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二战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这些改革基于六项基本原则,为法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项基本原则是普及教育。
法国教育改革强调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无论社会背景如何。
因此,政府致力于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并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
第二项基本原则是平等机会。
改革后的法国教育体系致力于消除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提供奖学金和补贴,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并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名额,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
第三项基本原则是多元化。
法国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包括文科、理科、艺术和职业教育等。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并发展自己的潜力。
第四项基本原则是终身学习。
法国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和职业教育。
政府鼓励成年人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第五项基本原则是国际合作。
法国教育改革倡导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学习外语,并与其他国家的学校开展合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第六项基本原则是创新。
法国教育改革鼓励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实践。
学校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政府也支持教育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为普及教育、平等机会、多元化、终身学习、国际合作和创新。
这些原则的实施推动了法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任课教师:杨光富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专业:09级教育史姓名:屈博学号:510901020442010年3月1日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摘要: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
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
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
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
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
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
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
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
比较教育学第四章 法国教育
以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为主,私立大学很少。 机构:大学、大学校、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综合性大学的学制:本科4年,研究生4-5年 大学教学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课程的具体 安排由大学负责。一般实行学分制。 课程分为必修课(占总课时的45%-60%)、 限定选修课(15%-35%)、自选课(10%20%)、外语(5%)。 大学本科分成两个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 (前2年)和深入学习阶段(后两年)。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
第三节 法国教育的特点
一、严格的选拔制度 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三、发达的学前教育
比较教育学
第二节 现行学制(5-4-3-4)
四、高等教育 每学年分三个学期,每学期有两次考试。 基础学习阶段不细分专业,只按大的学科类别 注册。学生在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选择专业方向。 基础学习阶段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大学基础学 习文凭”。第一阶段的淘汰率高达50%。 深入学习阶段中的第一年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 学位,第二年考试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该阶段 的淘汰率也在40%左右。
比较教育学
第二节 现行学制(5-4-3-4)
三、中等教育
初中 4年
观察期 (第一、第二学年)
方向指导期 (第三、第四学年)
普通高中
高中 3年
技术高中
职业高中
普通高中毕业参加中学毕业会考,技术高 中毕业参加技术员会考,职业高中毕业参加职 业能力证书考试。
比较教育学
第二改
三、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 提出根据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
结构三项原则改革高等教育。 四、1975年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法 案》,也称哈比改革法案
在普通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中 小学教育更趋于民主化、现代化。
战后高等教育发展
现代高等教育具有许多特点,比如办学主体多元化、结构多层化、手段现代化、目的务实化等。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层次更加多样化,20世纪初产生的、二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短期专科教育,在各国大都纳入高等教育范畴,并且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也日渐受到各国重视,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了博士后高等教育形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形式更加复杂化,在正规的“大学教育”和“学院教育”之外,产生了许多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这使“高等教育”的概念再次有了不确定性和弥散性。高等教育的概念显然不能用“大学教育”来指代了,国际上因此又出现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ary Education)和第三级教育(Tertiary
(四)在社会服务上,现代高等教育更注重产学研合作
现代大学与企业合作更为紧密,更注重产学研合作或以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经济发展。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的高科技园区,能够将教学、科研、生产联为一体,从而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创造出丰富的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之后,很多国家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部门、工商企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有的大学建立科学园区,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到产品开发,形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基础,同企业的生产相衔接;有的大学和企业之间互设机构、互派人员、互通信息。具有产学研合作悠久传统的美国,已经建立了上百个大学—工业联合体(中心),以加强大学同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本把加强与改善“产、官、学”(即产业界、政府、大学)的研究协作作为科学技术振兴和人才培养的重大政策列入国家计划。英国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在大学内建立科学园区的热潮,并且形成了有大学参加的七个地区性的技术中心,以加速技术成果向工业企业转移。
德国在二战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两部分,其中的西德(联邦德国)在美国的援助和支持下经济发展迅速。其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民主化的促进下,经过恢复、发展和改革,成就也十分显著。1990年,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加入西德,给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各方努力下,按照西部的模式,东部高等教育逐渐完成了体制改造的工作。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
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二战后,法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这些改革以六项基本原则为指导,这六项原则分别是:普及教育、均衡发展、综合评价、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国际化。
普及教育是法国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
法国政府致力于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基本的教育,无论他们来自哪个社会阶层或地区。
通过普及教育,法国希望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均衡发展是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
法国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
教育改革努力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质。
综合评价是法国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传统的教育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法国教育改革倡导综合评价,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
综合评价不仅考核学生的学术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以更全面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是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法国教育制度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法国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原则。
教育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法国教育制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国际化是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法国教育制度鼓励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育改革推动学校开展国际交流项目,提供国际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二战后的法国教育改革以普及教育、均衡发展、综合评价、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国际化为基本原则,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二战以后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
二战以后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
法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和教育传统,其中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也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演变。
自二战以后,尤其是1950年代以来,法
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
在 1950年代初期,法国的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础文学认知,侧重强调文学史、文学作品的解读及文学研究,而言语能力则是课程的辅助部分,而且也以法文作为基础,学生们只需要较少的时间接触外文。
1954年,法国教育部先后出台《国家教育计划》和《高等教育法》,根据这两部法律,在法国高中语文课程中新增了很多外文和国
际文化课程,这也使得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更多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更多地了解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文化背后的思想和历史。
1970年代以后,随着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法国高中
语文课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虽然法文仍然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结合世界文化的学习也被越来越多的安排到课程中。
学习有关的课程不仅涵盖到许多国家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涉及到了历史、政治、文化、地理等诸多领域,这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信息。
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法国高中语文课程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中不仅增加了翻译题的训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以及英文口语表达能力,这对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大有裨益,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的社会需求。
法国高中语文课程的演变表明,外文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也是法国政府重视文化多样性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体现。
法国高中语文课程的改革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以应对未来社会变革。
法国教育发展简史
范学校,为小学培养师资。教师需持有能力证书,才得到校任课。政府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
度的工资。小学授予学生读写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初步的自然常识和史地知识:同时,宗
教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公立学校也设宗教课.
七月王朝(1830~.1848)是金融贵族集团窃取七月革命胜利果实而建立的金融资产阶级和
大土地所有者的联合专政.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时期,工业革命迅速展开,资本主义工商
业获得较大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加强,并开始进行有组织的斗争,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
行。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受到重视。1833年通过的《基饶法案》规定,
第一部分
法国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前时期,从资产阶级大革命至拿破仑统治结束时期,从波旁王朝复辟至巴黎公社时期,第三共和国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期等几个重要阶段。
一、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以前的教育
公元前2~前1世纪,罗马人征服高卢。从那时起,属于现在法兰西的领土受罗马帝国统治达500余年。希腊—罗马文化在这里有深远影响。公元4世纪开始,基督教在这里得到迅速传播。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初步划分出法、德、意等现代国家的地理轮廓。但在9~12世纪,法兰克王国封建王权十分软弱,王室领地很小(有时仅限于巴黎一带),其他地区分裂为许多封建公国。从13世纪起,王权逐步加强,领地也不断扩大,至路易十一治时期(1461~1483)实现了全国的政治统一。这一时期的法国教育与其他西欧国家中世纪教育一样,都是以基督教教会的教育体系为主干的。
育改革的原则应为:①教育机会均等,一切男女儿童和青年不论其家窿、社会地位和种族出
法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历次重大改革
法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历次重大改革刘冰(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2)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4)02-0008-02摘要对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体系进行介绍,回顾几世纪来法国进行的几次高等教育重大改革,着重分析每次改革所解决的问题以及所遗留的不足。
关键词法国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On Several Major Reforms of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Liu BingAbstract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major reforms during centuries,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each reform resolved and its deficiency.Key words French 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法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雏形始于启蒙运动,崛起于拿破仑的第一帝国时期,18世纪下叶至19世纪上叶是法国高等教育的巅峰时期,高峰过后法国的高等教育历经曲折,但今天仍处于世界前列。
法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之路经历了六个关键时期:1启蒙运动时期:法兰西学院的成立和高等专科学校的兴起18世纪的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在教育方面,启蒙思想家们反对教会垄断教育,批判教会教育强行灌输宗教信条,主张按照新兴资产阶级的目标改革教育,培养资产阶级需要的新人。
作为启蒙运动中心的法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备受重视。
16至17世纪,一批新兴的教育研究机构成立,其中路易十四时期创建的法兰西科学院对后世影响深远。
科学院由国家直接资助,在此工作的科学家在进入之前必须经过激烈的竞争;科学院内部行使督导或秘书职责的杰出人物把握着科学院的行驶方向;科学院大力保护科学研究,吸引海内人才,奖励国内外的科学成果,力图保持科学的探索精神。
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精选课件
19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总结:
19世纪法国的高等教育在拿破仑的积极推进的改革 中进行,这次改革堪称是法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重大改 革。在这次改革中,一般意义的“大学”在名义上被 取消,代之以帝国大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 理制度,中央集权体制和大学自治的传统的矛盾斗争 和有机结合中并存;重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并将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从大学转移到高等专科学校,确 立了高等专科学校在法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地位。但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停滞直 到19世纪末,法国高等教育又进一步发展
35
精选课件
1966年的高等教育调整
1966年,高等教育进行了两项比较大的改革: 一是重新组织大学结构;二是创办两年制的大 学技术学院。
在组织大学结构方面,将本科四年制的大学教 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普通教育阶段, 第二阶段是专业教育教育阶段,后来增加了第 三阶段--博士教育阶段,把大学教育分成基础 教育、专业教育、研究相互独立的三部分。
1.政治、经济结构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2.战争对法国各方面发展造成重创; 3.经济危机的冲击; 4.人口短缺; 5.国内政局动荡;
30
精选课件
高等教育的缓慢发展
民主化、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1.“新大学联合会”的建立; 2.“新教育”和“统一学校运动” 3.大学对基层单位和私人组织的合并以及横 向扩展
24
精选课件
大学的复兴
表现: 1.观念的转变 2.大学自主权的扩大 3.高等教育经费的增加 4.大学人数的增加 5.大学教师数量和待遇的提高 6.高等教育功能的增加和结构的变革
25
精选课件
大学的复兴
局限性: 1.大学管理的权力仍然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
法国高等教育改革
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题为“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的改革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方案),设想对法国的高等教育进行重大改革。
改革方案在法国高教界激起了强烈地反响,也引起了各国高教界的普遍关注。
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改革方案简单回顾了几百年来法国高等教育演变与发展的历史,指出法国现行的高教体制是优秀的但并不稳固,由于政治的而不是教育本身的原因,形成了法国今天的大学和大学校(“大学与大学校”是法国独有的“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后文有详解)发展的极不协调。
该方案提出,根据法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法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重视和加强以下7个方面:关于教育目标改革。
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
因此,每个学生都不应当在离开学校时没有获得任何学位或文凭。
关于推动知识进步。
大学和科研机构应当加强合作,通过教学和研究来共同推动知识的进步。
关于教育思想改革。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界和企业界应联合开发知识经济,资助和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建立自己的创新企业;高教界应通过加强在专业学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来强化其教育职能特征。
关于人的终身教育。
要保证终身教育,所有的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涯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再回到大学学习。
学校应该重视与发展完全或部分根据职业实践的知识价值来颁发的学位文凭。
关于教育公平。
推动社会公平进步,从资金等方面帮助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在入学时获得相同的权利。
经济和生活条件较差的优秀中学生也应该有进入名牌大学校学习的机会。
关于教育开放。
加强向世界开放,吸引外国特别是欧洲的留学生和专家来法国学习或工作。
关于教育改革的目标模式。
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
从现在开始将欧洲的大学教育逐步协调一致,逐步形成适应整个欧洲的高等教育政策。
改革方案特别强调大学和大学校要相互靠拢;成立共同的“高等教育园区”;设立共同的或协调一致的课程;建立等值的学位文凭;交换和流动教师;使用共同的设施。
现代第二节 法国教育的发展
影响
“统一学校运动”所引发的对法国学制的 改革,有力地冲击了法国的双轨制教育, 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 法国这一时期出现的“统一学校运动”, 极大地推动了法国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它 所提 出的一些建议为其二战后的教育改革 所采纳。
三、法国中学课程的改革
20世纪前半期中等教育改革主要围绕课程进行, 即课程设置上的文实之争,由这一核心问题引 起的争论和改革与反改革势力的较量十分激烈, 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教育的范围。 法国中等教育的古典主义色彩十分浓厚,其原 因是
1959年的教育改革由于不够灵活,难以操作, 所以在实践中并未完全实施。人们普遍指责 两年制观察期太短,作为中等教育的第一阶 段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教育界呼吁建立四年 制普通初级中学,以实现战后初期郎之万一 瓦隆委员会提出的四年方向指导性教育。 1962年,一种新型中等学校面世,这种学校 被称为市立初级中学。 到70年代中期,四年制初级中学已经在学制 结构中被确定下来。
学习重点:ຫໍສະໝຸດ 国二战后教育改革举措学习难点:
法国教育改革特点及社会原因分析
知识网络:
法国――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双 规制教育――综合中学运动――职 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改革
思考题:
1.20世纪前半期法国的教育制度 特点 2.二战后法国进行了哪些教育改 革
第一节
二战前法国教育改革
一、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20世纪初中央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法国设立了公共教学部。 在这一时期,法国主要是通过实施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 的控制。
20世纪初继续实行拿破仑时期的大学区制 国家设立公共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统一管 理 继续贯彻教育的“义务、免费、世俗化” 原则 义务、免费体现在:1928-1933年基本实现 初等、中等、师范、职业教育免收学费 世俗化表现为:1902年政府下令解散50多 个教会组织,封闭3000多所教会学校。 1905年规定禁止教会在法国境内的各种教 育活动
二战英法两国教育领导体制
二战英法两国教育领导体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教育制度改革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综合国力明显削弱,要想恢复世界霸主的地位,改革教育势在必行。
《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的实施可谓是一次重要的改革。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著名法案——《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巴特勒法案》,法案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废除1899年设立的只有督导职责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②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
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园、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
初等教育后,小学毕业生通过11岁考试,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学校、技术学校和现代中学。
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④法案还提到了对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法国议会在二战后组建了教育改革委员会,由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心理学家瓦隆分别任正副主席。
1946年,朗之万逝世后,由瓦隆任主席。
1947年该委员会向议会提交了《朗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这个方案堪称法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战后初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
该方案要求重建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以充分发展,对法国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双轨制的教育制度、不科学不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三、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由于战争的原因,德国的教师严重短缺,70%学校被破坏,整个教育事业处于瘫痪状态。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几年里,德国主要是恢复教育事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联邦德国才开始实施重大的教育改革。
二战以后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
二战以后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演变受到了法国政府的影响。
1956年,政府颁布了《关于高等教育的法令》,它要求每个高中都要有一个文学课程。
该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学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并能够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发展。
1980年,法国教育部发布了《高中文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文学课程要以法国文学为主,还要求学生要学习外国文学,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和德国文学。
此外,该课程还要求学生要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等科目,以及文学批评、文学史等。
2000年,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教学方案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的文学知识,如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等,还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的外国文学,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等。
此外,新的教学方案还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的新媒体,如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等,以及新的文学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等。
法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文学知识,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文学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学选择。
简述法国留学的教育改革制度
简述法国留学的教育改革制度简述法国留学的教育改革制度法国近十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是对原有改革的延续,是战后整个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结构改革(1)分权。
为了实现管理的现代化,1982年至1983年法国颁布了几个法律,推行分权,将一直由国家把持的一些权力分配给地方当局。
专家介绍,在教育领域表现为,除教学和教师外,学校的建设维护和运转由地方负责。
权限的转移可以使地方根据自己的可能,经与国家协商,补足国家投资的不足。
(2)放权。
放权就是将集中于中央行政部门的部分权力下放给一些公务员。
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的权力下放给了学区长——教育部长在各个学区的直接代表。
为了配合放权工作,明确并加强各级教育行政及督导人员的职能,20世纪90年代初对全国督导体制进行了的改革。
此类改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学生数量的减少和期望受教育年限的增加。
(1)学前和小学教育。
专家介绍,1989年开始试行的小学外语教学逐步普及;1991年起调整小学教学实践,不少学校已经按每周4天上课制定教学计划;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分成三个28211;3年的阶段,取消学年,使教学组织更适应学生的个人节奏,减少失败。
(2)中等教育。
1999年教育部提出方案,强调应密切小学和初中的联系;修改评估标准;把法制教育内容引进公民教育等。
高中方面变化较大。
调整了高中分科,扭转专业方向等级化(数学最高,职业技术最低)和重理论轻实践的趋势,普通高中由7科改为3科;技术高中由16科减少到4科。
(3)高等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主要表现在:确定优先的战略决策;增加教育投入;制定政策,促进改革实施等方面。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法国教育经费开始超过国防预算,成为国家最大的一项财政支出。
专家介绍,90年代,教育经费在此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增长,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1990年)上升到8.5%(1998);同期,教育开支从占国家预算的18.3%增加到37%,一直保持增长势头。
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研究-模板
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研究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身又存在着种种问题与矛盾。
本文论述了教育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及其效果、对90年代法国教育改革的评价。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置身于世纪的交汇点上,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教育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的众多挑战。
而就教育系统本身看,种种问题与矛盾的存在成为推动法国90年代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
(一)教育质量、效益不高法国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是随着二战后教育机会的增加和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而逐渐显现的。
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学业失败,留级和淘汰现象十分严重。
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法国教育数量发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质量,及至80年代,学生学业失败日趋严重,成为严重困扰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一个棘手问题。
根据法国教育部的统计,70至80年代,法国中小学各年级的平均留级率历年均在10%以上,有的年级的留级率高达17%,留过级的小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40%。
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业失败现象亦十分惊人,特别是大学第一阶段,淘汰率随专业不同在30—60%之间。
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法国二战后的教育制度虽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提供了入学机会,但却没能提供平等的学业成功机会。
许多学生,特别是出身于不利社会职业层家庭的学生,常常受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学业失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国教育界自6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行各种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80年代,一些研究和实验的成果开始变为改革的措施而出台,如个别辅导,按学生学科成绩进行学科分组教学,在处境不利地区实施优先教育区政策,设置大学第一年的方向指导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学业失败现象。
但是尽管如此,学业失败现象依然严重存在,被戏称为“法国特色”、“拿破仑遗产”的留级和淘汰依然是90年代法国教育面临的突出难题。
而留级、淘汰、学业失败不仅危及教育的质量,而且降低了教育的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任课教师:杨光富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专业:09级教育史姓名:屈博学号:510901020442010年3月1日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摘要: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
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
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
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
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
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
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
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
通过普遍调查和分析比较之后,计划委员会发现,国家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应该看到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1950年的6.65%上升到1957年的10.3%。
在第三个国家计划中,这一比例又上升至12.6%。
[2]第二,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改革研究委员。
委员会先后由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先后领导,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计划”),它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
方案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一是教育公平原则。
它包含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并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二是定向原则。
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
这个方案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即大学校预备班和大学低年级)和大学校以及大学高年级,方案还准备将大学校划归大学,使其成为专门学院。
遗憾的是,由于法国当时政局不稳,经济脆弱,保守势力顽固,朗之万一瓦隆计划成为一纸空文。
但是,其教育民主思想对于日后法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出生率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1931一1935年,法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0.08%,二次大战期间出现人口负增长,增长率为-0.34%。
从战后开始到60年代中期,法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1946—1950年和1961—196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上升到0.78%和0.68%。
出生率的上升保证了学生的来源。
尤其是在前几个国家计划实施之后,法国高等学校的师生数量明显增加。
大学生人数由1945年的97007人,上升到1969年625551人,教师人数也由5534人,上升至31039人。
[3]总之,在战后的二十年里,随着经济的稳步提升,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投入的加大,法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复。
虽然1968年以前,法国高等教育基本上保持着大学与大学校两个系统的传统模式。
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类学科自身的变化,高等学校仍然发生了一些改变。
例如,1954年,法学院学制由3年改为4年,教学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二年学习普通文化,后两年学习专业知识。
专业方向有私法、公法相政治经济学3类。
1957年,法学院更名为法学与经济科学学院。
1959年增设经济学学士学位、加重数学教学。
文学院于1958年改为文学与人文科学学院。
战后,社会学、人种学、人口统计学、人文地理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但也不乏一些调整,有了较大发展,并增设了相应的学位。
随着学科的分化,理学院的专业文凭由原来单一的普通物理分为电子学、光学、热动力与物理机械3种,后来又增加了基础物理文凭。
根据1958年12月30日法令,由大学医学院与各地区医疗中心联合创办“大学医学教学与医疗中心”。
按照规定,“中心”由双方共同管理,公用医务人员经统一考试招聘录用。
[4]教师的任务是同时负责教学、治疗、科研三方面工作。
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等。
这些改变为之后的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改革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战后高等教育的变革随着法国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并对旧有的高等教育进行批判,例如德巴什批判过于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他指出,拿破仑“为保证统一而设计的中央集权,如今变成了一种遏制,它不再有利于刨造精神,并有可能将其扼杀掉”。
他呼吁社会各界对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弊端进行批判,以促其变革。
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呼吁改革的新思想。
比如,蒙戴斯一弗朗士(Mendes—France)在1956年I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研究与科学教育”讨论会上提出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并呼吁呼吁,“我们必须肯定,发展研究,只有从一开始就伴随我国的科学教育,伴随各级教育的发展和转变,才能在实际上成为可能。
”又如在1957年10月,法国学者在东南部工业城市格勒诺布尔(Grenoble)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中心议题是研究如何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台作。
与会者希望大学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并且使之制度化。
[5]但是,要打破大学传统的封闭性谈何容易,格勒诺布尔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高等学校同产业部门的台作已成为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格勒诺布尔会议在促进法国高等教育同企业界开展台作研究,服务于经济发展,扩大高等学校自主权等方面,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德巴什等人的批判,以及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1956年11月至1957年10月)、,法国召开了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以及产学合作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战后法国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
同时也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旧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1、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五月风暴”。
这是一场以学生为先导,工人为主力军的政治运动。
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法国战后历史上空前的。
事件发生后,法国的政治、经济陷入严重混乱,执政11年的戴高乐总统被迫辞职。
法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最直接的冲击。
主要原因是60年代高等教育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短时间内出现了二十几所新大学。
但是大学规模的扩大并未相应地大学管理改革同时进行,这就使得法国高等教育的危机日益加剧。
管理机制的薄弱,教学管理的难度的加大,新的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研究的需要,既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又脱离劳动市场的需求等问题相继出现,终于酿成了持续数月、震惊世界、被称为“社会大地震”的大学潮。
[6]这次学潮促使法国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大刀阔斧地改革。
其中最重的一项改革就是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富尔主持的“高等教育指导法”,即富尔法案。
高等教育指导法首先确定了大学的三项原则:自治、参与和多学科。
自治,即建立能够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大学。
就是说,大学能够自己决定自身的行为,决定各学科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决定科研项目,决定行政与财务管理。
参与,是指新型学校的所有成员都可以通过其在各种委员会的代表对大学当前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提出意见。
只允许少数知名教授有发表意见的特权将不复存在.各层次教师、学生、科研人员以及所有在大学工作的人都应当在大学的审议机构中有其代表.并且还要聘请枝外各界的代表,以使大学与社会保持联系。
正如法国教育部长在议会所宣称的,大学工作不仅是大学的事务,而且也是国家的事务。
多学科,意味着在同一学校集中多组学科。
例如,文学院将称为文学与人文科学院,法学院将称为法学与经济科学院。
学院由“教学与科研单位”(UER)构成。
而教学与科研单位再划分成较大“整体”,目的在于汇集不同领域的知识,或是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现象,或是在科学研究中相互补充。
这三项原则的确立,赋予大学新的意义。
通过建立教学与科研单位使学院瓦解,再将这些单位重新组合为法律所规定的以科学和文化为特征的准大学经过一定的筹备过程,最后建立正式大学。
1970年6月1日至1972年,法国重新组建了57所大学和8个大学中心。
所谓“大学中心”是由1970年10月6日颁布的法令规定的,它们在财政上独立.但在管理上隶属于附近的正式大学。
[7]1968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一次重要的改革,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
不过,当时大学改革的法律是在仓促的情况下制定的,政府是想寻求一个使各方面部可以接受的方案.因此,尽管富尔法案几乎是在没有人反对(除极少数议员弃权)的情况下通过的.但法律在很多方面比较含混,难以实施.“参与”是这个法令的重要内容,但到后来,对学生来说,“参与只不过是个遥远的回忆,学生们很快地便对几乎与他们无关的管理失去了兴趣”。
助教和讲师是大学的“二等公民”,在重大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发言权。
关于财政自治问题,各大学,甚至各教学与研究单位在理论上都有权决定财政开支。
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自身创收很少(一般不超过10%),这方面的自治权很有限,与美国等国相差甚远。
另外,学生进入劳动市场要受到“国家文凭价值”的影响,而高等教育文凭一直由国家“垄斯”,这方面的改变甚微。
教学上的“多学科性也遭到来自教学与研究单位‘沙文主义’的限制,这种情况同以往旧学院专业化根深蒂固的情况经常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大学守旧势力之顽固,教育改革制艰难。
[8]2、1984年的高等教育改革1981年5月,社会党在大选中获胜,密特朗当选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