含义;
2.掌握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理解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的含义及其关系;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按照逻辑法则推理,但这 种能力只限于当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具有守恒的概念 能理解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
所有的男孩都有小红旗 小红没有小红旗 所以…… 所有的男孩都有小红旗 小刚没有小红旗 所以……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
2- 7岁 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思维,但常常不合逻辑 知觉集中倾向,注意 往往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 面,不能全面观察问题,缺乏守恒概念 缺乏类的概念 不可逆性,不能进行顺向和逆向兼顾的思维 自我中心主义
前运算阶段
儿童自我中心的典型对话: 珊:戴维叔叔,它爬上你的汽车,还用爪子抓车。 成人:发生了什么事? 珊:过来,我带你去看看(她把叔叔带出去并让他看汽车顶部的一个 刮痕) 成人:珊,这是谁干的? 珊:不是我。 成人笑道:我知道不是你,可是这个刮痕是怎么来的? 珊:它爬上你的汽车用爪子抓出来的。 成人:谁干的? 珊: (望了望四周)那儿,她指向一只正穿越街道的猫! 成人:哦,是猫,你为什么一开始不告诉我呢? 珊:我说了呀!
三、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在教学活动中应实行“辅助”学习(支架教学)
2.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
讨论:教育应按部就班还是超前教育?
婴儿的逻辑思维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二、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 阶段的划分 三、皮亚杰理论对小学教 育的启示
皮亚杰简介
皮亚杰(1896-1980),瑞士人,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1918 年获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 尔卑斯上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不久后,皮亚杰转 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起任日内瓦卢梭学院实验室的主 任,1924年人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 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 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 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 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 论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了500 多篇论文,出版50多部专著,其著作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产 生了巨大的获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客体永久性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知道该客体 的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 永久性。如“屏幕效应”、“隧道效应” 。 客体永久性是儿童获得守恒概念在机能上的等 价物。客体永久性和位移群的形成,是儿童在 感知运动阶段从自我中心状态的第一次解除, 是第一次去中心化的重大成果,皮亚杰称它为 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形式运算阶段 盒子里有六个球,三个黑的,一个花的,两个白的 猜猜看你第一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第二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第三个拿出的是什么球 A 黑白黑 B黑花白 C黑白白 D黑花白
形式运算阶段
能进行抽象思维,个体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成熟 阶段 假设演绎推理,面对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的假 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 命题推理。不一定以具体资料为依据,而只要 有一个说明或命题即可进行推理。 组合推理,面对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情境时, 根据问题的条件,提出假设,一方面孤立某些 因素,另一方面组合一些因素,在系统验证中 获得正确答案
3.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4.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及其积极参与在学习活
动中的重要作用。
5.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 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 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 的实质
教学与发 展的关系
对小学教 育的启示
维果斯基简介
一 、 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1.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一 、 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 2.发展的机制
什么在发展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 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机构。
怎么发展
即在有指导的
最近发展区
情况下借助别 人的帮助所达
到的解决问题
的水平,也是
教学
通过教学所获 得的潜力。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主张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
3.关于学习的“最佳时期”问题
要开始某一教学,必须以儿童的。 跳一跳摘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