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优质教案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案2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第二部分课堂教学设计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1 •知识识记要求学生了了解春秋战国起迄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2 .能力培养①让学生在“战国七雄形势图”上填出七雄的地理位置,训练识图能力。
②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③分析各国变法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④引导学生将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址的挖掘和保护与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培养现代意识。
3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善于用人、纳谏并进行改革是一些诸侯国得以强盛的重要原因。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③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促进了四川成都地区的农业发展,成为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之一。
〖教学要点〗1 .重点商鞅变法2 •难点讲清楚商鞅变法是朝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需要。
〖教学分析〗1春秋时代①讲清东周概念、起迄年代及主要特征。
②分析春秋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国地位的变化以及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原因,从而了解大国争霸的历史背景。
③介绍“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调齐桓公是五霸中的首霸。
④强调争霸战争是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争霸战争体现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争霸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2 •战国时代①结合“战国七雄形势图”,向学生简要介绍三家分晋的简况,讲清七雄的地理位置,并配合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战国七雄的方位,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
②“战国七雄”的七个大国是同时并存的,与“春秋五霸”的五个霸主先后出现有所不同。
③“尊王攘夷”旗号的打出和收回,说明经过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周王室更加衰微,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吞并,在客观上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④强调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和目的,并突出魏国的李悝变法以发展农业为主,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强兵为主,而秦国商鞅变法的主要特征以法治国。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1教学目标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的: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措施,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意义。
能力和方法: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功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采用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及意义。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的评价教学难点: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商鞅变法的某些措施的含义及作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3分钟):课前放音乐《幽灵盛典》点缀后面要放的《五马分尸》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完成今天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来比一比这个动作(V)找找默契,非常好!当我们翻开过去的历史,听闻酷刑,不寒而栗。
请同学们带着平常心态观看这触目惊心的一幕。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32秒钟,表情:摇头说,惨啊,真的是太惨了,血腥!这就是我们古代刑罚中常说的五马分尸,也就车裂,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改革家曾遭此刑,他是谁呢?(生答,),那为什么他会受此刑呢?这就要追朔到他的那场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番,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吧!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我们共同学习第8课商鞅变法。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以商鞅变法为核心,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为什么“变”?怎么“变”?“变”的结果怎么样?快速解剖教材从44页至47页浏览一下,实际上这3个问题分别指的是哪一些?看哪一位同学表现最积极?学生:指出三个教材子目即给予大力鼓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案华东师大版2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晋楚争霸与城濮大战,了解南方的吴越争霸,掌握战国的形成过程、名称、方位及长平之战的影响。
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只有改革,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乡土历史-齐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善于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问题导学,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国不断改革,是国富兵强的根本。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
齐、争霸体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军事特点。
两国都通过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齐国凭借政治威势,晋国凭借军事胜利,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由此,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春秋战国的朝代特征,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山东物产丰盈,人杰地灵。
谁能说说看,为什么称山东称为齐鲁大地?齐国古都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引出课题。
提问:东周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取名春秋战国?(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一)春秋与战国1.齐国东方,盛产鱼盐。
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以及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及商鞅变法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探讨商鞅变法的成败原因,从而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
2.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表等形式,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好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商鞅变法的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然后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土地制度改革、行政区划改革、军事制度改革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我看 商鞅变法 -探究活动(一) 教案 华东师大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我看“商鞅变法”——探究活动(一) 教案活动目的:①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及意义。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活动准备:①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以及与商鞅变法相关的书籍、文章,或在网上查询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商鞅变法。
②教师根据史实设计关于商鞅变法措施等方面的文字并制成幻灯片。
文字叙述要通俗易懂,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对教材相关内容作适当拓展和充实。
③教师还需思考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好积极引导的应变准备。
活动步骤:①教师首先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商鞅变法的背景,引入正题。
②由师、生分别扮演奴隶主贵族守旧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派,进行辩论,由此导出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③教师展示有关商鞅变法措施的文字内容,由学生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对商鞅变法的看法,由此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④师生共同探讨商鞅变法的成败,总结对改革活动的初步认识。
活动过程:教师:1996年岁末,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观看话剧《商鞅变法》时,为剧情所动,潜然泪下。
朱总理为什么会对这场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改革如此动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对商鞅变法作一番探讨。
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七雄纷争的战国时代。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此时的秦国,地处西方,在七雄中最弱小、最落后。
秦孝公感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立志要使秦国富国强兵,为此,他向天下广揽贤才。
这样,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识记: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础知识。
二、能力培育:讲述有关商鞅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分析商鞅变法成功仍是失败,培育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期变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都江堰是我国古代闻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他增进了四川成都地域的工业进展,成了历史上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之一。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教学难点:讲清楚商鞅变法是时期进展的需要,也是秦统一的需要。
教学方式与教具:多媒体图片展现法教学进程:温习第五课的内容一、“上古三代”指的是哪三代?二、我国得第一个王朝是哪个?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明的王朝是哪个?出土文字指的是什么?4、宗法制的基础是什么?核心是什么?五、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诸侯应履行什么义务?导入新课:问:大伙儿听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吗?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忙训练军队,任用贤达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都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了吴国。
那个故事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片段,那时还有许多如此的故事,今天就让咱们一路走进如此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学习第六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一、春秋战国时期上节课咱们已经讲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致使了西周的衰亡,他的儿子周平王与公元前770年将首都向东迁到了洛邑,,咱们把这一事件作为了周朝的分界限,将周朝分为了西周和东周两部份,其中东周又分成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引导学生在书上找出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刻并当堂提问周朝分为那两个部份,其中的东周又分为那两个部份。
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到了东周,周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各国诸侯不在吧周天子放在眼里,慢慢再也不有诸侯向周天子进贡,链接襄王无钱下葬的故事。
各国诸侯各自为政,形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五篇模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五篇模版]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目标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感悟顺应时势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确定以上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历史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的日益强大和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不久,基本上能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
但对本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由于商鞅变法是当时社会变革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何以顺应时势,为秦的强大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本着启发式的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课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采用作图法;对本课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对本课商鞅变法的影响采用探究法;三、说学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 D 2 C 3 C 4 A 5 B 6 铁农具和牛耕 7 李冰 都江堰 防洪灌溉 8 封建统治 封建经济 9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封建 10 地主和农民
11(1)商鞅 秦孝公 (2)地主阶级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制贵族的统治。(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怎样进行改革变法呢?
9.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10.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和的矛盾。
提高训练
11.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⑴材料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的尖锐
5.战国时期是
A.奴隶社会的衰落时期 B.封建制的确立时期
C.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D.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时期
6.和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7.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工程。
8.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发展,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
五、课后作业
必做题: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江堰—青城山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一、春秋与战国
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从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
2、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的旗号,以避免、
为理由,要求其他国家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3、春秋时期、、、和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4、公元前475年到秦灭六国这段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5、战国初年,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连同春秋以来一直存在的、、、秦四国,是当时最强大的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四)拔高思考题:
1、课本P41页思考与讨论
2、对于商鞅变法有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也成功了。有人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但商鞅失败了。你选择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五)谈谈本节课感受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
A齐国B楚国C魏国D秦国
2、春秋时期,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的目的( )
A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B为了尊重周王
C为了国家统一D为了发展各国经济
3、战国七雄中,位于山东境内的国家是( )
A燕国B秦国C鲁国D齐国
4、下列各项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A推行分封制B建立县制C奖励军功D编定户口
年级
七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协作教师
设计时间
授课时间
总 课 时序 数
授课人
学习内容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学习
目标
1、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习重点
商鞅变法
学习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了解战国七雄、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情景导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战国七雄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问题思考(p.34)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商鞅变法背景、内容、意义。
1. 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及商鞅其人其事。
2.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军事(p.35)。
3. 变法的意义:(p.35)。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材料研读(p.35)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教师以《都江堰示意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为什么要修都江堰?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型
新
课时
1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 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了解商鞅变法、战国七雄、合纵与连横等基本史实,感 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 展的总趋势,
能力目标
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 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情感目标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内容分析
重点
商鞅变法
难点
商生活动
时间分配
一、导入新课
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的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书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
二、讲授新课
1.战国七雄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力”与“战 国形势图”,默读第一部分,并思考: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 们分别在什么位置?教师简单介绍“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有何特点?简单介绍“长平之战”。
4、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和平统一,过安定的生活。
1、生:小组讨论。并由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2、生:能理解商鞅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能说出其中一、二即可。
5
30
5
5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学案1 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一、变法的前夕1、客观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总体特征(2)秦国:2、主观原因:(1)秦孝公:(2)商鞅二、变法的措施及作用:【整理记忆】三、商鞅变法的结局、历史意义。
【合作探究】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
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请回答:(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了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有效训练】材料一如图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4)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基本作业】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教案1 华东师大版
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课程标准】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商鞅在秦国从政的史实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目的、经济措施、作用的学习,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时势造英雄。
杰出人物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2)“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指导思想。
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商鞅“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思路】王充在《论衡·书解》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即商鞅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战国进入中期,由于列国都急于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变法改革运动也被推向高潮。
在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是2016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主要讲述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商鞅变法等内容,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场面。
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奴隶制度解体和封建制度确立的重要时期,新旧两种体制的交替,社会变革与动荡相互交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春秋战国的起讫年代,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让学生在“战国七雄形势图”上填出七雄的地理位置,训练识图能力。
3.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述有关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善于用人、纳谏并进行改革是一些诸侯国得以强盛的主要原因。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变法,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一、导入新课:
电视剧《芈月传》红遍了大江南北。
在剧中秦王嬴驷屡次提及商鞅,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秦国是怎样实现富国强兵的?商鞅的命运如何?就让我们怀着好奇之心一起来学习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二、学习新课:
(一)第一板块:一春秋时代(列国并立时代)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提示要点:(起止时间、旗号、春秋五霸、首霸)
(1)引导学生关注城濮之战、邲之战、葵丘会盟。
(2)齐桓公简介(姜小白)。
(3)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4)简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5)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反映了我国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6)春秋时期的成语和历史典故。
2.对比《春秋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
补充介绍: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开启。
齐国原来的国君应该姓姜,例如齐桓公,名字叫姜小白,结果大夫田氏强大起来把姜氏废掉后,自己当了诸侯,齐国改姓田了。
所以三家分晋、加上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从春秋五霸升级衍化到战国七雄,可以看出春秋的时候,中原的主要矛盾是南北矛盾,体现在晋楚两国的争霸中,晋北、楚南,南北对峙。
到了战国的时候,主要矛盾就是东西矛盾了,具体表现就是秦国跟关东六国的矛盾,因为关东六国位居崤山函谷关以东,对秦国形成一定威胁。
3.引导学生关注《春秋形势图》观察晋国、楚国位置。
(南北矛盾)
4.引导学生关注《战国形势图》观察函谷关,体会秦国与关东六国的矛盾。
5.出示ppt:战国七雄——战国形势图,识记战国七雄的位置。
(二)第二板块:战国时代(大国对峙)
1.补充:春秋战国时代,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都懂得,要在列国纷争的局势下称霸占先,必须先进行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法改革来强盛国力,变法需要有才能之士,所以到战国初年,礼贤下士已成为普遍的风气。
2. 简介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
(三)第三板块:商鞅变法与秦的强大
1.简介商鞅:姓公孙名鞅。
他是卫国人,又叫卫鞅。
后因在秦功劳卓著封为商君,所以又叫商鞅。
2.表格梳理“商鞅变法的内容”。
3.变法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地主、士兵、农民、贵族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造成的影响。
5.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力量对比表:变法前诸侯会盟时不叫秦国。
6.组织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讨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秦孝公的支持;取信于民;执法如山;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7.战国时期的成语(成语典故):负荆请罪、鸡鸣狗盗、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围魏救赵、一鸣惊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朝秦暮楚、纸上谈兵、价值连城······
三、小结本课:(课件出示)
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动荡,战乱不休与变革的时代。
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振兴,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制度和体制等。
商鞅变法的成功和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就体现了这一规律。
我们青少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应该在感情上和思想上拥护改革,在行动上支持改革,从现在起,就应该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做好准备,贡献自己的力量。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