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三大理论

合集下载

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城市规划理论

影响城市发展的几个城市规划理论

影响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论有:一、田园城市理论。

由霍华德提出,旨在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

提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他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结构。

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了大量探讨外,还用了大量篇幅研究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改革方案。

田园城市理论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二、卫星城镇规划理论(一)第一代卫星城。

由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

(二)第二代卫星城。

提出了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三)第三代卫星城。

规模比第一二代大,完善了城市交通和公共福利,相对独立。

三、雅典宪章(一)思想基础。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核心内容。

提出了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马丘比宪章。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五、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旧的道路划分方格的形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造成了不变。

于是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ppt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ppt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 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 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 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 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 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 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 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 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从“田园城 市”思想诞生的那一刻起,霍华德便贯彻了“统筹 城乡”的观念。
有机 疏散 类的 城市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论
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 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 需要的地段。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 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市作 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 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 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 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 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 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 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 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 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当田园城市一直增长到达到32000人,它将靠在其 “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距离建设另外的城市来增 长,因此新城镇也会有其自己的乡村地带…随着时 间的推移,形成一个城市群,即“社会城市”。若 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 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一个由农业地 带分割的总面积66 000英亩,总人口250 000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 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 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返销回发 达国家。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新兴工 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同时又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逆工业化或
后工业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二、城市空间 理论 2、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1) 生态区位学派

生态学派主要是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 态方法,概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历史增长趋 势并归纳城市空间分异规律。
生态学派的基本理论有轴向增长理论、 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理论等。其 中,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理论被 学术界誉为三大经典生态区位理论,它们
(2) 增长机器理论
• •
1976年,勒根(R·Logan)和姆勒塔克

一、城市增长 理论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城市政治就是追求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的 政治,城市的土地拥有者、房地产开发商、 金融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及其精英分子 ( elites )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会积极地影 响政治家和城市政策,推动经济增长。

一、城市增长 理论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 coopetition )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

城市规划的理念知识点

城市规划的理念知识点

城市规划的理念知识点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布局和发展的过程,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质量。

城市规划的理念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划、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需求,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危及未来世代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规划考虑资源利用效率、能源消耗、废物管理、交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二、空间规划空间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等的规划和安排。

空间规划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状况等因素,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社会公平城市规划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要求城市规划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利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均衡发展。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需要关注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提供,以满足不同居民的基本需求。

四、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这包括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废物排放、提供绿地和公园等。

五、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道路、公共交通、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交通规划要考虑到人口流动、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问题,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六、文化保护与传承城市规划还应该考虑到文化保护与传承。

城市规划应该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遗产、文化景观和传统建筑,以维护城市的独特性和文化多样性。

总结:城市规划的理念知识点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空间规划、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交通规划和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

城市规划三大理论

人们说:“如果不理解柯布西埃的话,就很难理解现代建筑”, 但要想真正理解这位建筑大师似乎并非易事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论 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矛盾。柯布西埃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道出了建筑要满足功能要求的重要性:建造一座建筑、住宅,最 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他又说:建筑往往被“贬低到仅仅有功能 用途的水平”,“这仅仅是构筑物,不是建筑。建筑只有在产生 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建筑是一种造型的东西。”再有柯布西埃的 《走向新建筑》一书发出了民主乃至于民粹的精神号召,被称为 “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但柯布西埃又倡导把他的“新建 筑五原则” 尽量适用于任何建筑地段条件,使其成为通用的建 筑模式。迄今为止对柯布西埃其人及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褒贬不 一。虽然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经典著 作,但此书也引发了许多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将其讽刺为狂热大 言、芜杂混乱。
其次,也为了表明韦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 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 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 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 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 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 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 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有机疏散原则
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 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作分散的布置。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 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 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 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 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 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 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 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 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 塞。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和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以达到提高城市品质、优化城市结构、塑造城市形象等目的的活动。

城市规划涉及诸多领域,例如地理学、建筑学、交通工程学等。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际中常用的方法进行概述。

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城市规划初期阶段、城市规划现代化阶段、城市规划后现代化阶段。

现代化城市规划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需求,注重提高城市的品质。

城市规划的理论主要涉及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

策划师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例如,在考虑规划工程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定的生态条件。

在制定城市规划策略时,亦应考虑城市社会公平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等因素。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城市规划中,最难的是如何有效管理城市资源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需要准确掌握城市空间、功能和居民需求等信息,以制定适宜的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的主要方法如下:1.城市分析法城市分析法通过利用城市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

城市分析法可利用多种设备来分析一个城市的情况,从而制定具有鲜明特点的规划方案。

例如,对城市的人口、环境、经济等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可以从中获取有关城市规划的重要信息,借以扶持城市规划的总体目标制定,或帮助制定单个地区政策,提高城市体质。

2.城市模型法城市模型法是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城市未来发展,并预测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模型法可把每一种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案的特点用抽象符号表示出来,然后以计算机程序为基础进行模拟,以得到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预测。

例如,在“绿城”规划中,可运用城市模型法以模拟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并预测城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影响,从而预测未来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模型法可以为城市规划师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加快城市的发展和优化。

3.社区参与法社区参与法是通过整合社区居民的意见来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方法。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学了城市规划多年,知道什么是城市规划理论么?中国城市规划正在面临一种“政策化”的趋势,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1、综合设计美学论,我们讲的最多的物质设计型城市规划理论,也是目前实践最多的理论,成于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对于理想城市的乌托邦追求,与现代主义相伴生。

在特定时期发挥作用,收到较多批评,突出的批评如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型》。

2、系统理性科学论,应对前一阶段城市规划受到的批评,以及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迅猛发展,专家意图用“调查-分析-规划”(格迪斯)的理性主义方法,用系统科学的手段(法卢迪),寻找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城市规划朝着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似乎城市规划人从此就成了价值中立理论专业的科学家。

吉登斯试图用“控制论”对之进行解释。

同时,批评接踵而来,比如有人认为这些理性套路对实际城市状况的改善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其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导向而实现中立,等。

从而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归根是政治,不是纯粹的科学。

3、公众参与政治论。

承继上一阶段,既然城市规划是政治活动,那么在民主国家就必然发展到公众的参与,这伴随着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众多公民抗议运动(如女权、人权、后现代主义等)。

英国规划首先推动的是公众咨询,但是很快阿恩斯坦发表“公民参与的阶梯”,揭示公众参与的本质与程度,也为民主发展提住了一个致命的程度性问题。

实际上,多少程度的民主是最优的,民主学者自身也无法尽知。

4、行动规划实施论。

有人开始规划的实效性,这不是新的思潮,但是在美国,JohnFriedmann是推动实践的主力(这与他今年推动中国社会规划有着类似的思维导向),行动规划成为新的时尚。

基本的关注点就是将规划作为一种多方参与和互动的行动过程,弱化规划或政策的预先制定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变。

这伴随着六七十年代美国城市更新成或败的运动,并导致人际关系协调和引导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技能之一,而传统的设计绘图技能不复风光。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简介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开展过程中,基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因素,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城市开展规划的一门学科。

城市规划主要依据一系列的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主要的理论,包括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

1. 功能分区理论功能分区理论认为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功能分区理论的核心原那么是“相近原那么〞,即相似功能的区域应该靠近彼此,以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

同时,该理论也强调城市的层次性,即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得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分布合理、有序。

2. 城市适应性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展。

该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通过适应性规划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破坏。

城市适应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即要根据人类活动的需求和地域条件的特点来合理布局城市。

例如,在建设城市住宅区时,应考虑当地气候、地形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 可持续开展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了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开展应该以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开展理论的根本原那么是“三位一体〞,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开展。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实现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结论城市规划主要依据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

功能分区理论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提高城市效率和生活质量;城市适应性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和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可持续开展理论追求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开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是一个包括城市设计、城市开发、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规划工作。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对城市的良好管理和控制。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会探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

一、城市规划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区域、空间功能、交通流线和景观特征等相互作用的空间模式和空间形态。

在城市规划中,空间结构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需要考虑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分析城市的功能分区,形成良好的空间结构,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2.城市化理论城市化理论是指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的结构、空间和效益逐渐变化的一种理论。

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对城市的发展和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城市化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化的规模、进展、速度等因素,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城市规划措施。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保护环境资源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4.城市美学理论城市美学理论是指城市的景观、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的审美标准和观念。

在城市规划中,美学理论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城市形态,将其融入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1.市场分析方法市场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城市人口、经济、产业等整体市场的分析,进而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保障。

市场分析方法需要了解人口变化趋势、市场需求、资金来源等因素,确定城市规划的方向和重点,以满足市场需求。

2.区域分级方法区域分级方法是指根据城市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功能差异和居住差异等因素,将城市分成不同级别的区域。

不同级别的区域规划目标和重点也不同。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5
(二)卫星城理论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 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 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 研与文教3类;按其与母城的关系分为完全 从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
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 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 立性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 等城市规模。
9
一、城市开发类型
1、新开发与再开发 :新开发是指将土地从非 城市用途(如农业用途)转化为城市用途的开发 过程;再开发是城市空间的物质性置换过程, 往往伴随功能变更的过程,如“腾笼换业”。
2、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公共开发主要是政 府的公益性开发,开发领域为公共空间(包括 公共绿地、道路和其它公共设施的用地);商 业性开发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开发,房地产开发 商、投资者和业主本身都可能成为开发者。
3、其它开发类型 :从城市开发过程的角度,
可以将开发分为土地开发和建筑物业开发两种
类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
(二)城市开发模式
1、土地熟化模式 :政府利用垄断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在 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通 过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开发,实现 土地的增值 2、功能牵引模式 :功能牵引模式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 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 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 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 3、规划诱导模式 :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 来经营城市 ,是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的概念整合。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学范畴内,理论是科学的最基本组成内容,并且也是科学内容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历来被认为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或者是一门工程技术,至于其应用的基础是什么则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完全的揭示。

而在规划领域中出现的一些被称为理论的内容,实际上有许多只是各种不言而喻的假设,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及未经理论解释的经验概括,于是,城市规划的许多内容也就只能是无需证明的、无法证明的或不证自明的规则(“rules of thumb”)了。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目录中列为29个独立学科之一,在我国,城市规划也已正式列为独立(一级)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的地位已得到了确立,它的发展必然也必须奠基于更为坚实的内涵。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对于一门学科则更是如此。

T.Parsons则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是它的系统理论水平”。

任何学科中的理论都是对该领域中普通规律性的反映,并且采取理论的形式来把握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性,因此,“科学认识就在于建立理论”(沈铭贤和王淼洋,1991),理论也是学科进行研究的媒介和工具。

因此,城市规划要逐步科学化,并在社会实践中担当起被赋予的职责,就必须充分地开拓和发展城市规划的理论,并按照科学的要求建构起其理论体系。

城市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及其规划的普遍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

由于城市规划的性质,规划理论在性质上可以分类两类:一类是实证理论,这类理论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相似,它依据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炼,忠实地反映和解释经验世界的现实活动,摆脱价值判断,并能根据仔细观察到的经验来修正自己;另一类是规范理论,这类理论根据不同的价值观,提出并解释在经验世界里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并将自己的主观愿望融会在理论的要素和结构之中,这类理论不能放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检验。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解读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解读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

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

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

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

主要的传统理论有:(1城市规划理论《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

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

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1933年《雅典宪章》·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

——1933年《雅典宪章》·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1933年《雅典宪章》·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1933年《雅典宪章》(2城市建筑理论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

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

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 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引言城市规划是一种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提供良好居住和工作环境,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行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是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

本文将讨论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会破坏未来世代的资源和环境。

2.综合性: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口、土地使用、交通、环境等,以实现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3.公平性:城市规划应确保公平分配城市资源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并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4.参与性:城市规划应尽量吸纳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执行性和社会认可度。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对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商业机会,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机会的产生。

2.提高居住质量:城市规划可以创造舒适、安全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保护环境: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促进绿色城市的建设。

4.促进社会平等: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的实施方法1.数据收集和分析:城市规划应基于充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人口数据、土地使用情况、交通流量等,以了解城市的现状和问题。

2.目标确定:城市规划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包括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率、交通流量等,以指导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3.方案设计:城市规划应根据目标和指标,设计合理的规划方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网络、建筑设计等各个方面。

4.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吸纳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制定和修改规划方案,以提高其可执行性和社会认可度。

5.实施监测:城市规划应建立监测机制,定期评估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及时修正和调整规划策略。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在1898年提出的恩温——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提出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第三代卫星城沙里能——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考试大|制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大城市带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1)格迪斯、芒福德等——从思想上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2)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发表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3)贝利等——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对城市经济行为的分析和中心地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四项基本原则1.《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A.以人为本,功能分区B.物质空间决定论C.综合多功能D.大众参与答案:B 考P29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雅典宪章》。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至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考试大|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 新城(New Town):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城的 概念,而不称卫星城,强调其相对独立性。新城基本 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 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 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 的截流作用。
•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 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 市,而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 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1942年)
(2)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
• 霍伊特(H.Hoyt)1939年提出的理论。根据美国64 个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又对纽约、 芝加哥、底特律、费城、华盛顿调查分析,发现城市 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 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 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 整体的扇形。
1986年弗里德曼(J.Friedmann)发表了《世界城市假 说》(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强调世界城市 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 方式与程度,提出了世界城市的7个指标:
a)主要的金融中心
b)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
c)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
d)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
6, 202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 卫星城:恩温(R.Unwin)/(莱奇华斯(Letchworth) 规划的主持人)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卫星城理论。
1924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大城市会议提出建设卫星城是 防止大城市过大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便成 为一个在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续)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潮与理论(续)

新城(New Town):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新城的概 念,而不称卫星城,强调其相对独立性。新城基本上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 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 截流作用。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 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 市,而可以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因此,他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 机疏散理论。(《城市:它的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衰败和未来》, 1942年)
3)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伯吉斯(E.W.Burgess)1923年提 出的城市发展与土地使用空间组 织方式的模型,城市可以划成五 个同心圆的区域。 a)中央商务区(CBD) b)过渡区(衰败了的居住区) c)工人居住区 d)良好住宅区 e)高尚居住区
扇形地域结构 ——Homer Hoyt(1938年)
多核心结构 Chauncy D. Harris and Edward L. Ullman (1945年)
复合结构 ——Ericksen (1954年)
3.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与现代 城市规划体系的界限
1)经济全球化 2)空间市场化 3)信息网络化 4)全球城市化
2)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两方面作用的 综合。因此,有人认为:只有考察城市与城市与城市之 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以及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 才能真正认识城市实际发展的实际情况。 引力模型(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规 律。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两个城市的质量(人口规 模或经济实力)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城市体系的研究 格迪斯、芒福德重视城市与区域关系。 克里斯泰乐(W.Christaller)1933年发表了中心地理 论。 贝利(B.Berry)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三个结构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
1. 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地组织和布局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住房、环境和公共设施等,以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

城市规划理论提供了指导城市发展的方法和原则,包括区域规划、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理论支撑。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方面的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协调。

3.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研究不同地域间的经济特征、发展差异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区域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分析城市经济结构、区域合作与竞争、城市间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方法。

4. 城市管理理论:城市管理理论探讨如何有效管理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质量。

城市管理理论包括公共管理、城市治理、政策实施等方面的研究,为城市决策者提供了指导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5. 社会学理论: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进步,也关乎社会层面的变化。

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为理解城市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提供了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 园 城 市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是19世纪末英国社 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 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 1898年,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 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 日的田园城市》)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 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 “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 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 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 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对他的理想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并绘成简图。他建 议田园城市占地为 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 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 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 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 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 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 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 约 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 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 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 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 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
有机疏散原则
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 的区域,作集中的布臵;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 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臵,则作分散的布臵。 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 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 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 无妨,因为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中设有通畅的 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 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 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于瘫痪,而是城市 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耗费大 量时间、精力作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 塞。
卫 星 城 市
卫星城镇理论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 家E·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 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 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 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 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 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 城镇这个名称。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 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 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当时﹐所以采用卫星城 镇的名称,主要是因为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开 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其次,也为了表明韦 林之类城镇同伦敦在经济上有紧密的联市郊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 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 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 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霍华德观察到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的拥挤和污染, 提出了希望将未来的增长人口分散到新的城市中心去。 他认为,人们从郊区迁往拥挤城市的动力是经济和社 会原因,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乡村的停滞、落 后,和城市过度的两极分化、过度的资源浪费和愈发 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代价不仅抑制了 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必须进行重大的 社会改革,因此,他认为应该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 探求新的城乡形态,即“田园城市”。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 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 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 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 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 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 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 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 影响。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 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 问题 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臵在城 市的中心位臵。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 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 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 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 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 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 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 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 就会降低。

当田园城市一直增长到达到32000人,它将靠在其 “乡村地带”以外不远的距离建设另外的城市来增 长,因此新城镇也会有其自己的乡村地带…随着时 间的推移,形成一个城市群,即“社会城市”。若 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 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一个由农业地 带分割的总面积66 000英亩,总人口250 000的城市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 也相应增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有机 疏散 类的 城市
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 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 要的地段。 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 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市作 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 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 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 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 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 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 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 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 布臵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 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 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 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 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他提 出关于三种“磁力”的图解,图中列出了城市和农 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论证了一种“城 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 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从“田园城 市”思想诞生的那一刻起,霍华德便贯彻了“统筹 城乡”的观念。

人们说:“如果不理解柯布西埃的话,就很难理解现代建筑”, 但要想真正理解这位建筑大师似乎并非易事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论 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矛盾。柯布西埃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道出了建筑要满足功能要求的重要性:建造一座建筑、住宅,最 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他又说:建筑往往被“贬低到仅仅有功能 用途的水平”,“这仅仅是构筑物,不是建筑。建筑只有在产生 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建筑是一种造型的东西。”再有柯布西埃的 《走向新建筑》一书发出了民主乃至于民粹的精神号召,被称为 “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但柯布西埃又倡导把他的“新建 筑五原则” 尽量适用于任何建筑地段条件,使其成为通用的建 筑模式。迄今为止对柯布西埃其人及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褒贬不 一。虽然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经典著 作,但此书也引发了许多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将其讽刺为狂热大 言、芜杂混乱。
勒 · 柯 布 西 埃
勒〃柯布西埃,法文: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 8月27日,又译柯布西埃,原名CHARLES EDOUARDJEANNER-GRIS),被誉为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鼻 祖、20世纪最富激情的建筑师。
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并称为现 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他一生致 力于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传世 之作:1946年~1957年相继建造的“马赛公寓”体现 了柯布西埃对单元型住宅的理解,这是第一个真正 单元型的住宅建筑,包含了复式住宅的概念,具有 划时代的革命性;而其在后期创作的“朗香教堂”, 则完全是充满激情的创世之作,简直是一座让人充 满想象的雕塑。为纪念这位建筑大师,在柯布西埃 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联合国曾以他的名义将伦敦在经济上有 紧密的联系。以后,卫星城镇一词便流传开来,并 被广泛运用,有时还被用于称呼大城市边缘那些规 划良好的工业郊区。 20世纪30年代前后,伦敦郡议 会又用过“准卫星城”一词,指的是伦敦郊区仅具 有“卧城”性质(即只作为生活居住之用)的居住区。 在P〃艾伯克龙比1944年主持编制的大伦敦规划中, 为疏散人口,计划在伦敦外围建设8个城镇,最初也 称为卫星城镇,以后通称为“新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