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第三章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高等有机化学 第三章 亲核取代反应(2010)
RL + Nu
Nu
R
L
Nu R + L
电荷分散 若溶剂极性增加,不利于过渡态的形成,反 应速度减慢,非极性溶剂对反应有利。
49
② 中性亲核试剂 + 正离子底物
+
R
L + Nu
Nu
R
L
Nu R + L
+
电荷分散
若溶剂极性增加, 不利于过渡态的形成,
反应速度减慢,非极性溶剂对反应有利。
50
31
R
CH3CH2 CH2=CHCH2
C6H5CH2
相对速度: 1
40
120
⑤ -C是桥头碳,分子的立体结构使亲核试
剂没有从背面进攻的可能,所以这样的化
合物不能按SN2反应历程进行反应。
L
32
(2)离去基团(L)的性质
一般来说,离去基团越容易离去,
SN2越快。反应时,L是带着原来与
6
3. 机理的研究 由于该反应涉及到底物的性质和亲
核试剂的性质,基于两者,这类反应
按其机理的不同分为两种极限情况讨
论,即SN1 和 SN2。
7
二、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1. 亲核取代反应的几种形式
(1)中性底物 + 中性亲核试剂
有机化学中的反应中间体和活化能
有机化学中的反应中间体和活化能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科学,其中反应机理和反应中间体
的研究对于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有机化学
反应中,中间体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形成和消失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
中间物质。活化能则是指化学反应发生所需的最小能量。
一、反应中间体
反应中间体是在化学反应中暂时形成的物质,它具有较长的寿命,
存在于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中。反应中间体的形成和消失通常是
化学反应的一个关键步骤,它们对于反应速率和产物选择性起着决定
性的影响。
1.1 离子中间体
离子中间体是指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形成的带电离子物种。常见的离
子中间体包括碳正离子(碳正离子是在电子亲合力强的试剂作用下形
成的,比如亲电取代反应)、碳负离子(碳负离子是在电子捐赠试剂
作用下形成的,比如酸催化的亲核取代反应)和自由基离子(自由基
离子是在自由基反应中形成的,比如自由基加成和自由基取代反应)。
1.2 中心化学键中间体
中心化学键中间体是指在有机化学反应中两个化学键断裂和/或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共价中间体。常见的中心化学键中间体包括碳-碳单键
中间体(比如亲电加成反应,碳-碳双键断裂形成碳-碳单键中间体)、
碳-碳双键中间体(比如亲电取代反应,碳-碳单键断裂形成碳-碳双键
中间体)和碳-氢键中间体(比如氧化反应,氧化剂作用下碳-氢键断裂
形成碳-氢键中间体)。
二、活化能
活化能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由其能量较低的状态转变为能量
较高的过渡态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它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活化能较低的反应通常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而活化能较高的反应则
碳正离子
有机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研究
一、碳正离子的生成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碳正离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主要有以下三种。 1、直接离子化[1]
在化合物的离解过程中,以共价键的异裂方式产生碳正离子。最常见的为卤代烃的异裂,在离解过程中,与碳原子相连的卤原子带着一对电子离去,产生碳正离子。
R —X →R + +X - 在这个反应中,极性溶剂的溶剂化作用是生成碳正离子的重要条件。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生成难溶物或用SbF 5作为Lewis 酸生成稳定SbF 6一, 会使反应向右进行,有利于碳正离子的生成。R —Br+ Ag +→R ++ AgBr ; R —F+SbF5→R ++SbF 6-。但是醇、醚、酰卤在酸或Lewis 酸的催化下也可以离解为碳正离子。
R 一0H → R +-OH 2→R ++H 20 ; CH 3COF+BF 3-→CH 3CO ++BF 4-
利用超强酸可以从非极性化合物如烷烃中,夺取负氢离子而生成碳正离子。 (CH 3)3CH + SbF 5·FSO 3H →(CH 3)3C ++ SbF 5·FSO 3-+H 2 2、间接离子化[2]
主要由其它正离子对中性分子加成而产生的碳正离子,最常见的为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和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C
C
H
;
+
NO2
2
3、其它生成的途径
由其它较容易获得的碳正离子转换成较稳定的难以获得的碳正离子。常见的有重氮基正离子脱N 2而生成碳正离子。
RN R +N2 ;
N 2+N2
二、碳正离子的结构
碳正离子带有正电荷,其结构是由其本身所决定的,碳正离子的中心碳原子为三价,价电子层仅有六个电子,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其构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中心碳原子处于sp 3
活性中间体氮烯的应用研究
活性中间体氮烯的应用研究
摘 要 :氮烯是合成含氮化合物的一类重要的有机活性中间体, 具有反应活性高、反应类型多样等特点, 在材料学、生命科学等高新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近年来从实验和理论计算方面研究氮烯双电子自由基的加成反应、插入反应、异构化反应等反应及应用。
关键词: 氮烯;有机合成;活性中间体;反应性; 应用
氮烯是与碳烯等电子的类似物, 是含有一价氮、不带电荷的活性中间体。其氮原子周围只有6个价电子, 属于缺电子体系。在氮烯的氮原子中, 一对电子与相连的原子生成 键, 另外一对电子定域在氮原子的一个轨道上, 剩下的两个电子则存在自旋反平行和自旋平行两种电子状态, 分别为单重态和三重态。氮烯是非常重要的有机活性中间体, 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所合成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在材料学、生命科学等高新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3]。因此, 对氮烯深入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氮烯可通过叠氮化合物的分解、消除反应、伯氨基的氧化、硝基化合物的脱氧、羟胺磺酸酯分解反应以及酰胺降解等方法来得到。下面重点介绍关于氮烯的反应性和应用的新近研究进展, 其中氮烯加成和插入反应是合成含氮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1 加成反应
涉及到氮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就是与烯烃双键的加成反应, 可形成用以合成含氮官能团化合物的多用途中间体氮杂环丙烷, 其所表现出的亲电反应性、立体选择性以及抗病毒、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使之成为有机合成中的有用构件[4-6]。氮烯与烯烃发生氮杂环丙烷化反应有很多种反应形式, 该类反应是氮原子进攻双键发生环加成, 因此随着氮烯的电子自旋状态不同, 加成产物也不完全相同。单线态氮烯与烯烃的加成具有立体专一性, 而二线态氮烯因是双自由基, 故与烯烃加成时为非立体专一性。如从氮烯中间体来进行分类, 可根据不同的氮源来加以区分, 主要包括有对甲苯磺酰亚胺碘苯、氯代对甲苯磺酰胺钠、对硝基苯磺酰氨基甲酸乙酯等及其相应的类似物。如从合成方法上来分类, 则包括使用金属配合物、金属盐或非金属作为催化剂所进行的催化反应、光化学反应以及电化学反应。Mansuy 等以对甲苯磺酰亚胺碘苯( PhI = N Ts)为氮源, 所使用的催化剂是四苯基卟啉( TPP )和四-( 2, 6-二氯) 苯基( TDCPP) 作为配形成的以Mn、Fe为中心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催化反应合成N - 对甲苯磺酰氮杂环丙烷, 他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脂肪族烯烃和芳香族烯烃的氮杂环丙烷化反应。对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氮杂环丙烷化反应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 他们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模型化合物( dhpe)Ni=E(其中dhpe=1,2-bis-(di hy drop hosphino)ethane, E为碳烯CH2、氮烯NH和磷烯PH)同乙烯之间所发生的基团转移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可行性, 在探索了所有相关反应的反应路径的基础之上, 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所有基团转移反应的分步反应和总反应均为放热反应, 而且热力学推动力的大小有如下顺序: P H< N H < CH2。卟啉铁/ 锰配合物催化的烯烃的氮杂环丙烷化反应如下:Kuznets等用Pb(OAc)4氧化N-邻苯二甲酰亚胺生成氮烯, 同烯烃反应得到N-邻苯二甲酰基氮杂环丙烷。Pellacani课题组对N -对硝基苯磺酰氨基甲酸乙酯, 同无机碱反应制得乙氧羰基氮烯进行了长期系列研究工作, 近期报道了由具有光学活性的羰基烯醇酯取代的不饱和酮在CaO 碱性介质条件下于CH2Cl2中合成手性氮杂环丙烷化合物, 产率最高可达到91% ,且相关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非对映选择性高等特点。Sain等使用N-氯代对甲苯磺酰胺钠( 即氯胺-T , CT) 为氮源, 选择非金属H2O2/ HBr 催化体系, 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烯烃的氮杂环丙烷化反应。除了使用各种不同的催化反应进行烯烃加成来制备有机反应构件氮杂环丙烷类化合物之外, 文献报道中还有Penke tt 等所使用的光化学反应途径, 即在甲醇溶液中用N -烷基吡啶盐在
高等有机
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一、名词解释
芳香性环状共轭体系,共平面,π电子数为4 n + 2 ,共面的原子均为sp2或sp 杂化,化学性质稳定,外加磁场下,π电子有环流效应。芳香性是一种化学性质,有芳香性的分子中,由不饱和键、孤对电子和空轨道组成的共轭系统具有特別的、仅考虑共轭时无法解释的稳定作用
反芳香性某些环状共扼体系,虽有∏电子离域,但不仅没有使其稳定化,反较其相应的开链体系分子的性质还要活泼,这种体系是属于反芳香性的。如环丁二烯、平面环辛四烯、环丙烯负离子;反芳香性体系属于“4n”电子体系。
同芳香性某些环系分子或离子,其中既没有正规的芳香体系的σ电子骨架,也没有平行的p∏原子轨道排列,但是具有某种“4n十2”电子的环状排列,则可能呈现芳香性,称为同芳香性。
立体选择性反应立体选择性反应——一种反应物在特定反应中可能生成多种立体异构体、但由于特定的立体化学反应方式,只有一种异构体产量特别多的反应。
立体专一性反应立体专一性反应——立体异构体在同样的反应条件下,由于特定的立体化学反应方式,将生成不同的立体异构体产物。
不对称合成通常所谓的不对称合成即指立体选择性反应。立体选择性反应的方向,一般取决于立体因素,即试剂通常从立体位阻较小的一侧进攻反应物,也有的取决于反应产物的稳定性。
一级同位素效应在反应进行时,发生于断裂的键上的同位素取代效应称为一级同位素效应。
厦普勒斯(sharples)氧化在烯丙醇氧化中,使用叔丁基过氧化氢、四异丙氧基钛并加入光学纯的酒石酸诱导产生高光学纯的环氧化物。
过渡态理论过渡态理论即活化络合物理论,研究有机反应中由反应物到产物的过程中过渡态的理论。
高等有机化学 第3章_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研究讲解
二、介电常数与溶剂效应
1、介电常数大小的物理意义: 表示溶剂极性大小,介电常数越大,极性也越大。 >15为极性溶剂; <15为非极性溶剂.
环已烷 2.01 ;水78.55 ;乙酐20.7 ;DMF 36.7 是衡量溶剂隔离正负离子的能力,即:溶剂稳定离子的能力。
正、负离子在介电常数大的溶剂中静电引力小,有利于电离 和分开。
碱浓度无关,是一级反应,由此可推出是单分子亲核取代历程。 例2:联苯胺重排机理,以前认为是直接重排过去的, 后来发现该反应对氢离子来说是二级反应,正确的机理如下所 示。
NH-NH
+ H+
++ NH2-NH2
H2N
NH2
八、同位素效应(重氢、次级、溶剂同位素效应)
在控制速率步骤中
O-H、C-H、 N-H键断 裂的反应时
非O-H、C-H、 N-H键断裂的反 应时
当分子中氢被重氢置换 时,反应速率往往发生 较大改变。
kH / kD= 1 -8
当分子中氢被重氢置换时,反 应速率
kH / kD = 0 -1.5
1、重氢同位素效应
2、次级同位素效应
重氢同位素值越大,说明关键步骤中有X-H键的断裂
例1:丙酮-H的溴代反应历程
CH2=CHCH=CH2 + HCl
(I) CH3CHCH=CH2
高等有机化学3
卡宾与烯烃的反应 卡宾的结构: 含6电子的中性碳原子称为卡宾(carbene).
单线态(s)
C R sp2 R'
R R' 100-110o
三线态(t) R
R sp
R' R
130-180o
HH 103o
high 35-38kJ/mol
H
H
low
138o
卡宾的活性
H2C: > RO2CCH: > PhCH: > BrCH: = ClCH: > Cl2C: >Br2C:
O
R
(CH3CH2CH2)2B + CH3CH2CH3
O O
R
B与手性碳相连时, 重排时构型保持不变.
B(O2CR)3 + CH3CH2CH3 32
烯烃的硼氢化反应
烯烃的硼氢化反应的应用 (1)由烯烃制备醇, 特别是由端基烯烃制备一级醇. (与烯烃直接水合的区域选 择性相反). (2)还原烯烃.
炔烃的硼氢化反应
Zn(Cu)
O
CH2I2
O
Zn(Cu) CH2I2
56-58%
OMe Zn(Cu)
OMe 50%
57
58
O
CH2I2
O
烯醇(烯醇负离子)的亲电加成
烯醇化和烯醇负离子. 烯醇负离子 (两位负离子)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动力学研究证明,溴化速率取决于酸、碱的浓度,而与溴 的浓度无关,烯醇化一步为决速步骤。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也是阐明机理的重要方法,提供
动力学研究方法中有关哪根键断裂或形成的信息。
• 最常用的是用氘来代替氕。 当反应底物中的一个原子被它的同位素取代后,对它 的化学反应性没有影响,但反应速度有显著的影响。
第一节 反应机理
一、机理和反应的类型
1、均裂 成键的一对电子平均分给两个成键原子或基团
R L
均裂
R +
L
自由基(游离基)
2、异裂
成键的一对电子完全为成键原子中的一个原子或基团 所有,形成正、负离子。
C + Y+ C Y
异裂
-
碳负离子 C
+
+ Y
-
碳正离子
3、周环反应
(协同反应)
通过环状过渡态进行的反应
△G = △H - T△S △H <0,△S >0, △G <0,任何温度下反应自发进行 △H >0,△S < 0,△G >0,任何温度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H <0,△S <0, /△H / > / T△S / ,△G <0, 反应自发进行,低温有利 △H >0,△S >0, /△H / > / T△S / ,△G <0, 反应自发进行,高温有利 1、反应的焓变 本质上是反应物和产物键能的差,可以通过计算得 到,与实际测量值相符。 焓变与温度无关 - △H = 键能(生成)- 键能(断裂)
演示文稿-—高等有机化学——第二讲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一、碳正离子(carbocations)
碳正离子带有正电荷, 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常见的活性中间 体,如叔卤烃亲核取代和消去反应、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以及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等,都是经过生成碳正离子中间 体进行的。 碳正离子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三条: (1)中性化合物的异裂——直接离子化。 (2)正离子对中性分子的加成——间接离子化; (3)由其它正离子生成。 碳正离子的结构:一般碳正离子是sp2杂化状态、平面构 型,中心碳原子以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另外三个原子或基团 成键,三个σ键键轴构成平面,空着的p轨道垂直于此平面, 正电荷集中在p轨道上。 只有少数情况例外,如炔基正碳离子或苯基正离子中,正电 荷不能处于p轨道。
O R—N—O—S— H O O HO—S— O
诱导效应:与电负性强的基团相连时,由于基团吸电子的诱 导作用,使负电荷分散,碳负离子稳定性好;与电负性弱的 基团相连,碳负离子稳定性差。如下列:
(F3C)3C
-
F3C
-
CH3
共轭效应:当碳负离子中带负电荷的中心碳原子与π键相 连时,由于未共用的电子对与π键共轭,电子离域使碳负离 子稳定。如下列:
根据Raman光谱、IR和NMR也证明,简单的烷基正离子确是平 面构型,但三苯基正离子则是螺旋桨形结构。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有机活性中间体-苯炔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苯炔
简介及意义
– 简介:所谓“活性中间体”就是指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 简介:所谓“活性中间体” 或不稳定性的中间体。 或不稳定性的中间体。有机反应的活性中间体不同于中 间过渡状态,它是真实存在的,且不少的活性中间体目 间过渡状态,它是真实存在的, 前已经被人们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检测到或分离出 例如1900年Gowmberg首次发现的三苯甲基自由基 来.例如1900年Gowmberg首次发现的三苯甲基自由基 ((C6H5 )3一C·)就是一种中间体。 就是一种中间体。 就是一种中间体 – 意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很多,反应过程也复杂。根据 意义: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很多,反应过程也复杂。 过渡状态理论, 过渡状态理论,有机反应中反应物分子一般是通过一个 或几个能量最高的过渡状态形成产物,或者是经过某些 或几个能量最高的过渡状态形成产物, 中间体形成产物的。因此, 中间体形成产物的。因此,讨论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 性对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的活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性对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的活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重要的常见的有机活性中间体主要有: 重要的常见的有机活性中间体主要有: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卡宾 碳烯)、乃春(氮烯)和苯炔等。 )、乃春 (碳烯)、乃春(氮烯)和苯炔等。
影响活性中间体稳定性的因素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空间效应 芳香性及其结构
高等有机化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习题
1.用共振式说明苯甲醚分子中甲氧基的邻/对位效应。
2.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性大小并予以解释。 (1)HOCH2CH2COOH 和CH3CH(OH)COOH (2)乙酸、丙二酸、乙二酸和甲酸
(3)COOH
NO 2
和
COOH
HO
(4)
H 2C CH 2H 3C CH 3HC CH 、和
3.比较碱性。
H 2N
(1) CH 3CH 2NH 2 和
(2)NH 2HO NH 2
O 2N
和(3)
N H
N
和
比较C-Br 键断裂的难易次序
和CH 3CH 2CHCH 2CH 3CH 3OCHCH 2CH 3CH 3CH 2CHCF 2CF 3在极性条件下,、4.
5.下列共振式哪一个贡献大,为什么?
C C C C O
A
B
6.在亲核加成反应中ArCH 2COR 和ArCOR 哪一个活性高,为什么?
7.解释酸性大小。
COOH
<
COOH
(1)
COOH COOH
(2)
OH
>
8.为什么ArCOR 被HI 断裂时,得到的产物是RI 和ArOH ,而不是ROH 和ArI 。 9.下列反应中几乎不会生成PhCH 2CBr(CH 3)2,为什么?
PhCH 2CH(CH 3)2 + Br 2 PhCHBrCH(CH 3)2 + HBr hv
10.比较拗CH 3COCH 2COCH 3和CH 3COCH 2COOC 2H 5的酸性,并简要说明原因。 11.为什么胺的碱性大于酰胺?
1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活性为什么是RCOCl>(RCO)2O>RC OOR’~
RCOOH>RCONH 2。
13.为什么顺丁烯二酸的p K a1比反丁烯二酸小,p K a2却正相反?
高等有机化学导论
《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学时:34学时学分:2
理论学时:30 讨论学时:4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
大纲执笔人:张新明大纲审定人:商永嘉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的实质为《高等有机化学》是化材学院高年级有机化学专业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选修课,它是建立在主干基础课《有机化学》之上的课程(是基础有机化学的深化和提高),它着重论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有机反应机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高等有机化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对整个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物化学实践提供日益深化的理论基础。
2.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 对有机化学基础课大纲所要求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有机化合物官能团
转化的基本反应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同时对有机化学发展现状有较明晰的了解。
(2)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熟悉描述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3) 重点掌握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及应用,熟练掌握各类活泼中间体的结构、产生和有关反应,熟悉与理解重要的分子重排反应,以提高解题的技巧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
绪论(1学时)
第1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3学时)
1.1分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
1.2电子效应(诱导效应与场效应、共轭效应、烷基的电子效应)
1.3 空间效应
1.4取代基效应对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影响(诱导效应的影响、场效应的影响、共轭效应的影响、空间效应的影响等)
1.5 分子的共振(共振式、共振能)
1.6 氢键
1.7 芳香性(轮烯的芳香性、稠环体系的芳香性、带电荷环的芳香性及同芳香性)和休克尔规则
高等有机化学1-9章作业答案(1)
第一章电子效应及酸碱理论
1. 比较下列化合物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并加以解释。
解:由于分子中存在给电子超共轭效应,所以超共轭效应越强,给电子效应越强,电子云密度越大,亲电加成反应活性越强。
2. 比较下列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顺序并加以解释。
解:给电子的超共轭效应越强,苯环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活性越强。同时由于空间效应的影响。反应活性依次为:2>3>4>1
3. 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并加以解释。
解:超共轭效应的影响。
4. 写出下列化合物与氯化氢的加成产物,并解释.
解: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电子效应的存在,二是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苯乙烯加成产物满足马氏规则,主要是生成的苄基碳正离子比较稳定的原因。
5. 比较下列化合物碱性强弱,并解释。
解:从电子效应考虑,吸电子诱导效应使酸性增强,共轭效应使碱性减弱。3>1>4>2
第二章立体化学
1. 指出下面化合物那些互为对映异构体,那些为非对映异构体,并用R/S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2. 用D/L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3. 将下列透视式转化为不同的Fischer投影式(最小基团分别在横键或竖键上),并对不同构型用R、S法命名。
第三章有机活性中间体
作业1: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解:(3)>(1)>(2)
作业2:写出下面反应的历程
解:先质子化再脱水,不发生重排,因为苄基正离子比较稳定。
作业3. 解释说明碳正离子与碳负离子的稳定性顺序真好相反的原因。
解:由电子效应和超共轭效应解释,关键是对电荷的分散!
作业4. 写出下面反应历程
高等有机化学
• 对于氢键、分子键、键段的构型、构象,以及金 属机化合物的配位、络合等理论的深入研究,导 致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现已确认生物活动就是各种有机反应复合的高级 表现,合成具有生命现象的物质,研究其结构与 性能的关系,从而探索生命的起源,是当前研究 的重大课题之一。
pKa=4.87
• 诱导效应的强弱是与距离有关的,随着距离的增 加,由近而远依次减弱,愈远效应愈弱,而且变 化非常迅速,一般经过三个原子以后诱导效应已 经很弱,相隔五个原子以上则基本观察不到诱导 致应的影响。
CH3CH2CH2COOH CH3CH2CHClCOOH CH3CHClCH2COOH ClCH2CH2CH2COOH
• 对反应历程的研究,从广度看:过去仅限于无生 命界,现已推广到有生命界(生理上),并且能初 步帮助设计药物和掌握健康的条件,如对磺胺药 物和维生素等在生理变化上的反应历程的研究。
• 从深度看:过去主要集中在了解多步骤反应中的 慢步骤(决定反应速度的步骤),但是慢步骤往往 不是决定反应方向和产品与产率的步骤。
注意:诱导效应强弱次序的比较是指这些官能团与相同原子相连接 为基础的,否则将没有比较的意义
• 测定和比较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度,采用较 多的是测定酸碱强度、偶极矩和核磁共振 谱等方法
高等有机化学PPT课件
机理:
O
RCCHN2
O RCCH:
O C CHR H2O RCH2COOH
COOH SOCl2
COCl CH2N2
COCH:
Ag2O H2O
CH2COOH
4、在合成上的应用
例:拟除虫菊酯的合成
CH3 C CHCH CH COOR
CH3
C
CH3 CH3
CH3
C
CH
CH
CH3 C
+
:CHCOOR
CH3
O R N:
RNCO H2O
RNH2 + CO2
5.2、洛森(lossen)重排:
异羟肟酸及其乙酰基衍生物有强碱作用下,得到第一胺的重排反应:
OH
R C N OH 羟肟酸
O
_
R C NH OCOCH3 OH
O
R C NH OH 异羟肟酸
O RC N :
RNCO H2O RNH2 + CO2
5.3、克蒂斯(Curtis)重排反应
第四章 元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镁化合物 第二节:有机锂化合物 第三节:有机锌化合物 第四节:有机磷化合物 第五节、有机砷化合物 第六节:有机硅化合物 第七节:有机锆化合物
第五章 重排反应
第一节 、缺电子重排 第二节、 富电子重排 第三节、芳环上的重排
第四章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介绍
例如: PhSO3- > X- > RCOO-
④ 催化离子化作用
常用:催化剂→酸或Lewis酸,
Liaocheng University
⑴ RX和RCOX: Ag+、AlX3、FeX3、BF3等 ⑵ ROH、ROR’等:H+、 AlX3、FeX3、BF3等 ⑶ RNH2:HNO2
Organic Advanced Chemistry
取代基
供电子基使碳正离子稳定性↑; 吸电子基使其稳定性↓
Liaocheng University
CH3
CH2 >
CH2 > O2N
CH2
Organic Advanced Chemistry
③ 环丙甲基碳正离子 稳定性:环丙甲基正离子﹥苄基正离子
3C >
2CH > CH2 >
CH2
结构:
Liaocheng University
⑵ 脱质子 β-位:
H
+
CC
C C (最常见)
Liaocheng University
γ-位:
H+
CC C
CC C
Organic Advanced Chemistry
2) 生成新碳正离子
⑴ 重排反应
R+
CC
R
C+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 3
Ph 3 CNa
NaOEt
CH3COCH2COOEt
CH3COCHCOOEt
2. 负离子对双键的加成
HC CH OCH3 CH CH OCH3
HOCH3
CH2 CH OCH3
负碳离子的结构 ..
90° °
C
sp3 杂化 棱锥型
109°28′ °
C
sp2杂化 平面三角型 孤对电子处于 sp3杂化轨道上,C -稳定。 杂化轨道上, 稳定。
含有带正电荷的三价碳原子的原子团。 含有带正电荷的三价碳原子的原子团。 1. 正碳离子的结构 H
H 3C
C
H
+
H
C
CH 3
sp2 - sp3 σbond
H 3C
sp2 - s σbond
CH3
+ 的轨道结构
(CH3)3C + 的轨道结构
sp2杂环
平面三角构型
空的P轨道 空的 轨道
正碳离子的稳定性: 正碳离子的稳定性:
(一).负碳离子的生成 ( ) 负碳离子的生成 1. C-H的异裂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生成) 的异裂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生成) 2. 负离子对不饱和键的加成 (二).负碳离子的结构 ( ) 二 负碳离子的结构 (三).负碳离子的稳定性剑桥影响因素 负碳离子的稳定性剑桥影响因素 s-性质 性质 取代基效应 芳香性 由相邻杂原子导致的稳定性 非邻位π键的影响 非邻位 键的影响 溶剂效应
碳烯的结构
单线态碳烯 三线态碳烯
C
H
C
H
• 电子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表明: 电子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表明: 三线态亚甲基碳烯是弯分子, 三线态亚甲基碳烯是弯分子,键角约为 136°,单线态亚甲基碳烯也是弯的,H° 单线态亚甲基碳烯也是弯的, C-H键角为 °。三线态结构中,未成 键角为103° 三线态结构中, 键角为 键电子排斥作用小, 键电子排斥作用小,能量比单线态低 33.5-41.8KJ/mol,说明三线态碳烯比单 ,说明三线态碳烯比单 线态稳定,是基态。在惰性气体中, 线态稳定,是基态。在惰性气体中,单 线态碰撞可变成三线态。 线态碰撞可变成三线态。
负碳离子 (Carbanions)
1. C-H的异裂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生成) 的异裂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生成)
C H + B
共 轭酸
HC Ph 3 C CH H
NaNH 3 液 NH 3 NaNH 3 液 NH 3
C + HB
共轭碱
HC CNa NH 3
负碳离子: 负碳离子: 带有一对 孤对电子的三 价碳原子的原 子团。 子团。
3
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CH
>
CH2
>
CH2
环丙甲基正离子的结构: 环丙甲基正离子的结构:
C
CH2 CH2 CH2
中心碳原子上的空的 p 轨道与环丙基中的弯曲 轨道进行侧面交盖, 轨道进行侧面交盖,其 结果是使正电荷分散。 结果是使正电荷分散。
空的 p 轨道与弯曲轨道的交盖
随着环丙基的数目增多, 随着环丙基的数目增多, 正碳离子稳定性提高。 正碳离子稳定性提高。
CH2 CH 3C
CH2
>
CH2 CH 2CH
3C
>
2
CH 2 CHCH2
>
>
CH
>
CH2
当共轭体系上连有取代基时, 当共轭体系上连有取代基时,供电子基团使正碳离子 稳定性增加;吸电子基团使其稳定性减弱: 稳定性增加;吸电子基团使其稳定性减弱:
CH3 CH2
>
CH2
> O2N
CH2
环丙甲基正离子比苄基正离子还稳定: 环丙甲基正离子比苄基正离子还稳定:
H2SO4 K2S2O8
离子游离基具有顺磁性和导电性, 离子游离基具有顺磁性和导电性,这是由于离子基分子 内的未配对电子和离子键所引起的, 内的未配对电子和离子键所引起的,多数离子基具有特殊 颜色
E.碳烯 碳烯
• 碳烯也叫卡宾 碳烯也叫卡宾(Carbene),是具有两个共价键 , 和两个非键电子的两价碳化合物活泼中间体。 和两个非键电子的两价碳化合物活泼中间体。 • 1.碳烯的结构 碳烯的结构 • 碳烯的中心碳原子有六个价电子,四个价电子 碳烯的中心碳原子有六个价电子, 为成键电子,占用两个σ键 为成键电子,占用两个 键,余下两个未成对 电子有两种可能的排布方式。 电子有两种可能的排布方式。一是两个未成键 电子同处一个轨道,其自旋方向相反, 电子同处一个轨道,其自旋方向相反,余下一 个空轨道,这叫单线态(Singlet state)碳烯;另 碳烯; 个空轨道,这叫单线态 碳烯 一种可能是两个未成键电子分别处于两个轨道, 一种可能是两个未成键电子分别处于两个轨道, 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同,这叫三线态(Triplet 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同,这叫三线态 state)碳烯。 碳烯。 碳烯
• 关于三苯甲基游离基 的二聚体结构不是象 冈伯格所提出的六苯 乙烷结构, 乙烷结构 , 经核磁共 振谱研究表明为醌式 结构: 结构:
Ph3C C H
Ph
Ph
离子游离基
O Na C O Na
当金属钠和二苯甲酮在二甲氧基乙烷中反应时,得到 当金属钠和二苯甲酮在二甲氧基乙烷中反应时, 兰色物质, 兰色物质,为二苯甲酮负离子游离基的钠盐
直接与杂原子相连的正碳离子结构: 直接与杂原子相连的正碳离子结构:
氧上未共有电子对所 占 p 轨道 与中心碳原子上的空的 p轨道 轨道 侧面交盖,未共有电子对离域, 侧面交盖,未共有电子对离域, 正电荷分散。 正电荷分散。
CH3O
CH2
类似地,羰基正离子: 类似地,羰基正离子:
R C O
R C
O
乙烯型正碳离子: 乙烯型正碳离子:
游离基溶液的性质
• (1) 游离基溶液不遵守比尔 ) 游离基溶液不遵守比尔(Beer)定律 溶液 定律,溶液 定律 在稀释后颜色加深, 在稀释后颜色加深,按比尔定律溶液的颜色强 度不因稀释而改变。 度不因稀释而改变。 • ( 2) 分子量和理论值不符合 , 用冰点降低法 ) 分子量和理论值不符合, 测定“六苯乙烷”的分子量时, 测定“六苯乙烷”的分子量时,发现它的平均 分子量为477,而理论值为 分子量为 ,而理论值为486。这表明“六苯 。这表明“ 乙烷” 乙烷”在溶液中部分离解为分子量较小的三苯 甲基。 甲基。 • ( 3) 顺磁性 : 因为游离基都含有未配对电子 , ) 顺磁性: 因为游离基都含有未配对电子, 所以具有顺磁性,即在磁场中能被吸引。 所以具有顺磁性,即在磁场中能被吸引。
CH3 H3C C OH CH3
HSO3F - SbF5 - SO2 -60℃ ℃
CH3 H3C C + H +O + SO F3 3 CH3 + SbF + SO
5 2
很多正碳离子的结构与稳定性的研究都是在超酸 介质中进行的。 介质中进行的。
非经典正碳离子
1) π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实验表明: 实验表明: 反-7-原冰片烯基对甲苯磺酸酯 - 在乙酸中的溶剂解的速度 大 1011倍 +
H R
C
C
H
+
C原子进行 2杂化, p轨道 原子进行sp 杂化, 轨道 原子进行 用于形成π键 空着的是sp 用于形成 键,空着的是 2 杂化轨道,使正电荷集中。 杂化轨道,使正电荷集中。
苯基正离子: 苯基正离子:
结构同乙烯型正碳离子,正电荷 结构同乙烯型正碳离子, 集中在sp 杂化轨道上。 集中在 2杂化轨道上。
此二类正碳离子稳定性极差。 此二类正碳离子稳定性极差。
溶剂效应: 溶剂效应:
1) 溶剂的诱导极化作用,利于底物的解离。 溶剂的诱导极化作用,利于底物的解离。 2) 溶剂使正碳离子稳定: 溶剂使正碳离子稳定: 3) 极性溶剂:溶剂化作用 极性溶剂: 利于底物的解离。 强,利于底物的解离。
空的 p 轨道 易于溶剂化
CH3 3C > CH3 2CH > CH3CH2 > CH3
σ- p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 H
空的 p 轨道 轨道交盖在这里
C H H
C
共轭效应
烯丙型正碳离子: 烯丙型正碳离子:
CH2 CH CH2 CH2 CH CH2
p-π共轭 共轭
电子离域
正电荷分散程度大
共轭体系的数目越多,正碳离子越稳定: 共轭体系的数目越多,正碳离子越稳定:
TsO H AcO
AcOH -TsO Ts = CH3 SO2
相应的饱和化合物
7
H
5 3 4 2
1
2电子 中心体系 电子3中心体系 电子
2)σ键参与的非正碳离子 键参与的非正碳离子
外型原冰片醇的对溴苯磺酸酯 速度 相应的内型化合物 溶剂解 大350倍 倍
HOAc OAc OBs
HOAc OBs
-OBs
乃春) 五. 氮烯 (乃春)(Nitrenes)
1. 氮烯的类型 2.氮烯的结构 氮烯的结构 单重态氮烯 三重态氮烯 3. 氮烯的反应 加成反应 插入反应
六. 苯炔 (Benzyne)
1. 苯炔的结构 2. 苯炔的产生 3. 苯炔的反应 亲核加成 亲电加成 环加成
一. 正碳离子 (Carbocations)
HC
C
> CH2 CH
> CH3CH2
2) 诱导效应 3) 共轭效应
自由基
• 自由基 自由基(Free radical)也叫游离基,任何具有未 也叫游离基, 也叫游离基 配对电子的物质称为游离基。 配对电子的物质称为游离基。1900年Gomberg 年 首次制得稳定的三苯甲基自由基, 首次制得稳定的三苯甲基自由基,确立了自由 基的概念。 基的概念 • 六苯乙烷为白色固体物质,当溶解于醚中时, 六苯乙烷为白色固体物质,当溶解于醚中时, 溶液就呈黄色。若讯速地振荡, 溶液就呈黄色。若讯速地振荡,由于和空气接 触而颜色消失,过几秒钟后黄色又出现, 触而颜色消失,过几秒钟后黄色又出现,当再 震荡时黄色又消失,次现象称为史米德林 ( Schmidlin) 现象 , 反复 次 , 并从此溶液 ) 现象, 反复15次 中分离出三苯甲基的过氧化物,熔点185℃ 中分离出三苯甲基的过氧化物,熔点 ℃
C
CH3
溶剂
正碳离子的生成: 正碳离子的生成:
1) 直接离子化
RX
Ph CH Cl Ph
H
R
通过化学键的异裂 X 而产生。 而产生。
Ph2CH
Cl
R OH
ROH2
BF3
R
H2O
CH3COF
C Z H
CH3CO
C ZH
BF4
Z: O,C,S,N
2) 对不饱和键的加成
C C
HCl
H
C C
Cl
C O
NH 2
三. 自由基 (Free radicals)
1. 自由基的种类及结构 烷基自由基 烯丙基型自由基 桥头自由基 2. 自由基的生成 (1) 热解 自由基的引发剂 BPO AIBN (2) 光解 3. 自由基的稳定性 键的解离能
卡宾) 四. 碳烯 (卡宾) (Carbenes) 1. 碳烯的结构 单重态碳烯 (singlet state) 三重态碳烯 三重态碳烯 (triplet state) 2. 碳烯的生成 a. 分解反应 b.α-消除反应 - 3. 碳烯的反应 a. 对 C = C 的加成 b. 对 C -H的插入 的插入
烷基负碳离子为棱锥型
轨道夹角为109° 28′时,电子对间的排斥力小, 轨道夹角为 ° 时 电子对间的排斥力小, 利于负碳离子稳定。 利于负碳离子稳定。
C6H12 CH CH3 I
BuLi 1 CO 2
C6H12CH CH3 Li
2 H 3O
C6H12 CH CH3 COOH
影响负碳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负碳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1) s-性质效应 性质效应
第三章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Reactive intermediates)
正碳离子(Carbocations) 一. 正碳离子 (一). 正碳离子 的结构 ( )
(二). 正碳离子的稳定性 ( ) 取代基效应的影响 溶剂效应的影响( 溶剂效应的影响 ) 正碳离子的生成( (三). 正碳离子的生成 ) 1. 直接离子化 2. 正离子对不饱和分子的加成 3. 由其它正离子转化
C OH
C OH
3) 由其它正离子转化而生成
NaNO 3 HCl
N2
N2
H
H Ph3CSbF6 SbF6
4) 在超酸中制备 正离子溶液 在超酸中制备C正离子溶液 的酸性更强的酸- 比100%的H2SO4的酸性更强的酸-超酸 (Super acid) % 的酸性更强的酸
常见的超酸 与100%H2SO4的酸性比较 % HSO3F (氟硫酸) 氟硫酸) 1000倍 倍 HSO3F - SbF5 (魔酸) 103倍 魔酸) HF-SbF5 1016倍 - 叔丁醇在下列条件下完全转变成叔丁基正离子: 叔丁醇在下列条件下完全转变成叔丁基正离子:
非经典正碳离子(Nonclassical Carbocations) (四). 非经典正碳离子 1.π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 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2.σ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 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键参与的非经典正碳离子
二. 负碳离子 (Carban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