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成因及改变_虞新胜

合集下载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当前民工荒问题产生地原因与解决对策近年来,有着近9亿农民地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打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地神话.在广东东莞首次官方确认民工紧缺以来,随后此波迅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其中尤以珠三角地区为甚.民工荒问题日益凸显使长久以来地劳动力市场地矛盾真正摆在了政府和企业地面前.一、“民工荒”问题地原因分析(一)农民工地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如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受人歧视、随意加班等现象随处可见.根据全国总工会地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各行业拖欠9800万农民工工资约1000亿,其中建筑行业所占拖欠比例为70%.同时,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社会保险,导致了员工地高流失率.(二)农民工工资增长过慢.“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l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业外来工月工资在l0年前就已达到600—1000元,但现在还是这个水平.而这些年来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已明显上升,导致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实际工资水平地提高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三)进城务工成本不断升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在城市里用以维持基本生活费用地增长迅速,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进城务工地实际成本.除此以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是提高他们城市生活成本地重要因素.(四)工业扩张,对农民工需求扩大.有人认为,经济地超速发展和工业地规模扩张,对农民工需求地扩大,在与民工供给增长出现相对差距地情况下,民工荒地爆发是势在必然.就目前实际存在地民工荒问题而言,则可以认定为是对工业扩张地预计不足造成地.(五)农民工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客观上,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在岗位供给和劳动力供给之间出现了“知识断裂”.主观上,各企业招工条件苛刻,在低劳动强度地企业,普遍倾向于招收性格温和易于管理地女工.年龄期限一般要求在l8-25岁.在社会性别比例总体上男性多于女性,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地凸显,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下降地情况下,片面追求青年女工地招供标准是企业自己造成用工短缺地主观原因.(六)民工流向成多元化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地推进、中部崛起迅速,中西部农民工输出基地地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地城市也成了农民工地有力吸纳地.农民工流向出现新变化,不少原来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务工地农民工转向全国其他地区,农民工地流向地多元化趋势必然导致集中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地地区在未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前遭遇一定程度地民工荒.(七)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增加.“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农民务农地积极性,与中央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业税地决议一起综合为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将进一步得到减轻地良好期许,这对农民工回乡务农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另外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地提升,对于生活在城市中地农民工来说则大大增加了生活地成本或降低了生活地质量.所以农产品价格地提高可以构成农民工回乡地主动和被动地双重原因.(八)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农民工在市场流动中实现地劳动力配置,确实与政府、单位计划管理没有太大关系,政府组织地流动仅占3%,而90%以上都是农民工自己或亲友运作地”.虽然农民工地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构成当地农民收入地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内地消费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地重要资金和人力资源,但是各农民工输出大省并没有对此有多少服务性作为,农民工地流动基本上一直处于自发地、自谋生计地状态之中,因为自发性总是与一定地盲目性相生,在供求之间缺少必要地信息沟通渠道和有效地组织行为是在农民工绝对供给量可以确保地情况下仍然爆发民工荒地重要原因.二、“民工荒”问题地解决对策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源重要组成地一部分,为中国地经济地发展做出了很大地贡献,然而令人痛惜地是正处于经济飞跃发展地中国却在逐渐地流失这种宝贵地资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要足够地重视起来以及很有必要采取相应地对策来解决这种问题,促使中国经济健康繁荣发展.笔者通过研究将解决“民工荒”问题地对策分为以下几点:(一)积极塑造“以人为本”地企业组织气候,努力构建“权利平等”地权益保障制度.作为一个企业其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这种利润最大化不应该在牺牲员工利益地基础上来追求地,任何一个员工作为企业地一员,不论是正式地还是临时地,都应该得到相应地尊重和权益保障,农民工也是如此.虽然农民工一直工作于企业地最基层,但是他们对企业地贡献功不可抹,并且随着农民工整体素质地提高,企业地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这支生力军.鉴于以上分析,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力除了先进地技术和科学地管理制度,还需要在企业中塑造“以人为本”地组织气候,把农民工地利益放在第一位,除了要增加货币工资和使收入得到保障以外,也要使非货币效用提高起来,例如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以及提高生活伙食标准等,还有要在企业创造一种良好氛围,突出每个人都是企业重要地一员,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尊重感.同时要实实在在落实农民工各方面地权益保障问题,让每个民工都能充分享受到人身自由权利、就业权利、生活权利和子女受教育权利.(二)加强政府行政职能,创造和谐社会氛围.民工在流动地过程中,政府所起地作用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先在最初开始,农民工从输出地区流入到输入地区,政府要发挥好交通红绿灯似地引导作用,设法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快劳动力需求信息地传递速度,减少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地盲目性;同时要大力传播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外来农民工地关心、重视和爱护,迅速增强农民工特别是第三代农民工地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要打破传统地政府本位主义,消除制度性地就业歧视,创造出一种和谐地社会氛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完全竞争性地正规地劳动力市场,让每一位劳动力在工作选择面前人人平等,都能通过公平地合理地手段来选择自己地工作岗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限制民工地择业范围,要把他们从社会地最低层次中彻底解放出来.其次在民工投入到工作地过程中,政府要大力发挥监督作用,监督企业要提高《劳动法》执法力度,应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另外政府要大力清除社会歧视现象,构造人人平等地气氛,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这其中包括消除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农民工身份转换制度”,以在城市工作达到一定工作年限为主要条件,给予农民工城市户籍,从而逐步转换农民工身份,并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平等待遇,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困难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地机会,以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地生活心理成本,减轻其心理负担.(三)学校、政府、企业强强联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人才随着技术地进步和产业结构地调整,现在地企业越来越需要一定技术地高素质人才,而这些技术人才应该是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地发展要求,不应简单得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肤浅地理论知识上.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如果光靠职业技校培养人才,除了在资金上和实验设备短缺以外,还不能及时了解到社会急需地热门专业等方面信息,培养出来地人才不仅没有实践经验,而且部分专业过去老化,难以满足企业地用工要求;而完全依靠企业来培养人才,这些人才缺少系统理论指导,导致人才成长地速度慢和效果差.所以如果说学校是人才培养地摇篮,那么政府应该是后备军和传达器,企业应该是人才成长地基地.培养优秀地技工,应该倡导学校、政府、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培养企业需要地专业人才.只有三者联合,理论联系实践,学校为技工人才地培养奠定基础,企业为技工人才地成长提供舞台,政府为学校提供资金和传达及时信息.学校地教师做企业地顾问,研究技工地培养方向;企业地专家做学校地客座教授,为学生讲解实践技能,政府提供资金,扩大教学规模,辅助学校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三者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培训就业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技术荒”而导致地“民工荒”现象.(四)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企业和地方政府如果对劳动力成本优势过度依赖,而忽视对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地关注和引导,往往会导致资本地短视化和劣质性,就难以长期支撑地方经济地繁荣,缺乏可持续增长潜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从目前劳动力市场反馈地信息,劳动力不可能“无限供给”,中国企业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已逐步显示出它地疲态,包括印度、越南在内地不少东南亚国家正在以更低地劳动力价格吸引外来投资.因此,政府和企业应清醒意识到要保持和促进地区经济地长期稳定发展,不能延续走低投入低产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要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需要走产业升级换代地道路,应通过多年来地资金积累,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地技术含量,逐步过渡到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减少对劳动力地过度依赖.。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及改变途径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及改变途径
交纳更多的费用 , 等等。
2 基本权益无保障
伤保险权益无保 障。由于职业 病往 往具有迟发性 的特点( 急性中毒除外 ) 农 民工 因职业 病受到伤 ,
害的, 可能会在疾病“ 积累” 的过程中( 甚至在患病
( ) 民工的劳动就业权 益无保障。国家法 1农
令明文规定用人单位要与职工签订劳动合 同。然
动合同的一些 国有企业中 , 民工根据集体合同 、 农 劳动合同的规定 , 其工资收入仅仅相当于正式职工
的5 % 一 5 , 0 7 % 正式 职工所享 受的各项福利待遇 和工会会员权利 , 民工 因为身份 制约而无权 享 农
我国的弱势群体。与农 民工地位不相 符的是 , 目
前, 农民工已占整个产业工人 的 3%左右 为城市 0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 , 无论从发展具有中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2期
20 06年 4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hnzo stt o e n u c d s yMaae etSca S i c dt n o ra o eghuI tu f r at a I ut ngm n( oi c neE io Z n i e A o il n r l e i
患上各种疾病 。但可悲 的是 , 农民工基本被排斥在
医疗 保 险制度 之外 。
遭受的各种歧视 中, 虽然就业岗位和劳动报酬方面
的歧视 , 是最具实质性 的 , 但引起农 民工的心理反 应, 却并不如他们在 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中所遭受 的歧视那么强烈 。对农民工而言 , 一个根本性的事 实就是 : 户籍制度 、 教育制度 、 保障制度 、 人事制度 、 医疗制度依旧, 传统 的城市管理制度仍然只承认稳

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弱势地位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弱势地位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进 城 农 民 工 是 指 户 籍 在 农 村 , 城 镇 从 事 非 农 产 业 的 劳 动 在 人 口 , 是 在 当 今 中 国 特 有 的 户 籍 管 理 制 度 环 境 下 . 济 社 会 这 经 转 型 时 期 出现 的特 殊 群 体 , 即一 般 所 说 的 外 出农 民工 。统 计 上 , 外 出进 城 农 民 工 是 指 外 出地 点 在 本 乡 镇 以外 . 从 业 6个 月 以 且 上 的农 民工 。 企业 ; 一定规模 的企业是指年销售 收入在 5 有 O万 元 以 上 。 到 不 30万 元 的 企 业 】 加 16个 , 加 了 近 37倍 ; 长 型 企 业 和 有 0 增 9 增 . 成
台。从 进 城 农 民工 自身 角度 来 说 , 努 力 提 高 自身 的 文 化 素 质 和 政 治 素养 , 强 维 权 意 识 。 应 增 [ 键 词 】 城 农 民工 ; 治 ; 势地 位 ; 现 ; 因 ; 策 关 进 政 弱 表 原 对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进 城农 民工概述
11 农 民 工 .
23 外 出务 工 经 商 和 招 商 引 资增 成 效 显 著 .
政 府 在 小 城 镇 发 展 中独 挡 一 面 , 当 重 任 , 民 向小 城 镇 转 移 担 农
的愿 望 更 强 烈 。 城 镇 的人 口 聚 集 更 多 , 贸 流 通 更 加 活 跃 , 小 商 乡 镇 企 业 开始 复苏 , 城 镇 发 展 开 始 再 度 崛 起 。 小
强 政 治 参 与 制 度 建 设 , 宽 进城 农 民 工 参 政 渠 道 ; 变 观 念 , 拓 转 为进 城 农 民 工提 供 相 应政 策 支持 。 社 会 层 面 来说 。 充 从 应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农民工维权斗争的典型案例分析
农民工集体维权事件
例如,某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因工资 拖欠问题集体维权,通过罢工、示威 等方式,最终获得了合理的工资和赔 偿。
农民工个体维权案例
例如,一位农民工在工作中受伤,通 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权益,获得 了应有的工伤赔偿。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支持和帮助案例
政府设立农民工服务热线
01
02
03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放宽户籍限制,使农民工 能够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 基本公共服务。
加强社会认同感
通过宣传和社区活动,提 高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同感 ,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 偏见。
建立农民工组织
鼓励和支持农民工成立自 己的组织,为其提供交流 和互助的平台,增强其社 会影响力。
04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责任
企业应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工工资待遇
合理确定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逐步实现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的 收入水平。
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安 全和身体健康。
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供必要的文化娱乐设施,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工的 文化素质和城市适应能力。
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作和 生活条件。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歧视
01
制度性歧视是指由于相关制度的 缺陷或不合理规定,导致某些群 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不公平待 遇。
02
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常常遭受 制度性歧视,如工资水平较低、 工作条件较差、缺乏职业培训和 晋升机会等。
03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途径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

农民工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农民工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农民工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引言】农民工是指外出从事城市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力量。

然而,尽管他们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出路。

【农民工面临的困境】1. 社会地位低下: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常常被忽视,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往往被歧视和边缘化。

2. 工资待遇不公: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经常发生欠薪现象,劳动法往往无法完全保护他们的利益。

3. 就业稳定性不高:农民工的工作往往是临时性和不稳定的,没有稳定的职业发展机会,缺乏长期的就业保障。

4. 缺乏社会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有限,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权益无法充分保障。

5. 文化融合困难: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大,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经常面临着文化融合和交流困难。

【解决农民工困境的出路】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劳动法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

确保农民工享有合理的工资待遇和劳动权益保护,对拖欠工资行为进行严惩。

2. 推动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城乡差距,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农民工能在家乡就近就业,减少农民工流动。

3. 强化职业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4. 加强社会保障: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

5. 提倡文化融合:加强城乡居民文化交流,促进城市与农村文化的融合,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结语】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他们面临的困境仍然存在,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改变。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城乡一体化、强化职业培训、加强社会保障以及提倡文化融合等方式,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出路,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实现社会公平与发展的目标。

让我们共同关注和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导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

农村弱势群体指的是在农村地区面临贫困、教育匮乏、就业困难等问题的人群。

本文将探讨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考。

原因分析1. 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农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均衡是导致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产出低,农民收入有限。

而一些地区则因为政府的扶持政策、技术支持等原因,实现了较好的农业发展,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形成。

2.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普遍不足,这也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

受限于经济条件和交通便利程度,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教师素质等方面往往无法与城市地区相媲美。

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农村儿童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更难以获取优质的教育,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经济转型不彻底等原因,导致就业机会相对有限。

农村人口规模庞大,但能够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和单位有限,很多农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无法实现有效增长。

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使得一些农村人口不得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但由于缺乏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对策思考1. 加大农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产业收入。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学校设施和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2. 发展农村经济多元化为了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引进新的产业、推动农村电商等创新模式的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创业者的扶持力度,鼓励他们创新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十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十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2023-11-04
目录
• 农民工现状分析 • 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成因 •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策略 • 具体实施方案 • 结论与展望
01
农民工现状分析
农民工的定义与分类
农民工的定义
农民工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村户籍工人,他们往往在城市中从 事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农民工自身努力不可或缺
01
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农民工应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适应城市生
活和市场需求。
02
增强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律意识,有助于农民工在遇到问
题时寻求帮助和解决途径。
03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组织
参与社会活动和组织,融入城市社会,将有助于农民工扩大社交网络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
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密集 型工作,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工作条件较差
许多农民工所处的工作环境恶劣, 劳动保护措施不足,安全隐患较多 。
社会保障缺失
较低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和家庭经济条件 限制,许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 ,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
鼓励农民工通过成人教育、远程学习等方式提升 自身学历水平。
04
具体实施方案
政策建议
制定平等就业政策
政府应制定平等就业政策,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为其提供 公平竞争环境。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其基本生活 需求。
强化劳动法律保护
加强劳动法律制度建设,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
社会、企业和政府合作的重要性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成因及改变_虞新胜

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成因及改变_虞新胜

由于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且与许多因素有关联,目前学界对它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的标准,多数学者从能力的大小、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的多寡来界定弱势群体。

一般认为,在资源的占有与获取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分配中常常受排斥、受歧视,生活普遍较为贫困的一类人被称为弱势群体。

他们常常缺乏必要的技能而被排挤在社会发展之外。

虽然这个界定能说明弱势群体的特征,但并不能反映弱势群体的本质。

弱势群体从形成根源上看,除了先天生理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于后天的制度影响,特别是机会的缺乏。

农民工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如何看待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特征、形成的制度原因?他们是否受到制度制约而导致机会不公平?如何以制度正义为理念对农民工的机会不公平进行制度构建,以促进他们的公平发展?这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形成弱势群体的形成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内容。

在经济学中,弱势群体被看作贫困群体的一部分;在法学中,弱势群体被视为权益受到侵犯的群体;在伦理学看来,弱势群体常常指值得人们同情和帮助的群体;而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弱势群体被视为能力较弱、资源分配较少的群体。

以上领域关注弱势群体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各有其片面性,如果从其形成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往往是由于在社会资源的使用和共享中,机会的缺乏而产生的地位低下、权利丧失,从而导致能力不足的群体。

从机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的形成与制度正义具有很大的关联。

“所谓机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谋取机会、资源等利益时,遵循同一规则的原则。

”“机会公平意[收稿日期]2014-04-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度正义视域下农民工机会公平问题研究”(12czx014)成果之一;江西省“十二五”社科规划项目课题“弱势群体机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研究”(11ZX0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虞新胜(1974-),男,江西余干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农民工问题研究;危琦(1970-),女,江西南城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角色,其为城市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然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难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断有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这使得农民工的求职工作越来越难找,而且普遍工作不稳定,有时一工作就是几天甚至一天。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生计和家庭生活,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安全的压力。

二、工资待遇普遍偏低。

农民工在城市里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体力活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如建筑工人、清洁工人、保安、服务员等,他们的工资待遇相比于城市居民来说普遍偏低。

这也是农民工在城市里面长时间谋生需要承担的风险。

三、缺乏社会保障。

农民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工作,很少能够获得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这使得他们承受更大的风险。

很多农民工都是靠着口口相传找到工作的,合同也往往是口头约定,没有任何书面协议,这让农民工失去了应有的保障和权益。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呢?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就业机会偏少。

城市化带动了城市岗位需求的增长,但远未达到城市化速度和规模的要求。

城市的发展既要经济发展,也要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工进城就业。

二、工资待遇不均衡。

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待遇差距愈发明显,导致了农民工的工作不被重视和文化技能缺失的现象。

城市应制定更为公正、合理的劳动价值规则,承担工作的所有风险并分摊给用工单位,落实民工工资保障及权益保护。

三、社会保障待遇不平等。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城市发展的同时,应加强对民工社保主体性的落实,保证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

四、文化水平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缺乏特定的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中所处的劣势地位。

要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做到培训一人、受益全家,做到让民工技术更加优秀。

最新-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精品

最新-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精品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1984年,张雨林教授在研究小城镇课题时首次提出了“农民工”一词,尔后“农民工”一词就被大量地引用。

所谓农民工,是指人户分离,户口在农村,人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

农民工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离土又离乡,一种是离土不离乡。

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人。

本文的侧重点是讨论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

据农业部统计,2001年中国有7800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3%。

在农民工所事职业中,80%的人从事工业、建筑业、餐饮业、运输业和服务业。

农民工在城镇里无处不在,他们在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承担着失业和就业过程中的意外伤害、疾病、尊严受侵犯等诸多风险和心理压力,除极少数幸运者外,农民工属于事实上的城镇贫困人口,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一问题。

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认为,要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应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以人为本,正面宣传农民工,是全社会关爱、理解、帮助农民工,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前提。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农民工也是人,他们量多面广,承担着城镇最重、最累、最苦、最危险的工作。

目前在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中,农民工占576%,城市工人占424%,城市工人成了少数;在建筑工人中,造大楼,修路的农民工占整个建筑工人的798%。

在电子元器件设备制造领域的电子装配工中,农民工占682%,矿业占525%,社会服务与居民服务占559%,餐饮旅游业占584%,经销人员占583%;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地方已离不开农民工了。

比如春节期间,因农民工回家过年,城市里没了送煤的,送奶的,小店铺没人了,保姆也没了,老头、老太太没人管了,垃圾没人扫了,等等。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

刍议造成农民工弱势化趋向的主要原因及措施

刍议造成农民工弱势化趋向的主要原因及措施

刍议造成农民工弱势化趋向的主要原因及措施摘要】文章主要就造成农民工弱势化趋向的原因做一阐释,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能对时下农民工处境做一合理分析,并试图改进其弱势化趋向。

【关键词】农民工;弱势化;原因;措施【中图分类号】F230.3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56-02时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并逐步融入工人阶级队伍。

他们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弱势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一、造成农民工弱势化趋向的主要原因1、缺乏应有的政治权利。

农民工是农民身份的工人,由于户籍是农村户口,其政治权利远逊于城市工人。

首先,正式职工的身份难以被确认,成为权利有别于城市工人的临时工。

无论在城市企、事业单位工作时间多长、表现多优秀,其身份往往还是临时工,他们得不到应有的任用和升迁。

其次,普遍不被工会接纳,维护权益缺乏组织支持。

再次,难以参与管理决策,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由于是临时工而没有工会会员资格,往往不能参与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决策,他们只是被管理者和决策的被动执行者。

第四,普遍没有正常的获取政治信息的渠道和进行组织联系的渠道。

农民工中党团员正常的组织生活无法开展,有半数以上党团员外出就业后,事实上便失去了党团员身份。

目前,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习惯做法,致使农民工相应的政治权利缺失,他们成为身在企业却心系农村,欲挤入城市又对城市缺乏认同感的矛盾体,只是来自农村支付劳动力而赚取收入的城市“边缘人”。

2、工作条件恶劣报酬低。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加上近年来城市工人下岗现象严重,许多大中城市的政府劳动管理部门大多采取措施限制农民工进入劳动条件相对优越的国营、集体企业,导致农民工只能在条件较差的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近年来,农民工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面临的却是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城市中,农民工经常遭受低工资、长时间工作、没有保障、暴力侵害等问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如何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成为了一个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非常重要。

其中包括,加大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和执行力度,加强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严格惩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等。

只有法治的意识深入人心,才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进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和专业水平提高农民工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价值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向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并在岗位上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这些是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农民工工作条件、提高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农民工组织自我保护意识农民工所处的职场困境和弱势地位,与他们缺乏组织自我保护意识有关。

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可以加强对农民工团体组织的建设和支持。

同时,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和社会教育,引导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职业素质和心理坚韧性,增强组织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们在保证自身权益的同时,更好的迎接职场挑战。

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权益问题也应得到更多重视。

政府可以通过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投入力度,推动城乡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解决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涵盖面和参与度,让农民工逐步步入社会主流,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长期积累。

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广大公众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农民工保障权益,提高生活质量,为美好社会发展与和谐生活做出贡献。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研究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研究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农民工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却常常面临着种种困境,如低工资、劳动保障不完善、社会地位低下等。

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问题的原因1. 农民工外出打工意愿强烈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的经济收益相对较低。

由于传统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农民们渴望通过外出打工来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

此外,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吸引力也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重要动力。

2. 城市用工需求量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

农民工作为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们愿意以较低的工资从事城市的体力劳动,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3.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受到工资低廉、工时长、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困扰。

由于农民工出身农村,他们缺乏城市户籍,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待遇,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面临较大的困难。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方案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涵盖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同时,要加强对用工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合法用工并按时足额支付工资。

2.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农民工对城市打工的强烈需求,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民在农村地区的经济收益,减少他们外出打工的动力。

3. 增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出资,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技术技能、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帮助农民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可以加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力度,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期间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社会保障待遇。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范文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分析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在按劳分配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自力更生的能力薄弱是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农村弱势群体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弱势群体逐步形成,弱势程度不断加深,社会经济因素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1、农村弱势群体是经济落后的历史延续。

农村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严重偏低,有自然因素或偶然因素创伤的原因,但总体而言是长期以来、甚至是几代人以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家庭经济状况积弱难返的结果。

农村弱势群体科学文化水平低,观念僵化,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反映了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经济状况恶劣,无力顾及教育的历史;农村弱势群体中孤寡老人、生病或有生理缺陷的人口较多,缺乏劳动力,折射出长期以来农村弱势群体生活质量低下,以及婚姻弱弱结合的历史;由于生存和发展能力薄弱,农村弱势群体容易因偶然因素的打击一蹶不振。

2、自然环境差、生产结构单一。

农村弱势群体中的多数人口分布在贫困县,这些贫困县多数地处多灾、干旱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极差,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农民减收,贫困加深。

同时,由于贫困县农民生产结构非常单一,所以大多数农户都是从事种植业生产,一旦遇到灾情,生产自救的能力几乎没有。

3、市场经济体制对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构成了巨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逐步出现了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的成败由市场决定。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服务投入,如提 供就业咨询、法律援助、文化教育等。
3
鼓励社会捐赠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农民工进行捐赠和 支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提升地位。
农民工自身的素质提升
加强教育培训
提供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 技能和知识水平。
增强法律意识
对未来实施方案的展望
01
02
03
建立农民工维权服务体 系
开展关爱农民工志愿服 务活动
支持农民工参与社区建 设,提劣
许多农民工从事的是脏、乱、差的 工作,工作环境恶劣,安全隐患大 。
劳动保障缺失
许多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劳动 保障,如社会保险、带薪年假等。
农民工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低
许多人对农民工存在偏见,认为 他们素质低、能力差,这使得农
民工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缺乏晋升机会
由于农民工往往从事的是简单的 体力劳动,他们往往缺乏晋升机
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让他们了解并懂得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鼓励自我发展
鼓励农民工积极进取,自我提升,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身的生活 状态和社会地位。
04
CATALOGUE
具体的实施方案
实施制度改革的方案
改革户籍制度
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实现居民户籍登记制度,消除农民工在城市 生活中的身份限制。
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实施社会救助
为生活困难的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包括最低生活保障、 临时救助等。
实施素质提升的方案
提供教育机会
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

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来源,承担了许多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

因此,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首先,应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

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法律意识,不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应该在农民工入职前就加强法律课程学习,同时在工作期间也要加强法律教育,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权利,知道如何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其次,政府应深度介入改善农民工的劳动条件。

农民工一直以来遭遇着诸多困难和不公,并且在就业、居住和医疗等方面也存在种种不平等情况。

为改善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加强管理,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例如增加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全面实施最低工资制度,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并为他们提供更良好的医疗等基础福利。

再次,应增加农民工福利的供应量。

针对农民工的需要,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福利项目,例如定期体检、医保和养老保险等。

此外,除了福利项目,也需要开发出效益更大的培训项目给农民工,并推出更多的技术交流平台提供技术学习的机会,让农民工更有职业上的发展和成功的机会。

还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应当追求人道主义,应注重员工福利,切实为员工谋利益,将员工当做企业的生命线,并在解决人才招聘、用工管理、员工发展的政策中,真正将农民工纳入发展九方方案,保护和提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企业和社会发挥应有的贡献。

总之,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需要包涵国家法律,企业管理和政府赞助等方面的力量,以更加积极和创新的方式,实现更公平的状态,让农民工也能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体现了人文关怀。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为中国社会的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在中国社会中愈发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农民工作为来自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他们面临着工资低、工作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 就业机会不足农民工之所以走出农村,前往城市打工,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然而,由于城市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城市就业岗位的供给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农民工的需求,进而造成农民工问题。

2. 用工成本压力大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工往往以相对较低的工资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各类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普遍选择聘用农民工,这导致了农民工工资的“下沉”,长期以来,农民工没有得到应有的工资保障。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因此,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也是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方法探讨1. 加强职业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

政府可以建立相关培训机构,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提升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实施,保障农民工的工资、工时、休假等权益,提高劳动法律意识。

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长期之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流入城市的需求。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争取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成因与对策分析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中国经济发展特殊时期的产物,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数量过亿、身份和社会地位都非常独特的群体,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却显得严重滞后和缺失,这严重影响我国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我们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标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策1 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1.1 农民工收入水平低,生存能力差在我国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很低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还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工人工资在过去的12年里,只上涨了68元,许多酒店的农民工工资都只有五六百元,而且也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社会保障。

根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农民工收入在800元以下,其中男性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068,女性为777元,居住条件恶劣,大都是简易工棚和拥挤脏乱的宿舍,安全没保障。

1.2 农民工工作条件差,劳动报酬权很难得到保障农民工大都从事高劳动强度和高危险性的行业,比如加工制造,建筑采掘,危险化学品等行业,事故率很高。

再加上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工人不培训就上岗,生产安全措施和投入也不到位,这些都极大的威胁农民工的人身安全。

有数字显示我国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个小时,46.9%的民工每周工作七天。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存在着克扣,变相克扣和和拖欠农民工薪酬的现象。

1.3 医疗保障水平差,工伤索赔难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没有医疗保障,再加上许多农民工由于从事的是一些高危行业的工作,很容易遭受相应的职业病和慢性病的折磨,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看不起病,有病就是忍或拖着。

到最后,小病成大病,甚至拖死。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农民工根本就不享受职业病的医疗补贴救助,基本被隔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以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且与许多因素有关联,目前学界对它没有一个科学的界定的标准,多数学者从能力的大小、资源的占有和分配的多寡来界定弱势群体。

一般认为,在资源的占有与获取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分配中常常受排斥、受歧视,生活普遍较为贫困的一类人被称为弱势群体。

他们常常缺乏必要的技能而被排挤在社会发展之外。

虽然这个界定能说明弱势群体的特征,但并不能反映弱势群体的本质。

弱势群体从形成根源上看,除了先天生理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于后天的制度影响,特别是机会的缺乏。

农民工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如何看待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特征、形成的制度原因?他们是否受到制度制约而导致机会不公平?如何以制度正义为理念对农民工的机会不公平进行制度构建,以促进他们的公平发展?这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弱势群体的形成弱势群体的形成涉及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内容。

在经济学中,弱势群体被看作贫困群体的一部分;在法学中,弱势群体被视为权益受到侵犯的群体;在伦理学看来,弱势群体常常指值得人们同情和帮助的群体;而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弱势群体被视为能力较弱、资源分配较少的群体。

以上领域关注弱势群体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各有其片面性,如果从其形成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往往是由于在社会资源的使用和共享中,机会的缺乏而产生的地位低下、权利丧失,从而导致能力不足的群体。

从机会公平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的形成与制度正义具有很大的关联。

“所谓机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在谋取机会、资源等利益时,遵循同一规则的原则。

”“机会公平意[收稿日期]2014-04-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度正义视域下农民工机会公平问题研究”(12czx014)成果之一;江西省“十二五”社科规划项目课题“弱势群体机会公平与社会正义研究”(11ZX0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虞新胜(1974-),男,江西余干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农民工问题研究;危琦(1970-),女,江西南城人,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以能力的大小、资源的占有多少为衡量标准来界定的弱势群体,是目前常用的概念。

但这一概念缺乏对弱势群体形成的根据分析。

能力的大小、资源的占有多少离不开机会的公平与否。

机会不公平才是弱势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农民工数量最多,被视为弱势群体的最大主体,其形成关键在于制度束缚下的机会不公平。

正义制度不仅仅是形式、工具意义上的“善”,更是实质、内容意义上的“善”。

制度正义视域下机会公平也应关注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

政府在改善农民工弱势地位方面,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更在机会上创造平等条件,注重正义制度的设计,积极为农民工创造规则公平与起点公平的条件。

[关键词]制度;农民工;机会公平[中图分类号]C9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478(2014)06-0097-06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成因及改变虞新胜,危琦(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13)2014年第6期总第180期CHANGBAIJOURNAL No.62014SumNo.18097--味着不仅给予每个人平等地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机会,而且每个人在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受到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

”[1](P39)而农民工无论在市场竞争中还是在社会保障方面,都缺乏同等的制度条件,从而形成社会弱势群体。

“社会弱势群体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2](P4)这种机会的缺乏一方面与他们的身份、户籍等制度的限制有关;一方面也与这种不公平制度限制下的能力发展不足有关。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制度安排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等不公正制度安排造成了弱势群体的产生。

由于不合理的制度约束,他们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中受到阻碍,从而导致经济生活贫困、生活质量较低、社会地位受歧视、权利难于保障、话语权缺少(有时甚至是失语)、影响力较小等现象。

“社会性资源主要包括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权利、义务、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等等。

”[3](P163)弱势群体由于某些障碍,无法实现其基本权利,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制度束缚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约[4](P5)。

弱势群体的形成除了受到户籍等不公平的制度约束外,重要的是在不公平的制度影响下,他们的发展机会越来越狭窄,导致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弱,参与利益共享的机会越来越少。

表现在经济上,劳动不能“得其应得”;在政治上,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不能对等;在社会保障上,劳动者不能参与分享机会。

受到身份等的限制,一些人自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弱势群体。

受到能力等的限制,一些人由于能力不足在竞争中失败而变为弱势群体。

[5](P5)二、农民工: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是指拥有农业户口但离开土地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雇佣劳动者。

从职业身份上说,农民工已经是工人,但是从户籍身份上说,农民工仍然是农民。

在数量上,2011年我国农民工已经达到2.6亿。

在质量上,农民工的状况令人堪忧。

无论从身份制度还是从契约能力上,农民工都存在明显的“弱势”。

(一)身份制度影响下的“弱势”农民工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以户籍制度为主的一系列不公平制度安排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弱势”。

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报资料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2011年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分别是:养老保险13.9%;工伤保险23.6%;医疗保险16.7%;失业保险8.0%;生育保险5.6%。

[6]这意味着大多数农民工没有保障,没有保障的农民工前景不容乐观,多数农民工在吃“青春体力饭”。

二是就业方面的“弱势”。

主要表现为其由于身份限制无法进入城市正规劳动力市场从事正规职业。

农民工所能进入的是那种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次属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造成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弱势和生存状况的边缘化。

这种非正规就业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的低收入状况。

三是社会地位的“弱势”。

农民工在城市多数是“非正规就业”,没有取得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不很稳定。

对于进城民工来说,即便能进入“正规部门就业”,但是在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却是非正规化的。

农民工获得的只是部门中的临时工作,与正式职工在收入、福利上均有明显的差别。

“非正式工”身份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堵墙,这种身份也使得他们职业变动频繁,缺乏稳定性,心理自卑,牢骚满腹。

四是上升渠道的“弱势”。

通过改变职业而实现地位的上升流动是现代社会地位变迁的主渠道。

然而,对于农民工来说,其很难通过职业地位的改变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

农民工技术专业特征不明显,劳动力进入和退出的壁垒都很低,容易进入也容易被替代。

这就使得农民工就业的职业和部门领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而每次换工作,都要经历一定的磨练,每变换一次工作,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开始。

由于资历不能累积,其职业地位自然也就难以提升。

资历在正规就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在农民工身上体现不出来。

五是权益保护上的“弱势”。

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低反映了权利缺乏保障的事实。

由于农民工在98 --劳资关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民工又被各种正式组织排斥在外,农民工工资以各种名目被克扣,以各种借口被长期拖欠的现象仍然存在。

制度的缺乏或设计不合理使得他们常常费很大的时间和成本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农民工权利缺失使他们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又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

(二)发展能力方面的“弱势”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低,普遍以初中文化为主,直接导致他们在就业方面对就业信息的搜索、接受和加工处理等方面的“弱势”,农民工到城镇寻找工作普遍采取的是依托亲缘、地缘和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

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知识缺乏,他们在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上也常常陷于无助的状态。

不善于沟通,话语权的缺失使进城农民工难以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

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约,他们操作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感到不适应,技能水平较低,工作环境大多脏乱差,工种大多重苦累。

从社会交往上看,农民工偏重于依赖血缘、地缘等初级社会关系。

农民工进城就业后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很少与城市市民来往,尚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建立起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圈子。

他们的生活圈子仍然建立在亲缘和地缘的关系上。

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被边缘化,生活环境常受到歧视。

三、农民工弱势地位形成分析:正义制度的缺失与机会公平的缺乏造成农民工弱势地位的原因有许多,有学者从历史原因、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也有学者从个人的原因,如身体的原因、智力的原因、性别的差别、受教育程度的多少等进行分析。

当然,对农民工弱势状况的分析,不乏有制度因素分析。

但是他们分析制度的影响都局限于从具体的体制性因素入手,诸如具体探讨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不被拖欠、如何保障农民工的职业安全以及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等,很少将这种分析与哲学中的制度伦理联系在一起思考。

其实,不正义制度制约下的农民工机会不平等,成为农民工弱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一)正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何为制度?这是一个困扰着许多人的话题。

诸多理解在总体上趋向于将“制度”理解为规则体系。

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7](P6)罗尔斯将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

”[8](P50)如果对“制度”的理解仅是功能性的,没有进一步上升至本体的层次,那么,这种理解就是欠深刻、有待质疑的。

[7](P4)根据黑格尔的理解,只有从伦理实体出发才能对规范要求、权利义务关系做出合理的说明。

但是,黑格尔并没有从生产方式出发对规范进行说明。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作为现实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物的再生产与人自身的再生产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而制度作为一种对社会关系、特别是对社会生产交往关系最基本、最稳定的规范,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制度正义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规范而言,制度必须规范好生产、消费、分配等关系,确立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必须遵从的规则。

从规范角度来说,制度就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固有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前提,没有规范性就不能进行正常生产和交往。

二是就制度本身而言,制度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

前者反映了后者,后者也引导了前者。

两者交织在一起,体现制度正义的内涵。

近代西方学者,从社会契约论视角来论证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没有真正给广大人民带来“福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