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现代化

合集下载

德国现代化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洪杨柳

德国现代化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洪杨柳

德国现代化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洪杨柳(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德国统一密切相关,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导,政治上是“跛子”,其社会现代化方面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自成体系的教育制度。

德国现代化可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些启示。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16(2011)04-0004-03Characteristics of German modernization and itsenlightenment on Chinese developmentHONG Yang-liu(College of History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 :German ’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unity closely related ,its industrialization was dominant with heavyindustry ,its politics was lame but it established the perfe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elf-contained education system in social modernization.German modernization can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Key words :modern German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ment 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变动,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10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10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英国通过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崛起,开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先河。

法国、美国继起成为世界强国。

德、俄、日在19世纪中后期也相继跻身于世界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现代化意味着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是文明结构多侧面、全方位的重塑,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

现代化肇始于西欧。

16—18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首先在英、法等国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释放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文明由西欧向全球扩展,作为工业文明载体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19世纪后期形成,由此迈入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阶段。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化动因或产生于内部或来自外力,形成了“早发内生”,和“晚发外生”两种现代化类型。

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则有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可谓殊途同归。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对本国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正身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学生,本主题将有助于他们通过审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及其学习要求1. 英国英国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清教革命”,从现象上看,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

从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而至“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因素。

引导学生分析英国革命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尚未展开,意识形态仍受宗教影响,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段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德国的发展历程

德国的发展历程

德国的发展历程
德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但真正开始形成国家意识和统一国家实力的是中世纪后期。

以下是德国发展的主要历程:
1.神圣罗马帝国:在962年,奥托一世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涵盖了现代德国以及其他中欧地区。

这一帝国持续了近一千年,但由于内部的分裂和衰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2.普鲁士的崛起:18世纪末期,普鲁士王国在腓特烈大帝的领导下成为中欧强国。

普鲁士迅速现代化并扩大领土,成为日后德意志帝国的核心。

3.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在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被德国各邦尊为德皇。

这标志着德国各邦的统一,形成了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成为欧洲一大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

4.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初,德国迅速崛起,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遭到了严厉的制裁,并在经济和政治上陷入困境。

然而,纳粹党在1933年上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后,德国被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

5.东西德的统一:冷战结束后,东德和西德于1990年重新统一,成立了如今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这一统一标志着德国的重新崛起,并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6.欧洲一体化:作为欧洲联盟的核心成员国之一,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欧洲事务中日益增强,成为欧洲事务的重要决策者之一。

以上是德国发展的主要历程,从部落社会到中世纪的分裂,再到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的分裂,最后达到东西德的统一,德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在欧洲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试论近代德国的政治现代化

试论近代德国的政治现代化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近代德国的政治现代化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史指导教师:***20050401中文摘要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转变的客观过程。

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萌芽于18世纪中叶的开明专制,经历19世纪初施泰因——哈登堡改革、1848年欧洲革命及革命后普鲁土改革、19世纪60、70年代俾斯麦改革及统一运动,到19世纪晚期,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基本完成。

本文试图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对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萌芽、正式开始、重要进展、到基本完成作一下宏观的叙述和分析,对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选择渐进式改革之路的成因从历史传统、阶级、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探讨,并简要论述了对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全文共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

简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的大致情况和目前的写作意义。

第二部分:粗略叙述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大致过程。

第三部分:简要分析和探讨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选择渐进式改革之路的成因。

第四部分:结合近代德国的历史实际简要论述了对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部分:结语部分。

简要总结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分析了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推进政治现代化的昭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政治现代化,容克,改革ABSlRAGlPoliticalmodernizationisanimportantpartofmodernizat—ionwhichreferstoatransitionalstagefromtraditionalpoliticstomodernpolitics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inmoderntimebeginswithEnlightenedDespotismoftheeighteenthcentury,experiencingStein’SandHardenberg’SReformoftheearlynineteenthtentury,theRevolutionof1848andPrussianReform,Bismarck7sReformandUnificationMovement.Tillthelatenineteenthcentury,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hadfinishedinmoderntimes.Thethesistriestoanalyzethemacroscopicprocessesof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includingtheembryoticperiod,beginningperiod,improvementandaccomplishmentperiodandattemptstoanalyzethereasonofthepoliticalmodernizationwhyGermanychoosesthewayofreformgraduallyfromhistorical,rankedandCulturalfacts·The.themSiSmainlydividedintofiveparts.PartI:Instructions.Mainlyintroducingthebackgroundanddevelopmentofthethesis,themeaningofresearch.PartII:Roughlyanalyzingtheexperiencingtheprocessof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inmoderntime.PartIII:AnalyzingthereasonofpoliticalmodernizationwhyGermanchoosesthewayofreformgradually.PartⅣ:RoughlyanalyzingthecomprehensionaboutGermanp01iticalmodernizationreferstothehistoryofGermanyinnmoderntimes.PartV:Conclutions.Roughlysummarizingtheprocessof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andemphasizingthe1essonsthatthethirddevelopingcountriesshoulddrawfromtheGermanpoliticalmodernizationinmoderntime.Keywords:Germany,PoliticalModernization,Junker,ReformⅢ引言和文献综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的“发展热”把现代化研究一再推向学术理论的前沿。

德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

德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

德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德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话题。

在19世纪的欧洲,德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这些变革标志着德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探讨德国工业革命的背景、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一、背景19世纪初期的德国是一片分散的领土,政治体系碎片化,经济依赖农业和手工业。

然而,随着工业化在英国的兴起,德国的社会经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制造、煤矿开采、铁路建设等技术革新也逐渐传入德国。

二、重要影响因素1. 技术创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技术创新。

德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始终保持着对技术的热情和追求,他们在机械制造、冶金学、化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技术创新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市场需求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世界带来了商品和市场需求的全新格局。

德国因其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成为连接欧洲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

德国的企业家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面向国内外市场生产商品,并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

3. 教育和科学德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扮演了推动工业革命的重要角色。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实用和应用性,使得大批年轻学子具备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种教育体系为德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三、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1. 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起飞。

新兴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给德国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工业化带来的收入增加也提高了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2. 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开始建设铁路、运河和港口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进一步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3. 科学和技术创新工业革命为德国带来了各种科学和技术创新。

德国的企业家、工程师和科学家们融汇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使得德国在冶金学、化学、电力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创新不仅推动了德国工业的发展,也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乌珀塔尔磁浮铁路的现代化改造

德国乌珀塔尔磁浮铁路的现代化改造

联合运输 ,不设 置半径小 的曲线 ,没有 大的上坡和下坡坡 度。高速线路 为无 砟轨道道 其 中四分之一属于各 种类 型的混凝土桥 这个施 工阶段 的单项 投资达到 约1 . 1 0 亿欧元 ,采用的是 “ 博 格式无砟轨 道” ,可 成 。到2 0 0 6 年 ,按 照德 国铁路 的内部标 以在 隧道桥梁 以及槽形结构物 等建 筑上使用 。其 主要 优点是 :新结构具 有高的横 向和 准 ,有大约8 0 0 座 被归于损坏 的范畴 ,
路的第一个 主体完工区段 。
如果维修工作进行的及 时 ,特别是受到
采用创新铁路 基础设施的 目的是 ,慕尼黑一柏林 的运 行时间达到4 h ,并成为货物 氯化物损坏的部分就可以将施工成本将 运输保护环境的选 择方 案。2 0 1 0 年9 月 ,开始 在3 2 . 5 k m 长 、位 于伊尔梅瑙一埃尔富特 的 下 来 。 区段进行线 路和接触 网施 工 。该铁路 线是第一次 设计成3 0 0k m / h 的速度 。为做 到客货 床。在无砟轨道线路 ,事先 为双线 电气化线路的接触 网电杆基础进行 了钻孔和安设。 德 国铁路网拥有3 1 5 0 0 座铁路桥梁, 梁 。所有桥梁 的4 4 %是 由钢筋混凝土制
已有 车辆重 。
的理想 效果 。 ຫໍສະໝຸດ 德 国伊尔 梅瑙一 埃 尔富特 的线路装 备
德 国统一 N r . 8 号交通项 目包括纽 伦堡和柏林之 间5 0 0 k m长 的扩建 和新建线路 ( 为
德 国修 复 混凝 土桥 梁
对于铁路网上老旧的混凝土桥梁 ,
客货混合 运输 ),投 资额约 为 1 0 0 亿 欧元 。这条连接 线的一部 分是从E b e n s f e l d - 埃尔 修 复工作 日益显 示其 重要 性 。总 体而 富特 的1 0 7 k m新建线路 。该 线拥有3 座隧道和8 座桥梁 ,以及路 堤和路堑 ,成 为新 建线 言 ,混凝土桥梁的损 坏机 制已经清楚 。

夹缝中的生存——浅析近代德国的“市民阶层”

夹缝中的生存——浅析近代德国的“市民阶层”

夹缝中的生存——浅析近代德国的“市民阶层”作者:王艳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王艳霞(合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由于德国历史中长期的小国割据状态导致“市民阶层”出现较晚,发展迟缓。

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德国“市民”阶层形成了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关键词:德国;近代;市民阶层;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48-02在欧洲近代历史中,市民阶层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阶层,同样在近代德国历史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市民的身影,无论是在启蒙时期带来理性光芒的市民,还是在18、19世纪时积极争取民族统一的市民,抑或是二战期间成为希特勒忠实追随者的市民。

①市民阶层始终是德国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其从产生以来就生存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最终形成了性格方面的多重性和矛盾性,这也构成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特点。

德语中市民这个词为Bürger,它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法律概念上的国家公民,一种为城市居民。

第一种意义是今天这个词的普遍的意义,第二种意义是属于一个历史概念,因为市民这个阶层是指封建生产关系中不同于农民、贵族和教会的有一定财产的城市居民。

随着19世纪以来德国的现代化发展,封建社会的因素逐渐被逐出历史舞台,市民阶层也就渐渐的不再被提及,但是它构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最广泛的公民基础。

所以分析市民阶层的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市民性格的特征对理解今天的德国社会和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有很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市民阶级同资产阶级两个概念的关系,市民阶层是相对于封建关系中的贵族和教会而言的,而资产阶级是相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的,市民阶层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在封建生产关系中的萌芽或者前身,由于在德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到了19世纪后期逐步的占了统治地位,而且是在同封建生产关系的妥协和斗争中发展的,所以市民阶层这个概念可以用到19世纪。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

浅析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几个特点作者:郭志恩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河北保定大学历史学院071002摘要: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阶段和结果,每个国家因为条件和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不尽相同,德国作为一个后起到强国,其现代化的道路明显不同于英、法、美等国,呈现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现代化容克普鲁士国家统一【中图分类号】I2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060-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的过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它可与人类诞生、文明出现并称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三大变革。

对于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现代化。

但是因为各国的条件不同,所以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强国,它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现代化呈现出了自身的一些特征。

一、容克和普鲁士是德国工业化的领导力量在世界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一般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但是,德国由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性,使其领导权为容克和普鲁士所掌握。

传统阶级容克之所以能够成为德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发展工业和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与容克的经济政治利益存在一致之处。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土地贵族的部分成员有能力抗衡其中反动分子的意志,为赶超其他国家而掀起一场工业化运动。

①这种现象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德国工业化就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工业化与普鲁士富国强兵要求一致,正是普鲁士容克起初大力支持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17-18世纪,普鲁士政府就有通过国家政府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传统。

19世纪普鲁士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潮流的改革。

19世纪后的改革,在促进容克资产阶级化的同时,也给普鲁士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普鲁士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而关税同盟的组建进一步确立了它在德意志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和政治生活中的新形象。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

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

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

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

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

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9--1933年间的德国。

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

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

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又称纳粹德国。

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

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

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国际交流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栏目编辑/王 雷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叶齐茂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市遍地开花,小城镇遍布全国各地。

正因如此,德国的人口流动的方式和流向呈分散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

这一切对德国各省、地区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对防止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或畸型发展及缩小城乡、贫富之差别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德国19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痕迹至今依稀可见,形成了今日德国城市的基本框架。

一、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5—1840年,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德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人、汉堡13万人、科隆5万人左右、慕尼黑3万人。

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 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铁路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更突出。

第三阶段:1871年,这一时期,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各联邦城市经济也蓬勃发展,人口迅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

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德国的现代化进程

认识铁血政策
即战争和强权政治
评价:在德意志分裂、内有奥地利,外有
法国阻挠统一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强权政 治和战争才能实现统一,推动资本主义发 展。
内部 奧地利
主要障碍:
外部
法兰西第二帝国
统一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战争的一种形式。因参与者是王国与王 国或发起国是君主制国家而得名。
三次王朝战争

“……德国人越来越把自己限制住。德国的38道关税 线和过境线,使国内的往来陷于瘫痪,它的作用几乎 正像把人身的每个肢体用绳子绑紧,以阻碍血液由一 个肢体流入另一个肢体一样。在汉堡与奥地利进行交 易,在柏林与瑞士进行交易,要经过10个国家,了解 10种关税和地方制度,支付10次强迫征收的税……” ——李斯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德意志统一的影响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束分裂 统一的市场 打败法国,得到50亿法郎 的战争赔款 资本 阿尔萨斯、洛林的矿藏 资源 打败法国,奥地利,改变 欧洲国际格局 成为新 兴的强国 不利: 普鲁士的旧制度依然 存在,保留了一定的 封建残余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 统使德国成为欧洲最 富侵略性的国家
德国的特点——现代化的畸形儿
统一与现代化互为促进:(德国属于追赶型内源性) 19世纪初期的普鲁士改革和3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国 家的统一运动。德国统一,一方面为现代化的动因,另一方面又为 现代化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1949年,战败的德国被分裂为两 个国家。41年后,德国通过和平方式再度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经济工业化成就巨大,但政治民主化严重滞后: 19世纪末,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势头,到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3年,德国成为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帝 国主义强国。然而,与经济工业化相比,德国政治民主化极不平 衡。1871年德国统一后,不仅建立了专制主义君主政体,而且还 保留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20世纪30年代,德国又建立了反人 类、反文明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战后盟国对联邦德国的民主改造, 才逐步完成了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现代化道路进程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影响姓名:学号:院系: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封建时代向近代工业时代过渡的时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而这一阶段就称为现代化。

因为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德国作为一个二战中的战败国,可现在的经济却如此腾飞,这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这一后起之强,它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向发达国家学习,追赶着发达国家,不断的靠近发达国家并超越它们的过程。

因为德国敢于超越,才有现在的超越,我们中国应该学习德国的这种好胜心,不断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地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德国的现代化道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普鲁士道路,一个是法西斯统治阶段以及当代德国。

普鲁士改革的内容包括废除农奴制,建立近代国家政治体制,建立近代的军事制度和教育制度。

这次改革虽然保留了容克地主的特权,但却促使普鲁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被称为“普鲁士道路”。

这次改革促进了普鲁士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军事能力大大增强,成为德意志诸邦实力最强的邦,为统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把统一德国作为国家的根本政策,有着强烈的统一愿望。

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正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

德国的统一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成为了欧洲的强国。

由于德国军事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缺乏民主政治的深厚根基,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仇恨心理,进行欺骗性的宣传,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希特勒上台后着手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使得纳粹党成为了唯一的政党。

在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不断发展军事工业;在民族政策上,宣扬种族优劣,疯狂破坏犹太人;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压制进步思想。

同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与意大利建立钢铁联盟,吞并了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代德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

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 肖 洋/文德国的崛起是以一个“后发”国家的形象出现的,但是它后来居上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和发展潜力,可谓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德国崛起背后的重要动力——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来自德国社会文化推动的思想创新。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解读德国的崛起道路,有助于准确地反观中国式发展的文化内涵,拓宽中华民族的崛起道路。

德国崛起的前奏:日耳曼精神与普鲁士道路德意志民族的祖先古日耳曼人原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在经历了漫长的落后岁月后,德意志民族走向了先进,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崇拜权威、严谨思辨的日耳曼精神。

日耳曼精神是在19世纪初普鲁士在耶拿战役失利后被提出的,在德国统一战争中进行了完善充实。

在德意志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日耳曼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解读德国数度崛起的钥匙。

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是日耳曼精神的核心。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使得德意志民族养成了一种民族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却被拿破仑战争和内忧外困所粉碎。

作为一个后起的大国、迟到的民族国家,德国始终受到地理和历史问题的困扰与制约。

19世纪中期的德国,尽管民族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已经震撼着德国各个阶层,但各邦统治阶级仍从王朝利己主义出发,竭力维护分裂状态。

德国资产阶级由于力量软弱,不足以撼动传统的政治体制,下层民众则受封建思想的奴役控制,保持着对本邦统治阶级的忠诚;在外部,法、俄等邻国期望通过保持德国的分裂来控制和操纵德意志事务。

虽然在国家分裂的状态下,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但是它只能使德意志民族停留于“语言民族”和民族的“文化概念”层面。

[1]因此,从民族心理而言,越是处于一种压迫式的状态,德意志人民对于统一的渴望就愈发强烈,对于在大国对抗中占据上风的现实需求和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心理需求也就愈发迫切。

因此,统一问题既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目标,又是恢复民族尊严的前提。

正是这种地方邦国君主专制、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的历史遗留和现实统一任务的要求强化了日耳曼精神中崇尚权威的民族特性。

烘堡的大学思想及德国大学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化

烘堡的大学思想及德国大学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化

务。洪堡反对 传统 大学 将 传授 知 识作 为 最 为主 要职 能 的
做法 , 为大学 的 主要 任务 是 追求 真理 , 认 科学 研 究应 该 是
第一位 的 。在科 研 与 国家 的关 系 上 , 堡 主张 , 学 研 究 洪 科 不能 由政府下令 规 定 , 只能任 其 自由发 展 ; 学研 究 的 目 科 标 和对象 以及方法 和途径 , 必须 留给 科研 工作 者 自主地解 决, 在这方 面 , 府 的作 用 只是 提供 工 作所 需 要 的设 备 和 政
始 就体现了与传统 大学不 同 的新 风貌 , 重 自由 的学术研 尊
究成 为柏林大学 的精神主 旨 , 堡提 出 的“ 洪 为科学 而生 活” 成为新大学 的 校 观。 以柏 林 大 学 为代 表 的德 国大 学 在不 到半个 世纪的 时 间里 , 为 世界 一 流的 大学 , 成 并对 其他 国
效 能仅作为 次要 的问题来考 虑 , 而学 术研 究 的最终 目的乃
是取得 新的知 识 。于是 大学 不 再 是 以博 览群 书 和熟 读 百 家为能事 , 却要求 学 生掌 握 科学 原 理 , 高思 考 能力 和 从 提 事创 见性的科学研 究。在柏 林 大学 , 科学 研究 是教 授 的正 式职 责 , 至可以说是第一 位的职责 。 甚 简要地说 , 学术 自由和教学 与科 研相 结合 是洪 堡大学
这 种教学才真正 称得上大学 教学 或 者大学 学 习 , 林 大学 柏 从最 初就把致力 于专门科学 研究 作 为主要 的要 求 , 把授课
育厅厅 长 ,80年 辞 去教 育厅 长 的 职务 , 11 开始 长达 十年 的
外交生涯 ,89年 , 堡脱 离仕 途 , 11 洪 继续 从 事学 术研 究 , 特 别 是对语 言学 的研 究 , 到 13 直 85年逝世 。 在教育史上 , 洪堡 的名 字 是与 柏林 大 学连 在一 起 的 , 他不 仅参与筹 办这 所 大学 , 而且 根据 新 人文 主 义 的思想 , 确立 了大学 的主 旨和 方 向。洪堡 在 柏林 大 学倡 导学 术 自 由和教学 与科研 相 统一 的 原则 , 实施 习 明纳 教学 、 自由选

容克阶级与德国现代化进程

容克阶级与德国现代化进程

容克阶级与德国现代化进程作者:牛宇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2期摘要德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进程。

从现代化本身而言,虽然德国具有原发性,但与西欧众多国家相比,直到19世纪初,德意志才真正开始走向现代化,在时间上,启动相对较晚。

在德意志现代化的启动和展开过程中,容克阶级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以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将德意志推向强国之列。

关键词德国现代化容克作者简介:牛宇璇,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中图分类号:D75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1.242一、关于现代化现代化或者说是现代文明是和我们以往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化又可以被叫做工业化,是一个效仿与被效仿的过程。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通过现代化这一过程,加强了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及控制能力,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在生产效率方面有了飞跃式的增长。

社会学家认为,现代化社会从17世纪开始,是随着西欧朝着民主与工业化发展时产生的,其扩展的方向是从西方向全球蔓延,并分化为各个子系统(社会结构),在变化的新时代,会更有效率。

传统与现代差别巨大,现代化对人类事物影响具有普遍性。

萨缪尔·亨廷顿对现代化总结的九个特征值得深思。

二、变革的前奏从理论上讲,德意志民族一直统一在“神圣罗马帝国”之中,并且一直延续到1806年。

虽然德意志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所在地,但神圣罗马帝国并没有将神圣的“光辉”照耀在德意志这片沃土,事实是,在法国拿破仑的进击之前,这个帝国就已经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各个封建领主长期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兵戎相见,争取各邦的独立地位。

甚至逼迫帝国皇帝颁布法律条文,承认“邦君”的存在。

所以,在德国后来的历史中,真正起到统治作用的就是这些邦君。

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皇帝为了让各路诸侯承认其子继承王位的合法性,制定“黄金诏书”,确认了大封建诸侯选举皇帝的合法性,即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认可了“邦君”(选帝侯)在内政方面完全是独立,在邦国内行使绝对的君主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近现代化初探摘要:19世纪,德国进入了以普鲁士为主导的社会现代化,使德国清除了分裂状态,走向统一,德国的现代化的发展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美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德国(德意志);统一;现代化一、德国近代化历程与特点近现代化问题在德国一经出现便与德国的统一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这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德意志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事实上,近代英国和法国早就确立了统一的民族同家,解决了统一问题。

而此时的德意志诸邦还在相互厮杀,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的意识还很淡漠。

不得不说,真正改变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力量,并非来自德意志内部,而是来自邻邦发起的战争——拿破仑战争。

从1800年的马伦哥战役到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同封建欧洲进行了历时15年的战争。

毗邻法兰西的德意志受战争的打击最为巨大。

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的失败及《普兰斯堡和约》的签订和“莱茵联邦”的建立直接导致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

至此,形式上的德意志国家不复存在。

1806、1807年普鲁士军队和普俄联军的失败及《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普鲁士这个曾经拥有30万平方公里土地,逾1000万人口和25万军队的强邦,连同它那自称为欧洲最强的军队,以及曾被资产阶级视为进步和理性之所在的开明专制主义精神一道.陷于全面崩溃的境地。

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代表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的胜利。

以普奥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败反映了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分裂的诸侯专制统治的没落。

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兴起和成长。

1803年.德意志有关邦在拿破仑战争打击下召开的一个全帝国代表会议取消了112个邦国,使邦国数减少到30几个,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

更为重要的是,战争中产生了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上义,人们意识到:落后足由国家的分裂造成的,于是,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了,它以西方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丰义为旗帜,要求国家统一和政治自由。

在它看来,自由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普鲁士虽然元气大伤,但它是全德惟一独立的国家,是德意志希望之所在,只有复兴普鲁士才能统一德意志、复兴德意志。

因此,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共话改革。

同时,军事上的惨败使普于无力实行专制统治,也意识到了对封建农奴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自由主义贵族和民族主义者得以推行政革,拯救德意志,出现了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哈登贝格改革。

这一改革为德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开始走上了现代化,又为德意志提供了统一的力量。

与此同时,拿破仑在莱茵兰地区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造使莱茵兰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先转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地区,促成了一个德意志现代工商业资产阶级,为普鲁士改革者提供了可借鉴和效法的榜样。

1815年后莱茵兰最发达地区归属普鲁土并成为此后德意志现代化的火车头,它不仅发展成为全德的重工业基地,而且成为德意志自由和统一运动的中心。

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繁荣、活跃起来。

三、四十年代是德意志现代化的起动阶段。

德意志现代化一经起动便与德意志的统一事业息息相关。

拿破仑战争虽然归并了大量的诸侯国,但德意志依然处于30多个邦国的分而治之之下。

这种分裂局面在德意志现代化启动之后愈来愈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民族分裂问题的克服已成为德意志现代化必须突破的关卡。

德意志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和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和全德铁路系统所作的努力,把德意志现代化的进步和实现民族统一的进程紧紧地结合起来,首先在经济上成功地突破了这种分裂局面。

关税同盟和全德铁路系统成为当时德意志现代化和统一运动的最主要的载体,是德意志现代化和统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最典型的体现和最完美的结合。

1835年德国建成了长6公里的第一条铁路,,1849年全德的铁路长度超过了法国。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德意志的铁路建设达到了高潮,开始形成铁路网,到60年代末.现代德国的铁路格局基本形成。

铁路建设极大地带动了煤炭、铁钢等重工业的发展。

铁路网的建成便利了德国煤炭的开采.使德国煤炭产量急剧增加,到1860年时,德国的煤产量已超过比利时和法国。

煤矿的开采给钢铁工业提供了丰富的能源,铁路又成为铁的主要消费者。

1861年至1870年,德意志的制铁业出现了强劲的高涨,生铁产量超过法国逼近英国。

铁路事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一些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

50年代建立的电报业,60年代建立的化学工业和光学工业以及银行业和股份公司的建立也开始促进德意志的工业化。

铁路事业发展的另一个后果是促进了德意志各邦国的联系。

全德铁路网的建立不仅在经济上方便了交往,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而且大大增进了德意志民族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交流,增强了德意志统一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二、德国统一后至现代化完成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如果说德国统一以前近现代化与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现代化对统一的决定作用,那么在德国统一之后两者之问的关系更主要地表现为统一对现代化的反作用。

德国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

德意志帝国统一后,现代化的普鲁士道路在全德意志得到确立。

19世纪70-90年代德国出现工业化的第二次高潮。

这次工业化高潮使德国仅用了30年时间完成了英国用近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并且大大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德国属追赶型的工业化国家,国家政权强有力地干预经济,主导现代化进程。

德国工业化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与英法争霸。

为此德国工业化虽从轻工业开始,但重工业的发展紧随其后,整个工业化过程几乎是轻重工业并驾齐驱,重工业中尤以军事工业发展为重,而且铁路建设成为工业化发展中的推动力。

另外,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家庭工业长期存在(90年代初德国工业革命完成时,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这不仅没有成为工业化的阻碍,而且成为工业增长的补充。

70年代到80年代德国的大工业几乎是专为国内市场工作,构成德国大宗出口的是大量的小商品,而小商品本身大部分是由家庭工业来供应的。

1873-1896年是整个世界经济长波振幅的大萧条时期,英法都处于经济发展的低谷,而德国却持续增长。

这除了国家统一、科技进步和普法战争所掠夺的胜利果实外,大量家庭工业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恰恰是由于德国现代化的普鲁士道路所造成的。

德国的统一不仅大大促进了德国的经济现代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国的政治现代化。

德国的政治现代化始于1846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召开的全德国民议会中诞生了形式上的德意志联邦政府和制订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1849年3月28日,德意志帝国宪法获得通过。

该宪法是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最民主的一部宪法,它是德国资产阶级按照自身政治理想构建新国家的尝试。

然而。

由于当时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之中,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以及普鲁士还不足以克服奥地利的阻碍,这部宪法成了一纸空文。

然而,在德国统一进程中诞生的这部宪法对德国的政治现代化影响颇大,它是民主政体精神的“发源地”,为魏玛共和国宪法所真接继承。

德国的统一使新宪法的制定和推行成为可能。

1871年4月16日,俾斯麦亲自领导制订的帝国宪法,在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原样通过。

就本质而论,帝国宪法是俾斯麦的杰作,他使l867年制定的北德联邦宪法适用于整个德意志帝围。

根据宪法,帝国的主权属于各邦的代表,由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重要的机构,掌握国家权力。

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德意志帝国皇帝。

在国际法上他代表这个新的国家,有权宣战、媾和、结盟、接受和委派大使。

皇帝任命宰相和其他行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

皇帝还有军队统率权,召集立法机构开会或宣布解散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皇帝以下设帝国宰相,由普鲁士首相兼任,具体负责领导帝国事务,然而他并不对议会负责,只对皇帝负责。

帝国议会是人民的代表机构,但实际权力很小。

它没有一个对它负责的政府,所以有人说帝国议会只能发表“独白”。

应当说,实现统一与现代化的途径本身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德国的统一与现代化符合了德意志民族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然而,德国的统一与现代化在各自的实现过程中,在相互的作用、影响下埋下了自身难以克服的祸根,结出了影响20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恶果。

科恩有言:“普鲁士在l9世纪6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l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

”三、“世界政策”和德国现代化特殊性的关系前文已经提到,就经济而言,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

他的工业是建立在世界现代化第二个浪潮的工业革命中所涌现的各种最新科技基础上的所谓“钢铁时代”、“电气时代”。

无论在以钢铁、煤炭为核心的重工业领域,还是电气、化学和光学等新的领域,都向世界展示出巨大的活力和优势。

德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处于前列。

与经济的现代化相比,德国的政治现代化呈现出缓慢和滞后的特点。

因为政治现代化的核心是民主化,而当时德国的政治现代化中的民主因素扩张得十分缓慢和微小,这主要是由于在普鲁士王朝战争下统一德国的同时也将普鲁士的各种封建残余都带了进来,成为一个大普鲁士,而非一个全新的民主国家。

威廉二世执掌国政后不久便实行了与俾斯麦不同的内政外交政策。

他一方面宣称“路线照旧”,另一方面又命令“全速前进”,事实上,威廉二世正开始一条“新路线”,即“世界政策”,并成为德国的国家政策。

1900年,德国明确地表达了这种“世界政策”:“我们不会使自己放弃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的机会——有一段时间德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他不被视作一个大国。

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大国了;我们希望在上帝的帮助下,使我们永远是个大国。

我们不会取消和限制自己对于建立在理性和思考基础之上的世界政策的要求。

”在“世界政策”的指导下,德国开始执行一条富有侵略和掠夺性质的殖民政策。

德国的侵略扩大到远东、南太平洋、近东和北非。

德国开始对被侵入地进行直接的统治。

另外,政府还特设了一个殖民部,作为国家推行国家殖民政策的专业部门。

在俾斯麦时代的工业现代化的阶段,德国的经济突飞猛进而造就的经济力的膨胀主要消耗在国内及国内市场。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德国的大工业几乎是专为国内市场工作的(只有制铁业例外),它的生产水平超过了国内需要,主要为国内市场服务。

统一起来的国内市场和国内市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落差的“调整”把本国生产的所有大工业产品都“消耗”掉,而且还不够,德国经济甚至在世界经济的长波振幅的大萧条时期(1873年——1896年)反其道而跳跃式发展,成为一枝独秀的原因,就是工业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并不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这样既避免了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又使因工业化的跳跃式发展而急剧膨胀的经济能量得到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