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老舍巴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憩园》的要点
• 3.1 主题:家园的失落与寻觅
• 《家》中觉慧勇敢出走,将旧 家庭抛弃,是“启蒙者”的代 表。但是他却最终无法找到新 的归属,象征家园的失落。 • 3.2 鲁迅“离去——归来——再 离去”模式:“我”企图拾起 的是失落的“遥远的旧梦”, 是一种对家园的寻觅和体认。
• 3.3 艺术特点:
• 浓厚的抒情气氛 • 哀怨婉约的文字 • 舒缓自如的笔调
3、《寒夜》的要点
• 3.1 主题意象:寒夜 • 气氛:寒冷、凄凉 • 3.2 《寒夜》意蕴 • ① 知识分子冲出“大家”,却陷入新的“小家” 的束缚当中,作者打破了前期作品中的“启蒙神 话”。 • ② 五四“爱情神话”的退场。 • ③ 知识分子对生存的恐惧:汪文宣 • ④ 娜拉走后又“回来”的典型:曾树生
• 5.2 乡土小说:以深邃的眼光看到革命后封建土 壤上更加深刻的悲剧,发掘出整个民族的文化心 理结构。 • 茅盾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 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 图画,虽然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 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 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通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能给我们以前 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作 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 5、巴金的小说代表作:
• 《灭亡》(1929) 、《死去的太阳》(1931) • 《爱情三部曲》:《雾》(1932)、《雨》(1933)、 《电》(1935) • 《激流三部曲》:《家》(1933) 、《春》(1938)、 《秋》 (1940) • 《憩园》(1944) • 《第四病室》(1945) • 《寒夜》(1947)
• • • •
5、《子夜》体现出来的“现代性”: 资本家、工人、知识分子、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人物内在心理的描写。 对上海“繁华与糜烂”文化品格的描述。
三、茅盾的理论主张和散文成就
• 1、茅盾的意义:始终坚持“现实主义”, 从五四的“为人生”现实主义→30年代革 命现实主义 • 2、创作了大量的作家作品论。 • 3、散文文字的民族特色:典丽、细密,活 用成语和诗词,从容委婉。
7、巴金的人生
• 早期:无政府主义者, 体恤弱势群体, 追求理想和信仰。 • 三四十年代:关注民瘼、体察民生 • 建国和解放后:真诚改造自己,为政治强权所迷 惑,知识分子立场隐退。 • 文革后:真诚忏悔,继续追寻生命价值。
• 8、巴金理想: • “每个家庭都有住宅, 每张口都有面包,每 个心灵都受到教育, 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 会发展。”
• 1.2 “巴金”笔名由来:
• 2、巴金的家庭: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因 此日后必须接受改造。 • 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第一位老师是母亲。
• 3、巴金少年时 期遭遇家庭变故, 青年时期到巴黎 留学,开始信仰 “无政府主义”。
4、何为“无政府主义”?
• 又称安那其主义,反对任何国家形态的压迫,认 为这种压迫是一种强权;崇尚个人自由,认为人 生而自由,社会没有任何理由去侵犯一个人的自 由。 • 但无政府主义者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只是靠个 人的理想和激情去反抗,因此无法成功。这时他 们往往采用极端的方式,也就是恐怖主义,以死 应对。 • 当时的几个代表人物: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 特金
3.4 老舍的短篇小说佳作:《月牙儿》《微神》 《断魂枪》《柳家大院》等。 △ 重点关注两部短篇小说:
• 《月牙儿》是老舍的短篇代 表作,写了母女两代烟花女 子的故事,体现着作家对黑 暗市民社会的批判。 • 《微神》是老舍唯一的爱情 小说,通篇笼罩空濛真切的 柔情,体现出浓郁的抒情风 格。
二、老舍的“京味”小说
二、巴金代表作品分析
• 1、《激流三部曲》两大意蕴:
• 1.1 垂死的封建制度怎样以更加疯狂的姿态吞噬 年轻的生命。 • 1.2 年轻一代怎样走 向觉醒以及如何反抗。
2、《家》的要点
• 2.1 两大引导人物形象: • “应当这样走”:觉慧 • “不该那么做”:觉新
• 2.2 青春型创作:单纯、热情、坦率。情感汪洋 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能与青年人达到情绪上的 共鸣。
• 瞿秋白:“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 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 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 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 2、《子夜》的复杂线索:
• 2.1 主要矛盾: • ①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 这是作品的主线索。 • ② 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 • ③ 吴荪甫与农民的矛盾。这条线索没能贯穿始终。 • • • • • 2.2 次要矛盾: 吴荪甫与民族资本家同行朱吟秋等人的矛盾; 吴荪甫与经纪人、交际花的矛盾; 吴荪甫与教授、诗人的矛盾; 吴荪甫与妻子林佩瑶、妹妹蕙芳的矛盾……
• 1、“京味”是一种风格现象,反映在小说 当中,则体现为题材和语言的京化。
• • • • 1.1 题材上: 描写北京市民的市井生活经验和心理。 概括北京的文化特征。包括气派、排场、礼仪等。 描述北京的场景风致。
• 1.2 语言上:用纯正地道的北京口 语。包括儿化音和北方口语词汇的 大量使用。如“怎着”、“体己”、 “块儿八毛”、“咱俩”等。 • 1.3 效果:北方口语的大量使用, 使作品语言更加凝练、纯净,老舍 的幽默风趣,又让作品内蕴更深的 批判力度。
• 4、祥子形象分析
• • • • 人力车夫的命运 老舍的男性中心视角 祥子的堕落,实质是个人与命运抗争的失败 虎妞和祥子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5、虎妞形象分析
• 粗俗凶悍,形象鲜明, 是对传统妇女形象的 颠覆 • 与祥子相比,更加坦 率,性格中带有某种 原生态的东西 • 不符合男性审美者的 传统目光
“世纪老人”
• 重点关注两部长篇小说: △《离婚》:批判了张大哥为代表的市民性格,这 种敷衍混世的庸人哲学正是国民劣根性的体现, 与鲁迅当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主题遥相呼应, 作品体现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老舍创作走向 成熟的标志。 △《骆驼祥子》:描写北平下层市民生活最精彩力 作,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典 型体现“京味”小说特色(区别“京味”和“京 派”小说)。
2、老舍小说人物 • • • • 老派市民形象 新派市民形象 正派/理想市民形象 城市底层的贫民形象
三、《骆驼祥子》分析
• 1、作品的主题意义: • 《骆驼祥子》写的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祥 子从肉体到精神崩溃的过程。 • 小市民的悲剧——原始理想的破灭。 • 2、体现了作者的启蒙者立场。
• 3、作品的艺术特点: • ① 情节上以祥子的奋斗史 为叙述主线,清晰明一, 带说书性质。 • ② 刻画人物形象,血肉丰 满,既有符合他们身份的 语言行动,亦有大量鞭辟 入里的心理描写。 ③ 叙述和议论相结合,作者的批判和情感常常在小 说中流露。 ④ 语言和风俗描写上都带有浓浓的京味儿。
老舍
(1899-1966)
本节内容要点
• 一、老舍及其作品介绍 • 二、老舍的“京味”小说 • 三、《骆驼祥子》分析
一、老舍及其作品介绍
•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 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市民文学”的代表。 • 2、老舍的独特贡献:将 20-30年代的“民间社会” 纳入知识分子的叙述范围 中,用文学表现中小市民 阶层的命运、思想和心理。
• 3、茅盾是文学研究会和民众戏剧社的主要发起人 之一,1921年接手《小说月报》,将其改革成新 文学的主要阵地,声名鹊起。 • 4、茅盾的主要作品: • 4.1 《蚀》三部曲:写了“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 经历的三个时期”。 • 《幻灭》写了“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 面前时的幻灭”。 • 《动摇》写了“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 《追求》写了“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 求”。
茅 盾
(1896-1981)
本节内容要点
• 一、茅盾及其作品介绍 • 二、《子夜》讲解 • 三、茅盾的理论主张和散文成就
• 一、茅盾及其作品介绍
• 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乌镇人。“五四”以来著名的文 艺批评家、小说家、散文家、翻译 家、编辑。 • 2、“茅盾”是笔名,1927年9月 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 用。开始拟用“矛盾”,后叶圣陶 提议改为“茅盾”。
• 5、茅盾的意义:开拓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 5.1 社会剖析派小说: • 创作理念:“主题先行” • 茅盾说:“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各 个环节茫无所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发 展的方向看不清楚,那么,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复 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典型性 的,即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的一事一物,作为短 篇小说的题材。对于全面茫无所知,就不可能深 入一角:这是我在短篇小说写作方面所得到的一 点经验教训。”
3、老舍作品简介:
• 3.1 192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 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的开端。之后发表《赵子 曰》《二马》
• 老舍早期创作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对国内现实 不满,但这时的作者不能了解国内革命,小说的 叙述存在开掘不深,讽刺过于表面等问题。 • 3.2 1929年在新加坡写中篇《小坡的生日》,是 儿童文学创作。 • 3.3 1930-1936年,创作六部长篇小说,分别是 《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 《骆驼祥子》《文博士》;同时创作了《赶集》 《樱海集》《蛤藻集》三个短篇小说集。
•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 : • 《春蚕》写农民在充满着绿色希望的蚕事中走上 悲剧道路; • 《秋收》写农民在金色希望田野上幻灭; • 《残冬》写农民在饥寒交迫中做最后挣扎。
二、代表作《子夜》
• 1、《子夜》主题:表现宏大的社 会政治命题,“大规模地描写中国 的社会现象” ,“写一部农村与都 市的交响曲” 。
——完——
巴金
(1904-2005)
本节内容要点
• • • • • 一、巴金及其作品介绍 二、巴金小说分析 1、《家》 2、《憩园》 3、《寒夜》
•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 芾甘,四川成都人。
• 1.1 其名由来:“尧”是 李家巴金辈的排行,“棠” 和“芾甘”取自诗经中的 《召南·甘棠》篇:“蔽 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 所茇。”
3、《子夜》的人物设置:
• 3.1 人物形象符合作家的主题设置,不能离开 小说的大背景而独立存在。 • 3.2 以阶级论为基础,综合创造每一个阶级的 代表,是大写的“人”,人物独立的个性不强。 • 3.3 局限:概念化、 公式化、简单化。
4、《子夜》的艺术特点:
• ① 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准确的描写,体现了作 家对半殖民地社会的深刻了解和剖析。 • ② 全书场景广阔,气势恢弘,呈立体交叉式结构。 工运、农运、公债斗法三条主线贯穿整部小说。 • ③ 小说人物众多,叙述却有条不紊。全书共87个 人物,重要的人物更接近一半,他们的活动以金 钱为中心,人物形象丰满。 • ④ 人物的肖像描写精细,对于人物的心理也把握 得很准确。 • ⑤ 注重环境的烘托,符合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现 实主义原则。
• 6、巴金如何写小说?
• “我想到在上海的活动的生活, 我想到那些在苦斗中的朋友,我 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 乐、受苦和同清、希望和挣扎, 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我底心就 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烈 焰又猛烈地燃烧起来了。为了安 慰这一颗寂寞年轻的心,我便开 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 写下来。” • “我写的是感情,不是生活。”
• 4.2 1931年底—1937年抗战爆发: 希望“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 象” • 小说作品: • 短篇《林家铺子》——“描写农村 生活的第一次尝试” •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 • 中篇《多角关系》 • 长篇《子夜》
• 4.3 40年代的《霜叶红似二月花》 等作品,进一步展现了他“大规 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