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和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都是石油加工的产物.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着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4.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通过活动与探究,逐步形成思考、阅读和讨论等良好的学习方法.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并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积极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本单元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社会、人类的关系和作用,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都是极其重要的.本单元学科性知识点不多,以联系生活、社会的实用知识、观念性问题为主.学习本单元内容,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学习本单元内容,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能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某些化学现象可以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在学习氧气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本单元从燃烧条件的实验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入手,使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再从生活中的一些灭火方法的分析和探究灭火的活动得出灭火的原理,然后介绍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重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5.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6.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的重要性.【难点】1.指导学生调查火灾情况.2.常用灭火方法和使用范围.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4.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5.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1.在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上下功夫由于本单元内容本身大多未涉及较深的学科知识,靠单纯的讲解和阅读使教学内容过于单薄,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要重视学习情境设计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通过参观、调查活动,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和辩论,进行有效的学习.如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爆炸等的教学.2.注意发掘本单元内容中的化学学科知识要从化学视角研究能源、环境问题,不要脱离化学来讲述,避免和其他学科中讲解的内容雷同.例如,讲能源问题,一要让学生了解燃料燃烧反应释放能量,帮助学生研究怎样使燃料完全燃烧;二要让学生考虑燃烧的安全问题,学习怎样应用化学知识防火、灭火;三要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怎样减少燃料燃烧时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四要讲化学科学为开发洁净、高效的能源能做些什么.课题1燃烧和灭火2课时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课时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1课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课时1.懂得什么是燃烧,认识燃烧的条件.2.知道什么是着火点,知道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燃烧条件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准备】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导管.【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导入一:【介绍】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学生提出问题】战舰上为什么失火了呢?【提问】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通过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呢?导入二:【设问】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在寒冷的黑夜燃起的温暖的篝火,还是使房屋变成一堆废墟的大火呢?【展示】有关燃烧的图片或录像.【引课】通过观察这些图片,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导入三:【设问】我们学习过的燃烧的实例有哪些?【展示】碳、硫、铁三种物质燃烧的图片.【交流与讨论】说出或写出三种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现象.C+O2CO2S+O2SO23Fe+2O2Fe3O4[过渡语]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物质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一、燃烧的条件思路一【设问】为什么“欧罗巴”号战舰中草料成了“纵火犯”?【学生猜想】(1)有人故意把草料点着了.(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扔进草料里了.【教师】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草料燃烧,但草料的燃烧导致了一艘战舰的毁灭却是事实.草料具备了哪些条件就可以燃烧呢?下面,我们就来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实验【器材】500 mL烧杯一个、100 mL烧杯一个、一片薄铜片、硬纸圈、热水、白磷、红磷.【方案】在500 mL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如教材129页图7 - 5Ⅰ.【设问】在实验过程中,大家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呢?【结论】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思考】(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回答】(1)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因此,铜片上的白磷能被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以上,仅靠热水加热是很难达到其着火点的.这二者的对比,说明燃烧的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2)热水可以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的存在.【引导】想一想,怎样能使烧杯底部的白磷也燃烧呢?【学生讨论】用导管对准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演示实验】教师按照得出的方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教师追问】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和不通入氧气的条件下,现象是不同的,这样的事实再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回答】说明燃烧确实需要氧气.【板书】(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条件【教师补充】可燃物燃烧时,都需要一个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大家看一下投影.【展示】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物质着火点/℃白磷40红磷240木材250~330木炭320~370乙醇(酒精) 558无烟煤700~750【小结】只有在同时具备了氧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时,才可能有燃烧发生,这三者缺一不可.【设问】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哪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欧罗巴”号上,草料为什么成了“纵火犯”呢?【回答】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是草料,第一个条件就具备了.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能流通,使得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件事的.【讲解】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例如铁生锈也是一种缓慢氧化.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出来.由于“欧罗巴”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着火点是指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而可燃物燃烧,只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这种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燃烧,叫自燃),成了“欧罗巴”号的“纵火犯”.【学生质疑】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到了夏天,天气非常热,白磷如果保存不好,就极易燃烧,那么,白磷如何来保存呢?【回答】由于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所以一般保存白磷时,为了将白磷与空气隔绝开,就把白磷置于水下.【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有氧气,三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展示】燃烧条件示意图:【小结】通过这个三角形可以看出,物质燃烧的发生是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交流】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思考、讨论】根据探究实验,推生呢?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演示实验】(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的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活动】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小结及板书】(1)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物质燃烧的发生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讨论与交流】观察实验现象和燃烧条件示意图,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分析】燃烧条件示意图: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较严重,所以老师演示给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思路三1.燃烧条件之一——有可燃物【思考】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呢?【提问】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下列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多媒体展示以下物品图片) 纸张木条泥土红磷酒精小煤块小石头玻璃蜡烛【小结】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设计意图]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2.燃烧条件之一——需要氧气【提问】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探究实验】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小片薄铜片,铜片上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见教材129页图7 - 5Ⅰ.【学生】观察现象.【教师】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学生】讨论、交流、回答.(没有氧气)【教师】如何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学生】用导气管通入氧气,如图所示.【教师】讲解通入氧气或空气的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设计其他方案.【学生】交流、合作、讨论并得出合理方案.(如图操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根据刚才的设计合作完成实验并写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如何避免白磷燃烧造成空气污染.【教师】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学生安全、正确地完成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实验回放(注意让学生再一次观察所发生的现象).【教师】通过控制变量探究实验法得出结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3.燃烧条件之一——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教师】如图所示,冷水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学生】反思、讨论、回答.【教师】着火点的概念: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教师】通过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实例】分析2013年南京亚运会圣火采集过程一共持续3分钟的原因.【小结】可燃物要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设计意图](1)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从而激发探究的热情.(2)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3)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4)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教师】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学生】根据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学生】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一样.【学生】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燃烧.【教师】出示常见物质的着火点.【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纸张和煤炭的着火点不一样.关键让学生学会比较两种物质的着火点时,如何选择温度范围.【学生】交流、讨论、回答.[设计意图](1)学以致用,增强学习兴趣.(2)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3)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展示】燃烧条件的总结:[设计意图](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零散知识形象化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知识拓展] 1.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1)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着火点越低越易被点燃燃烧,如白磷比红磷更易燃烧.(2)氧气浓度大时氧分子与可燃物接触的面积较大,物质会燃烧得更剧烈,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则剧烈燃烧,火星四射.(3)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与氧气结合得越充分,燃烧就越容易发生,如将木柴劈开架空后易燃烧.2.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1.物质燃烧的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2.认识燃烧1.(2014·南宁中考)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C.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地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D.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解析:A.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燃烧,像物质的缓慢氧化、食物腐烂、铁生锈等就没发生燃烧;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C.氧气支持燃烧,所以把木柴架空,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使木柴更充分地接触氧气而燃烧得更旺;D.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周围的温度.故选C.2.(2014·郴州中考)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A.氧气B.可燃物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解析: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常用的灭火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熄灭酒精灯时,盖上灯帽能使酒精和氧气隔绝,从而使酒精熄灭.故选A.3.(2014·江西中考)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解析:A.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与氧气隔绝,一会儿后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B.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以上分析可知,A选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选A.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一、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条件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35页练习与应用的3题.【选做题】教材第135页练习与应用的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跟空气接触的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C.纸比煤着火点低D.纸比煤密度小2.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目的是( )A.使热量易散失B.使木柴着火点降低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3.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会更旺,其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4.某同学将燃着的红磷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熄灭,他立刻将燃烧匙取出,但此时红磷又开始燃烧.解释这种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又接触到氧气B.红磷的温度还高于它的着火点C.瓶内的氧气不能耗尽红磷D.燃烧时红磷转变成白磷,降低了着火点5.如图所示,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300 mL热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甲),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乙),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白磷(甲) ,白磷(乙) ,红磷.(2)用导气管将氧气通入烧杯与白磷(甲)接触,观察到.(3)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4)白磷与红磷相比,更容易着火燃烧的是,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能力提升】6.伦敦奥运会采集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B.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第七单元题一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时:二时第一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2、讲授新一、燃烧(板书)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呢?探究:燃烧的条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什么条?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
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回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缺一2、条氧气(或空气)不可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讨论:古人从闪电过后的火灾中取火进山洞后发现:一旦火不小心被熄灭后,要再等一次火灾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九年级化学上册:7.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对人类的作用。
(3)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5)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6)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2)做好酸雨危害模拟实验,明确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空气质量的恶化和水土流失等事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甲烷燃烧及产物的检验: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煤和汽车所用燃料的燃烧产物对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甲烷的制取装置、烧杯、导管、澄清石灰水、镁条、稀盐酸;(空软塑料瓶、充满SO2的软塑料瓶、小烧杯、水、植物的叶子或果皮、镁条和锌粒、大理石或石灰石)×15组、相关图片、化学反应伴有明显能量变化的视频资料等。
教学流程新课导入—新旧知识联系,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化石燃料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堂小结—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学习情境]展示柴草、煤、塑料片、布料等实物。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回答]1.它们都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可燃物。
2.它们在外界条件,如氧气、温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都可以燃烧。
3.想告诉大家,平时生活中注意安全。
4.想知道煤、塑料等物质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都能发生燃烧反应,从最早使用的柴草到煤、石油和天然气,发展至今天,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型燃料。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燃料和能量。
[板书]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二、合作探究(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师]在当今社会,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有时主要是为了制取所需要的物质,有时却主要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了解燃烧和爆炸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本课学习感知问题的发现,身边的化学的无处不在。
3.感受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燃烧、缓慢氧化、自然、爆炸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模式:问题导学式四、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掌握燃烧、缓慢氧化、自然、爆炸的区别与联系。
(二)自主学习(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1.爆炸的分类[介绍] 物理爆炸:如锅炉爆炸、气球爆炸、车胎爆炸等。
化学爆炸:如不纯可燃性气体的爆炸等。
2.化学爆炸[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化学爆炸?化学爆炸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讲解]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地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视频] 可燃性气体爆炸和粉尘爆炸[介绍]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面粉、煤粉、棉花、化纤等粉尘也能发生爆炸。
[视频] 易燃物和易爆物注意事项及有关图标(1)生产、运输、贮存、使用易燃物,易爆物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违章操作,要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经常进行防火、防爆检查。
(2)有易燃、易爆物的场所,如:油库、煤矿井内、造纸厂、纺织厂、面粉厂等地方都应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并杜绝一切产生火花的因素。
(3)识别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课本129页图7-12)3.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比较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的急剧燃烧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常温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否发光发光发光无明显的发光现象发光能量变化放热明显放热明显放出的热量随时散失放热明显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四、当堂训练: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考点三)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考点四、化石燃料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1称为“工业的粮食”
2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3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1)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
九年级化学上册 7.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组成和用途;知道甲烷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教学难点】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实验准备】试管、滴管、镁带、铝片、盐酸、(煤炉、蜂窝煤、热水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听写化学方程式:三个吸收热量、三个放热反应引入新课谈谈自己知道的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放出的热量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的运用情况。
可借助课本的图,学生、老师共同交流。
燃烧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反应,可以放出大量的热。
如果是没有燃烧现象的化学反应也能放出热量吗?二、演示实验:镁与盐酸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填写课本136面的实验记录。
回忆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你感觉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热量的反应?又有哪些是必须吸收热量才能发生,一旦不供给热量,反应就会停止的?让学生对所有学过的化学反应,来一次年终大盘点。
学生自己凭感觉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热量的反应?又有哪些是必须吸收热量才能发生,一旦不供给热量,反应就会停止的?意即: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是特指“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而不能只考虑反应前是否加热,来判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
三、特别指出: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要始终在高温条件下,才能持续的发生。
不仅不放出热量,还要从外界吸热。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这样的:如果在刚刚加过蜂窝煤的煤炉上,放一壶水,短时间内水壶的表面温度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在外表面凝结出一层细细密密的水珠。
人教版化学 九年级上册 《燃料及其利用》名师教案
燃料及其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合理地利用与开发各种能源。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知识网络来增强对知识认知的方法,学会用归纳总结来巩固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形成能源的危机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灭火原理的应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和能源危机。
2.教学难点
对燃烧条件探究实验的对比分析;
【教学策略】
学生总结,师重归纳,再进行练习巩固,然后再反馈纠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燃烧的条件及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的理解、分析。
2.加深理解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3.加深对能源、环保等方面的认识。
【教学过程】
首先,出示新课程标准和考纲对本单元知识点的要求。
然后以燃烧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展开本单元的复习。
利用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知识系统化,穿成网络。
进而进行习题复习巩固。
【课堂训练】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7.2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视频资源:《燃烧与灭火的科学原理》(YouTube频道:科学探索)
-视频资源:《火灾预防与灭火技巧》(YouTube频道:安全知识)
-视频资源:《燃料的种类与利用》(YouTube频道:能源教育)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上述推荐的阅读材料,观看上述提供的视频资源。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部分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安全常识缺乏足够的重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化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学习,而部分学生则更擅长理论知识的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方面,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灭火方法的适用场景。此外,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可能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活实例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难以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
-学生可以结合科学探索的精神,深入研究燃烧和灭火的科学原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燃烧和灭火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燃烧和灭火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案【三篇】
【导语】教育要使⼈愉快,要让⼀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忧考为⼤家准备了⼈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料的合理利⽤与开发》教案【三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教学⽬标 ⒈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化⽯燃料是⼈类重要的⾃然资源,对⼈类⽣活起着重要作⽤;同时,知道⽯油炼制⼏种主要产品及其⽤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法:通过⼀些探究活动,进⼀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燃料的不可再⽣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化⽯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油、天然⽓三⼤化⽯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课题 播放⽣活中的图⽚,设问: 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什么燃料? 3、炼钢⼚、热点⼚等常使⽤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油、天然⽓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活经验,思考: 柴、煤、煤⽓... 汽油、柴油... 煤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燃料:煤、⽯油、天然⽓等由古代⽣物的遗骸经⼀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
使学⽣联系⽣活,关⼼⽣活从已有的经验⼊⼿,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让学⽣了解⽣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燃料的形成过程和⽤途。
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途 学⽣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讨论并回答问题: 1、混合物 2、焦碳、煤焦油、煤⽓ 3、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 激发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的思维 1、⽯油可以直接⽤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油直接⽤作燃料? 2、⽯油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炼制的? 播放录像:⽯油的⽤途 介绍⽯油的⽤途。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如:在讨论燃料利用中的环保问题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进行fuel燃烧实验,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共同观察、分析燃料的性质和利用方法。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如: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观点,共同完善解决方案。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如:在教学结束时,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料的性质、燃烧的实质以及燃料的利用方法等。
2.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究燃料利用中的环保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3.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注重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燃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烧柴、加油、火力发电等,引发学生对燃料及其利用的关注。
2.提问:“你们知道燃料有哪些分类?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燃料的多样性及其性质。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燃料的分类、性质及其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燃料的分类,如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以及它们的组成和特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实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展示燃料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燃料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燃料及其利用的关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5.家庭作业:
-与家长一起探讨家庭燃料使用情况,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共同制定家庭节能计划。
-家长协助学生完成实践作业,共同参与实验操作和调查过程,加强亲子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述一个与燃料相关的真实故事,如“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让学生了解到燃料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认识到学习燃料知识的重要性。
3.提问学生对燃料及其利用的看法,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燃料的定义、分类、性质等基本知识,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掌握不同燃料的特点和应用。
2.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强调,加深学生对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的理解。
3.提醒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深入研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燃料及其利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热值计算和灭火方法的选择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灭火原理与方法的选择:灭火是本章节的实践应用,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的灭火方法。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模拟实验和情景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灭火原理,并训练他们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燃料的性质和燃烧规律。
2.培养学生珍惜能源、节约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燃料的重要性,形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示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答案: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减少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采用清洁燃料、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减排技术、加强环境监管等。
例题5:请解释燃料的燃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说明如何减少燃料燃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3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或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燃料的合理利用。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燃料的微观结构、燃烧过程的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燃料的性质和利用方式。
⑤板书设计示例:
- 燃烧的奇迹:燃料的燃烧过程、燃料的热值、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
- 环境保护的挑战: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 气候变化的威胁:燃料燃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实验和实际应用类的知识通常比较感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学习风格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倾向于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学习,对图像和实验有较高的接受度。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燃料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燃烧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此外,对于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的深层次意义,学生可能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实验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例题3:请解释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答案: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利用燃料可以减少能源浪费,降低污染排放。例如,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开发新型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整体优秀教学案例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提出问题:“燃烧是什么现象?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物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燃料燃烧的过程,包括燃烧的条件、燃烧产物的形成等,让学生掌握燃烧的基本知识。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料燃烧的现象,加深对燃烧过程的理解。
3.讲授燃料燃烧的能量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差异。
4.讲解灭火的原理,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安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题目,如“如何合理利用燃料?如何减少燃料利用过程中的污染?”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燃料燃烧过程的能力。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不同燃料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4.学会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九年级 化学 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人教版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教具准备:投影仪,500mL烧杯,100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酒精灯,蜡烛,镊子,金属罐,塑料盖,导管,沙土、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热水,白磷,红磷,酒精,面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与灭火。
2、讲授新课:一、燃烧请大家回想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板书)[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
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讨论]:给出沙土、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等物质让学生判断哪些物质能够燃烧,进而明确可燃物的概念[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1]:点燃火柴并用镊子夹住火柴梗直到燃烧完毕[交流讨论]: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实验2]: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说明: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师: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生:薄铜片上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
师: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生: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只要想办法使它与氧气接触就可以使其燃烧。
实验步骤: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如下图),观察现象。
现象:白磷在热水中燃烧。
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生:需要氧气。
师:注意事项:(1)白磷和红磷不要放得太近。
如果红磷和白磷放得太靠近了,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也会燃烧。
(2)烧杯中的热水不能太少。
因为热水太少,会使得传递的热量不足,温度低于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也不会燃烧。
师: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师:燃烧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能给人类带来益处的。
火灾也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活。
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师:观看火灾图片。
师:如何灭火?(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到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生:灭火可通过以下方法:⎭⎪⎬⎪⎫1.清除或隔绝可燃物2.隔绝空气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三者选其一即可灭火生:观看实际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及其原理。
师:1.如何熄灭酒精灯?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力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是比较常见的。
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
生:阅读《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
(课本第131页表7-2)师:阅读了表7-2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燃烧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灭火。
只要控制物质燃烧的任一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目的。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隔绝可燃物2.隔绝空气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三者选其一即可灭火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
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本课内容和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知识与技能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一、导入新课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爆炸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实验探究:粉尘爆炸。
(实验7-2)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
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
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
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
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一、爆炸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鉴于学生对燃烧与爆炸的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爆炸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燃料和热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2.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和合理开采和节约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的重要性。
4.知道石油炼制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自己动手做盐酸与镁条反应的实验,体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增强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燃料不充分燃烧对空气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重点 1.甲烷的燃烧及产物的检验。
2.石油分馏的产物及用途。
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有关化石燃料的录像资科,导气管、烧杯、火柴等。
一、导入新课师:播放一段Flash录像:(特写)烧得很旺的炭火和一支温度为20℃的温度计。
然后向炭火上加上一铲新煤,红红炭火变暗,温度计示数随之下降到16℃。
过了一段时间,炭火又变得红热,温度计示数又上升至20℃。
师:生活中的这个常见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二、推进新课(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师:我们都知道燃料燃烧时产生了热量,是不是只有通过燃烧才能获得能量的呢?下面我们来做教材上的实验7-3。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热量。
师:这种化学反应放热现象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都会发生,大家请思考:(1)化学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吗?请举出生活中你见过的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的例子。
(2)我们一开始播放的Flash录像中的现象如何解释?凡是反应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就是吸热反应吗?师:演示硫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播放煤块和煤粉在空气中燃烧的录像,让学生比较反应现象的不同,并思考原因。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煤的形成师:植物或植物枯萎后被埋于土中,经长期复杂变化成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师:大多数的炼钢厂、热电厂等使用什么燃料? 生:煤。
师:(1)煤是纯净物吗? (2)那它含有哪些元素?(3)你知道煤作为燃料的原理是什么?生:(1)是混合物。
(2)煤主要含碳元素,此外还含有少量的H 、N 、S 、O 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主要含硅、铅、钙、铁等元素)。
(3)原理是利用碳元素和氧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师:知道人们怎么综合利用煤的吗?煤加工后的主要产品有哪些用途?生:煤――→隔绝空气加热⎩⎪⎨⎪⎧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焦炉气→燃料粗氨水→化肥煤气的主要成分:氢气(H 2) 甲烷(CH 4) 一氧化碳(CO) 其他气体 师:我国的主要油田有哪些? 生: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
师:石油可直接用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有哪些是常用燃料?生:不能!石油中除了含C 、H 元素外,还含S 、O 、N 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