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孟子,名轲。
因受孔子思想影响,他很早便有了向外发展、寻求功业的强烈欲望。
然而,当时儒家思想已经趋于僵化,学术界权威“仲尼”、“子思”等人所信奉的“礼乐”,已与现实生活不相适应,在现实中很难立足,也使得年轻的孟子对社会深感失望。
为了逃避纷乱嘈杂的世俗环境,他决定离开父母到外地居住。
孟子的母亲觉察到了儿子的心事,非常着急,就同他一起商量。
他们选择了最安全、最清静的学舍,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的一个学堂里,租下了一个院落,又买来邻居家的房子,作为搬迁后的住所。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环境,一连搬了三次家。
原因是孟子的父亲做官时候,犯法遭到通缉,家被官府查抄。
幸亏孟子母亲每天都到学堂里去接送他,才使孟子躲过了一劫。
所以,当孟子成人后,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和母亲。
他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子之母本意是要给儿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更主要的是想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孟子的母亲用她的行动表达了一个伟大的母爱。
于是,孟子之母就带着孟子到学堂附近的一个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的地方——坟墓附近去居住。
可没想到,就在孟子将要进入学校的那一天,他见到了死在这里的齐宣王。
齐宣王召见孟子谈话时,孟子说:“大王怎么能够因为死人而耽误了时间呢?请允许我现在就回去收拾行李。
”齐宣王十分不高兴,对孟子说:“你难道不想留在我身边做官吗?”孟子说:“假如一个国君打猎时掉进了陷阱,恰巧一只狐狸跑到了洞里。
你把它逮住吃掉了,当然是件好事,可是要是那只狐狸真的是你的老师或者父亲呢?你该怎么办?”齐宣王沉默不语,思考着这个问题。
就这样,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场旁边的一座学宫里去住,以避开闹市的喧哗和尘土飞扬。
学宫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个喜鹊窝。
孟子之母想:“喜鹊窝总是被破坏性的手指捅掉,它们就再也筑不起来了。
虽然这棵大树比不上我们居住的学宫那样宽敞明亮,但我们不能让它永远存在呀!”于是,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
孟母三迁的意思和故事《三字经》里有句话: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于是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了城里居住。
一天,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在花园玩耍,孟母远远地看见了,就叫孟子回去,孟子却不听,孟母只好走过去把孟子叫住,问他为什么不回家?孟子说:“那个孩子穿着红色的衣服。
”孟母大惊,急忙走到跟前仔细一看,只见那孩子身上的红衣服都烂得露出了棉絮,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的本性是不愿意受到约束的啊!孟子的妈妈姓仉,人们就叫她仉(读“宅”)氏。
仉氏年轻的时候就守寡,所以没有改嫁。
她唯一的儿子名叫孟子,十分聪明,可是特别调皮捣蛋。
孟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可是当他看见自己的同伴们在外面玩耍嬉戏时,心里就会很不舒服。
有一次,仉氏发现孟子在读书,就在他的手臂上打了一下,孟子觉得很疼,就大哭起来,再也不肯读书了。
孟子的妈妈姓仉,人们就叫她仉(读“宅”)氏。
仉氏年轻的时候就守寡,所以没有改嫁。
她唯一的儿子名叫孟子,十分聪明,可是特别调皮捣蛋。
孟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可是当他看见自己的同伴们在外面玩耍嬉戏时,心里就会很不舒服。
有一次,仉氏发现孟子在读书,就在他的手臂上打了一下,孟子觉得很疼,就大哭起来,再也不肯读书了。
很久以后,孟子长大了,也成了一个挺有学问的人。
当他听说自己的老家在靠近墓地的地方,而且有许多坟墓时,觉得特别伤心,就告诉妈妈说:“我们搬家吧!这儿离闹市太近,我怕有什么事情会发生;而且又有那么多死人,晚上还会闹鬼,我害怕!”仉氏特别生气地说:“不行,我不能为了让你避开闹市和坟墓,就让我们母子三人搬到荒凉的地方。
无论如何,哪怕搬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跟着你。
”这时,孟子看见妈妈已经哭了很多眼泪,便答应了妈妈的要求,跟随妈妈搬到了集市附近的住所。
他每天读书的时候,总要站在墓地上向南远眺,希望看到他的母亲正挥舞着鞭子在赶他的老师。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这个成语来形容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1【汉字书写】:孟母三迁【汉语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成语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轲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玩儿时就“为墓间之事”,孟母就把家搬到街市附件,孟轲又学“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边上,孟珂“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意思】:孟母:孟子的母亲;指为了子女更好地发展,为其寻找更好的环境。
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孟母三迁的近义词】:孟母择邻、杀彘教子、慈母择邻;【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年幼时丧父,其母不再嫁亲手将他抚养成人,孟母是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女人。
孟家住在一块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隔三差五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就和邻居的孩子模仿队伍中跪拜、哭嚎的样子,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
时间长了孟母忧心忡忡,她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市集旁边。
孟母住到城里后,发现这里地处闹市,打铁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没多久,孟子又静不下心来了,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还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见了心烦意乱,便再次搬迁,这一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她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这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终于孟子开始静下来了,他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他经常到学宫旁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孟母看到孟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了,非常高兴,她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学习的地方啊!孟子进步很快,掌握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
孟母两迁三地用心良苦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后来孟子由自己的母亲一手带大的。
孟子幼时非常的贪玩,而且他的模仿性非常的强,本来他们家是住在坟地附近的,但是他经常学习别人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于是搬到了集市附近。
孟母搬家到学堂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
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以上就是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孟母平日里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自己除了送他上学之后,自己还亲自监督孩子学习,有一天十分调皮的孟子逃学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发现了,孟母十分的生气,就拿起剪刀将好不容易织好的布给剪了,孟子看到母亲的举止非常的害怕,立刻跪在了地上闻母亲为何剪了布,孟母责备道:“你学习就和我织布一样,学习必须是通过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而我织布也是一样的道理,织布必须通过一线一线来织,你如果以后在偷懒,半途而废的话,就像这被剪了的布一样,好不价值”,孟子通过母亲的敦敦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发愤图强,专心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应该半途而废,贵在坚持。
拓展阅读:孟母三迁成语【成语】: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简拼】:mmsq【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子三迁_孟母教子的故事
孟子三迁_孟母教子的故事【--母亲节祝福语】导语: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都有背过三字经,里面就是说孟母交字的故事,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欢迎借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
孟母对这个独生子毫不溺爱姑息,从小严加管教,精心培育。
历史流传下来的孟母教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
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
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
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
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贡果吃,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
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市场上拍卖喧闹,而且邻居是杀猪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猪,模仿他邻居的样子用竹片杀掉,沿街叫卖。
孟母忐忑不安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
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沽肉示信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成语故事1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淘气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快乐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成语故事2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少年丧父,母亲一人将他拉扯大。
在他小时候,他家住在坟墓旁,孟子总是模仿这些前来扫墓的人,孟子的母亲觉得住在这里对他的成长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上,住在集市附近,他在这里又学习起商人做买卖,孟子的母亲觉得这里也对孟子的成长不好,他们又搬到学校附近,这里的学生饱读经书,孟子想他自己也应该这样做。
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
三一文库()〔孟母三迁的成语故事〕导语:孟母三迁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孟母三迁▲【汉语注音】:mèng mǔ sān qiān▲【成语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轲幼年因住处靠近墓地,玩儿时就“为墓间之事”,孟母就把家搬到街市附件,孟轲又学“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边上,孟珂“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孟母三迁的意思】:孟母:孟子的母亲;指为了子女更好地发展,为其寻找更好的环境。
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孟母三迁的近义词】:孟母择邻、杀彘教子、慈母择邻;▲【孟母三迁的反义词】:;▲【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年幼时丧父,其母不再嫁亲手将他抚养成人,孟母是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女人。
孟家住在一块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隔三差五从他家门前走过。
孟子就和邻居的孩子模仿队伍中跪拜、哭嚎的样子,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
时间长了孟母忧心忡忡,她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市集旁边。
孟母住到城里后,发现这里地处闹市,打铁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没多久,孟子又静不下心来了,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还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见了心烦意乱,便再次搬迁,这一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她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这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终于孟子开始静下来了,他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他经常到学宫旁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孟母看到孟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了,非常高兴,她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学习的地方啊!孟子进步很快,掌握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
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孟母三迁
【拼音】:
[mèngmǔsānqiān]
【解释】:
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出处】: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举例造句】:
为了让孩子读上名校,许多家长都孟母三迁。
【成语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小古文孟母三迁
小古文孟母三迁
小古文《孟母三迁》讲述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她知道孟子的才华和潜力,一定要让他得到良好的教育。
但由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不允许,孟母只好带着孩子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寻找更好的学习资源。
第一次迁徙后,孟子的母亲发现邻居们都很贫穷,孩子们也没有读书的机会,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第二次迁徙后,孟母发现当地的学校虽然比之前好些,但仍然不能满足孟子的需求,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孩子搬家。
最终,孟母带孟子到了一个名为“育才”的地方,那里有很好的学校和优秀的教师。
孟子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教育,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称为“孟子”。
通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孟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她做事的果断和坚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可以为自己和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 1 -。
孟母三迁文言文及翻译和寓意
孟母三迁文言文及翻译和寓意上古中国是一个赞赏有孝心的家庭的国度,其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就是孝敬父母。
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这个故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孝敬至上,无条件的孝敬父母,即使这意味着离开家乡,也是孝顺的行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孟母三迁的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和寓意。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孟母,顿足而立。
子曰:“母!何立也?”母曰:“子未可以知也。
”翻译:孟母停下脚步屹立不动。
儿子问:“母亲!你为什么要站着不动?”母亲说:“你还不懂。
”子曰:“母!必也死矣。
”母曰:“子未可以知也。
”翻译:孟子说:“母亲!你一定会死的。
”母亲说:“你还不懂。
”子曰:“母!愿从也。
”母遂三迁。
翻译:孟子说:“母亲!我愿意跟你走!”于是母亲便迁家三次。
孟母三迁的原文和翻译表明,孟子加入了孟母的行列,用他的实际行动来孝顺母亲,这是中国古代家庭道德的典范。
孟子的孝顺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寓意:只有纵深孝顺父母,才能完成对其父母的义务。
无论多么艰辛,做尽孝子的义务都是最重要的。
孟子的这种孝顺行为,不仅遵循了中国古代的家风,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由此我们可以说,孟子的行为孝顺、竭尽全力,是一种理想的行为,一种值得尊敬的行为,并且需要践行。
此外,孟子的行为可以给我们提供良好的孝敬父母的榜样,以此来整理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道德,为今后的自我修养提供指导。
总之,孟母三迁的故事被许多人用于警示子女孝敬父母,以此反映出中国古代家庭的伦理道德,以及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孟母三迁的故事对我们来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而且还让我们明白自然的强大,生命的尊贵,和家庭羁绊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成语孟母三迁,出处:汉代刘向的《列女传·母仪》。
意思:旧时用以称颂贤母善于教子。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欢迎阅读!孟母三迁的故事篇1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赵歧《孟子题词》【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三次搬家的典故
三次搬家的典故
三次搬家的典故主要就是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主要说的是孟母为了让她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而搬家的故事。
孟母的第一次迁居是从陋巷深处前往城市。
主要是她听说城市有更好的老师和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因此带着孟轲搬到城市,追求更好的教育。
却不想第一次搬家到城市的世俗纷扰可能会影响到孟轲的学习。
而决定搬离城市,带着孟轲前往山区,让他能够远离尘嚣,专心致志地学习。
最后结果也不是很好,于是孟母在第三次搬家时,将家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学宫是古代的公办学校,相较于私塾,其教育环境更为正式和严谨。
在这里,孟子被周围学习的氛围所感染,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故事强调了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愿意付出一切。
小古文-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出处】出自《烈女传》。
【本文学习要点】重点实词:舍、嬉、贾人、学宫重点虚词:代词“此”小语法:主语的省略【原文及译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住处墓地玩耍孟子小的时候,他们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他们小时候玩耍做游戏都是学做坟墓、祭祀的事情。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这里不是用来居住、抚养于是搬家他的母亲说:这里不适合我用来抚育孩子所居住,所以就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商人夸耀售卖孟子又开始玩商人夸耀售卖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也不是我养育孩子的住处。
”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zŭ)豆又搬到学校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礼仪。
又搬到了学校旁边,孟子就开始玩耍祭祀和礼节的游戏。
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礼仪礼节和礼节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住在这里可以养育我的孩子。
于是就定居下来。
【故事道理】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环境对于孩子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身为父母一定要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善加引导。
【小练习】1.解释加点字其舍.近墓________ 常嬉.为墓间之事________复.徒居学宫之旁________2.句子翻译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徒居学宫之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孟母三迁》翻译
文言文《孟母三迁》翻译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孟母三迁》翻译,欢迎参考~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孟母三迁朝代:两汉作者:刘向原文: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寓意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翻译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
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
时间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
孟母看到了就摇摇头,心想: “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了。
”于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买卖东西,孟子觉得很有趣,就跟邻居的小孩儿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
孟母看到了,皱起了眉头,心想:“这种环境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校的旁边。
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因此他就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我要去上学。
”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里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应了。
虽然孟子去读书了,可时间长了又厌烦了,他开始逃学了。
有一次,孟子逃学跑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孟子这么早就回来,知道儿子是逃学回来的,就很生气地用剪刀把他所织的布剪断了。
然后命令孟子跪下,严肃地跟他说:“学习就像织布,织布要一针一针地织,学习要一天一天地学。
月月学,年年学,日积月累,才会学业有成。
你这样半路逃学,就像我中途断织一样,不仅会前功尽弃,将来还会一事无成。
”孟子开始只是吃惊,并不理解母亲的用意,听到这一席话,豁然开朗,再也不逃学了。
从此,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人们把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学”。
孟子的母亲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样。
《三字经》称赞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
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翻译
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翻译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翻译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母三迁文言文原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孟母三迁两汉: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及注释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启发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影响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
”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文言知识焉。
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
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
孟母三迁的成语典故
孟母三迁的成语典故下面请欣赏给大家带来的孟母三迁相关典故内容。
孟母三迁的意思[释义]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母三迁的成语典故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 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4) 古时候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比起孟母有过之而无不及。
5) 而关于母亲的感人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孟母三迁、欧母“画荻教子等流传至今,对今人仍很有启示意义6) “孟母三迁,择邻而居,重视教育一直是中国的一个传统美德。
《孟母三迁》小学生文言文翻译及注解
《孟母三迁》小学生文言文翻译及注解孟母三迁出自《孟子题辞》。
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及注解是什么?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孟母三迁》小学生文言文翻译及注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母三迁》文言文: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三迁》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
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孟母三迁》注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居:家。
卒:最终,终于。
《孟母三迁》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母三迁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孟母三迁
【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
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出处】: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举例造句】:
为了让孩子读上名校,许多家长都孟母三迁。
【成语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