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国学知识试题库3篇
国学知识试题库国学知识试题库精选3篇(一)国学知识试题库一、经典文化知识1. 《论语》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言论和言论录?2. 《易经》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3. “中庸之道”出自哪位思想家的著作?4. “天人合一”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5. “性善论”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二、古代文人知识1.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是哪位文人的作品?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哪位文人的名句?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是哪位文人的作品?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是哪位文人的诗句?5.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是哪位文人的作品?三、传统艺术知识1. 中国传统四艺分别是?2. 京剧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戏曲?3. 刺绣是哪个省份的传统手工艺?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5. 国画的四君子指的是?四、历史人物知识1. 古代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谁?2. 《史记》是哪位历史学家的著作?3. “策马趋前,骑射由容”形容的是哪位古代将领?4. “东汉开国皇帝”是指哪位历史人物?5. 古代的圣贤孔子是哪个时期的人物?五、古代科技知识1. 古代称为“天街”的是什么?2. 古代著名的四大发明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指南针b. 造纸术c. 火药d. 天平3.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起点是哪个城市?4. “造纸术”的发明者是哪位古代科学家?5. 古代中国所使用的日晷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时间的?六、古代地理知识1. 中国的四大名山是哪四座山?2. 洞庭湖位于中国的哪个省份?3. 我国唯一的咸水湖是?4. 黄河的发源地在哪个省份?5. 长江是中国的第几大河流?七、中国传统节日知识1. 春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2. 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3. 中秋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4. 元宵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5. 清明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八、古代文化遗产知识1. 长城是我国哪个皇帝修建的?2. 故宫位于我国的哪个城市?3. 兵马俑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4.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中的哪一座山?5. 九寨沟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以上是一些关于国学知识的试题,答案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验证。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1、天命之谓性,,。
——《中庸》第一章【解析】: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一章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解析】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第一章【解析】: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第二章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解析】: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第十一章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第十二章9、子曰:道不远人。
,。
——《中庸》第十三章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第十三章【解析】11、忠恕违道不远,,。
——《中庸》第十三章12、在上位,不陵下;,。
——《中庸》第十四章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解析】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中庸》第十四章【解析】15、,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第十四章【解析】16、君子之道,,。
——《中庸》第十五章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中庸》第十七章【解析】19、夫孝者:,。
——《中庸》第十九章【解析】20、,,孝之至也。
——《中庸第十九章》【解析】21、,。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中庸第十九章》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中庸第二十章》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第二十章【解析】25、诚者,天之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解析】27、,,知耻近乎勇乎。
——《中庸》第二十章【解析】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二章【解析】29、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解析】32、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中庸》第二十七章33、温故而知新,。
2024春期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1)试题及答案
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1 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5月,适用于2024春季学期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网上无纸化考试。
作业练习1 试题及答案1.南宋时,王阳明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孙子,名武。
后世尊称他为〃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
B.错误4.仁的核心是爰人。
A∙画B错误5.人与人交往时,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人,人们往往对他避而远之。
B.6."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个人都可以做君主(或管理者)。
A.正确Bl7.韩非子认为,子女赡养父母是最高境界的孝。
A.正确B座8.《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A.∣IE¾⅜∣B错误9.老子主张“无为而治"A.|lE确IB错误10.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三省"指的是:(ABCD随机变化!!)。
A%专不习乎?I1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ID.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关于"受口细叶谁裁出,三月营风似剪刀〃说法正确的有(ABCD随机变化!!)?B特写于春国C诗所咏的对象是春季常见的一种错而D.,二句综合运用了拟人与比喻的嘉12.何为“知天命"(ABCD随机变化!!)?A.忸悟到自己负有使制B陵设法完成使命IC.天命难测,要去探索D.命数已定,无需奋斗13.关于“西湖”说法正确的有(ABCD随机变化!!)?A.王维写过它附近的鸟B.帧万里写过此处的麟 __________C.苏轼把它比喻成古代的大美火口恤永说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4.下列史书属于纪传体的是(ABCD随机变化!!)。
A.]《后汉书》IB.|《梁书》ICD!)成为后代15.对人本身的尊重是孔子思想的着眼点。
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使(ABCD随机变化!士人的共同认知。
中庸默写单教师版
中庸默写单教师版
《中庸》l理解性默写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
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发而皆中节。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5.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6.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7.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
A. 仁B. 礼C. 中庸D. 道答案:C2. 《中庸》的作者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子思答案:D3. 《中庸》中提到的“中”指的是()。
A. 中间B. 平衡C. 适度D. 中心答案:C4. 《中庸》中提到的“庸”指的是()。
A. 庸俗B. 常道C. 平庸D. 庸人答案:B5.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
A. 至善B. 至美C. 至真D. 至圣答案:A二、多选题1.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包括()。
A. 君臣有义B. 父子有亲C. 夫妇有别D. 兄弟有序E. 朋友有信答案:ABCDE2.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包括()。
A. 知B. 仁C. 勇D. 礼E. 智答案:ABC3. 《中庸》中提到的“九经”包括()。
A. 修身B. 尊贤C. 亲亲D. 敬大臣E. 体群臣答案:ABCDE三、判断题1.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天下的常道。
()答案:正确2. 《中庸》主张人应该追求极端的完美。
()答案:错误3. 《中庸》认为,人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庸。
()答案:错误4. 《中庸》提倡的是一种折中主义。
()答案:错误5. 《中庸》认为,中庸之道是难以达到的。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中庸》中“中庸”的含义。
答案:《中庸》中的“中庸”指的是一种不偏不倚、适度适中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在处理事物时,既要避免过分,也要避免不足,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2. 《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五达道”指的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达道涵盖了社会关系中的五个基本方面,强调在这些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3. 《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具体指什么?答案:《中庸》中提到的“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
这三种德行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知即智慧,仁即仁爱,勇即勇敢。
中庸试题及答案
中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答案:B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境界是什么?A. 物质享受B. 精神满足C. 道德修养D. 权力地位答案:C二、填空题1. 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的________。
答案:中和之道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内心的平和3.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中寻求平衡。
答案:情与理三、简答题1. 简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答案: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体现在追求和谐社会、平衡发展、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庸之道提倡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在社会治理中,强调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在个人修养上,倡导内心平和、道德自律。
2. 根据《中庸》,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答案:《中庸》中提到“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个人不仅要有正确的知识,还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以实现道德修养和个人成长。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答案:中庸之道对个人修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平衡,避免极端情绪的影响;其次,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再次,它倡导中和之道,即在情与理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的生活方式;最后,它提倡知行合一,强调知识和行动的统一,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庸读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庸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B2.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仁B. 义C. 礼D. 中和答案:D3. 中庸认为哪种品质是人的最高境界?A. 勇敢B. 智慧C. 仁爱D. 节制答案:C4. 中庸提倡的“中”指的是什么?A. 中间B. 平衡C. 极端D. 偏颇答案:B5. 中庸中“不偏不倚”的意思是?A. 极端B. 平衡C. 偏颇D. 无动于衷答案:B二、填空题6. 中庸主张“________”,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答案:中庸之道7. 中庸认为,人应该追求“________”,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答案:中和8. “________”是中庸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
答案:天人合一9. 中庸提倡在处理事情时,要“________”,即不急不躁,恰到好处。
答案:从容中道10. 中庸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答案:刚强柔弱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庸的“三纲领”是什么?答案:中庸的“三纲领”指的是“中和”、“诚敬”和“明德”。
其中,“中和”是指在各种事物和行为中寻求平衡和谐;“诚敬”是指对待事物和他人要有真诚和尊重的态度;“明德”则是指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12. 中庸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答案:中庸认为“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意义。
答案: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提倡的平衡和谐的理念可以指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其次,中庸的“诚敬”精神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再次,中庸的“明德”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庸思想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72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04、《中庸》①节选《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①《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国学经典——第七课《中庸》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正音释义
①预:事先有准备,预先。 ②凡事:无论什么事情。 ③跲(jiá):音夹,本意是绊倒。这里是理 屈词穷的意思。 ④困:困难,阻碍。
⑤疚:忧苦,内心痛苦。
⑥穷:这里指走投无路。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导读驿站
此句出自于《礼记· 中庸》,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 系。在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八亦曾引用:“‘凡事豫则 立,不豫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 争的胜利。” 古人通过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办任何事情,都要事先 有准备。做到这一点,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七 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第⑦课
中庸
安徽亳州《国学经典》系列课件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Hale Waihona Puke 作品原文中庸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作者简介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 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 所作,是一部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道前定,则不穷。 去目的地之前就把路线确定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第⑦课
中庸
《国学经典》七年级卷
第二单元
修身立志
国学拾贝
●《中庸》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朱熹将其与《大学》 《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元明清各代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这是儒家核 心观念之。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 行为的最高准则。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
《诗经》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3.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4.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6.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8.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9.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诗经·小雅·斯干》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论语》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国学经典复习题(二)
国学经典复习题(二)国学经典复习题(二)一、判断题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X)3、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4、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5、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6、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7、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 )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9、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X)1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X)1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X )1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13、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1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15、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16、、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17、《论语》是“四书”之一。
(√ )18、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X )19、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20、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21、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22、《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24.《礼记·中庸》(节选)理解性默写
淮阴中学滨河高级中学语文72篇理解性默写编写:张业杨
24.《礼记·中庸》
1.《礼记·中庸》中用“,,”三句阐述了达到“中和”的境界可以使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的观点。
2.《礼记·中庸》中,表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的句子是“,,。
”
3.《礼记·中庸》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
4.《礼记·中庸》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
5.《礼记·中庸》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
6.《礼记·中庸》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
7.《礼记·中庸》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
8.《礼记·中庸》中,作者对“笃行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
,。
9.《礼记·中庸》中,作者用“,;,”四句表明了一种不放弃、笨鸟先飞的精神。
《礼记·中庸》答案
1.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
4.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5.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6.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7.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8.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9.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1。
中庸考试试卷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2.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经典中?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3. 中庸之道强调的“过犹不及”意味着什么?A. 过度和不足都是不好的B. 只有过度才是不好的C. 只有不足才是不好的D. 过度和不足都是好的4. 以下哪项不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行为?A. 避免极端B. 追求完美C. 保持中立D. 适度行事5.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什么?A. 放纵自我B. 追求名利C. 内心平和D. 过度竞争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中庸之道认为,处理事情应该_________,不偏不倚。
7.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___,其至矣乎。
8. 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找到平衡。
9. 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之间寻求和谐。
10. 中庸之道提倡的“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保持_________的同时,尊重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12. 请解释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13. 论述中庸之道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庸之道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15. 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谈谈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共1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忽视了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和公司声誉受损。
请运用中庸之道分析此案例,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结束语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本试卷仅为示例,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国学经典 《中庸》节选
一、《中庸》节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孟子.告子上》节选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注: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三、水槛遣心(其一)(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四、题稚川山水(戴叔伦)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五、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六、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七、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八、戏为六绝句(其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默写AB卷之论语选读《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名句默写A卷1中庸之为德也,_________!民鲜久矣。
2师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子曰:“_________。
”3君子之于天下也,________,_________,义之与比。
4礼之用,__________。
5君子__________,小人__________。
6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_________,___________。
”7乡原,___________。
8恶称人之恶者,___________,恶勇而无礼者,_____________。
9恶徼以为知者,_____________,恶讦以为直者。
10有所不行:________,_________,亦不可行也。
11不得中行而与之,__________!狂者进取,___________。
《中庸之道》名句默写B卷1___________,其至矣乎!__________。
2师也过,商也不及,然则师愈与?子曰:“________。
”3___________,无适也,无莫也,_________。
4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5_________,和为贵。
6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7_______和而不同,______同而不和。
8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德之贼也。
10___________,恶居下流而讪上者,____________,恶果敢而窒者。
11____________,恶不孙以为勇者,___________。
中庸考试试卷
中庸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极端主义B. 平衡和谐C. 激进主义D. 无为而治2. 《中庸》一书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 中庸思想强调的“中”字,其含义是?A. 中间B. 极端C. 平衡D. 无为4. 下列哪项不是中庸思想的特点?A. 适度B. 调和C. 极端D. 恒常5. 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什么?A. 以牙还牙B. 以德报怨C. 以暴制暴D. 以直报怨6. 中庸思想在政治治理中的作用是?A. 强化权威B. 强调法治C. 促进和谐D. 强调人治7. 中庸之道与下列哪项儒家思想最为接近?A. 仁B. 义C. 礼D. 智8. 中庸思想在个人修养中强调什么?A. 自私自利B. 无私奉献C. 自我中心D. 自我克制9. 中庸之道在面对困难时,提倡的态度是?A. 逃避现实B. 积极面对C. 消极等待D. 盲目乐观10. 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在?A. 个人主义B. 集体主义C. 极端主义D. 平衡和谐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庸之道强调的“______”是其核心理念之一。
2. 《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______。
”3.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当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寻求平衡。
4. 中庸之道在处理问题时,主张“______”,即不过分也不不足。
5. 中庸思想认为,人应当在______和______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6. 中庸之道在教育中强调“______”,即教育应当因材施教。
7. 中庸思想在艺术创作中提倡“______”,即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8. 中庸之道在社会治理中强调“______”,即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9. 中庸思想在个人行为中提倡“______”,即行为应当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
10. 中庸之道在国际关系中主张“______”,即各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合作。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
大学中庸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主要思想是?A. 仁义礼智信B. 道法自然C. 中庸之道D. 无为而治2.《中庸》中“中”的含义是?A. 中间B. 适中C. 忠诚D. 公正3.《中庸》中“庸”的含义是?A. 平庸B. 常道C. 庸俗D. 无用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中庸》的哪一章?A. 第一章B. 第二章C. 第三章D. 第四章5.《中庸》认为,人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A. 掩盖B. 忽视C. 改正D. 推卸6.《中庸》提倡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A. 仁爱与智慧B. 勇敢与果断C. 诚实与守信D. 以上都是7.《中庸》中提到的“至诚”是指什么?A. 至高无上的诚实B. 至高无上的信仰C. 至高无上的智慧D. 至高无上的道德8.《中庸》中“君子慎独”的意思是?A. 君子应当在独处时更加谨慎B. 君子应当在公共场合更加谨慎C. 君子应当在困难时更加谨慎D. 君子应当在成功时更加谨慎9.《中庸》认为,人应当如何对待他人?A. 以自我为中心B. 以他人为中心C. 以利益为中心D. 以道德为中心10.《中庸》中“知行合一”的意思是?A. 知识和行动是分开的B. 知识和行动是统一的C. 知识比行动更重要D. 行动比知识更重要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庸》中提到“君子之道,______也”。
2. 《中庸》认为,人应当“______于内,______于外”。
3. “______者,人之始也;______者,人之终也”是《中庸》中对人生阶段的描述。
4. 《中庸》中提到“君子以______为贵”。
5. “______者,天下之大本也;______者,天下之达道也”是《中庸》中对道德和行为的论述。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庸》中“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根据《中庸》,解释“天命”与“性”的关系。
小学诵读中庸试题及答案
小学诵读中庸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核心思想是()。
A. 仁
B. 义
C. 礼
D. 中庸
答案:D
2.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
B. 中庸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
C. 中庸是一种平凡的美德
D. 中庸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
答案:A
二、填空题
1. 《中庸》中提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的()和()。
答案:不偏;不易
2. 《中庸》中说:“君子之道,费而隐。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的道德行为是()。
答案:费而隐
三、简答题
1. 简述《中庸》中“致中和”的含义。
答案:《中庸》中“致中和”的含义是指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平衡,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达到不偏不倚、和谐统一的境界。
2. 《中庸》中提到“君子慎独”,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答案:《中庸》中“君子慎独”指的是君子在无人时也要保持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内心修养,即使在私下里也要谨慎行事,不放纵自己,保持内心的纯洁和高尚。
四、论述题
1. 论述《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含义及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答案:《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含义是说,人的本性是由天命所赋予的,遵循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就是道,而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自己的道就是教。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个人修养上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性,遵循本性生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内外和谐的理想状态。
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
中庸试题及答案小学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
A. 极端主义B. 平衡与和谐C. 个人主义D. 集体主义2. 孔子在《中庸》中提到的“中”字,主要指的是()。
A. 地理位置B. 行为准则C. 思想方法D. 政治制度3. 《中庸》中提倡的“和”字,其含义是()。
A. 和睦相处B. 调和矛盾C. 和谐统一D. 和平共处4. 下列哪项不是《中庸》中提到的“五常”?()A. 仁B. 义C. 礼D. 智5. 《中庸》认为,君子在面对困难时应该()。
A. 逃避C. 勇敢面对D. 置之不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主要作者是______。
7. “过犹不及”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的是______。
8. 在《中庸》中,孔子提倡的“中”字,是指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保持______。
9. 《中庸》中提到的“慎独”是指在______的情况下,也要保持道德修养。
10. 孔子在《中庸》中强调,君子应该做到______,即言行一致。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中庸》中“中和”的概念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
12. 根据《中庸》的观点,如何理解“君子慎独”?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论述《中庸》中“中庸之道”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4. 请结合《中庸》的思想,谈谈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C4. D5. C二、填空题7. 适度,不过分8. 平衡9. 无人时10. 言必信,行必果三、简答题11. “中和”是《中庸》的核心概念,它强调在各种情况下保持适度和平衡,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在个人修养中,这意味着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外在行为的和谐,以达到内外一致,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12. “君子慎独”是指即使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君子也应保持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放弃原则。
国学经典《中庸》经典50句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即保持事物的平衡和谐。
以下是《中庸》中的50句经典语句: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4.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6.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7.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8.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9.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0.君子之道,费而隐。
11.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12.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13.天地之大也,人为贵;人之所行,莫大于孝弟。
1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1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18.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19.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2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1.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22.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23.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24.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25.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26.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7.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8.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29.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30.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31.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32.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33.子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34.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
1、天命之谓性,,。
——《中庸》第一章
【解析】: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一章
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解析】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第一章
【解析】:
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第二章
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第四章
【解析】:
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第十一章
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第十二章
9、子曰:道不远人。
,。
——《中庸》第十三章
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第十三章
【解析】
11、忠恕违道不远,,。
——《中庸》第十三章
12、在上位,不陵下;,。
——《中庸》第十四章
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5、,小人行险以侥幸。
——《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6、君子之道,,。
——《中庸》第十五章
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中庸》第十七章
【解析】
19、夫孝者:,。
——《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0、,,孝之至也。
——《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1、,。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中庸第十九章》
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中庸第二十章》
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5、诚者,天之道也;,。
——《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7、,,知耻近乎勇乎。
——《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二章
【解析】
29、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
【解析】
32、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中庸》第二十七章
33、温故而知新,。
——《中庸》第二十七章
34、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中庸》第二十七章
35、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中庸》第二十九章
36、,;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中庸》第三十三章
37、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中庸》第三十三章
【解析】
3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大学》第一章
【解析】
39、,。
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第一章
40、,。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第一章
4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大学》第一章
4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第一章
【解析】
4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
——《大学》第一章
4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wù恶è臭,如好hào好hǎo 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第七章
【解析】
45、,,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第七章
46、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第八章
47、,;一家让,一国兴让;,。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
——《大学》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