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高中政治 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政治教案
11.1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规律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二、【学生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在第二、三单元系统地学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这为他们学习本单元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本框要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用发展、矛盾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急发展趋势。
人类在自然观上容易坚持唯物主义,但是在历史观上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
高二学生同样面临着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难题。
三、【教学设计思想】:1、遵循“以生为主,还学于生”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坚决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导向作用。
教师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创设情境,预设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2、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在教学中,所举事例力求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也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遵循“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资源,一种手段,避免以本为本,照本宣科。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展示案例、图片等,既激发了学生兴趣,拓展了教学空间,又节约了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高中政治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的办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全面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重点和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问题导学】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是什么?两者有什么辩证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如何?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是什么?6.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达标练习】1•《关于第六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规定: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行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组织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
此项改革从哲学上说①是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要求②是要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权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④从根本上为了促进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2•收入分配改革是“十二五”规划中要涉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分配体制改革,实质是A.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改革生产力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C.改革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D. 改革上层建筑以推动经济基础的巩固3•为了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维护县域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启动了以规范县委书记权力为重点的县权改革试点工作。
“县权改革”的哲学依据是A.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趋势看,至少应当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型与改革。
学案1: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6.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8.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9.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10.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知识梳理(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总称。
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
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有什么样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具有,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对社会发展起作用。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表现:①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或的作用。
政治必修4-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手推磨”和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蒸汽机” 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决定 “封建主”与 ②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 “资本家” 关系的变革。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不利 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 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 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力的发展。
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存在的反映。 ②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 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 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 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
决定 能动作用 用来
意识
观察社会历史领域里的问题 表现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历史唯心主义
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
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
机,没有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 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
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
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 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基本含义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物质方面
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方式。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等。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精神方面
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既 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 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 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高中政治-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3)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 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结
㈠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㈡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 级斗争实现的。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 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 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劳动者
生
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最革命、最活跃
劳动工具
产
劳动对象
方
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 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 B.经济基础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 反作用 。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 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 经济基础 的发展和变革。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 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 有利的人口条件。
[问题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 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历程。 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 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做相应调整。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随着 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人口政策已不 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对于缓解人 口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 用。
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小图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图示 如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_矛__盾__运__动__,体现了两 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 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小提示:不能说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键 是看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 础服务。
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1)地位:_生__产__活__动__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_生__产__方__式__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 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的状况_决__定__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 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__反__作__用__。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推__动__作用;当生产关系 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__阻__碍__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_矛__盾__运__动___,表明了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11-1社会发展的规律(青净)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总 趋 势:前进、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 在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发展的动力: 根本动力: 两对矛盾 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 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强大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
社会发展规律
1.两种对立 的历史观 2.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3.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 (1)唯物史观 (2)唯心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内容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约230年)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 会的低级阶段)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约3000年)
资本主义社会
(约1163年)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约几百万年)
原始社会
生产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的反作用
合适
生 产 力
不合适
生产 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上层建筑:建立在 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 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称为观念上 层建筑,如思想、道 德、艺术、宗教、哲 学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 治组织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它在整个上层建筑中居主 导地位,如军队、警察、 立法司法行政制度
上层建筑就是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注意: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 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第一位)
LOGO 人们过去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将社会主义 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导致中国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内越 计划越穷,物资奇缺,温饱都无法解决。
邓小平大胆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这种认识的变化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经 济发展突飞猛进。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学案16: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究目标』1.研读国家关于三农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运用哲学观点,理性精神分析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我国农村改革之路,坚定改革的立场与信心;2.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理性分析,树立改革的法治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一、『教材研读』自主学习,学生展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规律是:3.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二、『情境问题探究』1.话题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当前,我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供求不平衡,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国家支农体系薄弱,城乡之间要素流动机制亟待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亟待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话题二:创新乡贤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都被称为“乡贤”,由此而形成了乡贤文化。
唐朝《史通杂述》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扎根于中国家乡的母土文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批有奉献精神的乡贤。
乡贤们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
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振兴乡村文化大有裨益。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5: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等),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
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生产工具
生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产
力
劳动者
劳动对象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A.含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奴隶制生产 关系已经成 为生产发展 的桎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含义 经济基础: 指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制、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 上层建筑: 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平等、按劳分配) 人民代表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13年实施“单独二 孩”政策鼓励生育。
到2015年6月,全国单独两孩出 生数为45万到60万。
3、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1)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 历史唯心主义。 (2)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 意识。
1、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 立性。 3、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人的主观意志、神、天命、绝对精神) 决定社会存在。 4、无论是正确的社会意识还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高中政治必修4教学设计10: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优质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材版本』07人教版,必修Ⅳ《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1. 分析社会领域的物质和意识,使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 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入手,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得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从任何事物发展的趋势入手,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深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改革。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唯物论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用这一原理来分析社会历史,得出的第一个结论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之后,对社会基本矛盾作了具体分析,得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最后用这一原理来分析社会历史的总趋势,得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这一结论。
总体的分析遵循了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从学生已有唯物论的知识入手,得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用这一理论做工具,来分析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是本框题内容的知识发展过程。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现实意义看,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社会历史的变化规律及其趋势;从理论意义看,本框题内容是对唯物论在社会领域的延伸与扩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哲学思想。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对本框题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框题知识只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社会领域的体现和扩展。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3.非知识因素分析:通过对前面哲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唯物论和辩证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对社会领域的分析,尚是空白,所以学生会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理论难度,需要深入分析。
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导学案: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精品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一.知识梳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_______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_________。
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________________,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__________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___________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________________,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________________。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决定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基本规律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
(2)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加以解决。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1、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分析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通过本框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难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阅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完成知识要点的梳理以及思考题答案,并做好展示、质疑的准备。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社会存在——社会生活()方面;社会意识——社会生活()方面。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_____________。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推动或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2)意义: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的_________的联系,这是___________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济基础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和完善,否则就会_______________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 苏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重点提要】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两方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A、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作用;B、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的矛盾,经济基础和的矛盾,它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3、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迟早会变化≠同步变化)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A、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解决方式是什么?(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案.doc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一框| 社会发展的规律[考试要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c);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a)目题(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先进的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F)点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不一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F)点拨: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F)点拨:社会意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1.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3.反对两种错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
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典例应用](2016·浙江9月名校协作体模拟)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炼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案
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二、教学重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三、教学难点: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2.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四、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自主探究五、教学手段:媒体教学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
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1 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目标要点晨背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理解改革的性质及作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新知』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含义(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生活的本质(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1)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小图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图示如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小提示:不能说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是看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
4.地位(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和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小区分: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1)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强大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练疑难』1.判一判:对下列观点的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完全同步。
()(2)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动力。
()2.连一连:找出各自对应的正确选项。
3.想一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说法对不对?并说明理由。
4.议一议:《管子》指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有人认为这一观点科学地概括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你是怎样认为的?『练疑难』1.提示:(1)×(2)√(3)×2.提示:3.提示:错误。
这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提示:该观点具有片面性。
(1)该观点看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看到了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合理作用。
从这种意义上说,该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该观点没有看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
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党中央做出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历程。
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做相应调整。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来的人口政策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对于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名师点拨』1.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进而对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作用。
但是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旧的理论不可能在它存在的物质基础消灭之后仍长久地存在下去,新的理论也只能在社会存在已经具备了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时才可能产生。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正是由于社会意识存在着这种继承性,社会意识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人们才能追溯历史发展的线索。
(3)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表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3.比较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地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用对二者谁是第一位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对二者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例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开放、独立、协作、平等、竞争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化思想观念逐步得以确立。
这些观念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D.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解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现代化思想观念逐步得以确立,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观念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故C正确;A、B只体现了一方面;D项说法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答案 C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中国“供给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西方,它有着自身的实现路径和趋势,即着眼于解决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问题探究』1.结合材料,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知识,说明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
提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遵循这两条规律,深化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2.运用“改革”的知识,简要谈谈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
提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供给侧改革”能够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名师点拨』1.正确区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从内容上区分: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意识形态等。
(2)结合关键词区分:一般材料中涉及经济领域中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完善农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体制改革等的属于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材料中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的属于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2.社会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基础和源泉,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