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讲义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上篇总论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

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

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

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

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在谈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温病、什么是温病学。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导致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由于病因不一样,所以温病与伤寒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辨证论治都有很大的差异。

温病学就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对温病的认识从根源上应该说导源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从《黄帝内经》开始,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隋、唐时期。

《温病学》讲义

《温病学》讲义

第十一章 伏暑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 候。发于气分者,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 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舌绛少苔,甚 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 表证。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 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 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诊断依据】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 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 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克氏征阳性等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 证候。
第八章 春温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1、发于气分、营分:P125 (1)气分郁热 :分 热郁胆腑、热郁胸膈、热灼 胸膈 P125 (2)热灼营阴 :P126 (3)卫营同病 :P127 2、阳明热炽: (1)热灼津伤 :P127 (2)热结肠腑 :P127
第九章 暑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在气分: (1)暑入阳明:P147 (2)热结肠腑:P148 (3)暑湿困阻中焦:P148 (4)暑湿弥漫三焦:P149 (5)暑湿伤气:P149 (6)暑伤津气:P150 (7)津气欲脱:P150
第九章 暑温
2、暑入心营: P151 3、暑热动风:P151 4、邪在血分:P152 (1)热毒入血: P152 (2)暑伤肺络: P153 5、暑伤心肾: P153 6、余邪未净,痰瘀滞络 P154
(二)白
1、形态和分布:P64 2、成因:为湿热郁阻气分,蕴蒸于卫表。 3、诊断意义: (1)辨病证性质:为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 的重要依据。 (2)辨津气盛衰:“水晶” “枯”

《温病学》讲义

《温病学》讲义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七)开窍醒神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6 (八)息风止痉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九)滋阴生津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十)固脱救逆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十一)外治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 P100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P101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P101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P102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
一、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2、气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3、营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4、血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临床意义:P42 卫气营血辨证表 P42
P38 P39 P40 P40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二、三焦辨证 P43 1、上焦证候: (1)邪犯肺卫:病机及主要症状 (2)肺热壅盛: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阻肺:病机及主要症状 (4)热陷心包:病机及主要症状 (5)湿蒙心包: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一)温邪的概念 P26 (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P26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P27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6、温毒病邪: P29 7、疠气: P29 二、温病的发病 (三)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概念及特点 P32 2、伏邪温病:概念及特点 两者的比较表:P33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1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1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

同学们好,今天有我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温病学,那么《温病学》是一门什么课程,他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温病。

具体来说,温病的病因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温病怎么发生的,发生以后又有什么发展规律,在温病发生之前怎么进行预防,发生之后各个阶段怎么进行辨证论治,是这么一门学科。

什么是温病,简单的说就是外感热病。

他究竟是一门基础课,还是一门临床课。

应该说他是一门临床课。

因为他是对温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但是,它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是属于基础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放在临床课之前,基础课之后,讲完基础课以后,讲伤寒,温病,然后进入临床,为什么这样,现在是把它作为一门基础临床课来讲。

那么在临床上,究竟它属于哪一个学科,放在内科可不可以?内科放不下。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宫科等。

都有外感发热的疾病,单纯放在内科不合适。

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起源于什么时候,可以说起源于内经。

但是《内经》里面介绍的很少,有零星的记载,并不多。

以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四部经典里面都提到过温病的问题。

但是都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为什么?因为古代首先认识的伤寒,我们现在说见到的《伤寒论》里面,记载最多的是伤寒病。

虽然提到了温病,但是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温病在后世的发展非常的缓慢。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他的发展也非常的曲折,可以说,温病学是中医学领域里面,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他的形成应该是从叶天士开始,也就是说,它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历史,在清朝中期,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在温病学硕形成之前,应该说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温病学形成之后,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完整的发展。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就具体的讲一讲,温病学说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发展的,这个内容就是咱们讲义里面绪论的部分。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

《温病的学派与学说》课件

温病的针灸治疗
针刺法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刺 激经络,调和气血,以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法
利用艾条或艾炷在相关 穴位上进行熏灸,以温
通经络,散寒止痛。
拔罐法
通过拔罐的方式吸附于 相关穴位,以排除体内
湿气、寒气等病邪。
耳穴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调节脏腑功能,治疗
相关疾病。
温病的推拿治疗
手法按摩
02
温病的主要学派
叶天士学派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其学派在温病学中具有重要
地位。
该学派主张以卫气营血为辨证 纲领,将温病分为卫分、气分 、营分和血分四个阶段,并根 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治疗。
叶天士学派强调透邪解毒、养 阴生津的治疗原则,尤其擅长 使用清营、养阴、通下等治法 。
该学派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对现代中医临床 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06
总结与展望
温病学的总结
温病学派别
温病学派别众多,包括经方派、时方派、寒凉派、温补派 等,各派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独特之处。
温病病因
温病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等,这 些病因对温病的发病和病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温病症状
温病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这 些症状的出现和轻重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密切相关。
预防温病的发生对于保障人们 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 要加强温病预防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温病学作 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正逐渐走向世界。未来需 要加强温病学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温病学在全球范围内 的传播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温病学总论 课件

温病学总论 课件
中医学形成初步理论体系,有很多方面涉及 温病论述
温病学总论
6
《黄帝内经》
• 病名—“初之氣,地氣遷, 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 厲,溫病乃作 ”
• 病因— “初之氣,地氣遷, 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 厲,溫病乃作 ”,“其病溫 厲大行,遠近鹹若”
• 病机— “冬傷於寒,春必病 溫”
温病学总论
7Leabharlann • 证候—“有病溫者,汗出輒複熱,而脈燥疾, 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 ”
《温病学》总论
温病学总论
1
第一章 绪 论
一、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温病学的定义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 预防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 研究对象:温病
外感热病 常见病、多发病
➢ 研究内容:温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 理变化,传变规律,预后转归;预防、诊断、 治疗
温病学总论
2
• 《伤寒论》中许多治法方剂,如清热(白虎汤)、 攻下(承气汤)、养阴(竹叶石膏汤)等法等法 为后世温病的治则治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阻碍作用
由于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医家对其十分宗崇, 无法进行理论突破。
临床诊疗严格遵守《伤寒论》法、方。
温病学总论
18
▪ 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批评墨守仲景方“竟 不能更張毫釐”的做法,甚至提出热病应“另立 方藥而不從仲景方”
温病学总论
15
▪ 小结
• 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 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温病学》讲义

《温病学》讲义

第八章 春温
3、热燔气营(血) (1)气营(血)两燔:P129 (2)热盛动血:P130 (3)热与血结:P130 4、热盛动风:P131 5、邪陷正衰:P132 (1)热闭心包:P132 (2)内闭外脱:P132 (3)阳气暴脱:P133
第八章 春温
6、热灼真阴 (1)真阴亏损: P133 (2)阴虚风动: P134 (3)阴虚火炽: P135 7、邪留阴分: P136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治则 P78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P81 (一)泄卫透表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1 (二)清解气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2 (三)和解祛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3 (四)祛湿泄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五)通下逐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六)清营凉血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5
第十章 湿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2、湿热并重证治: (1)湿热蕴毒: P171 (2)湿热中阻: P172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P172 3、热重于湿证治: P173
第十章 湿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4、化燥入血证治: (1)伤络便血: P173 (2)气随血脱: P174 5、余邪未净证治: P174
一、辨舌 以下几种:P56 2、黄苔:主要有以下几种:P57 3、灰苔:辨别润燥的不同 P57 4、黑苔:主要有以下几种:P58
一、辨舌
(二)辨舌质 1、红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8 2、绛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9 3、紫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9 (三)辨舌态:辨别舌体的形态,主要有以 下几种:P59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一)温邪的概念 P26 (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P26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P27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温病学讲座(共72讲)

温病学讲座(共72讲)

温病学讲座(共72讲)•优酷第1讲:形成与发展——战国至东汉第2讲:形成与发展——隋、唐至明、清与吴又可(12 第3讲:形成与发展——吴又可(2)、袁班、叶桂(1)第4讲:形成与发展——叶桂(2)、薛雪.第5讲:形成与发展——吴瑭第6讲:形成与发展——王孟英等诸家第7讲:形成与发展——结语温病的概念第8讲:温病的特点.第9讲:温病的范围和分类第10讲:温病与伤寒、温病的病因(1)第11讲:温病的病因(2)第12讲:温病的发病.第13讲: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第14讲:温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2)第15讲: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1)第16讲:温病的辨证──三焦辨证(2)第17讲:温病的诊法──辨舌、齿──辨斑、疹(1)第18讲:温病的诊法──辨斑、疹(2)──辨白第19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1)第20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2)第21讲:温病的诊法──辨常见症状(3).第22讲:风温——概述、卫分证治(1)第23讲:风温——卫分证治(2)第24讲:风温——卫分证治(3)、气分证治(1)第25讲:风温——气分证治(2)第26讲:风温——气分证治(3)第27讲:风温——气分证治(4)、热入心包证治(1)第28讲:风温——热入心包证治(2)——兼证证治第29讲:风温——总结;春温——概述第30讲:春温——气分证治(1)第31讲:春温——气分证治(20)第32讲:春温——营分证治、血分证治(1)第33讲:春温——血分证治(2)第34讲:春温——血分证治(3).第35讲:春温——热灼真阴(血分)证治(1)第36讲:春温——热灼真阴(血分)证治(2)第37讲:春温——总结;暑温——概述(1)第38讲:暑温——概述(2)、气分暑热证治第39讲:暑温——气分暑湿证治、营血分暑热证治(1)第40讲:暑温——营血分暑热证治(2)、后遗症证治(1) 第41讲:暑温——后遗症证治(2);冒暑第42讲:中暑;暑秽;湿热病辨治概述(1)第43讲:湿热病辨治概述(2)第44讲:湿热病辨治法则及禁忌第45讲:湿热病的从化湿温——概述第46讲:湿温——湿重于热证治(1)第47讲:湿温——湿重于热证治(2)第48讲:湿温——湿热并重证治第49讲:湿温——热重于湿及从化证治.第50讲:湿温——总结.第51讲:伏暑——概述、初发证治第52讲:伏暑——气分证治(1).第53讲:伏暑——气分证治(2)营分证治血分证治第54讲:伏暑——总结秋燥——概述第55讲:温燥——肺卫证治气分证治(1)第56讲:温燥——气分证治(2)、凉燥证治大头瘟概述.第57讲:大头瘟证治烂喉痧概述第58讲:烂喉痧证治、总结第59讲:温病的治疗(1)——四法第60讲:温病的治疗(2)——六法第61讲:《外感温热篇》版本;第一条(1)第62讲:《外感温热篇》第一条(2)第63讲:《外感温热篇》第二条第64讲:《外感温热篇》第三条第65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1)第66讲:《外感温热篇》第四条(2)、第五条第67讲:《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第68讲:外感温热篇》第十条第八条(1)第69讲:《外感温热篇》第八条(2)第九条(1)第70讲:《外感温热篇》第九条(2)第71讲:《温病条辨》简介(1)第72讲:《温病条辨》简介(2)温病学讲座(共72讲)相关介绍刘景源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温病学》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P38 2、气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P39 3、营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P40 4、血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P40 临床意义:P42 卫气营血辨证表 P42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二、三焦辨证 P43 1、上焦证候: (1)邪犯肺卫:病机及主要症状 (2)肺热壅盛: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阻肺:病机及主要症状 (4)热陷心包:病机及主要症状 (5)湿蒙心包: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八章 春温
3、热燔气营(血) (1)气营(血)两燔:P129 (2)热盛动血:P130 (3)热与血结: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0 4、热盛动风:P131 5、邪陷正衰:P132 (1)热闭心包:P132 (2)内闭外脱:P132 (3)阳气暴脱:P133
以下几种:P56 2、黄苔:主要有以下几种:P57 3、灰苔:辨别润燥的不同 P57 4、黑苔:主要有以下几种:P58
一、辨舌
(二)辨舌质 1、红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8 2、绛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9 3、紫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9 (三)辨舌态:辨别舌体的形态,主要有以
下几种:P5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一)辨舌苔 1、白苔:观察其厚、薄、润、燥。主要有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治则 P78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P81 (一)泄卫透表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1 (二)清解气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2 (三)和解祛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3 (四)祛湿泄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五)通下逐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六)清营凉血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5
第七章 风温
3、邪入阳明:P112 (1)热炽阳明:P112 (2)热结阳明:P112 (3)胃热阴伤:P113 4、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P113 (2)热陷心包兼阳明腑实:P114 (3)心阳虚衰:P115 5、余邪未尽,肺胃阴伤 P116
第八章 春温
【诊断依据】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和特点
二、温病的特点 P13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温病的分类 P17 1、根据病因性质分类:分温热和湿热 2、根据发病初起特点分类:新感和伏邪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 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克氏征阳性等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 证候。
第八章 春温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1、发于气分、营分:P125 (1)气分郁热 :分 热郁胆腑、热郁胸膈、热灼
胸膈 P125 (2)热灼营阴 :P126 (3)卫营同病 :P127 2、阳明热炽: (1)热灼津伤 :P127 (2)热结肠腑 :P127
1、形态和分布:P64
2、成因:为湿热郁阻气分,蕴蒸于卫表。
3、诊断意义:
(1)辨病证性质:为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 的重要依据。
(2)辨津气盛衰:“
”“ ”
四、辨常见症状
(一)发热 P65 (二)口渴 P66 (三)汗出异常 P67 (七)神志异常P70 (八)痉 P70 (九)厥脱 P71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二、验齿
(一)牙齿润燥 主要有:光燥如石、燥如枯骨、齿燥色黑 (二)齿缝流血:辨齿龈肿痛否 (三)齿龈结瓣: 主要有以下几种:P61
(一)斑疹 1、形态与分布:P62 2、成因 3、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红活荣润为顺 (2)审视形态: P63 (3)区别疏密: (4)结合脉证: (5)重视变化:
一、温病的病因 (一)温邪的概念 P26 (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P26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P27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6、温毒病邪: P29 7、疠气: P29 二、温病的发病 (三)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概念及特点 P32 2、伏邪温病:概念及特点 两者的比较表:P33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七)开窍醒神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6 (八)息风止痉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九)滋阴生津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十)固脱救逆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十一)外治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 P100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P101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P101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P102
《温病学》讲义
绪论
明清时代-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一、温病学术上的成就 P5 二、温病学家的贡献: 1、吴又可:《瘟疫论》-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疠气 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理论,为温病学
的奠基作。 3、薛生白:《湿热论篇》-湿热病证 4、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5、王孟英:《温热经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