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选读-天命之谓性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第一章子思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 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 ;能助天地化育万物 ,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 ,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自己本性行事叫做道,修养自身使其合乎道叫做教。
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警戒自己,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恐惧谨慎。
没有比隐秘的地方更明显的,没有比细微的地方更显著的。
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谨慎。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共通的道路。
达到中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中庸》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自己本性行事叫做道,修养自身使其合乎道叫做教。
道,是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警戒自己,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恐惧谨慎。
没有比隐秘的地方更明显的,没有比细微的地方更显著的。
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谨慎。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共通的道路。
达到中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_《中庸》_原文_内容_思想_解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出处】本句属《中庸》·第01章【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叫做道,人们培养并遵守道叫做教化。
【思想】在远古时候的殷周,已经有“天命”的说法,当时的统治者们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想法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
我国儒家学派保留有“天命”的思想,例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曾说“畏天命”、“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一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
【解读】秉承天命,天人合一《中庸》开宗明义,肯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提出“性”、“道”、“教”三项,用以解释“道”的渊源。
作者认为:上天以阴阳五行的道理来交付给人,人类运用这些道理来修成诚的美德,这就叫做“性”,人有了性之后,做事遵循它,这就叫做“道”。
圣人应当运用“道”去约束民众,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使做事过分的人回撤,使做事不及的人前进,这就叫做“教”。
在作者看来,先有“性”,后有“道”,再有“教”,“性”、“道”、“教”三者是相承的,在逻辑上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理论产生的一个源头。
这三句话是《中庸》的开端。
理解这个开端是我们进入《中庸》的关键。
在这里,“天命之谓性”就是说,人类起源是天之所造,是天的一部分,他所含有的特殊性即人性,是与他的知识(生来就有,区别于动物的天性)联系在一起的。
人本身就是一个“仁”。
这个“仁”,以他的知识为特征,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萌发的种子,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里“天命”中所谓的“天”并不是现代人自然意义的“天”。
这个“天”,是具有人格意义的至上神。
在儒家看来,人自降生之日起,就必须听从“天命”,在“天命”中完成自己,成就每个人异于禽兽的本性,完成“天命”的赋予。
在《中庸》里,“天命”是内在于人的,它不是以外在于人的姿态为人立则,向人提供某种规范,而是直接进入人心形成人性,给人以命令。
中庸—天命之谓性
中庸—天命之谓性【张居正讲评】这书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中是无所偏,庸是不可易。
子思以天下的道理,本是中正而无所偏倚,平常而不可改易。
但世教衰微,学术不明,往往流于偏僻,好为奇怪,而自失其中庸之理,故作为此书以发明之,就名为中庸。
【讲解1】这一部分文字,我觉得不需要专门地来翻译,应该是都能够读懂。
只是,有一些文言文词语,我需要去略微解释一番。
张居正所说的平常,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平常,多少有点不一样。
张居正所说的平常,指的是经典的话语,应该是作为法则,作为你的平时所遵循的典范。
因为经典的经字,就有永恒,万事不可改易的意思。
所以呢,这种平常,它的含义,有点儿法则,规则,规范的含义,但是又不同于我所说的这几项。
大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当注意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
偏僻,在张居正那里,指的是偏颇邪僻的意思,跟现代汉语所说的偏僻的角落中的偏僻不是一个意思。
而且,在古文里面,偏和僻,各是一个文言词语,跟现代汉语中的组合词偏僻,成分与结构并不相同。
发明,古文中的发明,指的是阐发和讲明白,而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说的科技发明。
一般地,经典中的话语,有很多的不易理解,有很多的容易解释错误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一些个前人解读错误,或者是其他人解读错误的地方,某人将这一段经典的话语给阐发和讲解明白,这个叫做发明。
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发明,往往会含有新发明的一点意思。
那就是说啊,某人在解释经典的时候,如果这样的解读含有前人所未讲的道理与含义,这样的阐发与讲解,往往被称为发明。
我们的讲解中,多数的解读,都是直接从张居正那里搬过来的。
但是呢,局部的地方,会有前人所未讲的解读,因而,我们的讲解,会是存在着一些个发明的。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张居正讲评】这是《中庸》首章,子思发明道之本原如此。
命字,解做令字。
率,是循。
修,是品节裁成的意思。
子思说:“天下之人,莫不有性,然性何由而得名也?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必赋之理以成性,在天为元亨利贞,在人为仁义礼智。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文言文阅读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率.性之谓道率:遵循B.发而皆中.节中:适合,符合C.万物育.焉育:繁育、生长D.中庸其至.矣乎至:达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君子之.中庸也/小人之.反中庸也B.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其.至矣乎C.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德者.,本也D.莫.见乎隐/人莫.不饮食也3.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C.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
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答案】1.D 2.B 4.C【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中庸20句经典名句赏析
中庸20句经典名句赏析1.经典语句或语段,加赏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选自《中庸》第一章。
天命:上天所赋予的。
命:令。
率:循。
率性之谓道: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
道:规律。
修:修明。
教:教化。
【译文】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赏析】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
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
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
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注释】选自《中庸》第六章。
好问:不耻下问。
迩言:浅近之言。
隐:隐瞒,扬:宣扬。
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
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译文】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赏析】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
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
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
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
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
这便是舜的大智。
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审:详细。
笃:踏实、忠实。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
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
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给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本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确实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不同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那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若是能够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址,更是警惕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址,更是恐惧可怕。
最隐暗的地址,也是最容易被发觉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专门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尚未发生的时候,心是安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若是情感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那么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全然,『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若是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遇,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当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顾忌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之因此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因此违背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头,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爱征询他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义。
把他人的错误和不行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夸奖他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世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的地方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实施于人民,这确实是舜之因此为天下百姓拥护,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原文及注释
中庸原文及注释中庸原文及注释如下:第一章:天命(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第二章:自诚明(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者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自家的真宰发动,内外纯粹灵明,就是自性光明的人;自己由不明白到明白人生真谛,也逐步明心见性了,这是接受教化的功效。
至诚如神的人定慧圆明,也能让天下人明白道而修自性的道;能了悟真理必能真诚修道。
(5)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中庸全文及翻译
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全文及解释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庸全文及解释令狐文艳【原文】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3.4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
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5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之邯郸勺丸创作【原文】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成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天赋叫做“性”,顺着赋性行事叫做“道”,依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成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示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示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赋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克不及期月守也。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
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取适中的用于老苍生。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克不及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5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中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第一篇原文及翻译
中庸第一篇原文及翻译中庸第一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翻译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而根据儒家对人天性的认定,人出生时其性都是善良的,都是符合“仁”的。
这里所说的“天命”,就是人仁慈的本性。
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且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作“和”。
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内容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中庸——第一章天命
中庸——第一章天命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文: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话说:“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中庸》 也说:“( B )”,而真心诚意改过的主要关 键,就在一个“诚”字。《中庸》认为“诚” 是完成自己人格的根本,故曰:“( C )”, 由此可知:为人处事只要秉持诚心诚意,就能 拥有一个快乐而无悔的人生。
补注:
1.铤而走险︰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 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
注意先后安排的次序 (B)“成物,知也”意谓有智慧的君子
,可以成就伟大的梦想 (C)“诚者,自成也”意谓君子努力不
懈,就可以让自己成就功名利禄 (D)“致中和,天地位焉”意谓能够完
全推展扩大中和的功用,天地便可 安居正位
解析:
(A)意谓自然而然的实践正道。 (B)意谓使一切人、事、物更加完善,就是智。 (C)意谓“诚”就是成就自己完善的人格。
(D)《中庸》旨在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 不要太过也不可不及,恰到好处就是所谓 的中庸之道。
( D )8.下列有关“四书”的叙述,何者错误?
(A)《大学》、《中庸》原属于《礼记》的 章节 (B)是儒家的经典书籍,《四库全书》列为 经部 (C)又称“四子书”,指《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D)宋以后,科举取士概以朱熹的《四书章 句集注》为范围
(C)君子独处时,一定要小心谨慎自己的行为 /只顾自己的修养,无法兼及他人。
(D)学而不厌︰指勤奋好学,对学问没有感到 满足的时候。
( C )5.“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这句话说明君子应有怎样的 修为? (A)增广见闻,博学多问 (B)眼见为凭,耳听为真 (C)修养省察,慎于独处 (D)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B )(1) (A)“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 (B)“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 义理堕阙” (C)“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D)“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内 外和顺,国家治理,此之谓盛德”
解析:
(A)意谓“君子的大道,从夫妇之伦起始”,出 自《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 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的定义
关于“中”: 1. “中和 ” 2. “不偏 ” 3. “无过与不及 ”
关于“庸”: 1. “用 ” 2. “恒常 ” 3. “平常 ”
《中庸》的内容
《中庸》一书在阐明中庸之道的实践和功效 。
全书以“诚”为实践中庸之道最根本的方法 ,并且以“致中和 ”为理想目标。
唯有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本性,感化人 群,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既“成己 ”也“成物 ”,因此《中庸》可说是实践 儒家人生哲学的最高原则。
ㄥ
转品(名→动)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致中和 ,天地位● 焉
,万物育焉 。
──第一章
(二)五达道三达德
第一段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
朱〈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 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 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 ㄓ 、仁、勇──三 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
将男性在政治上的失败归咎于女性,
1.下列短文有三个空格,请自各题参考选项中
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91学测)
例如“商之兴也以简狄,及其亡也以妲己;周
之兴也以文母,及其亡也 (3) ”的历史解释
,竟要女性担起倾覆国家的罪名,无疑是替男 性昏君卸责的托辞。类似这些既不客观、也不 公平的看法,是我们今天必须扬弃的。
(B)“倾国倾城” (D)“越俎代庖”
(A)比喻妇人专权。牝鸡,指母鸡。《书言故事 ‧妇人类》:“言妻夺夫权为牝鸡司晨。”
(B)形容女子极为美丽动人。 (C)阴气旺盛,阳气衰微。 (D)比喻踰越自己的职分而代人做事。
( C )(3) (A)貂蝉 (B)西施 (C)褒姒 (D)妹喜
(C)褒姒为周幽王宠妃,性不好笑。幽王悦之万方不 得。乃举烽火以召诸侯,诸侯急至,而无外敌入寇 事,褒姒大笑。幽王遂数举烽火,以博褒姒之笑。 后申侯与犬戎攻周,幽王又举烽火,诸侯以为戏, 不至,被杀。古史因将亡国罪名归之于她。(D)妹 喜为夏朝时有施国献给夏朝执政者夏桀的美女,夏 桀因宠爱妹喜,荒于国政,终导致夏朝灭亡。
当代社会大众普遍过度崇尚物质,有些人 为了追求奢华的享受,甚至铤而走险,出卖自 己的良心,以不正当的手段巧取豪夺,以为只 要在无人看见的角落,应该不会东窗事发。《 中庸》说:“( D )”,一个人独处时,尤须 谨言慎行,勿做出违背良心之事。
参考选项:(A)或困而知之 (B)知耻近乎勇
(C)诚者,自成也 (D)君子慎其独也
中选出最适当的答案。
(91学测)
古人对于女性的态度,有许多值得商榷
的地方。像 (1) 的说法,就强化了“男尊
女卑”的观念,将女性矮化为被宰制的角色
。正因如此,一旦女性涉入原属男性所掌控
的领域,便引起男性的不安,成语 (2) 即
带有对女性“窃位”的排拒。而在诸多维护
男权、贬抑女性的言论中,最偏差者莫过于
教ㄐ ㄧ ㄠ
。道也者,不可须臾 ㄩ 离也
可知天命、性、道为一体
非道也。
;可离,
第二段
于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ㄉ ㄨ
,恐惧乎其所不
没有
君子
闻
。莫见
ㄒ ㄧ
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
ㄢ
也。
第三段
情绪尚未展现的状态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ㄓ ㄨ
;发而皆中
ㄓ ㄨ
ㄥ
ㄥ
节
,谓之和
。中
ㄓ ㄨ
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
(D)宋→元。
二、进阶练习
阅读以下短文,试依前后文意判断括 号中最恰当填入的《中庸》名句。 参考选项: (A)或困而知之 (B)知耻近乎勇 (C)诚者,自成也 (D)君子慎其独也 (E)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参考选项:(A)或困而知之 (B)知耻近乎勇
(C)诚者,自成也 (D)君子慎其独也
(E)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通“智”
外,指“成物”;内,指“成己”
也,故时措之宜 也。 ──第二十五章
四、问题讨论
一、《中庸》首章强调“君子慎其独”的原 因是什么?请以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答: 独处时,有些人会以为无人知晓而大胆放肆, 为所欲为。然而,有良知的君子,独处时反而 更能随时检视自我,于是面对众人时,自然更 是一位坦荡荡、言行合一的人。例如在四下无 人时,捡到他人的财物,应能体会失主的焦急 ,迅速物归原主;又如早自习考试时,即使老 师不在场,也不会作弊。
第二段
排比、类叠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
排比、类叠
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第三段
排比、类叠
子曰:“好学近乎知 ㄓ ,力行近乎仁,知耻
排比、类叠、层递
●● ●
●●
● ●● ●
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 修身;知所以修
顶真
●
● ●● ● ●
子思,姓孔,名伋
ㄐ ㄧ
,
孔
子
之
孙
,
鲁
国
陬
ㄗ ㄡ
邑
(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四八三年) ,卒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二年 )。
为
曾
参
ㄕ ㄣ
弟
子
,
因
传
授
孔
门
心
法
,继述
圣
贤之业,后世称为“述圣 ”,是战国初期
著名的思想家。
(一)天命之谓性
第一段
排比、类叠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
三、日常生活中,你曾经如何以“诚”待人处
事或化解冲突?试举例说明。
答:愿意马上将他的手机送修,修好后尽快归还 ,这段期间请他使用我的手机。同学看我一 脸歉意,又有诚意解决问题,不但怒气全消 ,并且同意我的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一场 可能发生的冲突。
五、应用练习
一、单一选择题
( A )1.下列各组“ ”内的字,何者读音 两两相同?
《中庸》的价值解析与现代意义
《中庸》阐述不偏不倚 、中正恒常的人 生哲学,以“诚”为出发点,谈及儒家的 伦理思想与政治哲学,只要能达到“至诚 ”,就能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 育焉 ”的境界。
《中庸》一书同时提出个人与群体、个人 与自然万物共存共荣 的关系,人在“成 己”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成物”。
( D )3.“君子慎其独也”意谓:
(A)君子夜晚独行时,要注意安全 (B)君子独处时,要提防身边的异状 (C)君子个性谨慎,行事喜欢独立自主 (D)君子独处时,行为仍然谨慎不苟且
( C )4.下列成语,何组前后意义不同? (A)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B)戒慎恐惧/如临深渊 (C)君子慎独/独善其身 (D)学而不厌/好学不倦
2.巧取豪夺︰用巧妙的手段骗取,或倚仗权势 强行夺取。多用以形容不择手段的夺取权、 财。
3.东窗事发︰传说秦桧与妻王氏在东窗下密谋 陷害岳飞。秦桧死后受谴责,于冥司托人告 诉王氏说,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露了。见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后以此比喻阴 谋败露,将被惩治。
六、历届试题
1.下列短文有三个空格,请自各题参考选项
●●● ● ●
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
顶真
下国家矣。”
──节录第二十章
(三)诚者自成
指一切事物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 也。诚者,物
之终始 ;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
停止
用来,表目的
诚者,非自成己 而已也,所以成物 也。成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