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2.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性质和特点,能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化学学习。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其意义。

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物质的量的性质和特点。

4.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物质的量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熟练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计算,能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拓展1.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物质的量的相关定律和原理。

3. 物质的量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原理》等。

2. 教辅资料:教案、PPT、练习题。

3.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性质、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案例分析。

物质的量 说课稿 (2)

物质的量 说课稿 (2)

物质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3. 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量:你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过物质的量吗?物质的量在化学中有什么作用?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

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如原子、份子)的数量。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的化学概念,它在化学反应和计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计量单位介绍(15分钟)介绍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摩尔是国际上通用的物质的量单位,符号为mol。

1摩尔是指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等于6.02×10^23个基本粒子。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1摩尔的概念。

4. 计算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示例演算,向学生讲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首先,介绍摩尔质量的概念,即1摩尔物质的质量。

然后,通过示例演算,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最后,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例关系计算物质的量。

5. 练习与巩固(25分钟)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物质的量和质量之间的转换,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比例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解答,并及时赋予指导和反馈。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物质的量在实际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拓展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例如,讲解物质的量在药品配制、化妆品生产和能源计量等方面的应用。

7.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示例化学方程式和计算题;3. 练习题及答案。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篇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篇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知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2. 掌握摩尔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3. 可以根据摩尔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摩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摩尔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

教学难点:1. 根据摩尔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2. 运用摩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必修一〕。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忆物质的组成。

2. 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二、讲解〔10分钟〕1.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

2. 介绍摩尔的概念和单位。

3. 讲解摩尔的计算方法。

三、示范〔10分钟〕1. 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计算物质的量。

2. 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

四、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题。

2. 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回忆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2. 确保学生掌握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摩尔的计算方法。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考虑,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题,让学生考虑并解答。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稳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了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摩尔的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对摩尔的应用有了更深化的理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增加了学生对摩尔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整体而言,教学效果良好。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的: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2. 掌握计算物质的量的方法3. 理解摩尔的概念及其应用4. 可以解决与物质的量相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问学生一些问题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如: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物质的量是什么吗?物质的量有什么单位吗?二、概念讲解: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包含的根本粒子的个数。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最新7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最新7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最新7篇)《物质的量》化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物质的量》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学生学习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后,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其中“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学生必做实验。

二、学情分析对于定量认识物质及化学变化,学生初中学习过基于质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并且掌握情况较好。

所以当学生接触“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概念,是比较难主动使用的。

所以教学过程,应该突出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使用过程,在使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的的建立,确实为化学研究链接微观和宏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概念的内涵,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描述微观粒子的量,学生初步掌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

2、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物质的量在化学定量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验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数据,并应用物质的量计算物质的组成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质量关系。

四、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物理意义,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名称和符号,以及他们之间的基本关系。

六、教学过程(一)环节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1]教师引导: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学生活动:(1)通过对化学方程式定量意义的讨论,发现化学方程式既能定量地讨论质量关系,也能够定量地讨论个数关系,而且个数关系要更加简洁。

物质的量教案2篇

物质的量教案2篇

物质的量教案2篇物质的量教案范文篇一一、备好教材,掌握学情1.所提的问题是否有计划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教学环节中提问,这个问题归属于哪一个层次,打算让中等生还是优等生回答,学生给出的答案会有哪几种可能,这一系列的细节都要有所预设和筛选。

这样充分的准备,既保证了教师的稳定发挥和临场处理突发事件的沉着冷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让尽量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所提的问题是否有启发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易错和易混淆的知识点为发问的切入点,“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类似于“是不是”“对不对”之类过于简单的问题就不必设置了。

对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解读,也要注意保持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把会陷入“死胡同”、会思维“打结”的难题果断地剔除掉。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建构全面而准确的知识系统是教师设置问题的出发点。

3.所提的问题是否有趣味性都说兴趣是较好的老师,问题的形式尽量丰富,学生才更有兴趣去探寻和发现。

在本节课中,教师就让两名体型差异很大的同学站在体重秤上,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出:“为什么这两位同学在秤上表示的数不同?”在学生的疑惑中引入新课“学了今天的内容,你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学生的好奇心被一下子吸引过来了,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猜苹果、香蕉、课本的质量,哪一个同学的回答较接近之前已经标好的克数就获得该物作为奖励。

学生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

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得到释放和升华。

二、联系生活,贴近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自己当时举出的是一辆小轿车和一只大象的质量。

学生听得很模糊,在练习当中就反映出了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对于质量的估测题,错误率很高。

而这在节展示课中,教师举出的苹果、香蕉、课本,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了。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2.掌握原子、分子与物质的量的关系;3.通过实验观察,学习如何计算物质的量;4.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报告模板、白板、彩色笔、教学视频、实验记录表、教师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教学视频,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让学生对物质的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Step 3: 实验观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系列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学生可以根据观察结果总结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Step 4: 理论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和学生上述的讨论,进行理论讲解,解释物质的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Step 5: 讲解化学方程式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

Step 6: 练习和巩固完成课后习题,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答案,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需要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教学总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组成性质的关系,并展示一些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2.了解原子、分子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3.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物质的量;4.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材、实验器材、白板、彩色笔、教师课前预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实验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思考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Step 2: 实验操作让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Step 3: 实验结果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

物质的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3)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及数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的态度。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体验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

(2)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概念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一瓶水、一包盐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地描述这些物质中所含微粒的数目。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 1 个水分子很小很小,那如果要知道一杯水中水分子的数目,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讲授新课(1)物质的量的概念讲解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它就像一个“大口袋”,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装在一起。

强调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1 摩尔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都约为 602×10²³个,这个常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其数值约为 602×10²³ mol⁻¹。

通过举例,如 1 mol 氧气含有 602×10²³个氧分子,1 mol 氢原子含有 602×10²³个氢原子,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含义。

(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换算关系推导物质的量(n)、微粒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之间的关系:n = N/NA。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性质和计量单位。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描述和计算微观粒子。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3.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5. 物质的量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讲解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摩尔。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

7.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熟练运用计量单位进行计算,能够描述和计算微观粒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系统的化学教材,提供物质的量的相关理论知识。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例素材:收集与生活相关的实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3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1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展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根底上进一步提醒化学反响中反响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根底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根底,在理论联络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响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响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根底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稳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响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才能。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响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和综合计算的才能。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响中各反响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化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2.学会利用摩尔的概念计算物质的量;3.了解物质的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1)引入:教师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克氢气可以和多少克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2)呈现:教师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指一定数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化学单位数量,也就是物质的粒子数。

”教师提问,“那么,1克氢气和1克氧气所含有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3)讲解:教师结合示意图和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1摩尔是指1克元素的原子数、1克其中一种分子的分子数或者1克其中一种离子的离子数。

”教师以氢气和氧气的实例说明,1克氢气和1克氧气所含有的物质的量是相等的,都是0.0333摩尔(3位小数)。

2.实例操作(30分钟)(1)练习:学生根据所给的物质和质量,计算物质的量的数值,并给出单位。

练习题包括:1克氢气、2克氧气、40克氧气、1克氯气等。

(2)自主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并将结果填入表格中。

物质质量(克)物质的量(mol)摩尔(mol)氢气1氧气2氧气40氯气13.探究活动(30分钟)(1)实验:教师组织实验,用盖有摩尔质量的糖果袋分发给每组学生。

学生将糖果质量称量,计算出所含物质的量。

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糖果袋中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2)分析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同质量的糖果袋中所含物质的量不同?”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答案。

4.拓展应用(20分钟)(1)例题:教师出一道综合应用题,学生计算学化学品中硝酸的物质的量,并结合已知氧化铁质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硝酸和氧化铁反应所需要的摩尔比例。

(2)讨论解答:学生将解答答案写在纸上,并展示给全班学生。

三、教学评价1.教学反馈: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

2023年高三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精选3篇)

2023年高三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精选3篇)

2023年高三化学教案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精选3篇)教案一:化学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了解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互转化。

3.理解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关系,并能够进行计算。

4.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量单位。

2.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3.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关系及计算。

教学难点1.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2.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的关系及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二、概念讲解1.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用化学符号n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2.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摩尔质量是指一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克的值,用M表示。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无单位。

3.计算物质的量:n = m / M,其中n表示物质的量,m表示质量,M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三、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物质的量计算,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案例:已知有100g的水,求水的物质的量。

四、巩固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计算练习,提高运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通过讲解摩尔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及计算方法。

七、作业布置1.完成相关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案二:化学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关系的概念。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及平衡常数。

3.能够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关系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及平衡常数。

教学难点1.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关系的概念。

2.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及平衡常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实验现象或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关系的概念。

物质的量教案(详)

物质的量教案(详)
都很小
很难办到。
需要一个集合体。
学生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提出的意义。
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含义、单位。
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三个基本物理量,了解物质的量是国际上七个物理量之一
通过类比,学生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换算关系。
学生根据给出一定的物质的量的原子、分子,计算原子、分子的个数。
学生通过计算,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如何测量一滴水的体积?
如何测定一根铜丝的直径?
为什么采用此方法?
[自然引入]
一个分子、原子的质量、体积怎样?
你能否直接称量一个分子、原子的质量?
强调:它们都是微观粒子。
我们能否也用上述方法把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二、物质的量
[讲解]
1、“物质的量”的含义:表示物质微粒集体的物理量,用n表示。单位:摩尔,符号mol,它是国际上七个物理量之一。
(2)运用数据推理,探究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转换。
重点与难点
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目标
一、问题引入
[展示题目并提问]
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学生讨论,出题目。
通过动画演示,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运用。
以身边的事物为情景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采用类比的方式使学生思维转化,初步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了解国际七个物理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体会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完成思维模式的转化。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优秀7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优秀7篇

化学教案-物质的量[第二课时优秀7篇物质的量篇一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二课时知识目标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板书:1.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板书:2.称量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

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

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

(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板书:5.洗涤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

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

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

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物质的量单位——摩尔;2. 掌握物质的量和分子、原子的关系;3. 通过实例和练习,熟练运用物质的量计算;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 掌握物质的量和分子、原子的关系;3. 运用物质的量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等。

通过提问,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量表示的是一定个数的分子或原子。

解释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实际应用(15分钟)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例如:“有 2 mol 氧气和 3 mol 氢气,求反应前后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比。

”示意学生先将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数化简为最简分数,然后写出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到氧气和氢气的摩尔比。

4. 实验操作(30分钟)进行一个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验,如观察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根据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量变化。

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量变化。

5. 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量的概念和摩尔的使用。

鼓励学生自主复习和总结。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进一步巩固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 完成课后习题,熟练掌握物质的量计算。

七、教学反思通过实际应用和实验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同时,要进行充分的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量计算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4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4篇)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优秀4篇)物质的量篇一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板书]一物质的量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强度物质的量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单位米千克秒安培摩尔开尔文坎德拉符号mkgsAmolKcd[讲述]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

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设问]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板书] 2,物质的量的基准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试题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活动方案、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llection of teaching plans, a collection of test question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poems, activity plan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letter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二、有关计算关系1. m、n、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只要物质的组成不变,无论是何状态都可以使用2.V、n、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 = =(2)使用范围:①适用于所有的气体,无论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②当气体摩尔体积用22.4L·mol-1时必须是标准状况3.c、m、V、N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2)使用范围:①以上计算关系必须是在溶液中使用②微粒数目是指某种溶质③若溶液是由气体溶解于水形成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A.必须根据定义表达式进行计算B.氨水中的溶质主要是NH3·H2O,但要以NH3为准计算C.溶液的体积不能直接用气体的体积或水的体积或气体与水的体积之和,而必须是通过计算得到4.c、 %、ρ之间的计算关系(1)计算关系:(2)使用范围:同一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3)推断方法: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达式②溶质的物质的量用计算③注意溶液体积的单位5. 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的有关计算(1)计算依据:①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与其式量相等②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以L为单位)在数值上与气体摩尔体积(以L·mol-1为单位)相等(2)基本计算关系: M(—)(3)变换计算关系:①M(—) =②M(—) =(4)使用说明:①(2)的计算式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的计算②(3)中的计算式只适用与混合气体的有关计算③(3)中的两个计算式之间应用了阿伏加德罗定律6.密度与相对密度(1)密度①计算表达式:②使用说明:A.适用于所有的物质,不受物质状态的限制,也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B.所有物质:,标准状况下气体(2)相对密度①计算表达式:②使用说明:A.相对密度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B.既可以用于纯净气体之间的计算,也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之间。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两课时)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两课时)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两课时)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2、让学生掌握不同物质的单位和变换公式,学会运用相应的单位进行单位换算;3、让学生熟练掌握剂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及计算,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量(1)引入:让学生利用长度的单位对实物做大小比较,例如对实物的距离是多少米,有多长,及用尺子来估计长度,并让学生熟悉更多的量度方式,作为学习《物质量》课程的准备。

(2)讲授:教师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等,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单位之间的变换,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量方面的基本概念。

2. 具体物质量单位及量的变换(1)引入: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平常熟悉并常用的一些物质量的单位,以此来准备学习有关的物质量单位及量的变换。

(2)讲授:教师让学生掌握物质量单位及量的变换,针对单位给出变换公式,让学生熟悉应用这些公式进行物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剂量和浓度(1)引入:让学生讨论剂量和浓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物质量的关系。

(2)讲授:教师给学生介绍剂量和浓度的概念及公式,使学生理解剂量和浓度的概念,熟练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并且能运用公式推导相关的剂量和浓度的计算结果。

三、教学方法(1)让学生积极参与,采用案例分析、探究、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以推理探究的方式认识、掌握有关概念及运算;(2)通过做练习题,加深他们对相关概念的理解;(3)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多做练习,加深他们对单位换算的掌握,丰富他们的实践能力;(4)给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概念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效果1、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物质的单位和变换公式,学会运用相应的单位进行单位换算;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剂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及计算,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物质的量教案 (2)

物质的量教案 (2)

物质的量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能够解决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3. 教学内容3.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中包含的基本粒子(如原子、分子)数量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用符号n 表示,单位是摩尔(mol)。

3.2 物质的量和质量的关系物质的量和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摩尔质量来表示。

摩尔质量是指单位摩尔物质的质量,用 M 表示,单位是克/摩尔(g/mol)。

物质的质量可以通过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质量(m)= 物质的量(n) × 摩尔质量(M)3.3 摩尔质量的计算摩尔质量的计算是通过元素的原子质量来确定的。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都有相应的原子质量标识。

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摩尔质量(M)= 原子质量(A)× N其中,N 是阿伏伽德罗常数,其数值为 6.022 × 10^23 mol^-1。

3.4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利用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比例。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比告诉我们,在反应中相互转化的物质的量的精确比例。

例如,对于下面的化学方程式:2H₂ + O₂ → 2H₂O可以得知,在这个反应中,1 摩尔的氢气和 0.5 摩尔的氧气会生成 1 摩尔的水。

3.5 应用示例问题:有 5 克的氢气和充足的氧气,问可以完全与氢气反应的最大氧气质量是多少?解答: 1. 计算氢气的物质的量: - 氢气的摩尔质量为 2g/mol(根据元素周期表得知)。

- 氢气的物质的量 = 氢气的质量 / 氢气的摩尔质量 = 5 g / 2 g/mol = 2.5 mol。

2. 根据化学方程式,1 摩尔的氢气和 0.5 摩尔的氧气可以反应生成 1 摩尔的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质的量》教案(二)
二、有关计算关系
1.m、n、N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只要物质的组成不变,无论是何状态都可以使用
2.V、n、N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①适用于所有的气体,无论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
②当气体摩尔体积用22.4L·mol-1时必须是标准状况
3.c、m、V、N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①以上计算关系必须是在溶液中使用
②微粒数目是指某种溶质
③若溶液是由气体溶解于水形成的,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A.必须根据定义表达式进行计算
B.氨水中的溶质主要是NH3·H2o,但要以NH3为准计算
c.溶液的体积不能直接用气体的体积或水的体积或气体与水的体积之和,而必须是通过计算得到
4.c、%、ρ之间的计算关系
(1)计算关系:
(2)使用范围:同一种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3)推断方法:①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表达式
②溶质的物质的量用计算
③注意溶液体积的单位
5.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①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在数值上与其式量相等
②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以L为单位)在数值上与气体摩尔体积(以L·mol-1为单位)相等
(2)基本计算关系:m
(3)变换计算关系:①m=
②m=
(4)使用说明:①的计算式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的计算
②中的计算式只适用与混合气体的有关计算
③中的两个计算式之间应用了阿伏加德罗定律
6.密度与相对密度
(1)密度
①计算表达式:
②使用说明:A.适用于所有的物质,不受物质状态的限制,
也适用于所有的混合物
B.所有物质:,标准状况下气体
(2)相对密度
①计算表达式:
②使用说明:
A.相对密度是在同温同压下两种气体的密度之比
B.既可以用于纯净气体之间的计算,也可以用于混合气体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