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精练系列-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字词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资料助读】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一、语言积累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找出你认为需要识记的重点字(音形)教师推荐(给加点字注音)陋室铭.德馨.苔.痕鸿儒.案牍.2.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按要求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你认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词及理由,找出来并翻译找出文章的重点句并翻译。

教师推荐:3.熟读课文及注释,解释词义。

有仙则名.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劳.形..之乱.耳无案牍4.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整体感知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字词】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二、学习新课【整体感知】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明确:(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语句,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尚的节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纵观历史,高洁如颜回者,不胜枚举。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陋室铭》,看看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二、预习设计及检查(一)熟悉有关资料1、题目解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2、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官至监察御史。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3、背景资料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

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便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朗读法、教师点拨,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 学 过 程(含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 “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

七年级《陋室铭》《爱莲说》导教案学习目标 :1、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朗诵能力。

累积一些文言字词。

掌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认识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足领会作者的情怀。

3、学习《陋室铭》,感觉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味,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感觉其文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要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赏识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拥有哪些美好质量的人材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托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 843)字梦得,唐朝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助王叔文执政,采纳一些改革举措,受抵达官显贵的排斥打击,最后导致失败,但一直不屈。

他一世创作了许多交口称赞的诗词散文,遇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尊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子。

听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筑的。

有一正房,两配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此刻安徽和县仍保留着。

周敦颐( 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廉洁方正,傲岸不屈,他热爱莲花,亲身带领下属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永垂不朽或戒备自己的文字,以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类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短,句式工整并且押韵,内容上有歌颂或戒备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能够说明谈论,也能够记述事物,但都是用来论述作者对各样问题的看法。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绘和表达,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意向。

托物言志,马上个人之“志”依靠在某个详细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拥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向或理想的寄望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理想;“泥土”常用于抒发谦虚的情怀;“蜡烛”常用于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2022年部编版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2022年部编版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17 短文两篇教学过程环节三合作探究6.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语言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泼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探究写法1.托物言志《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类比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拟。

《陋室铭》开头“山不在高……有龙那么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竭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板书环节五拓展延伸试仿写《陋室铭》。

例如一:写作铭写不在多,有字那么灵。

词不在好,能用那么行。

斯是作文,惟吾真心。

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中外事,感慨古今情。

可以用记叙,抒真情。

无文体之标准,无语法之束缚。

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

学子云:作文何难?例如二: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那么灵。

斯是好友,惟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例如三: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那么行。

成绩不佳,发奋那么灵。

斯是求学,惟苦惟勤。

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

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

吾辈云:何乐不为?学习《爱莲说》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作者作品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短文两篇》导学案精编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短文两篇》导学案精编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短文两篇》导学案精编16.短文两篇陋室铭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记住相关的文言字词解释。

2.技能目标: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学习重点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导读法【自主学习】 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

4.品味作品蕴含的复杂、曲折的情感。

二、知识方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苏东坡全集》传世。

2.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友人的安慰。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却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

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承天寺夜游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

他那在政治漩涡中破损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无障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只有从大自然美景中才能寻求精神的寄托。

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

尺牍的文学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生。

三、基础知识1.字音弘(hónɡ)颓(tuí)与其奇者(yù)藻(zǎo)荇(某ìnɡ)竹柏(bǎi)2.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今:)(2)晓雾将歇.(古:今:)(3)夕日欲颓.(古:今:)(4)念.无与为乐者(古:今:)(5)相与步于中庭..(古:今:)(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3.一词多义共:古来共谈()为字共三十有四()欲:欲穷其林()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寻:寻张怀民()寻病终()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句子翻译(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16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

《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故事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知县见他是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被气出来的铭文。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著名诗人,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

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文体介绍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 》导学案

10. 短文两篇【知识连接】1.文体常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文学常识(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预学】预习指导:(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背景及文体知识,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利用工具书在生词上面注音。

(3)试着翻译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

(4)在阅读中要学会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寻找文章构思、语言或写作方面的巧妙之处,提高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5)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标记下来,并形成问题以便课堂上呈现。

(一)目标导引: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夕日欲颓.沉鳞.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 再读:自读3—5遍,读熟。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答谢中书书.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青林翠竹,四时.._ __俱.备。

晓雾将歇._ 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沉鳞.._ ___。

..竞跃实是欲界.._ __。

..__ _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 __其奇._ _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研学】(三)合作探究与展示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都描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找出文章用得特别精妙的词语,加以品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13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3课《短文两篇》课文、教案、导学案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3 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二、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方针】常识方针:凭借注释、把握文中的白话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办法。

才能方针: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要点语句。

情感情绪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要点与难点】1、凭借注释、工具书把握文中白话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办法。

一、学前预备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资助王叔文的政治改造,对立宦官和藩镇割据实力,失利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便是他被贬下一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情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戒备自己或称述积德行善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测验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语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字词】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心爱者甚fán()yū( )泥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xiè( )玩二、学习新课【全体感知】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触?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协作,测验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当地作好符号。

【探求渠道】1、在疏通辞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意图是要杰出什么?2、答复下列问题,考虑本文是怎样体现陋室不陋的呢?(1)本文环绕陋室怎样详细描绘“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往来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答复,教师总结概括)清晰:(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教学案

短文二篇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自主探究一、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晓雾将歇..(将:将要。

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5.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8.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部编)

《短文两篇》导学案(新部编)
⑤不蔓不枝。蔓 枝 (名词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 )
⑥香远益清。远(形容词“远”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 )清( 形容词“清”受副词“益”修饰,用作动词,显得清幽。)
<三>古今异义
①无案牍之劳形。形:古义(身 )今(样子)②惟吾德馨。馨:古( 美好 ) 今(芳香)
③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古(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丝绸,竹子)
远①香远益清(远播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距离长 )
<二>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名词“名”,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 (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③无丝竹之乱耳。乱 (形容词“乱”为使动用法。使……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劳 (动词“劳”为使动用法。使……劳累)
大垸镇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用)
年级:八年级 主备人:何群霞 审核:
课题
课型
课时
使用者
《短文两篇》
预习展示
三课时
学 习
目 标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说”的特点。
3、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第二课时 《爱莲说》
情景一: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从)②不蔓不枝(枝蔓)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④可爱者甚蕃(多)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⑥宜乎众矣(应当)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D)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

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

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4、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
【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舍物质享受,取精神追求(联系孟子“舍生取义”)。

你们是怎么看待物质与精神的?
第二课时
一、学前准备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创始人,有《周元公集》。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光风霁月是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样子,这里比喻作者开阔的胸襟。

“说”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议论。

《爱莲说》就是抒发一下对莲花的喜爱。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疏通文意。

(先全班交流,有疑问指出来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教师补充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学生小组活动,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方法,释疑)
四、请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五、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