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出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儿童出发
——结合语文新课标浅阐“苏派思维”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从儿童出发,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儿童出发。
苏派思维是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念融合中,江苏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形成的语文教育特色思维。
她自形成一派以来,就主张把教育的目光聚集在儿童与儿童的发展上。
斯霞,主张童心母爱教育;李吉林,倡导用情境教学激起儿童积极的学习情绪;张兴华,提出小学教育尤其要关注和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王兰,强调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教育……
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主体:以儿童为本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当很多地区还在为主体与主导之争时,很多教师还在为主讲和分数满足时?苏派教学早已悄悄地走在了前头。
这与新课标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从民国时期的陶行知、叶圣陶到现代的斯霞、李吉林以及孙双金和薛法根、管建刚等,他们无一不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实践以及叶圣陶编辑的《开明国语读本》中都倡导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
邱学华因为充分相信儿童,才“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于永正关爱每一个学生,“简朴的教学艺术,本于对儿童真诚的尊重”;孙双金主张让儿童成为有情有智、“情智共生”的人;薛法根主张要“为儿童言语智能发展而教”;阎勤传承斯霞的童心母爱,主张“为学而教”;华应龙则把对学生的容错,当作儿童成长的意义和教育境界……
苏派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核心价值,那就是一切为了儿童。
这就是“儿童中心论”,这就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主体”。
以儿童为主体,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践行。
苏派教学就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把自己也看作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用儿童的心态来关注儿童,做儿童的朋友,做儿童的知心。
久而久之,苏派教师都具有了一颗童心,都具有孩子般的童真和童趣。
“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当这个古老的叩问在苏派教师心灵里响起,作为苏派教师可以这样自豪的回答:我从苏派文化中走来,向儿童生命成长的大海奔去……
目标:从儿童出发
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儿童。
任何目标不从儿童出发,似乎都是空谈。
新课标中十条具体目标,条条都从儿童出发,着眼于儿童,立足于儿童,成就于儿童。
比如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比如提高儿童文学品味,加强儿童的阅读,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比如培养孩子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比如……
同样,苏派教学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也都强调了从儿童出发。
编辑教材,他们就坚持把将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作为编写与指导教学的信念。
主编洪宗礼曾在一次讲座中也强调:教育就是塑人,要塑造有健全人格、文明素养、担当情怀、奉献精神的大写之真人。
语文教师需要要用爱心和智慧打造塑人的课堂。
苏派教师主张童心,主张情境教学,目的在于极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兴奋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更好的接受课程内容。
这就是以生为本,从儿童出发。
在名家辈出的苏派教学中,他们始终围绕“儿童”这一生本,围绕从儿童出发这一核心,形成了精彩纷呈的教学风格。
斯霞在课堂教学中就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随课文分散识字,这与新课标中主张“多读少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吉林倡导用艺术的直观结合语言描绘创设优化的情境,从而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样新课标中也提出“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就是意味着要给学生创设情境;邱学华,提出“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于永正有“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华应龙把课堂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孙双金教学“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薛法根创造了组块教学法……他们或以清简见长,或以灵动出众,亦显精致之要,亦显厚实之义。
苏派教学,童本为核。
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教师也只有了思想才有可能成为名师。
芦苇也需要土壤,在江苏这片沃土上,苏派教师观点虽然精彩纷呈,但是他们都从儿童出发,为梦想而教,这才形成了独特的苏派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苏派思维。
成尚荣先生曾说:教学流派的出现,将犹如一次美丽的日出。
那么苏派的诞生就是一次海上蔚为壮观的日出。
坚持从儿童出发,是新课标的精神,更是苏派教学一致的追求。
教学:以儿童为主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苏派教师代表张兴华指出,小学教育尤其要关注和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一是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二是关注儿童的认知规律,三是关注儿童的已知,四是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
这一主张倡导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作为教师必须研究儿童心理。
也只有掌握了儿童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一、注重兴趣培养,强调以生为本。
李振村曾经指出:小学语文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语文的热爱,这热爱前提是兴趣。
而现在孩子恰恰缺少的就是语文的兴趣。
试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儿童喜欢看书?有多少儿童喜欢写日记?这是语文之现实,却不是语文之福音。
教儿童,首先爱儿童,这需要让自己成为儿童。
苏派教学虽然名师辈出,观点各异,但是他们的主张都是可以通约的,那就是尊重儿童,培养他们兴趣为主。
结合新课标浅释苏派思维,也就是寻找新课标与苏派的最大公约,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一切为了儿童。
兴趣是苏派教学研究的动力,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作为教师,应以苏派为榜样,注重儿童兴趣的培养。
二、培养阅读兴趣,强调孕涵并重。
孩子天生就有读的习惯。
才上幼稚园时,他们就缠着妈妈讲故事,翻阅绘画本。
而上了小学,认识了字,按照规矩,书应该越发喜爱,但现实却往往令人遗憾。
也许这与我们错误的观念有关,小学阶段过分强调识字,认为识字是阅读的前提。
其实这是谬论,阅读应该在识字之前,或者是并向前行的。
新课标中虽也强调读书,不过这一点却没有提起,但苏派却注意到,斯霞不就是把识字放在阅读中去吗?这就是识字阅读并重。
新课标中非常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在课内阅读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儿童读书的兴趣,重视儿童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一点苏派教学又一次走在了前头。
苏派教师代表孙双金在讲授《儿童论语》这一课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感受,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那种历史的厚重。
培养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孕涵并重。
孕,强调儿童内心的需求;涵,强调环境的影响。
这两者并重,因此我们需要倡导阅读无所不在,倡导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
李吉林首提的情境教育,就是从这一方面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建湖县育红小学的阅读名著课题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三、关注写字教学,强调持之以恒。
新课标中强调: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联系,做到天天练。
其实,早在新课标刚出台时就注意到了这一点,2011年下半年苏派举行的各种活动中,也都强调了每节课十分钟练字。
写字教学,强调是练字,而不是写字。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
这是艺术,56号教室为什么能成为奇迹,除了雷夫陪伴学生旅行外,就是音乐。
也可以这样说,音乐艺术成就了56号教室。
同样我们在写字教学中,不能为了练字而练字,因为这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儿童培养成书法家。
但是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对写字通过物象和意象来培养学生的一种艺术感悟,正确的审美观念。
因此在写字教学中也要防止走进另一个极端。
关于写字,建湖县的李维生校长对此很有研究,在写字教学中融合了苏派风格,逐步形成了自己厚重的风格。
四、倡导生态作文,强调真情实感。
作文即生活。
新课标中指出,写作应贴近儿童实际,让儿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儿童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就是生活作文,不,这是生态作文!因为生活作文仅仅强调复制生活,它比较客观一点;而生态作文只是内心与外界世界的一种沟通,它比较主观一点。
另外,生态作文还主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等。
管建刚的“作文革命”,高子阳的“让百分之百的学生喜爱作文”等等,苏派语文教师中,无一不强调培养儿童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食物。
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苏派语文习作教学中一贯所坚持的风格。
五、重视口语交际,强调听说运用。
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情境中进行。
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苏派教学一直所倡导的。
情景为学生而创,为学习而设,口语交际强调听说结合,注重在平时教学中锻炼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着重培养他们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他们
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典型。
评价:合儿童规律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教学。
新课标中还指出,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新课标评价的核心就是尊重儿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
比如古诗词诵读,儿童是以音形记忆(机械记忆)为主,通俗地讲就是根据读音来记,他们往往对一首古诗读上几遍,就能成诵,但是默写却是错别字连篇。
这就在于儿童对汉字的意思还不能准确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意形记忆(意义记忆)增强,错别字自然减少。
去年我县的语文调研也证明了这一点,2-4年级基础知识差,5-6年级基础知识得分高。
这很正常,也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如果我们仅仅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就必然导致机械重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衡水中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考试的正确率来源于一定的重复率。
苏派教学中就一直主张教学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他的风格就是祛魅归真。
如王栋生所倡导的“反作文”就是回到作文的本真,尊重写作的规律去自由写作,率性写作,真诚写作。
黄厚江所倡导的本色语文,倡导“人”与“人”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语文和非语文的和谐的课堂教学境界。
……
尊重儿童的最大体现也就是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苏派中,从民国开始,一直到现在,所坚持的也就是从儿童出发这一核心理念。
江苏这一方水土孕育出魅力独特的苏派文化,他们坚持从儿童出发,不断探索着;而他们一旦与新课标相遇,当他们思维与新课标牵起手的时候,苏派教学就会犹如最鲜艳的花朵绽放,教学艺术自然也就会攀上另一个高峰。
这是必然,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