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章知觉学习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章知觉学习理论
第三章知觉学习理论
当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一个新的可知度也就被发现,当儿童在学走路时,他学会知觉地 面是否对他的行走提供三维的支持,发现了这个新的可知度,而这个可知度对一个尚不会走动 的新生儿童说是无关的、未知的。 吉布森与她的同事们曾于1987年做过一个实验,在水床旁铺上一条高出地板4英寸的木板小路, 上面用硬胶合板拼出图案类结构,让被试婴儿的母亲面带笑容地站在6英尺远的另一头。实验 表明,会走路的婴儿会花较多时间注视水床,然后沿木板小路走向母亲,而只会爬行不会走动 的婴儿则不太注意是木板还是水床,一往无前地爬了过去。这个实验证明,可知度的发现与儿 童的运动水平有关。不同的可知度可以分化出环境中的不同信息。
第三章知觉学习理论
吉布森理论强调在具体环境中知觉的自然行为。这一点也是吉布森与其他知觉研究者的不同之 处。正如前面所说,吉布森把人的知觉看作是适应行为。人为了适应环境,需要知觉周围环境 中的对象、空间位置(布局)、各种偶发的事件。为此,人们会围绕对象走上一圈,扫视或注 视对象,用手、脚去摆弄它们,甚至把它们拆开等。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吉布森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可知度”(affordance)上。这个概念是J. J.吉布森的贡献,意思是指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反映的是知觉行为与环境特性之间的关系。 知觉某一对象的可知度,就是学习它的意义以及了解下一步知觉行动的可能性。吉布森声称, 可知度是由环境直接提供的。 “我们不是知觉一个刺激或一个静止的图像,不是知觉感觉的复合或一件东西,我们知觉的是 我们可以吃、可以写、可以坐在上面或可以与之交谈的对象。”
第三章知觉学习理论
知觉与刺激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增加
分化 细致
知觉特异性增加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第三章――儿童发展与儿童观精品PPT课件

第三章――儿童发展与儿童观精品PPT课件
– 儿童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则被完全忽视
• 中世纪儿童观:儿童是有罪的
– 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 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可以责骂、鞭 打儿童,对儿童施行体罚是应该的
– 儿童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轻 视,任何带有创新乃至尝试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 人格被严重摧残
– 强化
• 班杜拉
– 社会学系理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 果而进行学习
– 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布朗芬布伦纳
•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微观系统 – 中间系统 – 外层系统 – 宏观系统 – 时间轴
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
• 发展决定教育 • 教育可以创造发展 • 教育创造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
儿童发展与儿童观
儿童发展
• 儿童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 制约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 • 儿童发展理论 • 儿童发展与学前教育
儿童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0-6周岁/7周岁儿童的身心发展 的质的变化
– 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 儿童发展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 – 儿童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图) – 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 儿童发展具有“关键期”
– 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 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 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的人类观推导出新 的儿童观
– 儿童是自由的,而且具有发展的可能性 – 并未把儿童本身看做有个性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
童对双亲的绝对服从
• 儿童是“白板”
– 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张白纸,洁白无 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 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 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局限性
弗洛伊德过分性本能在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无意识,否认意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他的理论主观色彩浓厚。 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过分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的心理资料,而 忽视了对正常人的研究,导致了对人的解释的片面性。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理论
第三节 行为主义
贡献
• 使心理学从主观的唯心主义科学向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发展道路 上迈进了一大步。 • 使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取
得重大成果。
• 使行为主义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技术在许多领域和社会生活中 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节 行为主义
局限 • 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陷入了生物主义。 • 抹煞心理、意识与行为的差别,陷入了客观主义。 • 抹煞行为不同层次的差别,把行为归结为S-R的简单模式,陷 入了机械主义。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二、格塞尔的发展原则 发展方向原则:表现为自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 发展。 相互交织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一阶段,由某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 个阶段又会以另一方面占优势。通过交织,达到相互平衡,把发展引向整 合并达到趋于成熟的高一级水平。 机能不对称原则:如优势手、优势眼、听觉记忆、视觉记忆等 个体成熟原则(核心原则):处于准备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未 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这不 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学习成绩不巩固,严重的还会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 兴趣 自我调节原则:并非直线,而是有波浪起伏的,自我调节的能力
经联系的接通,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
点,又称为兴奋灶。 无关刺激: 铃声 定向反射(注视)

儿童生理发展理论

儿童生理发展理论

儿童生理发展理论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第三章主要介绍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新生儿,乳儿,婴儿和幼儿的生理发展状况。

其中,主要分为介绍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身体发育情况和介绍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状况,进一步为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提供生理基础。

人的生命的真正起点是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儿童在出生前,在母体内过了大概10个月的安全、寄居生活,他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胎儿。

妊娠初8周为胚胎发育期,初具人体外型和各个器官的基本结构。

从第8周至出生称为胎儿期。

从出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这是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在此阶段,新生儿经历解剖生理学的巨大变化,经历了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方面,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变为独立生活。

胎儿期儿童过着一种安全舒适的寄居生活,一切新陈代谢功能多由母体代劳;而在出生之后,开始与外界直接发生关系,他们必须独立的进行生理活动来维持生命。

与此同时,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展示在儿童面前,这就引起了儿童主体适应客观现实,独立调节自身行为的需要,就为儿童身心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新生儿最突出的解剖生理特点是软弱,娇嫩,但发育迅速。

新生儿的体形为头大,身长,四肢短。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才逐渐协调起来。

1个月—1岁的孩子正是吃母乳的时期,叫乳儿期,也是发展最快的时期。

乳儿的身体发育最旺盛,尤其以生后头6个月最为迅速。

从外部指标看,生后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以上,半年以后有所减缓。

而体重增长更加明显,生后1年内体重3倍于出生体重。

乳儿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也很快,但骨化过程未完成,骨骼仍易变形,肌肉也容易疲劳。

婴儿期则是指1-3岁的时期,又称为先学前期。

婴儿的身体发育虽然比乳儿期减慢了,但与以后时期相比还是十分迅速的。

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很可观。

同时,婴儿的全身骨骼肌肉仍比较嫩弱,骨骼还在继续骨化,仍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骨骼系统布满血管,组织不很坚实;骨骼的纤维组织基本是由软骨组成。

第三章 国外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三章 国外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三章国外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一、选择题1.创立复演说的心理学家是()A.格塞尔B.弗洛伊德C.霍尔D.皮亚杰2.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德国学者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出版的时间是()A.1879年B.1880年C.1882年D.1889年3.皮亚杰认为2—7岁儿童思维的发展是()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A.朱智贤B.艾华C.陈鹤琴D.黄翼5.苏联建国时期的最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创立了心理发展的()A.意识与活动统一理论B.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活动理论D.意识与无意识的理论6.开创了巴黎学派的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儿童心理学家是()A.埃里克森B.斯金纳C.瓦龙D.比纳7.在美国创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也是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发展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是()A.霍尔及其成熟势力说B.格塞尔及其复演说C.格塞尔及其成熟势力说D.霍尔及其复演说8.瓦龙的巴黎学派与皮亚杰的日内瓦学派,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的共同之处表现在()A.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B.侧重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C.侧重于儿童思维的发展D.强调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9.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4—7岁儿童这一阶段,其人格形成发展的任务是()A.信任感对怀疑感B.主动性对内疚C.勤奋对自卑D.自觉性对羞怯10.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冯特B.皮亚杰C.比奈和西蒙D.普莱尔11.提出研究儿童各个不同阶段的主导活动的当代前苏联心理学家是()A.列昂节夫B.维果斯基C.达维多夫D.鲁宾斯坦12.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为6岁6个月,比奈量表测得的智力年龄为7岁4个月,则这个儿童的智商(IQ)为()A.112 B.113C.114 D.11113.认知学派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霍尔B.比纳C.皮亚杰D.格塞尔14.苏联建国时期的最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创立了()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B.活动理论C.意识与活动统一理论D.种系发展15.皮亚杰认为12—15岁儿童思维的发展处在()A.形式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感知运动阶段16.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的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以至失调的结果,这一学派是()A.认知学派B.行为主义学派C.巴黎学派D.新精神分析学派17.皮亚杰关于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标准是()A.个性特征B.活动特点C.智力或思维水平D.生理发展18.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A.冯特B.陈鹤琴C.普莱尔D.比纳和西蒙19.达维多夫关于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划分的标准是()A.生理发展B.个性特征C.活动特点D.种系发展20.一个儿童的实际年龄是11岁零3个月,其智力年龄为12岁零4个月,其IQ应为()A.115 B.112C.120 D.11021.提出“意识与活动统一”原理的是()A.鲁宾斯坦B.维果斯基C.巴甫洛夫D.达维多夫22.格赛尔创立了心理发展的()A.复演说B.成熟势力说C.认知学说D.构造主义学说2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A.冯特B.考夫卡C.勒温D.普莱尔24.皮亚杰认为具体运算阶段是从()A.0—2岁B.2—7岁C.7—12岁D.12—15岁25.巴黎学派的创立人是()A.皮亚杰B.埃里克森C.瓦龙D.弗洛伊德26.埃里克森认为7-1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任务是()A.信任对怀疑B.主动对内疚C.自主性对羞怯或怀疑D.勤奋对自卑27.巴甫洛夫关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的研究揭示了()A.个体心理起源问题B.种系心理活动起源C.言语思维发展问题D.个性特征的生理基础28.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相当于儿童思维发展的()A.直觉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具体到抽象思维的过渡D.抽象逻辑思维二、填空题1.弗洛伊德提出了_____________说。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重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儿童发展理论(王振宇主编)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发展的定义: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

2.发展与结构变化的关系:①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发生在个体内部。

②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

3.发展理论发展理论的三大任务: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的发展过程。

对心理过程的描述,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

格塞尔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

应该研究心理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只有充分研究各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地把握心理的实质。

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

发展理论必须说明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原则,阐述变化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揭示调整发展速率的变量。

发展理论的这三项任务并不是孤立的。

一个具体的发展理论总是在这三项任务中迂回前进,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发展理论的作用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

5.发展理论的主题①心理的实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社会的一员两点上。

②量变与质变量变涉及变化的熟练频率或程度,质变典型地包含结构或组织的变化。

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阶段式质变。

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

④理论自身的建设发展理论所关注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心理科学面临的主题。

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时最核心的任务是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培养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辨别良莠、识别真假的能力。

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1.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知识点

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知识点

选择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2.华生按不同的言语方式将思维划分为三类:(1)习惯的思维(2)无声的思维(3)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3.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1)年龄(2)练习的分配4.儿童剧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1)惧(2)怒(3)爱5.(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有机体自身时不时地发出的行为6.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有三个特点(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决不是由刺激引发的;(2)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3)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7.强化有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固定强化、偶然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8.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9.程序教学法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小步子前进原则、主动参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10.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11.观察学习的模式:(行为,言语,象征,抽象,参照,参与性,创造,延迟)12.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的来源13.人不能独立于行为之外,环境正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的。

1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论述1.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习惯?(1)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基于此原理,良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

(2)在幼儿园里,最常见的基于强化原理的方法,叫“代币法”。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代币法,就是通过强化幼儿的某些行为,从而提高这些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激励手段。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 12350题型:单选,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以防万一加: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1878年,德国心里学家冯德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理论是对通过观察所收集的经验事实加以假设后形成的一套由术语组成的句子。

也可看作是一个模型。

模型是科学理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个中介,是对世界高度的理想化,局部化的模拟。

也可看作是每个科学家都根据他对科学主题的分析,进行与主题有关的研究,主题是激励和知道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元理论信奉。

主题的概念是以内容为基础的。

3,发展:只有把儿童所学的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起来,并能将整个系统中相关联的对象链接起来,才能说这种变化导致了结构的变化4,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讨发展机制的理论。

它的任务包括①描述一个或几个心理领域发展过程②描述几个心理领域之间的变化关系③解释发展的因素(动力)和机制5,★观察与实验的资料是构成发展理论的基础6,★很多心理学家的早期工作都是从描述开始的,典型人物:格赛尔最后归纳出年龄常模和发展理论7,★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一般系统论就是对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探索,从而把以前被看作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的概念变成一个可定量描述的,可实证研究的科学概念。

8,★认知发展是人的发展基础,认知发展是社会化的前提。

9,★发展理论具有组织信息和指导研究的作用10,★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这一作用可从吉布森对知觉研究的过程中充分体现11,发展理论的主题?简答第一,心理的实质;(单选:★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是内涵;★在机械论的观点中,整个世界好像是一台在时间和空间中运转的机器,他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

反应在心理学中,其哲学来源是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和休馍的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儿童成了可以根据成人的意愿任意塑造的原料。

★与机械论相反的是机体论,把人看作是一个生命系统而不是机器,这一思想起源于布莱尼茨;★机械论认为儿童知识像海绵吸水一般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机体论认为,儿童能通过积极的同化建构他们的知识★关于个体化社会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最彻底的是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第二,量变与质变;★发展理论更重视质的变化,也就是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儿童发展领域,有一些基本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本文将介绍和探讨三个主要的儿童发展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儿童发展的框架。

根据相对论,儿童的发展是相对于他们所处环境和社会文化的。

爱因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不仅仅是由基因决定的,还受到父母、教育、社交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醒我们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另一个重要的儿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儿童会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能力。

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是一个更加综合和复杂的儿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被社会和权力关系所塑造的。

福柯通过研究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社会规范、权威和知识秩序的约束和塑造。

福柯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综上所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是三个重要的儿童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和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更新我们的理论知识,以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response)是行为的基本单位,刺激(stimulus)是引发有机体内部外部反
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
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
体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公式: S(刺激) 社会情境 引起 适应 R(反应) 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反应的分类:
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 反应(external response); 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
(learned response)。
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2.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3)言语报告法
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
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他主张要设计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只能用来测验人的习惯,习
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 思维的分类: 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 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艺术创作 如33*333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
贡献
评价
1.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就能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他把这类反应 称为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ing behavior),而非能力、“心理特质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

例如,孩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

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

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理论的核心。

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空间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

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这一理论关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行为主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

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造力。

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除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原则需要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首先,个体差异原则认为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其次,渐进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逐渐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任务。

再次,全面原则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综合的,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

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

第三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1、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经典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经典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

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学前教育学)第3章儿童观与儿童发展

(学前教育学)第3章儿童观与儿童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此时的需要不能或过分满足, 就会产生“固着”现象。个性的发展会固定于此时期, 叫口唇的个性。
口欲含合型性格——吃、喝、抽烟、接吻 口欲施虐型性格——咬指甲、咬铅笔、讽刺、挖苦
肛门期(1—3岁)
此时期的动欲区在肛门,婴儿进行大小便时体验到愉快,而父母 施行的便溺训练,使其养成使用厕所的习惯,孩子开始往往表现反抗, 以后形成习惯,动欲区便从肛门区转移。
四、儿童的权利
(一)儿童权利的提出和发展
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文件中指出儿童因身心尚未 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及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 这是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 1959年第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在《日内瓦宣言》与《世界人权宣言》为内容的基 础上,通过了新的《儿童权利宣言》,该宣言的通过使儿童权利的观念更加深入 人心,为后来人们关注儿童权利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以及群众基 础。 1978年三十三届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上,波兰的亚当·罗帕萨教授倡议起草 “儿童权利公约”。 1979年联合国又发起了“国际儿童年”,继承并发展了联合国大会于 1959年提出的儿童权利的基本思想。 1989年11月20日的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儿童权利公约》,于1990年9月2日正 式生效。
第二节 儿童发展
一、儿童发展概述
1.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进行的量 变与质变的过程。具体来说,儿童的生埋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形 态的增长)、发育(功能的成熟),如身高、体重等身体外部形态的变 化和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 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渐完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指心理过程各种技能的发 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如感觉、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性格 等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完善。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既有一定的相对 独立性,又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同 时心理发展对儿童身体的发展有相应的影响。

儿童发展理论,章节测试 第三章

儿童发展理论,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华生认为,适用于人所熟悉的材料,例如浏览一段熟悉的诗歌,这种思维应用属于()A.习惯的思维B.无声的思维C.计划性思维D.动作性思维【解析】A 习惯的思维,这种思维应用完全习惯化了的言语,适用于人所熟悉的材料,如浏览一段熟悉的乐谱。

无论何种学习都不会涉及这种思维。

2.斯金纳认为,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是()A.操作B.强化C.增强D.守恒【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强化概念的理解。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

3.斯金纳认为,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对反应的概率都能()A.保持不变B.减弱C.增强D.守恒【解析】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强化的理解。

积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消极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

因此,积极强化、消极强化都可以增强反应的概率。

4.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最主要的来源是()A.家庭成员B.学校老师C.影视剧D.内心幻想【解析】A 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的来源。

5.华生认为,为了使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越高,那么在特定限度内联系的次数应()A.递增B.适量C.越少D.越多【解析】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练习的分配。

华生主张分散学习,不主张集中突击训练,通过实验发现,在限定时间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高。

6.斯金纳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A.成功教学法B.程序教学法C.强化教学法D.累计教学法【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程序教学法的理解。

针对美国及其他国家传统教学的弊端,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教学。

7.华生认为,婴儿的惧、怒、爱三种情绪反应属于()A.遗传的B.习得的C.非遗传的D.非习得的【解析】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婴儿三种情绪的理解。

第三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过程的学科。

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的发展。

以下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理论观点:1.约翰·彻米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约翰·彻米斯基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彻米斯基认为,儿童在认知能力方面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他的理论核心概念是“区别(distinction)”,即儿童通过对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逐渐深入的区分。

彻米斯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他还提出了“近代发展区域(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经过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完成但仍需帮助的任务。

这一理论强调了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2.爱因斯坦的社会发展理论:爱因斯坦是另一位重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过程,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爱因斯坦还提出了“内化(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指的是将外部的社会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内部的心理过程。

他的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塑造作用。

3.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了个人内心中不同冲突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发展受到冲突和欲望的驱动。

他提出了心理动力学的结构模型,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冲突力量。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口唇期、便秘期、阴蒂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他的理论强调了儿童发展中潜意识和冲突的作用。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考点汇总

自考12350儿童发展理论-考点汇总

儿童发展理论考试分析课程重难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第三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第四章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第五章日内瓦学派的发生认识论第七章生态学和习性学的发展理论重点:各种发展理论自身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难点:如何在理解各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分布题型题量分值总分值单选20120名词解释4312判断说明题4312简答5420论述2816案例分析21020总计37100题型展示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878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A.冯德B.弗洛伊德.C.华生D.杜威题型展示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模型题型展示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误,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鲍尔毕认为,分离焦虑经历反抗、希望和失望三个极端。

题型展示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简析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之科学性与局限性。

题型展示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结合实际阐述精神分析学说发展理论对早期教育的重大贡献。

题型展示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中班美术活动结束时,当我在许多“乱七八糟”的作品中再次看到娟娟工整规范的画时,我为她流畅的笔触而感动,她画的每一幅画都是那么认真。

但与此同时,我也为娟娟十分规范的构图而担心,她的作业中透露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该有的“严谨”……请运用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原理分析以上案例。

谢谢第一章绪论本章考点归纳考点1 冯德考点2 心理学的发展考点3 模型考点4 什么是发展考点5 心理的实质-人的本质考情分析:以选择题、名词解释为主。

考点1 冯德1878年,德国心理学家冯德(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例题(2210,1)【单选题】1.1878年,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A.冯德B.弗洛伊德C.华生D.杜威【答案】A【解析】1878年,德国心理学家冯德(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行为主义

自考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行为主义
思维=言语 华生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将思维划分为三类: 1)习惯的思维 2)无声的思维 3)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
4、行为主义的习惯
• 习惯: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 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 影响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 • 1)年龄、2)练习的分配 • 习惯形成并巩固后,实际的感觉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 因此,华生认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并形成习惯系统,是教
实验3
•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 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固定时间 奖励)
• 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 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当掉落食物停止时,小白鼠的行为消失。
• 因为行为者知道短期内行为不会再得到奖励。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研究方法:实验。 在实验中,所有影响行为的因 素才可以得到系统的控制。
实验1
•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 掉落食物。(每次给予奖励)
•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 使行为者感觉到"行为"与"奖励"是有联系的。只要通过将行为与
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
第三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2022/3/11

1
目录
CONTENTS
1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2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3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经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
华生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 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普洛夫的研究成果作为学习 理论基础的。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 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 喷嚏、膝跳发射等)和情绪反应(如爱恨,怒 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 刺激—反应(S-R)联结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1、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经典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经典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

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行为主义的界定: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S-R)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人的反应分为:第一种分法:1、明显的遗传反应,如抓握、吸吮;2、潜在的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3、明显的习惯反应,如打球、游泳;4、潜在的习惯反应,如思维等。

第二种分类把反应分为1、习得的反应,包括人的一切复杂习惯和条件反射。

2、非习得的反应,指人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的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如排汗、呼吸、心跳、消化、瞳孔收缩、眼睛朝向光源等。

第三种分法:是用纯逻辑的方式进行的,以引发反应的感觉器官来标志反应,如视觉的非习得的反应(朝向光源),视觉的习得的反应(见到母亲高兴)等。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

这正是研究的目的。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华生认为,"刺激-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

其中,刺激和反应都可以由其它刺激和反应所代替。

(A)我们熟悉的条件反射就是刺激替代的结果.(B)不仅刺激可以替代,反应也可以替代,或者条件化。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反应的替代表现为行为的变化。

正是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这样一系列的替代,才构成人的无限学习能力。

华生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行为主义的思维:为了彻底改造心理学,华生开始用行为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

其基本原则:凡能用行为加以解释的就纳入心理学的框架,凡不能用行为解释的就把它赶出心理学,从而建构了一整套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认为,思维与言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

思维与言语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声音。

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

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华生将思维分为三类。

1、习惯的思维。

这种思维应用完全习惯化了的言语,使用于人所熟悉的材料,如浏览一段熟悉的乐谱。

无论何种学习都不会涉及这种思维。

2、无声的思维。

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用内隐的言语进行联系或复习的思维,称作无声的思维。

这种思维中,需要对一种从未获得或虽已获得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生疏了的言语能加以内隐地练习。

3、计划性思维。

(亦称建设性思维)。

当一个人置身于新环境或面临新问题时,会发动一系列紧张的言语活动,同时表现出一系列尝试的行为,知道解决问题。

这种新情景或新问题具有很大的偶发性。

由于言语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肌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华生认为思维不仅仅与言语不可分割,也与内脏组织不可分割。

只不过言语通常占据优势的地位,协调着人的肌肉骨骼活动。

这么一来,华生终于将思维纳入了心理学的范畴。

四、行为主义的习惯:1、什么是习惯呢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人处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刺激之中,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活动。

其中外部环境指人周围可以产生视觉、听觉、触觉、温觉、嗅觉、味觉刺激的外在世界的物体,内部环境指人体内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和腺体所发生的刺激。

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换句话说,当人所处的情境与先前曾经发生过的情境相同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整合,能更为迅速和更多地活动起来达到目的,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他已"学会"或已"形成"了一种习惯。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当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习惯的作用就是为了使动作更简便。

2、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华生认为:(1)年龄。

华生从对老鼠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对习惯的形成存有影响。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试验中发现:但从实验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年纪大的老鼠和年纪小的老鼠都能学习。

华生特意指出,人类停止学习的时间太早。

他相信:“如果形势很急迫,60、70岁甚至80岁的人也能学习。

(2)练习的分配。

华生通过实验发现,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高。

例如:让几组白鼠进行50次的尝试(练习)实验中发现:五、行为主义的情绪.学过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关于儿童情绪的发展主要有分化说和原始情绪说两大学说。

华生属于后者。

他认为,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

华生强调情绪是一种“模式反应”儿童具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即非习得行为):惧、怒和爱,以后的习得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华生将一名11个月大小的婴儿艾伯特作被试,成功地运用条件反射法形成他对毛绒绒动物的惧怕。

实验如下:上面当实验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

但这一实验严重伤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出于道德原因,受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

六、行为主义的人格:1、华生认为,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在人的一生中,会形成许多习惯系统,每个习惯系统又包含许多个各自独立的习惯。

所有习惯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人格。

在人格的习惯系统中,有一些习惯系统占主导地位,很容易被观察到,有些习惯系统则不易被观察。

至于哪一种习惯系统如何支配人的行为,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例如:人格中的各习惯系统既有相互协调的,也有相互冲突的。

当相互冲突的习惯系统同时发动时,行为就发生冲突,导致肌肉、腺体在不同活动中发生颉颃。

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便导致心理失调。

2、华生认为儿童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行为在适当的情境中会重新表现出现。

在华生看来,人格既然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自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华生认为,彻底改变人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环境来重塑个体,使新的习惯加以形成。

他们改变环境越彻底,人格也就改变的越多。

当然,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人很少能独立地改变环境,因而人格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华生对人格的分析不仅逻辑地坚持行为主义的立场,同时,也注意到了人格的发展过程,考虑到了人格结构的复杂性和由环境引起的调节性。

(P55)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一、行为的分类: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1、应答性行为:"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

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2、操作性行为: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

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

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

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

就会经常重复出现。

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

操作性行为的三个特点:①操作行为是自发的绝不是由刺激引发的;②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

如动机、内驱力等。

③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理解操作性行为的关键是把握强化的概念。

曾经得到强化或正在得到强化的行为才会被巩固。

2、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

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

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

强化分为:①连续强化:指强化物连续多次的反复出现,对每一个合乎要求的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

②间歇强化:又称部分强化,指仅对一部分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一般来说,间歇的程度不能使强化的比率低于25%。

形象的说,连续强化是操作行为发生100次,就强化100次;间歇强化是操作行为发生100次,得到的强化不要少于25次。

③固定强化:指当被试出现所期望的反应时,主试按固定时距予以强化。

时距由主试随意决定。

④偶然强化:指反应与强化物只见那的结合时偶然形成的。

⑤积极强化:又称为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个操作行为的概率。

⑥消极强化:又称负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二加强某一个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消极强化与惩罚的不同:消极强化作用不同于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