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教材课程
“情境—模型—情境”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函数的应用(一)”为例
一、问题提出核心素养是本次课改的关键词,指新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及关键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到“情境”一词158次.同时,评价框架的第一个维度就是反映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由此可见,“情境”在教学与评价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教学要求,如何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得学生经历其中,感悟知识和数学本质,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亟待实践的课题.事实上,情境包括现实情境、数学情境和科学情境.一般把应用问题中的情境狭义地理解为“现实情境”.在苏州市的新课程新教材研讨活动中,笔者开设了题为“函数的应用(一)”的公开课,内容选自人教A 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试图将“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二、教学实践1.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一某班学生,学业水平在同年级中较为优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笔者对学生情况十分熟悉.在前期教学过程中,笔者较多通过现实情境或数学情境引入知识,学生对情境的抽象有较多基本活动经验.“函数的应用(一)”主要是利用函数概念及其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所选例题都是分段函数,也是给定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为后续复杂的、需要根据实际背景建立数学模型的应用问题提供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2.教学过程(1)实际情境到数学模型的抽象.师:同学们,在本章中,我们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求同存异”抽象出函数,此后研究函数的性质,目的还是为了解决问题.正如哲学上所说,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如此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本章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即教材第94页的例2,请认真审题.收稿日期:2020-12-24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师发展研究专项”——基于高中数学关键能力的视频案例研究(J-c/2018/46).作者简介:刘炜(1983—),男,中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育与教学研究.“情境—模型—情境”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函数的应用(一)”为例刘摘要: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整合教材资源,以人教A 版教材中“函数的应用(一)”为例设计并实践了“情境—模型—情境”型教学模式,并对应用问题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整合资源,用教材教;构建情境,用问题教.关键词:应用问题;问题情境;教学设计··27例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行驶的平均速率v (单位:km /h )与时间t (单位:h )的关系如图1所示.(1)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并说明所求面积的实际含义;(2)假设这辆汽车的里程表在汽车行驶这段路程前的读数为2004km ,试建立行驶这段路程时汽车里程表读数s (单位:km )与时间t 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相应的图象.生1: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0×1+80×1+90×1+75×1+65×1=360,其意义是汽车在这5小时内行驶的路程.师:很好!其实本图是速率v 随时间t 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图象,是函数表示方法中的一种,从中可以解读到函数的很多信息.此外,要建立函数关系,就需要理清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时间t 、速率v 、行驶路程S 、里程表读数s .生2:由于s =S +2004,因此只需要解决行驶路程的问题.在第(1)小题的启示下,只需要计算t 时刻围成图形的面积,应该要分段,所得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以下过程略.【设计意图】函数的应用,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实际应用”,即建构问题情境中的数学模型,从而解决相应问题.通过该例题,可以明确应用问题的常规解题步骤,即确定研究变量、探寻变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回顾问题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函数类型刻画现实问题的变化规律.同时,函数的应用也可以看成本章的复习课,故应该涉及函数的各个方面,该例题提供了函数表达方式的转化,即图象与解析式的相互转化,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表示函数,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2)数学模型到问题情境的构建.变式:为配合公安部“一盔一带”行动,守护驾乘人员安全,某电动车生产厂家对刹车系统进行了改造.在一次测试中,正常行驶速度为10m /s 的电动车经过某级刹车系统后,5s 内匀减速到停止,即速度为0m /s .(1)求速度v 与时间t 的函数解析式;(2)求刹车路程S 与时间t 的函数解析式,并指出t =5s 时路程S 的实际意义.生3:由于是匀减速运动,即速度v 是关于时间t的一次函数,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设v =kt +b .由于当t =0时,v =10;当t =5时,v =0,所以速度v 与时间t 的函数解析式v =-2t +10.师:不错!在实际问题中还需要考虑什么呢?生3:哦,还有定义域,该函数的定义域为[]0,5.生4:可以把刹车路程S 与时间t 的函数看成v -t 坐标系中函数图象所围成图形的面积,即S =12[]10+()-2t +10t =-t 2+10t ,0≤t ≤5,所以当t =5时,解得S =25,其实际意义是刹车距离.师:此时,回应了“函数的概念”中的“探究”:建构其他可以用解析式y =x ()10-x 描述其中变量关系的问题情境.我们还可以在实际生活或者其他学科中建构吗?接下来,我们围绕教材第95页的练习2展开探究.探究:某广告公司要为客户设计一幅周长为l (单位:m )的矩形广告牌,如何设计这个广告牌可以使广告牌的面积最大?师:现在没有函数关系,因此需要选择变量,并建立目标函数.生5:可以设一边长为x ,则另一边长为l 2-x ,从而广告牌的面积S =x æèöøl 2-x .根据基本不等式,可知S =x æèöøl 2-x ≤æèöøl 42,当且仅当x =l 4时取等号,即··28设计边长为l4的正方形时,广告牌的面积最大.师:如果取l=20,则构建的函数是S=x()10-x,结合变式不难发现,这两个不同问题情境用的是同一函数模型.还可以在实际生活或者其他学科中进行类似建构吗?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生6:抛物线型的拱桥,水面宽10米,拱高25米,行驶在河道中间的船到岸边的距离为x米,来判断一定高度的船能否通过拱桥,也就是可以建立关系式y= 10x-x2,其中0<x<5.生7:一只培养皿中有x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每个细胞的分裂个数为10-x,则分裂后培养皿中细胞的总个数为y=x()10-x.生8:某种化学反应,在封闭空间中,当分子数为x时,温度为10-x,此时空间内的压强可以表示为p= nkT=kx()10-x,考虑是否会爆炸.师:这些构造有很强的人为痕迹,还有吗?生9:物理中的斜抛运动,通过调整速度与角度,可以得到高度的变化是匀速运动与匀减速运动的叠加,即高度h=λ()10t-t2.师:这个例子很好,可以构造较为真实的情境.不难发现,大家有两种类型的构造,一是乘积,即x()10-x;二是求和,即10x+()-x2.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尝试探索更多的情境.【设计意图】承接例题的模型,变式需要研究函数的性质与最值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同时,所构建的二次函数模型恰好呼应了函数概念中所需要探寻的问题情境,从而呼吁学生探寻更多问题情境,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也是让学生能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同时根据数学模型去构建现实情境,即通过这样的“来回”,了解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路径.(3)问题情境与数学模型的转化.师:我们经历了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也尝试了根据数学模型构建出现实情境,关键在于理清变量之间的关系,构造目标函数,解决数学问题.再次回到实际问题,请看教材第102页的复习参考题3的第13题.练习:如图3,△OAB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记△OAB位于直线x=t()t>0左侧的图形的面积为f()t.试求函数y=f()t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y=f()t的图象.图3学生板书,并写出函数y=f()t的解析式为f()t=íîïï2,0<t≤1,)t-22+3,1<t≤2.此时教师与学生讨论,得到当t>2时,直线左侧的图形应该就是△OAB,因此函数y=f()t的解析式应该调整为f()t=íîïïïïïï2,0<t≤1,2)t-22+3,1<t≤2,3,t>2,从而画出函数y=f()t的图象,如图4所示.师:该问题的情境是数学中几何图形的面积,抽象出的数学模型是分段函数.在前面的例子中,现实情境可以抽象出数学问题,也可以再次建构现实情境.该题是从数学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可以赋予什么样的现实情境呢?生10:可以构建一辆车先匀加速运动再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的现实情境.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只是要根据数据加以调整.从例题到变式再到练习,都可以赋予运动的情··29境,即使用v-t函数构建s-t函数.试想一下:如何求变速运动的路程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设计意图】原来的情境是几何背景,抽象出的模型是分段函数,再次构建的问题情境是物理背景.结合上述两个物理背景问题,可以抽象概括出一个数学模型——v-t坐标系中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是路程,从而提出新问题,即如何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重新审视整节课,不难发现: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已经悄悄埋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为学生将来学习积分提供了很好的数学活动经验.三、教学反思在教学设计时,笔者根据《标准》所提倡的理念,研究教材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对应用问题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给出如下建议.1.整合资源,用教材教章建跃博士对此课进行点评时说:“人教A版教材的训练体系是‘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授课者充分利用了教材上的例题、练习题、复习参考题中的问题,关注到了教材的整体性.”事实上,教材中最好的、也最值得珍惜的就是例题和习题,笔者在备课时的想法就是“用好教材”,即整合教材资源、明确思维主线,努力解决明确的问题.笔者曾提出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要用“一个对象”贯穿,移植到新授课的教学,也采用了“一个对象”贯穿,即由“v-t函数”研究“s-t函数”,让学生强化模型意识,形成正向的思维定势,同时也悄悄埋下“积分”的种子.在教材中选用例2,搭建匀减速运动的情境,抽取二次函数的模型,链接教材中的练习,继而让学生探索该模型的情境,最后选用复习参考题中类似几何背景的问题,再次回扣并构建运动学中匀加速再匀减速的情境.如此,从情境到模型,再从相似情境到模型,探索情境;从模型到情境,再探索情境,试图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也能根据数学模型去构建问题情境.类比概念来说,理解问题情境是数学模型的外延,数学模型是问题情境的内涵,因此我们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以期实现《标准》所提出的“在情境中”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发现学生对例题的认识较为陌生,研究变式之后,对练习的处理是极其迅速的,可见这样的设计是有效果的.2.构建情境,用问题教《标准》对“情境与问题”进行解读:情境主要是指现实情境、数学情境和科学情境;问题是指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事实上,我们不仅要能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还要学会从情境中提出问题,这是《标准》所提出的“四能”之一;同时“问题意识”也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本节课中,笔者基于教材中的问题,设计了“构建情境”的教学活动,旨在回应教材,也为实践理念,但从课堂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在教学前已经布置给学生,但从作业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仅能列举物理学中运动的情境.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没有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需要教师点名,个别学生才分享自己构建的案例.由此可见,“构建情境”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小步子慢节奏”的培养.诚如章建跃博士所言,知识不是讲会的,而是做会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让学生有机会独立面对问题,即教学中需要让学生经历更多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断“放手”,学生要反复“动手”,才能让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提问,实现将情境与模型自由转化,进而更好地应用数学,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章建跃.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9(28):17-24.[3]王思俭.老生常谈——“用教材教”的再思考:基于“导数小结复习课”的尝试[J].中学数学(高中版),2017(3):16-19.[4]刘炜.复习课宜“以一贯之”[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20(7/8):45-47.··30。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高中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以高中数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为题,列举如下:1. 《数学与公平》通过讲解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公平的概念。
通过讨论概率与公平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培养公正的价值观。
2. 《数学与创新》通过讲解数学中的数列与函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过程。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 《数学与环境保护》通过讲解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城市规划、环境污染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4. 《数学与社会发展》通过讲解数学中的线性方程组与矩阵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科技创新、数据分析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问题。
5. 《数学与公民素质》通过讲解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公民素质的培养。
通过研究社会公德、法制观念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德和法制建设问题。
6. 《数学与文化传承》通过讲解数学中的数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古代数学发展、数学家的贡献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传承问题。
7. 《数学与人生价值》通过讲解数学中的函数与导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研究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等问题,培养学生的人生意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问题。
8. 《数学与社会责任》通过讲解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社会问题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责任问题。
9. 《数学与公共安全》通过讲解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安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安全问题。
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学科编写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学科编写方案及说明一、编写意图说明为了积极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使广大一线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正确地理解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人教A版教材”)必修与选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下称为“课程学习目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效地克服教学过度化倾向,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针对我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我们运用目标陈述方式,将课程学习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两者有机整合为“课堂教学标准”,并摘选典型教学实例予以说明。
同时我们将其作为我室承担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汇编成《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以下简称《课堂教学标准及实例》)一书。
二、编写栏目说明《课堂教学标准及实例》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中建议的模块开设顺序,按照人教A版教材内容顺序,以章节为单位编写。
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学习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联合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中的“学习目标”、《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南•数学》(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中的“基本要求”与“要求说明”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版考纲》)中的“考试内容与要求”为依据,每个模块中的每章按“学习目标”和“教学实例”两个栏目设置,其中每章分节设置了“教学标准”和“标准解析”栏目。
各栏目设置意图说明如下:【学习目标】主要结合本章教材内容,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应达到的要求,表述时关注了目标的可测性。
高中校本课程教案设计
高中校本课程教案设计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
1. 中国古代诗歌概述
2. 唐诗鉴赏
3. 宋词鉴赏
4. 元曲鉴赏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艺术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诗歌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4. 创作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授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及艺术手法等知识。
3. 案例分析:选取经典诗歌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艺术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评价方式:采用考试、作品评价、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反馈方式:通过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全套教案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全套教案课文解读与目标设定在编写教案时,首先要对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明确教学目标。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案中应包含对文本深层次意义的探讨,以及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可以采用导入-讲解-实践-总结的教学流程。
导入部分可以通过提问、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解部分要突出重点,解析难点;实践部分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化理解;总结部分则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新版教材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
评价与反馈教案的最后部分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笔试、口试,也包括作品展示、自我评价等。
反馈要及时,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改进方向。
示例教案以下是《古诗词鉴赏》单元的一个教案范本:教学目标- 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词。
-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营造氛围。
- 提问学生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感受。
讲解(30分钟)- 逐句讲解诗词内容,强调韵律美和语言特色。
- 分析诗人生平背景,联系历史背景进行深入解读。
实践(15分钟)-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创意演绎。
- 各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并给出建议。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课所学,强调古诗词的文化价值。
-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诗词鉴赏的小论文。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
评价与反馈- 通过课堂表现和小组活动参与度进行评价。
-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作为学习效果的反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彩9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彩9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指导思想: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上学期期末考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高一期末考有进步,但还不是很理想,理科生数学学习的难度本学期将增大,加上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学期学生面临的压力将更大,任务艰巨。
三。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分析: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数学选修2-2,2-3和学考复习。
(1)认真把握“标准”的教学要求。
(2)通过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3)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4)把握学考大纲复习标准四、主要措施1、明确一个观念:高考好才是真的好。
平时不好高考肯定不好,但平时红旗飘飘高考时未必红旗不倒。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在照顾到学生实际的前提下起点要高,注意培养后劲,从整体上把握好的自己的教学。
2、以老师的精心备课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换取学生学习高效率。
3.将学校和教研组安排的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基于ggb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ggb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GeoGebra (GGB)作为一款免费的数学软件,被广泛运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探讨基于GGB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通过分析实际的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 GGB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几何学:GGB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索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比如角度、面积和体积等。
通过动态演示和实时调整参数,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提高他们的几何学习效果。
2.代数学:GGB可以帮助学生探索代数式和方程式的解决方法,比如通过图形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它还可以用来展示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3.统计学:GGB可以用来展示各种统计图表和分布图,比如直方图、饼状图和盒须图等。
通过与实际数据的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GGB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案例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GGB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教学策略。
比如通过设计有趣的动态演示和实时调整参数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可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GGB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反馈意见。
比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GGB的认知程度、使用频率和满意度,从而发现GGB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三、基于GGB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1.教师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像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GGB的功能和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和作业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动态演示和实时调整参数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是指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模块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
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下面是一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要点:
1.教学目标设定:明确本次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习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科要求,设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2.教学内容选择:从教学模块单元中选择适当的内容,包括主题、概念、原理、案例等,确保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3.教学方法与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讨论、实验、小组合作等,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4.教学资源准备:准备必要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5.课堂组织与管理: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6.学习评价与反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评价方式,如作业、测验、小组项目等,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7.教学反思与改进: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进行教学改进,优化教学设计。
以上是一个一般性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的步骤和要点。
具体的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教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个性化设计。
1。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课题研究指导案例之二_如何选题_教学设计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 行 活 动 , 于 太 平 洋 的 东 北 海
强 学 生 的 问 题 意 识 ; 经 历 把 问 题 转 化 在 合 作 学 习 过 程 中 体 验 如 何 倾 听 同 伴 岸 。 1986年 的 一 天 ,两 个 美 国 游 人 驱 车
为课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课题意识。 观点,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 来到这里。 “教授,到了! ”年轻的助手
行正式的选题工作, 而应在正式选题 让学生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并完成课 授说。
之前, 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课题 题陈述。
请你先想一想: 这片森林死亡有
意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选题、怎样选
2.教学难点:让学生从问题中提炼 哪三种可能?
题。 所以,本课具有方法论意义。 本课 出课题并完成课题陈述。
教授的假设:“一是附近的火山喷
听学生的问题时一方面要在理解的基
【教学设计说明】本教学事件在前 力、实验条件、教师或专家的指导程度
础上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 另一方 面两个教学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从点到 等来决定你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
面要注意使用暂缓评判的教学原则, 面的拓展, 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基础 究。
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清晰度和创造性。
四、教学目标分析
1.引 入 新 课
排除了。 仔细检查,也没有发现虫害的
结合上述“教学内容分析”和“学
【教 学 事 件1】教 师 开 门 见 山 地 提 迹象。 “看来,死因不同寻常! ”教授开
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确定如下三维 出, 提出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 始有点兴奋。 助手又介绍道:“离这里
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 合作探究教学
六、课时安排
发,引起森林火灾;二是森林病虫害;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5篇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5篇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与快乐,所以我想让大家和我一起进入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乐。
接下来是关于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作者:李瑞华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07期摘要:高中古诗词是高中语文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习难度较大的部分,所以教学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
初中阶段的古诗词鉴赏,重点在古诗词感情的整体把握和诗句、词的赏析。
艺术手法方面,重点在掌握修辞手法。
故初中阶段的古诗词鉴赏难度并不大。
进入高中阶段,古诗词难度增加,鉴赏要求也有所提高。
大多数高中生用初中阶段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习惯来学习和欣赏高中古诗词,对艺术手法等鉴赏角度含混不清,从而对课内古诗词掌握程度较低,对课外古诗词鉴赏更是无从下手。
本文结合昆明市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提出一些问题及设想,试图将混合式学习理论运用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期找到有效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昆明市高中语文课本采用人教版,整套课本课文数量不多,但古诗词所占比例却很大。
另有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其中有大量古诗词是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
所以,整个高中阶段,古诗词鉴赏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目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如下:(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在进行学情分析环节时发现,希望老师授课能够幽默、多讲故事,是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期望。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生,受到了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视觉冲击,普遍缺乏冷静学习与思考的能力。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因材施教,适时改变教学方法。
根据目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来看,很大一部分语文老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如《离骚》,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高中历史课教学设计案例剖析
高中历史课教学设计案例剖析导言: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传授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通过剖析一个高中历史课教学设计案例,探讨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历史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以确保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预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例如,通过学习一段历史事件,教师的目标可能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历史内容进行教学。
应根据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并且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问题相连接,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讲述、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四、课堂互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讨论和表达观点,通过互动交流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教师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历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六、参观考察的意义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还提供了实践探究的机会。
通过参观考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增加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七、评价方式的选择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的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八、历史思维的培养历史思维是历史课程中的核心内容。
教师应该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时间观念、因果关系、多元视角等。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和设计的研究》方案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和设计的研究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毛佩清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新设置的、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要求每周开设3个课时,列入学校的日课程表。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亮点之一,生长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不少学校和老师在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出现了不少误区。
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教学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知识,例如如何选择研究课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进行调查、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撰写报告等,这些知识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教给学生,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上成“空泛的讲座课”;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二个课题研究,只要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去做一些社会调查,写出一二篇调查报告,就已经完成了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要求,没有必要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排进课程表,组织课堂教学,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上成“随意的放羊课”;有的学校和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既然是一门课程,就应该象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以老师的讲解传授为主,更何况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有《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的教材和教参,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教学就要以教材和教参为依据,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中心,学生的实践活动只是这门课程的课外作业。
因而,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上成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上成“灌输的传授课”。
之所以出现这些误区,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都需要教师去实践探索,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方面是因为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没有完全转变,还难以一下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专职教师,现在所兼任的老师都是原来的学科教师转行或兼职。
因此,我们认为: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需要教研部门和广大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去积极探索。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异面直线
15异面直线教材分析异面直线是立体几何中十分重要的概念.研究空间点、直线和平面之间的各种位置关系必须从异面直线开始.教材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弄明白“共面〞、“异面〞的区不,正确理解“异面〞的含义,进而介绍异面直线所成角及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如此处理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这节内容,能够比立轻易地引导学生实现由平面直瞧到空间想象的过渡.教学重点是异面直线的概念,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这节的难点.教学目标1.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了解空间中的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2.理解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体会空间咨询题平面化的全然数学思想方法.3.通过异面直线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在空间考虑咨询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任务分析空间中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平面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及平面的全然性质根底上提出来的.学生对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熟悉,然而此熟悉是浅薄的.同时,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薄弱.因此,这节内容课应从简单、直瞧的图形开始介绍.“直瞧〞是这节内容的宗旨.多给学生考虑的时刻和空间,以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意义及求法,充分表达了化回的数学思想.要让学生通过全然咨询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及其全然求法.教学设计一、咨询题情境〔1〕1.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瞧瞧教室内的日光灯管所在直线与黑板的左右两侧所在直线的位置或瞧瞧天安门广场上旗杆所在直线与长安街所在直线的位置.2.如图15-1,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线段A1B所在直线与线段C1C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二、建立模型〔1〕1.首先引导学生瞧瞧实例或几何模型,进而发现,空间两直线除平行或相交外,还有一种位置关系:存在两条直线既不平行又不相交,即不能共面的两直线,并在此根底上总结出异面直线的定义.2.在学生讨论回纳异面直线定义的根底上,教师概括: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喊作异面直线.强调:〔1〕所谓异面,即不共面,因此它们既不平行,也不相交.〔2〕“不共面〞,指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要害是“任何〞二字.3.先让学生总结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教师明晰.〔1〕共面与异面.共面分为平行和相交.〔2〕有无公共点.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无公共点____________平行直线和异面直线.4.异面直线的画法.先让学生体会以如下面图形,并让其指出哪些更为直瞧.显然,图15-2或图15-3较好.因此,当表示异面直线时,以平面衬托能够显示得更清楚.三、咨询题情境〔2〕刻画两条平行直线位置通常用距离,两条相交直线通常用角度,那么,如何刻画两条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呢?轻易想象要用角和距离,如何定义异面直线的角和距离呢?下面探究一个具体的咨询题: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1.我们明白AB与A1B是共面的,它们成的角是45°,那么异面直线AB与D1C所成的角定义为多少度的角比立合理呢?2.回忆我们已学过的“距离〞概念,发现“距离〞具有“最小性〞,现在直线AB和D1C 上各取一点,这两点必定存在距离,试咨询在这所有可能的距离中,是否存在两点,这两点间距离最短?进一步考虑:如何定义异面直线AB和D1C间的距离?四、建立模型〔2〕在学生充分讨论、探究的根底上,抽象概括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和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概念.1.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a,b.通过空间任一点O,作直线a′∥a,b′∥b,我们把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喊作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强调:〔1〕“空间角〞是通过“平面角〞来定义的.〔2〕“空间角〞的大小,与空间点O的选取无关,依据是“等角定理〞.为简便,点O 常取在两条异面直线中的一条上.〔3〕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θ≤90°.〔4〕异面直线垂直的意义.今后所讲的两直线垂直,可能是相交直线,也可能是异面直线.2.关于咨询题2,学生讨论,能够发现:线段BC是在异面直线AB和D1C上各任取一点,且两点间的距离为异面直线AB和D1C间的最小值.现在,我们就讲BC的长度确实是根基AB和D1C的距离.引导学生瞧瞧、分析线段BC与AB,D1C之间的关系,得出公垂线段定义: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且相交的线段.强调:〔1〕“垂直〞与“相交〞同时成立.〔2〕公垂线段的长度定义为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五、解释应用[例题]1.如图,点D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求证直线AB与直线CD是异面直线.注:要紧考查异面直线的定义,那个地点可考虑用反证法证实.要让学生体会用反证法的缘由.2.:如图,正方体ABCD—A′B′C′D′.〔1〕哪些棱所在直线与直线BA′是异面直线?〔2〕直线BA′和CC′的夹角是多少?〔3〕哪些棱所在直线与直线AA′垂直?〔4〕直线BB′与DC间距离是多少?注:要紧是理解、稳固有关异面直线的一些全然概念.解题格式要标准,合理.[练习]1.要是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某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另一条直线是否也与这条直线垂直?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3.与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如何样的?4.:如图,在长方体ABCD—A′B′C′D′中,AB=2,AD=2,AA′=2.〔1〕BC和A′C′所成角是多少度?〔2〕AA′和BC′所成角是多少度?〔3〕AA′和BC所成的角和距离是多少?〔4〕A′B与B′C所成的角是多少?〔5〕AC′与BD所成的角是多少?四、拓展延伸1.判定异面直线除了定义之外,还有如下依据:过平面内一点和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只是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请给以证实.2.设点P是直线l外的一定点,过P与l成30°角的异面直线有____________条.〔特别多〕3.异面直线a与b成50°角,P为空间任一点,那么过点P且与a,b所成的角根基上30°的直线有____________条.〔2〕假设a与b所成的角是60°,65°和70°呢?点评这篇案例设计思路完整,条理清楚.案例首先通过直瞧的图形引出定义,如此有利于学生的同意.然后探究了异面直线所成角与异面直线间距离的概念.探究过程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列举的例题有针对性,对知识的稳固和形成起到了特别好的作用.“拓展延伸〞中提出的咨询题旨在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高中语文高一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语文高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点,理解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内容】
本次教学选取《古诗两首》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深远,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赏析:教师讲解两首古诗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拓展延伸: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文章。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中的案例研究和教学设计
教案中的案例研究和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是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能够提供真实的学习案例供学生参考。
教学设计则是教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经过系统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和教学过程。
本文将通过介绍案例研究在教案中的应用以及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来探讨这两个教学中的关键点。
首先,案例研究在教案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教案中的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学科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同时,案例研究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案例研究中的反应和思考过程,来了解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需求。
这样,教师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学设计在教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学设计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出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
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等等。
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学设计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当今社会,学生需要掌握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合作与交流、创新等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案例研究和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案例研究和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50篇
1. 标题:生物化学实验中的创新设计
内容:介绍了一种新颖的生物化学实验设计,通过结合生物学和化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标题: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内容: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揭示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3. 标题: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
内容:通过实验和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控制反应速率。
4. 标题:化学平衡与浓度的实验研究
内容: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以及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
50. 标题:化学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内容:通过设计创新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是50个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的简要介绍。
每个案例都以不同的主题和实践形式展示了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这些案例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创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优秀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
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白话文】。
可见,探究式教学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
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的。
这个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其设想。
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
这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智力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规律。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问题性。
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2】从学生的认知中导入
辛亥革命: 学生对孙中山、清政府、袁世凯的认识。 学者对孙中山、清政府、袁世凯的认识。
导课环节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不 能为了达到吸引学生注意的目的,只是求 新、求异,不顾导课的内容与教学是否有联 系,随意性太强。
【案例3】从中外对比中导入:“她”的区别与出现
新文化运动: 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有she/he/it的区分,我们中 国文字有吗?古汉语中怎样表述这个意思?今天我 们使用频率极高的“她”字是谁首创的呢?——刘 半农:中国新诗的前驱之一。在他的新诗《叫我如 何不想她》中,除了抒发海外游子思恋祖国之情, 还为中国汉字首创了“她”字。 由此引入“新文化运动”一节,使学生体会“ 新文化”“新”的含义及特点,激发了学习兴趣, 为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 精心设计教学的四个环节
一、导课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 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 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于漪
目的: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 明确目的、进入课题。
方法:开门见山、温故知新、讲述故事、 巧设问题、创设情景等多种方式。
【案例1】从生活中导入:中山装的由来
高中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吸取历史教训的前提,是历史要大体上是真的 ,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假历史,就只能被坑害。
——张鸣
多讲一些史实,少说一些结论
鸦片战争
透过细节看鸦片战争 摘下眼镜看鸦片战争 放大视野看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初中:张艳 侧重对历史的了解。(过程、结果)
高中:李树全 侧重对历史的思考。(背景、影响)
于是格列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 他的效忠誓约。与此同时德国国内以公爵鲁道夫为首闹独立的一些诸侯宣称,倘 若亨利四世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教皇不仅要德国 人反对亨利,也在其他国家掀起了反亨利浪潮。1077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严寒,翻 山越岭,千里迢迢前往罗马,演出了一场“负荆请罪”。 教皇格里高利故意不予 理睬,在亨利到达之前去了远离罗马,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行宫。亨利没有办 法,只好又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为了保住 皇帝宝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门前求饶。 当时大雪纷飞,地冻天寒,身为帝王之 尊的亨利屈膝脱帽,一直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开门相迎,饶恕了他。教 皇格列高里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直到让亨利四世受尽了精神上的侮 辱后才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共同之处: 细节、拓展、联系、思考……
● 精心设计教学的四个环节
教学设计: 是指教师以现代系统理论等为基础,依
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 经验、风格,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 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 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 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案例5】从认知冲突中导入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现象”
199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谁是人类纪元 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 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 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 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1996年4月,“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在美国纽约召开。同年,来自 世界各地的6000多名表云集伦敦,参加“1996马克思主义大会”,前后共 举行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1998年5月,“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50周年国际大会”在巴黎召开,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人参加。法国 《人道报》特别刊文指出: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 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
【案例4】从时间结点中导入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公元1840年是中国农历的庚子年,这一年英
国人凭借其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公元 1900年又是一个庚子年,一群殖民者闯入了北京, 用和着中国人民鲜血的炮火,把大清的威严狠狠地 踩在脚下,从此古老的中国完全落入到的屈辱的渊 底,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那个干旱、焦躁的夏 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 进《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案例7】从故事的讲述中导入
欧洲封建制度——卡诺莎觐见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趁德国国内局势未稳之际,命令亨利四世放弃任 命德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利,宣布教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甚至可以罢 免皇帝。亨利四世以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相对抗。国王亨利四世 与教皇争权夺利,斗争日益激烈,发展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亨利想摆脱罗马教 廷的控制,教皇则想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权都剥夺殆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 势下,亨利四世被迫妥协。
当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冷淡、他的著作被弃之 一旁的时候?为什么在一向仇视共产主义的西方社会会如此 之“热”?答案只能有一点:他的理论依然没有过时,依然 具有现实意义。
【案例6】从现实热点中导入
祭孔大典 2011年9月28日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62周年纪念日。 南京夫子庙于2011年9月28日至10月7日,与全国各 地近200座孔庙,联合举办2011年祭孔大典暨“孔子 文化节”活动。
《辛亥革命》
师:今天天气有点冷,同学们要及时添加衣服啊!大家先 看看老师今天这身打扮。有人说,我穿了一身中山装。你们同 意吗?
生: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去看看真正的中山装。(课件显示中山装图片) 生:有些惊奇并小声议论。 师:提起中山装,我们自然想起一位伟人,谁? 生:孙中山! 师:说到孙中山先生,我们就得谈谈他领导的一次伟大革 命,什么革命? 生:辛亥革命! 师: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课件显示单元标题和课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