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Mario R. Capecchi) 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美国)、马丁·埃文斯(Sir Martin J. Evans)(英国)。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内的特定基因,为“基因靶向”技术奠定了基础,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8年,哈拉尔德·楚尔·豪森(Harald zur Hausen)(德国),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
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法国),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009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 (美国),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2010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为在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1年,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卢森堡人朱尔斯·霍夫曼( Jules A. Hoffmann)(美国),以及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加拿大)。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2012年,约翰·格登(John Gurdon)和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发现了成熟细胞可以被重新编程而具备多能性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13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和兰迪- W. 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C. 苏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
),他们因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14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欧基夫(John OKeefe),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May Britt Moser)以及挪威科学家爱德华·莫索尔(Edvand Moser),因他们在“发现了大脑中形成定位系统的细胞”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2003-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罗德里克·麦金农(Roderick Mackinnon)发现细胞膜水通道,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开创性贡献,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Aaron Ciechanover)、阿弗拉姆-赫尔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Irwin Rose),因三人因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5年,伊夫·肖万(法国)、的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美国),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国),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
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国),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
2008年,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华裔美国人),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2009年,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A. Steitz)(美国)和阿达·约纳特(Ada E. Yonath)(以色列),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
2010年,理查德·海克(Richard F,Heck)、伊智根岸(Ei-ichi Negishi) (美国)和铃木彰(Akira Suzuki)(日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2011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色列),在晶体学研究中作出重大的突破。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两位获奖者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受体中最大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部运作机制。
2013年,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及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因发展了复杂化学系统的多尺度模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4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和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以及德国科学家斯特凡·W·赫尔(Stefan W. Hell)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理由是“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将光学显微镜带进了纳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