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病--本科《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7
重点回顾 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关系。 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关系。 复习思考 何谓正气、邪气?二者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何? 何谓正气、邪气?二者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何?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其适应能力、 正气 : 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其适应能力 、 抗病能力与康复能力,简称“ 抗病能力与康复能力,简称“正”。 邪气: 邪气 : 泛指损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各种致病 因素,简称“ 因素,简称“邪”。 二、发病 中医认为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 中医认为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邪气是发病 的条件, 的条件 ,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各不 相同。 相同。 (一)正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第七章
发病
重点: 重点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影响发病的因素。 、影响发病的因素。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 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 规律和基本机制的理论。 规律和基本机制的理论。研究疾病是怎样发生 发展的。 发展的。 发病,是在病因作用下 是在病因作用下, 发病 是在病因作用下,引起的脏腑组织器官 的损害与正常生理功能失常的发生。 的损害与正常生理功能失常的发生。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邪气损伤正气 的结果。故发病关系到人体正气的盛衰与邪气 的结果。 的侵害两方面。 的侵害两方面。 一、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
病邪在发病中的客观作用。 病邪பைடு நூலகம்发病中的客观作用。
正气不足——邪气乘虚侵入(二者具备) 邪气乘虚侵入(二者具备) 正气不足 邪气乘虚侵入 邪气 邪气过盛——超越正气抵抗力的 超越正气抵抗力的 邪气过盛 限度(上升为主导作用) 限度(上升为主导作用)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导致情志变异的因素 社会及自然环境产生的情志刺激 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影响,常是造成情志变异的内源
性因素 人群中个体的气质不同,亦常可导致情志的明显差异。
情志疾病还与个体的气质特点,及其思想认识过程有无 主动或被动转移有关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又称顿发,即发急暴突然之意。一般多见以下几种情况: 感邪较甚:六淫之邪侵入,若邪气较盛,则感邪之后随即发病。如新感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外界环境和疾病
人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不同 工作条件,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的环境能对人体造成不同 的影响,因而其发病情况也有差异。一般地说,人长期生 活于某一较为稳定的环境中,便会获得对此种环境的适应 性,因此不易生病;若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人在短时间 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感受外邪而发病。主要包括季 节气候、地理特点及生活工作环境等影响因素
2. 中医学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 (1)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又称病邪,简称邪,与
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 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 素。诸如前述的六淫、疫疠、七情、外伤及痰饮和瘀血等, 邪气与发病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不同类别、不同性质 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可以发生不同疾病,表现出不同发病 特点、病证性质或证候类型 邪气影响病情和病位 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二、伏发
伏发,即伏而后发,指某些病邪传人人体后,不即时发病 而潜伏于内,经一段时间后,或在一定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如破伤风、狂犬病等,均经一段潜伏期后才发病。有些外 感性疾病,也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如“伏气温病”、 “伏暑”等均属此类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2)驱邪外出:消除邪气对机体的损害。
(3)修复调节能力:正气的“自和”能 力对机体阴阳平衡进行调节,可不药而 愈。
(4)维护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脏腑经络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强 弱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 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
(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 抗邪无力,邪气乘虚而入。
二、复病的特点:
1、基本证候类似初病, 2、随复发次数增加,静止期恢复
更不完全,预后越差,甚至留下 后遗症。
3、大多有诱因。
(三)复发的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多见于较重的外 感性疾病的恢复期,若饮食不慎、用 药不当或过度操劳则导致复发。
《素向·热论》曰:“热病稍愈,食 肉则复。”
2、休止与复发交替,如哮喘病,因宿 根未除,一旦正气不足或感受新邪引 动宿根,即可旧病复发。
四、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 新的病证。如久疟可继发“疟 母”,肝胆病继发“癥积”、 “鼓胀”,感冒可继发肺炎、心 肌炎,小儿营养不良、消化不良 可继发“疳积”。二者之间有密 切的病理联系。
五、合病与并病: (一)合病:感邪较盛,正气相对不足。 1、两经或两经以上证候同时出现。 2、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证候同时出现。 (二)并病:一经病证来罢,又出现另一
(二)体质因素与发病 不同的人之所以发生不同的疾病,除
与其感受病邪的性质和轻重不同有关,还 与人体内环境的差异有关。人体内环境是 指由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特定的生命物质及 其功能活动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体质决定发病倾向:
体质虚弱,邪气耐受性差,易 发病;体质强壮,邪气耐受性强, 不易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 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基本病机
气血失常 内生“五邪” 脏腑病机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 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 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 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概念:阳邪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的病理 状态。 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感受温热阳邪,阴邪化热,五志化火,气滞、 血瘀、食积等化热。 病机:阳邪亢盛,机能亢奋,临床表现出一系列阳热 亢盛之证。 临床表现:阳盛则热:壮热、面红目赤。 热则伤津,“阳盛则阴病”:口渴尿少。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 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病机: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 阴盛:恶寒、寒战、脘腹冷痛,拒按,吐泻物清冷。 “阴盛则阳病”:见畏寒肢冷。
(二)阴阳偏衰
失血过多
汗:汗清冷,无味,量多。
亡阴
概念:阴气突然大量亡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邪热伤阴 亡阴:汗热而粘,喘咳烦燥, 吐泻太过伤阴 意识模糊。(生脉饮)
汗:温,粘,咸。
三、气血失常 概念:是指气与血的亏损不足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 及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一)气的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 1、气虚:即气的虚损不足,指脏腑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先天不足 功能障碍:倦怠乏力,气短。 后天失养 气虚 血行不利:瘀血。 久病劳伤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ppt课件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5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的、 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的概念:
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功能失常 2直接造成形质损伤 3导致机体抗病修复能力下降
6
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直接因素 2、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 点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9
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10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 发”。 临床常见:①新感伤寒或温病 ②疫疠致病 徐 发 ③情志剧变 ④毒物中毒、 外伤 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临床常见:①外感湿邪 ②思虑过度;房室不 节等 伏而后发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或一个部位
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个部位证候。
12
复 发
基本条件
邪未尽除
正虚 未复
诱发因素
复发
疾病少愈即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休息痢,结石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哮喘,胸痹
基本类型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3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4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 学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ppt——第七章-发病(2)教学讲义ppt课件
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可扰乱气机、伤及内脏而致 疾病突发。
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易致气机郁滞或逆乱而缓 慢发病。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合病与并病 复发
Company Logo
复发
Company Logo
复发的概念 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 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Company Logo
体质与发病
Company Logo
决定发病倾向——体质强则不易感邪发病,体质弱则 易感邪发病。
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阳虚易感寒邪,阴虚易 感热邪。
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同感湿邪,阳盛热 化成湿热证,阳虚则寒化成寒湿证。
精神状态与发病
Company Logo
中医基础理论ppt——Biblioteka 七 章-发病(2)【目的要求】
Company Logo
掌握正气与邪气的基本概念 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发病的主要类型
概述
Company Logo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 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 形质损伤或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 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情志致复——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者。如癔病、 癫狂、梅核气。
另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诱因。
正盛邪实,多成实证;正虚邪衰,多成虚证;正虚邪盛,多为虚 实夹杂。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环境与发病 体质与发病 精神状态与发病
Company Logo
环境与发病
Company Logo
环境——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与 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七章发病
第七章 发 病【目的要求】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知识点表解】概述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或 概 机能障碍,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念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理论。
《内经》提出外内合邪的发病观——“外内合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金匮要略》既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的重要作发病机理 用——“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诸病源候论》强调邪气的重要性——“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中医关于发病的 《温疫论》指出,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本气充实, 认识的历史沿革 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素问》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伏气学说”奠定了基础。
发病类型 《伤寒论》提出“伏气”概念。
元·王履提出发病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强弱、感邪轻重、邪留部位有关。
第一节 发病原理一、发病的基本原理(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又称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细微物质,其在体内的运行分布,既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的作用,又有抗邪、祛邪、调节、修复等能力。
依赖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和相互协调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有序进行。
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抵抗阳邪的侵袭,并能抑制阳邪,阻止阳热病症的发展 正 和祛除阳邪以使病情向愈。
气 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功能,并能抵抗制约阴邪,阻止阴寒病证的传变和祛除阴邪以 使之康复。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第-^一单元发病一、发病基本原理(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2)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所产生的某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如六淫、疡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的侵害作用,主要体现在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可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可导致体质类型的改变等方面。
(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或正虚生“邪”(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
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与发病关系至为密切,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重要原因,无邪则一般不病;病邪影响病情和病位;在某些情况下,邪气在发病中亦能起主导作用。
故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一般来讲,正胜邪却则不发病,邪胜正负则发病,并能决定发病的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主要体现于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生活工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对发病的影响。
(2)体质与发病:具体表现在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决定对某种病邪的易感性、决定某些疾病发生的证候类型等方面。
(3)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影响内环境的协调平衡,故能影响发病。
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徐发:又称缓发,即感邪后缓慢发病。
此与致病因素种类、性质以及体质因素等密切相关。
(3)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孩技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4)继发: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章发病
【目的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的概念,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的概念,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
第二节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复发的特点、类型、诱因。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4发病原理2发病类型2
授课方法:启发式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
发病与病机(36)
1.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面红、烦热、口渴、 脉大等假热之象。
(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于内 格阴于外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四肢厥冷,脉沉伏等 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生命垂危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亡阳 2.亡阴
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症状:
阳 偏 衰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虚而有寒
2.阴虚则(虚)热——以肝肾阴虚为主
➢概念: 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及阴不制阳,导致 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
阳 长
阴 消
阳阴
➢病机特点: 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阴虚则热 阴阳平衡
症状:
阴 偏 衰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虚而有热
(三)阴阳互损
亡阴与亡阳
阳亡
阳散越
亡阳
阴亡
阴耗竭
亡阴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三:气血的失常
(一)气失调
气虚
气逆
升降失常
气陷
气机失调
气闭
出入失常
气脱
运行失常 气滞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
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虚
化生
阳虚
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四)阴阳格拒
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 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 也”。“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1《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考核总体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考核目的要求和具体内容第一章绪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考核内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核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l.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l.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藏象【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
2.熟悉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五脏、六腑功能的共同特点。
3.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4.掌握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5.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6.熟悉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7.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8.了解五脏和形、窍、液、志之间的特定关系。
【考核内容】概说1.藏象的概念2.中医学对内脏的分类:分为脏、腑和奇恒之府。
3.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第一节五脏1.心(l)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2)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2.肺(l)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2)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3.脾(1)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2)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
继发
指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①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②病毒 性肝炎失治误治—臌胀 ③糖尿病日久—目盲、坏 疽等。
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以上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一、机体自身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二、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和损害
正邪相争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抗 病、康复能力
正气对人体的作用: 1. 自我调节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 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 自我修复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
正邪相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正胜邪负
不发病
邪胜正负
发病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地域 生活工作、社会环境
2.体质因素(发病的内 部因素)
3.精神状态
体质:形成于先天,
定型于后天的个性在 形态结构、代谢和生 理机能上相对稳定的 特性。
决定 发病倾向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第七章 病机
关键性问题 中医学发病原理 中医学发病类型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 转归的机理,也可称为"病变机理"
病机的意义:
揭示了疾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 研究病机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
第一节 发病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是 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 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疾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
七章发病中医理论优质课件
发病
原理
比初病的病理损害更复杂、更
一、
广泛,病情更重。
发病的
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之意。
邪气侵犯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小儿食积而致的疳积;
2.复发的次数愈多,静止期恢复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就愈不完全,预后愈差,容易 误服有毒食品,药物中毒、吸人有毒的秽浊之气,可使人中毒而迅速发病。
合病,是两经或两个部 位以上同时受邪所出现 的病证。
合病多见于感邪较盛, 而正气相对不足,故邪 气可同时侵犯两经或两 个部位。
并病与合病的区别在 于
合病是感受一种邪气可 致多部位的侵害,出现 多部位的病证;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 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 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并病多体现于病位传变 之中,即病变部位或场 所发生了相对转移。
概念是指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第一节
发病 原理
留下后遗症。
第二节 发病 类型
(二)主要类型
1.疾病少愈即复发 [概念]因感受外邪致疾病复发,称为重感致复。 [机理]新感之邪助长体内病邪,或引动旧病病机,从而干扰
或损害了人体正气,使原来的病理过程再度活跃。
2.休止与复发交替 [概念]皆因初次患病时,虽经治疗,症状和体征均已消除,
第一节 发病原理
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 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即是任何一种邪气作用人体,正气必 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病邪和维护机体的 健康。
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影响 发病的主要因素两方面。
第一节 发病 原理
一、 发病的 基本 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 2.正气的防御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发病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机制、规律以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基础理论。
人体的生命过程,自始至终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体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自身的协调平衡,也维持着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从而维持着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
疾病,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机能失常或心理障碍,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即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若环境的影响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失常,难以适应环境的剧烈或持久的变化,如剧烈的气候变化蕴生病邪侵人,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等,超越了人体自身的防御和适应调节能力,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疾病的发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二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这两方面的原因在发病过程中又是相互影响的,机体自身的失调易导致外在致病因素的侵袭,而外在致病因素侵人之后,又导致或加重机体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在发病机理方面,《内经》提出了“外内合邪”的发病观。
“外内合邪”,出自《素问·咳论》,是指外邪合内伤而侵人发病。
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然必内有所伤,然后外邪得以入之。
”《素问·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及《灵枢·百病始生》的“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为中医学“外内合邪”的发病学说奠定了基础。
《内经》以后,历代医家既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忽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是对《内经》“外内合邪”发病观的拓展。
如《金匮要略》既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又说“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诸病源候论·温病令人不相染易候》所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强调了邪气的重要性;《温疫论》指出“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又充分说明了人体正气不足,是病邪侵入和发病的内在因素。
在发病类型上,《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后世的“伏气学说”奠定了基础。
东汉张机《伤寒论·平脉法》中明确提出了“伏气”病这一概念。
元·王履提出了发病的类型之所以不同,与正气的强弱,感邪之轻重和邪留的部位等均有关。
他说:“且夫伤于四气,有当时发病者,有过时发病者,有久而后发病者,有过时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何哉?盖由邪气之传变聚散不常,及正气之虚实不等故也。
”发病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途径、发病类型等。
由于中医病因学已将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加以讨论,故本章节只讨论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类型等内容。
第一节发病原理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错综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邪气作用于机体的损害与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即是任何一种邪气作用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病邪和维护机体的健康。
邪气对机体具有感染侵袭、损伤形质、障碍机能等各种致病作用,正气对邪气具有抗御、免疫、修复、调节等作用。
如病邪被及时抗御消除,“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得以保持,则不发病,这即是“正能胜邪”。
反之,病邪不能及时消除,机体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即“邪胜正负”,则发病。
因此,中医学认为发病原理在于邪正相搏,其主要内容包括发病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两方面。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的机理,在于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
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正气的基本概念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一身之气又称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细微物质,其在体内的运行分布,既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脏腑机能的作用,又有抗邪、驱邪、调节、修复等能力。
气由精化,并与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故正气的充盛取决于精、血、津液等精华物质的充沛以及呼吸机能的完好;而精血津液的化生和气体的正常交换,又依赖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和相互协调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有序进行。
各脏腑经络之气及营卫之气,都是一身之气的分化,也是正气的分化,而各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虽因其构成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也都是正气功能的体现。
正气的概念,源于《内经》。
《内经》中多处论及正气,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夺人正气。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刺法论(遗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但有时以“精气”代之,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
”有时以真气代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悛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元·李杲又将“谷气”作为正气。
但真气、谷气都只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之代正气,是强调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重视先、后天之本思想的反映。
为了说明正气对邪气的防御作用,依据“气分阴阳”的观点,正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部分:阴气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等作用,阳气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功能。
阴气抵抗阳邪(如暑邪、火邪、温邪等)的侵袭,并能抑制阳邪,阻止阳热病证的发展和祛除阳邪以使病情向愈;阳气抵抗阴邪(如寒邪与湿邪等)的入侵,并能制约阴邪,阻止阴寒病证的传变和祛除阴邪以使之康复。
阳虚之体,易引致寒邪的侵袭;阴虚之质,易引致热邪的伤害。
故清·吴德汉《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编》说:“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
”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人体的阴气与阳邪或人体的阳气与阴邪之间的相互斗争。
2.正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及时驱除病邪而防止发病的作用。
正气的防御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抵御外邪的入侵:邪气侵入机体,正气必然会与之抗争。
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以入侵,故不发病。
或虽邪气已经进入,但正气盛,能及时抑制或消除邪气的致病力,亦不发病。
(2)祛除病邪:邪气侵入后,若正气强盛,可在抗争中祛除病邪。
或虽发病,但邪气难以深入,病较轻浅,预后良好。
(3)修复调节能力:对邪气侵人而导致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精血津液亏耗及生理机能失常,正气有自行调节、修复、补充的作用,可使疾病向愈。
(4)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正气分布到脏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
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不息,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的机能,使之正常发挥,并推动和调节全身精血津液的代谢及运行输布,使之畅达而无郁滞,从而防止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以及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的产生。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中医发病学说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正气的强弱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起着主导作用。
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
邪气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而致病,必然是因正气虚弱,故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外邪乘虚而入,疾病因之发生。
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正气不足,适应和调节功能低下,也易对外界的情志刺激产生较为强烈的反应而发为情志病。
(2)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对脏腑经络机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下降,脏腑经络的机能失常,精血津液的代谢运行失常,可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产生而引起新的病变。
如《灵枢·口问》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邪气侵人,若正气充盛,奋起抗邪,邪正相搏剧烈,多表现为实证;若正气虚衰,不能敌邪,邪气深入内脏,多发为重证和危证。
正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精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而发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综上,说明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气的盛衰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以及发病的深浅和病证的性质。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如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
邪气的概念也源于《内经》。
《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明确指出了邪气分外感和内伤两类。
《素问·八正神明论》将邪气分为“虚邪”与“正邪”,《灵枢’刺节真邪》又分称之为“虚风”和“正风”,指出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疠气)乘虚侵人,致病较重者,为虚邪或虚风;四时之正气(六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人,致病轻浅者,称为正邪或正风。
2.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侵犯人体,则对机体的形质和机能产生损害和障碍。
邪气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主要体现为:(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邪气侵人发病,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及功能障碍,以及脏腑经络的机能失调等,表现为心肺的呼吸行血失调而见心悸、呼吸困难,脾胃的运化失常而食少、呕吐、泄泻或便秘,肾气的主水无权而见水肿、尿少,肝气的疏泄失职而见情志抑郁或亢奋,以及心脑的藏神失职而见神志失常等。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邪气作用于人体,可对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致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亏耗。
(3)改变体质类型:邪气侵人,还能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进而影响其对疾病的易罹倾向。
如阴邪致病,损伤阳气,久之可使机体由原型体质转变为阳虚体质,又易感受阴寒之邪。
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中医发病学中,虽强调正气的强弱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除邪气的重要作用。
邪气作为发病的重要因素,与发病关系至为密切,主要体现于:(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没有邪气的侵袭,机体一般不会发病。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不同的邪气作用于人体,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证候类型。
如六淫邪气致病,发病急,病程较短,初起多有卫表证候,证属风、寒、暑、湿、燥、火证。
七情内伤,发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发病途径是直接伤及内脏,首先作用于心,然后波及相应的脏,使脏腑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产生病变。
饮食所伤,常损伤脾胃,或致五脏的机能失调,或致气血不足,或致食物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