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合集下载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二)。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错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包括以下三个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错误!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指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的趋向和选择。

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确定心理事实2.揭示心理规律3.揭示心理机制4.揭示心理本质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错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错误!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错误!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错误!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错误!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活动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第二章认识过程一.注意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2)有意注意: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有意后注意3.注意的品质1。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3.教育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3.教育心理学
1)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 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
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 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 评价 /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 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 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
环境等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 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d. 形式运算阶段 (11~成人 ) 。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A.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各门具体的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发展 阶段的学生提出适当的发 展任务。 B. 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形象的、有趣的材料促进 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 2) 关于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而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他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 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a.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 0~1.5 岁 ) 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b.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 2~3 岁 ) 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c. 主动感对内疚感 ( 4~5 岁 ) 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d. 勤奋感对自卑感 ( 6~11 岁 ) 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e.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12~18 岁 ) 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 19. 学生的智力差异: 个体的智力在 13 岁以前直线上升,以后缓慢发展到 25 岁时达到最高峰, 26~35 岁保持高 原水平, 35 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钟形曲线。 主要表现:智力类型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客观):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选择)2.心理学有时被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判断)3.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选择)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单选)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选择)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优势: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理性脑),负责语言、阅读、书写、运算、推理等。

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艺术脑),负责处理信息、知觉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艺术、创造力等。

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反射和反射弧(选择)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基本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同时和相继)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单选)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客观性“狼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地反映——能动性主动、预测、改造“改造世界”“出淤泥而不染”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选择)●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

2020山香教师招聘笔记之心理学(醉醉新)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是伤残心理学,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客观):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选择)2.心理学有时被称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判断)3.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选择)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单选)布洛卡运动性失语症(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选择)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侧优势: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理性脑),负责语言、阅读、书写、运算、推理等。

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艺术脑),负责处理信息、知觉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艺术、创造力等。

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称为“生命中枢”。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反射和反射弧(选择)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基本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同时和相继)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单选)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客观性“狼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地反映——能动性主动、预测、改造“改造世界”“出淤泥而不染”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选择)●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冯特被称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 心理学的探讨对象1.心理学定义:是探讨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特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心情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 思维, 想象, 记忆等。

⑵心情情感过程:宠爱, 欢乐, 满足, 忧愁, 悲伤, 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 目的, 行动等)。

②特性心理:特性心理倾向性, 特性心理特征⑴特性心理倾向性:须要, 动机, 信念, 志向, 价值观世界观等⑶特性心理特征:实力, 气质, 性格二、心理学的体系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教化心理学探讨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教化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化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化心理学之父”1877 卡普捷列夫《教化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化教学心理学化”思想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化心理学》教科书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都伴随着留意这种心理状态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确定作用心理发展:个体诞生成熟苍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学龄前期3-6, 7)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 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须要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学龄中期11, 12-14, 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期(学龄晚期14, 15-25)(抽象思维由阅历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学习打算状态:遵循学习的打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三,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山香招教教育学重点+心理学

山香招教教育学重点+心理学

教育学重点【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教【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教【沛西·能】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是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阶级性,是原始转台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古代中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

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完整版山香心理学知识点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完整版山香心理学知识点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1.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1)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2)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3)个性心理 2○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1)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2)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实践意义:○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二。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神经系统的结构组织活动额叶调节感觉顶叶高级中枢脑视觉枕叶中枢神经听觉颞叶神经脊髓低级中枢系统周围神经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有“生命中枢”之称的是延髓。

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是大脑左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是大脑右半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1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2)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山香版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多单选,填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钟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1、五要素2、三过程五要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

三过程*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

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解释教育活动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2.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2 普通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2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叫心理活动)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根据下面的话画一个结构图)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A、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喜、怒、哀、惧;心境、应激、激情。

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3、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主要任务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阐明心理现象在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者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1、心理学的任务:A确定心理事实B揭示心理规律C揭示心理机制D揭示心理本质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理论意义: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B、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理解和揭示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b、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c、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地开展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节工作d、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一是受到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二是受到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879年,冯特(德)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 笔记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山香教育理论基础 笔记 教育学 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

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

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

“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

因而。

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完整版)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

(完整版)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间、边沿学科3.人的心理可区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人品4.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想、想象、记忆情绪感情过程——情绪、感情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体身上比较稳固的心理个性心理偏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相貌,个性心理特色——能力、性格、气质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固的差异特色)关系互相联系、互相浸透、互相限制心理状态是人在某一时辰的心理活动水平,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5.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6.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中间神经元(联系):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单位和功能单位。

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构成,刺激传导次序: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下一个神经元。

解剖12对脑神经(有感觉、运动、混淆神经)和31对脊神经(分管颈部以下身体有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外周神经躯体神经系统抵达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

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拮抗作用,支配内脏器官,与情绪有关。

一般不受意识支配(训练可稍条件)(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喜悦,调换能量)副交感神经(沉着,保持机能均衡)脊髓灰质、脊髓白质脊髓延髓:生命中枢神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最初级部位,传达信息,膝跳反射经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干网状构造系(与脊髓连结,最古老)统中枢神经间脑丘脑除嗅觉外全部感觉的中枢系统(脑干上,脑半球覆盖)上丘脑嗅觉和某些激素调理脑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调理内脏系统活动底丘脑调理肌张力,使运动可以正常进行小脑(延脑桥脑后)身体均衡,调理肌肉紧张度大脑(端脑)额叶(前回、运动)顶叶(后回、感觉)颞叶(听觉功能)枕叶(枕极、视觉)胼胝体连结两半球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色。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二)。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错误!。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错误!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1)个性心理倾向性:指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的趋向和选择.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 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指气质、性格、能力等.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

确定心理事实2。

揭示心理规律3.揭示心理机制4。

揭示心理本质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错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错误!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错误!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错误!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错误!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错误!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

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整理-山香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边缘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错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指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的趋向和选择.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确定心理事实2。

揭示心理规律3.揭示心理机制4。

揭示心理本质二、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错误!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错误!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错误!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错误!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
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
(2)有意注意: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3。

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

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