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02
电工学第2章
举例 在图中,已知直流发电机 的电动势E1=7V,内阻r1=0.2 Ω, 蓄电池组的电动势E2=6.2V,内 阻r2=0.2 Ω。负载电阻R3=3.2 Ω。 用节点电压法求各支路电流和 负载的端电压。
二、应用举例
解:负载两端的电压即为节点电压。
G1 1 1 5S r1 0.2 G2 1 1 5S r2 0.2 G3 1 1 5 S r3 3.2 16
i f u
2、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内容:关注变化量 U S、 IQ、 UQ 动态分析工具:微变等效电路 i
+ _ us
R u
微变:(微小变化) 等效:(线性代替非线性)
i
rd
Q
在Q点附近的 电路模型
i u
u rd i
up
u
2.9 PSpice例题分析
I U
U R I
(常数)
一、非线性电阻的描述
非线性电阻: 电阻值随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非 线 性 特 性 I2 I1 I
U I
Q2
Q1 U1 U2 U
R
工作点不同 电阻不一样
Q1 : Q2 :
U1 R1 R2
I1 I2
U2
二、非线性电阻电路的电阻
1、静态电阻 2、动态电阻U R ຫໍສະໝຸດ tg Ib)有源二端网络
图4-10 二端网络的表示符号
二、无源线性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
1. 任何一个无源线性二端网络,其端电压与端钮电 流间总是线性关系,它们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因 此,一个无源线性二端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等效电 阻 Req 来代替,该等效电阻也称为网络的输入电
阻。
2.无源线性二端网络等效电阻Req的求解
电工学PPT第二章
阻抗角
R Z cos X Z sin
基本元件R、L、C的阻抗
RLC串联电路的阻抗特性:
Z R j ( X L X C ) R jX
(1) 当 X L X C 时,X 0, 0
阻抗角
相量模型 电压、电流用相量表示;
Z R 2 ( X L X C )2
X L XC arctan R
U U u Z = Z () I I i
阻抗表示了电路的电 压与电流之间的大小 和相位的关系:
阻抗模值
Z=R jX
电阻 电抗
Z Z
UC
UR
UL
I
电路呈电容性, 此时总电压滞后电流。
U L UC
UL
UR
I
U
UC
+
u
-
uR
uL
R I jX L I jX C I
[ R j ( X L X C )] I
定义电路的阻抗:
def
C
uc
用相量法分析R、L、C串联电路
+
I R
jX L
U
-
U R
U L jX C
Uc
U Z =R j ( X L X C ) I 阻抗模值 Z Z
RLC串联电路UI
UL
UC U L UC UC
UL
相量图
U
UR
I
电路呈电感性; 此时总电压超前电流。
(2) 当 X L X C 时,X 0, 0
电工学(电学学科)
新技术
电工制造业为电能的生产和消费系统提供物质装备。随着各国对电能需求的不断增加,为满足建设大型电站 的需要,通过改进发电机的冷却技术,采用新型绝缘材料、铁磁材料,改进结构设计,使发电机的单机功率增大、 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最大火力发电机组的功率1926年为160兆瓦,到60年代已成批生产500~600兆瓦火电机组, 1973年第一台1300兆瓦火电机组投入运行。此后,由于受到材料性能以及大型机组在设计制造上的缺陷等因素的 限制,投运后事故较多,可用率降低,使大型火电机组的发展趋势减缓。80年代,大约有四分之三的火电设备单 机功率稳定在300~700兆瓦。水力发电机组的最大功率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61年的230兆瓦,1978年700 兆瓦机组投入运行。核电机组的功率由1954年5兆瓦(第一台工业用试验性机组)提高到80年代的1300~1500兆 瓦。
电工学(电学学科)
电学学科
01 概要
03 发展
目录
02 历史背景 04 学说
05 理论
07 新技术
目录
06 电气化
电工学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电工 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有力杠杆。也 是工科高等院校为各类非电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电路和磁路理论、电磁测量、电机与继 电接触控制、安全用电、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1986年以来,中国有些高等院校已将电工 学课程改为电路与电机、电子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等3门课程,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电工学第二章
求:i i1 i2 。
i2 11 2 sin(314t 60 )A
12.7( cos 30 j sin 30 )A 11( cos 60 j sin 60 )A (16.5 - j3.18)A 16.8 10.9 A
有效值 I =16.8 A
则:
1 U I ωC
U I XC
直流: XC 交流:f
1 XC 2π f C
,电容C视为开路
XC
所以电容C具有隔直通交的作用
1 XC 2π fC
容抗XC是频率的函数 由: u
I , XC
XC
1 ωC
I U (2 π f C )
O f 2Usinω t i 2Uω C sin( ω t 90) U 0 可得相量式 U 超前 U 90 I I I I 90 jUω C
1 T
T
0
i 2 dt
注意: 交流电压、电流表测量数据为有效值 交流设备名牌标注的电压、电流均为有效值
初相位与相位差
相位: t
ψ
i I sin( ω t ψ ) m i
ωt
反映正弦量变化的进程。 O 初相位: 表示正弦量在 t =0时的相角。
ψ (t ψ ) t 0
u i
90
(1) 频率相同 (2) I =UC ωt (3)电流超前电压90 相位差 ψ u ψ i 90
u 2Usinω t i 2Uω C sin( ω t 90)
有效值
I U ω C 或 1 1 定义: XC 容抗(Ω ) ωC 2 π f C
A a1 ja2 a cos ja sin ae
电工学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例4、用叠加原理求图示电路中的I。 1mA 4kΩ + 10V - 2kΩ I 2kΩ
2kΩ
解:
电流源单独作用时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 10 2 44 mA 1 257mA II 1 mA .0.25mA 4 2 [2+4//2] 4 4 2 [(2+2)//2] 2 I=I′+I″= 1.507mA
返回
第三节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 效变换
等效变换的概念 二端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独立电源的等效变换 电源的等效变换 无源二端网络的输入电阻 和等效电阻
返回
一、等效变换的概念
1、等效电路
两个端口特性相同,即端口对外的 电压电流关系相同的电路,互为等效电 路。
返回
2、等效变换的条件 对外电路来说,保证输出电压U和 输出电流I不变的条件下电压源和电流 源之间、电阻可以等效互换。
1 1 2 2 S
-US+R2I2+R3I3+R4I4 =0
返回
第二节 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
原理验证
几点说明
返回
一、叠加原理
在由多个 独立电 源共同 作用的 线性 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等于各 个独立电源分别单独作用在该支路中产 生的电流(或电压)的叠加(代数和) 。
不作用的恒压源短路,不作用的恒流 源开路。
US2单独作用
= 4/3A
返回
三、几点说明
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电路的结构不要改变。将不作用的恒压
源短路,不作用的恒流源开路。
最后叠加时要注意电流或电压的方向:
若各分电流或电压与原电路中电流或
电压的参考方向一致取正,否则取负。 功率不能用叠加原理计算。
电工学第2章
A1 r1 e jθ 1 r1 j (θ 1 −θ 2 ) r1 A= = = e = ∠ θ1 − θ 2 jθ 2 A2 r2 e r2 r2
第二章 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即复数的乘、除运算为模与模相乘、 即复数的乘、除运算为模与模相乘、除,幅角与幅角相加、减。 幅角与幅角相加、
二、正弦信号的相量表示
根据电路图可知, 解 根据电路图可知,电流 i = i1 + i 2 ,为两个同频率正 弦量相加 正弦量的加减运算可以转换成对应相量的加减运算。 相加, 弦量相加,正弦量的加减运算可以转换成对应相量的加减运算。 正弦电流i 的相量表示分别为: 正弦电流 1、i2 的相量表示分别为: +j
ɺ = 5e j 36.9 A = 5∠36.9 A I1m ɺ I =10e−j53.1 A =10∠−53.1 A
•
例2-8 电路如图2-8(a) 电路如图2 所示,已知i1、i2分别为: 所示, 分别为:
i1 = 5 sin(ωt + 36.9 ° ) A
i2 = 10 sin(
? ?
试求电流i,并作相量图。 试求电流 ,并作相量图。
第二章 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例
u1 = U 1 m sin( ω t + θ 1 ),
相位
u 2 = U 2 m sin( ω t + θ 2 )
初相位
ϕ12 = (ωt + θ1 ) − (ωt + θ 2 ) = θ1 − θ 2
可见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即为同频率正弦量的初相位之差。 可见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即为同频率正弦量的初相位之差。
为区别于 一般的复 数,将表 示对应正 弦量的复 数称为相 量。
电工学第2章
返回
上一节
下一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3 章
交 流 电 路
2.5 并联交流电路
KCL: I = I1 + I2
I= U + U Z2 Z1 1 1 )U U ( = Z I= Z + Z 1 2 Z = Z1∥Z2 其中:Z1= R1+ j XL
-
+
I
I1
R1
I2
R2
U
L C
Z1
Z2
并联交流电路
交 流 电 路
(2)功率关系
u,i i
a. 瞬时功率:
u
ωt
p = U I sin2ωt
o
+
i
p o
u -
u -
+
i
u
+
i
u
+
i
+ p <0
p >0
+ p <0
p >0
ωt
充电 放电 充电 放电
第 3 章
交 流 电 路
b.平均功率(有功功率): P = 0 c.无功功率: Q = U I = XC I 2 U2 = XC
Z2= R2- j XC
返回
上一节
下一节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3 章
交 流 电 路
2.6 交流电路的功率
一、瞬时功率
i = Imsinωt u = Umsin(ωt + ) p = u i = UmImsin(ωt + ) sinωt = U I cos + U I cos (2ωt + ) :电压超前电流的角度
电工学第2章习题答案.
2-2 试求图2-35所示钢杆各段内横截面上的应 力和杆的总变形。钢的弹性模量E=200GPa。
解 1、内力计算 用截面法分别计算左段和右段的内力并作杆 的轴力图(b) 得 F左 =4kN(拉) F右 =4kN(拉)
左段:
F左L左 4 103 80 102 5 L左 5.0955 10( m) EA左 200 109 4 104 4
解 选取C为研究对象 1、如图所示,由平衡方程得 ∑Fx=0 FAC Cos30o-FBCCos30o=0 ∑Fy=0 FAC Sin30o-F+FBCSin30o =0 解得 FAC =FBC=F
2、许用应力为 杆AC的承载极限:
6 4 F σ A 160 10 2 12.74 10 406.78KN 1 AC AC
π D P FN 4 2 π d A 4
2
D P 2 d
2
由强度条件有
D P 2 d
2
即
所以 d2 P D 1.2 10 4002 3840mm 6
2 6
50 10
即活塞杆的直径
d 62mm
2
由强度条件式得
π D P' FN 4 ' ' 2 π D' nA' n 4
2-1 试求出图2-34所示各杆1-1,2-2,及3-3截 面上的轴力,并作轴力图。
解b 使用截面法,沿截面1-1将杆分成两段,取 出右段并画出受力图(b)用FN1表示左段对右段 的 作 用 , 由 平 衡 方 程 ∑ Fx=0 , 得FN1=F(拉)
同理,可以计算横截面2-2上的轴力FN2, 由截面2-2右段图(c)的平衡方程 ∑Fx=0, 得 FN2= F ( 压 ) 同理,可以计算横截面3-3上的轴力FN3, 由截面3-3右段图(d)的平衡方程∑Fx=0, 得FN3= 0
电工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2.1.1 在图2.01的电路中,V 6=E ,Ω=61R ,Ω=32R ,Ω=43R ,Ω=34R ,Ω=15R 。
试求3I 和4I 。
4I ↓图2.01解:图2.01电路可依次等效为图(a )和图(b )。
R 3R 1R(b)Ω=+×=+×=23636414114R R R R R Ω=+++×=+++×=2243)24(3)(14321432R R R R R R R A 22165=+=+=R R E IA 322363)(214323=×+=++=I R R R R IA 943263631414−=×+−=+−=I R R R I2.3.3 计算图2.12中的电流3I 。
Ω=1R A2S =图2.12解:根据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图2.12所示电路可依次等效为图(a )和图(b ),由图(b )可求得A 2.15.023=+=I由图(a )可求得:A 6.02.121213=×==I IΩ=1R V22=Ω=14R(b)Ω=12R2.6.1 在图2.19中,(1)当将开关S 合在a 点时,求电流1I ,2I 和3I ;(2)当将开关S 合在b 点时,利用(1)的结果,用叠加定理计算电流321,I I I 和 。
I图2.19I (a)I (b)解:(1)当将开关S 合在a 点时,图2.19所示电路即为图(a ),用支路电流法可得:=+=+=+12042130423231321I I I I I I I 解得:===A 25A 10A 15321I I I(2)开关S 合在b 点时,利用叠加原理图2.19所示电路可等效为图(a )和图(b ),其中图(a )电路中130V 和120V 两个电压源共同作用时所产生的电流已在(1)中求得,即:A 151=,I A 102=,I A 253=,I由图3(b )可求得:A 642422202=+×+=,,I A 464241−=×+−=,,IA26422=×+=则:A 11415111=−=+=,,,I I IA 16610,222=+=+=,,I I IA 27225333=+=+=,,,I I I2.6.2 电路如图2.20(a )所示,V 10ab ,,V 124321=====U R R R R E 。
电工学2
1-2 电路的状态和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一、电路的状态
1、空载
当开关S 断开,电路电流为零,称为空载。
特征: I =0, P 1=P 2=0
2、短路
当电源两端的导线由于某种事故而直接相连,这时电源输出电流不经过负载,只经连接导线直接流回电源,称为短路。
特征:O R E
I = 021==U U O E P P = 021==P P
保护:接熔断器或自动开关。
3、负载状态
当开关S 闭合时,电路中有电流流过,电源输出
电功率,负载取用电功率,这称为有载工作状态。
L O R R E
I +=
I
R E U 01-= 21P P P P O ++=
二、电气设备的额定值
有载状态还有:满载(额定状态):当实际使用值等于额定值时,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
过载(I 、P 高于额定值):当实际功率或电流大于额定值时,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
轻载(低于额定值):当实际功率或电流比额定值小很多时,电气设备的工作状态。
电工学第二章
4.电容器的主要参数
(1)标称电容量 电容器的外壳上标出的电容量值称为标称电容量。
(2)允许偏差 电容器的允许偏差常用的有±2%、±5%、±10%、
用介电常数较大的物质作为电容器的电介质 可显著增大电容,而且能做成很小的极板间隔,因 而应用很广。
任何两个导体之间都存在着电容。
3.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1)电容器的充电 当开关S置于A端,电源E通过电阻R 对电容器C开始充电。起初,充电电流 较大,但随着电容器C 两端电荷的不断积累,形成的电压 越来越高,它阻碍了电源 对电容器的充电,使充电电流越来越小,当电容器两端电压 达到了最大值E时,则不再变化,电流为零。故在直流稳态电 路中,电容相当于开路,这就是电容的隔直作用。
检测电感器
电感器的直流电阻很小,通常只有几欧或 几十欧,线径越细,圈数越多,电阻值越大。 一般情况下用万用表R×1电阻挡测量,只要能 测出电阻值,即可认为电感器是正常的;如果 测量结果为无穷大,说明电感器已经开路。
§2-3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交流电路
一、纯电阻交流电路
交流电路中如果只考虑电阻的作用,这种电 路称为纯电阻电路。
电容量也简称电容。
它只与电容器的极板正对面积、极板间距离 以及极板间电介质的特性有关;而与外加电压的 大小,电容器带电多少等外部条件无关。
C S
d
式中S、d、C的单位分别是m2、m、F,介电常 数ε的单位是F/m。
真空中的介电常数ε0≈8.86×10-12F/m ,某种介 质的介电常数ε与ε0之比,称该介质的相对介电常 数,用εr表示 。
电工学2
3 j4 U
3 j 4 U
3 j 4 U
u 5 2 sin( t 531 )
u 5 2 sin( t 126 9 )
u 5 2 sin( t 126 9 )
33
符号说明
瞬时值 --- 小写 有效值 --- 大写 最大值 --- 大写+下标
i
35
交流电也遵循克希荷夫定律,即:
i(t) 0 , u(t) 0
用相量表示:
I 0 ,
U 0
或:
Im 0 ,
Um 0
36
注意
正弦量的幅值(或有效值) 不能直接进行加减。
正误判断
u 100sin t U ?
瞬时值
复数
37
正误判断
第二章 正弦交流电路
§2 . 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2 . 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2 . 3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 §2 . 4 RLC串联交流电路 §2 . 5 阻抗的串联和并联 §2 . 6 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
§2 . 7 功率因数的提高
§2 . 8 三相电源
§2 . 9 三相负载的联结
有利于电器设备的运行;
. . . . .
3
正弦交流电的方向
正弦交流电也有正方向,一般按正半周的方向假设。
i
u
R
i
实际方向和假设方向一致
t
实际方向和假设方向相反
交流电路进行计算时,首先也要规定物理量 的正方向,然后才能用数字表达式来描述。
4
二、正弦量的三要素
Im
i
i I m sin t
《电工学》教案02正弦交流电路
7. 掌握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单相及三相负载的正确联接方法,理解中线的作用;
8. 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电压、电流及功率的计算。
2.1 正弦电压与电流
1. 正弦电流及其三要素
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流称为正弦电流,同样地有正弦电压等。这些按正弦规律变
化的物理量统称为正弦量。
设图 2.1 中通过元件的电流 i 是正弦电流,其参考方向如图所示。正弦电流的一般表达
式为:
i (t)= I m sin(ωt+ψ)
图 2.1 电路元件
图 2.2 正弦电流波形图
它表示电流 i 是时间 t 的正弦函数,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量值,称为瞬时值,用小写字
母表示。电流 i 的时间函数曲线如图 2.2 所示,称为波形图。
I m 为正弦电流的最大值(幅值),即正弦量的振幅,用大写字母加下标 m 表示正弦量 的最大值,例如 I m 、U m 、 Em 等,它反映了正弦量变化的幅度。( t +ψ)随时间变化,称
少角度或时间,以角度表示时为ψ1-ψ2,若以时间表示,则为(ψ1-ψ2)/ω。如果两个正弦 电流的相位差为 12 = ,则称这两个正弦量为反相。如果 12 = 2 ,则称这两个正弦量为正
交。
图 2.4 正弦量的相位关系
3. 有效值
周期电流 i 流过电阻 R 在一个周期所产生的能量与直流电流 I 流过电阻 R 在时间 T 内所
从以上分析可知:
(1) 电感两端的电压与电流同频率;
(2) 电感两端的电压在相位上超前电流 90°;
(3) 电感两端的电压与电流有效值(或最大值)之比为 L。
令
X L = L =2 f L
X L 称为感抗,它用来表示电感元件对电流阻碍作用的一个物理量。它与角频率成正比。
电工技术第2章
2.R L C串联电路的复阻抗
Z R j( X L XC ) R jX
Z
X XL XC
Z R2 X 2 R2 (X L XC )2
arctan X arctan X L XC
R
R
23
三、相量图
U U R U L U C
.
IR
jXL
+
.
+
U
-
R
+
U
-
L
U
jX C
Z 50 53.1
i 4.4 2 sin(314t 73.1)A
26
例2: 已知:电流表读数 A1 =6A,A2 =8A,
电压读数 U =100V
求:A 的读数。
.
I
A
+
.
U
.
I1
A1
-
R
.
I2
A2
jw L
解:设U 为参考相量,U 1000V
第2章 正弦交流稳态电路
重点:
1. 正弦量的三要素 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 电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4. RLC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复阻抗 5. 三种功率的定义和计算 6. 提高功率因数的并联电容器补偿法
1
§2-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一、正弦量的定义
i
按正弦规律变化的量。
Im
例:i(t)=Imsin(wt+i )
i 2I sin (w t i ) Im[ 2Ie ji e jwt ]
实域 正弦时间函数
复域
一一对应
复常数函数
(包含有效值、初相)
i 2I sin (w t i )
I Ieji Ii Ι i
电工学_02
不等效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例2 如图所示电路中,一个理想电压源和一个理想电流源 相连,讨论它们的工作状态。
解:(a)电流从电压源 的正端流出(U和I的实 际方向相反),流进电 流源(U和I的实际方向 相同),故电压源处于 电源状态,电流源处于 负载状态。
(b)电流从电流源流出(U和I的实际方向相反),流进电流源的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二.电流源
IS RS I + U _
RL
由Is和Rs组成,电流源伏安特性 Is=U/Rs+I 或 U=ISRS-IRS Rs=时,I=Is,理想电流源,称为恒流源; Rs0时, Rs分流, 输出电流减小,实际电流源Rs 越大越好; RL=0,U=0,短路,空载; RL= ,开路,U极大,不允许; 非独立电源。
则并联时 G Gi
i
分流比
§2.1 电阻串并联连接的等效变换
例1 计算图中所示电路中a、b间的等效电阻Rab。
(a) 解:
(b)
(a): Rab (8 // 8) (6 // 3) 0 6
(b): Rab [(4 // 4) (10 // 10)]// 7 3.5
R1 I3 ' R3 + R2 _ E1 B E1单独作用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电压源与电阻串并联 I + R + E _ U R0 _ 电流源与电阻串并联 I + IS RS R U _ I + R U _
E R0
+ _
R
IS RS
I + U _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电工学第2章习题及答案
2.4.1 图所示电路原 已稳定。在 t = 0 时将开关 S 从 a 端换接到 b 端。试 求换路后的响应 iL 和 uL。24 V
2Ω
US
R2
6Ω
uL
iL L
1H
返 回
第2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2.4.2 图所示电路原 已处于稳态。试求 S 闭合 后的 i2 、iL 和 uL,并画出 其变化曲线。
i1
S
IS
R1
24 A
i2
1.5 Ω 3Ω
7Ω
R3
R2
iL L uL 0.4 H
a
S
b
R1
3Ω
2.4.3 图所示电路 原已处于稳态。在 t = 0 时将开关 S 从 a 端改合 到 b 端。试求换路后的 iL 和 uL,并说明是什么 响应。
U S1
6V
US2
6V 6Ω
3Ω
R3
iL L
R2 6 i1 (0) i L ( 0) 3 A 1.8 A R1 R2 46 R1 4 i 2 ( 0) i L ( 0) 3 A 1.2 A R1 R2 46
返 回练习题题集 下一页 上一题 下一题
U S 12 uL (0) A 3A R1 4
返 回练习题题集 上一页 上一题 下一题
第2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2.3.3 图所示电路原已稳定,求开关 S 闭合后的响应 uC 和 i1、 i2 ,并画出其变化曲线。
S
R1
i1
20 V
4kΩ
R3 iC
R2
1.6kΩ
US
uC
iC
C 2.5F
6k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单独作用
+ E– R1
IS
I1
I2
+ E = – R2 R1 I1'
I2'
+ R2 R1
IS I1''
I2''
R2
(c) (b) E 单独作用 IS单独作用 由图 (b),当E 单独作用时 由图 (c),当 IS 单独作用时 (a) 原电路
'
I1 I 2
'
E R1 R2
' 1
I1
理想电压源(恒压源) I + E _ + U _ E RL O
U
I
外特性曲线 特点: (1) 内阻R0 = 0 (2) 输出电压是一定值,恒等于电动势。 对直流电压,有 U E。 (3) 恒压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例1: E = 10 V,接上RL 后,恒压源对外输出电流。 设 电压恒定,电 当 RL= 1 时, U = 10 V,I = 10A 当 RL = 10 时, U = 10 V,I = 1A 流随负载变化
I3 R3
+
U –
因为 U E1 I1 R1
所以 I1 U E1 U R1
E1
+ –
+
U R1
I2
E2 U R2
I3
I1
R3
-
2个结点的结点电压方程的推导: U 将各电流代入 E1 U E2 U IS KCL方程则有: R 1 R2 R3 即结点电压方程: E1 E2 整理得: IS E
10
解:(1) 应用KCL对结点A和 B列方程 I5 I1 – I2 + I3 = 0 I5 – I3 – I4 = 0 (3) 将各电流代入KCL方程,整理后得 5VA – VB = 30 解得: VA = 10V – 3VA + 8VB = 130 VB = 20V
10 65 VB
15
2.5 叠加原理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2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2.3 支路电流法 2.4 结点电压法 2.5 叠加原理 2.6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2.7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2.1.1 电阻的串联
I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特点: + + 1)各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联; U1 R1 2)各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 – U + 3)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U2 R 2 R =R1+R2 – – 4)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两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 I + U –
例1: 电路如图,已知 E =10V、IS=1A ,R1=10 R2= R3= 5 ,试用叠加原理求流过 R2的电流 I2 和理想电流源 IS 两端的电压 US。 R2 R2 R2 + I2 I2' + I2 + + + E R1 R3 IS US E R1 R3 US' R1 R3 IS US – – – – – (b) E单独作用 (c) IS单独作用 (a) 将 IS 断开 将 E 短接
解:由图( b) I 2 E R2 R3 10 55 A 1A
U S I 2 R3 1 5V 5V
例1:电路如图,已知 E =10V、IS=1A ,R1=10 R2= R3= 5 ,试用叠加原理求流过 R2的电流 I2 和理想电流源 IS 两端的电压 US。 R2 R2 R2 + + I2 I2 + I2' + + E R1 R3 IS US E R1 R3 US' R1 R3 IS US – – – – – (a) (b) E单独作用 (c) IS单独作用
a 2个结点的结点电压方程的推导: 设:Vb = 0 V + + 结点电压为 U,参 E1 E2 – 考方向从 a 指向 b。 – IS I1 R1 I2 R2 1. 用KCL对结点 a 列方程: b I1 – I2 + IS –I3 = 0 2. 应用欧姆定律求各支路电流 :
I1 E1 U R1
例1:试求各支路电流。 a + I2 42V – 6 3 7A 12 I1 ②
解:①求结点电压 Uab I3
U ab E R IS 1 R 7
1 6 1 3 V
42 12 1 12 18V
b 应用欧姆定律求各电流
I1 42 U ab 12 42 18 12 A 2A
2.2.2 电流源
电流源是由电流 IS 和内阻 R0 并联的电源的 电路模型。 U0=ISR0 U
电流源 理 想 电 流 源
I
+
IS R0
U R0 U -
RL
电流源模型 由上图电路可得: I
I IS U R0
O
IS
若 R0 = 理想电流源 : I IS 若 R0 >>RL ,I IS ,可近似认为是理想电流源。
例1: 求下列各电路的等效电源 2 + a 2 5A 3 (b) a 5A 3 (b) a + + 2 U + 5V2V b (c) + U (c) b a + a
+ U 3 5V – (a) 解:
2 + 5V – (a)
U
b a
+ U
+
U
b
+ 5V – b
例2: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 计算2电阻中的电流。
电流源的外特性
理想电流源(恒流源) I IS + U _ RL
O
U
特点: (1) 内阻R0 = ; (2) 输出电流是一定值,恒等于电流 IS ; (3) 恒流源两端的电压 U 由外电路决定。 例1: IS = 10 A,接上RL 后,恒流源对外输出电流。 设 当 RL= 1 时, I = 10A ,U = 10 V 当 RL = 10 时, I = 10A ,U = 100V 电流恒定,电压随负载变化。
2. 4 结点电压法
结点电压的概念: 任选电路中某一结点为零电位参考点(用 表示), 其他各结点对参考点的电压,称为结点电压。 结点电压的参考方向从结点指向参考结点。 结点电压法:以结点电压为未知量,列方程求解。 在求出结点电压后,可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或欧姆定律 求出各支路的电流或电压。 结点电压法适用于支路数较多,结点数较少的电路。 a 在左图电路中只含 + I3 有两个结点,若设 b I2 E – R2 IS R3 为参考结点,则电路 R1 I1 中只有一个未知的结 点电压。 b
I3
b
R3
2
例2: I1 G I3 I
+
a
I2
IG d
RG I4
b
(3) 联立解出 IG 支路电流法是电路分析中最基本的 因支路数 b=6, 方法之一,但当支路数较多时,所需 方程的个数较多,求解不方便。 所以要列6个方程。
E 试求检流计 中的电流IG。
–
(1) 应用KCL列(n-1)个结点电流方 程 对结点 a: I1 – I2 –IG = 0 对结点 b: I3 – I4 +IG = 0 c 对结点 c: I2 + I4 – I = 0 (2) 应用KVL选网孔列回路电压方程 对网孔abda:IG RG – I3 R3 +I1 R1 = 0 对网孔acba:I2 R2 – I4 R4 – IG RG = 0 对网孔bcdb:I4 R4 + I3 R3 = E
叠加原理:对于线性电路,任何一条支路的电流, 都可以看成是由电路中各个电源(电压源或电流源) 分别作用时,在此支路中所产生的电流的代数和。 + E– R1 + E = – R2 R1
IS I1
I2
I1'
I2'
+ R2 R1
IS I1'' (c)
I2''
R2
(a) 原电路
(b) E 单独作用 叠加原理
U R1 1 R2 1
注意: R1 R 2 R 3 R (1) 上式仅适用于两个结点的电路。 (2) 分母是各支路电导之和, 恒为正值; 分子中各项可以为正,也可以可负。 当E 和 IS与结点电压的参考方向相反时取正号, 相同时则取负号。而与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无关。
1
U
R
IS 1
P1 I1 R1 ( I1 I1 ) R1 I1 R1 I1 R1
2 2 2 2
③ 不作用电源的处理: E = 0,即将E 短路; Is=0,即将 Is 开路 。
④ 解题时要标明各支路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若分电流、分电压与原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参考方 向相反时,叠加时相应项前要带负号。 ⑤ 应用叠加原理时可把电源分组求解 ,即每个分电路 中的电源个数可以多于一个。
IS 外特性曲线
I
2.2.3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I + E – R0 电压源 由图a: U = E- IR0 等效变换条件: E = ISR0
IS E R0
+ U –
RL
IS
R0
I U + R0 U –
RL
电流源 由图b: U = ISR0 – IR0
注意事项: ①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 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例:当RL= 时,电压源的内阻 R0 中不损耗功率, 而电流源的内阻 R0 中则损耗功率。 ② 等效变换时,两电源的参考方向要一一对应。 a a + a a – E E – IS R0 + IS R0 R0 R0 b b b b ③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无等效关系。 ④ 任何一个电动势 E 和某个电阻 R 串联的电路, 都可化为一个电流为 IS 和这个电阻并联的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