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CT诊断学

合集下载

庾更绪诊断学头颈部检查

庾更绪诊断学头颈部检查

庾更绪诊断学头颈部检查庾更绪诊断学是现代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并分析各种不同指标的数据来诊断患者的病情,为医生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庾更绪诊断学中关于头颈部检查的一些知识。

患者病史询问在进行头颈部检查之前,医生首先要向患者询问相关的病史信息。

包括病症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痛感的性质、症状是否有变化、是否出现过类似的病情等。

根据这些信息,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的检查。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头颈部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头颈部皮肤、淋巴结、甲状腺、耳部、口腔等部位的病变情况,同时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头部检查头部检查主要是观察头颅的形态和大小是否正常,是否有外伤痕迹等。

同时,医生还要注意观察眼睛、鼻子、嘴唇、耳朵等部位的异常情况,如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黑眼圈等。

颈部检查颈部检查主要是观察颈部软组织、淋巴结和颈椎等部位是否异常。

淋巴结炎和淋巴结结核等疾病会导致淋巴结肿胀,疼痛等症状,因此医生需要仔细触摸患者的淋巴结。

此外,还要检查颈椎是否正常,是否有脊髓损伤的迹象。

眼部检查眼部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视力损伤、视野缺失和视觉错乱等问题。

医生可以通过常规的眼部检查,如瞳孔检查、眼睑检查等来确定患者的眼部问题。

耳鼻喉检查耳鼻喉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鼻塞、听力下降和喉咙疼痛等问题。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喉咙颜色、鼻腔通畅情况和听力测试等方式来判断患者的耳鼻喉问题。

影像学检查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或者需要进一步确认病情,医生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X线检查来判断患者的骨骼和软组织是否异常。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非常精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对颈部淋巴结、颈部大血管、甲状腺和喉咙等进行检查。

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软组织,对颈部某些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颈椎病、甲状腺疾病等。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颅脑横断层标本及CT解剖

视神经
颞肌
眼神经
颞骨岩部 乙状窦 第四脑室
小脑扁桃体 头后小直肌 头半棘肌
额窦
眶脂体 海绵窦
枕颞内侧回 桥池及基底动脉
鼓室
听神经 头夹肌 脑桥 小脑半球 蚓垂
经视交叉层面
主要显示鞍上池、鞍背、视交叉、颈内动脉、小脑 幕等。鞍背居断面中央,其前方有漏斗和视交叉。 视交叉外侧为颈内动脉,它发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 中动脉,,并经后交通动脉与基底动脉发出的大脑 后动脉吻合形成Willis环。鞍上池环绕在上述结构周 围。侧脑室下角出现并伸向颞极,其顶壁有杏仁体, 对癫痫和一形容词生疾病的手术治疗时,需了解杏 仁体的位置。颅前窝内仅见额叶底面的直回和眶回。 两侧眶上部结构出现。
2、“V” 形及“Y”形:在窦汇上方的层面,幕切 迹的边缘可 显示“V”字形,若大脑镰出现则“V”字形变成“ Y”形。3、 “八”字形:在窦汇以下层面,切迹缘呈“八”字。
4、“M”形:窦汇的层面则天幕缘呈“M”形。
五、脑干的三部分区别:
1、中脑:断层面出现四叠体是中脑的标志,同时可见大脑 脚、结合臂。
2、颞叶:经外侧裂的垂直部及水平部与额叶分开,
顶枕裂与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为颞叶与枕 叶分界。
3、顶叶:经中央沟与前方的额叶分开,下方与 颞叶
的分界线为外侧裂与枕叶的分界线为顶枕沟。
4、枕叶:经顶枕沟与顶叶分开,与颞叶分界为顶枕
裂与枕前切迹的连线。
5、岛叶:隐藏于外侧裂的深部,四周有环形沟,表
commissure ,AC)后缘与后连合posterior commissure,PC)前 缘中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用于人脑立体位断层解剖研究与脑立体定向手术。
红色线:代表 “CML”或“OML”

颅脑CT诊断学

颅脑CT诊断学
– 细胞毒性水肿进一步发展,细胞发生不可逆 坏死--脑梗死形成
– 细胞毒性水肿周围区,神经细胞功能尚存-缺血半暗带,此期为可逆性病理变化阶段, 及时恢复血流灌注量则可恢复细胞功能
.
21
一、缺血性脑梗死
• 分期:根据发病后时间长、短分期
– 超急性期脑梗死:6小时之内 – 急性期脑梗死:6~72小时 – 亚急性期脑梗死:3~10天 – 慢性早期脑梗死:11天~1个月 – 慢性晚期脑梗死:1个月以上
– 亚急性期:出血后4天~4周、血肿内含MetHb
• 红细胞完整—细胞内MetHb • 红细胞溶解,MetHb进入血肿—细胞外MetHb
– 慢性期:出血后1个月~数年, MetHb逐渐演变 为HS,并首先出现在血肿的边缘(黑环)
.
15
影像学表现
• CT
– 急性期血肿:表现典型 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伴水肿及占位效应
.
22
影像学表现
• 典型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1)
– NECT, 发病时间短可无阳性发现,但可诊断或 排除脑出血及非卒中性疾病
– 72h内NECT可能出现的(提示、诊断)征象
• 脑动脉高密度征:提示动脉内血栓形成
• 局部脑肿胀征:区域性脑沟消失及占位效应, 病理上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
• 脑实质密度减低征:局限性脑灰、白质密度
.
24
影像学表现
• 腔隙性脑梗死
– 主因髓质穿支动脉闭塞,引起深部脑组织小 面积缺血坏死
– 影像学表现特点 多见于基底节、丘脑,亦可见于脑干和小脑 病灶可多发,一般约10~15mm大小 CT/MRI表现基本同典型脑梗死,MRI信号 变化较CT敏感
.
25
缺血性脑梗死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头颈部一、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2.熟悉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3.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一)鼻窦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1.鼻窦正常影像解剖及表现。

2.鼻窦异常影像学表现。

(二)颌面部各器官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1.颌面部各器官正常影像解剖及表现。

2.颌面部各器官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名词解释1.窦口鼻道复合体2.眼眶动脉造影3.眼眶静脉造影4.泪囊泪道造影(二)填空题1.鼻窦瓦氏位主要观察窦、窦和窦。

2.鼻窦恶性肿瘤,CT扫描主要表现为和»3.CT扫描,腮腺位于后, 前, 和之间。

4.颌骨低密度区见于和等病变。

5.甲状腺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6.颈动脉体瘤起源于化学感受器,位于o7.甲状旁腺一般有个,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见于、o8.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多为、、o9.甲状腺肿瘤分良恶性两种,良性者多为,恶性者为甲状腺癌,以多见,其次为。

10.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是=11.鼻咽癌最好发的部位是.12.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好发年龄是,其增强扫描的特点是。

13.下咽部在临床上分为三个解剖区,即、、»14.咽部为一漏斗状纤维肌性管道结构,以和为界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即、-O[5 .咽部软组织的基本病变包括、、、.16.急性咽部脓肿多见于.常因、、、等引起:慢性脓肿多见于、O17.鼻咽癌可分别或同时起源于鼻咽部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按形态分为:、、、。

组织学分型国内常分为: 、18.鼻咽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三)单项选择题【A1型题】I.鼻窦华氏位,顕骨岩部上缘应重叠于上颌窦A.底部B.中部C.上部D.外1/3E.内1/32.上颌窦开口于A.下鼻道B.中鼻道C.上鼻道D.鼻咽部E.上中鼻道3.鼻窦炎症,在MR1扫描TzWI图像上呈A.低信号B.高信号C.等信号D.混合信号E.中低信号4.容易出现钙化的鼻窦炎是A.化脓性B.真菌性C.病毒性D.特发性E.细菌性5.鼻窦骨质破坏见于A.化脓性鼻窦炎B.真菌性鼻窦炎13.下列关于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说法罄谖的是A.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容爲由血B.多起源于鼻咽顶部枕骨结节及蝶骨翼突内板的骨膜部C.肿瘤可压迫邻近骨质D.属于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范围广泛E.术后易复发14.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测量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其中不匂舞A.咽后壁外伤性感染B.颈椎病C.咽部早期肿瘤D.咽后壁脓肿E.食管上段炎症15.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I |A.手术切除B.放疗!章C.化疗D.手术+化疗|头E.以上均不正确16.下列肿瘤不層于下咽癌范畴的是;颈A.梨状窝'癌•’B.鳞癌:部C.网织细胞肉瘤D.腺癌E.以上均不正确17.鼻咽癌最常见的CT早期表现是A.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突入后鼻孔B.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侵入同侧咽旁间隙C.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侵入咽后间隙D.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E.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侵入颛下窝间隙18.颈部脓肿最常发生的间隙是A.咽旁间隙B.咽后间隙C.翼腭窝间隙D.顕下窝间隙E.颈后三角间隙19.鼻咽癌放疗后纤维化与肿瘤复发鉴别比较困难,MRI表现中最有价值的改变为A.鼻咽癌放疗后纤维化呈长「、长T2信号B.肿瘤复发呈长写、长T2信号C.前者软组织影萎缩,后者软组织影增厚D.前者由于组织纤维化T2为等或低信号,后者由于肿瘤存在T?呈高信号E.前者增强后无强化,后者有中度强化20.关于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描述不疋硕的是A.X线检查为首选方法B.CT或MRI为首选方法C.DSA术前检查对了解肿瘤大小、范围和主要血供有重要意义D.MRI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显示颅内蔓延情况E.肿瘤呈短「、长T2信号21.关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浸润性恶性血管性肿瘤B.是有包膜的血管性肿瘤C.是无包膜、浸润性生长的血管性肿瘤D.CT、MRI增强扫描不强化E.常见于老年人22.急性咽部脓肿好发于A.老年人B.儿童第三章头颈部C.青少年D.外伤后E.新生儿23.CT增强扫描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强化特点是A.轻-中度强化B.明显均匀强化C.快进快出D.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E.无强化24.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与鼻咽癌的主要鉴别点是A.前者病变局限,后者广泛B.前者界限清楚,后者界限不清C.前者无骨质破坏,后者可有明显骨质破坏D.前者不向颅内侵犯,后者可有颅内侵犯E.前者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后者轻度强化且早期强化25.甲状腺病变首选的影像检査技术是A. MRB. CTC. DSAE. X线D.超声26.观察颈部淋巴结情况,最佳CT检査为A.颈部CT平扫B.颈部CT增强C.颈部CT平扫、增强D. A、B、C均正确E. A、B、C均不正确27.下列对颈部MR检查说法正确的是A.MR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所以作为颈部病变常规影像学检查B.MR为超声、CT的补充检查技术C.对病变内钙化显示比CT敏感D.对颈部病变诊断作MR平扫即可E.对病变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显示不如CT28.能够反映甲状腺功能的影像检查技术是A. MRB.核素检查C. DSAD.超声E. CT29.侧位平片显示鼻咽部顶壁软组织厚度平均约为A. 3.0mmB. 3.5mmC. 4.0mmD. 4.5mmE. 5.0mm30.侧位平片显示下咽后壁厚度不超过A. 5.0mmB. 6.0mmC. 8.0mmD. 9.0mmE. 10mm31.正常人体的甲状旁腺数目为B. 2个D. 4个A. 1个C. 3个E. 5个32.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作用主要是A.确诊B.鉴别良恶性C.鉴别非肿瘤性病变D.确定肿瘤范围和淋巴结转移E.确定周围组织结构受累33.下列有关颈动脉体瘤的说法错谩的是A.肿瘤起源于副神经节细繭広学感受器B.良性肿瘤C.常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D.好发于老年男性E.挤压肿瘤可缩小34.关于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表现的说法销谖的是A.颈总动脉分叉处软组织肿块B.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DSA颈动脉造影见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呈“高脚杯”样D.MR检查可见多发迂曲扩张流空血管E.肿瘤常常发生坏死35.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最主要的病因是A.甲状腺素合成障碍C.甲状腺素需要量增高E.长期服用甲状腺药物36.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滤泡状腺癌C.未分化癌E.腺瘤恶变37.恶性度最高的甲状腺癌病理类型为A.乳头状腺癌C.腺瘤恶变E.髓样癌38.与甲状旁腺素分泌有关的是A.垂体控制C.甲状腺控制E.下丘脑控制B.甲状腺素分泌增加D.甲状腺原料(碘)缺乏B.乳头状腺癌D.髓样癌B,滤泡状腺癌D.未分化癌B,血磷浓度D.血钙浓度39.下列有关结节性甲状腺肿说法寧谖的是A.甲状腺不对称增大,内多发島帛B.易发生出血、囊变、钙化C.出血、囊变的磁共振T2WI可表现高信号D.增强扫描结节实性部分明显强化E.钙化有利于与甲状腺癌鉴别40.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转移性腺癌,其原发病灶最不可单的是A.甲状腺癌B.胃癌C.食管癌D.胰腺癌E,乳腺癌41.下列有关甲状腺癌影像学表现爭谖的是A.肿瘤边界不清,,B.可发生钙化、坏死C.实性部分明显强化D.可侵犯喉、气管、食管等周围结构E.发现颈部钙化淋巴结,多不诊断淋巴结转移【A2型题】42.患者,女性,36岁。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引言: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知识,通过对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几种影像技术以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同时结合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讲解。

一、X线影像技术X线影像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扫描,然后将结果影像化。

在临床上,X线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如判断骨折程度、骨质疏松程度等。

此外,X线影像技术还可以用于观察某些内脏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如肺部、胸腹腔等。

对于X线的解读,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学表现:影像上所展现的形态特征,如局限性异常、弥漫性异常等;2. 病灶密度:在X线影像上,病灶的密度可以分为高密度、低密度和等密度三类;3. 病灶位置:根据病灶在影像上的位置和分布,医生可以推测病灶可能所在的器官或部位。

具体的例题可以是:1. 请根据下列X线片,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并给出诊断的依据。

(插入一张X线片)2. 下列几种表现属于哪一种X线影像学表现?请简要解释。

- 细小结节状高密度灶- 片状多分叶状高密度灶- 明显增强的血管影二、CT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通过多次X射线扫描来获取不同切面断层图像的影像技术,具有分辨率高、对软组织显示清晰等优点。

在临床上,CT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疾病诊断,如头部CT、胸部CT、腹部CT等。

CT影像的解读与X线类似,但在观察器官解剖形态和病灶密度方面更为准确。

此外,在CT影像上还能通过增强剂等辅助物质来观察血管和某些病灶的灌注情况。

具体的例题可以是:1. 解释CT影像中的Hounsfield单位,并说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2. 根据下列胸部CT影像,请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并给出诊断依据。

(插入一张CT影像)三、MRI技术MRI(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体内部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进行扫描来获取影像的技术,具有对软组织显示清晰、无辐射等特点。

诊断学头疼实训报告范文

诊断学头疼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掌握头疼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断能力,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时间2022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医学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四、实训内容1. 采集病史(1)主诉:患者主诉为头部疼痛,持续时间约为2小时,疼痛性质为钝痛,无放射痛,伴有恶心、呕吐。

(2)现病史:患者近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疼痛,疼痛部位为全头部,呈持续性钝痛,无放射痛。

患者自觉疼痛程度为中度,伴有恶心、呕吐,无发热、寒战、抽搐等症状。

(3)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4)个人史、家族史:患者居住环境良好,无特殊生活习惯,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2. 体检(1)一般检查: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2)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流利,眼球运动正常,无眼震,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征。

3. 辅助检查(1)血常规:正常。

(2)尿常规:正常。

(3)肝肾功能:正常。

(4)脑电图:正常。

(5)头部CT:未见异常。

五、诊断分析根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普通型偏头痛。

六、诊断依据1. 病史:患者为年轻女性,头痛呈持续性钝痛,伴有恶心、呕吐,无放射痛。

2. 体检: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3.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脑电图、头部CT均正常。

七、治疗方案1. 一般治疗: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2. 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抗偏头痛药物,如:曲普坦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3. 针对病因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如:调整饮食、改善睡眠等。

八、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头疼的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头疼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临床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下为详细实训报告: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诊断学头疼的临床诊断能力,掌握头疼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脑部影像诊断学 pdf

脑部影像诊断学 pdf

脑部影像诊断学pdf以下是对脑部影像诊断学的简要概述,仅供参考:脑部影像诊断学PDF一、颅骨影像诊断颅骨是头部的保护结构,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颅骨的形态、密度和骨折情况。

常见的颅骨病变包括颅骨肿瘤、骨髓炎、颅骨骨折等。

颅骨影像诊断常用X线平片和CT检查,通过观察颅骨的形态、密度和骨折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二、脑实质影像诊断脑实质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实质的形态、密度和结构。

常见的脑实质病变包括脑肿瘤、脑血管病变、脑炎等。

脑实质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实质的形态、密度和结构,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三、脑室影像诊断脑室是脑内部的空腔,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常见的脑室病变包括脑室扩大、脑室肿瘤等。

脑室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四、脑池影像诊断脑池是脑内部的一系列间隙,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池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常见的脑池病变包括脑池炎、脑池肿瘤等。

脑池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池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五、脑膜影像诊断脑膜是覆盖在脑表面的薄膜,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膜的形态、密度和增厚情况。

常见的脑膜病变包括脑膜炎、脑膜肿瘤等。

脑膜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膜的形态、密度和增厚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六、头皮影像诊断头皮是头部的皮肤层,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头皮的形态、密度和病变情况。

常见的头皮病变包括头皮肿瘤、头皮感染等。

头皮影像诊断常用X线平片和CT检查,通过观察头皮的形态、密度和病变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七、脑血液循环和血管病变影像诊断脑血液循环是维持脑功能的重要环节,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血管的形态、密度和血流情况。

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包括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畸形等。

脑血液循环和血管病变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密度和血流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脑部疾病影像诊断学

脑部疾病影像诊断学
不能显示 可通过间接征象提示诊断:颅骨骨折、生
理性钙斑的移位等 当骨折线跨过脑膜中动脉压迹时,应进一
步行头部CT检查
硬膜外血肿——影像学表现(CT)
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边缘多清 楚锐利,占位表现(邻近皮质受压内移,皮髓质 界面内移,脑室受压等),一般较硬膜下血肿轻
可有相应区域颅骨骨折,开放骨折可出现血肿内 积气
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占全身外伤的10%一15%,仅 次于四肢外伤,为全身外伤的第二位,病死率却 占第一位
颅脑外伤致死的病例约70%死于来院之前,另30 %死于入院抢救过程中,其中约88%死于外伤后1 周之内
概述
原发性颅脑损伤:伤后即出现的损伤
头皮撕裂和血肿、颅骨骨折或颅缝分离、脑外出 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 血)、脑内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皮质/脑深部 灰质及脑干的挫裂伤、脑室/脉络丛出血、颅内血 肿)
左额颞顶硬膜下血肿
双额颞顶枕硬膜下血肿(少量)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均可能出现不甚典型的表现,有时难以区分两 者,两者同时存在的机会并不罕见,往往根据以下特征加以区分
硬膜外血肿边界,一般不跨 - -
越骨缝线(除非矢状窦破裂)
- -
硬膜下血肿的边界则可以 跨越骨缝线,但不会越过 大脑镰向对侧蔓延
海绵窦动静脉瘘 隐匿性血管畸形
缺血性疾病:血管闭塞或栓塞 出血性疾病:脑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感染性疾病
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
脑脓肿
特异性感染:结核性脑膜炎
AIDS
寄生虫感染:脑囊虫
脑包虫
慢性硬膜下血 肿
慢性硬膜外血肿
右侧眶壁骨折
颅脑外伤

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

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

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影像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通过利用各种影像技术,如X射线、CT、MRI等,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

影像诊断学的掌握是每个医学生和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的必备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影像诊断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X射线影像学X射线影像学是最早应用于医学诊断的一种影像技术。

它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不同程度吸收,形成影像,从而观察人体内部结构。

在X射线影像学中,常见的疾病表现包括骨折、肺炎、胸腔积液等。

医生通过观察X射线影像,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通过感应和测量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的吸收与散射,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的技术。

相对于常规X射线影像学,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更好的显示效果。

在CT影像学中,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CT、腹部CT、胸部CT等。

通过CT扫描,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各个器官的结构和病变,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三、MRI(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图像构建的一种影像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进行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的作用,得到具有不同脉冲序列的图像。

相比于X射线,MRI不会产生辐射,对人体无害。

MRI在神经系统、骨骼系统和软组织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MRI图像,判断疾病的类型、范围和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四、超声影像学超声影像学利用超声波对人体进行扫描,生成图像。

它不仅可以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和结构,还可以实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

超声影像学在孕妇产检、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病变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生通过超声影像,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并辅助术中操作、引导穿刺等。

五、核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影像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通过体内外部探测器记录的放射线信号,构建图像,从而观察人体代谢和功能状态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核医学影像学在肿瘤学、心血管病、神经病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优质医学)头部CT解剖及诊断基础

(优质医学)头部CT解剖及诊断基础
33
混合性血肿是指同一部位兼有EDH、 SDH或脑内血肿
多发性血肿是指一侧或两侧同时有二 个以上血肿
34
NECT
创 伤 性 脑 内 血 肿
35
混合性血肿(EDH、脑内血肿)
NECT
36
四 脑室\蛛网膜下隙出血
形成机制-创伤性脑室内出血
可源于脉络丛挫伤、脑内血肿溢入脑室 (少见) 或脑室穿通伤
影像学表现
• CT//SAH – 创伤性SAH与其它原因引起者表现相同 – 脑沟、裂、池内出现高密度影(蛋白含量高) – 纵裂池内蛛网膜下隙出血,以形成羽毛状高密度影为 特征 – 约出血一周后(亚急性或慢性)CT很难显示 (蛋白量 低或被稀释),此时MRI效果较佳 – 交通性脑积水
39
影像学表现
损伤;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 亚急性(3天~3周):血肿成因同急性者,原
发性出血缓慢、较轻,单侧或双侧 慢性(>3周):轻微创伤桥静脉撕裂血
液缓慢注入SDS
24
影像学表现
• 典型血肿呈新月形、厚度较薄,或为带状; 亚急性、慢性期血肿可为过渡形(血肿内缘 部分性凹陷、平直或凸出)、双凸形或梭形
• 可因贫血(Hb<8~10g/dl) 、CSF进入、再 出血或反复出血,致血肿密度/信号不均匀
脑挫裂伤:指挫伤和裂伤同时发生在着力点 (穿入\凹陷骨折)附近,或对冲部位
挫裂伤可伴有(广泛)脑水肿\占位效应,出 血灶融合迟发性脑内血肿,常并发SAH
42
形成机制
弥漫性神经轴索损伤(DAI)或剪切伤: 重力加速度突然终止,加速\减速\旋转力 共同形成一种作用力 在皮\髓质交界处引起皮、髓相对运动→ 髓质剪力性损伤→弥漫性神经轴索断裂 常见于灰\白质交界处,尤其额\颞叶、胼

诊断学考试重点完整总结

诊断学考试重点完整总结

诊断学考试重点完整总结引言:诊断学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诊断学考试中,对关键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熟练应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对诊断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完整总结,以帮助考生全面复习和准备。

一、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 病史采集- 听取主诉:患者所述症状的描述,包括起病时间、程度、频率等。

-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相关因素以及既往病史等。

- 家族病史的探讨:了解是否有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

- 药物史和暴露史的了解: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接触有害物质史等。

2. 体格检查- 观察:全面观察患者的外貌、姿势、表情等。

- 器械检查:运用医学器械进行各系统的检查,如听诊、触诊、视诊等。

- 特殊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殊检查,如心电图、X线检查等。

3.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 特殊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特殊检查,如血糖测定、病理检查等。

4.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等,帮助医生观察身体内部器官的情况。

- 生物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帮助医生确定病因。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确诊,并采取药物治疗或介入手术治疗等措施。

- 高血压:测量血压,评估心脑等靶器官损害程度,采取药物治疗、控制生活方式等进行治疗。

2.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通过肺功能检查、过敏试验等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药物治疗和干预措施。

- 肺炎:通过胸部X线检查、痰液培养等确定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3. 消化系统疾病- 肝炎:通过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肝功能检查等评估病情,并根据病毒类型进行抗病毒治疗。

- 胃溃疡:通过胃镜检查和Helicobacter pylori检测,进行抗生素治疗和酸抑制治疗。

4. 泌尿系统疾病- 尿路感染:通过尿常规检查、尿培养等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一、学习内容与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骨骼肌肉系统。

本课程教学希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以下的目的:1.根据各系统的特点掌握该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的评价。

2.掌握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要点及相应疾病的比较影像学。

3.熟悉各种影像中的脏器形态、密度和信号,掌握在不同图像中人体解剖及疾病的影像特点与辨别方法。

二、理论教学内容共分8个章节,160学时。

第一章总论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要求:熟悉X线、CT、MRI、DSA等成像原理与特点并了解相关防护知识。

二、主要内容1.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1)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2)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1)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3.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诊断步骤:(1)医学影像诊断原则;(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4.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三、学习重点重点:X线、CT、MRI、DSA成像原理与X线特性。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要求: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和常见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1.正常影像学表现:(1)正常X线表现;(2)正常声像图表现;(3)正常CT表现;(4)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1)异常X线表现;(2)异常声像图表现;(3)异常CT表现;(4)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颅内肿瘤:(1)神经上皮瘤;(2)脑膜瘤;(3)垂体腺瘤;(4)颅咽管瘤;(5)松果体瘤;(6)听神经瘤;(7)脑转移瘤。

6.颅脑损伤:(1)脑挫裂伤;(2)弥漫性脑损伤;(3)颅内血肿;(4)硬膜下积液;(5)脑外伤后遗症。

诊断学-头颈部 检查

诊断学-头颈部 检查

颈部检查
颈部触诊
甲状腺触诊
触摸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肿大、 疼痛等异常表现。
触摸甲状腺,检查是否有肿大、结节 等异常表现。
颈部活动度检查
评估颈部活动范围是否正常,有无僵 硬或疼痛。
03 头颈部特殊检查
影像学检查
01
02
03
04
X线检查
用于观察骨骼结构,判断是否 存在骨折、炎症或肿瘤等。
CT扫描
性病变。
颈椎病检查
病史采集
了解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以 及是否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影像学检查
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颈椎 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体格检查
观察颈部外观、活动度,检查颈椎压痛点, 评估神经根和脊髓受压情况。
其他检查
如肌电图等,以评估神经肌肉功能。
脑部疾病检查
病史采集
诊断学-头颈部 检查
目录
• 头颈部检查概述 • 头颈部体格检查 • 头颈部特殊检查 • 头颈部常见疾病检查 • 头颈部检查结果分析
01 头颈部检查概述
检查目的
确定头颈部是否存在 异常
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判断异常的性质和程 度
检查方法
视诊
触诊
听诊
叩诊
观察头颈部的外观、颜 色、质地等
触摸头颈部的淋巴结、 肿块等
了解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症状,以及是否有脑部疾病家族史。
体格检查
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 等,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 确脑部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实验室检查
如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等,以辅助 诊断脑部疾病。
05 头颈部检查结果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以上血肿
创 伤 性 脑 内 血 肿
NECT
混合性血肿(EDH、脑内血肿)
NECT
四 脑室\蛛网膜下隙出血
形成机制-创伤性脑室内出血
可源于脉络丛挫伤、脑内血肿溢入脑室
(少见) 或脑室穿通伤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室间孔附近室管
膜下出血破入脑室 出血量较少时在脑室内可形成液体界面
形成机制-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出血性脑梗死
(NECT)
出血性脑梗死
(同前一病人 )
NECT
脑肿瘤性病变
一、胶质细胞瘤

占所有原发脑内肿瘤的2%~10%
WHO分级为Ⅱ级,约70%瘤体内见钙化 常见囊变,出血、坏死少见

发病率:
成人与儿童之比约为8:1、男性稍多于女性
发病高峰为35~45岁

部位:85%位于幕上、额叶多见,
发性出血缓慢、较轻,单侧或双侧 慢性(>3周):轻微创伤桥静脉撕裂血 液缓慢注入SDS
影像学表现

典型血肿呈新月形、厚度较薄,或为带状; 亚急性、慢性期血肿可为过渡形(血肿内缘 部分性凹陷、平直或凸出)、双凸形或梭形 可因贫血(Hb<8~10g/dl) 、CSF进入、再 出血或反复出血,致血肿密度/信号不均匀
多数发生于中度→重度脑组织原发性 损伤患者,常与SDH、脑室内出血、 脑挫裂伤并存 创伤性脑内血肿直接破入蛛网膜下 隙或溢入脑室 交通性脑积水(蛛网膜颗粒纤维化所致)
影像学表现

CT//SAH
创伤性SAH与其它原因引起者表现相同
脑沟、裂、池内出现高密度影(蛋白含量高)
纵裂池内蛛网膜下隙出血,以形成羽毛状高密
一、缺血性脑梗死

分期:根据发病后时间长、短分期
超急性期脑梗死:6小时之内 急性期脑梗死:6~72小时 亚急性期脑梗死:3~10天 慢性早期脑梗死:11天~1个月 慢性晚期脑梗死:1个月以上
影像学表现

典型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1)
NECT, 发病时间短可无阳性发现,但可诊断
或排除脑出血及非卒中性疾病 72h内NECT可能出现的(提示、诊断)征象 脑动脉高密度征:提示动脉内血栓形成 局部脑肿胀征:区域性脑沟消失及占位效应, 病理上主要为血管源性水肿 脑实质密度减低征:局限性脑灰、白质密度 减低,呈底在外的三角形或扇形,密度可不 均匀;轻微减低时应两侧对比观察
脑挫裂伤 发展成脑内血肿 ↗ ↑
NECT
→ ↗
左侧颞叶脑挫裂伤
脑血管疾病
一、高血压脑出血
部位:基底节壳核>丘脑>桥脑和小脑 血肿演变

<3h,OHb的CT值为55~60HU 血液凝固、血浆吸收,CT值可高达
85~90HU(峰值) Hb分解、变性,血肿CT值开始下降
一、高血压脑出血
形成机制
80%颅骨骨折位于血肿同侧,血肿发生部 位与出血来源(撕裂血管)密切相关 血液聚集在EDS形成局限性血肿,>90%
单侧、>90%位于幕上,以颞、顶叶多见 血肿不跨越颅缝,可越过硬膜附着点(前
方鸡冠、后部枕内隆凸及小脑幕)至对侧
影像学表现

CT显示脑外肿块特征,显示骨折征尤佳 典型者双凸透镜形\梭形,多位于骨折附 近或其对冲部位,内侧缘整齐、锐利
影像学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
主因髓质穿支动脉闭塞,引起深部脑组织小
面积缺血坏死 影像学表现特点 多见于基底节、丘脑,亦可见于脑干和小脑 病灶可多发,一般约10~15mm大小 CT/MRI表现基本同典型脑梗死,MRI信号 变化较CT敏感
缺血性脑梗死
NECT
缺血性脑梗死
(NECT)
缺血性脑梗死
NECT
(与前者为同一病人)
模糊效应
缺血性脑梗死
CECT
NECT
(同一病人)
腔隙性脑梗死
A
NECT
B
三、出血性脑梗死

发病机制
脑动脉闭塞远侧血管壁因缺血受到损坏
病后一至数周,梗死区恢复常压血液灌
注,受损血管壁可破裂、出血 侧支循环建立形成再灌注,常位于皮层

影像学表现CT示低密度梗死区内斑源自状高密度影 MRI\T2WI可为低信号
髓质穿支动脉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
一、缺血性脑梗死

病理变化
脑部血流灌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中心区神经
细胞肿胀、生理功能消失--细胞毒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进一步发展,细胞发生不可逆坏 死--脑梗死形成 细胞毒性水肿周围区,神经细胞功能尚存--缺 血半暗带,此期为可逆性病理变化阶段,及时 恢复血流灌注量则可恢复细胞功能
SDH,半球间裂、中线
(示图)
急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NECT
急性硬膜下血肿
CT平扫示 双侧额颞枕骨 内板下呈新月 状高密影。
↗ → → NECT
亚 急 性
SDH
弥 漫 性 占 位 效 应

↗ ↙ ← → →
NECT CECT
迟发性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演变
NECT
三、脑内血肿
形成机制
度影为特征
约出血一周后(亚急性或慢性)CT很难显示
(蛋白量低或被稀释),此时MRI效果较佳
交通性脑积水
影像学表现

CT/MRI//脑室内出血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罕见,常为室管膜下
静脉剪切伤所致,继发性出血相对多见 CT显示急性出血为高密度,少量出血 可形成液体界面,部分患者可伴有SAH
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同一病人)
影像学表现

MRI显示DAI优于CT成像
小非出血灶(81%): T2为点\片状高信号,此系 轴索断裂、局部组织水肿、轴浆外溢和间液 增多所致,病灶常多发、大小不一 小出血灶:急性期T2WI呈散在的低信号影,周 围有高信号水肿区;此后, T1和T2均为高信号 影,影像诊断需结合临床 GRE序列可证实DAI低信号灶,可能唯一所见
NECT
五 脑挫裂伤
形成机制
脑挫伤:创伤引起脑皮层和深层散在充血、 静脉淤血和水肿,如伴有脑、软脑膜和血 管撕裂则为裂伤 脑挫裂伤:指挫伤和裂伤同时发生在着力点 (穿入\凹陷骨折)附近,或对冲部位 挫裂伤可伴有(广泛)脑水肿\占位效应,出 血灶融合迟发性脑内血肿,常并发SAH
形成机制
创伤性脑内血肿多发生在着力点(如凹入
或穿入性骨折)附近,或其对冲部位 可伴有脑挫裂伤,血液还可溢入脑室或破 入SAS;亦可伴有脑外血肿 迟发性创伤性脑内血肿为脑裂伤的延续 CT/MRI:与高血压脑出血密度/信号变化 相同,MRI信号变化与病程有关
混合性血肿是指同一部位兼有EDH、 SDH或脑内血肿 多发性血肿是指一侧或两侧同时有二
变为HS,并首先出现在血肿的边缘(黑环)
影像学表现

CT
急性期血肿:表现典型
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伴水肿及占位效应
吸收期血肿:表现特殊
边缘始变模糊、密度下降,向心性密度减低
CECT原血肿边缘处(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
组织增生、缺乏血-脑屏障)出现环形强化
囊变期: 出血>2月,表现为CSF样密度囊腔
一、缺血性脑梗死

发病部位
最常发生在较大脑动脉分支供血区(大脑中
动脉供血区、小脑和桥脑)--典型脑梗死 主要动脉分支供血区边缘部--边缘带脑梗死
大脑前动脉(ACA)皮质支在半球凸面前2/3的背 外侧上部同大脑中动脉(MCA)及后动脉(PCA) 皮质支吻合,形成带状“分水岭(watershed)”区
影像学表现

典型脑梗死–亚急性期
NECT,梗死区密度进一步降低、趋于均匀、边
界更加清楚;不同程度强化,概率明显升高 CT/MRI,占位效应最明显,恰逢水肿高峰期

典型脑梗死–慢性期(1)
NECT,梗死区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代表脑
软化、囊变区和病变区内神经胶质增生;脑软 化、囊变区为CSF样密度


形成机制
血液聚集在硬膜下间隙形成较广泛血肿 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面,亦可扩展至
半球间裂沿大脑镰分布 血肿不可越过硬膜附着点(中线)至对 侧,但可跨越颅缝,此点有别于EDH 可为迟发性SDH,慢性期可为多房血肿
血肿分期
根据伤后血肿形成时间/临床表现分期 急性(<3天):主因挫裂伤皮层动\静脉 损伤;桥静脉或静脉窦损伤 亚急性(3天~3周):血肿成因同急性者,原
弥漫性神经轴索损伤(DAI)或剪切伤:
重力加速度突然终止,加速\减速\旋转力
共同形成一种作用力
在皮\髓质交界处引起皮、髓相对运动→
髓质剪力性损伤→弥漫性神经轴索断裂
常见于灰\白质交界处,尤其额\颞叶、胼
胝体压部、脑干上部背侧、基底节\内囊
影像学表现
MRI
在非出血性脑挫伤脑水肿(细胞外水 肿)和脑肿胀(细胞水肿)区,T1、 T2驰豫时间延长 出血性脑挫裂伤信号变化同EDH 和SDH


大量SDH引起弥漫性占位效应,致灰\白质界 面内移、中线结构对侧移位,甚者出现脑疝
严重者合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

影像学表现

CT
NECT
可为高、等、低密度,或为混杂密度 注意单侧、双侧等密度血肿征象 1/3患者伴颅骨骨折,常位于血肿对侧 数月、数年后,慢性SDH可出现钙化 CECT 血肿假包膜延迟强化、脑表面血管强化 显示等密度血肿,尤其双侧等密度SDH
头部影像诊断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西医诊断教研室 赵宝英
检查方法
平扫:眦耳线、层厚10毫米 增强扫描 非离子碘造影剂80-100毫升 肘静脉团注 脑血管CTA 静脉团注碘造影剂80-100毫升,扫描 后三维重组脑血管图像 CT脑灌注成像 增强后选定层面动态扫描计算灌注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