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er以太网通信协议20060417
网络通信协议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网络通信协议
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网络通信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TCP/IP)。TCP/IP是一种分层的协议,分为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物理层。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任务,协同工作以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在应用层,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包括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文件传输协议(F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等。HTTP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FTP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文件。SMTP 用于在不同的邮件服务器之间传输电子邮件。
在传输层,主要的通信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有序性。UDP则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适用于实时性较高的应用程序。
在网络层,主要的协议是互联网协议(IP)。IP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它使用唯一的IP地址来标识主机和子网。同时,网络层还包括路由协议,用于选择最佳的数据传输路径。
在物理层,通信协议包括以太网协议、无线局域网协议等。以太网协议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有线局域网协议,它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方式和物理连接。无线局域网协议则是用于无线通信的协议,如Wi-Fi。
除了TCP/IP,还有其他重要的网络通信协议,如域名系统(DNS)协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边界网关协议(BGP)等。DNS协议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以实现网络上的域名访问。DHCP协议用于自动
分配IP地址和其他网络配置信息。BGP协议用于互联网中不同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和通信。
常见的网络协议网络协议大全图最全的细分7层协议
常见的网络协议网络协议大全图最全的细分
7层协议
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通信中所使用的约定和规则。它可以被认为是网络通信的一种语言,用于确保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和信息的传输。在计算机网络中,有许多种不同的协议,每种协议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协议,并对七层协议进行详细解析。
一、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协议负责将数字信号转化为物理信号,以便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最常见的物理层协议包括以太网协议、无线协议(如Wi-Fi)、蓝牙协议等。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的协议,它定义了计算机通过网络线缆传输数据的方式和规则。Wi-Fi协议则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局域网中的协议,它依靠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二、数据链路层协议
数据链路层协议用于定义数据在物理层的传输过程中的一些规则和流程。其中最常见的协议是以太网协议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即以太网帧格式。它规定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如何被分割为帧的形式,并定义了帧的头部和尾部的格式。此外,还有其他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如无线局域网中的Wi-Fi数据链路层协议等。
三、网络层协议
网络层协议负责将数据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之间的路由选择和
分组转发的过程。其中最有名的网络层协议是互联网协议(IP协议),它是一个面向无连接的协议,负责将数据从源主机分组发送到目标主机。IP协议主要关注的是主机之间的通信。除了IP协议外,还有一些
其他的网络层协议,如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和互联网组管理协
议(IGMP)等。
四、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协议负责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其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又称IEEE802.3以太网络标准,是一种用
于局域网(LAN)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传输数据的规则和格式。以太网协议可以让计算机在物理层上通过光纤、双绞线等传输介质,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以太网协议主要使用了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冲
突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许多计算机共享同一物理介质,在同时传输数据时通过冲突检测来避免数据的碰撞。
在以太网中,每个网络设备都有一个独特的物理地址,
即MAC地址,用于标识设备的唯一性。当一个数据包发送时,源设备会将数据包和目标设备的MAC地址封装起来,然后通过物理介质向目标设备传输。目标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后,会验证MAC地址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接收数据,否则将数据包丢弃。
以太网协议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数据包包括以下几个
部分:
1.前导码:用于同步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
2.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用于标识数据包的发送
和接收者。
3.类型/长度字段:用于描述数据包中封装的上层协议的
类型或数据长度。
4.数据字段:实际的数据内容。
5.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包是否被正确传输。
在以太网中,数据链路层(MAC层)处理数据包的传输。
而网络层以上的协议则通过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栈传输。以太网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协议,因为它无法保证数据包的传递和有效性,但是它可以提供快速、低廉、高效的局域网通信服务。
总之,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在局域网中使用的通信协议,
它通过物理层的通信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使用了CSMA/CD技术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同时定义了数据包的
以太网协议——精选推荐
1.1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用于10MBPS的以太网,以下所说的以太网均指10M以太网,而不是100M,1000M的以太网)
——以太网协议有两种,一种是IEEE802.2/IEEE802.3,还有一种是以太网的封装格式。——现代的操作系统均能同时支持这两种类型的协议格式。因此只需要了解其中的一种就够了,特别是对单片机来说,不可能支持太多的协议格式。
——以太网的物理传输帧:(仅介绍第二种格式)
——PR:同步位,用于收发双方的时钟同步,同时也指明了传输的速率(10M和100M的时钟频率不一样,所以100M网卡可以兼容10M网卡),是56位的二进制数101010101010..... ——SD: 分隔位,表示下面跟着的是真正的数据,而不是同步时钟,为8位的10101011,跟同步位不同的是最后2位是11而不是10.
——DA:目的地址,以太网的地址为48位(6个字节)二进制地址,表明该帧传输给哪个网卡.如果为FFFFFFFFFFFF,则是广播地址,广播地址的数据可以被任何网卡接收到.
——SA:源地址,48位,表明该帧的数据是哪个网卡发的,即发送端的网卡地址,同样是6个字节.
----TYPE:类型字段,表明该帧的数据是什么类型的数据,不同的协议的类型字段不同。如:0800H 表示数据为IP包,0806H 表示数据为ARP包,814CH是SNMP包,8137H为IPX/SPX 包,(小于0600H的值是用于IEEE802的,表示数据包的长度。)
----DATA:数据段,该段数据不能超过1500字节。因为以太网规定整个传输包的最大长度不能超过1514字节。(14字节为DA,SA,TYPE)
以太网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在局域网中广泛使用的协议,它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
传输方式和规则。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技术,这意味着多台设备可以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以避免数据碰撞。本文将介绍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一些相关的概念。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数据帧的传输来实现数据通信。数据帧是数
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包括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字段和校验字段等部分。当一台设备需要向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发送数据时,它会将数据封装成数据帧并通过网络介质进行传输。接收方设备会解析数据帧,并根据目标地址来接收数据。
在以太网通信协议中,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用于标识设备在
网络中的身份。当设备发送数据时,它会将目标地址设置为接收方设备的MAC地址,这样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就会忽略这个数据帧。同时,设备还会设置源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以便接收方设备在接收数据后可以知道数据的来源。
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CSMA/CD技术来协调多台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网络介质
的访问。CSMA/CD技术要求设备在发送数据前先监听网络介质,如果检测到有其
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则会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再进行发送,以避免数据碰撞。如果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发生了碰撞,设备会采用退避算法来等待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发送数据。
除了CSMA/CD技术,以太网通信协议还定义了一些其他的概念和规则,如最
大传输单元(MTU)、以太网帧格式、以太网交换机等。这些概念和规则都是为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Ethernet communication protocol)是指用于
局域网的一种通信技术。它是最常用的有线局域网协议之一,使用广泛,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可靠的通信。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特点是简单、灵活和可扩展。它使用
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以实现多设
备之间的共享通信。当多个设备同时监听通信媒体时,它们通过检测到冲突来避免数据碰撞。一旦冲突发生,设备将采取随机退避等方法,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这种冲突检测机制保证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以太网通信协议属于OSI模型中的第一层(物理层)和第二
层(数据链路层)协议。在物理层,以太网使用双绞线或光纤等传输介质,通过ISO/IEC 8802-3标准来定义数据传输速率
和信号编码规范。在数据链路层,以太网使用帧结构来组织数据,并定义了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和帧格式。
以太网的帧结构包括了数据部分和控制部分。数据部分用于存放需要传输的数据信息,控制部分则包含了帧的前导码、目标地址、源地址、长度和帧校验序列等。前导码用于同步收发器,保证接收端正确解析数据。目标地址和源地址用于标识帧的发送和接收方。长度字段表示数据的长度。帧校验序列用于检验帧是否有误。
以太网通信协议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如10Mbps、100Mbps和1000Mbps等。同时,它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以太网协议,如以
太网II、IEEE 802.3和IEEE 802.2等。这些协议在数据包格式、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拓扑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是一个被广泛应用在局域网中的协议。它是
一种基于广播原理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采用CSMA/CD技术避免了数据碰撞的发生,使得传输效率得到了提高。
以太网协议的核心思想是将数据包通过网线广播到整个
局域网内的所有主机上,然后每台主机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判断是否需要接收该数据包。这种广播方式十分高效,可同时传输多个数据包,可以满足网络中大量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以太网协议还可以实现高速传输,使得在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速度得以保证。
在以太网协议中,数据包被封装在帧(Frame)中传输。帧
包括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MAC地址、数据包长度、数据部分以及一些其他控制信息。为了防止数据的重复传输,每个帧都有一个唯一的帧头和帧尾,并且在传输过程中会通过计算CRC校验码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当网络中两个主机同时发送数据包,会发生数据碰撞,此时这两个主机会通过在待发送数据中插入随机时间延迟来防碰撞,以确保数据包的完整性。
以太网协议还支持不同的连接类型,如10BASE-T和
100BASE-T。其中10BASE-T连接类型采用了双绞线作为物理媒介,传输速率最高只有10Mbps,而100BASE-T则采用了双绞
线和光纤作为物理媒介,传输速率高达100Mbps。相比于
10BASE-T,100BASE-T速率更快,信号传输距离更远,带宽更宽,但同时也更加昂贵。
总的来说,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局域网协议,
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通过采用广播方式和CSMA/CD技术,可以高效地传输大量的数据,同时又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此同时,以太网协议还支持不同连接类型的选择,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以太网协议类型
以太网协议类型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是一种基于帧的数据通信技术,使用CSMA/CD 协议来控制数据包的发送。以太网协议类型指的是以太网在不同速率、不同介质和不同协议上的实现方式。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以太网协议类型,包括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十亿以太网。
以太网。
最早的以太网标准是IEEE 802.3,它规定了传输速率为10Mbps的以太网。在这种以太网中,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ps,采用的是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包的发送,以避免数据冲突。然而,由于10Mbps速率的限制,这种以太网在现代网络中已经很少被使用。
快速以太网。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IEEE 802.3标准进行了更新,推出了快速以太网,即IEEE 802.3u标准。快速以太网的传输速率提高到了100Mbps,采用的是双绞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快速以太网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局域网的传输速率,使得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变得更加高效。
千兆以太网。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100Mbps的传输速率已经无法满足一些大型企业和数据中心的需求。因此,IEEE 802.3标准再次进行了更新,推出了千兆以太网,即IEEE 802.3ab标准。千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达到了1Gbps,采用的是双绞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千兆以太网的出现使得大容量数据的传输变得更加快速,同时也为网络应用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十亿以太网。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高清视频等应用的兴起,网络对带宽的需求不断增加。
以太网协议的规则
以太网协议
2007-08-25 16:45:54|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历史上以太网帧格式有五种:
1 Ethernet V1: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格式,是由Xerox PARC提出的3Mbps CSMA/CD以太网标准的封装格式,后来在1980年由DEC,Intel和Xerox标准化形成Ethernet V1标准;
2 Ethernet II即DIX 2.0:Xerox与DEC、Intel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Cisco 名称为:ARPA。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以太网帧格式,也是今天以太网的事实标准,由DEC,Intel和Xerox 在1982年公布其标准,主要更改了Ethernet V1的电气特性和物理接口,在帧格式上并无变化;Ethernet V2出现后迅速取代Ethernet V1成为以太网事实标准;Ethernet V2帧头结构为6bytes的源地址+6bytes的目标地址+2Bytes的协议类型字段+数据。
常见协议类型如下:
0800 IP
0806 ARP
0835 RARP
8137 Novell IPX
809b Apple Talk
如果协议类型字段取值为0000-05dc(十进制的0-1500),则该帧就不是Ethernet V2(ARPA)类型了,而是下面讲到的三种802.3帧类型之一;Ethernet可以支持TCP/IP,Novell IPX/SPX,
在每种格式的以太网帧的开始处都有64比特(8字节)的前导字符,如图所示。其中,前7个字节称为前同步码(Preamble),内容是16进制数0xAA,最后1字节为帧起始标志符0xAB,它标识着以太网帧的开始。前导字符的作用是使接收节点进行同步并做好接收数据帧的准备。
以太网通信
(1)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络远程访问协 议(Telnet)等。
Ethernet V2帧结构包括6字节的源站MAC、6字节的目标站点MAC、2字节的协议类型字段、数据字段以及帧 校验字段,MAC是一个六个字节长的二进制序列,全球唯一的标识了一个卡。
以太通信协议
以太通信协议
比较通用的以太通信协议是TCP/IP协议,TCP/IP协议与开放互联模型ISO相比,采用了更加开放的方式,它 已经被美国国防部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TCP/IP协议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如T1、 X.25以及RS一232串行接口)之上。确切地说,TCP/IP协议是包括TCP协议、IP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01)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01)协议和其他一些协议的协议组。
谢谢观看
基于以太通信的遥控键盘设计与实现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讯协议是一种在局域网中广泛应用的通讯协议,它定义了在局域网中
计算机之间进行通讯的方式和规则。以太网通讯协议采用CSMA/CD技术,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多台计算机共享同一条传输
介质。本文将对以太网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发展进行介绍。
以太网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种称为帧的数据包来进行通讯。每个帧包
含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以及校验和等信息。当一台计算机要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会监听传输介质,确保没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然后,它将数据封装成帧,并发送到传输介质上。接收方计算机会监听传输介质,当它检测到有数据帧时,会进行解析并提取出数据内容。
以太网通讯协议的特点之一是其简单易实现。以太网使用的CSMA/CD技术能
够很好地适应局域网中多台计算机的通讯需求,而且其协议规范也相对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此外,以太网还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和较低的成本,这使得它成为了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的通讯协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通讯协议也在不断演进。最初的以太网标准
是以太网Ⅰ,其传输速率为10Mbps。随后,以太网Ⅱ标准提出了传输速率为
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再后来又出现了千兆以太网,其传输速率更是高达1Gbps。目前,以太网通讯协议的最新标准是千兆以太网,同时还有了更高速的10G、40G
和100G以太网标准。这些新标准的出现,使得以太网通讯协议能够更好地适应高
速网络的通讯需求。
总的来说,以太网通讯协议作为一种局域网通讯协议,具有简单易实现、传输
以太网 协议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局域网通信协议,它规定了数据在局域网中的传输方式和规则。以太网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太网协议也不断演进,从最初的10Mbps发展到目前的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高速率的以太网。
1. 以太网协议的基本原理。
以太网协议采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技术,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在数据传输之前,发送方会先监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则开始发送数据;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造成冲突,就会进行冲突检测,并根据算法进行重发。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碰撞,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2. 以太网协议的数据帧格式。
以太网协议的数据帧格式包括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和校验序列等部分。前导码用于同步接收方的时钟,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分别表示数据的接收方和发送方,长度/类型字段表示数据的长度或者类型,数据字段是实际传输的数据内容,校验序列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这种数据帧格式简单而高效,适用于局域网中的数据传输。
3. 以太网协议的速率和介质。
以太网协议最初的速率是10Mbps,后来发展到100Mbps,1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不同的速率对应着不同的物理介质,比如10Mbps对应着双绞线,100Mbps 和1Gbps对应着光纤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太网协议的速率和介质也在不断更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以太网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链路层通信协议,它采用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的工作机制,用于在局域网中传输数据。下面将详细介绍以太网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以太网通信协议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Xerox公司研发的,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LAN)。它采用了一种基于冲突检测
的机制,也就是CSMA/CD。CSMA/CD机制使得局域网上的
多台计算机可以共享一条通信线路,提升了局域网的效率和性能。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一台计算机要发送数据时,它先利用物理层的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将信号发送到网络中。在发送过程中,计算机会不断检测信号是否被其他计算机占用。如果信号被占用,计算机会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如果多台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计算机会立即停止发送,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段后再次发送,这样可以防止碰撞的重新发生。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特点包括:
1. 简单可靠: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简单的机制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支持多种传输介质:以太网通信协议可以通过不同的物理介质来传输数据,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等,方便了局域网的建设和扩展。
3. 高效性:以太网通信协议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提供了
较高的带宽和传输速度。
4. 可扩展性:以太网通信协议可以通过连接不同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来实现网络的扩展和连接,满足不同规模网络的需求。
然而,以太网通信协议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采用了冲突检测机制,当局域网上的计算机较多时,冲突会增加,导致网络效率下降。此外,以太网通信协议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会遇到信号衰减问题,限制了局域网的覆盖范围。
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指的是一种规范或标准,用于定义计算机网络中不同设备之
间进行通信的方式和格式。网络通信协议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声的约定,使得计
算机和其他设备能够相互通信,从而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本文将对网络通
信协议进行详细介绍。
一、OSI七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的分类方式,它将网络通信协议按照功
能划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任务,它们协同工作以实现数
据传输的各个方面。以下是OSI七层模型的具体介绍: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网络通信协议的最底层,它负责将数字信息转换为物理信号,使
得数据可以在物理媒介(如电线、光纤等)上进行传输。在这个层次上,数据
被分成比特流(bit stream),并被转换为连续的电压波(电信号)进行传输。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是网络通信协议的第二层,它主要负责将上层传输的数据分割
为数据帧(Data Frame),并添加控制信息和检验数据,以便进行可靠的传输。此层还负责检测和纠正数据链路中出现的错误,从而保证数据在网络中正确传输。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是网络通信协议的第三层,它主要负责将数据帧传输到目标地址。
此层通过将数据以数据包(Packet)的形式进行传输,从而实现在网络中的路
由选择和转发。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是网络通信协议的第四层,它主要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传输层有两种主要的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
概述
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在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使用的数据传输协议。它是基于以太网技术开发的,用于在局域网(LAN)中传输数据。以太网通信协议提供了一种可靠、高效的通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如互联网、局域网和数据中心等。
历史
以太网通信协议最早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研究员发明的,最早的版本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问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太网通信协议也不断演进和改进。现如今,以太网通信协议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主流协议之一。
工作原理
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的工作原理。在以太网中,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发送数据帧到网络上。当一个节点发送数据帧时,它会先侦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帧。如果网络上没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帧,那么该节点会发送自己的数据帧。
如果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帧,就会发生碰撞。当一个节点侦听到自己发送的数据帧与其他节点发送的数据帧发生碰撞时,它会停止发送,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这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可以有效地减少碰撞的概率,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数据帧格式
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数据帧进行数据传输。一个数据帧由多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承载不同的信息。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
1.目标MAC地址:指定数据帧的目标设备的物理地址。
2.源MAC地址:指定数据帧的发送设备的物理地址。
3.类型/长度字段:指定数据帧的类型或者数据长度。
4.数据字段:承载数据的部分。
5.帧校验序列(FCS):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解析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解析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所遵
循的一套规则和标准。它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数据包的
格式和交换方式等细节,以确保网络中的数据能够正确、高效地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协议完成不同的功能,彼此之间相互
合作。这些协议按照 OSI 七层模型或 TCP/IP 四层模型进行分类。下面
将就 OSI 七层模型来逐层解析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
第一层:物理层
物理层负责实际的物理传输,主要是传输比特流和控制信号,将计
算机所发送的比特流转换为电子信号进行传输,并能够控制信号的传
输速率等。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 以太网协议(Ethernet)
- RS-232串行接口协议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帧封装与解封装,将比特流分组成帧,
以及帧的同步、流量控制和错误检测等功能。同时,在同一物理链路
上进行 MAC 地址的寻址和物理链路的管理。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 以太网协议(Ethernet)
- 点对点协议(PPP)
第三层:网络层
网络层主要负责将数据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它解决了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网际互连、分组交换等问题。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 网际协议(IP)
- 因特网互联协议(ICMP)
第四层: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它将上层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报文段,并为每个报文段标识源与目的地址,以确保数据可靠到达。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 传输控制协议(TCP)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第五层:会话层
会话层主要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以太网通信协议
一、报文说明
此命令格式只限于客户端程序同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传输采用的命令,任何同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的通信的程序均被服务器视做客户端程序。
报文说明基本格式如下:
功能码:??
简短描述:[简短描述语]
描述:[命令的详细介绍]
数据区:[数据区的数据介绍]
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
工作站画面
服务器
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
前置通信处理机
服务器
附加说明:
[附加说明列表或说明文字]
二、功能号码索引
命令功能号码分配表速查
三、报文结构定义
3.1 报文结构:
3.2 报文字段结构C
3.2.1 报文头部
C语言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 {
WORD wFunctionID;
WORD wControl;
WORD wReason;
WORD wDataLen;
} MESSAGEHEAD;
结构成员说明:
wFunctionID
命令功能号码,此部分唯一的标示出了报文的功能。具体的命令含义及其相应的附加数据请参考2.2.2部分<命令功能号码定义>一节的详细介绍。
wControl
报文控制域。
D0=1表示该报文为请求服务报文,D0=0表示该报文为应答服务报文;
(注:请求、应答均相对于服务器而言)
D1=1表示该报文需要对方的确认,D1=0表示该报文不需要对方的确认;
wReason
报文传送原因。D0-D7被采用,具体定义可以讨论修改:
参数部分的数据长度
3.2.2命令功能号码定义
此部分列出了详细的服务功能码及其对应的数据域部分的组织含义。
四、命令分配详解
功能码:0
描述:保留
功能码: 1
简短描述:系统登录
描述:客户机登录系统时所使用的命令。客户机使用此命令向服务器声明自己的身份及用户信息,供服务器判断自己的合法性。服务器在接收到了此命令后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确
认,并返回登录结果。
数据区:申请报文包括用户身份证号码、用户名字、用户密码三部分;前置通信机登录时,用户名字字段前15个字节采用以0结尾的字符串”前置通信处理机”填充,密码部分采
用本前置通信处理机的编号(4字节)。
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
工作站画面
服务器
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
前置通信处理机
附加说明:
用户身份:
登录标示含义:
返回《功能号码索引》
功能码: 2
简短描述:系统声明退出
描述:客户机程序关闭时所使用的命令。客户机程序使用此命令来通知服务器自己需要正常关闭退出,这对于发生事故时检查日志有助于帮助发现问题。
数据区:无
客户机报文
无
返回《功能号码索引》
功能码: 3
简短描述:系统对钟
描述:客户机程序需要知道系统时间(服务器的时间作为系统统一的时间)时所使用的申请命令及服务器定时向所有系统客户机程序对钟时所使用的命令。
数据区:应答报文包括年、月、周、日、时、分、秒、毫秒共8个字(16字节)。
服务器同客户机通信
客户机
服务器
上级局前置机同地区局服务器通信
上级局前置机
地区局服务器:无
附加说明:
无
返回《功能号码索引》
功能码: 4
简短描述:实时数据
描述:客户程序使用此命令从服务器处获得需要的遥测、遥信数据,进而刷新自己的画面显示;服务器可以从前置通信机处获得此命令来更新服务器的实时数据库。
数据区:包括遥测数量、遥测信息、遥信数量、遥信信息四个部分;
服务器同工作站(及与上级局前置机)画面通信:
工作站画面
服务器
服务器同同级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
前置通信处理机
附加说明:
上述遥测遥信的数据区定义中,可以出现遥测或者遥信等于0的情况。若遥测数量M=0,下面的数据中没有数据,但是遥测数量M、遥信数量N两个字段必须存在。
返回《功能号码索引》
功能码: 5
简短描述:SOE
描述:当服务器发现告警时,组织好此命令数据并发送给所有系统画面显示客户机程序。在此命令数据区中包含了告警的对象、编号和类型;同样当告警变成正常状态时,也使
用这种命令格式。
数据区:应答报文包括告警数量及所有的告警数据
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
工作站画面无
服务器
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
前置通信处理机无
服务器无
附加说明:
告警对象
告警类型
告警编号
表示对应的告警(SOE)对象的数据库编号(遥测、遥信、设备、基站)告警级别
返回《功能号码索引》
功能码: 6
简短描述:控制输出
描述:当工作站画面响应用户控制操作时,组织好此命令数据并发送给服务器程序,由服务器将此命令数据转发到相应的前置通信处理机;前置通信处理机同样使用此命令对执
行控制的情况告知服务器,由服务器对此结果通知工作站画面。
数据区:包含了控制操作所属的基站编号、站内的偏移和控制的目标数据(对遥调而言表示需要的遥调结果;对遥控而言表示需要控制的状态)。
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
工作站画面
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