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er以太网通信协议20060417
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
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环境中。
其设计目标是为了在计算机之间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以太网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数据分组传输,其中每个分组称为一个帧。
每个帧包含源和目的MAC地址、帧类型和数据部分。
数据部分是要传输的实际数据。
以太网使用MAC (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来标识每个网络设备,以便正确地路由数据包。
它通过物理媒介,如电缆或光纤,把帧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
以太网使用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来解决多个节点同时访问媒体的冲突问题。
CSMA/CD协议基于载波侦听原则,节点会先侦听通信媒介,如果媒介是空闲的,节点则发送数据,否则延迟发送直到媒介空闲。
如果两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发生,节点会停止发送数据,并发送一个碰撞检测信号,通知其他节点发生了碰撞。
当节点侦听到碰撞检测信号后,会在一段随机时间之后重新发送数据。
以太网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的传输速率。
常见的传输速率有10Mbps、100Mbps和1Gbps等。
高速以太网还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如10Gbps和40Gbps。
传输速率决定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带宽。
高速以太网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以满足高密度数据传输的需求。
以太网通信协议通过帧类型字段来标识数据类型。
例如,IP数据包使用帧类型字段来指示传输的是IP数据。
以太网还支持有限广播和多播功能,允许将数据广播到整个网络或特定的多个节点。
以太网通信协议还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和规范。
物理层确定了电缆类型、连接器和传输距离等。
常见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包括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等。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以太网帧封装成比特流,并提供数据可靠性和错误检测功能。
以太网通信协议在网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不仅用于传输数据,还用于音频和视频流的传输。
它被广泛用于家庭网络、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等环境中。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又称IEEE802.3以太网络标准,是一种用于局域网(LAN)的通信协议,它定义了传输数据的规则和格式。
以太网协议可以让计算机在物理层上通过光纤、双绞线等传输介质,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以太网协议主要使用了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许多计算机共享同一物理介质,在同时传输数据时通过冲突检测来避免数据的碰撞。
在以太网中,每个网络设备都有一个独特的物理地址,即MAC地址,用于标识设备的唯一性。
当一个数据包发送时,源设备会将数据包和目标设备的MAC地址封装起来,然后通过物理介质向目标设备传输。
目标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后,会验证MAC地址是否匹配。
如果匹配,则接收数据,否则将数据包丢弃。
以太网协议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
数据包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前导码:用于同步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
2.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用于标识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者。
3.类型/长度字段:用于描述数据包中封装的上层协议的类型或数据长度。
4.数据字段:实际的数据内容。
5.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包是否被正确传输。
在以太网中,数据链路层(MAC层)处理数据包的传输。
而网络层以上的协议则通过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栈传输。
以太网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协议,因为它无法保证数据包的传递和有效性,但是它可以提供快速、低廉、高效的局域网通信服务。
总之,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在局域网中使用的通信协议,它通过物理层的通信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使用了CSMA/CD技术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同时定义了数据包的格式和MAC地址用于数据包的传输与识别。
以太网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在局域网中广泛使用的协议,它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和规则。
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技术,这意味着多台设备可以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以避免数据碰撞。
本文将介绍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工作方式和一些相关的概念。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数据帧的传输来实现数据通信。
数据帧是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包括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字段和校验字段等部分。
当一台设备需要向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发送数据时,它会将数据封装成数据帧并通过网络介质进行传输。
接收方设备会解析数据帧,并根据目标地址来接收数据。
在以太网通信协议中,每个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用于标识设备在网络中的身份。
当设备发送数据时,它会将目标地址设置为接收方设备的MAC地址,这样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就会忽略这个数据帧。
同时,设备还会设置源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以便接收方设备在接收数据后可以知道数据的来源。
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CSMA/CD技术来协调多台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网络介质的访问。
CSMA/CD技术要求设备在发送数据前先监听网络介质,如果检测到有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则会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再进行发送,以避免数据碰撞。
如果在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发生了碰撞,设备会采用退避算法来等待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发送数据。
除了CSMA/CD技术,以太网通信协议还定义了一些其他的概念和规则,如最大传输单元(MTU)、以太网帧格式、以太网交换机等。
这些概念和规则都是为了保证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和高效通信。
总的来说,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局域网通信协议,它通过数据帧的传输和CSMA/CD技术来实现多台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
在实际应用中,以太网通信协议已经成为了局域网中最为常用的通信协议之一,它为我们的网络通信提供了可靠和高效的基础。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讯协议以太网通信协议(Ethernet communication protocol)是指用于局域网的一种通信技术。
它是最常用的有线局域网协议之一,使用广泛,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可靠的通信。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特点是简单、灵活和可扩展。
它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以实现多设备之间的共享通信。
当多个设备同时监听通信媒体时,它们通过检测到冲突来避免数据碰撞。
一旦冲突发生,设备将采取随机退避等方法,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
这种冲突检测机制保证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以太网通信协议属于OSI模型中的第一层(物理层)和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协议。
在物理层,以太网使用双绞线或光纤等传输介质,通过ISO/IEC 8802-3标准来定义数据传输速率和信号编码规范。
在数据链路层,以太网使用帧结构来组织数据,并定义了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和帧格式。
以太网的帧结构包括了数据部分和控制部分。
数据部分用于存放需要传输的数据信息,控制部分则包含了帧的前导码、目标地址、源地址、长度和帧校验序列等。
前导码用于同步收发器,保证接收端正确解析数据。
目标地址和源地址用于标识帧的发送和接收方。
长度字段表示数据的长度。
帧校验序列用于检验帧是否有误。
以太网通信协议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如10Mbps、100Mbps和1000Mbps等。
同时,它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以太网协议,如以太网II、IEEE 802.3和IEEE 802.2等。
这些协议在数据包格式、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拓扑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以太网通信协议是现代局域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等各个领域。
以太网的优点包括简单、可靠、高效和成本低廉等。
它为人们提供了高速、稳定和安全的数据传输环境,促进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总之,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通信技术,具有简单、灵活和可扩展的特点。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是一个被广泛应用在局域网中的协议。
它是一种基于广播原理的数据传输方式,通过采用CSMA/CD技术避免了数据碰撞的发生,使得传输效率得到了提高。
以太网协议的核心思想是将数据包通过网线广播到整个局域网内的所有主机上,然后每台主机根据数据包的目标地址判断是否需要接收该数据包。
这种广播方式十分高效,可同时传输多个数据包,可以满足网络中大量数据的传输需求。
同时,以太网协议还可以实现高速传输,使得在高速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速度得以保证。
在以太网协议中,数据包被封装在帧(Frame)中传输。
帧包括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MAC地址、数据包长度、数据部分以及一些其他控制信息。
为了防止数据的重复传输,每个帧都有一个唯一的帧头和帧尾,并且在传输过程中会通过计算CRC校验码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当网络中两个主机同时发送数据包,会发生数据碰撞,此时这两个主机会通过在待发送数据中插入随机时间延迟来防碰撞,以确保数据包的完整性。
以太网协议还支持不同的连接类型,如10BASE-T和100BASE-T。
其中10BASE-T连接类型采用了双绞线作为物理媒介,传输速率最高只有10Mbps,而100BASE-T则采用了双绞线和光纤作为物理媒介,传输速率高达100Mbps。
相比于10BASE-T,100BASE-T速率更快,信号传输距离更远,带宽更宽,但同时也更加昂贵。
总的来说,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局域网协议,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
通过采用广播方式和CSMA/CD技术,可以高效地传输大量的数据,同时又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与此同时,以太网协议还支持不同连接类型的选择,用户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局域网组建中的网络通信协议选用指南
局域网组建中的网络通信协议选用指南在局域网的组建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网络通信协议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通信协议决定了在局域网内各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和规范,对于网络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网络通信协议,并提供选用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在局域网组建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以太网协议(Ethernet Protocol)以太网协议是局域网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协议之一。
它定义了数据在物理媒介上的传输形式、数据帧的结构以及数据的编码规则等。
以太网协议支持多种传输速率,从10 Mbps到100 Gbps不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速率。
同时,以太网协议还具备较好的兼容性,常见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都支持以太网接口,因此在局域网组建过程中选用以太网协议是一个较为稳妥的选择。
二、Wi-Fi协议(Wireless Fidelity)Wi-Fi协议是一种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它基于IEEE 802.11标准,并采用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Wi-Fi协议适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通信,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无线路由器等。
它具备无线接入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移动性的要求。
然而,由于无线信号的传输受到环境和距离的限制,Wi-Fi协议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较以太网协议略逊一筹。
在局域网组建时,如果对于移动性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考虑选用Wi-Fi协议。
三、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TCP/IP协议是互联网通信的核心协议。
它是一组规定了数据在因特网上的传输方式和格式的协议,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
TCP/IP协议具备较好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可以实现多种类型设备之间的通信。
它包括IP协议和TCP协议,IP协议负责数据的分组和路由,TCP协议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
在局域网组建中,选用TCP/IP协议可以保证网络通信的稳定和可靠性。
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用于10MBPS的以太网,作者以下所说的以太网均指10M以太网,而不是100M,1000M的以太网)——以太网协议有两种,一种是IEEE802.2/IEEE802.3,还有一种是以太网的封装格式。
——现代的操作系统均能同时支持这两种类型的协议格式。
因此对我们来说只需要了解其中的一种就够了,特别是对单片机来说,不可能支持太多的协议格式。
——以太网的物理传输帧:(仅介绍第二种格式)的速率(10M和100M的时钟频率不一样,所以100M网卡可以兼容10M网卡),是56位的二进制数101010101010.....——SD: 分隔位,表示下面跟着的是真正的数据,而不是同步时钟,为8位的10101011,跟同步位不同的是最后2位是11而不是10.——DA:目的地址,以太网的地址为48位(6个字节)二进制地址,表明该帧传输给哪个网卡.如果为FFFFFFFFFFFF,则是广播地址,广播地址的数据可以被任何网卡接收到.——SA:源地址,48位,表明该帧的数据是哪个网卡发的,即发送端的网卡地址,同样是6个字节.----TYPE:类型字段,表明该帧的数据是什么类型的数据,不同的协议的类型字段不同。
如:0800H 表示数据为IP包,0806H 表示数据为ARP包,814CH是SNMP包,8137H为IPX/SPX包,(小于0600H的值是用于IEEE802的,表示数据包的长度。
)----DATA:数据段,该段数据不能超过1500字节。
因为以太网规定整个传输包的最大长度不能超过1514字节。
(14字节为DA,SA,TYPE)----PAD:填充位。
由于以太网帧传输的数据包最小不能小于60字节, 除去(DA,SA,TYPE 14字节),还必须传输46字节的数据,当数据段的数据不足46字节时,后面补000000.....(当然也可以补其它值)----FCS:32位数据校验位.为32位的CRC校验,该校验由网卡自动计算,自动生成,自动校验,自动在数据段后面填入.对于数据的校验算法,我们无需了解.----事实上,PR,SD,PAD,FCS这几个数据段我们不用理它 ,它是由网卡自动产生的,我们要理的是DA,SA,TYPE,DATA四个段的内容.----所有数据位的传输由低位开始(但传输的位流是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以太网的冲突退避算法就不介绍了,它是由硬件自动执行的.DA+SA+TYPE+DATA+PAD最小为60字节,最大为1514字节.----以太网卡可以接收三种地址的数据,一个是广播地位,一个是多播地址(我们用不上),一个是它自已的地址.但网卡也可以设置为接收任何数据包(用于网络分析和监控).----任何两个网卡的物理地址都是不一样的,是世界上唯一的,网卡地址由专门机构分配.不同厂家使用不同地址段,同一厂家的任何两个网卡的地址也是唯一的.根据网卡的地址段(网卡地址的前三个字节),可以知道网卡的生产厂家.有些网卡的地址也可以由用户去设定,但一般不需要.。
以太网通信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七层抽 象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而TCP/IP通 讯协议采用了四层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这四层分别为:
(1)应用层:应用程序间沟通的层,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络远程访问协 议(Telnet)等。
谢谢观看
由此提出了了一种基于以太通信的有线遥控键盘,可以实现对计算机键盘进行远距离控制。该遥控键盘是通 过有线的方式,实现对键盘的远距离控制。
遥控键盘可以是用户自行设计的硬件实体键盘,也可以是远端软件键盘或者远端键盘控制程序模块。遥控键 盘的使用方式为:将遥控键盘通过以太和实体计算机进行连接,用户通过遥控键盘上的操作,实现对计算机的操 作控制。
应用
基于以太通信 的断路器智能
控制器设计
基于以太通信 的遥控键盘设 计与实现
基于以太通信的断路器智能控制器设计
针对智能电器的络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以太通信的断路器智能控制器的设计方案:以DSP芯片 TMS320F2812为核心,并选用RTL8019AS进行以太通信控制。
该设计采用以太控制器 RTL 8019AS与 T MS 320F 2812相连,通过络隔离器后,接入以太中。 RTL 8019AS是一种兼容 NE 2000的高度集成的以太控制器,它实现了以太的媒介访问层和物理层的功能,包括 MAC 数据帧的组装/拆分与收发、识别、CRC编码校验、曼彻斯特编解码、接收噪声抑制、输出脉冲成形、超时重传、 链路完整性检测、信号极性检测与纠正等。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篇一:以太网基础协议802.3介绍802.3802.3通常指以太网。
一种网络协议。
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dixethernetV2标准与ieee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ethernetV2标准的局域网。
早期的ieee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baset、100baset4和100basex等。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linkcontrol)子层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 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由于tcp/ip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是dixethernetV2而不是802.3标准中的几种局域网,因此现在802委员会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即802.2标准)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很多厂商生产的网卡上就仅装有mac协议而没有llc协议。
mac子层的数据封装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封装分为发送数据封装和接收数据封装两部分,包括成帧、编制和差错检测等功能。
数据封装的过程:当llc子层请求发送数据帧时,发送数据封装部分开始按mac子层的帧格式组帧:(1)将一个前导码p和一个帧起始定界符sFd附加到帧头部分;(2)填上目的地址、源地址、计算出llc数据帧的字节数并填入长度字段len;(3)必要时将填充字符pad附加到llc数据帧后;(4)求出cRc校验码附加到帧校验码序列Fcs中;(5)将完成封装后的mac帧递交miac子层的发送介质访问管理部分以供发送;接收数据解封部分主要用于校验帧的目的地址字段,以确定本站是否应该接受该帧,如地址符合,则将其送到llc子层,并进行差错校验。
以太网 协议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局域网通信协议,它规定了数据在局域网中的传输方式和规则。
以太网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太网协议也不断演进,从最初的10Mbps发展到目前的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高速率的以太网。
1. 以太网协议的基本原理。
以太网协议采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技术,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
在数据传输之前,发送方会先监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则开始发送数据;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造成冲突,就会进行冲突检测,并根据算法进行重发。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碰撞,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2. 以太网协议的数据帧格式。
以太网协议的数据帧格式包括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和校验序列等部分。
前导码用于同步接收方的时钟,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分别表示数据的接收方和发送方,长度/类型字段表示数据的长度或者类型,数据字段是实际传输的数据内容,校验序列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这种数据帧格式简单而高效,适用于局域网中的数据传输。
3. 以太网协议的速率和介质。
以太网协议最初的速率是10Mbps,后来发展到100Mbps,1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
不同的速率对应着不同的物理介质,比如10Mbps对应着双绞线,100Mbps 和1Gbps对应着光纤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太网协议的速率和介质也在不断更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4. 以太网协议的应用。
以太网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比如家庭局域网、企业局域网、数据中心网络等。
在家庭局域网中,以太网协议通常用于连接各种智能设备,比如电脑、手机、智能电视等,实现宽带上网、文件共享、打印等功能。
在企业局域网和数据中心网络中,以太网协议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支持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处理。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讯协议以太网通讯协议是一种在局域网中广泛应用的通讯协议,它定义了在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进行通讯的方式和规则。
以太网通讯协议采用CSMA/CD技术,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多台计算机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
本文将对以太网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发展进行介绍。
以太网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种称为帧的数据包来进行通讯。
每个帧包含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以及校验和等信息。
当一台计算机要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会监听传输介质,确保没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然后,它将数据封装成帧,并发送到传输介质上。
接收方计算机会监听传输介质,当它检测到有数据帧时,会进行解析并提取出数据内容。
以太网通讯协议的特点之一是其简单易实现。
以太网使用的CSMA/CD技术能够很好地适应局域网中多台计算机的通讯需求,而且其协议规范也相对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
此外,以太网还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和较低的成本,这使得它成为了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的通讯协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通讯协议也在不断演进。
最初的以太网标准是以太网Ⅰ,其传输速率为10Mbps。
随后,以太网Ⅱ标准提出了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再后来又出现了千兆以太网,其传输速率更是高达1Gbps。
目前,以太网通讯协议的最新标准是千兆以太网,同时还有了更高速的10G、40G和100G以太网标准。
这些新标准的出现,使得以太网通讯协议能够更好地适应高速网络的通讯需求。
总的来说,以太网通讯协议作为一种局域网通讯协议,具有简单易实现、传输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通讯协议也在不断演进,逐渐实现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好的性能。
在未来的网络通讯中,以太网通讯协议仍然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怎么看
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怎么看以太网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它是一种局域网技术,旨在连接多台计算机并实现数据传输。
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具有以下特点:1. 物理层协议: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首先涉及到物理层协议,即网络设备如何进行数据的传输。
以太网采用双绞线、光纤等媒介,通过电流、光信号等形式将数据传送到目的地。
2. 数据链路层协议: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还包括数据链路层协议,即如何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进行传输。
以太网采用帧格式,在数据包中包含发送和接收地址、控制信息、校验码等。
3. MAC地址: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中还涉及到MAC地址的使用。
每台以太网设备都有唯一的MAC地址,用于在局域网中唯一标识设备。
通过MAC地址,以太网设备可以找到目标设备并进行通信。
4.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还包括CSMA/CD技术。
它是一种用于解决多台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引发冲突的技术。
通过在发送数据前进行载波侦听,如果侦听到其他设备正在发送数据,则等待一段时间再发送,以避免数据冲突。
5. 命名和标识: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还涉及到命名和标识的问题。
以太网使用IP地址来标识设备和网络。
通过IP地址,以太网设备可以找到和访问目标设备。
6. 数据传输速率: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还规定了数据传输速率的问题。
目前常见的以太网速率有10Mbps、100Mbps、1Gbps、10Gbps等。
不同的以太网速率适用于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
7. 碰撞域和广播域: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中还涉及到碰撞域和广播域的概念。
碰撞域是指共享同一物理介质的设备之间可能发生冲突的范围,而广播域是指可以直接相互通信的范围。
总结起来,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包括物理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MAC地址、CSMA/CD技术、命名和标识、数据传输速率、碰撞域和广播域等内容。
以太网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其通信协议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了解和掌握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技术,实现可靠和高效的数据通信。
以太网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链路层通信协议,它采用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的工作机制,用于在局域网中传输数据。
下面将详细介绍以太网通信协议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以太网通信协议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Xerox公司研发的,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LAN)。
它采用了一种基于冲突检测的机制,也就是CSMA/CD。
CSMA/CD机制使得局域网上的多台计算机可以共享一条通信线路,提升了局域网的效率和性能。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一台计算机要发送数据时,它先利用物理层的技术将数据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将信号发送到网络中。
在发送过程中,计算机会不断检测信号是否被其他计算机占用。
如果信号被占用,计算机会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发送。
如果多台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计算机会立即停止发送,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段后再次发送,这样可以防止碰撞的重新发生。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特点包括:1. 简单可靠: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简单的机制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支持多种传输介质:以太网通信协议可以通过不同的物理介质来传输数据,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等,方便了局域网的建设和扩展。
3. 高效性:以太网通信协议能够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提供了较高的带宽和传输速度。
4. 可扩展性:以太网通信协议可以通过连接不同的交换机和路由器来实现网络的扩展和连接,满足不同规模网络的需求。
然而,以太网通信协议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采用了冲突检测机制,当局域网上的计算机较多时,冲突会增加,导致网络效率下降。
此外,以太网通信协议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会遇到信号衰减问题,限制了局域网的覆盖范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通信协议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现今,以太网已经成为最为常用的局域网通信协议,支持了更高的速度和更大的带宽,如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
总结起来,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数据链路层通信协议,采用了CSMA/CD的工作机制,具有简单可靠、高效性以及可扩展性等特点。
局域网的网络协议与通信方式
局域网的网络协议与通信方式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有限的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或学校等地,通过特定的通信设备与协议连接起来的一组计算机。
局域网的网络协议和通信方式对于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局域网常用的网络协议和通信方式。
一、IP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是局域网中最重要的网络协议之一。
它负责为局域网中的每台计算机分配唯一的IP地址,并且通过IP地址将数据包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
在局域网中,常用的IP协议版本为IPv4和IPv6。
IPv4是当前应用较广泛的IP协议版本,它使用32位二进制数表示IP地址。
一个典型的IPv4地址的格式为xxx.xxx.xxx.xxx,其中每个“xxx”代表一个8位二进制数,范围从0到255。
IPv4的主要限制是地址空间有限,导致IP地址不足。
IPv6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使用128位二进制数表示IP地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地址空间。
IPv6的地址格式例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其中每个“xxxx”代表一个16位的十六进制数。
二、以太网协议以太网(Ethernet)协议是局域网中最常用的通信方式之一。
它定义了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和规则。
以太网使用MAC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来识别和寻址网络设备。
MAC地址是一个唯一的物理地址,由48位二进制数组成。
以太网帧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用于确定数据传输的发送方和接收方。
以太网使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方法来解决多个计算机同时发送数据时的冲突问题。
三、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上常用的一种网络协议,也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
局域网常用的通信协议
局域网常用的通信协议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 LAN)成为了企业、学校、家庭等各种场所中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交互的重要基础设施。
而在局域网中,通信协议就如同交通规则一样,规范着数据的传输和交换,确保信息能够准确、高效地在网络中的设备之间流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局域网中常用的几种通信协议。
首先,我们来谈谈以太网协议(Ethernet)。
以太网可以说是局域网中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协议之一。
它具有简单、可靠和高效的特点。
以太网采用了一种称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机制来控制数据的传输。
简单来说,就是在发送数据之前,网络设备会先监听网络线路,看看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传输数据。
如果线路空闲,就会发送数据;但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导致冲突,就会停止发送,并在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尝试发送。
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数据冲突的发生。
IP 协议(Internet Protocol)也是局域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P 协议主要负责为网络中的设备分配唯一的地址,就像是给每个家庭分配一个独特的门牌号一样。
通过IP 地址,数据能够准确地找到目标设备。
同时,IP 协议还定义了数据分组的格式和路由规则,决定了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从源设备传输到目标设备。
与 IP 协议紧密配合的是 TCP 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 UDP 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 协议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它通过建立连接、确认数据接收、重传丢失的数据等机制,确保数据能够完整、准确地传输。
这在对数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UDP 协议则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协议。
它不建立连接,也不进行数据确认和重传,因此传输效率较高。
但这也意味着数据可能会丢失或出现错误。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解析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解析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进行通信所遵循的一套规则和标准。
它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数据包的格式和交换方式等细节,以确保网络中的数据能够正确、高效地传输。
在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协议完成不同的功能,彼此之间相互合作。
这些协议按照 OSI 七层模型或 TCP/IP 四层模型进行分类。
下面将就 OSI 七层模型来逐层解析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负责实际的物理传输,主要是传输比特流和控制信号,将计算机所发送的比特流转换为电子信号进行传输,并能够控制信号的传输速率等。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以太网协议(Ethernet)- RS-232串行接口协议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帧封装与解封装,将比特流分组成帧,以及帧的同步、流量控制和错误检测等功能。
同时,在同一物理链路上进行 MAC 地址的寻址和物理链路的管理。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以太网协议(Ethernet)- 点对点协议(PPP)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主要负责将数据从源主机传输到目的主机。
它解决了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网际互连、分组交换等问题。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网际协议(IP)- 因特网互联协议(ICMP)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主要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
它将上层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报文段,并为每个报文段标识源与目的地址,以确保数据可靠到达。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传输控制协议(TCP)-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第五层:会话层会话层主要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连接。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套接字接口第六层:表示层表示层主要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加密与解密以及压缩与解压缩等。
主要的通信协议包括:- 统一数据报文格式(XDR)- 压缩协议标准(ZIP)第七层:应用层应用层是最上层的层次,主要负责提供特定的网络应用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远程登录等。
ethernet,协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ethernet,协议篇一:ethernet/ip协议简介目录1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与工业以太网................................................. .......................................-1-2工业以太网实时性问题................................................. ................................................... . (3)2.1通讯确定性和实时性技术................................................. ..........................................-3-3ether net/ip协议简介................................................. ................................................... (4)3.1ethernet/ip工业以太网................................................. (4)3.1.1ethernet/ip协议模型及协议内容................................................. (5)3.1.2ethernet/ip的通信机制................................................. .. (7)3.2profitnet工业以太网................................................. (8)3.2.1基本介绍................................................. ................................................... .. (8)3.2.2实时通信................................................. ................................................... .. (8)3.2.3pRoFinet...................................... ................................................... .. (9)3.2.4安全................................................. ................................................... .. (10)3.3modbus-ida工业以太网................................................. (11)3.3.1基本信息................................................. ................................................... (11)3.3.2特点................................................. ................................................... .. (12)3.3.3传输方式................................................. ................................................... (13)3.3.4cRc........................................... ................................................... (15)3.4controlnet工业以太网................................................. .. (17)3.4.1原理................................................. ................................................... .. (17)3.4.2controlnet网络................................................. .. (18)3.4.3控制网国际有限公司................................................. . (18)3.4.4可建造controlnet的设备................................................. .. (18)3.5worldFip工业以太网................................................. (20)3.5.1概述................................................. ................................................... .. (20)3.5.2worldFip的特点................................................. (20)3.5.3worldFip协议................................................. ................................................-21 -3.5.4worldFip总线典型器件................................................. (22)3.5.5开发工具................................................. ................................................... (23)3.5.6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用前景................................................. .................-23-4ethernet/ip通信适配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 (25)4.1硬件系统总体架构................................................. .................................................-2 5-4.2电源设计................................................. ................................................... (25)4.3复位电路设计................................................. ................................................... . (26)4.4以太网通讯接口设计................................................. . (26)4.4.1以太网电路原理................................................. . (27)4.4.2以太网芯片cs8900a-iq3功能描述................................................. . (27)4.5串行通讯接口设计................................................. ................................................... ..-29-4.6主从usb接口设计................................................. (29)4.7外部i/0扩展接口设计................................................. .......................................-30-5ethernet/ip工业以太网优缺点及发展前景................................................. .. (31)1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与工业以太网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的现场设备的广泛应用,嵌入式控制器、智能现场测控仪表和传感器等方便地接入了现场总线。
以太网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概述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在计算机网络中广泛使用的数据传输协议。
它是基于以太网技术开发的,用于在局域网(LAN)中传输数据。
以太网通信协议提供了一种可靠、高效的通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领域,如互联网、局域网和数据中心等。
历史以太网通信协议最早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研究员发明的,最早的版本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问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太网通信协议也不断演进和改进。
现如今,以太网通信协议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主流协议之一。
工作原理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的工作原理。
在以太网中,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发送数据帧到网络上。
当一个节点发送数据帧时,它会先侦听网络上是否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帧。
如果网络上没有其他节点正在发送数据帧,那么该节点会发送自己的数据帧。
如果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帧,就会发生碰撞。
当一个节点侦听到自己发送的数据帧与其他节点发送的数据帧发生碰撞时,它会停止发送,并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
这个随机的时间间隔可以有效地减少碰撞的概率,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数据帧格式以太网通信协议使用数据帧进行数据传输。
一个数据帧由多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承载不同的信息。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1.目标MAC地址:指定数据帧的目标设备的物理地址。
2.源MAC地址:指定数据帧的发送设备的物理地址。
3.类型/长度字段:指定数据帧的类型或者数据长度。
4.数据字段:承载数据的部分。
5.帧校验序列(FCS):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错误。
以太网速率以太网通信协议支持不同的速率,最早的以太网速率为10 Mbps(以太网1.0)。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太网的速率也不断提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以太网速率:•10 Mbps(以太网1.0)•100 Mbps(快速以太网)•1000 Mbps(千兆以太网)•10 Gbps(万兆以太网)•40 Gbps(四十万兆以太网)•100 Gbps(百万兆以太网)高速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出现使得数据传输更加快速和可靠,满足了现代网络应用的需求。
局域网中的网络协议与通信规范
局域网中的网络协议与通信规范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局域网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学校和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作为这些网络的核心,网络协议和通信规范对于局域网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局域网中常见的网络协议和通信规范,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局域网中的网络协议1.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是局域网中最常用的网络协议之一。
它定义了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数据格式。
以太网协议使用MAC地址来标识计算机,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包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以太网协议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使得它成为了局域网中广泛使用的协议。
2.IP协议IP协议是互联网中的核心协议之一,同时也是局域网中的重要网络协议。
IP协议负责将数据分组进行传输,并确保数据在不同计算机之间的正确到达。
IP协议使用IP地址来标识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通过路由器实现了数据包在不同网络之间的跳转。
IP协议的出现大大拓展了局域网的规模和范围,使得不同的局域网可以互相连接并实现数据的传输。
3.TCP/UDP协议TCP和UDP协议是在IP协议之上的传输层协议。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它通过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等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序性。
UDP协议则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它提供了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但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二、局域网中的通信规范1.以太网通信规范以太网的通信规范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个方面。
物理层规定了以太网的传输媒介、传输速率和接口标准等。
数据链路层则定义了以太网帧的格式以及MAC地址的使用规则。
2.网络层通信规范网络层通信规范主要是指IP协议的相关规定,包括IP地址的分配和使用、子网划分和路由器的配置等。
这些规范保证了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正常进行。
3.传输层通信规范传输层通信规范主要是指TCP和UDP协议的使用规则。
TCP协议通过建立连接、数据分段和流量控制等机制,保证了可靠的数据传输。
UDP协议则提供了轻量级的数据传输方式,适用于延迟要求较低的应用场景。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特定的通信协议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这篇文章将介绍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及其特点。
一、以太网的通信协议简介以太网使用的主要通信协议是以太网协议,也称作IEEE 802.3标准。
这个协议定义了在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规则和格式,确保了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通信顺畅。
二、以太网协议分层结构以太网协议基于OSI参考模型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每个层次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协同工作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1.物理层物理层是以太网的最底层,它定义了电缆、连接器和传输介质等硬件设备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了如何进行电信号编码、传输距离和速率的限制等。
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提供的传输信道抽象为逻辑上的数据帧。
它定义了帧的结构、地址的格式和寻址方法、帧的传输和接收机制等。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检测和处理错误,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3.网络层网络层处理数据的路由和转发,将数据包从源设备传输到目的设备。
它使用IP协议进行寻址和路由选择,确保数据在网络中正确地到达目的地。
4.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段或组装,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它使用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等协议,确保数据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三、以太网协议的特点以太网协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其成为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通信协议:1.简单易用:以太网协议的规范相对简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它只需要简单的硬件和基本的软件支持,就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通信。
2.高性能:以太网提供了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太网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10 Mbps到现在的多Gbps。
3.灵活可扩展:以太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
它可以支持不同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适应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
4.广泛应用:以太网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都支持以太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以太网通信协议一、报文说明此命令格式只限于客户端程序同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传输采用的命令,任何同服务器程序之间进行的通信的程序均被服务器视做客户端程序。
报文说明基本格式如下:功能码:??简短描述:[简短描述语]描述:[命令的详细介绍]数据区:[数据区的数据介绍]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前置通信处理机服务器附加说明:[附加说明列表或说明文字]二、功能号码索引命令功能号码分配表速查三、报文结构定义3.1 报文结构:3.2 报文字段结构C3.2.1 报文头部C语言结构定义typedef struct {WORD wFunctionID;WORD wControl;WORD wReason;WORD wDataLen;} MESSAGEHEAD;结构成员说明:wFunctionID命令功能号码,此部分唯一的标示出了报文的功能。
具体的命令含义及其相应的附加数据请参考2.2.2部分<命令功能号码定义>一节的详细介绍。
wControl报文控制域。
D0=1表示该报文为请求服务报文,D0=0表示该报文为应答服务报文;(注:请求、应答均相对于服务器而言)D1=1表示该报文需要对方的确认,D1=0表示该报文不需要对方的确认;wReason报文传送原因。
D0-D7被采用,具体定义可以讨论修改:参数部分的数据长度3.2.2命令功能号码定义此部分列出了详细的服务功能码及其对应的数据域部分的组织含义。
四、命令分配详解功能码:0描述:保留功能码: 1简短描述:系统登录描述:客户机登录系统时所使用的命令。
客户机使用此命令向服务器声明自己的身份及用户信息,供服务器判断自己的合法性。
服务器在接收到了此命令后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确认,并返回登录结果。
数据区:申请报文包括用户身份证号码、用户名字、用户密码三部分;前置通信机登录时,用户名字字段前15个字节采用以0结尾的字符串”前置通信处理机”填充,密码部分采用本前置通信处理机的编号(4字节)。
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前置通信处理机附加说明:用户身份:登录标示含义: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 2简短描述:系统声明退出描述:客户机程序关闭时所使用的命令。
客户机程序使用此命令来通知服务器自己需要正常关闭退出,这对于发生事故时检查日志有助于帮助发现问题。
数据区:无客户机报文无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 3简短描述:系统对钟描述:客户机程序需要知道系统时间(服务器的时间作为系统统一的时间)时所使用的申请命令及服务器定时向所有系统客户机程序对钟时所使用的命令。
数据区:应答报文包括年、月、周、日、时、分、秒、毫秒共8个字(16字节)。
服务器同客户机通信客户机服务器上级局前置机同地区局服务器通信上级局前置机地区局服务器:无附加说明:无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 4简短描述:实时数据描述:客户程序使用此命令从服务器处获得需要的遥测、遥信数据,进而刷新自己的画面显示;服务器可以从前置通信机处获得此命令来更新服务器的实时数据库。
数据区:包括遥测数量、遥测信息、遥信数量、遥信信息四个部分;服务器同工作站(及与上级局前置机)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服务器同同级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前置通信处理机附加说明:上述遥测遥信的数据区定义中,可以出现遥测或者遥信等于0的情况。
若遥测数量M=0,下面的数据中没有数据,但是遥测数量M、遥信数量N两个字段必须存在。
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 5简短描述:SOE描述:当服务器发现告警时,组织好此命令数据并发送给所有系统画面显示客户机程序。
在此命令数据区中包含了告警的对象、编号和类型;同样当告警变成正常状态时,也使用这种命令格式。
数据区:应答报文包括告警数量及所有的告警数据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无服务器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前置通信处理机无服务器无附加说明:告警对象告警类型告警编号表示对应的告警(SOE)对象的数据库编号(遥测、遥信、设备、基站)告警级别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 6简短描述:控制输出描述:当工作站画面响应用户控制操作时,组织好此命令数据并发送给服务器程序,由服务器将此命令数据转发到相应的前置通信处理机;前置通信处理机同样使用此命令对执行控制的情况告知服务器,由服务器对此结果通知工作站画面。
数据区:包含了控制操作所属的基站编号、站内的偏移和控制的目标数据(对遥调而言表示需要的遥调结果;对遥控而言表示需要控制的状态)。
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前置通信处理机附加说明:操作类型操作结果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7简短描述:数据库告警描述:当数据库管理程序发现数据空间不足、日志空间不足、备份设备空间不足时,主动通知服务器程序,由服务器程序向各个工作站画面通知,产生告警提示。
数据区:主要包含了数据库方面的事件类型、剩余空间数值(以K为单位)、总空间数值(以K为单位)三个方面的内容。
服务器同数据库管理程序通信:数据库管理程序服务器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无服务器附加说明:事件类型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8简短描述:系统全数据描述:当工作站画面程序启动时,主动通知服务器程序,由服务器程序向工作站画面通知所有的系统实时数据(包括YC、YX)数据区:包含系统实时数据的编号及数值(详请参考功能码:4)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描述:当上级局前置机画面程序启动时,主动通知下级服务器程序,由下级服务器程序向上级前置机画面通知所有的需要上传至上级局的实时数据(包括YC、YX)数据区:包含系统实时数据的编号及数值(详请参考功能码:4)服务器同上级局前置机画面通信:上级局前置机画面附加说明:(详请参考功能码:4)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9简短描述:系统全告警描述:当工作站画面程序启动时,主动通知服务器程序,由服务器程序向工作站画面通知所有的系统告警数据(包括YC、YX、设备通信状态、基站通信状态)数据区:包含告警数据的编号及告警值(详请参考功能码:4)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附加说明:(详请参考功能码:5)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10简短描述:参数上下装描述:当工作站画面需要上下装设备(电源)参数时,使用此命令来通知服务器,由服务器向相关的前置通信处理机发送命令。
前置通信处理机返回的数据或结果同样使用此命令通知服务器,由服务器对此命令进行转发。
数据区:包括站号、参数序列号及具体的参数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前置通信处理机服务器附加说明:报文传送原因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11简短描述:告警确认描述:当工作站画面发生告警的确认时,使用此命令来通知服务器,由服务器对此操作结果进行存入数据库。
数据区:包括告警对象、告警编号、告警时间、确认人员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附加说明:告警对象部分的定义(详请参考功能码:5)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12简短描述:基站事件描述:前置通信机从基站监控单元那里获得基站环境状态情况,利用此命令上报服务器,服务器直接将此状态事件通知工作站并完成存盘操作。
数据区:应答报文包括告警数量及所有的告警数据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无服务器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前置通信处理机服务器附加说明:告警数据部分的定义(详请参考功能码:5)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13简短描述:电池充放电描述:工作站需要知道基站电池的充放电数据时,使用此命令告诉服务器,服务器重新组织此命令并转发给前置通信机,前置通信机从基站监控单元那里获得基站电池的充放电数据后,利用此命令上报服务器,服务器将命令数据通知工作站,最后工作站完成必要的画面刷新工作。
数据区:应答报文包括基站和记录号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服务器同前置通信处理机通信:前置通信处理机服务器附加说明:无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14简短描述:Ping描述:此命令主要目的在于测试目前网络的通信状态。
工作站需要知道同服务器的网络连接状态时,可以采用定时发送此命令的方式获知目前同服务器的连接情况,服务器若接收到此命令会将此命令转发回去;前置通信机使用此命令来定时(暂定5分钟)Ping服务器的方法,让服务器知道目前前置通信机的连接情况,否则视为前置通信机非法关闭或退出,服务器对此命令会给予应答。
数据区:空服务器同所有客户机通信:客户机(包括前置通信处理机、工作站画面)服务器附加说明:无返回《功能号码索引》功能码:15简短描述:前置机登录状况描述:此命令主要目的在于让工作站程序知道目前系统中前置通信机的登录情况。
工作站需要知道目前系统中前置通信机的登录情况时,可以采用发送此命令的方式获得;系统中发生系统中前置通信机的登录和退出事件时,服务器主动通知系统在线的所有工作站程序。
所有的工作站程序都会接收到前置通信机的登录和退出事件。
数据区:空服务器同工作站画面通信:工作站画面服务器附加说明:标志字段为0表示前置机退出系统,否则表示登录系统。
返回《功能号码索引》五、修改记录5.1在功能表里添加了Ping(功能码:14)功能来实现测试系统网络连接情况。
……7/31/2001 11:56:42 AM 5.2在功能表里添加了前置机登录状况(功能码:15)功能。
……7/31/2001 6:47:19 PM 5.3修改了Ping(功能码:14)功能的数据域字段定义,请注意描述部分及附加说明。
……8/1/2001 8:43:46 AM 5.4修改了前置机登录状况(功能码:15)功能的数据域字段定义,请注意描述部分及附加说明。
……8/1/2001 9:43:46 AM 5.5删除了Ping(功能码:14)功能的数据域字段。
……8/2/2001 11:52:44 AM 5.6Ping(功能码:14)功能的描述和附加说明部分做了修改。
……8/6/2001 9:08:43 AM 5.7系统登录(功能码:1)的登录标示中增加了“录像监视”条目。
……5/6/2003 11:43:36 AM 5.8系统登录(功能码:1)的登录标示中增加了“上级局前置机”条目。
(jiangli 2006-4-29)5.9系统全数据(功能码:8)增加了上级局前置机请求全数据功能。
(jiangli 2006-4-30)5.10系统对钟(功能码3)增加了上级局前置机给地区局服务器对钟。
(jiangli 20006-5-10)2001年6月11日最新更改日期:200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