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清热药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清热药》课件

《中药学清热药》 ppt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目录
•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 常用清热药介绍 •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01 中药学清热药概述
清热药的定义
清热药
指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症状。
清热药的特点
具有寒凉性质,能够清除体内的热邪,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等作用。
详细描述
知母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 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症状,也可用于治疗消渴等症状。知母含有多种皂甙和黄 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03 清热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01
针对病症
清热药应针对热性疾病,如发热 、炎症等,选择合适的清热药进 行配伍。
药物协同
02
03
药物拮抗
在配伍过程中,应选择能够增强 清热药效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避免与清热药产生拮抗作用的药 物,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 应。
配伍禁忌
寒凉药配伍
清热药本身具有寒凉性质,不宜与同样寒凉性质的药 物配伍,以免加重寒凉作用。
温热药配伍
清热药不宜与温热性质的药物配伍,以免产生药物相 克,降低药效。
04 中药学清热药的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A
抗炎作用
清热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 应,减轻红肿热痛等症状。
抗菌抗病毒
清热药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于多种 细菌、病毒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
B
C
抗肿瘤
部分清热药具有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调节免疫
清热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 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中药学PPT课件 清热药

用法:沸水泡服或煎服。
肿节风(草珊瑚)
肿 节 风(草珊瑚)
1.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 嗽、泻痢腹痛。如万通炎康片。
2.祛风通络、活血消斑:用于风湿痹痛、跌 打损伤。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四、主要用于疮痈肿毒的药物
内痈、外痈均可用的药物: 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花蛇舌草。
喉肿痛。
青黛
青黛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痄腮喉痹、疮痈 丹毒和热毒发斑、吐血衄血。
2.泻火 定惊
肝火犯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如黛蛤散。
用于肝热惊痫。
板蓝根—善解毒利咽,常治大头温毒、咽喉 疼痛。
清凉热血解。毒,大青叶—善凉血消斑,治温毒斑疹最宜。
青黛—亦凉血消斑;又善清肝泻火,治肝热 惊痫、肝火犯肺咳血胸痛。
取本品清热平肝作用,现代用于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决明子
决明子
1.清肝明目:既善清肝热,又兼益肾阴,常 治目疾(虚实皆宜)。
(1)肝热目赤羞明。 (2)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3)肝肾阴亏之目暗不明。 (4)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1)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 散。
2.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煅):用于疮 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打碎先煎。
知母
知母
1.清热泻火: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用 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此外,还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等。
谷精草—风热或肝火目疾多用。
清肝明目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用。
肿节风(草珊瑚)
肿 节 风(草珊瑚)
1.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 嗽、泻痢腹痛。如万通炎康片。
2.祛风通络、活血消斑:用于风湿痹痛、跌 打损伤。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四、主要用于疮痈肿毒的药物
内痈、外痈均可用的药物: 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白花蛇舌草。
喉肿痛。
青黛
青黛
1.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用于痄腮喉痹、疮痈 丹毒和热毒发斑、吐血衄血。
2.泻火 定惊
肝火犯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如黛蛤散。
用于肝热惊痫。
板蓝根—善解毒利咽,常治大头温毒、咽喉 疼痛。
清凉热血解。毒,大青叶—善凉血消斑,治温毒斑疹最宜。
青黛—亦凉血消斑;又善清肝泻火,治肝热 惊痫、肝火犯肺咳血胸痛。
取本品清热平肝作用,现代用于 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决明子
决明子
1.清肝明目:既善清肝热,又兼益肾阴,常 治目疾(虚实皆宜)。
(1)肝热目赤羞明。 (2)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3)肝肾阴亏之目暗不明。 (4)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1)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2)肺热喘咳。如麻杏石甘汤。 (3)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如清胃 散。
2.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煅):用于疮 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打碎先煎。
知母
知母
1.清热泻火: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效,用 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如白虎汤。
此外,还用于肺热咳嗽、胃火牙痛等。
谷精草—风热或肝火目疾多用。
清肝明目
密蒙花—兼养肝阴,肝虚目赤也用。
清热药PPT课件

2.兼有功效及兼治病证 某些药物还兼有养阴、利尿、解毒、生津等功效,
亦有与之相适宜的病证。
三、性能特点
1.药性:寒 2.药味:苦 3.归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4.作用趋向:沉降 5.毒性:除贯仲、重楼、鸦胆子标有小毒外,其 余药物常用规定剂量内可以看成是无毒。
四、配伍应用 1.与养阴生津药配伍 2.与解表药配伍 3.与清热凉血药并用 4.配伍泻下药 5.与养阴药并用。 6.配伍补脾药。
共同点: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各种湿热证、实火 证、热毒证,常相须为用。
特点:
• 黄芩 善清上焦湿热、火,尤长于清泻肺热, 肺热咳嗽,痰黄稠多用。
• 黄连 善清中焦湿热、实火,尤长于泻心胃之 火,为治疗心热烦扰不寐,胃火呕吐、消谷及
湿热泻痢之要药。
• 黄柏 善清下焦、肝胆湿热、实火,为治疗下 焦湿热诸证所常用。
滋肺阴-肺热伤 滋胃阴-津伤口
知母
四、使用注意
1.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2.味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忌用。
五、药材常识
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有毛 知母、知母肉之分。
毛知母——知母采挖后,直接除去茎苗和根须晒 干
知母肉——剥去外皮晒干者。也就是有无外皮之
芦根
泻痢 黄疸 淋证 湿疹
二、泻火解毒
1.脏腑实热证 以清泄肺、胃实热为主,亦能清肝热
2.热毒证:热毒疮痈、咽喉肿痛
• 使用注意: • 多作丸、散剂
苦参
一、清热燥湿 (作用强,运用广泛,以清利下焦湿热见长)
1.胃肠湿热泻痢; 2.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 3.下焦湿热淋证 4.下焦湿热所致的带下黄稠,有臭味 5.尤其长于治疗湿热所致的湿疹、皮肤瘙痒 二、泻火解毒 1、外科的热毒疮痈
亦有与之相适宜的病证。
三、性能特点
1.药性:寒 2.药味:苦 3.归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4.作用趋向:沉降 5.毒性:除贯仲、重楼、鸦胆子标有小毒外,其 余药物常用规定剂量内可以看成是无毒。
四、配伍应用 1.与养阴生津药配伍 2.与解表药配伍 3.与清热凉血药并用 4.配伍泻下药 5.与养阴药并用。 6.配伍补脾药。
共同点: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各种湿热证、实火 证、热毒证,常相须为用。
特点:
• 黄芩 善清上焦湿热、火,尤长于清泻肺热, 肺热咳嗽,痰黄稠多用。
• 黄连 善清中焦湿热、实火,尤长于泻心胃之 火,为治疗心热烦扰不寐,胃火呕吐、消谷及
湿热泻痢之要药。
• 黄柏 善清下焦、肝胆湿热、实火,为治疗下 焦湿热诸证所常用。
滋肺阴-肺热伤 滋胃阴-津伤口
知母
四、使用注意
1.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炙用。 2.味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虚便溏者忌用。
五、药材常识
知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根茎。有毛 知母、知母肉之分。
毛知母——知母采挖后,直接除去茎苗和根须晒 干
知母肉——剥去外皮晒干者。也就是有无外皮之
芦根
泻痢 黄疸 淋证 湿疹
二、泻火解毒
1.脏腑实热证 以清泄肺、胃实热为主,亦能清肝热
2.热毒证:热毒疮痈、咽喉肿痛
• 使用注意: • 多作丸、散剂
苦参
一、清热燥湿 (作用强,运用广泛,以清利下焦湿热见长)
1.胃肠湿热泻痢; 2.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 3.下焦湿热淋证 4.下焦湿热所致的带下黄稠,有臭味 5.尤其长于治疗湿热所致的湿疹、皮肤瘙痒 二、泻火解毒 1、外科的热毒疮痈
清热药PPT课件

总结词: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炽盛之证。常 见的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等。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 证,如泄泻、痢疾、黄疸等。这类药 物能够清热燥湿,缓解病情。常见的 清热燥湿药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总结词:清热燥湿药具有清热燥湿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内蕴之证。 常见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等。
Part
04
清热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
药效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对发热、炎症 、病毒等的作用机制,揭 示其清热抗炎、抗病毒的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清热药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毒理学研究
评估清热药的毒性作用,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临床应用与效果
感冒发热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清 热药可以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 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 药等。
清热药的作用机制
清热泻火
通过清除体内的热邪,降 低体温,缓解热证的症状 ,如头痛、口干、口苦等 。
凉血解毒
通过凉血解毒的作用,减 轻体内的热毒,缓解热毒 引起的症状,如疮痈肿毒 、丹毒等。
燥湿止痢
通过燥湿止痢的作用,治 疗湿热引起的痢疾、泄泻 等症状。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清热 药在口腔溃疡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口腔溃疡多因心脾积热、阴虚火旺所 致,患者常见口腔疼痛、口干等症状 。清热药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 作用,能有效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 痛,促进溃疡愈合。
病例三:急性胃肠炎的治疗
总结词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清热药在此类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
第九章中药清热药[可修改版ppt]
![第九章中药清热药[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28b2c9227916888586d7c7.png)
栀子
【药性】苦,寒。心、肺、三焦。【功效】 Nhomakorabea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栀子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的作用。疮疡溃而不敛,可配伍升药如 九一散(九一丹);湿疹配伍枯矾;水火烫伤,配伍青黛,如 牡蛎散。
石膏
【用法用量】生石膏入煎剂,15-60g,先 煎。内服宜生用;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 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服
知母《本经》
[来源]为百合科 植物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 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天花粉
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天花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淡竹叶《神农本草经》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 干燥茎叶。主产于长 江流域至华南各地。 夏季末抽花穗前采割, 晒干切段,生用。
石膏的应用
1 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辛甘大寒,辛寒解肌透热,甘寒清胃热, 除烦渴,为治疗气分实热证的要药。 ①气分实热证 (四大症,白虎汤)+知母(相须) ②温病气血两燔证 +玄参等 ③暑伤气阴、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气津两伤者。+麦冬 人参
2 肺热喘咳证 清胃经实热 配伍麻黄、杏仁 3 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 4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煅石膏外用有
生津止渴, 除烦, 止呕, 利尿。
芦根的应用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芦根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 倍,或捣汁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清热药概述PPT课件

丹皮、知母、黄连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形成。
2、对抗透明质酸酶:
(射干)使细菌不易浸入组织。
3、增加肝细胞色素P450功能:苦参
4、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解毒能力
伤寒杆菌内毒素→死亡 大肠杆菌内毒素→腹泻
金银花、黄芩、黄连、 穿心莲
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本类药物广泛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各个方面
许多清热药-- 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青黛、山慈菇有抗肿
瘤作用此作用与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三、解热、镇静作用
1、犀角、石膏、知母、金银花、大青叶等对动物实验性发热模型 均有明显退热作用。 临床观察到:本类药物对发热病人的降温作用,与解表药不同: 解表药通过发汗而解热; 清热药退热多伴有不明显出汗。
2、石膏、知母、栀子、犀角、牛黄 镇静作用, 动物自主活动减少 与中枢抑制药协同
清热燥湿药: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 代表方有:香连丸、栀子柏皮汤。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各种热毒证; 常用药物:银花、大青叶、 连翘、板兰根; 代 表 方:五味消毒饮。
清虚热药: 虚热,通常指热邪伤阴所致的热证; 常用药物:地骨皮、银柴胡; 代表方: 青蒿鳖甲汤。
清热明目药: 能清肝热、散风热,用于肝热、风热目疾; 常用药:决明子、青葙子、夏枯草、谷精草。 代表方: 清箱汤。
[成分]
含氯原酸、异氯原酸、黄酮类(木樨草素)、忍冬甙等。
[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抗菌范围广
① 抗菌: G+球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G-杆菌:痢疾、大肠、伤寒、副伤寒、绿脓杆菌 此外,结核、霍乱弧菌。
与青霉素合用,能显著增强青霉素对耐药金葡菌的抑制作用,与广谱 抗菌素合用也表现为协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清热药
清热燥湿药
代表药物 ▪ 黄芩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湿热证
痈肿疮毒 ;.
血热吐衄,胎动不安 15
清热药 代表药物
清热泻火药 黄连
黄连
药材黄连(味连)
;.
16
清热药
清热燥湿药
代表药物
金银花
药材金银花
;.
24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 金银花
代表药物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 的花 。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
【功效应用】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痈肿疮毒,热毒血痢 ;.
外感风热 25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连翘
代表药物
连翘
药材连翘
气分实热
肺热胃火 ;.
溃疡不敛 湿疹、出血 9
清热药 代表药物
清热泻火药 知母
知母
药材知母 (毛知母)
;.
10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代表药物 ▪ 知母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
热病烦渴
肺热燥咳
肠燥便秘
骨蒸潮热
;.
11
清热药 代表药物
▪ 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脉数等。 ▪ 湿热所致的痢疾、黄疸等。 ▪ 血热妄行造成的各种出血证等。 ▪ 疮痈肿毒、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 ▪ 阴虚发热等。
;.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 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7
清热药 代表药物
清热泻火药 石膏
药材石膏
煅石膏
;.
8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代表药物
石膏 【来源】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清热药
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热的分类 表热—发热、恶风、头痛、口渴、脉浮数。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脉数。
实热—面红、目赤、口干、高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虚热—面色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脉细数 。
;.
6
清热药 分类、适应症
;.
34
;.
35
清热泻火药 栀子
栀子
药材栀子
;.
12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代表药物
▪ 栀子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 【功效应用】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凉血止血。
热病心烦
湿热黄疸
火毒疮疡
血热吐衄
;.
13
清热药 代表药物
清热泻火药 黄芩
黄芩
药材黄芩
;.
药材地骨皮
;.
32
清热药
清虚热药
▪ 地骨皮 【来源】 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应用】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代表药物
血热出血,阴虚发热
肺热咳嗽
;.
33
清热药
课后小节
含 义 “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
功效 药性寒凉
清解里热
沉降入里
清热泻火:石膏、知母、栀子 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 清热凉血:生地黄、牡丹皮 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板蓝根 清退虚热:青蒿、地骨皮
代表药物
▪ 黄连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证
痈肿疮毒
;.
17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黄柏
代表药物
黄皮树
药材黄柏(关黄柏) ;.
黄檗 18
清热药
清热燥湿药
代表药物
▪ 黄柏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或黄檗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
代表药物
热入营血
阴虚内热
;.
21
清热药 代表药物
清热凉血药 牡丹皮
牡丹
牡丹皮
;.
22
清热药
清热凉血药
代表药物
▪ 牡丹皮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 清热凉血,
活血祛瘀。
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温病伤阴 ;.
痈肿疮毒 23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关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清退虚热 。
湿热证
痈肿疮毒 ;.
骨蒸劳热 19
清热药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代表药物
生地黄
药材生地黄
;.
20
清热药
清热凉血药
▪ 生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中医药学概论-中药 清热药
;.
1
清热 药
教学目的
➢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和 分类。
➢掌握各类的代表药物 及主要功效。
;.
2
清热药
教学重点表药物的主要 功效及临床应用。
;.
3
清热药 教学难点
代表药物的功效。
;.
4
清热药
教学内容
含义 适应症 分类 药物组成
;.
5
;.
26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代表药物 ▪ 连翘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热淋涩痛
痈肿疮毒
风热外感
;.
27
清热药 代表药物
清热解毒药 板蓝根
青黛
药材板蓝根
;.
28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代表药物
▪ 板蓝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痈肿疮毒
温毒发斑
咽喉肿痛
;.
29
清热药
清虚热药 青蒿
代表药物
;.
30
清热药
清虚热药
▪ 青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代表药物
温邪伤阴
阴虚发热 ;.
暑热、疟疾 31
清热药
清虚热药 地骨皮
代表药物
枸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