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1)重点讲义资料

合集下载

第六章——萜类及挥发油

第六章——萜类及挥发油
大多具有异戊二烯结构片断,其骨架以5个碳为基本单位; 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 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有的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 是各类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成分, 超过了22000多种。
5
CH3 C1 H2=C2—C3H=C4H2
局限性:
愈创木薁
具有香草气息的泥土味 ,用于消炎、抗风湿、兴奋子宫、催情、收敛、 利尿、轻泻、促发汗,可使人放松,安抚神经紧张。
桑科植物无花果的根皮 兴安杜鹃的叶
母菊的挥发油
蓝桉的果实
孔雀花的根茎
愈创木薁
S 200 ℃
Se OH
愈创木醇
2,4-二甲基-7-异丙基薁
性质:
1、极性小,溶于乙醚、石油醚、乙醇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溶于强酸。故可用60%-65%H2SO4 or H3PO4提取薁类。
6、促进肝细胞再生活性
齐墩果酸
主要具有护肝降酶、促进肝细胞再生、抗炎、强心、利尿、抗肿瘤等作用, 还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镇静的作用,是开发治疗肝病和降血糖等药物有效 成分。
木犀科油橄榄(齐墩果)的叶
女贞的果实
7、降血脂、降血清总胆固醇活性
泽泻
泽泻萜醇A
C30H50O5
8、抗菌消炎活性
雪胆甲素 雪胆乙素
二、分 类
(一)无环链状倍半萜
CH3
CH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H3
α -金合欢烯 α -farnesene
β -金合欢烯 β -farnesene
CH3
CH3
CH3 CH2OH
金合欢醇 Farnesol
CH3 OH
橙花醇 Nerolidol
(二)环状倍半萜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1)课件资料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1)课件资料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案课次 授课方式 (请打√) 授课题目: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

2、掌握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3、熟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

2、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 萜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生物合成途径。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萜类和挥发油 概述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课时 安排31第六章 第一节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萜类和挥发油 概 述1、定义:凡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的化合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OHOH异戊二烯 (C 5单位)2、分类依据1-薄荷愈创木多媒体 讲 解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 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行分类。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分类 碳原子数 通式(C5H8)n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5 10 15 20 25 30 40 n = 1 n = 2 n = 3 n = 4 n = 5 n = 6 n = 8 存在形式与分布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二、萜类的生源学说 (一)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empirical isoprene rule) 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衍变而来的,是异戊二 烯的聚合体或衍生物。

并以是否符合异戊二烯法则做为判断是否为萜类化 合物。

(二)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biogenetic isoprene rule) 萜类化合物是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APP)和焦磷酸异戊烯酯(IPP)是生物体内真正 的异戊烯基单位 合成萜类化合物的甲戊二羟酸途径:2CO 2H2O hv / 叶绿素葡萄糖代谢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甲羟戊酸 丙二酸单酰辅酶A 萜类 甾类 胡萝卜素类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环烯醚萜的生物合成:3CH2OPP H1. 水解 2. 氧化CHO环合CHO水合CH2OH CHOGPPH OH6香茅醛H7 8 10 5 9 2 4 3 1 O氧化羟醛缩合OH C H OH烯醇化CHO CHOO HH环烯醚萜OH蚁臭二醛COOH4 4氧化O H6 7 8 9 5 4 3 2 1 O脱羧O OHOH4-去甲环烯醚萜7 7 5 9 1010 H OHO 11 O4 5环烯醚萜开环68O OH氧化 环合6 9 108O OH裂环环烯醚萜裂环内酯环烯醚萜4第二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分类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一、单萜碳原子数 5 10 15 20 25 30 40通式(C5H8)n n = 1 n = 2 n = 3 n = 4 n = 5 n = 6 n = 8存在形式与分布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多媒体 讲 解(一)链状单萜CHOCH 2OHCH2OHCH2OHH香叶醇橙花醇香茅醇柠檬醛香叶醇和橙花醇互为顺反异构体。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重点总结及习题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重点总结及习题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重点总结及习题本章复习要点:1.了解萜类化合物的含义、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理活性。

2.熟悉萜类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3.掌握萜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4.熟悉挥发油的组成、通性和检识。

5.掌握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第一节萜类【含义】凡由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 MVA)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特点: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结构千变万化、生物活性广泛。

【生源途径】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Wallach于1887年提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形成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活性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焦磷酸γ,γ-二甲基烯丙酯(DMAPP)生物合成前体:3(R)-甲戊二羟酸(MVA)【分布】萜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尤其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萜类化合物分布更为普遍。

【生理活性】萜类化合物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还具有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生育、杀虫以及作为甜味剂的作用。

【结构特点和分类】★化学结构特点:大多具有异戊二烯结构片断,其骨架以5个碳为基本单位。

1.单萜---以两分子异戊二烯为单位的聚合体。

多是植物挥发油的的组成成分。

(1)链状单萜常见结构如:香叶醇、香茅醇、橙花醇(2)单环单萜常见结构如:桉油精、薄荷醇、胡椒酮(3)双环单萜常见结构如:龙脑、樟脑、芍药苷(4)环烯醚萜类来源: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

分布: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结构特点: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半缩醛C1-OH性质不稳定。

分类依据:据其环戊烷环是否开环分为环烯醚萜苷和裂环环烯醚萜苷。

常见结构如:栀子苷、梓醇、龙胆苦苷(5)倍半萜生源上的前体均为焦磷酸金合欢酯,是挥发油高沸程部分的主要组成成分。

含氧衍生物多具有香气和生物活性,骨架繁杂,种类较多。

天然药物化学 第6章 萜类和挥发油

天然药物化学 第6章 萜类和挥发油

六、挥发油
(三)提取分离 (1)提取 1、水蒸气蒸馏(植物中提取挥发油最常用方法) 利用挥发油与水不相混溶的性质进行提取。 操作方式不同分为:共水蒸馏法和通入水蒸气蒸 馏法 溜出液分层不明显时,可加入氯化钠或硫酸钠等 进行盐析
六、挥发油
3)醛酮化合物过高,否而可能生成不可逆的双键加成物。
第六章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三、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四、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五、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六、挥发油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1、定义:一般认为,凡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 子式符合(C5H8 )n 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 物(Terpenoids) 。 2、 特点: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生物 活性广泛的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 3、化学结构特点: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其衍生 物,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也有例外。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三、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四、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五、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六、挥发油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三、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四、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五、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六、挥发油
(1)无环单萜
蒿酮
artemisia Ketone
O
二、萜类的结构类型及代表性化合物 2、倍半萜(sesquiterpenoids):由3个异戊二烯
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骨架多变的倍半萜类化合物,生源上都是由前体物焦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三、倍半萜
基本碳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 烯单位。
是挥发油高沸程(250℃—280℃)的主要 组分
1、无环倍半萜
洋甘菊
金合欢烯 (甜橙油、玫瑰油、桔子油等精油中)
(用于皂用、洗涤剂香精中和日化香精中)
2、环状倍半萜(单环和双环)
H O O O O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青蒿
宝塔糖 蛔蒿
青蒿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七、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1、形态 单萜及倍半萜:多为油状液体, 少数为固体结晶 二萜及二倍半萜多为固体结晶 2、味 多具苦味,少数萜具有较强甜 味,如甜菊苷
龙胆苦苷
2、溶解性
亲脂性: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 于水。 H
碱溶酸沉:具羧基、酚羟基及内酯结构 O O 的萜类。
O
D
E
1、由( )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 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 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 )结构 特征。
2、按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即( ) 的多少,可将萜类化合物分成单萜、倍 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
3、薁类成分多存在于 分,呈蓝、紫色。 沸点部
H O O O O O
O O
蒿甲醚
H H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第二节 挥发油
一、概述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二、分布 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其是芳香植物中。
芳香植物 有 56 科,约 300种。菊科、芸
3、脂肪族化合物
CH3-(CH2)8-COCH3

执业药师中药化学复习提纲:萜类和挥发油

执业药师中药化学复习提纲:萜类和挥发油

萜类和挥发油第一节萜类萜类物质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骨架多具有2个及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

开链萜烯具有(C5H8)n 的通式,碳原子数一般为5的倍数,而氢的比例一般不是8的倍数。

结构与分类按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的多少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四萜和多萜。

每类再根据基本碳链是否成环及成环数的多少进一步分类。

第二节挥发油挥发油又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又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成分的总称。

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挥发油为一混合物,其组份较为复杂。

挥发油成分中以萜类成分多见,尚含有脂肪族化合物和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等。

理化性质性状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

低温放置,挥发油所含主要成分可能结晶析出,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

气味挥发油具有特殊的气味,大多数为香味。

挥发性挥发油均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这是挥发油的重要性质,可以此区别脂肪油。

溶解性挥发油为亲脂性物质,难溶于水,可溶于高浓度乙醇,易溶于乙醚、二硫化碳、石油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在低浓度乙醇中溶解度较小。

稳定性挥发油对空气、光、热均较敏感。

物理常数挥发油的物理常数主要有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和沸点。

化学常数 1.酸值表示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指标。

以中和1g挥发油中的酸性成分所消耗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2.酯值表示挥发油中酯类成分的含油指标。

用水解1g挥发油中所含的酯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3.皂化值表示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和酯类成分总量的指标。

以皂化1g挥发油中所消耗氢氧化交的毫克数表示。

事实上皂化值即为酸值和酯值之和。

挥发油的提取 1.水蒸汽蒸馏法利用挥发油的挥发性和与水不相混溶的性质提取。

2.溶剂提取法挥发油为亲脂性物质,选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30~60℃)等进行提取,通常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法,也可用冷浸法。

挥发油的分离考点在化学分离法,讲义上P499的分离流程很具代表性,一定要弄明白后灵活运用。

(精)中药化学讲义:萜类和挥发油

(精)中药化学讲义:萜类和挥发油

(精)中药化学讲义:萜类和挥发油考点精要:1.萜类化合物分类及代表化合物;2.环烯醚萜类及常有倍半萜、二萜的的构造特色、性质及代表化合物;3.挥发油的化学构成和通性;4.挥发油的提取分别方法;5.挥发油的气相色谱和 GC-MS判定方法(新增);6.含萜和挥发油的常用中药。

第一节萜类一、概括(一)萜类的定义基本碳架多拥有 2 个或 2 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萜类化合物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构特色的化合物。

通式:( C5H8) n存在形式:绝大多半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

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有的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另有个别萜类化合物构造中含硫或氯等其余原子。

(二)萜的分类萜类化合物主要仍是沿用经验异戊二烯法例分类,即按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量进行分类。

据各萜类分子构造中碳环的有无及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或开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比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等。

按所连功能基的不一样将萜类分为萜烯、萜醇、萜醛、萜酮、萜酸、萜酯、萜苷及萜类生物碱等。

二、单萜定义:单萜是指基本碳架由 2 分子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有10 个碳原子的萜烯及其衍生物。

散布:常存在于菊科、唇形科、樟科、桃金娘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松科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及树脂道平分泌组织内。

昆虫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大海生物中也含有单萜。

性质:单萜类化合物是挥发油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可随水蒸气蒸馏(单萜苷类不具随水蒸气蒸馏的性质);拥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依据单萜构造中碳环的有无和多少,将单萜类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及三环等构造种类。

分类主要化合物性质无环单拥有似玫瑰香气,可制香料;香叶醇(牻牛儿醇)可与无水氯化钙形成结晶性分子复合物;萜拥有抗菌、驱虫等作用薄荷挥发油主要成分;单环单薄荷醇(左旋体习称薄荷直接冷冻法制备;萜脑)拥有弱的镇痛、止痒和局麻作用,亦有防腐、杀菌和清凉作用。

第六章 萜类及挥发油

第六章 萜类及挥发油

蓝色
天然药物化学
三、倍半萜类化合物(Sesquiterpenoids)
(一)概述
定义: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其结构通式为(C5H8)3,结 构中有15个碳原子。 存在:植物界、微生物界、海洋生物、昆虫器官及分泌物 中,多以挥发油形式存在,是挥发油中高沸程 (250-280℃)部分的主要醛
环烯醚萜
天然药物化学
COOH
6 5 9 4 1 3 2
脱羧
6 8
5 9
4 1
11
氧化
8
O
3 2
O
10
OH
10
OH
6 7 8
5 9
4 1
氧化的环烯醚萜
3 2
4-去甲环烯醚萜
(4-Demethyliridoids)
O O
11 4
O
7 6 11
10
OH
开环
氧化
O OH
7 6 5
环烯醚萜
n=4
n=5 n=6 n=8 (C5H8)n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毒、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色素 橡胶
天然药物化学
其它分类方法:
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链状、单环、
双环、三环等
含氧官能团:醇、醛、酮、羧酸、酯及苷类
天然药物化学
第二节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Chapter 6 Terpenoids and Volatile Oils
天然药物化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第四节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第五节 萜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第六节 挥发油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h
3
樟脑
H CH3
O
H 3C
OO
O
H
O
H
CH3COO
O OH
CH3
O
H HH
10 9
7
青蒿素
H
3
1
2
4
O
C C CO
H
O
OH
OCOCH3
OH
OCO
NHCO
h 紫杉醇
4
分类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多聚萜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碳原子数 5
通式
存在
(C5H8)n n=1 植物叶
h
11
萜类化合物的分布
• 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泛,据不完全统计萜类化 合物超过了22000多种。
• 存在最多的是种子植物,尤其是被子植物。
• 萜类化合物经常与树脂、树胶并生,与生物碱相排斥。
• 富含挥发油的植物:松科、柏科、胡椒科、马兜铃科、 樟科、芸香料、龙脑科、伞形科、唇形科、败酱科、菊 科和姜科等。
h
6
• (4)抗疟活性;如青蒿素(arteannuin)、鹰爪甲素 (yingzhaosu A)。
• (5)神经系统作用:如治疗神经分裂症的马桑内酯 类化合物。
• (6)抗菌痢和抗钩端螺旋体活性;如穿心莲内酯 (andrographolide)、穿心莲新甙 (neoandrographolide)、14—去氧穿心莲内酯(14deoxyandrographolide)。
CH
H2C
CH2
CH
CLeabharlann H3CCH2二戊 烯 (dipentene)
h
15
缺陷

第6章 萜类和挥发油 01 概述

第6章 萜类和挥发油 01 概述
5 10 15 20 25 30 40 ~ 7. 5×103 至 ~3×105
通式 (C5H8)n
n=1 n=2 n=3 n=4
n=5
n=6 n=8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 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
(C5H8)n 橡胶、硬橡胶
小结与讨论
本讲小结
• 萜类化合物的定义 •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 •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与
分布
进一步思考
• 不同类型萜类化合物 具有什么样不同的理 化性质?
天然药物 化学
谢 谢!
• 下面这些化合物,进行加热氧化后都产生异戊二烯:C5H8
OH
O
O
HO
O
OH
HO
HO
OH
head
CH3
CH CH2
CH2 tail
萜类化合物:凡由异戊二烯聚合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 )n
通式的一类化合物
实验异戊二烯规则
• 萜类化合物:由异戊二烯衍变而来,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或衍 生物。
第6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1讲 概述
天然药物 化学
预备知识
01
异戊二烯的结构
02
甲戊二羟酸途径
学习目标
01 • 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 02 • 熟悉萜类化合物的生源学说
萜类化合物的定义
• 萜类化合物是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化合物。
• 如:挥发油、橡胶、树脂及胡萝卜素等。
• 现萜类化合物已超过了50000多种 • 许多具有较强生理或生物活性的物质被应用于临床。
• 如:薄荷醇、青蒿素、穿心莲内酯、甘草酸等。
萜类化合物的定义

最新6---萜类和挥发油汇总

最新6---萜类和挥发油汇总

没药烷型 (b is a b o la n e )
OPP
焦磷酸金合欢酯
(fa rn e s y l p y ro p h o s p h a te )
OPP
血苋烷型 (ire s a n e )
杜松烷型 (c a d in a n e )
岩兰烷型 (v e tiv a n e )
芒牛儿烷型 (g e rm a c ra n e )
x2
二萜类
四萜类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MVA
IPP
DMAPP
单萜
IPP 焦磷酸香叶酯(GPP)(C10)
倍半萜 二萜
IPP ×2 角沙烯
焦磷酸金合欢酯
(C30)
三萜
(FPP)(C15)
甾体类
IPP
×2
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
类胡萝卜素(C40)
(GGPP)(C20)
IPP
二倍半萜
焦磷酸香叶基金合欢酯 (GFPP)(C25)
❖ 苷类易溶于水、甲醇,难溶于氯仿等。 ❖ 苷易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易聚合
难以得到结晶苷元。 ❖ 游离环烯醚萜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
氨基酸等都会变色,与皮肤接触会变蓝。 ❖ 苷元溶于冰醋酸中,加入铜离子,加热也变
蓝。
(四)环烯醚萜的代表化合物
栀子苷 环烯醚萜苷类
梓醇 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
6---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 概述
一、萜的含义与分类
(一)萜类化合物: 凡是由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 MVA)
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化合 物及其衍生物。
甲戊二羟酸 (MVA)
脱羧
3ATP 脱水 异戊二烯焦磷酸酯

天化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1

天化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1

一、萜类化合物的含义
OH
O O O
薄荷醇 menthol
HO OH
山道年 santonin
HO
原人参二醇 protopanaxadiol
β -月桂烯 myrcene
一、萜类化合物的含义
OH
O O O
薄荷醇 menthol
HO OH
山道年 santonin
HO
原人参二醇 protopanaxadiol
11
裂环环烯醚萜
O O
五元环 开环
7
6 8
5 9
4
3 O2
4去甲基 降环烯醚萜
HO O
10
1 OH
-CH 2OH
O O Glu
-COOH -COOR CH 3H
O O Glu
C4有取代
HO
龙胆苦苷 gentiopicroside, gentiopicrin HO
OH
环烯醚萜
O
梓醇 catalpol 又称梓醇苷
H OC6H11 O5
鸡屎藤苷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水解 氧化 GPP
焦磷 酸香叶酯
CHO CHO
OPP
环 合
双键转 位
CHO
香茅醛
水合
OH
羟醛缩合
OH CHO
烯醇化
CHO CHO
氧化
CHO
蚁臭二醛
水合成一个伯醇基
环烯醚萜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11 6 7 8 9
• IPP和DMAPP称“活性异戊二烯”,是 萜类成分在生物体形成的真正前体,在 生物合成中起着烷基化的作用。

[医学]第六 章 萜类挥发油教学提纲

[医学]第六 章  萜类挥发油教学提纲

(1)常见的三种类型 环香叶烷型 对-
卓酚酮型
O OH
(2)重要的化合物
①需掌握的化合物结构式
柠檬烯 薄荷酮 辣薄荷酮 桉油精
O
O
O
②卓酚酮型化合物
❖ 卓酚酮具有芳香化合物性质,并且由于酚羟基其邻 位的强吸电子基团(羰基)的存在而使分子显示较 强的酸性,其酸性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
❖ 这类化合物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 并显示具有鲜明色调的颜色,其三价铁络合物为赤 色结晶,铜络合物为绿色结晶,这样就可以进行鉴 别。这类化合物种类不算太多。
❖ 青蒿素是中药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中
分离到的具过氧结构的倍半萜内酯,有很好的抗恶性疟 疾活性,是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药物。但它不溶于 水,甚至在油中的溶解度也不大,影响其发挥疗效,为 此,将其制成青蒿酯钠,通过临床证明,青蒿酯钠具有 抗疟效价高、水溶性好等特点,目前多种衍生物制剂已 用于临床。
(二)分类及重要化合物
1.分类 倍半萜类化合物多按其结构中的碳环数
目分类,可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三环 及四环等结构种类,其碳环可有五、六、七甚至十 二元的大环。
2.需掌握的化合物结构
青蒿素 artemisinin
α-山道年 α-santonin
β-山道年 β-santonin
H
OO
O
H
② 氨基酸反应
在加热条件下与氨基酸作用,生成蓝色或紫色沉淀。 与皮肤接触,也能使皮肤染成蓝色。
③冰乙酸-铜离子反应
将样品溶于冰乙酸,加入少量的铜离子试液,加热后 即产生蓝色反应。
④Shear试剂反应
与Shear试剂(1体积浓盐酸与15体积苯胺的混合液) 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如车叶草苷与Shear试剂反应 产生黄色→棕色→深绿色反应。

《天然药物化学》辅导-6-9章

《天然药物化学》辅导-6-9章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第一节概述萜类物质是由甲戊二羟酸(MVA)衍生而成,基本骨架多具有2个及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

开链萜烯具有(C5H8)n 的通式,碳原子数一般为5的倍数,而氢的比例一般不是8的倍数。

结构与分类按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的多少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四萜和多萜。

每类再根据基本碳链是否成环及成环的碳环数的多少进一步分类。

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包括醇、醚、酮、酸、酯、内酯、亚甲二氧基等含氧基团。

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有的萜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

分布: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种类繁多,是各类天然物质中最多的一类成分。

据统计,1970年有萜类化合物10000余种,至1991年已超过22000种。

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和树脂道等分泌组织中,是植物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在昆虫激素及海洋生物中也有存在。

生物活性: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也十分重要。

如穿心莲内酯;青蒿素,龙胆碱,紫杉醇,薄荷脑,龙脑(俗:冰片)、银杏内酯,雷公藤内酯,甜菊苷萜类的生源途径1.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天然界中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萜类物质可以看作是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形成的聚合体。

1887年Wallach提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衍生而成首尾相连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

这就是日后长期沿用的经验异戊二烯法则。

2.生源异戊二烯法则:后来很多学者对萜类化学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很难在植物界发现游离的异戊二烯存在,而且有些萜类化合物液无法划分出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

于是德国学者Ruzicka于1938年提出了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生源异戊二烯法则的基本理论是:萜类化合物的形成起源于生物代谢的最基本的物质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产生乙酸,三分子的乙酸经生物合成产生甲戊二羟酸(MVA),甲戊二羟酸被认为是萜类形成的真正的基本单元;甲戊二羟酸经高能的三磷酸腺苷(ATP)作用生成甲戊二羟酸焦磷酸酯,再经脱羧、脱水形成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焦磷酸异戊烯酯可互变异构化为焦磷酸γ、γ-二甲基丙烯酯(DMAPP),这两个化合物被认为是萜类成分在生物体内形成的真正前体,即生物体内的“活性异戊二烯法则”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案课次 授课方式 (请打√) 授课题目: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

2、掌握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3、熟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

2、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 萜类化合物的性质和生物合成途径。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方法及手段 萜类和挥发油 概述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 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课时 安排31第六章 第一节 一、萜的含义和分类萜类和挥发油 概 述1、定义:凡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的化合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OHOH异戊二烯 (C 5单位)2、分类依据1-薄荷愈创木多媒体 讲 解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 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进行分类。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 分类 碳原子数 通式(C5H8)n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5 10 15 20 25 30 40 n = 1 n = 2 n = 3 n = 4 n = 5 n = 6 n = 8 存在形式与分布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二、萜类的生源学说 (一)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empirical isoprene rule) 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异戊二烯衍变而来的,是异戊二 烯的聚合体或衍生物。

并以是否符合异戊二烯法则做为判断是否为萜类化 合物。

(二)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biogenetic isoprene rule) 萜类化合物是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的一类化合物。

焦磷酸二甲烯丙酯(DAPP)和焦磷酸异戊烯酯(IPP)是生物体内真正 的异戊烯基单位 合成萜类化合物的甲戊二羟酸途径:2CO 2H2O hv / 叶绿素葡萄糖代谢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甲羟戊酸 丙二酸单酰辅酶A 萜类 甾类 胡萝卜素类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环烯醚萜的生物合成:3CH2OPP H1. 水解 2. 氧化CHO环合CHO水合CH2OH CHOGPPH OH6香茅醛H7 8 10 5 9 2 4 3 1 O氧化羟醛缩合OH C H OH烯醇化CHO CHOO HH环烯醚萜OH蚁臭二醛COOH4 4氧化O H6 7 8 9 5 4 3 2 1 O脱羧O OHOH4-去甲环烯醚萜7 7 5 9 1010 H OHO 11 O4 5环烯醚萜开环68O OH氧化 环合6 9 108O OH裂环环烯醚萜裂环内酯环烯醚萜4第二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分布分类 半萜 单萜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一、单萜碳原子数 5 10 15 20 25 30 40通式(C5H8)n n = 1 n = 2 n = 3 n = 4 n = 5 n = 6 n = 8存在形式与分布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多媒体 讲 解(一)链状单萜CHOCH 2OHCH2OHCH2OHH香叶醇橙花醇香茅醇柠檬醛香叶醇和橙花醇互为顺反异构体。

存在于玫瑰油、柠檬草油等多种植 物的挥发油中,是这些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具有玫瑰香气,是重要的香料 工业原料。

玫瑰油中含有香叶醇、橙花醇、香茅醇,柠檬草油中含有柠檬醛、香 叶醇、橙花醇。

橙花醇+[(C6H6)2NCOCl](二苯胺基甲酰氯) 结晶性二苯氨基甲酸酯 加入NaOH皂化,真空蒸馏 橙花醇可与香叶醇分离(二)环状单萜5OHOHl-薄荷醇 (薄荷脑)d-新薄荷醇对皮肤和黏膜有清凉和弱的麻醉作用, 亦有防腐和杀菌作用。

用于镇痛、止 痒 、杀菌等。

OHOHOl-龙脑龙 脑d-龙脑樟 脑俗称“冰片”,又称樟醇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可以发汗、 兴奋、解痉、防止虫蛀、抗缺氧。

(三)卓酚酮类习称辣薄荷酮 局部刺激作用,防腐作用卓酚酮类化合物(troponoides)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它们的碳架不符 合异戊二烯定则,碳原子数符合异戊二烯聚合体的碳原子数。

卓酚酮类的特性: 1、卓酚酮具有芳香化合物性质。

2、具有的酚的通性,也显酸性,其酸性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即酚<卓酚 酮<羧酸。

3、分子中的羰基类似于羧酸中羰基的性质,但不能和一般羰基试剂反应。

4、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并显示不同颜色,以资鉴别。

如 铜络合物为绿色结晶,铁络合物显赤红色。

6二、环烯醚萜 环烯醚萜——是蚁臭二醛的衍生物。

从化学结构看,环烯醚萜又是含 有环戊烷结构单元,其性质具有一定特点的环状单萜衍生物。

CHO CHO蚁臭二醛环烯醚萜的结构分类:COOH4 4氧化O H6 7 8 10 9 5 1 4 3 2O脱羧O OH环烯醚萜苷7OH4-去甲环烯醚萜7HOH6 5 8 10 9O 11 O4 5环烯醚萜开环O OH氧化 环合6 8 10 9O OH裂环环烯醚萜裂环内酯环烯醚萜环烯醚萜苷类H COOCH 3 H COOCH 3O HOH2 C OH H OC 6H 11 O5 HOH 2C HO OC 6H 11 O5栀子苷环烯醚萜的理化性质:京尼平苷1、环烯醚萜苷和裂环环烯醚萜苷大多为白色结晶或粉末,多具旋光性,味 苦。

2、溶解性:环烯醚萜苷易溶于水和甲醇,可溶于乙醇、丙酮和正丁醇,难 溶于氯仿、乙醚和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

3、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其化学性质活泼: (1)苷元容易进一步聚合。

(2)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氨基酸等都能变色。

※中药玄参、地黄等在炮制过程后变黑,就是由于玄参苷、地黄中的梓醇 (梓醇苷) ,在共存的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苷元,聚合而成黑色。

7※与皮肤接触,能使皮肤染成蓝色。

三、环状倍半萜 (一)环状倍半萜 黄花蒿中青蒿素为环状倍半萜,抗疟药H H3C O O O O O H CH 3 CH 3 H H3C O O O O OH H CH3 CH 3青蒿素 在水中及油中均难溶解CH3双氢青蒿素抗疟效价高 原虫转阴快 速效 低毒H CH 3 O O O OH H3C O O OCH 3H CH 3 OCOCH 2CH 2COOHO OCH 3H CH 3青蒿琥珀酸单酯水溶性蒿甲醚 油溶性O O Oα - 山道年环状倍半萜,驱蛔虫(二)薁类化合物 薁类化合物——凡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都称为薁类 化合物。

薁类化合物是一种非苯环芳烃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具有高度的共 轭体系。

如:愈创木薁8薁类化合物的溶解性: 薁类化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溶于强酸。

故可用 60~65%硫酸 或磷酸提取薁类成分。

薁类化合物的鉴别: 1、薁类化合物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试剂作用,形成有敏锐熔点的π -络合 物,可供鉴别使用。

2、在可见光区(360~700nm)有强吸收峰。

3、Sabety 反应薁类化合物 + Br24、Ehrlich 反应产生蓝紫色或绿色产生紫色或红色薁类化合物 + 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 ( Ehrlich试剂 )OH愈创木醇薁类衍生物 镇咳,祛痰。

用于治疗支气管炎。

四、环状二萜OOOO O HOOCH2 OH H O O OHHOH CH2OHHO H HOOH OH穿心莲内酯环状二萜内酯 抗菌、消炎,用于菌痢、上呼吸道感染。

脱水穿心莲内酯穿心莲苷环状二萜内酯 抗菌、消炎,用于菌痢、 上呼吸道感染。

9OOOR3 R2 OHO R1 O O O HHO H HOR1= H R2= H R1= OH R2=HR3 =CH3 R3= CH3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乙素14-去氧穿心莲内酯环状二萜,抗白血病和抑制肿瘤CH3COOOOHH H C H C C O OH OHH O OH OCO OCOCH3NHCO紫杉醇 环状二萜,抗癌药R1 OR2 R2 Glc 21甜菊苷GlcGlc Glc甜菊苷A GlcH H COOR12 甜菊苷D Glc 1Glc 2 1 3 1 Glc Glc Glc 2 Glc Glc Glc 23 1 1Glc2 甜菊苷E Glc11Glc环状二萜,甜味剂10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案脱水穿心莲内酯的1H-NMR图油室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