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灵魂的猎者
高中语文选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32 1难忘的经历
【自主阅读】1难忘的经历──在阿尔贝特·施韦策家度过的一天自学指导本文描写了作者拜访阿尔贝特·施韦策的经历,讲述了这位人道主义教士的传奇故事,表达了对这位英雄人物无比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文章主要描写阿尔贝特·施韦策这个人物,一方面介绍他的生活经历,一方面展示他的人格品质。
前半部分叙述施韦策的不同寻常的经历,后半部分描写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
先看施韦策经历的叙述,我们提取文章主要信息,依叙述的先后次序排列:出生在两个国家→长大当传道士→在大学授课→研习音乐→转而学医→筹款→在非洲建医院→遣返入狱→写专著→再筹款→再建医院。
其中转而学医是他的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实现明确的理想目标的开始,也就是说他从儿童成长为有为青年的前半段是寻常经历,此后的生活便是作为一个“神奇、伟大的人物”亮相于世界舞台的。
前面写得简略,后面写得详细。
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是为下面正面描写施韦策形象作准备的。
再看作者亲眼所见施韦策的形象。
现将一些描写形象的句子摘录如下:眼神:“他那温暖、清澈和真诚的目光”。
脸庞:“男性英俊的脸”,“……那张恰似雕塑出来的阿雷曼人式的脸……”“那突出的充满智慧的前额”,“他低着头,由于反向作用,他那沉思的脸映着若隐若现具有魔力的灯光”。
发须:“他的头发已经有点灰白”,“浓密的小胡子”。
表情:“在他的脸上,自信与沉静非常罕见地结成了一体”。
手指:“黑暗中,他的手指梦幻般,而同时又善于准确无误地弹击着白色琴键”。
这些都是零散的,但综合起来构成施韦策这位传奇人物的奇特形貌、情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每一处描写都可以体会到丰富的内涵,如从施韦策的发须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历经人世沧桑,从他弹琴的手指动作的描写可以体会到他的优雅、他的涵养。
另外,在这些形象的描写中,还穿插了对他的两处非常重要的叙述:“在与我们的谈话中首先极为赞赏与推崇的,是中国哲学家的宗教文章,他把这些文章称颂为人世伦理道德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大概是赞赏和推崇仁爱思想、和睦相处的道德风尚;“阿尔贝特·施韦策说,从他的青年时代起,这种和平相处的可能性就起到了典范作用,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观”,“和平相处”是他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作者极为欣赏。
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全文)
传记文学大家茨威格(全文)导读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真正的传记文学大家,都是精神和美学意义上心胸开阔的人。
这里包括自由精神和卓识慧眼,巨大的人格魅力,罕见的温存和同情心,不囿于任何地域、种族,能够站在普遍人类的角度来思想等。
这样,他才能超越成见,进入时代精神的心脏,表现出公正和真实:他才能发现真正卓越的人物,并把其从不幸的或默默无闻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他才能发现人类真正的良心。
在此基础上,他还要有奇异的表现力、艺术的清晰度。
这样,他才能够用他的笔写出天才的魂。
譬如,勃兰兑斯,这位丹麦伟大的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虽然他的《人生》被选人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但中学生朋友很可能来不及注意他的恢弘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欧洲年轻的知识分子们曾奉之为圣经――更可能注意不到他的传记作家身份,我国学界也只是极少数人才谈及,勃兰兑斯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传记作家,他写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巨匠的传记:《莎士比亚》《歌德》《伏尔泰》《米开朗琪罗》《尼采》。
在尼采四处碰壁之时,勃兰兑斯是欧洲大陆首先认识到尼采价值的人,其所著《弗里德里希・尼采》一书,是对尼采最早的介绍。
作为文学家,勃兰兑斯以艺术的眼光来感受尼采的天才,他发现,尼采所有的著作都体现着~种伟大的独立或孤立的品格,他描述尼采这个最孤独的人:“他生活于人类世界之外,徜徉于山问那清冷、明澈的泉水之间。
”他们通过彼此的著作和通信互相了解、建立友谊。
尼采在精神陷于疯癫前,曾给勃兰兑斯寄出了最后一封信,他用铅笔写道:“您曾经发现过我……”灵魂的呼应,天才的相惜……大传记作家和他所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还有我们熟悉的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他26岁时写了《渴望生活――凡・高传》。
写这部书的动因,就是在绘画艺术领域训练有素的欧文,斯通,被凡・高的艺术世界所震撼。
他为了了解凡,高,找到史料依据,背着行囊,追随凡・高的踪迹走遍了欧洲,到过凡・高住过和作画的每一处房间,跋涉在法国南部的田野上,看凡,高曾经看过的麦田和阳光……这部感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书,当时曾被美国的十七家出版社拒绝。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阅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阅读茨威格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斯蒂芬 茨威格的主要著作
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痪的少女艾迪特,出于 同情常去陪伴、关心、帮助她,天长日久,使艾迪特萌生了爱情。霍夫米 勒发觉艾迪特倾心于自己,便惶然不知所措。经过一番痛苦、矛盾的内心 挣扎,霍夫米勒出于同情和怜悯而答应与艾迪特订婚,但旋即后悔。艾迪 特得知霍夫米勒毁约,痛不欲生,跳楼自杀。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生于维也纳 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十七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后来游历世界各地,结识 了罗丹、罗曼·罗兰等文化名人。二战期间被迫流亡,最终不堪折磨,于 1942年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自杀。
《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巴尔扎克》以细腻的文笔、生动的笔触记述 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描绘了巴尔扎克的独具 个性的幻想与追求,艰苦的写作生活,以及与同时代名人、朋友及家庭成 员的交往,将巴尔扎克的痛苦与欢乐作了人性化的展现。他的代表作《人 间喜剧》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苏格兰女王》是2006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她的精神生活还没有 真正开始,而她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在未满25岁时,她的人生实际上就结 束了。她参加过两个丈夫的婚礼,失去了两个王国,曾在犯罪的黑暗道路 上徘徊,还蹲过监狱,但每一次她都能再次登上王位,登上婚礼的圣坛。 她的生命就像是火焰,火焰的反光几个世纪后还在闪耀。 就在她被送上 断头台时,她为自己准备了血红色的内衣裙和齐肘长的血红色手套,以免 受刑时刀斧迸起的鲜血溅洒在她的衣服上太刺眼。
《马来狂人》,又译作《热带癫狂症患者》。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 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 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描写了一个医生出于法律抑或私欲,拒绝帮 一位贵妇堕胎,但后来又后悔,甚至因此而变得神经。可怜的贵妇最后死 去,固执的医生誓死替她保守死亡的秘密。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是心理的 “惊悚剧”。
高尔基称茨威格啥
俄国大文豪高尔基称茨威格是“世界第一流的作家”在世界文坛中,一个流亡作家死于异国,却由异国政府为他举行国殇,史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是第一个。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惨遭纳粹迫害的茨威格是20世纪享有最多读者的德语─犹太作家,他一生没有得过任何文学奖项,却被视为“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俄国大文豪高尔基称茨威格是“世界第一流的作家”。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全国人民,尤其是湖北人民、武汉人民都处在一个艰难的时刻,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春天的阳光早日普照华夏大地。
大约一百年前,在1918年至1919年间,也曾经有一场致命的流感袭击欧洲大陆,导致2500万人死亡。
今天我们从那个时代作家的作品里,还能窥见当时这场灾难的影子。
奥地利作家茨维格在他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写到一位单亲妈妈和她的孩子相继被流感感染,孩子和这位女子先后离世。
这位女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自己暗恋了十八年的人写了一封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这部书信体的小说。
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茨威格,1881年出生于富裕的犹太人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结交同时代的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
创作范围包括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其中小说和传记成就最为突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说到小说,通常人们认为是虚构的东西,文中所写经过了艺术性夸张,往往距离事实较远,无法采信。
这种看法只看到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和传记相比,小说不会显得更不可信,因为传记有时候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会故意将一些真相避而不谈,另外一些事件却又会虚饰或者杜撰。
而小说既然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已经是虚构性的作品,放开手脚后的作者却往往不再吝啬植入无数的真实细节。
一本优秀的小说,往往比传记更加写实,《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样的小说。
这是一本谈爱情的小说,而且谈的还是爱情之中最苦涩的一种——暗恋。
茨威格
“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的桂冠送给了茨威格。
奥莉维亚· 德· 哈维兰 (1916年——) 琼· 芳登的姐姐 《乱世佳人》中扮演 善良贤淑的 梅兰妮
赏 析:C太太从苏格兰有钱的乡绅世家嫁入名门
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四十岁开始孀居,生活变得“空 虚寂寞”、“令人恹闷欲绝”,她表面保持平静,其实 充满“令人难受的、象是一阵胀塞胸臆的恶心似的内在 空虚”,这种压抑使她格外地渴望激情,她希望到“一 处人生巨轮旋转得最为迅速的地方”,以“欣赏别人情 感激荡”填补自己人生体验的缺乏。当她被一双充满狂 热激情的手吸引,继而被手的主人秀气、充满孩子气的 无助的脸激发出强烈的母爱,再到转化为不顾一切的情 爱,女主人公的激情迸发犹如火山喷发,无法自控。这 个在二十四小时内发生的疯狂故事其实是长期压抑下的 必然的激情爆发。 C太太:“只有从来不曾有过激情的人,才会在一生 中可能出现的唯一瞬间,表现出这般雪山突崩、这般狂 风乍起似的激情:多少年废弃无用的生命力忽然倾泻出
因为她不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把深沉的、痴情的爱,写 得那样崇高,“真是一部惊人 的杰作”! 高尔基:“你写得真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 由于她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心曲 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 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我不 知道有哪一位作家,能用这么 一种对于女人无限尊重而且体 贴入微的态度来描写女人。”
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情欲的影响 使道德举动更人性,道德引领使情欲最终归属于 崇高情感或社会规范之下。目的是 促进人们道德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更新与提高。
为什么茨威格对 女性倾了格外的关注?
茨威格出身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血统的资 产阶级家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 为一名知识分子,特别是作为一位富有同 情心、性格内向而感觉敏锐的艺术家,他 痛切地感受到经济的萧条和道德的沦丧给 人类尤其是女性带来的不幸。 女性在社会、婚姻、家庭中往往处于不 受尊重与无可安慰的处境。因此,展示女性 的情感天地、生活遭遇,同情她们的不幸, 赞美女性的馈赠和牺牲,就成了茨威格小 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欲与文明
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爱欲与文明摘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讲述陌生女人把自己痴狂的爱情奉献给了从不曾想起自己的作家R。
这种爱恋可以看做“本我”无意识无限放大。
两个人肉体的一次次接近,带来的却是精神上的更加疏离,性爱与情爱是互相冲突的,也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本文将从爱欲与文明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
关键词:爱欲;文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是二十世纪欧洲三大著名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高中甫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给茨威格的创作“打开了通往人的幽暗的精神世界的大门”,茨威格被罗曼·罗兰冠以“灵魂的猎者”,就是因为他善于把握人物的心理,他尤其非常善于刻画女性的心理,能够深入刻画特定时代的女性形象和心理,因此被高尔基盛赞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刻画出一个个爱情中的女性形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以书信体内心独白的形式,讲述了女子从十三岁开始暗恋一个作家,十年间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终结才将自己埋藏的痴情讲述给自己的爱人,而悲剧的是终其一生,这位作家从未认识过她,从未想起过她。
作者对这个女子赋予的不仅是同情,更是灌注了自己对与爱欲与文明冲突的精神思考。
一、爱欲萌生哲人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将爱欲定义为:“是使生命体进入更大的统一体,进而延长生命并使之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努力。
”真實的爱应该是集情爱与性爱为一体的,它追求全身心和多层次的本能快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题之一。
作家R搬来的那天,少女看到了R的很多新奇东西:有印度神像,意大利雕像,色彩鲜艳的巨幅绘画;有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很多书,有法文、英文的,她完全不认得的书;她自己却只有十来本廉价的书,她周围粗鄙的邻居,贫贱的生活环境,鲜明的对比之下,女孩的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当她见到这个英姿勃发的年轻人之后,便深深的爱上了他。
她的爱带着少女之气的纯真与懵懂,也带着崇拜、敬畏以及仰慕之情。
金句素材:茨威格: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等
金句素材:茨威格:勇敢是处于逆境时的光芒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茨威格擅于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人性以及人类的灵魂暗影,因而在他的笔下,刻画出了一个个颇具线条美感与肌理的历史人物雕像。
弗洛伊德评价说,“他表达的思想极为贴切,看上去像是透明的衣衫熨贴在古典雕像身上。
”茨威格擅长抒写心灵和情绪的激荡,被誉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在茨威格并不漫长的人生里,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自此成为心灵的流浪者,故乡的囚徒。
茨威格于1942年在巴西自杀。
有两种作家可以称之为伟大:一种是具象出背景里最格格不入的那个人,描述对时代的抗争;一种则是将一个人融入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描述时代的缩影。
如果第一种的代表是卡夫卡,黑塞和加缪,那么茨威格便是第二种。
他把人性看的如此透彻,以至于每个人都能在他笔下找到自己的影子。
1、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2、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3、苦难只能激发出人的潜能,而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
4、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
5、安静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氛围。
正如一只装满液体的瓶子,摇晃过后,一旦安放在桌子上就会出现沉淀物。
茨威格小学课文
茨威格小学课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一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字。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小学六年级课文茨威格
小学六年级课文茨威格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夹缝中的生存者——探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性形象
R沉湎于玩乐 、寻花问柳的行为在小说中形成
鲜 明对 比。 后 来 , R 在 两 个 月 的 时 间里 就 把
世界嗖嗖吹进他安静的屋子。他感觉到一次
她遗忘了,这一举动意味着他 自绝于对女性爱 的忠诚世界里 ,扎进 了金钱 、淫欲 的男性世界 中 ,也成为 R的悲剧所在。在对 比中,作家 R “ 感觉到一次死亡 ,感觉到不朽的爱情 ,一时
李 佳 604) 101
( 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四川 成都 西南
摘 要:斯蒂芬・ 茨威格在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塑造了一名救赎者 边缘人和悲剧儿的女性
形象 ,描绘 出一名执着女性 的心路历程 。她敢 于 自 ,以书信为载体来夺取 自己的话语权 ,从内部消 救
解着父权制的权 威。但她又不得不向社会现实低头 ,成为夹缝中的生存者 。 关键词 :救赎者 ;边缘人 ;悲剧儿
现 ,她们没 有 言说 的权 力 ,更 不可 能获得 完全
的独立 , 仅仅是一种繁衍的工具 在父权制意
识 形 态 占据 主 流 的社 会 中扮演 着父权 制 为其 规
家 R ,意味着她开始建立一种 自认 同机制 , 这是她 自我救赎意识崛起的标志 。然而 ,在一
个 父权意识 形 态 占据 中心 地位 的社 会 中 ,陌生
年 生 E的时候 为 他送上 玫瑰 花 ,一人 含 辛茹 苦 1 地养 育孩 子 。这 种数 十年 如 一 日的守 候 与作家
读完信的时候 ,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地坍塌了 :
“ 花瓶是空的,多年来在他生 日的时候第一次 是空的。他全身觳觫一怔 :他觉得 ,仿佛一扇 看不见的门荡 。 陌生 女人在 生命 垂危 的 时刻提 笔写 信给 作
语体系的强烈愿望,体现出作家对女性无边界 的人文关怀。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负责人信息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负责人信息自然情况:姓名:朱旭晨性别:女出生年月:1964.11民族:汉政治面貌:中共党员最后学历学位:研究生,博士职称:院聘教授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在院系:文法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奖励:曾获得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学术兼职: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高等教育经历:1981-1985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2000 吉林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2001-2002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所高级访问学者2003-2006 复旦大学学习,获文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6-1994 有色金属管理干部学院工作,基础部秘书,讲师1994-2000 北方工业大学燕郊校区工作,人事科科长、师资科科长,副教授2000-2003 华北科技学院工作,人事科科长、师资科科长,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2006- 燕山大学工作,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副主任,副教授论文:1.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中国文学研究 2010.12.张爱玲传记研究综述浙师大学报 2010.13.也谈《小团圆》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4.跨越时空的谋合与约见:解读电影《时时刻刻》文化艺术研究 2009.15.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浓缩电影文学 2009.116.张爱玲传记写作与研究综述中华传记文学(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9.77.由《论张爱玲的小说》谈起——读金梅《傅雷传》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68.浅析自传与他传对传主身份认同的差异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9.39.关于人物传记写作中史实辩证问题的思考蚌埠学院学报 2009.310.不同版本现代文学史教材对鲁迅及其作品诠释的比较燕大学报 2009.211.新时期以来不同版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览胜沙洋师专学报 2009.212.满架南瓜满院猫:伉俪诗人刘沙、马乙亚生活写真海港区文艺 2009.113.花开之地吾见其迹:读《生命的呐喊》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114.人与文之间:张爱玲传记写作路径分析兰州学刊 2008.815.论孔子的文学观东岳论丛 2008.816.笃实与信仰:论张雅文的纪实文学北方论丛 2008.517.穿越世纪的彩虹:读《谢冰莹大传》中国传记文学 2008.418.力的存在,力的更移:评《残庙》的记史品质漯河师院学报 2008.419.大提琴一样的生命:《纯律》之安上云形象分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 20.张爱玲:不同文本的差异记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7.4 21.思想、良知、勇气——顾准思想述略沙洋师专学报 2007.3 22.不同版本丁玲传对传主认识的差异分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2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6索引)23.创作在作家传记中的表述:以张爱玲传记为例燕山大学学报 2007.1 24.中国早期女作家自传写作及其文类意识的自觉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5索引)25.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写作综述学术界 2006.926.肖凤:新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写作第一人燕山大学学报 2006.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4索引)27.感悟梅娘书屋 2006.328.爱情棉花糖——《寻找地铁出口》意象分析北极光 2006.229.真爱无告的生命痛楚柳州师专学报 2006.225.传记事实的真实与伪真实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4全文复印)30.紫罗兰——张爱玲成名舞台读者导报 2005.11.2531.张爱玲长篇《连环套》腰斩探因读者导报 2005.11.1132.灵魂的猎者:茨威格求索 2005.933.温婉细腻丁言昭作家文摘 2005.8.1934.温婉细腻——女作家与女作家传记读者导报 2005.7.2235.婚恋中的郁达夫书屋 2005.736.简单显曲折平凡见功力写作 2005.737.张爱玲笔下月亮意象中的比喻修辞学习 2005.638.真实埋藏于伪真实之中文学自由谈 2005.639.王一心的传记意识与艺术追求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5.640.付出的欣慰——评全展《当代传记文学概观》湖北陨阳师院学报 2005.441.“是但”而执著的草暖文学报 2005.2.1742.生命凝思结硕果考证剖析集大成——读金梅《悲辛交集·弘一法师传》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243.刘庆邦中长篇小说的自叙性分析文艺争鸣 2005.244.《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艺术北方论丛 2005.145.都市梦影——常聪长篇小说《寻找地铁出口》评述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546.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戴望舒《寻梦者》赏析写作 2003.1147.文各有体体制先行写作 2002.1048.莫言《夜渔》中的幻觉幻化艺术写作 2002.949.王朔给我们带来什么—商业化写作价值分析写作 2002.450.幻觉幻化艺术在莫言短篇小说《夜渔》中的应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451.高校教师考评工作引起的思考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352.浩然的创作经历及其对文坛的贡献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2.253.评王朔小说的语言特征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2.154.艳阳天下写苍生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特刊55.关于优化我校中青年教师群体结构途径的探讨煤炭高等教育 2001.456.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思考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57.刘绍棠文学创作文化意蕴初论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258.王朔商业化写作的现实语境分析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59.模糊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260.紧扣时代脉搏捕捉经济新闻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161.关于新闻舆论导向的思考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162.大众传播的异化现象有色金属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8.4著作:1.秋水斜阳芳菲度:中国现代女作家传记研究,专著,28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2.小说创作美学,合著,10万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3.美国教师矫正你的英语口语错误,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4.新编学生规范词典,编者,7万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5.广告写作实例全书,主编,20万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科研:1.20世纪中国女性自传散论,河北省社科基金,HB2009G15,主持2.不同版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比较研究.河北省教育厅.2006 省级完成主持3.河北地域文化与《邯郸记》.河北省社科联.2006 省级完成3/34.浩然现象的历史文化思考河北省教育厅2006 省级课题完成3/85.晋察冀诗人群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课题2008 省级课题完成5/56.京东文化研究.华北科技学院.2001 市级完成2/77.20世纪美国女性作家自传研究.天津市教委.2007 省级在研3/88.当代传记作家作品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级在研 2008,2/39.中外传记经典研究,燕山大学博士基金,2006-2010,1/1。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导语: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像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欢迎各位阅读与借鉴。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七难忘的经历参考资料
《难忘的经历》参考资料一、灵魂的猎者──茨威格20世纪的德语文坛有这样一位作家,他竭力进入人的内心深处,并以其多彩的笔触将那神秘的世界展示给世人。
托马斯·曼称赞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高尔基推崇他“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他的好友罗曼·罗兰说他是一个“灵魂的猎者”。
因为他用手中的笔如一把手术刀一样,去解剖他的人物,如一架心电图仪器一样,去展现他们的心理活动,去描绘意识的流程,去展示情欲的力量。
这个人就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是犹太商人,经营着一家纺织工厂,母亲出身于一个犹太银行世家。
殷实富裕的家庭使茨威格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培养出他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但茨威格所喜欢的不是已经丧失活力的旧的文学,而是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活的文学。
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这样写道: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时,他在课桌底下看的是尼采和斯特林堡的作品;在拉丁文语法封皮的书的里面是里尔克的诗。
对新的知识的追求,对一切新鲜事物的热衷,特别是在文学咖啡馆经常性地交际活动,使得这个中学生,既结识了他所敬仰的一些作家,同时在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上也远远超出了业余爱好者的水平。
用茨威格自己的话讲,他在判断力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上,已超过那些著名的批评家。
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随后他的诗歌相继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到进入大学时已发表有近二百首之多。
虽然他在同一时期也发表评论和创作小说,但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的。
1900年茨威格进入大学,他先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文学史,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
1901年他着手从自己中学时代发表的诗歌中选编成一个集子出版,这就是他的第一部共收有50首诗歌的《银弦集》。
1902年他在维也纳的《新自由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出游》,出版了他翻译的波德莱尔诗文集。
茨威格小说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试析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摘要茨威格立足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汲取现代观念与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创作。
在其小说中,茨威格深入到人的潜意识,运用心理描写手法,深刻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影响。
而茨威格的独特的心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给小说带来了高超的艺术感染力,使其小说兼容并蓄,引起读者内心的强烈震撼。
关键词:小说斯蒂芬·茨威格心理现实人物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心理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堪称心理描写大师,他将一生的感受和见闻以细腻的文笔和真挚的感情融进其小说中,通过小说表达他对博爱与自由的追求。
一茨威格的小说与心理现实主义源起传统的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扩大了表现内容,丰富了表现手法。
心理现实主义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表现范畴为“心理”和“现实”,两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即通过人物的心理反映心灵化了的现实,同时,心理描绘一定要与客观现实结合,成为对象化了的心理,实现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完整统一。
茨威格立足于欧洲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在汲取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基础上,以心理现实为特征,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作品题材切合实际,既有战争时代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又有战前的纯美爱情,其小说演绎着人性,充满了诗意,形成了心理现实主义的独特风格。
在20世纪末,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社会处在动荡不安中,使人们的生存和自由受到威胁,理想和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矛盾性,人们内心陷入了彷徨苦闷的境地。
文学创作希望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探索来使人的本能获得自由;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无情地破坏了原有生活的和谐,加深了作家们对实现理想的无望,使他们感受到了人生深刻的孤独,内心的使命感让他们开始关注人的灵魂深处,力图唤醒人们的精神世界、重拾道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 制作者:易丹
一、作者简介
1.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 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2.第一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 4.1941年,写下小说《象棋的故事》 5.1942年2月22日与妻子一同离世
代表作:《初次经历》、《热带癫狂症》、《情感 的迷惘》等
三、作品分析
1.爱 陌生女人对作家R的爱是一份最干净、纯粹的 爱情!在一个我只想要牵了手就能结婚的爱情, 却活在上了床也没有结果的时代里,这种充满激 情、无怨无悔的爱更如污泥浊水中亭亭白莲般弥 足珍贵! 2.女性是男性眼中的“他者” 陌生女人处于一个“被观察者”的地位,男 性以自身性别的角色描画塑造女性。 陌生女人是漂亮的、青春、始终默默地爱着作 家R,并不给他增添一丝烦恼与累赘。
送给大家的一句话
与其等待别人来爱你,不如 自己学着多爱自己一些!
备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收录于《热带癫狂症》个 爱恋他的神秘女人的一生! 陌生女人迷恋作家R的一生
少女痴情 青春激情 流落风尘
罗兰罗曼说:茨威格是一个灵魂 的猎者。
列夫托尔斯泰说:由于对您的女 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 以及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 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泣 了起来。
第8课《列夫 托尔斯泰》-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学生版)
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形貌的手法,体会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体会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感悟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一、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
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等。
二、故事背景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了“列夫·托尔斯泰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
同年9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
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托尔斯泰传》。
三、文体知识传记定义: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情况下按时间顺序叙写传主的人生历程,记写人物的主要事迹,突出人物形象。
但有些传记,先用一段文字叙写人物的人生历程。
再叙写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分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特点:(1)内容真实。
这是写好传记的根本原则。
内容表述上不虚构,不歪曲;不粉饰,不虚美;不受流俗侵扰,不为尊者忌讳。
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人物言论、行动等都要言之有据,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但是传记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2)材料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世界上还找 不到一种类似 的设施 与之相 比较 。 ’ ’ 当
茨 威 格 意 识 到 学 校 就 是 一 座 兵 营 ,“ 意 味着抢铺 、 荒
漠、 无聊”时, 咖啡馆就是他 中学时代开拓眼界 、 提高
自己、 增 加 知识 和提 升文 学艺 术 素养 的一 个 场所 。
茨威格的母亲, 精通数 国语言, 爱好 音乐、 戏剧 , 经 常出入维也纳城堡剧 院和音乐会 , 对儿子的教育十 分 关注 。 茨威格就是在这样一个开明和富有的新式犹
至 到 了狂 热 的地 步。 并且, 他 还 不 断 给 自己仰 慕 的作 家、 诗人、 艺术家写信, 这 种 精 神上 、 思 想 上 和 创 作上
时的帝国灭亡。 然而, 奥匈帝国濒 临覆灭的交替之际却 正是其 历史上科学和文学艺术生机勃勃的时机 。 如茨
威 格所 言 :“ 维 也 纳 是 西 方 一 切 文化 的综 合 。 ”当时 的 维 也纳 文化 艺 术 界形成 了一个 百家 争 鸣的局 面 。 茨 威 格 生 于 一 个 犹 太 家庭 。 茨威 格一家 , 以 及 当
l I I 1 ] l f l i 2 I ; i i j l ! ! I j i i j ! l ; j 团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寂 寞 的茨威 格
@ 钱 定平
常疲倦 , 我 生命 中的 一 年 半 时 间, 完 全 脱 离 了文 学, 只 做一 些 陌生 的工 作 并 一 直 烦 躁 不 安 , 我 的 力 量 真 的 到 了尽头 。 ” 他 对这 场 民族 之 间进 行 杀 戮 的战争 也 开始 厌 恶 和 怀 疑 了c 就在1 9 1 6 年, 他
基础 。
讨厌、 小里小气 、 把一切视为交易、 只讲做 买卖 、 无知
无识… 一 ” 而 “ 要 把 自己 和 整 个 民 族 从 金 钱 的 不 幸 中 拯救出来” 。 茨 威 格 的父 亲就 是 这 类 犹 太 人 中的 一个 典 型。 在 他们 身上 , 追 求 财 富不 是 目的 , 而 是 进 入 更 高
到萨 尔茨堡 , 人 们 就 立 刻 被 这 两 样 东 西 所
“ 君 临 ”、 所“ 左右 ” , 叫你 的 神经 和 五 官一 起 喘 不
过气来 。 不管人们 走进萨尔茨堡的哪个 角落, 那座
城 堡 老 是 高 高地 、 威严地、 洞 察一 切 地 俯 视 和部分。 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茨威格结交了许多文学艺
术 界 的朋友 。当他 开 始意 识 到 自己创 作 上 的不足 时 , 听
时居住 在维也纳 的多半犹太家 庭都属于 “ 进步 ” 的犹 太人, 他们从 内心都 在避免成 为 “ 道德上不可靠、 令人
取 了德默尔 的建议, 在 之后 的一段时间翻译 出版了不 少 诗人和作家 的作品。 这为他 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
大学毕业后, 茨 威 格 把 一次 出 国旅 游 作 为 给 自己 的奖赏。 在 同 时代 的 作 家 中 , 很 少 有像 他 这 样 酷 爱 旅 行 的人 。 旅 游 对 于 他 来 说 不 仅仅 是 观 光 、 游览, 他赋
层 次的文化生活的手段 。
“ 必 须 知 道 维 也 纳 的咖 啡馆 是 一 种 非 常 的设 施 ,
予它一种认识人生的价值。 他在一封信 中写道 :“ 旅行 对于我的意义是去克服一种 内在的惰性 , 去 抗拒 把我
逼 入 狭 窄之 中的动 力法 则 。 ” 茨威 格不仅 是一位作 家 , 还是一个 狂热 的收藏 家, 在 伦敦 时, 他 为购 得一 幅布 莱克 所 画 的 《 约翰 王 》
奥地利萨尔 茨堡是个 拥有 1 2 万人 口的 城 市 , 以两样 “ 宝物” 出名 。 一 是 耸 立在 山上 的古 堡 , 叫作 “ 萨尔 茨 堡” , 二便是 音 乐神童 莫扎 特 。
一
发表了渴望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欧洲统一 的文章
《 巴贝 尔塔 》, 随之 1 9 1 7 年 他 完成 了反 战戏 剧 《 耶 利米》 。 第一 共和 国 时期 是 茨 威格 创 作 的鼎 盛 年 代 。 他 的大 多 数 重 要作 品 , 诸如小说集 《 热 带 癫 狂 症
“ 心 灵捕手 ’ ’茨威格
@马 竹
1 9 世 纪末期 的奥匈帝国, 是 个多民族 国家 , 到1 9
世纪末 , 它 的 兴盛 期 已过 , 国运 衰 微 , 帝 国 内部 的民族
太 家庭 中成 长 。 在 奥 匈 帝 国末 期 的科 学 和 文 学 艺术 勃 然 兴 起 的氛 围 中受 到 熏 陶 , 在 咖 啡 馆 文化 的 环 境 中得
矛盾 日益激烈, 欧洲列强 间的争夺 日益频仍 。 N2 0 世
纪初, 第一 次 世界大 战爆发 , 终 于导 致 这个 曾经 显 赫 一
到 陶冶, 从而步 ^ 社会, 走上文学之路。 茨威格是一个早熟而勤奋 的作家 , 从中学时代茨 威 格就 对包括戏剧在 内的艺术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 甚
一
战开始 时, 茨威 格无 法 摆 脱 高涨 的民族 主
义和战争狂热给他带来的影响 , 他总想为战争做
点什 么 。 后 来 茨 威 格 在 战争 档 案 处 服 役 。 但 随 着 战事 的进 行, 对 战况 的了解 , 他 厌 倦 了他 的工作 ,
1 9 1 6 年 夏 天 他 在 致 友 人 的一 封 信 中写道 :“ 我 非
而欣 喜万分。 此后他 不 断收集一些 作家 的签名和手 迹, 为收藏一位艺术家的画稿、 乐谱手稿而不遗余力。 他称 , 这是他业余爱好 中最有诱惑力的一件事。
W E N S H I D A J I A /9 3
~ l
i
家1 w H 队 m / 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