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通过实验认识完全失重的现象,理解完全失重的定义和条件。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用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本质难点: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正确分析受力情况。

三、实验器材1套dis力传感器设备、钩码若干、纸带若干、指针式体重秤、1个重物、1个塑料瓶四、教学过程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引入:播放《安德的游戏》中宇宙飞船升空(超重)并进入预定轨道(失重)的片段。

教师:除了在航天器中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在咱们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实验1:(学生)纸带对折,下方挂钩码,静止时纸带未断裂,用手竖直向上快速拉动纸带,纸带断裂(生)现象解释——钩码对纸带的拉力超过了纸带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2:请一位学生上台站在指针式体重秤上,体重计的读数实质是由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引起的,那如何能使指针示数变大或变小?(生)站起来、蹲下去。

教师:我们把体重秤的读数大于人体重的现象称为超重;把体重秤的读数小于人体重的现象称为失重。

(PPT)超失重定义: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写板书)教师:那人站在体重秤上站起来蹲下去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发生超重,什么时候失重呢?先后多请几位学生上台体验,并告诉大家自己看到的结果。

2.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那到底正确答案是什么呢?体重计的读数变化很快,为了方便同学们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现象;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重现象,老师带来了力传感器。

必修1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课例分析

必修1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课例分析

《超重和失重》课例分析牛刚毅2007年12月9日,由天津市静海一中和我校联合举办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每学科由静海一中的一位教师和我校的两位教师在同一上午依次讲同一课时的内容。

物理学科由我和王文忠老师与静海一中的王静老师“三人同唱一首歌,共同切磋求改进”,前两节由王文忠和王静老师主讲,第三节由我在高一211班主讲,课题为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七节《超重和失重》。

一、对教材的理解:超重和失重是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I级要求。

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重现象。

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学情出发,针对许多学生认为“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物体的重力”这种牢固的错误认识,首先进行了知识补偿,分析了弹簧秤的示数和物体重力的关系,在研究了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变速运动时弹簧秤和台秤的示数时而变大时而变小之后引出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分组计算升降机在各种运动中人对体重计压力的变化规律探究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透过视频、创设情境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6超重和失重 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6超重和失重 精品教案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第6节超重和失重本局部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

超重和失重的根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

对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

运动学角度: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动力学角度: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

物理观念: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科学思维: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2.教学难点超重、失重不是重力的增加或减少,而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是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大小不变力传感器、电脑、重锤、细绳、演示弹簧秤、饮料瓶【新课导入】思考: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你会发现,在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

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

这是为什么呢?【新课内容】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钩码,让弹簧测力计分别处于静止,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向上运动〔从静止开始突然加速上升,减速上升至最后停止〕向下运动〔从静止开始突然加速下降,减速下降至最后停止〕观察测力计的读数,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钩码所受重力有什么关系?小结: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实验探究:探究一:请同学们用力传感器测出桌面上重锤的重力,并用力传感器牵引重锤做各种运动〔上下或左右移动〕,观察在将重锤提起的过程中,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力传感器的拉力与重锤的重力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看法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2、可以依据减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形状的特征和条件,知道天然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形状;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践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进程与方法1、阅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进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2、阅历探求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缘由的进程,学习迷信探求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处置实践效果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探求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看法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发生探求的成就感;2、经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起学习的兴味,看法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3、经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起先生爱国、爱迷信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络起来,探求现象自身和减速度的内在联络。

难点:设计效果梯度,挑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先生探求,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战略】演示、讨论、解说、分组实验探求。

【教学用具】每两位同窗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进程】情形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任务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前往空中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停止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觉得?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遭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舒服吗?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舒服。

我们往常训练时,这种压力可到达8个G,说得深刻一点,就等于有8团体压在你的身上。

飞船减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分感到失重?事先的觉得怎样?杨利伟:在船箭分别时分,觉得身体突然被抛了一下,就飘了起来,船里的小灰尘也飘起来了。

思索与讨论:师:下面对话中的〝有载荷〞、〝有压力〞、〝失重〞等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发生的?生:〝有载荷〞、〝有压力〞、是在减速上升的发生的,而〝失重〞是在飞船入轨后发生的。

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

超重和失重(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

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

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

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1.学生现状及对策: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

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

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

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材分析】从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超重和失重既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应用,又为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打下基础。

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⑵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⑵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教学难点:⑴超重和失重并不是重力变化,区别实重与实重。

⑵掌握超重失重在实际生活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实验,学生互动实验),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教学仪器】超重和失重演示仪、弹簧称、钩码、细线、下面扎孔的矿泉水瓶、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演示:看录像片《神州六号上的失重现象》提问:你所看到的录像片是在什么地点发生的?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引入:这里给我们展示的是失重现象,是在神州六号飞船中发生的。

航天飞机在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出现了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2.活动探究,新课教学一、超重现象:实验1:用弹簧秤挂着一个钩码,记下静止时的示数。

钩码加速上升时弹簧秤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弹簧秤的示数增大,弹簧对钩码的拉力增大。

启发:这两个现象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析吗?猜想:如果钩码减速上升会怎么样?老师演示:细线拉钩码,细线系在钩码上,缓慢拉起,细线没断。

观察提问:如果钩码做向上的加速运动,细线会怎么样?一定会断吗?老师提问:哪个同学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列一下公式?以物体为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mg=ma,所以弹簧秤的拉力F=mg+ma=m(g+a)讨论:物体向上的加速度时,弹簧对物体的拉力大于重力。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如图所示,选取人为研究对象,人体受到重力mg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

人在下蹲过程中,先后经历加速、减速和静止三个阶段。

1.人加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 N=ma ,即F N=mg-ma 显然F N<mg,即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视重小于人的重力。

2.人减速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此时,加速度a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 N=-ma ,即
1.在电梯中放一台体重计,站在体重计上,观察电梯在启动、制动和运动过程中的示数?给出解释。

2.展示超重失重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6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6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6 超重和失重-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2. 技能目标•能够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能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二、教学内容和设备1. 教学内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2. 教学设备•实验平台、真空泵、压力传感器、水银柱、电子计时器等三、教学步骤1. 引入•让学生回忆并讨论在平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实验现象•把试管放入真空平台中并将平台抽空,观察试管中的水面变化,引出失重和超重的现象。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并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4. 计算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并掌握重力势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计算方法。

5. 拓展应用•让学生进行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扩展应用,如太空中的超重和失重,引导学生拓宽视野。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回顾,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知识评价•采用课堂问答、计算练习等方式进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评价•通过实验探究和拓展应用等方式,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参与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实验环节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现阶段实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让实验的展示不够直观和清晰,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

在后续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其在场景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表达思维。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2.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视重<实重)。

思考讨论: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的过程中,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变化呢?分析:体重计的示数称为视重,反映了人对体重计的压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体重计的压力与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析:选取人为研究对象。

人体受到重力mg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N,这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使人在下蹲的过程中,先后经历加速、减速和静止三个阶段。

(1)人加速向下运动设竖直向下方向为坐标轴正方向,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F N=maF N=m(g-a)<mg即体重计的示数所反映的视重(力)小于人所受的重力,所以属于失重现象。

α向下视重<重力失重现象(2)人减速向下运动如图所示: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有mg-F N=-maF N=m(g+a)>mg此时,体重计的示数大于人受到的重力。

所以属于超重现象。

α向上视重>重力超重现象(3)人静止时,受力分析如图: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F N=mg教师总结: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最后保持不变。

思考与讨论:图线显示的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先“下蹲”后“站起”过程中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请你分析力传感器上的人“站起”和下蹲过程中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出示图片:在体重计上的人参考答案:起立时先超重后失重,F先大于500N,后小于500N;下蹲时,先失重后超重,F先小于500N,后大于500N;思考讨论:人的运动状态对体重计上显示出的结果是有影响的。

那么,如果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不会变吗?参考答案:站在体重计上的人既不蹲下,也不站起,但如果把体重计放在加速下降或上升的电梯中,体重计上的示数就会变化。

做一做:在电梯地板上放一台体重计。

站在体重计上,观察电梯启动、制动和运行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4.7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与失重》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4.7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复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同时为新课教学中对超重与失重的解释做理论储备。

)1.判断下列直线运动中加速度a的方向:加速下降: ( )减速上升: ( )减速下降: ( )说明:解题时两个受力分析图(图1)要留在黑板的右上角,为新课教学服务。

2、怎样准确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问题:1.你看到的弹簧秤读数(直接)表示的是下列哪个力?A.物体的重力B.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C.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D.手对弹簧秤的拉力测量出的力:重物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二、新课教学电梯中的怪现象观看视频1,再观看视频2电梯静止时 : 台秤读数3.8kg电梯加速上升:台秤读数4.4kg电梯匀速上升:台秤读数3.8kg电梯减速上升: 台秤读数3.4kg逻辑推理(1) 加速上升:=maF合F-mg=maF=mg+ma>mgF’=F>mg一、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 减速上升:=maF合mg-F=maF=mg-ma<mgF’=F<mg二、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1 加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上超重2 减速上升加速度方向向下失重3 加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下失重4 减速下降加速度方向向上超重小结:板书三、产生超重条件:加速度方向上产生失重条件:加速度方向下注:超重失重的产生与速度方向无关问题:1、当电梯向下加速,加速度达到g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是多大?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重物向下的加速度α = ɡ时,F合=mamg-F=maF=mg-maF=0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

【教案】超重与失重(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案】超重与失重(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4.6《超重与失重》(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授课教师核心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科学思维: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3.科学探究: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意识。

(2)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生活现象、实验验证和理论推导探究超、失重现象及其相关因素和本质。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相关因素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学习方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片、教材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及互动意图二次备课(二)导入新课(3—5分钟)1、视重是指物体对支物体的压力(或悬挂物对物体的拉力),是可变的。

2、物体的重力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重力不变。

(G=mg)a竖直向上视重>重力超重状态互动:鼓励学生应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

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意图:教师提出问题,规律a竖直向下视重<重力失重状态视重=0,完全失重超重还是失重由a方向决定,与v方向无关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新课教学(15—20分钟)一、完全失重现象(板书)1、概念: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等于零的状态叫完全失重。

2、产生条件: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演示:水瓶下落漏水停留演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将底部四周戳上小孔,可以让各个方向的学生看清楚现象。

(2)把水染成红色便于观察。

学生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下落时水不在存瓶底流出。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水瓶静止时,由重力产生液体内部的压强使水从小孔中流出。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a.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掌握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b.能够进行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计算;c.能够设计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b.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c.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受力分析及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第三章《超重和失重》2.教学内容:a.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及区别;b.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应用;d.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受力分析;2.讨论法: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问题;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运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物理》(三年级上册);2.参考书:《物理学词典》、《物理教学论》;3.多媒体资料:超重和失重的演示视频、实验动画;4.实验设备:弹簧秤、滑轮组、小车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超重和失重章节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考试:设置期末考试,包含超重和失重的相关题目,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授课对象高一年级授课时间45min设计理念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在学完力和运动关系的有关知识后,对其中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手机传感器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超重与失重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体感实验水气球在手上上升和下降的实验。

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设计了电梯实验,并且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超重与失重现象。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超重失重现象有更具体、清晰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必修第二册课程标准(2020年版2022年修订)》中该部分内容为: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来学习超重与失重现象。

2.教材分析《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1中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第六节重点内容之一,其该内容是牛顿第二、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也是理解力和运动关系的基础。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必修第二册课程标准(2020年版2022年修订)》中该部分内容为: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

根据课标,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探究和总结学习超重与失重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对于抽象概念的建立之前需要借助演示实验,通过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对于“超重与失重”中的“重”的理解模糊,容易理解成物体的重力发生了改变。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4.6 超重和失重 教案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 超重和失重 教案 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6 超重和失重教案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一、教学设计思路:《超重与失重》是一节应用牛顿三个定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课。

我深入研读了教材和新课程理念,最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学生都亲自到电梯中去体验过超重与失重。

本节课就以问题为主线,在对问题的解决中展开教学,利用类比、反证、定性分析、定量推理等多种方式,得出超重、失重概念;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得出新知识;总结新规律。

再利用新规律解释新现象,利用体验、理论探究、实验探究、影音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了一次:“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到科技,到社会”的探究过程。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科学素养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3)知道超重和失重在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4)体验“电梯中测体重”(5)复习巩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6)学生在电梯中体验超重与失重,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7)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和观察一些趣味演示实验,尝试运用物理原理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

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超重失重的条件,及判断方法,能用牛顿定律解决超重失重问题。

2、难点:对完全失重的理解。

四、教学流程图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已有知识推理得出结论,再讲物理应用到生活中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1、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科技、社会的紧密联系。

从电梯引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在应用到科技社会中,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2、体现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从超重失重的本质上让学生自主推理得出结论。

人教版高一物理第六章第四节《超重与失重》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第六章第四节《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超重和失重”教学片断设计方案说明: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

是人教版04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六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四节。

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题名称超重和失重教学对象高一教学时间15分钟教材信息人教版《高中物理一年级》第六章第四节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2、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学难点: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系统、实验演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说明环节一【提出问题】如何用一只手拉断挂有钩码的纸带?引导学生思考;思考、回答;创设物理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演示拉断纸带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纸带发生了断裂?环节二实验探究建构新知【实验探究、建构新知】我在实际的教学中,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人人动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实验观察】:让学生用自制的弹簧秤挂钩码,手提弹簧秤上下运动,观察弹簧秤的读数。

【概念提出】:引导同学观看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使其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观察弹簧秤的读数,该读数称为视重。

此时的视重等于物体的重力;突然向上运动时,观察到视重值大于静止时的测量值,停止的过程中,观察到视重值小于静止时的测量值。

就此提出概念:“这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学历案-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超重和失重》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物理原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本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学习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特征;2.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原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和力的平衡原理;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评价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习题,评价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原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和物理原理,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学习超重概念:通过讲解超重的定义、特征及产生条件,使学生明确超重的概念。

3. 学习失重概念:同样通过讲解失重的定义、特征及产生条件,使学生理解失重的概念。

4.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和力的平衡原理,深入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本质。

5. 实例分析:选择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物理原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六、学后反思1. 反思学习过程: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听讲、记笔记、参与讨论等,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2. 反思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任务,反思自己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找出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3. 提出建议:学生可以提出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建议,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高中物理4.7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新人教版必修.doc

高中物理4.7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新人教版必修.doc

网络环境下物理与探究性学习一例──《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适用年级:人教版高一适用单元: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理念:新教材在高一《牛顿运动定律》中编排了“超重和失重”内容,传统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由教师的讲授,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含义,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对超重与失重的进一步理解,更无法对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现身体验。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设计了一个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教学上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网络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性实验学习,体验物理的探究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超重和失重”。

同时,在课堂进行过程中,设计了一定量的学生活动与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为了方便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互动得特点,设计了在线交流和知识自评网页,实现了“人机对话”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本节课设计了适用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网页,如下图1所示:网页中主要栏目如下表:一级菜单二级菜单设计意图课题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相关资料相关图片相关视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再现物理情景,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情境,引发问题和探究兴趣。

定义概念明确概念的物理含义。

分析与准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超重、失重的概念,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并对其有初步的理解。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其实验观察能力和正确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研究能力。

2.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并由实验结论得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3.教学难点对实验方法的理解,探索超重、失重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教学环境体重计,砝码,弹簧秤,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用时约5分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师]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有关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问题,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法和类比法,总结归纳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过程】
场景1真实体会分析特点
观看录像片《神州六号上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展示了神州六号航天飞船在
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

给出了超重和失重现象现象的基本特点。

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经历,谈谈自身体验过超重和失重状态。

学生1:经过教师提示,介绍了他乘升降机上、下楼,在升降机开始启动和停止前一小段时间的感受,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2:受生1的启发,介绍他寒期游玩时,在凤凰山公园玩过山车过程中,当过山车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此运动过程中感到了超重。

学生3:介绍他从电视看到现在很流行的一项运动蹦极,当人跳下来做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有失重的感受。

这是三位同学在生活中的真实体会,给我们分析了几例超重和失重的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两种现象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概括一下: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现在,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再体会一把超重和失重的感受,我拿出准备好的电子体重计,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模特”,让他站在体重计上,让大家记录下他的体重,然后让他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动作,请一位同学来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变小),发生失重现象,然后再让他在体重计上做站起的动作,观察体重计的
示数变化(变大),发生超重现象。

给学生真实的体会。

教师:从定义上看,我们能不能说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体增加了重力和减少了重力?为什么?
学生:(教师提示)不能,因为重力大小由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与物体做什么运动无关。

【教学总结1】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生活实例的真实体会,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体会和初步认识,而且体会很深刻,特别是学生上台体会,班级气氛相当活跃,而且过程中
使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下蹲和起立时会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现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场景2实验展示,挖掘条件
通过研究性实验得到超重和失重以及完全失重的本质原因,过程中,尽量使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1.演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手握木条的一端,另一端加挂钩码,悬停空中;
②增挂钩码个数,至木条折断;
③手握另一相同木条一端,另一端挂好钩码(n-1),悬停空中;
④手举木条加速上移,木条折断。

通过实验分析,物体做加速向上运动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演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①饮料瓶静悬空中,均有水从小孔流出;
②用手拿饮料瓶从高处加速下落,水流速变慢;
③饮料瓶从高处自由落下,无水流出;
通过实验分析,物体做加速向下运动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通过实验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很直观的理解,很多同学都认为,向上运动是超重向下运动就是失重,但此时不马上对超重失重到底与速度方向有关还是和加速度方向有关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这样的设想:
如果将瓶子竖直上抛,水会从孔中喷出吗?
学生大部分学生认为水会从孔中喷出,甚至认为上抛时水会比静置时喷得更远,只有少数学生持怀疑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同学主动上台相互商议、协作进行了探究式的实验演示。

他们分别将盛水瓶竖直上抛、斜上抛、平抛、斜下抛,出乎意料的情景连续出现了,无论向那个角度抛出瓶子,水均不会从孔中喷出。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抛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异同,使大家意识到,只要饮料瓶仅受重力作用,水就
3)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 度,且a = g 时,产生完全失重。

⎪ ⎪实质⎨ ⎪⎩ (2)只是F 或F 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改变 ( )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 1 超重和失重⎨产生条件( 度时,产生失重;⎨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 ⎧ 不会喷出,与水瓶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无关。

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从特殊到
一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分析,使学生对失重这一现象有了比较深刻的认
识。

并归纳出: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
分析得到结论 T=mg-ma=m(g-a)
(2)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下降,匀加速上升)
分析得到结论 T =mg +ma =m(g +a )
【教学总结 2】
通过这一段实验的讨论,运用比较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
角度、多侧面的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从意外的感性认识,回归到意料的理性认
识。

这种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认识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

场景 3
学生应用 教师引申
在课堂上让大家把课堂练习做起来,然后请学生来分析题目的解法,很多学
生都认真的准备起来,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进行点拨
和指导,刚开始气氛不是很活跃,随着几位同学的回答受到老师赞赏后,气氛明
显活跃起来。

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 ⎧超重 ⎪超重和失重⎨ ⎪ ⎩失重 ⎪ ⎪ ⎪ ⎪ ⎪ ⎪ ⎩ ⎪ (1)重力不变 ⎩ 拉 压
【教学总结 3】
让学生自主的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培养他们自信和成就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最后教师电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把知识点和思路理顺。

【教学后记】
对于高一的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定性思维向高中物理定量思维跨越阶段的特点,而高中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文字叙述上宜通俗易懂,内容上需要多使用实验,与现实生活联系等感性的手段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