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案课题名称: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基本信息教材、学科高中新教材政治章节第七课第一框题学时一课时年级高二课型新授课教具、学具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统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框题。
本框内容主要分两目,从什么是文化和文化的功能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把握文化的内涵,明确文化的功能有哪些,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设计思路。
本框体“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从内容上看是比较宏观的,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深刻又生动地掌握、理解教材内容,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
本课教学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卫视出圈线——河南卫视出圈的背后;一条是书本知识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通过揭示河南卫视出圈的原因以及讨论如何持续保证火热,使得学生了解文化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文化的功能包括哪几项。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和情境体验,在思政课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重要性,拥护党的领导,领会在今天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2.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听上去似乎很抽象,但是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具体的文化产品,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文化传播需要特定的载体。
3.通过合作探究河南卫视为什么火起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好的文化产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思考如何弘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功能是什么。
四、教学过程教师导入:播放河南卫视端午奇妙夜的节目剪辑。
2021年河南卫视从春晚开始,到清明奇妙夜、中秋奇妙夜,一直到端午奇妙夜,通过这一个又一个节目的展现,河南卫视收获了大量的观众,从一个二线卫视逐渐走上了一线卫视的舞台。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来透过文化之美来分析这一问题。
出示总议题——河南卫视出圈的背后分议题1:河南卫视凭什么出圈?教师活动:刚刚的视频展现了文化之美,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学生活动:通过视频观赏和课前预习,了解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是一种精神现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复习课件(共24张PPT)
服务社会功能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 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功能 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 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民族复兴功能
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考点二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中创 造) (2)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 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
文化则会 社会的发。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3、文化与文明
文明
文化
内涵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表现 区 别 性质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 精神产品 精神活动 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
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
作用 促进
先进文化……促进;落后文化……阻碍
联 ①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系
【解析】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与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无直接关联 ,①不符合题意。②夸大了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作用,不选。该市形成了 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不仅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而且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与 经济的融合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统编教材必修四期末复习课件
复习提纲:
01 02 03
模块概览 体系构建 教材梳理 必备知识 易错点拨 小题训练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化产品日益多样, 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 本框是第二框, 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 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 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 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 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 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 增强文化X信。
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课件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6.(2013·温州模拟)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
逸,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彼事的
“实”不能代表此事的“实”。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第十页,共44页。
1.含义
[识记层级]
联系是 事物(shìwù)本所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原因 自在事物的(sh联ìw系ù) 和 人为(rénwé的i)事联物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主观随意性 。
第十一页,共44页。
[理解层级]
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并不 是说联系是不能改变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 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 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绝不是否定事物联系的 客观性。
第十二页,共44页。
(2)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 系,只是使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如果把联系的 客观性理解为联系是不可改变的,就否认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 已有的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对立起来;同时还 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与主观 臆造某种联系不能等同。
孤立 存在的。
第六页,共44页。
[理解层级]
全面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 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是普遍 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 的,因为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 的、有条件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3)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4精品课件5: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相互依赖
内部
相互影响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人的生理结构等
相互制约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相互作用
整体? 整个世界
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
2
事物 之间 相互依赖 普
相互影响 遍 事物 相互制约 性 内部 相互作用
要素 之间
第1 页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1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2分钟) 1 2 3
一、联系的普遍性
1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外部
事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工具之间、汤与碗之间、勺与汤之间……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的、化学的、生物 动的产物,具有
的联系)在人类产 “人化”的特点,
生以前就存在了 与实践的
但仍然是客观的。
关系分类: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请问:下雨好不好? 如果是久旱逢甘霖,是件好事,如果是连续不断的洪水,是件坏事。 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 稳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 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自然界人类社
会精神世界 是普
整个 世界
遍联 系的 方法论 有机
整体
用联系的 观点看问 题,反对 孤立的看 问题
思考:有人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种说法对吗?为 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而是说任何事物都 与周围其他事物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的内容,高中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因而是不科学的。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26张PPT)
联系 的客 观性
联系 的多 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
(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
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 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并不
志为转移。
是无能为力的,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原理+方法论+材料
25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 立片面的看问题。人口问题与消费、就业养老密切相关。
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党 和国家根据国家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人口政策,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总特征 (基本观点)
联系观(第七课) 发展观(第八课)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实质与核心 矛盾观(对立统一规律)
(根本观点)
(第九课)
根本要求
创新——辩证否定观 (第十课)
联系观的主要知识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或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方法论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 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实践上)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 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
归纳总结: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区
内涵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的过程中,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 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 华与糟粕。
指的是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 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别
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哪些当代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 更好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 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 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侧重 点
侧重于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正 确对待传统文化,改造传统文 化,古为今用的过程。
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发展和创 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 过程。
联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 系 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P98阅读与思考:
有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 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价值。经济上,见利思义,民生 为本,损有余而补不足;政治上,为政以德,民为邦本,任人唯贤,天下 为公;文化上,和而不同,殊途同归,因俗而治;等等。在当代,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主张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 积极意义。
讲仁自爱强、不重息民本、 敬业乐群
守诚扶信危、济崇困正义、 见义勇为
尚和孝合老、爱求亲大同
讲促仁进爱社、会重和民谐本、、 守鼓诚励信人、们崇向正上义、 向善 尚和合、求大同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主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观看视频《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最可爱的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议题一:从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和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阅读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种类丰富,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
不同的剧种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西方戏剧。
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日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根据中国戏曲文化形成和发展情况探究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对点练习】◆下列句子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论语》(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正气歌》(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答案提示:◆下列句子表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方面?(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一框《文化的内
涵与功能》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 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一框,主要讲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功能,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文化有什么功能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功能”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公开课教学课件共17张PPT
没有知识范围界定,难度大 体现类 抓关键词或中心问题,把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知 识点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答题格式 原理内容+ 方法论要求 + 材料分析
1、学生自主交流搜集到的关于联系 的谚语!
2、联系的观点对你的生活、学习有 什么启发?
唯物论 认识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高二十六 陈宁
教学目标
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多样性 2.树立唯物辨证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 而上学的孤立观。 3.着重培养学生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 ×
×
一、预习反馈
非我莫属—抢答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 ) 联系具有普遍性
2、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具体联系是有条件的
3、①围魏救赵
②南水北调 ③ 花开花落,潮起潮伏
④宇宙星辰运转 ⑤严师出高徒 ⑥京沪高速铁路 自在事物的联系有(③④ )人为事物的联系有(①②⑤⑥)
判断依据: 事物的联系是否与实践有关系
重的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所
致,严重联的系工是业客污观染的更。是切最直接的罪魁元凶。
材Hale Waihona Puke 二:忌面主对观治随理意雾性霾这一难题,我国一方面努力协调政府各
部门、各层级的工作,同时吸收外国的成功经验,把政府、科研单
位和企业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治理,科研单位和广大企业开发了多种
脱硫、脱硝以及低排放发动机等实用减排设备和技术,为有效治理
探究要求
合 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二》 作 组长要有效组织探究活动,时间为5分钟。 展 1、1组 、2组展示答案 示 2、3组 、4组对应批改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
议题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阅读与思考
《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4.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更多强调个人对家庭对封建统治者的绝对 服从;今天我们讲“孝”,则又突出亲子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创内新涵性。发展 5.将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的文物做成年轻人喜欢的畅销款盲盒
创造性转化
小结: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 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P99
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标要求】
课标素养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2.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核心、作用。
3.理解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
对“
。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是对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 一“
知识拓展
途径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改造和转化
创新和发展
对象 是“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区 别
要求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 新的呈现形式”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件(23张)
课堂练习
1.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踏平坎坷成大道”的
政治自觉,蕴含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政治品格,蕴含着
“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意志。只有高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
神这面旗帜,才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这是因为,伟大的历史
主动精神
①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有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历史责任感
C
④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和高度凝D.③④
课堂练习
2.始于红船精神历经革命战争烽火淬炼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 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锻造的“两弹一星”精神、 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新时期进发的小岗精神、特区精 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不断延伸,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材料 说明
标准: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 途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目标: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以人民为中心”汲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
邦宁”“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仁爱”“仁政”的人本、民 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同时又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易混易错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创造性转化
着重点 改造和转化 对象上 有借鉴意义但陈旧的传统文化
创新性发展
创新和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
区 别
途径上
侧重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 侧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 “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目标上 重在激活由于表达形式陈旧等客 重在进一步增强优秀传统文 观原因而减少甚至丧失的优秀传 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统文化的生命力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 2.有凝聚力和连续性
文化的特点
3.是文化软实力
华 传 统 文 化
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作用
1.筑牢共同体意识 2.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样正确对待 1.取…、去…,批判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3.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探究问题]
问题:《梨园春》栏目从照搬戏曲到创新成功,体现了那些文化道理?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是改造传统文化、 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 确认识 中华传 统文化 (共10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 确认识 中华传 统文化 (共10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 确认识 中华传 统文化 (共10张PPT)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熔
中华文化的 形成、发展 第 (传统、当代文化的有益成果
二
1.核心思想理念
框 中华优秀传统文 2.中华传统美德
化的主要内容 正
3.中华人文精神
确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认 识 中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 确认识 中华传 统文化 (共10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 确认识 中华传 统文化 (共10张PPT)
5.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单元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其中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生活精彩纷呈。
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什么是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合理内容?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促进文化发展。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二框,主要讲解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价值,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3.1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
二、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观点: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
六阶数独:每行、每列、 每个3*2方格内都有1~6, 不重不漏
联系观点: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
整体与部分 区别 1、含义不同;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部
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1、相互依存;2、相互影响
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论 2、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联系观点: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
判断下列例子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什么关系?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
观随意性
观性
联系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的多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样性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世界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
观性和多样性
•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
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 优化的方法
摇轱辘,水桶上山;第二个和尚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 尚在庙里接水
本课复习
世界是普 遍联系的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方法论) 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联系观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 系统的含义 •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方法论:着眼于整体性原则、遵循有序性原则、注意优化趋向。用
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兼顾、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 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现代五项运动员选拔
设计方案一
•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用1分钟,烧开水用15分钟,洗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Fra bibliotek世界观
理
方法论
联系 一切事物都和周围联系着;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的普 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互相联系
遍性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
的客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茶壶用1分钟,洗茶杯用1分钟,拿茶叶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 完成这些工作需要20分钟,你认为最快多久能喝上茶?
设计方案二
经济学家厉以宁给三个和尚设计了三种方案:
• 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 • 老和尚立了新庙规,谁水挑的多晚饭加菜,谁水挑的少晚饭没菜 • 山上竹子多,三人合作连成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