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与磨损

摩擦与磨损
摩擦与磨损

表面摩擦与磨损

一、摩擦与磨损的定义

摩擦的定义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时,在切相面见间产生切向的运动阻力,这一阻力又称为摩擦力。磨损的定义是:任一工作表面的物质,由于表面相对运动而不断损失的现象。

据估计消耗在摩擦过程中的能量约占世界工业能耗的30%。在机器工作过程中,磨损会造成零件的表面形状和尺寸缓慢而连续损坏,使得机器的工作性能与可靠性逐渐降低,甚至可能导致零件的突然破坏。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摩擦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已在一些机器或零件的设计中考虑了磨损寿命问题。在零件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加工制造、表面强化处理、润滑剂的选用、操作与维修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零件的摩擦磨损问题,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减少能量损失,降低材料消耗,保证机器工作的可靠性。

二、摩擦的分类及评价方法

在机器工作时,零件之间不但相互接触,而且接触的表面之间还存在着相对运动。从摩擦学的角度看,这种存在相互运动的接触面可以看作为摩擦副。有四种摩擦分类方式:按照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按照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按照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按照摩擦副所处的工况条件分类。这里主要以根据摩擦副之间的状态不同分类,摩擦可以分为: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和混合摩擦,如图2-1所示。

图2-1 摩擦状态

1、干摩擦

当摩擦副表面间不加任何润滑剂时,将出现固体表面直接接触的摩擦(见图2-1a),工程上称为干摩擦。此时,两摩擦表面间的相对运动将消耗大量的能量并造成严重的表面磨损。这种摩擦状态是失效,在机器工作时是不允许出现的。由于任何零件的表面都会因为氧化而形成氧化膜或被润滑油所湿润,所以在工程实际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干摩擦。

2 、边界摩擦

当摩擦副表面间有润滑油存在时,由于润滑油与金属表面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化学吸附作用,润滑油会在金属表面上形成极薄的边界膜。边界膜的厚度非常小,通常只有几个分子到十几个分子厚,不足以将微观不平的两金属表面分隔开,所以相互运动时,金属表面的微凸出部分将发生接触,这种状态称为边界摩擦(见图2-1b)。当摩擦副表面覆盖一层边界膜后,虽然表面磨损不能消除,但可以起着减小摩擦与减轻磨损的作用。与干摩擦状态相比,边界摩擦状态时的摩擦系数要小的多。

在机器工作时,零件的工作温度、速度和载荷大小等因素都会对边界膜产生影响,甚至造成边界膜破裂。因此,在边界摩擦状态下,保持边界膜不破裂十分重要。在工程中,经常通过合理地设计摩擦副的形状,选择合适的摩擦副材料与润滑剂,降低表面粗糙度,在润滑剂中加入适当的油性添加剂和极压添加剂等措施来提高边界膜的强度。

3 、流体摩擦

当摩擦副表面间形成的油膜厚度达到足以将两个表面的微凸出部分完全分开时,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就转变为油膜之间的摩擦,这称为流体摩擦(见图2-1c)。形成流体摩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液压系统向摩擦面之间供给压力油,强制形成压力油膜隔开摩擦表面,这称为流体静压摩擦;二是通过两摩擦表面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压力油膜隔开摩擦表面,这称为流体动压摩擦。流体摩擦是在流体内部的分子间进行的,所以摩擦系数极小。

4 、混合摩擦

当摩擦副表面间处在边界摩擦与流体摩擦的混合状态时,称为混合摩擦。在一般机器中,摩擦表面多处于混合摩擦状态(见图2-1d)。混合摩擦时,表面间的微凸出部分仍有直接接触,磨损仍然存在。但是,由于混合摩擦时的流体膜厚度要比边界摩擦时的厚,减小了微凸出部分的接触数量,同时增加了流体膜承载的比例,所以混合摩擦状态时的摩擦系数要比边界摩擦时小得多。

三、磨损的分类及评价方法

摩擦副表面间的摩擦造成表面材料逐渐地损失的现象称为磨损。零件表面磨损后不但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如齿轮和滚动轴承的工作噪声增大,而承载能力降

低,同时还会影响机器的工作性能,如工作精度、效率和可靠性降低,噪声与能耗增大,甚至造成机器报废。通常,零件的磨损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只要在设计时注意考虑避免或减轻磨损,在制造时注意保证加工质量,而在使用时注意操作与维护,就可以在规定的年限内,使零件的磨损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就属于正常磨损。另一方面,工程上也有不少利用磨损的场合,如研磨、跑合过程就是有用的磨损。

图3-1零件的磨损曲线

3.1 工程实践表明,机械零件的正常磨损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磨损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和剧烈磨损阶段,如图3-1所示。

1)初期磨损阶段

由图3-1可见,机械零件在初期磨损阶段的特点是在较短的工作时间内,表面发生了较大的磨损量。这是由于零件刚开始工作时,表面微凸出部分的曲率半径小,实际接触面积小,造成较大的接触压强,同时曲率半径小也不利于润滑油膜的形成与稳定。所以,在开始工作的较短时间内磨损量较大。

2)稳定磨损阶段

经过初期磨损阶段后,零件表面磨损的很缓慢。这是由于经过初期磨损阶段后,表面微凸出部分的曲率半径增大,高度降低,接触面积增大,使得接触压强减小,同时还有利于润滑油膜的形成与稳定。稳定磨损阶段决定了零件的工作寿命。因此,延长稳定磨损阶段对零件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工程实践表明,利用初期磨损阶段可以改善表面性能,提高零件的工作寿命。

3)剧烈磨损阶段

零件在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之后,即稳定磨损阶段之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磨损速度急剧加快,磨损量明显增大。此时,零件的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工作噪声与振动增大,导致零件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在实际中,这三个磨损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机械工程中,零件磨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尽管,人类已对磨损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但是从工程设计的角度看,关于零件的耐磨性或磨损强度的理论仍然不十分成熟。因此,本书仅从磨损机理的角度对磨损的分类作一介绍。

3.2 根据磨损的机理,零件的磨损可以分为:粘着磨损、腐蚀磨损、磨料磨损和接触疲劳磨损。

1)粘着磨损

在摩擦副表面间,微凸出部分相互接触,承受着较大的载荷,相对滑动引起表面温度升高,导致表面的吸附膜(如油膜,氧化膜)破裂,造成金属基体直接接触并“焊接”到一起。与此同时,相对滑动的切向作用力将“焊接”点,即粘着点,剪切开,造成材料从一个表面上被撕脱下来粘附到另一表面上。由此形成的磨损称为粘着磨损。通常多是较软表面上的材料被撕脱下来,粘附到较硬的表面上。零件工作时,载荷越大,速度越高,材料越软,粘着磨损越容易发生。粘着磨损严重时也称为“胶合”。

影响粘着磨损的主要因素;同类摩擦副材料比异类材料容易粘着;脆性材料比塑性材料的抗粘着能力高,在一定范围内的表面粗糙度越高抗粘着能力越强,此外粘着磨损还与润滑剂、摩擦表面温度及压强有关。

在工程上,可以从摩擦副的材料选用,润滑和控制载荷及速度等方面采取措施来减小粘着磨损。

2)腐蚀磨损

在机器工作时,摩擦副表面会与周围介质接触,如有腐蚀性的液体、气体、润滑剂中的某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形成腐蚀物造成的磨损,称为腐蚀磨损。腐蚀磨损过程十分复杂,它与介质、材料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响腐蚀磨损的主要因素;周围介质、零件表面的氧化膜性质及环境温度等。

3 )磨料磨损

落入摩擦副表面间的硬质颗粒或表面上的硬质凸起物对接触表面的刮擦和切削作用造成的材料脱落现象,称为磨料磨损。磨粒磨损造成表面成现凹痕或凹坑。硬质颗粒可能来自冷作硬化后脱落的金属屑或由外界进入的磨粒。加强防护与密封,做好润滑油的过滤,提高表面硬度可以增加零件耐磨粒磨损的寿命。粒磨损与摩擦材料的硬度、磨粒的硬度有关。

4)接触疲劳磨损

在接触变应力作用一段时间后,摩擦副表面会出现材料脱落的现象,这称为接触疲劳磨损。接触变应力作用一段时间后造成的材料脱落会不断地扩展,形成成片的麻点或凹坑,导致零件失效。

在实际中,零件表面的磨损大都是几种磨损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机械设计中,一定要根据零件的具体工况,从结构、材料、制造、润滑和维护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零件的耐磨性。

影响接触疲劳磨损的主要因素有;摩擦副材料组合、表面光洁度、润滑油粘度以及表面硬度等。

3.3 对磨损的常用评价方法有:磨损量、耐磨性、磨损率

1) 磨损量,由于磨损引起的材料损失量称为磨损量,它可通过测量长度、体积或质量的变化而得到,并相应称它们为线磨损量、体积磨损量和质量磨损量。

2) 磨损率,以单位时间内单位载荷下材料的磨损量表示。

3) 耐磨性,又称耐磨耗性。指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它以规定摩擦条件下的磨损率或磨损度的倒数来表示,即耐磨性=dt/dV或dL/dV。材料的耐磨损性能,用磨耗量或耐磨指数表示。

表面摩擦与磨损综述总结

表面摩擦与磨损 摘要:简要介绍了摩擦与磨损的定义,摩擦的分类及评价方法;磨损的分类及评价方法;磨损的评价方法;抗摩擦磨损表面强化技术。 关键词:摩擦;磨损;表面 1 引言 摩擦与磨损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现象, 摩擦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利有弊, 而磨损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摩擦与磨损对能源及材料的消耗是相当可观的, 据粗略估计, 有 1/3 ~ 1/2的能源消耗于磨损, 而磨损又常常是机器零部件失效的主要原因。 摩擦与磨损是发生在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的两个固体表面之间, 因此接触表面的特性, 诸如表面粗糙度及硬度等与摩擦、磨损关系密切。有些表面特性是由材料的本性决定的, 此外, 还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对材料表面进行改性, 其中表面处理技术中的电镀及复合镀等则是常用的手段。在制备减摩及耐磨镀层时需进行检测, 因此, 有必要对摩擦及磨损的定义、产生原因和测试方法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1]。 2 摩擦与磨损的定义 摩擦的定义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时,在切相面见间产生切向的运动阻力,这一阻力又称为摩擦力。磨损的定义是:任一工作表面的物质,由于表面相对运动而不断损失的现象。 据估计消耗在摩擦过程中的能量约占世界工业能耗的 30%。在机器工作过程中,磨损会造成零件的表面形状和尺寸缓慢而连续损坏,使得机器的工作性能与可靠性逐渐降低,甚至可能导致零件的突然破坏。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摩擦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已在一些机器或零件的设计中考虑了磨损寿命问题。在零件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加工制造、表面强化处理、润滑剂的选用、操作与维修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零件的摩擦磨损问题,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减少能量损失,降低材料消耗,保证机器工作的可靠性[2]。 3 摩擦的分类及评价方法 在机器工作时,零件之间不但相互接触,而且接触的表面之间还存在着相对运动。从摩擦学的角度看,这种存在相互运动的接触面可以看作为摩擦副。有四种摩擦分类方式:按照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按照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按照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按照摩擦副所处的工况条件分类。这里主要以前三种方式介绍分类[3]。 3.1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

摩擦与磨损

表面摩擦与磨损 一、摩擦与磨损的定义 摩擦的定义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时,在切相面见间产生切向的运动阻力,这一阻力又称为摩擦力。磨损的定义是:任一工作表面的物质,由于表面相对运动而不断损失的现象。 据估计消耗在摩擦过程中的能量约占世界工业能耗的30%。在机器工作过程中,磨损会造成零件的表面形状和尺寸缓慢而连续损坏,使得机器的工作性能与可靠性逐渐降低,甚至可能导致零件的突然破坏。人类很早就开始对摩擦现象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已在一些机器或零件的设计中考虑了磨损寿命问题。在零件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加工制造、表面强化处理、润滑剂的选用、操作与维修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零件的摩擦磨损问题,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减少能量损失,降低材料消耗,保证机器工作的可靠性。 二、摩擦的分类及评价方法 在机器工作时,零件之间不但相互接触,而且接触的表面之间还存在着相对运动。从摩擦学的角度看,这种存在相互运动的接触面可以看作为摩擦副。有四种摩擦分类方式:按照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按照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类、按照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分类、按照摩擦副所处的工况条件分类。这里主要以根据摩擦副之间的状态不同分类,摩擦可以分为: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和混合摩擦,如图2-1所示。 图2-1 摩擦状态

1、干摩擦 当摩擦副表面间不加任何润滑剂时,将出现固体表面直接接触的摩擦(见图2-1a),工程上称为干摩擦。此时,两摩擦表面间的相对运动将消耗大量的能量并造成严重的表面磨损。这种摩擦状态是失效,在机器工作时是不允许出现的。由于任何零件的表面都会因为氧化而形成氧化膜或被润滑油所湿润,所以在工程实际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干摩擦。 2 、边界摩擦 当摩擦副表面间有润滑油存在时,由于润滑油与金属表面间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化学吸附作用,润滑油会在金属表面上形成极薄的边界膜。边界膜的厚度非常小,通常只有几个分子到十几个分子厚,不足以将微观不平的两金属表面分隔开,所以相互运动时,金属表面的微凸出部分将发生接触,这种状态称为边界摩擦(见图2-1b)。当摩擦副表面覆盖一层边界膜后,虽然表面磨损不能消除,但可以起着减小摩擦与减轻磨损的作用。与干摩擦状态相比,边界摩擦状态时的摩擦系数要小的多。 在机器工作时,零件的工作温度、速度和载荷大小等因素都会对边界膜产生影响,甚至造成边界膜破裂。因此,在边界摩擦状态下,保持边界膜不破裂十分重要。在工程中,经常通过合理地设计摩擦副的形状,选择合适的摩擦副材料与润滑剂,降低表面粗糙度,在润滑剂中加入适当的油性添加剂和极压添加剂等措施来提高边界膜的强度。 3 、流体摩擦 当摩擦副表面间形成的油膜厚度达到足以将两个表面的微凸出部分完全分开时,摩擦副之间的摩擦就转变为油膜之间的摩擦,这称为流体摩擦(见图2-1c)。形成流体摩擦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液压系统向摩擦面之间供给压力油,强制形成压力油膜隔开摩擦表面,这称为流体静压摩擦;二是通过两摩擦表面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压力油膜隔开摩擦表面,这称为流体动压摩擦。流体摩擦是在流体内部的分子间进行的,所以摩擦系数极小。 4 、混合摩擦 当摩擦副表面间处在边界摩擦与流体摩擦的混合状态时,称为混合摩擦。在一般机器中,摩擦表面多处于混合摩擦状态(见图2-1d)。混合摩擦时,表面间的微凸出部分仍有直接接触,磨损仍然存在。但是,由于混合摩擦时的流体膜厚度要比边界摩擦时的厚,减小了微凸出部分的接触数量,同时增加了流体膜承载的比例,所以混合摩擦状态时的摩擦系数要比边界摩擦时小得多。 三、磨损的分类及评价方法 摩擦副表面间的摩擦造成表面材料逐渐地损失的现象称为磨损。零件表面磨损后不但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如齿轮和滚动轴承的工作噪声增大,而承载能力降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试验

典型黑色金属磨损性能测试实验 史秋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M-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结构,及材料进行耐磨性测试的意义; 2.掌握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及其在不同条件下(干式、湿式、磨粒等)的 实验方法; 3.掌握摩擦磨损性能指标的评估方法; 4.了解典型黑色金属灰铁和球铁在滑动摩擦条件下(干式)的耐磨情况。 二、实验设备 M-2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如图2-1 图2-1 三、实验材料 1.灰铁滑动摩擦试样一对,试样尺寸如附图(a) 2.球铁滑动摩擦试样一对,试样尺寸如附图(a) 四.实验原理与方法 将试样分别装在上下试样轴上,接通电源,双速电动机○1通过三角皮带○3齿12使下试样轴以200转/分(或400转/分)的速度转动;通过轮○4带动下试样轴○ 48的传递。使上试样轴○14以180转/分(或360转/ 47和齿轮○ 蜗杆轴○ 44,滑动齿轮○ 47分)的速度转动。当做滑动摩擦试验时,为使上试样轴不转动,应将滑动齿轮○ 46上。试验时,两试样间的压移至中间位置,齿轮○48必须用销子○22固定在摇摆头○ 19的作用下获得(弹簧中间是一重力传感器),负荷的增大或减少力负荷在弹簧○ 21上即可读出。也可将复合传感器接入25进行调整;负荷的数值从标尺○ 可用螺帽○ 电脑,从显示屏上读出,本实验载荷直接从显示屏上读出。试验的终止条件可由时间或总转速控制。试验结束之后根据不同的方法评估材料的耐磨情况。

五、实验内容 将加工好的滑动摩擦试样装在实验机上,在给定的条件下(干式、滑动摩擦、压力:200N、时间60min)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将试样取下,评估耐磨性能。 根据所选取磨损试验方法的不同以及材料本质的差异,可以选择不同的耐磨性能评定方法,以期获得精确的试验数据,现简单例举下述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称重法:采用试样在试验前后重量之差,本表示耐磨性能的方法,由于两试 样之间的摩擦所引起的磨损量,可以采用精度达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量出试样试验前后重量之差非凡获得。试样在磨损前后必须严格进行去油污,烘干后再进行称量否则因残余的没污会影响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计算可按下式进行: W=W0-W1 式中:W—试样的磨损量。 W0—试样在试验前的重量。 W1—试样在试验后的重量。 2、测量直径法:采用试样在试验前后直径的变化大小来表示耐磨性能的方法。 (1)用测微计(或其它测量仪器)测量试样试验前后的直径变化而获得。 (2)本试验机所带小滚轮○6可用来精确测量试样直径试验前后的变化。 测量方法:使用时首先将装有小滚轮○6的支架拆下来装在下试样轴轴承座的小轴(附图)上,在试验前后把试验机各开一分钟或下试样试验前后运转同样转数可得小滚轮转数N1和N2,由此通过下列计算可得到磨损量“S” 如果:D1—试样试验前的直径。 D2—试样试验后的直径。 D0小滚轮○6的直径。 N1—磨损前一分钟内小滚轮○6的转数。

摩擦磨损过程和磨损形式

摩擦磨损过程和磨损形式 钱洪新 [摘要]在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作相对运动的零件之间总是伴随着摩擦而产生磨损。磨损通常是不希望出现的,它是消极的、不利的。本文阐述了摩擦磨损过程;分析了摩擦的种类和摩擦 磨损的四种基本形式;揭示了摩擦磨损的规律。 [关键词]摩擦磨损摩擦分类磨损形式磨损规律 机器的运转都是由运动副零件的配合表面相对运动来实现的,而配合表面的相对运动必然伴随着摩擦而产生磨损。在摩擦过程中,摩擦表面发生了尺寸、形状和表面质量的变化称为磨损。摩擦磨损是发动机零件最常见的一种损伤形式,是机器缩短使用寿命、丧失工作能力、影响安全可靠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摩擦磨损过程 摩擦磨损与摩擦表面形貌有关。由于表面粗糙度的存在,两摩擦表面仅仅是在少数孤立点上发生接触,这时,法向载荷便由这些点上发生接触。接触面积越小,法向应力越大。当法向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时,接触点就产生塑性变形。在塑性变形的同时,接触点处金属表面上的氧化膜也被压碎或剪切掉。这时,接触点金属分子间相互吸引力增大,有可能相互扩散而熔合在一起。我们把熔合在一起的现象称为冷焊。当相对运动继续进行时,由于剪切而使冷焊点破裂。以后又在接触点发生塑性变形、冷焊和破裂,直到真实接触面积增大到足以支承法向载荷时为止。这时,表面硬度增加了,表面粗糙度也有所提高了。 摩擦磨损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金属产生塑性变形时,要释放热量,因此,在摩擦表面上的温度要比基体金属的温度高得多。当温度高于再结晶温度时,因变形而引起的表面强化现象将消失;当温度继续升高时,金属被软化,摩擦表面金属分子相互粘结;当温度升高到相变温度,摩擦表面金属就会产生相变,强度和硬度也大大降低。在摩擦磨损过程中,摩擦表面还要与周围介质起作用。例如当氧化膜被压碎或前切后,裸露的金属表面迅速与氧气起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氧化膜。氧化膜和基体金属的结合力较弱,容易被压碎或剪切。另外,空气中的水分和润滑油中的硫分均能与摩擦表面起化学反应,产生化合物,加剧摩擦表面的磨损。因此,摩擦磨损过程就是由于机械和化学的

第二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一)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摩擦的种类。 2.熟悉磨损的过程,会分析磨损的原因。 3.掌握润滑和密封。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磨损的过程,会分析磨损的原因 难点:润滑和密封 (三)教具 挂图 (四)教学内容 2.1 摩擦与磨损 2.2 润滑 2.3 密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摩擦、磨损的研究已经形成一门新的学科领域——摩擦学。为了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及延长机械零件的寿命,润滑是必不可少的。本章对摩擦、磨损作简要的介绍,重点将介绍润滑方式、润滑装臵和密封装臵。了解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正确地设计、使用和维护机器。 2.1 摩擦与磨损 各类机器在工作时,其各零件相对运动的接触部分都存在着摩擦,摩擦是机

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摩擦不仅消耗能量,而且使零件发生磨损,甚至导致零件失效。据统计,世界上1/3—1/2的能源消耗在摩擦上,而各种机械零件因磨损失效的也占全部失效零件的一半以上。磨损是摩擦的结果,润滑则是减少摩擦和磨损的有力措施,这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1.1摩擦及其分类 在外力作用下,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两物体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切向阻力称为摩擦力。这种在两物体接触区产生阻碍运动井消耗能量的现象,称为摩擦。摩擦会造成能量损耗和零件磨损,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害的,因此应尽量减少摩擦。但有些情况下却要利用摩擦工作,如带传动,摩擦制动器等。 根据摩擦副表面问的润滑状态将摩擦状态分为四种:干摩擦、液体摩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如图所示)。 1.干摩擦 如果两物体的滑动表面为尤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的纯金属,这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的摩擦称为干摩擦,如图所示。干摩擦状态产生较大的摩擦功耗及严重的磨损,因此应严禁出现这种摩擦。 2.液体摩擦 两摩擦表面不直接接触,被油膜(油膜厚度一般在1.5——2μm以上)隔开的摩擦称为液体摩擦,如图所示。 3.边界摩擦 两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油膜厚度小于1μm)隔开,使其处于干摩擦与液体摩擦之间的状态,这种摩擦称为边界摩擦,如图所示。 4.混合摩擦 在实践中有很多摩擦副处于干摩擦、液体摩擦与边界摩擦的混合状态,称为混合摩擦,如图所示。由于液体摩擦、边界摩擦、混合摩擦都必须在一定的润滑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这三种摩擦又分别称为液体润滑、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 2.1.2磨损及其过程 运动副之间的摩擦将导致零件表面材料的逐渐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磨损。单位时间内材料的磨损量称为磨损率。磨损量可以用体积、质量或厚度来衡量。机械零件严重磨损后,将降低机器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使机器提早报废。因此,预先考虑如何避免或减轻磨损,是设计、使用、维护机器的一项重要内容。

摩擦磨损

博士入学考试 名词解释 粗糙度:评定加工过的材料表面由峰、谷和间距等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的物理量。 固体润滑:利用固体所具有的减摩作用的润滑方法。 固体润滑材料:为了防止相对运动中的表面损伤,并降低摩擦与磨损而使用的薄膜或粉状固体。 滑动磨损:两个相对滑动物体公共接触面积上产生的切向阻力和材料流失的现象。 自由磨料磨损和固定磨料磨损:两者皆为磨料磨损,自由磨料磨损磨料保持自由状态,而固定磨料磨损磨料保持固定状态。 耐磨性和相对耐磨性:材料的耐磨性是指一定条件下材料耐磨性的特性;相对耐磨性是指两种材料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磨损量的比值。 微切削和微犁沟:微切削是磨料(磨粒或硬突起)从被磨损表面切削下微切屑的磨料磨损过程;在相对滑动中,硬颗粒或两表面中硬微突体使较软表面塑性变形而形成犁痕式的破坏。 问答题 1.简述摩擦的概念和分类。 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发生摩擦。 摩擦学: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互作用表面的科学与技术,它包括材料的摩擦、磨损和润滑三个部分。 分类: (1)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情况分: 干摩擦:物件间或试样间不加任何润滑剂时的摩擦。 边界摩擦:两接触表面间存在一层极薄的润滑膜,其摩擦和磨损不是取决于润滑剂的粘度,而是取决于两表面的特性和润滑特性。 流体摩擦:由流体的黏滞阻力或流变阻力引起的内摩擦。 半干摩擦:部分干摩擦,部分边界摩擦。半流体摩擦:部分边界摩擦,部分流体摩擦。 (2)按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分: 滑动摩擦:当接触表面相对滑动或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的摩擦。 滚动摩擦:当物体在力矩的作用下沿接触表面滚动时的摩擦。

摩擦磨损测试及考核评价方式

摩擦磨损测试及考核评价方式 一、磨损 1.1磨损定义 磨损是指摩擦副相对运动时,表面物质不断损失或产生残余变形的现象。表面物质运动主要包括机械运动、化学作用和热作用:(1)机械作用使摩擦表面发生物质损失及摩擦表面的物理变形;(2)化学作用使摩擦表面发生性状改变;热作用是摩擦表面发生形状改变。典型的磨损曲线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 磨 损 量 图1.1 磨损曲线示意图 磨合阶段:磨损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发生在初始运动阶段,由于表面存在粗糙度,微凸体接触面积小,接触应力大,磨损速度较快。 稳定磨损阶段:摩擦表面磨合后达到稳定状态磨损率保持不变。稳定磨损阶段标志磨损条件保持相对稳定,是零件整个寿命范围内的工作过程。 剧烈磨损阶段:工作条件恶化,磨损量急剧增大。该阶段内零件精度降低、间隙增大,温度升高,产生冲击、振动和噪声,最终导致零部件完全失效。 1.2磨损种类 按磨损的破坏机理,通常把磨损分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五种。 (1)粘着磨损 当摩擦副相对滑动时, 由于粘着效应所形成结点发生剪切断裂,被剪切的材料或脱落成磨屑,或由一个表面迁移到另一个表面,此类磨损称为粘着磨损。粘着磨损再细分还有轻微磨损、涂抹、擦伤、划伤和咬死五种。

图1.1 粘着磨损机理 (2)磨料磨损 外来的硬料介质进入摩擦副,或摩擦副一个表面比另一个表面硬,在较硬表面上存在的微凸体,在摩擦过程中对较软表面犁沟或拉槽,引起表面材料的脱落,这种现象叫做磨料磨损。磨料磨损是一种最常见的磨损,按照磨损机理还可细分为微观切削、挤压剥落和疲劳破坏三小类。

图1.2 二体/三体磨粒磨损机理 (3)化学磨损 化学磨损是在摩擦促进作用下,摩擦副的一方或双方与中间物质或环境介质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造成表面材料损失的过程。分为氧化磨损与特殊介质腐蚀磨损两类。 图1.3 化学磨损机理 (4)疲劳磨损 摩擦接触表面在交变接触压应力作用下,材料表面因疲劳损伤而引起表面脱落的现象。疲劳磨损有两种基本类型,宏观疲劳磨损和微观疲劳磨损。宏观疲劳磨损主要是指两个相互滚动或滚动兼滑动的摩擦表面,在循环变化的接触应力作用下,材料疲劳而发生脱落的现象;微观疲劳磨损是滑动接触表面由于微凸体相互接触使材料发生疲劳而引起的机械磨损现象。此外,疲劳磨损的破坏机理又分为麻点剥落、浅层剥落、深层剥落。

MM1000系列型摩擦磨损性能试验设备

MM1000系列型摩擦磨损性能试验设备 由西安顺通机电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最新型全自动化控制的惯性系列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机,己在国内的摩擦材料领域得到了普及应用和配置。 全自动控制的系列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机应用现代工业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从主机的结构、动力源、采集值、测试技术、应用瞬间值的采集技术即提取同一瞬间的压力值和扭矩值计算出该瞬间的摩擦系数等相关的测试值,提高了测试数据的精度等级及准确性,实现了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它集机、电、气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现代工业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一体,成功的实现了摩擦材料性能测试自动化,涉入全部摩擦材料领域。在实现全自动控制的工艺过程时全部按照国标、行标、(企标)的工艺路线和模拟实际工况试验条件设置进行,制作出符合企业生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摩擦材料生产、研究、配方工艺、质量控制和新材料研制、开发的专业检测设备。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试验方法和准确的测试数据使该试验机具备了小样试验机和整片1:1台架试验功能。它保持了与产品工况的一致性,又保持了与台架试验的一致性。保持与路试、航试有稳定的对应关系,应用小样试验的跟踪工艺性强,满足了快速变化的试验步骤,为企业赢得了时间,节约了资金。 全自动控制的系列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机应用了小样缩比模拟制动惯性试验原理,建立了模拟制动的试验方法,应用了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了实验室条件下小样缩比模拟制动试验的功能。应用了多元相似原理模拟实际工况完成了(惯性制动)热冲击刹车试验的功能. 该检测设备不但具备了髙速、髙压、低速、低压、变速、变压、变温等技术条件下的测试功能,完成了摸拟飞机、坦克、火车、汽车、轨道列车等重载大惯量等制动工况进行的摩擦材料的摩擦、磨损、热负荷、及可靠性的试验研究要求,以材料可承载的最大负荷完成各种试验项目和极限试验功能;对于全部试验参数的采集频率高、采集精度高、采集速度快、采集数量大都较之所有试验机、试验台无以比拟的,实现采控一体采集信号,能与计算机通讯完成数据的转存和试验机的监测系统。全系统在全自动控制实验过程中有安全警示、有过载保护能力,以专用控制程序完成全系统控制指令,试验参数任意设置,测试数据随机采集,测试软件参数完全放开可设置,试验曲线坐标随试验条件变化,在整亇制动曲线中反映出实验全过程绘制的七条曲线并记录其任一瞬间的压力、转速、扭矩、温度值,即可计算出这一状态下的.动、静摩擦力矩;动、静摩擦系数、;摩擦功、;

摩擦磨损与润滑1

表面的三维形貌图 微凸体 微观粗糙度 宏观粗糙度 粗糙表面的二维图 表面上的微小凸起部分称微凸体。如经过抛光研磨等加工,粗糙度显示出各向同性。 Z i 粗糙表面示意图 描述表面粗糙度,不是 用其最大的波峰波谷之 差。国标(GB1031-83)规 定了两种表面粗糙度的表 示方法:中线平均值(A )和平均平方根值(均方 根)(RMS )。先取一中线(x 轴),把二维轮廓分成上下两半,并满足:中线上方的轮廓与中线所围的面积等于中线下方轮廓的面积。令从中线到轮廓的高度为Zi 。 |具有相同CLA 值的不同形貌 表示表面轮廓上各点相对于中线的算术平均偏差。 212]②平均平方根值(均方根)(RMS ) 表示表面轮廓上各点相对于中线的偏差值 图中各不相同的形貌具有不同的表面粗糙度。

实际固体工程 表面特征往往 是以上述三种 几何形状误差 的组合形式出 现的。 4.表面微凸体 用触针式表面轮廓仪可直接测得表面的起伏不平。不过因其高度方向的放大比例远大于平面方向的。故所得图形并不能反映峰谷起伏的实际形状。而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表面,因其各向放大比例相等而比较真实。 由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图形可以看到,表面上的峰与谷实际上是比较平缓的,因此人们通常取微凸体为近似的半球状、锥状或柱状来进行几何因正态分布曲线高度Z i 微凸体的高度分布曲线 凡经过一般机械加工的表 面,其微凸体高度的分布通 常接近于正态分布(高斯分 ∞±正态分布曲线理论上应延伸到处。 的范围内已包括了99.5%的高度(σ为分布的标准差)。

根据固体物理的观点,结晶固体表面是晶体

在两个方向延伸的缺陷成为面缺陷,也称为 金属一般是多晶体,它是有许多晶粒组成,因而存在晶粒边界面。晶界面就是一种面缺陷。此外由两个不同相之间形成的相界面也是一种面 表面结构缺陷模型立方晶系中几个可能滑移的晶面 三、金属表面层的结构组成 金属表面层一般由金属表面以上的外表层和金属表面以下的内表层组成。 外表层由各种表面膜所组成,在干摩擦的条件下,主要有大气中的水蒸气、油雾或油污染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所形成的污染膜(厚度约5nm)和吸附膜(厚度约0.5nm). 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反应而形成的氧化膜(厚度约0.01-1μm);

第四章 摩擦、磨损和润滑

第四章摩擦、磨损和润滑 一、选择题 4-1 现在把研究有关摩擦、磨损与润滑的科学与技术统称为__________。 (1)摩擦理论(2)磨损理论(3)润滑理论(4)摩擦学 4-2 两相对滑动的接触表面,依靠吸附的油膜进行润滑的摩擦状态称为____________。 (1)液体摩擦(2)干摩擦(3)混合摩擦(4)边界摩擦 4-3 两摩擦表面被一层液体隔开,摩擦性质取决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粘性阻力的摩擦状态称为__________。 (1)液体摩擦(2)干摩擦(3)混合摩擦(4)边界摩擦 4-4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λ=0.4~3时,其摩擦状态为__________。 (1)液体摩擦(2)干摩擦(3)混合摩擦(4)边界摩擦 4-5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λ<0.4时,其摩擦状态为__________。 (1)液体摩擦(2)干摩擦(3)混合摩擦(4)边界摩擦 4-6 两摩擦表面间的膜厚比λ>3~5时,其摩擦状态为__________。 (1)液体摩擦(2)干摩擦(3)混合摩擦(4)边界摩擦 4-7 通过滑动轴承试验,可得到摩擦系数μ与轴承特性数ηn/p相互关系的摩擦特性曲线,下图中__________是正确的。 题4-7图题4-8图 4-8 如图所示,在滑动轴承摩擦特性曲线μ—ηn/p的A区内,摩擦状态属于__________。 (1)干摩擦(2)混合摩擦(3)边界摩擦(4)液体摩擦 4-9 在滑动轴承μ—ηn/p曲线的A区内(见题4-8图),摩擦状态如图__________所示。 4-10 如图所示,混合摩擦状态应位于滑动轴承摩擦特性曲线μ—ηn/p的__________。 (1)Ⅰ区(2)Ⅱ区(3)Ⅲ区(4)与临界特性数对应的E点

压痕与摩擦磨损性能

第29卷 第3期摩擦学学报Vol.29 No.3 2009年5月Tribol ogy May,2009 TA2表面磁控溅射CN x/S i C薄膜的纳米 压痕与摩擦磨损性能 许晓静,卓刘成,夏登福,韦宝存,郝欣妮 (江苏大学先进成形技术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3) 摘 要:采用室温磁控溅射技术在工业纯钛(T A2)表面制备出氮化碳/碳化硅(C N x/Si C)双层薄膜,Si C为中间层. 研究了C N x薄膜的纳米压痕行为和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C N x薄膜的纳米硬度(H)为15.80GPa,杨氏弹性模量(E)为130.88GPa,硬度与弹性模量比值(H/E)为0.121;与<4mm的氮化硅球对摩,在载荷1.96N、室温Kokubo人体模拟体液条件下,CN x薄膜的磨损速率为10-6mm3/(m?N)级,摩擦系数约为0.124,磨损后薄膜未出现裂纹和剥落.分析表明,薄膜具有的良好抗磨性能与其H/E高、抗腐蚀性强以及摩擦系统摩擦系数低相一致. 关键词:钛基材;薄膜;纳米压痕;摩擦磨损;磁控溅射 中图分类号:TG1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95(2009)03-0256-05 钛金属具有比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等特性,在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高摩擦系数和较差的抗磨损性能,致使其应用受到了制约. 氮化碳(CN x)薄膜作为碳基薄膜材料中的新成员,其所具有的优良的抗摩擦磨损性能、高化学稳定性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1-5],使其成为医学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碳基薄膜与金属基材之间的黏附力较低,因此通常碳基薄膜的制备过程中均采用中间层以提高界面黏附. 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钛(T A2)表面制备CN x/Si C双层薄膜(Si C为中间层),对CN x薄膜的纳米压痕行为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讨论. 1 实验部分 钛(T A2)基材的名义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0.15O,0.05N,0.05C,<0.015H,<0.3 Fe,<0.15Si,其余为Ti.基材经砂纸磨平、抛光后用丙酮进行超声波清洗.采用JGP560CV I型超高真空多功能磁控溅射仪制备薄膜.靶材为高纯Si C和高纯石墨(Gr),靶材直径为60mm.溅射薄膜前,在进样室中对基材和靶材进行反溅清洗15m in,以去除表面杂质.采用射频(RF)磁控溅射技术在基材表面沉积Si C薄膜.采用直流(DC)反应(R)磁控溅射技术在Si C薄膜表面沉积CN x薄膜.薄膜的制备参数列于表1. 表1 薄膜溅射的试验参数 Table1 D epositi on param eters of f il m s Fil m system s CN x/Si C Si C Fil m category Si C CN x Si C Backgr ound p ressure/Pa2.5×10-52.5×10-52.5×10-5 Substrate te mperature Room Te mp. Room Te mp. Room Te mp. Magnetr on s puttering technol ogy RF DC-R RF Working gas(A rgon)p ressure/Pa 2.0 1.2 2.0 A rgon gas mass fl ow rate/scc m652565 N itr ogen gas mass fl ow rate/sccm/75/ Power/W200150200 Ti m e/m in120120240 Target-substrate distance/mm707070 采用带有X射线能谱仪(E DS)的JE OL JS M-7001F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 M)观察微观薄膜形貌.采用纳米压痕仪(美国Hystri on公司产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针尖为Berkovich金刚石三 收稿日期:2008-07-16; 修回日期:2008-12-26; 联系人:许晓静,e-mail:xjxu67@https://www.360docs.net/doc/039419774.html,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优秀学术青年骨干培养对象基金资助(1211110001);江苏省摩擦学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kjs mcx06005).作者简介:许晓静(1967-),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先进材料制造与性能表征及摩擦学方面的研究.

摩擦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 1、摩擦学定义:是关于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的科学技术,包括摩擦、润滑、磨损和冲蚀。 2、摩擦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摩擦、磨损、润滑以及表面工程技术。 3、摩擦:是抵抗两物体接触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切向相对运动的现象。 4、磨损:着重研究与分析材料和机件在不同工况下的磨损机理、发生规律和磨损特性。 5、润滑:研究内容包括流体动力润滑、静力润滑、边界润滑、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等在内的各种润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6、表面工程技术:将表面与摩擦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机器零部件的减摩、耐磨,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 第一章 1、表面形貌:微观粗糙度、宏观粗糙度(即波纹度)和宏观几何形状偏差。 2、表面参数:(1)算术平均偏差Ra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2)轮廓的最大高度Rz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最大轮廓峰高Zp 和最大轮廓谷深Zv 之和的高度。(3)均方根偏差Rq 是在一个取样长度lr 内纵坐标值Z (x )的均方根值。 3、对于液体,表层中全部分子所具有的额外势能的总和,叫做表面能。表面能越高,越易粘着。 4、物理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由于分子或原子相互吸引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吸附叫做物理吸附,是靠范德华力维系的,温度越高,吸附量越小。物理吸附薄膜形成的特点是吸附和解吸附具有可逆性,无选择性。 5、化学吸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交换形成化学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且极性分子呈定向排列。化学吸附的吸附能较高,比物理吸附稳定,且是不完全可逆的,具有选择性。 6、粘附:是指两个发生接触的表面之间的吸引。 7、影响粘附的因素:①润湿性,②粘附功,③界面张力,④亲和力。 8、金属表面的实际结构:(1)外表层:①污染层,②吸附气体层,③氧化层;(2)内表层:①加工硬化层,②金属基体。 第二章 1、固体表面的接触分类:(1)点接触和面接触。(2)①弹性接触(赫兹接触),②塑性接触,③弹塑性接触,④粘弹性接触。 2、名义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几何(宏观)界面的边界所确定的面积。 3、实际接触面积:是两接触固体之间传递界面力的各接触斑点面积之和。 影响因素:①载荷的大小,②材料的性质,③微观粗糙度。 4、接触模型:①圆柱体模型(当载荷改变时其接触面积保持不变),②圆锥体模型(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因为存在尖端微凸体的可能性很小),③形状对称的球体模型(最符合实际)。 5、塑性指数: 2 1??? ??=ψR H E σ σ:表面微凸体高度分布的标准偏差;R :微凸体的相当曲率半径;E :复合弹性模量;H :材料的硬度值。当ψ<1,弹性接触;ψ>1,部分接触点含有塑性接触;ψ>3,主要是塑性接触。 第三章 1、摩擦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趋势)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切向运动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现象。 2、摩擦有害的方面:(1)造成大量能量的消耗,引起机械效率的降低;(2)摩擦使得机器中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产生磨损;(3)摩擦使得摩擦副工作温度上升。 3、摩擦的分类: (1)运动状态:静摩擦和动摩擦;(2)运动方式:①滑动摩擦,②滚动摩擦,③转动摩擦;

影响橡胶摩擦磨损性能的因素

影响橡胶摩擦磨损性能的因素 由于高弹性,低模量的特点,橡胶的摩擦磨损性能受自身物理力学性能的影 响较大。橡胶的硬度较小,与刚性物体接触时,真实接触面积较大,而真实接触 面积的大小是决定摩擦的重要因素,因此,橡胶的硬度对其摩擦性能的影响较大。 橡胶的粘弹性参数tanδ对摩擦力有直接的影响,而橡胶交联度的降低,使 tanδ增大,因此摩擦力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也随之增大。从物理化学的角度 来看,交联越弱,磨损率越高,是由于较低程度的交联易被机械应力破坏的缘故。 研究发现,电子束辐照导致乙丙三元橡胶的交联度增加,使得摩擦降低。 橡胶表面自由能的高低决定了橡胶与对偶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进而对橡胶 的粘着摩擦产生影响。一般而言,摩擦系数随表面自由能的增加而增大。 对橡胶进行填充改性时,在改变橡胶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同时,也改变了橡胶 的摩擦学性能。研究单轴定向聚酰胺纤维增强的氯丁橡胶(SFRR)和芳纶短纤维增 强的天然橡胶时,发现材料的摩擦学行为与滑动方向密切相关,沿垂直于纤维取 向方向摩擦时,磨损率最低,沿纤维取向摩擦时,磨损最大。在抗油性的丁腈橡 等)后发现胶、氯磺化聚乙烯橡胶、氟橡胶中,加入润滑剂(如有机硅油、MoS 2 MoS 可在橡胶表面形成一润滑层,能降低表面能和滞后效应,进而使摩擦系数显2 著降低[21]。 利用自身离子辅助离子镀,在橡胶表面沉积一层铜、钛、钨、锆等金属,能 有效降低橡胶与对偶间的真实接触面积,显著降低摩擦力。氯化也可降低橡胶的 摩擦系数及其对滑动速度和温度的依赖性。 橡胶的摩擦与粘弹性参数tanδ和弹性模量有直接关系,弹性模量随温度的 升高而降低,tanδ则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极值点温度低于0°)。随温 度的升高,橡胶的弹性模量下降,磨损斑纹间距增大。高温条件下,由于橡胶老 化严重,撕裂强度降低,使得磨损率显著增加,并且磨损率呈周期性大范围变化。 润滑剂的存在可阻止橡胶与对偶面的直接接触,粘着摩擦明显降低,橡胶磨 粒磨损的斑纹间距减小,磨损率也显著降低。但在选用润滑剂时,必须考虑它对 橡胶的溶胀作用,以及高温油润滑所导致的橡胶的化学降解或热降解,否则可能 会加剧磨损。

《摩擦磨损与润滑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所谓赫兹接触指得是圆弧形物体的接触。这一理论将弹性物体的接触问题转化为静态问题处理,并假设①材料完全弹性②表面光滑③接触物体没有相对滑动④接触物体不传递切向力。 2.答:固体表面形貌的含义:是指描述固体表面特征的量,又称表面图形,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或表面光洁度,它是研究固体表面几何形状的细节。3.答:摩擦副相对运动时由于固相焊合的作用接触表面的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的现象。 4.答:是指由含有减磨剂、抗氧剂等多效添加剂,以精制石油润滑油或合成油作为基础油,用锂基,复合锂基或聚尿化合物等稠化剂制成的。5.答:指两摩擦表面之间存在着一层与工作介质性质不同的薄膜——边界膜的摩擦润滑状态。 6.答:指向润滑部位供给润滑油的一系列给、排油及其附属装置的总称。7.答:滚动物体不传递或传递很小的切向力沿另一个表面滚动,称为自由滚动。 8.答:为了改善和提高润滑剂的性能,或使之获得某种新的性能而添加到润滑剂中的化学物质。 9.答:粘着原理认为,在载荷作用下两表面接触时,某些接触点的单位压力很大产生的塑性变形,致使这些点形成冷焊结点。当摩擦副滑动时,克服摩擦阻力的切向里必须首先剪开结点,与此同时还要克服犁沟阻力。因此摩擦力为两种阻力之合。 10.答:滚动摩擦是指在力矩作用下,物体沿接触表面滚动时的摩擦。二.填空 1.疲劳;2.磨损;3.内摩擦;4.粘温特性;5.化学方法;6.矿物油;7.线磨损、体积磨损、重量磨损、磨损率、相对磨损率;8.不断损失;9.工作条件、摩擦副的结构条件、其他因素;10.微观滑动、弹性滞后、塑性变形、粘着效应;三.问答 1.答:分为粘着摩擦、磨料摩擦、疲劳摩擦、腐蚀摩擦、微动摩擦、冲蚀摩擦、气蚀摩擦。

耐磨及减摩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的探究..

耐磨耐蚀材料 题目:耐磨及减摩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探究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加工工程 指导老师:路阳杨效田 学生姓名:王鹏春 学号: 132080503043 2104年5月1日

耐磨及减摩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探究 摘要:综述了耐磨及减摩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简单阐述了常见的耐磨及减摩材料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等和目前耐磨及减摩材料的新进展及方向。最后,论述了耐磨及减摩材料在表面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形式,及耐磨涂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耐磨材料;减摩材料;耐磨涂层 0前言 众所周知,摩擦磨损特性的探究对国民经济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2/1-3/1的能源以各种形式消耗在摩擦上。而摩擦导致的磨损是机械设备零件失效的三大原因之一,大约有80%的损坏零件是由于各种磨损形式引起的[1]。为了节约能源和材料,解决因磨损带来的损失显得至关重要,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其解决措施也变得各种各样,而本文主要从最基础的材料的选择上入手,来综述耐磨及减摩材料的摩擦磨损特性的探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 耐磨材料 材料的耐磨性通常是指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下,摩擦副材料在,摩擦过程中抵抗磨损的能力。材料的耐磨性不是材料固有的本性,而是材料性质在一定的摩擦规范、表面状态、环境介质、工件结构、材料配对等某种条件下的体现。因此材料的耐磨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耐磨材料的一般性要求有以下几点[2]: 1.机械性能方面要有高的抗拉、抗压、抗拉、抗剪切强度;有高的硬度和韧性;有较高的相对延伸率;在摩擦的高温、高压下,机械性能应该稳定。 2.物理、化学性能方面要有良好的导热性,低的热膨胀系数,且各相的线膨胀系数差别要小;合金元素在其内的溶解度要高,分布要均匀;各相间微观电势要小,抗腐蚀性好;各相成分要在较宽的温度、压力范围内保持稳定。 3.金相结构方面金属晶体的滑移系要少;固溶体与强化相要恰当配合;强化相要有高的弥散性,分布要均匀;各相的位向要互相接近。 4.工艺性能方面要有良好的淬透性和机加工性,以及其他必要工艺性能,如铸件的铸造性。

摩擦磨损与耐磨材料

摩擦磨损与耐磨材料 姓名:李英杰 班级:材控13-2 学号:201301021048

Cr—Mn-N奥氏体一铁素体不锈钢的空蚀 1、概述: (1)空蚀原理:抛光表面在空蚀气泡溃灭作用下产生空蚀凹坑,随后叠加并扩展,表面出现塑性变形,产生加工硬化和应力,但表面易发生塑性流变,对高应变速率不敏感,所以空蚀孕育期长,空蚀扩展较慢,抗空蚀性能较好。空蚀发生时材料表面会产生疲劳裂纹并向内部扩展,引发疲劳断裂和脱落,之后裂纹继续向材料内部扩展,导致进一步破坏。空蚀发生后表面粗糙度明显变大【1】。 (2)研究历程:为了减轻水轮机过流部件的空蚀损伤,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们一直致力于开发具有抗空蚀损伤高性能的新材料,其中从60 年代发展起来的 Cr-Ni—MO系不锈钢就具有比传统材料更好的抗空蚀性[l] 由于这些 Cr-Ni-Mo 系不锈钢含有较多稀缺的金属镍,成本很高,而且抗含沙河流中泥沙磨损的性能也不理想,故开发价格低廉 (无镍或低镍) 且性能优异的水轮机过流部件用不锈钢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早在 2O 世纪 3O 年代初期一些国家就开始了Cr—Mn-N不锈钢代镍的探索性研究,并列入国家标准[2].Cr-M n-N系列不锈钢在化工、石油以及制药等工业中如今已经部分代替Ni-Cr 不锈钢.为了降低现有水轮机用 Cr-Ni-Mo系不锈钢的成本和提高抗多相流损伤的性能,我国及国外的一些研究者也将目光转向了 Cr-Mn—N系列不锈钢,并开展了该类不锈钢的抗空蚀和冲刷腐蚀等多相流损伤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展示了其作为水轮机用金属材料的良好前景[2,4-7]。 2、实验研究: 0Cr13Ni5M o不锈钢热处理工艺为 1000 ℃正火,500 ℃回火,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Cr—Mn—N 奥氏体一铁素体不锈钢为锻后固溶态.根据两种钢材的化学成分和硬度. Cr—Mn—N奥氏体一铁素体不锈钢组织中铁素体体积含量为19%.实验设备为美国 M isonix 公司生产的 X12020 型超声振荡空蚀实验机,该设备的振动频率为20 kH z峰一峰振幅为60 m,试样的前端即受到空蚀破坏的表面直径为 19.1 m m ,试样的后端加工成螺纹,用来将试样固定在设备的变幅杆上.为了减轻腐蚀因素的影响,选择蒸馏水为实验介质.实验介质放在冷

摩擦和磨损与润滑学的基本原理

摩擦和磨损与润滑学的基本原理 一、摩擦和摩擦的种类 1.什么是摩擦? 相互接触的物体沿着它们的接触面做相对运动时,会产生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阻力,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这种阻力叫摩擦力。 2.摩擦的种类 摩擦的种类很多,因为研究的依据不同,摩擦的分类也不同。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按摩擦副运动形式分类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自旋摩擦;按摩擦发生的部位分类分为内摩擦和外摩擦;按摩擦副表面润滑状况分类分为静摩擦、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和混合摩擦。本文重点介绍静摩擦、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摩擦(液体摩擦)和混合摩擦。 (1)静摩擦是指摩擦表面没有任何吸附膜或化合物存在时的摩擦。静金属的摩擦会产生表面粘着。 (2)干摩擦是指在大气条件下,摩擦表面没有任何润滑剂存在的摩擦。严格说干摩擦是在接触表面上无任何其他介质,如自然污染膜、润滑膜以及湿气等。干摩擦是消耗动力最多,磨损最严重的一种摩擦。 (3)边界摩擦是指摩擦表面有一层极薄得润滑膜存在时的摩擦。这层膜称为边界油膜。 (4)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完全被润滑油膜隔开时的摩擦。这种摩擦发生在界面的润滑剂膜内,摩擦阻力最小,磨损最小。 (5)混合摩擦——是指属于过渡状态的摩擦,包括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半干摩擦是指同时存在着干摩擦和边界摩擦的混合摩擦。半流体摩擦是指同时存在着流体摩擦和边界摩擦(或干摩擦)的混合摩擦。 二、磨损和磨损的种类 1.什么是磨损? 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物体表面的物质不断地转移和损失。磨损的结果使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不断有微料抖落,表面性质、几何尺寸均发生改变。 2.磨损的三个阶段 磨损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和急剧磨损阶段 3.磨损的种类 按磨损的破坏机理,通常把磨损分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五种。 (1)粘着磨损 由于摩擦表面存在着一定的粗糙度,在压力的作用下,当摩擦表面做相对运动时,在真空接触点上产生瞬时高温,使其表面软化,熔化,甚至相互粘着,接触表面的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这种现象就叫做粘着磨损。粘着磨损严重时,摩擦副之间咬死,不能再发生相对运动。 (2)磨料磨损 外来的硬料介质进入摩擦副,或摩擦副一个表面比另一个表面硬,在较硬表面上存在的微凸体,在摩擦过程中对较软表面犁沟或拉槽,引起表面材料的脱落,这种现象叫做磨料磨损。磨料磨损是一种最常见的磨损。 (3)腐蚀磨损

材料的摩擦磨损

《材料的摩擦磨损》课程考查论文 CNx/TiN复合涂层 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О一二年六月

CNx/TiN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摘要:采用多弧—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在高速钢基体上沉积了CNx/TiN复合涂层,通过对不同速度、载荷下的摩擦磨损试验前后CNx/TiN复合涂层的摩擦磨损系数、显微形貌及涂层和对偶球磨损量的观察分析,研究了CNx/TiN复合涂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CNx/TiN 复合涂层的平均摩擦系数均较低。在相同的滑动速度l.0m/s下,载荷小于或接近临界载荷时,CNx/TiN复合涂层与对偶球之间的磨损机制主要是磨粒磨损,当载荷大于临界载荷时,随载荷增大逐渐表现为粘着磨损为主要磨损机制。在相同载荷70N下,随着摩擦滑动速度的下降,涂层和对偶球的磨损都有增加,尤其是涂层的磨损增加更加明显,表明CNx/TiN涂层在高速条件下的抗磨损能力高于低速条件。 关键词:复合涂层;临界载荷;磨损机制 1引言 对于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的摩擦部件而言,精密度和寿命则为其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而其表面物理、化学、机械性能所决定的摩擦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精密度和寿命。由于表面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可以通过选择、设计复合薄膜或涂层以解决主体材料表面无法满足的技术需要。复合涂层或薄膜(包括摩擦学及光、电、磁和化学等功能涂层)的设计,主要是在按照硬度、强度、机加工等性能要求而选择的主体(基体)材料表面引入一个功能薄膜或涂层以满足或改善材料表面的摩擦学、光、电、磁及化学等性能要求。摩擦学涂层的设计原则主要是通过涂层或薄膜改善或赋予主体材料表面不具备或原本较弱的两类功能,即适宜的摩擦特性和良好的抗磨性能[1]。 涂层根据硬度的不同分为两个部分:(1)硬质涂层的硬度<40GPa,(2)超硬涂层的硬度>40GPa[2]。在大量的硬质材料中,仅有少数的超硬材料:如立方氮化硼(c—BN),非晶类金刚石碳膜,非晶氮化碳和多晶金刚石。但是这些超硬材料是非热力学稳定的,这限制了他们的一些应用。由于TiN具有良好的红硬性、韧性、高温抗氧化性,TiN成为最先被广泛使用的硬质涂层材料。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己经广泛地应用于刀具涂层,表面装饰保护,模具耐磨耐蚀涂层。 1989年,Liu[3]根据固体弹性模量的经验公式,应用从头计算方法,从理论上预言了氮化碳的理想结构β-C3N4的硬度接近或超过金刚石的硬度。这种材料含N量达4/7,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优良,可以克服金刚石不能加工钢铁的缺点。从此世界各国材料科学家都在致力于这种新型超硬材料的制备。 对于给定的硬质薄膜的摩擦性能主要由膜层的硬度、膜层的抗断裂强度、接触温度、化学成分以及结构决定。对于一定的实际应用条件,可以通过提高膜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