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

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

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的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

(2)于谦12岁的时候就写了《石灰吟》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才12岁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并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配乐读)

(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板书)(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破岩:破裂的岩石。)(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百折不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配乐读)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梅花》(王安石)《青松》(陈毅)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所托之物参考:

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七:板书设计:

石灰吟竹石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自我评析

本节课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拓展诗人的生平事例,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就更好的对本节课的理解,对古诗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这这基础上,我抓住时机,提问关键词,关键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来讲解。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印象深刻。最后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诗人的情景有所了解,我不失机会的播放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因亲力亲为,打开思维,释放情感,本节课收获很好。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竹石》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教学过程一、导入: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发现我们漓江边用来防水土流失而种得最多的植物是什么吗?(竹子)除了江边还有那里也可以呢?请看下图。(展示2-6幅的幻灯)2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4.请品味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展示幻灯7)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二、指导朗读1.学生先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展示幻灯8)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指导读准节奏。(二二一二停顿)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三、理解诗题。板书:竹石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边分析边打板书(幻灯9)(一)“咬定青山不放松”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二)“立根原在破岩中”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破岩:山岩的裂缝处。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幻灯6和5)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磨”是读mò “磨——磨砺、磨难、困难” “还”是读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击:打击任:任凭。任尔:随你。尔,你。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

《石灰吟》教案课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尚书·尧典》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诗言志,歌咏言。在古诗中,有不少是表达诗人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石灰吟》。 2、“字乃人衣冠。”请你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书写课题。(板书)书写吟时要注意最后一笔是横撇,没有点。 3、“吟”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吟诵,赞美。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了解诗人:学生读简介。(课件出示) 5、作者于谦所要吟诵的是“石灰”这一事物。 (板书:物) 过渡:石灰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于谦要不惜笔墨对它赞颂一番呢? 二、读准古诗(课件出示) 1、现在,请你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力求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相信你一定还可以读出古诗的韵味来!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吗? (师范读) 4、指名练读 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这就读准了一首古诗。 三、读懂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准,还要读懂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中的意境。 2、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古诗。 3、“等闲”的意思是?“若等闲”呢?石灰到底把什么看做了好像很平常的事呢?谁来读读古诗的前两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你能用古诗当中的词归纳出石灰石变石灰的经过吗? 千锤万凿出深山 2.你认为这是怎样的锤打?请你吟一吟这句诗. 3.开采出来的石灰石还要经历哪个步骤? 烈火焚烧若等闲 4.这样的大火你知道有多少度吗?它有近五千度的高温,能在0.01秒将你的手掌完全融化。你能读好这句诗吗? 5、大火之后的石灰石变成了这雪白的生石灰,还要经历哪一步? 粉骨碎身浑不怕 6、粉骨碎身是怎样的感觉?请你将这种感觉读出来可以吗? 7.千锤万凿石灰惧怕了吗?烈火焚烧石灰惧怕了吗?它将这一切磨难看做最平常的事,这一切的困难它全不怕,为的是什么? 要留清白在人间 8.请你用四个字来赞美这样的石灰:__________为清白。 9、齐吟古诗,现在同桌之间来再试着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吧! 10、同学们,你们看,抓住诗中这些难懂的字词加以理解,我们就读懂了这首诗。 11、全班交流诗句意思。 小结: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诗意很容易理解。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理解,理解了关键字词那古诗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四、体会于谦的坎坷人生,感受他的清白留世,诵读古诗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它有生命吗?于谦为什么要将石灰这样写?这里的石灰其实是人,是于谦自已. 2.再看古诗,哪个词或哪句诗让你看到了于谦的影子,闻到了人的气息? 3.虽然于谦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可是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于谦。于谦要借这石灰表明自已会永留清白于世的高尚节操。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托物言志) 五、过渡:有人说:《石灰吟》伴随了于谦一生,见证了于谦一生,让我们走进诗人,诵读古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说,读好古诗、背诵古诗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做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如何让学生从凝炼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本课的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课堂因此而充满了了生机与活力。【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竹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本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破、磨、任、尔、还”5个生字,掌握“磨”的两种读音 过程与方法:结合朗读音频,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情感与态度: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学习竹子坚韧不拔,不怕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竹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借物喻人的特点,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从花中四君子说起 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有谁知道,我们通常所说的花中四君子,是哪四种(梅兰竹菊) 根据老师说的描述,猜测是四君子中的哪一种 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一身傲骨(梅) 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兰)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潇洒处世,常被看作的高雅之士的 象征。(竹)

它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菊)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学习四君子之一的“竹”。 二.自由朗读,读通诗歌,感知大意 大家翻到课本149页,首先自己把这首诗朗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出来(板书:竹石) 我们通常说,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作者-------郑燮。说到郑燮大家可能所知甚少,但要提起他的另一个名号,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郑板桥。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诗人我们经常会用号来称呼他:苏东坡)。谁来说说,你对郑板桥了解多少 (预设:1、他是清代着名书法家、书画家、诗人 2、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3、它的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4、他擅长画兰、竹、石、松、松等植物,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5、着有《板桥全集》) 同学们说的很全面,老师想补充一点。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只做了解,不需要记忆) 三.音频听读,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是指在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我们来看看关于这首诗的画。------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口上有座焦山,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留下了许多竹的形象,那一杆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听音频朗读,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和释义“破、磨、任、尔、还”(强调磨的多音字) 结合音频,给诗句划分节奏(按照划分的节奏,两个同学交换朗读)

六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石灰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陈宏斌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 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而在石灰

《竹石》教学设计

《竹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得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与朗读古诗得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古诗。本首古诗得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得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她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并理解“破、磨、任、尔、还”5个生字,掌握“磨”得两种读音 过程与方法:结合朗读音频,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情感与态度: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得精神,学习竹子坚韧不拔, 不怕艰难得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竹得形象与特点,体会诗人得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借物喻人得特点,感受诗人得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从花中四君子说起 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谜游戏。有谁知道,我们通常所说得花中四君子,就是哪四种?(梅兰竹菊) 根据老师说得描述,猜测就是四君子中得哪一种 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得特征,一身傲骨(梅) 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瞧作就是谦谦君子得象征(兰) 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瞧作不同流俗得高雅之士得象征。(竹) 它美丽绝俗,却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坚韧不

拔得高尚品格。(菊) 四君子者,梅兰竹菊也。盖此四物虽生于自然,而究其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与学习四君子之一得“竹”。 二.自由朗读,读通诗歌,感知大意 大家翻到课本149页,首先自己把这首诗朗读几遍,把不理解得字词标记出来(板书:竹石) 我们通常说,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得作者与写作背景。那么我们首先来瞧瞧这首诗得作者-------郑燮。说到郑燮大家可能所知甚少,但要提起她得另一个名号,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郑板桥。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诗人我们经常会用号来称呼她:苏东坡)。谁来说说,您对郑板桥了解多少? (预设:1、她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书画家、诗人 2、她就是扬州八怪之一 3、它得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4、她擅长画兰、竹、石、松、松等植物,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5、著有《板桥全集》)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老师想补充一点。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只做了解,不需要记忆) 三.音频听读,读懂诗歌,理解内容 这就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就是指在画得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她人题上一首诗。这种题在画上得诗就叫题画诗。我们来瞧瞧关于这首诗得画。------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口上有座焦山,栽了许多竹子,于就是她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留下了许多竹得形象,那一杆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得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得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听音频朗读,注意这几个字得读音与释义“破、磨、任、尔、还”(强调磨得多音字) 结合音频,给诗句划分节奏(按照划分得节奏,两个同学交换朗读) 竹与石本就是两物,为何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呢?由请她们二位现身说法。(学生表演竹与石得对话)

石灰吟教案公开课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想象法:借助课本插图,或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齐读。 师指出,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准确地说叫一种体裁。往

往含有一种什么意思?(赞颂)我们有接触过关于“吟” 这一形式的古诗吗? (预设:《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赞颂母爱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赞颂日落时分江上的美景。 2.所以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3.这首诗的作者是? 了解作者:于谦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读诗) 1.理解了诗题,现在就让我们先看看《石灰吟》,咱们经过预习,能不能提醒大家,这首古诗哪些地方容易读错的? 预设:“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差不多,但我们要看清楚,能不能读一下。 2.现在,你能正确地把诗读下来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评价语:字字响亮,字正腔圆。谁还来读读?什么叫抑扬顿挫,谁再像他的样子再读读。 3.指名读,师生、男女生配合读, 4.全班齐读。

古诗诵读: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石灰吟》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知识? 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 1.初读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 找三名同学示范读 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 2.理解 通过以上多次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石灰)。那课前,老师还有一个小任务是搜集石灰的相关知识。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 预设:说出古代和现代石灰的炼制方法;石灰的组成成分;石灰的特点。 那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吟咏的事物就是石灰的呢? 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粉骨碎身、清白。 是呀,就是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吟咏的就是石灰。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两个

人说说诗的大意。 同桌自由交流。 那谁愿意尝试着来说一下:采自深山的石灰石经过一次次锤打,经过烈火无情的焚烧,但他把 这都看成是平常的事。(同学集体读前两句)哪怕是让他粉骨碎身也不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在人间。(同学集体读后两句) 3.感知 这首诗句意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一点我比较疑惑,诗中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石灰是有人 的思想和感情。你在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也有这样的感受。自己默读一下,找一找画一画。 预设:若等闲,全不怕,清白。 这是拟人化的表达,用石灰的特点,突出人的品质。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是石灰更是作者。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那于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 老师给大家讲讲于谦小时候的故事:于谦像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他的学堂里挂着一幅画像。 有一天,他正出神的凝视着画像中的人。教书先生问他这是何故呀?于谦应声回答我要成为像他那 样的人。画像中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许给他的高官厚禄严词拒绝,并写下 了《过零丁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一次次吟诵着这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他一次次在心里许下承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把文天祥视作自己的偶像。于是在他17岁那年,他面对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坚定的志向读(《石灰吟》全诗)。那么,于谦在成年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纸边读边想哪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诗句。在旁边标注一下,读完可以交流一下,你对诗句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预设:清白、坚定的志向、誓死的决心…… 配乐:这一天的北京乌云压城,北风凛冽。但城中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为于谦送行。此刻于谦 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不禁感慨吟诵到:生读石灰吟。于谦感慨此行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也在轻轻的吟诵着《石灰吟》。生命一开始就是坚强的,完全战胜了对当权者的恐惧。因为他,人越聚越多,那声音也越来越高昂(生再 读《石灰吟》)。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洒在大地上。他再也听不到了,但男女老少们感天动地的吟诵 声却仍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生再读《石灰吟》)。那声音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远(生再读《石灰吟》)。这声音成为天地间的回音,这声音永不消失。几百年来,这声音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久久 回荡。 (三)自学《竹石》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在诗中写的一样清清白白。而石灰这种清白的特点,也借由这首托物言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让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4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郑燮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描写物的古诗,如贺知章的《咏柳》,杨万里描写荷花的古诗《小池》,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请举手。 那么今天我们又要来赞美什么呢?在学新课之前我们看一幅图,说说你的感受。 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所以是文人墨客歌颂

赞美的对象,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郑燮写的赞美竹子的诗。(板书诗题)。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郑燮呢?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学古诗,什么叫题画诗呢? (二)学古诗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选几名学生朗读,大家评议。注意(1)“劲”有两个读音,诗中读jìng。(2)七言诗的节奏组合当中,只有“二二三”这种形式常用。(划出节奏) 听课件播放范读,学生再齐读。 3、理解诗意 先请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写得精彩?说说理由。 朗读你最喜欢的诗句。 4、理解诗的主题 学生回答师总结:《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5、学习写作方法

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我们学过的哪些古诗词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6.怀着对竹子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7、背诵古诗。 (三)学诗后 1、你觉得这节课你学得怎样?谈谈你的感受或收获。 2、欣赏郑燮的墨竹图。 3、出示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的诗,学生选择喜欢的朗读。板书设计 竹石 咬定 竹立根人 坚忍不拔坚劲刚直不阿 任尔 阅读古诗《竹石》完成练习 1.我们要像竹石那样(),朝着自己的目标不屑努力. 2.最能表现竹子品性的诗句是那一句?诗句赞美了竹子( )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 )的志趣.

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竹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教案《竹石》教学设计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一、了解作者,激趣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于谦。 2、了解古诗在表达上的特点,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朗读课题。顺势解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2、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 二、理解古诗: 1、点名读古诗,大家评价是否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处理是否合适。 2、自主学习: 于谦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3、汇报学习所得: (1)同桌合作汇报:一人读诗句,一人说意思; (2)点名说全诗的意思,齐读全文; (3)点名回答“学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4、体会石灰精神: (1)千锤万凿 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在这个词中,“千”和“万”并不是指具体的一千一万,而是形容很多。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谁来说几个?千()万() (2)烈火焚烧 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3)粉骨碎身: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顽强不屈、大公无私、英勇无畏、无私奉献)(4)石灰顽强不屈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古诗中的哪两个词体现出来了? a、理解“若等闲”:“若”是什么意思?“等闲”这个词我们以前在《长征》这课中学过,它是什么意思?石灰把什么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能结合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石灰 1、今天我们这节课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石灰。见过石灰吗?没见过吧,那我们来见识一下,石灰吧。(看石灰生产的画面,了解。) 2、谁来说一说,石灰给你留下的印象。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3、其实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关于石灰的诗。 板书:《石灰吟》 石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你懂这个词的意思吗? 老师这里有三种关于吟的解释,你看一下,应该选择哪一种? ◎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鸣叫 这里应该认为是哪一种?(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联起来解释一下课题? 对石灰唱的赞歌。

顺便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赞颂了它的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一起走近石灰。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3、评价(1)读得正确流利(2)读得声音响亮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集体齐读。 三、了解古诗大意,了解石灰生产过程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对照古诗,读读网页,你了解了石灰的哪些生产过程?用诗中的一些词来概括。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们将我开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500度烈火的石灰窑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时的我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已经浑身雪白,白得十分耀眼,轻轻一捏,就容易破碎。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竹石》教案

竹石 【教学目标】 1.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 1.识“竹”字。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偏旁。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 2.知竹画。 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 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 1.读古诗。 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 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ɡ”,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 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出示

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地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再加以平长仄短的吟诗,使学生进一步从声音里感受该诗特有的韵律与情感。 三、解读文本,揣摩“竹”意。 (一)整体感知。 师:你知道《竹石》主要写的是什么吗? (二)解题。 师:我们再结合资料(出示资料),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竹石》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画上的竹石。 (三)解诗。 师:默读古诗,你能说说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1.扎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板书:扎根破岩) 师:在哪句诗中发现的? 师:这句诗中你喜欢哪些字?说说为什么。 师:“咬定”就是——用力地咬着不松口。诗中“咬定”的是——青山。是说竹子的——根——咬定青山。也就是竹子的根生在——青山之中。 师:“立根”就是——生根,根本来生长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师: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师:你能给竹子和破岩前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吗? 师:这样的竹子,给你带来的感觉是——很坚强。为什么这么说? 师:诗人把它写成一句诗,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同学们朗读这两句诗时,“松”和“中”读得要比其他字长,这两个字是这首诗的——韵脚。还有一个字也是韵脚——风。我们看看,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ɡ。我们来读一下,onɡ。你发现读onɡ的时候,声音特别——厚重、有力、悠远,而这样厚重悠远的声音正和竹子坚强的品格结合在一起,一起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师:你发现了诗中写到了竹子扎根破岩,继续找,你还发现了什么?)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石灰吟》教案(精品文档)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 1.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对诗人的敬佩,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课前预习: 1.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2.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作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疏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例:生当作人杰----

(2)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诗题。(强调“吟”不要多加一点) (3)同学们对石灰了解吗?说说看。什么颜色? (4)在中国白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干净、纯洁、清白)(5)再看这个“吟”,什么意思?往往含有一种什么样的意思?(赞颂) (6)我们有没有接触过带有“吟”的古诗?古诗题目中有“吟”字的? (7)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导入: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自己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目标: 1.朗读《石灰吟》,要做到正确、流利,努力做到有感情,读 出诗歌的韵味。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句,理解“锤、击、若等闲、粉骨碎 身、清白”等词语的意思。 3.把词语的意思带入诗句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交流展示,矫正反馈 ①展示课文朗读(师注意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