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水稻 矮化 育种 基因

水稻 矮化 育种 基因

水稻矮化育种基因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提高产量和适应不同的种植条件,育种学家一直在努力研究和培育适应不同环境的水稻品种。

其中,矮化育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围绕水稻矮化育种基因展开,介绍其研究背景、原理、方法和应用前景。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内人口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久以来,水稻种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种植密度过大、稻谷倒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育种学家开始研究和培育具有矮化特性的水稻品种。

第二部分:矮化育种的原理水稻植株的高度与其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水稻植株高大,植株内的养分分配不均匀,导致稻穗表现出较长的穗颈,易发生倒伏。

矮化育种的目标是通过调控水稻植株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使水稻植株具有更矮小的生长习性。

第三部分:矮化育种的方法目前,矮化育种主要依靠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进行研究。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测定不同品种的水稻基因组,鉴定出与矮化相关的基因;另一方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基因组进行修改,使其具有矮化特性。

通过这些方法,矮化育种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第四部分:矮化育种的应用前景矮化育种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一方面,矮化育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植需求。

另一方面,矮化育种可以减少稻谷倒伏的风险,提高稻谷的质量和收获率。

未来,矮化育种有望成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语:水稻矮化育种基因的研究和应用,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水稻矮化育种将会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果。

蓖麻矮秆性状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蓖麻矮秆性状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内蒙 古 农 业 科 技 2 1 ( )5 ~ 6 0 0 1 :4 5
I n rMo g l n e n o i A c l r lS i n e An c n lg a u t a c e c d Te h o o y u
蓖麻矮秆性状基因遗传规律研究
李金 琴 , 朱 国立 , 何 智 彪 , 张 智 勇 , 贾娟 霞 , 乔 文 杰 , 李靖 霞
关键 词 : 麻 ; 秆性 状 ; 因 ; 传规 律 蓖 矮 基 遗
中 图分 类 号 : 6 . ¥ 55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1.9 9 .s.0 7 0 0 .00O . 4 03 6/j n10 — 9 72 1 .1 2 js 0
文 章 编 号 : 0 — 9 72 1)10 5 — 3 1 7 0 0 (0 00 — 0 4 0 0

律 。 果表 明 , 其 F 代群 体 中 , 高性 状 没有 发 生分 离 , 表现 为 高秆 性 状 ; 其 F 代群 体 中 . 现 为 高秆 和矮 秆 两种 性 状 分 离 而 且 植 结 在 1 株 全 在 2 表 株 高 、 秆 性 状 的 分 离符 合 3l的分 离 比例 ; 回 交一 代 群 体 中株 高也 全 部 发 生 高、 矮 : 在 矮性 状 的分 离 . 符 合 l1的分 离比 例 由此 推 断蓖 麻 且 : 植 株 高 、 这 对性 状 是 受 l对 等住 基 因所 控 制 , 秆是 受显 性 基 因 T所 控 制 . 矮 高 而矮 秆 则 是 受 隐 性 基 因 t 控 制 所
( 辽 市 农业 科 学 研 究 院 , 通 内蒙 古 钱 家 店 08 1) 2 0 5

要 : 过 蓖麻 矮 秆 与 高秆 不 同遗 传 交 配 组 合 配 制 、 通 种植 , 查 其后 代 株 高性 状 分 离 的试 验 。 究 了 蓖麻 高 、 秆 性 状 主 控 基 因遗 传 规 调 研 矮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汤谧;曾红霞;任俭;张娜;李煜华;程维舜;闫苗苗;孟从芳;孙玉宏【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7(000)002【摘要】综述了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主要葫芦科作物黄瓜、南瓜、甜瓜以及西瓜矮生基因的突变和遗传特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为葫芦科作物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总页数】4页(P41-44)【作者】汤谧;曾红霞;任俭;张娜;李煜华;程维舜;闫苗苗;孟从芳;孙玉宏【作者单位】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2【相关文献】1.葫芦科作物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J], 周萌萌;王佳楠;田丽波;商桑;潘琼玉;邹凯茜;曾丽萍2.葫芦科作物果实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与定位研究进展 [J], 高磊;刘文革;赵胜杰;路绪强;何楠;朱红菊3.西瓜矮生性状研究进展 [J], 曲丽君;邢军;李欣屹;张见4.瓜类蔬菜矮生性状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宋慧娟;龚诗琦;黎豪;朱彩华;唐思琪;熊程;孙小武5.西瓜矮生性状研究进展 [J], 曲丽君;邢军;李欣屹;张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汤谧;曾红霞;任俭;张娜;李煜华;程维舜;闫苗苗;孟从芳;孙玉宏【摘要】综述了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主要葫芦科作物黄瓜、南瓜、甜瓜以及西瓜矮生基因的突变和遗传特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为葫芦科作物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葫芦科;矮生性状;基因;遗传特点;种质资源【作者】汤谧;曾红霞;任俭;张娜;李煜华;程维舜;闫苗苗;孟从芳;孙玉宏【作者单位】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2葫芦科(Cucurbitaceae)作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木,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用植物科之一,主要包括葫芦、黄瓜、南瓜、丝瓜、甜瓜、西瓜等常见瓜果蔬菜,不仅营养价值高,且兼具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一直以来培育高产、优质的葫芦科新品种是相关育种工作者的目标,因此其优良遗传性状的改良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矮化性状能够增加品种抗倒伏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是选育高产品种的突破重点。

据Donald[1]介绍,在群体生长中,理想株型有利于植株均匀接受光照,很好地提高植株光合作用,增加作物产量;理想株型的特点包括秆矮、茎直、叶小而厚、叶片浓绿、上举不下垂等,这也说明了矮化性状对于作物高产的重要性。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

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植物遗传学是生物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

在植物界中,遗传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进化规律以及优质良种的筛选和创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植物遗传性状的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是指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由基因控制的表型表现。

这些性状可以是形态上的,如植物的外观特征、结构特点等;也可以是生理上的,如植物的生长速度、代谢特点等。

通过对植物的遗传性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植物的遗传性状研究通常采用遗传分析的方法。

遗传分析主要包括遗传定位、遗传连锁和基因功能鉴定等。

遗传定位是通过构建遗传图谱,确定特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遗传连锁是通过遗传交叉,确定遗传性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遗传距离。

基因功能鉴定是通过遗传突变、基因敲除等方法,研究基因在遗传性状中的作用机制。

二、遗传变异的研究遗传变异是植物群体中出现的遗传差异,它是植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植物的遗传变异可以表现在形态上、生理上和分子水平上。

通过对遗传变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适应能力和进化历程,为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的遗传变异研究通常采用遗传多态性的分析。

遗传多态性是指植物群体中存在的多种基因型和表型,它可以通过分子标记、形态测量和生理测定等方法进行检测和分析。

其中,分子标记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通过DNA序列的分析,揭示植物基因的变异情况。

形态测量和生理测定是通过观察和测定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分析遗传变异的大小和分布规律。

三、植物遗传学的应用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园艺和林业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植物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挖掘和利用有益基因,提高农作物和果树的产量、品质和抗性。

同时,植物遗传学的研究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性状和遗传变异,通过遗传分析揭示遗传性状的遗传机制,通过遗传多态性研究遗传变异的大小和分布规律。

南瓜矮生性状研究进展概述

南瓜矮生性状研究进展概述

南瓜矮生性状研究进展概述作者:韩俊岩李柱刚王珣李晓娟王秀君肖晖来源:《中国瓜菜》2012年第06期摘要:概要介绍了南瓜的矮生性状,总结了对南瓜矮生性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南瓜属作物矮生性状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南瓜;矮生;无蔓南瓜属(Cucurbita)作物起源于美洲,在世界各地都有种植,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1]。

南瓜属作物生长力强,适应性强,不仅可以食用其果实和种子,而且还可以观赏,是一种富含营养价值,易贮藏耐运输,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蔬菜。

研究发现,南瓜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降血糖、降血脂和预防结石[2],所以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功能保健食品的开发[3]。

葫芦科(Cucurtbitaceae)南瓜属(Cucurbita)共有30个种,其中有5个主要栽培种: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灰籽南瓜(Cucurbita mixta)和黑籽南瓜(Cucutbita ficifolia )。

目前,我国生产上主要种植前3种南瓜,本综述也主要围绕美洲南瓜、中国南瓜和印度南瓜展开。

1 南瓜矮生性状简介矮生又叫丛生(bush type),就是无蔓,与蔓生是1对相对性状。

矮生南瓜株型节间距极短,叶腋处能长出侧枝。

一般从茎的基部能长出3~6个分枝,1个分枝能生成4~6片叶,每片叶都有长的管状叶柄,生长于茎基部,因而整个株型呈丛生状,每个分枝都有雌花出现,每株能结瓜2~6个,无蔓南瓜相对长蔓南瓜属于高产品种[4]。

在种植过程中,相对于长蔓南瓜,矮生南瓜有很多明显的优势[5-9]:单位所占营养面积变小,种植密度是长蔓南瓜的2~3倍,光能利用率高,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并且抗倒伏能力强,早熟不需要整枝压蔓,管理简单,方便机械化生产,从而节约了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因此,南瓜的矮生性状对南瓜育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矮化突变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矮化突变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矮化突变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矮化技术是指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改变植物的生长特性,使得植物体型更加紧凑,可控性强,适应性好,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矮化突变是一种常用的途径,它通过改变植物的激素代谢水平和相关信号传递途径,从而使得植物呈现出矮而结实的特性。

植物矮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通过基因突变或诱变来改变植物的体型和属性。

但是由于当时所掌握的基因工程技术还十分落后,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旷野实验室的诺曼·博拉瑞和恩斯特·普里莫等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矮化突变”的基因突变类型。

这种基因突变不会影响到植物其他的重要性状,但是可以显著地减缓植物的生长速度,同时保持植物的果实产量和质量。

此后,矮化突变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植物育种研究中。

矮化突变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案例最早应用矮化突变的作物是小麦。

美国农业部的威廉·贝克利·埃斯特尔和墨西哥的诺曼·博拉瑞合作,研究出一种矮化突变小麦品种,将其命名为“世纪麦”。

该品种矮而结实,不仅耐旱耐寒,而且产量高、质量好。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该品种开始在世界各地大面积种植,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受欢迎的小麦品种之一。

除了小麦,矮化突变还被应用于其他许多作物的育种中。

例如,用矮化突变改良的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中,最为知名的品种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出的矮化黑麦品种“再生24号”,该品种矮而成熟,抗病性强,成为了当时墨西哥北方最受欢迎的黑麦品种之一。

矮化突变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矮化突变技术已经成为了植物育种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段,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其更深层次的应用。

例如,根据矮化突变的相关机理,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从而提高对植物的控制力和预测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矮化突变技术选育出更加适合阴凉、寒冷等环境的作物品种,为世界各地的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

植物矮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植物矮化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s at D a ig bedn s te t n f te rp re i eas h w rn lns r te cm at Abt c] r w rn reig i h r d o h c bedn b cue te d a g pat e h o p c f e o g i f a
[ 中图分类号 ] Q 4 9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 0 22 1) — 5 3 0 0 9 00 ( 1 4 0 9 — 5 0 0
Re e r h Ad a c s o s a c v n e f Dwa f g Ge e n Cr p r n n s i o s i


植 物 矮 化 相 关 基 因研 究 进 展
廖娇, 黄春 辉 , 青青 , 小彪 辜 徐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农 学 院 , 西 南 昌 3 04 江 305
[ 要 ] 矮 化 植 株 株 型 紧凑 , 幅 小 , 倒 伏 , 生产 管理 方便 , 产 性 能 好 , 化 育 种 是 植 物 育 种 的 发 展趋 势 。国 内 摘 冠 抗 且 丰 矮
p a t y e wi ma l c o ,t e c n e in u t a in l n s t p t s l rwn h o v n e t c l v t ma a e n ,t e l d e r ss n e n te h g r d c ii h i o n g me t h o g e it c ,a d h ih p o u t _ a v
效 基 因控 制 , 主效 基 因一般 为非 等位 关 系【 且 1 ] 。生产 上 主要 利用 的矮源 矮 脚南 特 、 矮仔 占 、 种 水 田谷 、 矮 花龙水 田谷 、低 脚 乌尖 等 均受 一对 隐 性基 因 s l控 d 制 。 株矮 化性 状是 矮秆 主基 因表 达作 用 的结果 , 植 也 受修饰 基 因或抑 制 基 因的影 响 ,同 时也受 光温 反应 特性 的影 响 , 纬度 地 区引进 的矮 秆 稻种 , 高 常趋 低 株

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研究

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研究

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研究植物是生命的基础,它们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材料。

然而,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中存在许多不同的性状,这些性状不仅影响着植物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还对人类利用植物所带来的收益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和调控机制对于优化植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植物性状的遗传基础是由植物基因组中的基因控制。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们决定了植物生长发育和性状表现的方式。

植物基因组中的基因通常存在于染色体上,和人类一样,植物也有着不同数量和形态的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上都包含着众多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通过遗传学实验中的连锁分析、互换试验、突变分析等手段被鉴定出来。

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植物性状的遗传是由多基因控制的。

多基因遗传方式会导致同一性状表现的差异化和多样性,这也为植物的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基础。

植物多基因遗传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遗传规律,即植物性状的表现受到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相互作用也被称为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

二、植物性状的调控机制植物基因的表达和功能的调控是植物性状表现和变异的重要调控机制。

植物基因调控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包括基因启动子、转录因子、调控元件等多种生物分子的作用。

基因启动子位于基因的起始点,是位于DNA上的一段序列。

基因启动子的启动子序列在调控基因转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转录因子是一种可以结合到基因启动子上并促进基因转录、表达的蛋白质。

转录因子的分化和特异性表达也是植物性状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它们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实现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调控。

除了基因启动子和转录因子之外,调控元件也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调控机制。

调控元件是一些在基因转录调控中发挥作用的DNA序列,它们可以影响基因表达和调控fRNA到达结构域等。

调控元件和大量此类序列的生物学研究,已经为我们揭示了植物基因表达和性状表现中的复杂机制。

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

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

在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这个主题上,我们首先要了解豌豆的生长过程和相关遗传规律。

豌豆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也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对象之一。

通过对豌豆植株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遗传规律,并且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这些知识。

1. 豌豆植株的观察我们要对豌豆植株进行观察。

在选择观察对象时,我们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亲代豌豆植株,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高度、叶片数量等信息。

我们也要观察记录后代豌豆植株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花和果实情况等。

2. 遗传规律的探讨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探讨豌豆植株的遗传规律。

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豌豆植株的性状表现受到基因的控制,通过分析亲代和后代植株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观察到遗传规律的表现。

如果亲代植株中有高矮各种类型的植株,后代植株中也会有相应的表现,这符合孟德尔的隔离定律。

3. 遗传规律的应用豌豆植株的观察记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规律,还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这些知识。

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代植株进行杂交,并观察记录后代植株的性状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培育出更具优势的品种。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实验和研究。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遗传规律,并且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豌豆植株遗传规律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入,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启发。

总结回顾通过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遗传规律,并且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这些知识。

豌豆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的定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验和研究的途径。

这项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植物生长和遗传规律的机会,对于推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并围绕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展开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探讨,将有助于你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满足你的要求并对你有所帮助。

矮秆小粒水稻潇湘矮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分析

矮秆小粒水稻潇湘矮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分析

矮秆小粒水稻潇湘矮的形态学与分子遗传学分析吕育松;谢耘丰;圣忠华;邬亚文;唐绍清;胡培松;魏祥进【摘要】[Objective]To uncover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a dwarf and small grain variety Xiaoxiang'ai (XXA), and la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rice dwarfing breeding.[Method]Rice variety XXA characterized as a dwarf and small grain phenotype was derived from natural mutation under breeding process. The agronomic traits of XXA were investigated. Its sensibility to phytohormone was analyzed under GA3 and BR treatments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Genetic analysis of XXA with different varieties and fine mapping of xxa gene from the F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near-isogenic lines NIL(NIP) and XXA were done. Furthermore, complementary assay was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candidate gene.[Result]The XXA shows short spikes and compact panicles,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1000-grain weight under GA3 and BR treatments, we found that XXA is partially sensitive to GA3, whereas insensitive to BR. The segregation behavior in each of the derived F2 populations between XXA and either varietie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Mendelian monogenic ratio of 3:1. The xxa gene was finally narrowed down to a 70 kb physical region between the InDel markers F81 and F82 on chromosome 5. Within this region, eight open reading frames (ORFs) were predicted, of which, ORF5 (LOC_Os05g26890) has been annotated as a Dwarf1 gene (D1). Furthermore, sequence analysis of all the region revealed that there are only two mutation sites including one 1-bpnonsense mutation in the 5th exon and a 3-bp deletion that resulted in a lysine deletion in the 12th exon of D1. The complementary assay showed that the abnormal phenotype of XXA can be recovered.[Conclusion]The dwarf and small grain phenotype i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GA3 metabolism. The abnormal phenotyp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The D1 indisputably corresponds to mutation phenotype of XXA.%[目的]研究揭示潇湘矮矮秆小粒的遗传机制,为潇湘矮的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水稻育种过程中自然突变而得到的稳定遗传的矮秆小粒水稻材料潇湘矮,对其进行农艺性状考查、赤霉素(GA3)和油菜素内酯(BR)敏感性分析、遗传学分析,并利用潇湘矮与其近等基因系NIL(NIP)衍生的F2群体对控制矮秆小粒的基因xxa进行图位克隆,最终利用转基因互补试验验证候选基因.[结果]潇湘矮除表现为矮秆小粒外,其穗长变短,穗型紧凑,千粒重极显著下降.不同浓度梯度的赤霉素(GA3)和油菜素内酯(BR)处理,发现潇湘矮对GA3部分敏感,而对BR不敏感.遗传分析发现其符合孟德尔3:1分离规律.图位克隆将xxa基因定位于第5染色体InDel 标记F81和F82之间约70 kb区间的物理距离内.该区间包含8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第5个ORF(LOC_Os05g26890)被注释为水稻株高基因D1.序列分析发现,潇湘矮的D1基因在第5和12外显子分别有1个碱基的无义替换和3个碱基的缺失,其中第12外显子3个碱基的缺失导致1个赖氨酸的缺失.转基因互补显示D1可以恢复潇湘矮的表型.[结论]潇湘矮控制株高的途径可能与GA3代谢有关;潇湘矮矮秆小粒表型符合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潇湘矮矮秆小粒性状是由D1基因突变所致.【期刊名称】《中国水稻科学》【年(卷),期】2017(031)003【总页数】9页(P238-246)【关键词】水稻;矮秆小粒;图位克隆;机械化制种【作者】吕育松;谢耘丰;圣忠华;邬亚文;唐绍清;胡培松;魏祥进【作者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0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 31003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6;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024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以水稻矮化育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带来了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1-2]。

植物矮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植物矮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植物矮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陈晶晶;胡玉林;胡会刚;段雅婕;庞振才;谢江辉【摘要】在许多植物上,矮化是一个优良的农艺性状.近年来,各种矮化相关基因被鉴定和克隆,其中大部分是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生长素、油菜素类固醇类等)合成、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其功能缺失或过量表达会造成植株矮化的表型;此外一些多胺类合成基因、细胞壁相关基因、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类基因以及其他一些生长发育的重要基因也被发现其功能的缺失会造成植株矮化.就近年来发现的与植物矮化性状相关的基因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利用这些基因进行农艺性状改造及矮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1)015【总页数】7页(P126-132)【关键词】矮化基因;赤霉素;油菜素甾醇;生长素;转录因子【作者】陈晶晶;胡玉林;胡会刚;段雅婕;庞振才;谢江辉【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9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9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9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9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9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业部热带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56植物矮化性状突变体的产生主要是利用自然变异、杂交、诱变和生物技术等创造变异而获得的。

矮化在某些植物上是一个优良的农艺性状,由于其在农艺学和园艺学上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在许多不同的物种中(如拟南芥、玉米、水稻、豌豆、番茄等)分离出了矮化突变体。

在农作物上,高秆、茎秆细弱的品种易倒伏,从而降低作物产量;半矮秆作物茎秆短小粗壮不易倒伏,能起到较好的耐肥抗倒作用,并降低了茎秆的同化作用,能将更多的光合产物转移到穗部,显著增加产量。

植物矮生基因资源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植物矮生基因资源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
10 — 3 9 20 ) 3 04 — 5 0 5 9 6 (0 8 0— 10 0
植 物矮 生 基 因资 源 的应 用 与研 究进 展
李云 龙,张俊 华,崔崇士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园 艺 学院 , 哈 尔滨 10 3 ) 50 0

要:利用矮化 基因资源培 育适度矮化 高产品种一直是众 多育种工作者 关注的重点。文章主要对拟 南芥及
多种 大田 、 园 艺作 物 矮 生 基 因资 源 的应 用 与现 状 作 一 概 述 。
关键 词:矮化育种 ;矮生基 因;拟 南芥
中图 分类 号 :¥/90 5;[8 2;¥ 3 55 13 1 Q 1] 6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 的迅速发展 ,对 作物高产性状 ,高产机理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愈
加 深入 ,应 用 基 因 工程 技 术 进 行 遗 传 改 良 己成 为 获 得 作 物 理 想 株 型 的有 效 方 法 。多 年来 ,国 内外 学 者 在 作 物 矮 生 基 因资 源 的研 究 与利 用 方 面取 得
常 表 达 等 也 会 引起 植 株 的矮 化 l 1 J 过 多 年研 究 , 。经
相 继 被 鉴 定 、克 隆 ,并 初 步 研 究 阐 明 了 某些 矮 生 相 关 基 因 的致 矮机 理 ,为 矮 生 基 因 的进 一 步高 效
拟南芥野生型和矮化突变体 gl a 为材料 ,通过基因
组差 减 法 ( eo i S brtn 从 野生 型拟 南芥 中获 G nmc u t i ) ao 得 了一 段 特 异 的 D A 序 列 ,该 序 列 位 于 G 1位 N A
利 用 ,多 作物跨 物种 转育应 用奠 定 了重 要基 础 。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论文)水稻半矮秆和早衰突变体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论文)水稻半矮秆和早衰突变体遗传分析与分子定位

摘要矮生性是水稻重要的产量性状之一,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工作的最主要的成就之一。

水稻非sd-I矮生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历来受到水稻遗传育种学家的重视,开发新的水稻矮源并及时加以利用,是避免矮秆良种遗传单一化从而带来遗传脆弱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以中花ll的半矮杆突变体为材料,通过遗传分析和改良,发现了一个有希望用于水稻育种的一个新的半矮杆基因。

还对一个早衰突变体进行了遗传研究,并初步将早衰基因定位在第11条染色体上。

l、对新花矮和矮中花两个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和半矮生性状遗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它们的半矮生性都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

其中矮中花中的半矮生基因与sd-1等位。

而新花矮中的半矮生基因sd-z(t)与sd-I不等位,sd-z(t)在GA代谢调控路径中可能位于sd-1的下游。

2、对新花矮中的半矮生基因sd-z(t)与其他的几个半矮生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sd-z(t)与sd-g、sd-q、d-59、sd-6等半矮生基因不等位。

在苗期用赤霉素和多效唑进行处理,发现新花矮对它们都很敏感。

暗处理试验表明,它是一个与GA有关的突变体。

3、对新花矮中的半矮生基因sd-z(t)的遗传性状表现进行了研究,新花矮不仅有优良的农艺性状,而且sd-z(t)可以与大粒性、穗粒数和高结实率结合,sd-z(t)的副作用可以通过遗传背景的改盎而得以改善。

表明sd-z(t)有望在水稻育种中利用。

4、选择突变体“ZH-早衰”为试验材料,开展了遗传分析及初步分子定位研究,表明早衰基因Pse-z(t)是显性的t利用SSR标记,采用F2群体表型为野生型的单株,将Pse-z(t)定位在第11条染色体引物RM5128和RMll6之问的1.9cM的范围内。

关铡!词:79稻(Oryzasa#vaL.),半矮生基因,遗传分析,早衰突变体AbstractDwarfismisoneofthemostimportantyieldingtraitsinrice.Utilizationofdwarfricevarietieswasoneofthegreatestachievementsinricebreedinginthe20thcentury.Identificationandutilizationofnon-sdlgeneareamongmajortopicsinricegeneticandbreedingresearch.Studyandutilizationofdwarfmutantstimelyinricewouldhelpusresolvethegeneticfrangibilitycausedbysimplificationoftheuseofdwarfgeneinricebreed岵Inthepresentstudy,bygeneticanalysisandgeneticfoundbackgroundimprovement,anewsemi-dwarfgene,whichwouldbeusefulinricebreeding,wasfromsemi-dwarfmutantsfromZHll.GeneticanalysisofaprematuresenescencemutantPse-z(t)wasmade,andthegenePse-《t)waspreliminmymappedorltOchromosome11.1.Thea鲁'onomictraitsandgeneticcharacterofdwarfismofXHAandAZH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dwarfismwascontrolledbysinOerecessivegeneinthosetwomutants.Thesemi-dwacfgeneinAZHwasallelictosdl,whiletheoneinXHAwzsnon-allelictosdl,Maybesd/isdown-regulatedby¥d-z(t)inmetabolismpathwayofGAs.2.Al|elisamtestsbdN№sd-域t)andseveralo吐IefsomiMwarfgenesindicatedthatsd-z(t)w∞non-allelictosag、sd-q、d-59、sd-6.XHAshowedresponsivenesstoGA3andPP333atseedingstage。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遗传资源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遗传资源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3-09-07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粤桂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020B1515420003);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项目(2023KJ106);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资金种业振兴项目(2022-NJS-00-004,2022-NPY-00-005);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2023B1212060042)作者简介:陈建松(1988—),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稻病害抗性基因克隆与分子机制,E-mail:*********************通信作者:赵均良(1979-),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稻功能基因组学,E-mail:**********************; 秦碧霞(1968-),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病毒病,E-mail:*************广东农业科学2023,50(12):43-51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12.004陈建松,周炼,张师睿,杨武,秦碧霞,赵均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遗传资源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2023,50(12):43-5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病遗传资源与分子机理研究进展陈建松1,周 炼1,张师睿1,2,杨 武1,秦碧霞3,赵均良1(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稻工程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华南果蔬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7)摘 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disease, SRBSDVD)是依靠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为传播介体,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侵染引起的一种水稻病毒病。

玉米矮化突变体gad39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

玉米矮化突变体gad39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22, 48(4): 886-895 / ISSN 0496-3490; CN 11-1809/S; CODEN TSHPA9E-mail: zwxb301@DOI: 10.3724/SP.J.1006.2022.13026玉米矮化突变体gad39的遗传分析与分子鉴定刘磊**詹为民**丁武思刘通崔连花姜良良张艳培*杨建平*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摘要: 株高决定了玉米的种植密度和抗倒伏性, 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是玉米育种中重要的选择性状之一, 因此对控制玉米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源自玉米自交系Mo17的矮化自然突变体gad39进行了表型鉴定、细胞学观察、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赤霉素(GA3)处理等研究。

田间种植条件下, 整个生育期gad39的株高都明显矮于野生型Mo17, 吐丝期仅100.00 cm, 与野生型的192.60 cm相比, 下降了48.08%, 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进一步分析发现gad39的雄穗长度显著变短, 节间数目显著减少。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茎秆纵向细胞的宽度和长度显著变小。

雄穗变短、节间数目减少和纵向细胞变小是导致gad39植株矮化的主要原因。

除植株矮化外, gad39分蘖数增加, 穗位降低, 茎秆变细, 叶片变短和雌穗变短。

遗传分析表明, gad39的突变表型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将控制矮化性状的基因定位在3号染色体长臂td4和td6标记之间。

这2个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5.34 kb,其间包含一个控制植株矮化的基因D1/ZmGA3ox2。

测序发现, gad39中的D1基因具有10个InDels和21个SNPs, 导致外显子中4个氨基酸的变异。

gad39的突变位点与已报道的dwarf1、d1-4、d1-6016和d1-3286突变体不同, 是D1基因一个新的等位突变体。

植物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植物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植物遗传学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植物遗传学是研究植物遗传变异和遗传机制的学科。

它是发展起来比较早的专业,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研究了。

虽然这个学科已经拥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人类对遗传学认识的不断深入,植物遗传学的研究也不断推进。

本文将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和种群水平三个角度,介绍植物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分子水平分子水平是指植物遗传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分子。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在植物遗传学领域得到了研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针对特定基因进行修改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

在植物遗传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改造某些植物的基因组,创造出新品种,提高其产量、品质或适应性。

目前,基因编辑已经在一些作物上取得了成功,如水稻和小麦等。

除了基因编辑技术外,还有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可以使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基因组信息,并揭示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

这对于研究植物的生长、适应性和进化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测序技术在植物遗传学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从而推进了植物遗传学的研究。

基因水平基因水平是指植物遗传学中研究基因的遗传变异和机制的层次。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因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植物基因序列的解析为基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各种各样的基因突变体。

基因突变体是一种突变基因,其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表现出异常。

这种异常性质是突变基因的新生命历程的强烈反应,这种反应往往异常强烈。

随着稀有基因突变体的发现,人们对植物基因的认识逐渐加深。

通过研究基因突变体,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功能、基因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等。

此外,随着分子水平的不断深入,跨界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

例如,最近有学者发现人类胃病可以通过植物基因编辑来治疗。

因此,不少学者正深入探索基因水平与药学、医学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应用,打破学科的界限和壁垒。

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ma e A pyn e ei e gn e n c n lg eco e e ci p o e n a eo ne et ew yfr d . p l gg n t n ier gt h oo t t rpgn t rvme t s cme f c v a i c i e y oh i m h b a i o ice s gco ed G n rl re igfr e l ln p f rp a e o n f s i otn r n rai rpy l. e eal be d i a pa ty eo o sh s c meo eo tmp r ta— n i y n oa d n t c b mo a t
Absr c I e e t a s wih t e r p d d v l p n fm o e ul o o y a e o c , t a t n r c n r , t h a i e e o me to l c a bi l g nd g n mi s muc r r g e s s ye r h mo ep o r se
gt. h l t eg tso eo ot t go o cc aatr i i e rp . ln t omu hhg e es T epa ih n fmp r n r n mi h c s nhg r o s A pa t hat c i r n h i i a a r e h c wi o h
关键词 矮 生性 状, 分子遗 传, 矮化 育种
Pr g e s so h o e ulrG e tc fDw a fCh r ce a t o r s e n t eM l c a neiso r a a t ri Pln s n
J M i o M i g n n Che e a ’ i Yi a n ri nXu h o

玉米矮杆基因研究进展

玉米矮杆基因研究进展

玉米矮杆基因研究进展王文秀;王磊【摘要】玉米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玉米的株型改良成为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的重点之一.合理株型和抗倒伏能力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也是衡量优良玉米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玉米矮化基因的分离及研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培育出矮化或半矮化玉米植株,从而改善玉米株型结构,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群体光合效能,提高玉米产量.主要从玉米矮化育种的概况、玉米矮化基因遗传特点、玉米矮化基因的表型以及激素对玉米矮化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概述,为玉米矮化基因的开发利用及分子机制的阐明提供新的信息.【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5页(P22-26)【关键词】玉米;矮化基因;突变体;产量;激素【作者】王文秀;王磊【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是重要的粮饲兼用经济作物和能源作物,年产量和播种面积在近5年都占有很高的比重[1]。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仍是玉米育种主要目标。

矮杆玉米具有抗倒伏,改善株型结构,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等优点,在提高玉米种植密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玉米矮化育种的概况近年来,密植玉米的高产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密植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高产的同时,也增加了倒伏的风险[2-3]。

玉米种植密度大导致植株基部节间直径逐渐减小,植株整体高度与穗位高均会增加[4-6],玉米茎粗系数减少,节间抗折力降低,当玉米在拔节期到成熟期这个阶段遇到大风暴雨时,田间倒伏率就会显著增加[2,7-8]。

矮杆玉米植株矮、株型紧凑,适合高密度种植,它能使作物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有学者研究指出,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表型大概为以下几点:基部节间短且粗,节间抗折力强,茎秆组织发达,叶夹角小,株高与穗位低[4,9-10]。

玉米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玉米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玉米生长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率。

而在农作物中,玉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物,其重要性在于其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燃料等多个领域。

因此,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和探究,对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分子遗传学则是研究这个领域的强有力工具。

一、分子遗传学简介分子遗传学是以分子水平来研究细胞、生命体遗传信息的学科。

它主要借助于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手段,采用分析DNA序列、蛋白质结构和表达的方法,来研究生命体内各种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基因调控、细胞分化和甚至整个发育过程。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在玉米生长发育上的应用作为一个重要的作物,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复杂而繁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育种方法,来进行玉米的育种和培育。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前沿技术的诞生,为玉米生长发育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

分子遗传学在玉米生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首先,分子遗传学可以解析玉米发育过程中涉及到的基因和调控因子。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对其生长发育的理解。

其次,分子遗传学还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玉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分子机制。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出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调控因子,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育种和培育策略。

三、分子遗传学在玉米品质、抗病等方向的应用在玉米品质、抗病等方向的研究中,分子遗传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抗病研究方面,分子遗传学可以通过对玉米抗病基因进行研究,为人们育种出更加抗病的玉米品种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同时,在玉米品质方面,人们还可以通过分析玉米品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玉米品质提升策略。

四、分子遗传学在玉米生长发育研究中的挑战与前景虽然分子遗传学在玉米生长发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植物育种 754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产量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 1 水稻、麦类、玉米矮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技术的发展,发现和鉴定了大量的矮生基因,如 Peng 等(1999)鉴定了小麦矮化基因 Rht1,并证明 Rht1 对 1.1 水稻矮生性状的遗传研究
Abstr 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omics, much more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of high yield and the mechanisms for high yielding, and their related genes have been made. Applying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the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for increasing crop yield. Generally breeding for an ideal plant type of crops has become one of most important tar- gets. The plant height is one of important agronomic characters in higher crops. A plant with a too much higher plant length of may be easy to lodge and often result in reducing production. However the dwarf character of plant displays a good resistance to lodging, and usually have high yield. Therefore research on the dwarfing breeding for cultivating ideal plant type should be extremely important, the study and use of the dwarf genes are also taken more seriously.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molecular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dwarf character of crops and focused on the genetics, molecular markers and cloning of dwarf trait of some important crops such as rice, wheat, maize, cucumber, watermelon and tomato, and etc. Regulation of plant hormone to dwarf mutant trait was analyzed. Some problems in utilization of dwarf plant resources and breeding for the aim of dwarfing charac- ters were discussed. The trends in the study on molecular genetics and breeding of higher plant were also dis- cussed. Keywor ds Dwarf character, Molecular genetics, Breeding for dwarfing
度,这表明 sd1 突变体是 GA 合成缺陷型;一些矮生 基因被定位到遗传连锁图中,如梁国华等(1994)利用 籼稻标志基因系和 IR 三体为工具将 sd- g 定位于第 5 染色体上,此基因与 gh- 1 和 nl 连锁,交换值分别 为 24.33%±3.96%和 29.44%±4.81%,张京(2003)将我 国大麦育种中主要使用的矮源品种所携带的矮秆基 因 uz 定 位 在 3H 染 色 体 的 SSR 标 记 HVM22 和 HVM60 之 间 , 遗 传 距 离 大 约 分 别 只 有 3.4cM 和 10.6cM;另外,在矮生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 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 从低脚乌尖和矮仔占中找到了半矮生基因 sd1,育成 了综合性状好的抗倒水稻品种,使水稻产量实现了巨
SLN1,水稻的 Dwarf1 (于永红和斯华敏, 2005)等等,为 F1 和 F2 植株均为半矮秆,有的与 sd- 1 共同占有一个
矮生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就高等植物 复合位点,F1 植株表现为半矮秆,F2 植株少数表现为
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利用 中、高秆;另一类基因与 sd- 1 互不等位,F1 植株比双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对作物高产性状,高产机理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 愈加深入,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培育理想株型已成为作 物育种的重要目标。株高是高等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倒伏而减产,而矮生植株抗倒 能力强,高产,因而矮化育种对培育理想株型十分重要,矮生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 文综述了目前高等作物矮生性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水稻、小麦、玉米、黄瓜、西瓜和番茄等主要作 物矮生性状的遗传特点、分子标记、矮生基因的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评价,分析了 激素对高等植物矮生突变体的调控,提出了高等植物矮生资源的利用和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 等植物矮生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分子育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矮生性状, 分子遗传, 矮化育种
矮生性状和分子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亲高,F2 群体中株高分离明显(高奋明等, 2005)。
表 1 已报道的水稻株高基因 Table 1 The genes reported for plant height of rice
类型
基因名称
Type
Name of gene
小粒矮生
d1, d7, d11(d8, d14), d13, d24(t), d28, d30, d58
Malformed dwarf
半矮生
d9, d12(d50), d18(d18), d22(t), d35(t), d49(t), d59(t), d60, Dm- 1, sd- 1, sd- 2, sd- 3, sd- 4, sd- 5, sd- 6(t), sd- 7(t),
Semidwarf
sd- 8(t), sd- 9, sd(t), sd- g; sd- s(t), sd- t(t) (李欣等, 2001), sd- n (李欣等, 2002), d61 (Yamamuro et al., 2000)
矮生性的遗传研究表明,在籼稻中多数是由单 隐性基因、少数由 2 至 3 对隐性基因控制的,仅有极 少的矮源受控于多基因(朱旭东等, 1997),这些矮生
大突破, 单产潜力由原来高秆品种的每公顷 6 000kg 基因表现完全隐性到不完全隐性。在粳稻中矮生性 提高到 7 000kg (闵绍楷等, 1996),此外,周阳等(2003) 的遗传分两种情况,如矮银坊、朝日、万年青等半矮
拟南芥赤霉酸(GA)反应不敏感,Ashikari 等(2002)鉴
从广义上讲,水稻的矮生性主要指成熟期水稻
定水稻隐性半矮化基因 sd1 是 GA 信号敏感型的,对 株高比正常植株缩短的遗传特性。同时,根据株高缩
其突变体施用 GA 可使植株恢复到正常的植株高 短的程度,又可将广义的矮秆分成半矮秆、矮秆和极
隐性高秆
eui, eui2 (杨蜀岚等, 2001), eui1(t) (马洪丽等, 2004)
Recessive tall stalk Note: http://www.gramene.org/newsletter/rice_genetics/rgn12/symbdsd_f.html
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Progresses on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Dwarf Character in Plants 755
分子植物育种,2006 年,第 4 卷,第 6 期,第 753-771 页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2006, Vol.4, No.6, 753-771
专题评述 Invited Review
植物矮生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嵇怡 缪旻珉 陈学好 *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扬州, 225009 * 通讯作者, chenxhliu@yahoo.com.cn
Small grain dwarf
多蘖矮生
d3, d4, d5, d10(d15, d16), d14, d17(t), d27, d33
Tillering dwarf
畸形矮生
d2, d6(d34), d19(t), d20, d21, d23, d26, d29, d31, d32, d42, d51, d52, d53, d54, d55, d56, d57
矮秆 3 种类型(谷福林等, 2003)。
1.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水稻矮生性状的遗传特点
水稻上第一个自然矮杆突变系是印度学者 Par- nell 等于 1922 年发现的,该自然矮杆突变系是由 1 个隐性单基因控制的;1936 年 Oryoji 则首次报道了 1 个由 1 对隐性基因控制的人工诱变产生的矮小型 突变系(谷福林等, 2003);随后科学家们开始广泛的 研究水稻矮生性状的遗传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