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第二章:人体平衡讲义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431802a0b90d6c85ec3ac69e.png)
❖ 3)力系的分类
❖ (二)力矩,力偶、力偶矩
❖ 同轴力矩的合成遵循代数加法,即: ❖ ∑M=M1+M2+…+Mn ❖ 不同轴的力矩不可加。
❖ 2、力偶,力偶矩,力偶系的合 成。
❖ 性质
❖ (1)力偶无合力。即力偶不能一个 力来代替。
❖ 一个不平衡的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同 平面平行力系。
(七) 受力分析
❖ 1、隔离体
❖
❖ 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可总结为:①确定研 究对象,画隔离体。②标记所受的各种外 力。③列出平衡方程并求解未知参量。
三、 人体重心测量
❖ 一、重心的概念
❖ 二、人体重心测量 ❖ 1、一维重心板的测定
❖ 2.相片上测定人体重心的原理和方法 ❖ 两个基本模型参数 ❖ 1)环节半径系数
对于弹性力的认识,不能仅限于生 活中习以为常的弹性体的认识。
❖ 3、摩擦力
摩擦力在人体平衡与运动中的力学效应根据 人体的运动与受力情况而分析。
❖ 4、支撑反作用力
静态 、动态问题
❖ 5、肌力
神经系统根据人体的 姿态、方位及其运动 的需要,来调整肌肉 的紧张程度及其肌力 的大小。
(六) 力系的简化和平衡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
❖第一章 绪论
一、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概述
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 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门多学科交 叉的边缘学科,隶属应用力学的 范畴。
❖ 研究内涵不断拓展;多学科有机 融合来自❖子学科的产生
生物材料力学、软组织生物力学、 医用生物力学、临床生物力学、
骨-关节生物力学、血液流变学、 运动生物力学、器官生物力学、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人体平衡2
![运动生物力学应用人体平衡2](https://img.taocdn.com/s3/m/de1a3528bb68a98270fefa0c.png)
游
(2)力的平移定理
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意一点,但需增加一个力偶,其力偶矩等于
原力对新作用点的力矩。 如图,作用于点A的力可用作用于点B的力和力偶矩M来代替。
游
5-9
7. 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
为了清晰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需要把研究的物体(受
力体)从周围的物体(施力体)中分离出来,单独画出简 图,叫做取研究对象。然后把施力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 力全部画出来(受力图)。
游
稳度系数为稳定力矩与翻倒力矩之比值。稳度系数K>1时,平衡没有被破坏;
K=1时,处于临界状态;当K<1时,平衡被破坏。 这里的稳定力矩一般是指重力矩,是人体的体重和重力臂二者的乘积。
例2 :运动员体重70kg,两脚间距为0.5m,对手将一个196N的力从侧面水平地作用于他,作用点
距地面的高度为1.0m。若该运动员受推力过程中姿势不改变,试求: (1)重力作用线在支撑面正中央的稳度系数;
游
例1
简化田径运动员跑步后蹬动作的身体受力图,并分析这些力对
运动的影响。 解:如图5-10所示后蹬动作中身体受到4个力的作用。(1) 重力G (2)地面支撑力N(3)地面摩擦力f(4)空气阻力F。把N、f、F三 力平移至重心O点,并加上相应的力偶矩,如图5-11所示。
游
5-10
5-11
(二)力学条件
消化和血液循环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运动中,要受到
人体姿势变化的影响,随着姿势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 能够移出体外。
游
(二)人体平衡的分类
1. 根据支点相对于人体重心的位置
不同,将人体平衡分为以下3种:
(1)上支撑平衡:
当人体处于平衡,且支点在人体重 心的上方。 如体操中的各种悬垂动作。
运动治疗技术—平衡与协调训练(康复治疗技术课件)
![运动治疗技术—平衡与协调训练(康复治疗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500d0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c.png)
3 稳定极限
稳定极限是指在不失衡的条件下,重心在支撑点上方摆动时所允许的最大角 度,其大小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和性质,大、硬、平整时稳定极限大,小、 软、不平整时稳定极限则小。
4 摆动的频率
摆动的频率越低,平衡越好,反之摆动的频率越高,则越容易失去平衡。
5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视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与平衡有重要关系。正常情况下在睁眼时控制平 衡以本体感觉和视觉为主,反应灵敏,而在闭目时则需依靠前庭感觉,但反 应不如本体感觉、视觉灵敏。
主要适用于因神经系统或前庭器官病变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患者。
中枢性瘫痪伴有重度痉挛者;精神紧张导致痉挛加重者;对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的患者要在治疗师的监督下进行。
平衡训练方法
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 坐位→站立位
仰卧位的平衡训练主要是躯干的平衡训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是桥式运动, 其目的主要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 干及下肢的痉挛,提高躯干肌肌力和平态平衡训练。
辅助站立训练 在患者尚不能独立站立时,需首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可以由治疗师扶助患 者,也可以由患者自己扶助肋木、助行架、手杖或腋杖等,或者患者站于平 行杠内扶助步行。
独立站立训练 患者面对镜子保持独立站立位,这样在训练时可以提供视觉反馈,协助调整 正确的姿势。独立站立并可保持平衡达到一定的时间,就可以进行自动态站 立平衡训练。
循序渐进原则 1 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2 稳定极限由大到小 3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4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5 从睁眼到闭眼
个体化原则
因人而异,制订个体化的训练方案。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平衡功能障碍 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亦不相同,因此应该坚持个体化原则。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d7ff155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d.png)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是根据人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及力学性质,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探讨人体机械运动的规律,研究合理的运动动作技术,分析各种因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运动损伤的原因、机理,为制订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讲授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各项运动技术的理解,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及康复治疗过程中对动作技术的分析。
为运动技术分析、身体训练、预防运动创伤、理解运动技术原理及提高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教学的理论水平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确定医疗方案、选择康复手段、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必要的生物力学知识保障。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3.5:1。
四教材:《运动生物力学》,人民体育出版社,陆爱云,1版,2010年。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任务、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趋势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二)熟悉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三)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人体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基础一教学目的学习人体动作结构的基本形式,人体运动的复杂性,人体简化模型与惯性参数。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动作结构概念、动作系统的分类、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并能运用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进行动作分析(二)掌握单运动链、多运动链、开放运动链、闭合运动链、人体惯性参数的概念,理解人体运动的复杂性,能运用相关原理进行简单的人体重心测量。
运动生物力学人体平衡PPT学习教案
![运动生物力学人体平衡PPT学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370539195f312b3069a51e.png)
2.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 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 重心。
3.特点:人体重心不象物体那 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 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 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即 使在每仪瞬间,也要受呼吸, 消化、血液循第12环页/共2等7页 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
(二)人体平衡的分类
第24页/共27页
六、技巧造型动作
1、受力分析: A、B两人重力G1G2,A所受支撑反作用力N1和N2 2、整体平衡条件: 3、局部环节的肌肉作用:运动员上肢外展、侧斜上举,主要工作肌群是三
角肌、前锯肌、斜方肌、肱二头肌等,各肌群作近固定静力等长手收缩。 A 运动员下肢屈膝腿髂腰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等各肌群作近固定静力等长手 收缩。支撑斜直腿身伸肌群、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远固定静力收缩。 4、稳定性: A、B两运动员重力的合力必须作用在A运动员的两支撑腿 之间, B运动员不能过分后倾,否则上肢拉力加大,完成难度增大,影响造型动作的 稳定。
1.支撑面 2. 重心高度
稳定角:重力作用线同重心与 支撑面相应边界的连线之间的 夹角。稳定角越大,稳定性越 好;稳定角越小,稳定性越差; 稳定角为零,人体处于临界状 态。如蹲距式起跑‘预备’中
第16页/共27页
运动员尽可能将重心抬高并前
3.体重
该系数表明了物体依靠重力 抵抗翻到作用的能力。
第13页/共27页
2.根据平衡的稳度分类
①稳定平衡 ②不稳定平衡 ③随遇平衡 ④有限度的稳定
平衡
第14页/共27页
三、 人体平衡的稳定性
(一)概念: 人体平衡的稳定性是人
体处于有限稳定平衡状态 时,抵抗各种破坏平衡的 作用而保持平衡的能力。
第15页/共27页
08级运动生物力学讲稿(第二章1、2)
![08级运动生物力学讲稿(第二章1、2)](https://img.taocdn.com/s3/m/0dafb4f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3.png)
3、质量与重量的关系是:W = MG(G = Mg) 4、绝对质量与相对质量:
人体各环节的质量叫做各环节的绝对质量;各环节的绝对质量与人体总 质量之比叫做各环节相对质量。 (二)重量
重量通常指重力的大小,包括人体总重量和人体环节重量。人体环节的 重量称为环节绝对重量,环节绝对重量与人体总重量之比叫做环节相对重 量。
第二节 人体惯性参数 一、人体惯性参数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人体惯性参数是描述人体整体或环节惯性的基本物理量,包括 人体整体及环节的质量、质心(重心)位置、转动惯量及转动半径等。 (二)确定人体惯性参数的意义:
是建立人体模型,进行人体运动力学及运动损伤与预防方法研究的基础 参数,在体育、国防工业、医学、康复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理论课讲稿
2、物理意义:I 是量度转动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用以描述物体保持原
有转动状态的能力。
I 是标量,单位是 kg·m2 3、影响转动惯量大小的因素:
(1)全部质量(m 越大,I 越大)。 (2)质量分布(形状,mi 与轴的距离)
(3)转轴位置(对同一刚体,转轴不同,I 不同) 指出物体转动惯量的大小时,必须同时指明是相对哪一转动轴而言。
例如跳高运动员的踏跳时间与跳起高度的关系,最大相对起跳力与踏跳 时间的关系。
四、人体功能代偿和运动能力极限指标的不可计测性特征 (一)人体生理功能代偿能力是指人体某些组织器官在部分损伤后,其正常 部分的细胞、组织可完成整个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机能。
例如:1/5 肝脏、一只肾、2/5 肺叶,一个大脑半球等可维持正常生理 活动。说明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只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尚有相当一部分潜能 没有发挥出来。
康复运动学基础02 第二章运动力学基础
![康复运动学基础02 第二章运动力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e34a4f8810661ed9ac51f326.png)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运动中的力与力 矩
? 一、运动中的力 ? 二、运动中的力矩 ? 第二节 牛顿运动定律及
其应用 ? 一、牛顿运动定律 ? 二、牛顿运动定律在人体
运动中的应用 ? 第三节 平衡与稳定
? 一、力系平衡条件与人体 平衡类型
? 二、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 三、人体平衡与稳定的特
点 ? 第四节 骨、关节生物力学 ? 一、骨的生物力学性质 ? 二、关节生物力学 ? 三、肌腱和韧带的生物力
1.影响人体下支撑稳定性的 因素
?支撑面大小 :支撑面大, 稳定度大;支撑面小,稳定 度小。 ?重心的高低 :在支撑面不 变的情况下,人体的重心位 置低,稳定度大;重心位置 高,稳定度小。
25
2.人体下支撑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1)稳定角:稳定角是指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 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
7
(二)几种常见的外力
3.摩擦力 摩擦力是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线
运动或滚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力,分 别成为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8
? 4.支撑反作用力 ? 人体处于支撑状态时,人体重力作用于支撑面
上,支撑面又反作用于人体,这种反作用称为支 撑反作用力。如果人体处于静止状态,为静力性 支撑反作用力;如果人体局部环节有运动,则支 撑反作用力会不断变化,称为动力性支撑反作用 力。
9
? 5.流体作用力 ? 人体在空气和水中运动时,与流体发生接触,并
相互作用,流体对人体的作用即为流体作用力。 ? 人体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可以减轻肢体的重力
作用,对于肌力不足或关节疼痛的患者,可以借 助水的阻力和浮力进行康复训练。
10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合力与分力 一个力如果它产 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 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 力,而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 (DEMO)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 (DEMO)](https://img.taocdn.com/s3/m/06d9a4f9941ea76e58fa0424.png)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一、人体平衡动作的力学原理(一)基本概念1、力与力系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人体运动中的力主要是人体与地面、器械、流体的相互作用。
力系是反映作用与物体上的一组力。
在实际运动中作用于人体的力是非孤立的力,而是有2个以上的力组成的力系。
在力系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下不发生改变。
2、约束、约束反力、主动力约束是指阻止物体自由移动的限制。
约束反力是指约束作用于物体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加在约束上的力,方向与之相反。
主动力指与约束反力性质相反的力。
它与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
3、力的可传性原理4、力的平移定理(1)力矩、力偶矩(2)力的平移定理: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一点,但需要增加一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于新作用点的力矩。
二、人体整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条件和特点(一)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F=0 ∑M0(F)=0(二)人体平衡的类型1、人体重心的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人体重心或人体总重心。
2、人体平衡的分类(1)根据支点相对重心位置分类上支撑平衡: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的平衡,如各种悬垂动作。
下支撑平衡: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下方的平衡,如手倒立混合支撑平衡:即非完全的上支撑,又非完全的下支撑(2)根据平衡的稳度分类稳定平衡:人体的位置不论有多大偏离,都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有限稳定平衡:人体位置的偏离在一定范围内仍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不稳定平衡:人体位置稍有偏离就会倾倒。
随遇平衡:人体位置不论怎样改变,都能保持平衡。
3、人体平衡的稳定性(1)支撑面:物体的支撑面越大,其稳定性越好(2)重心高度: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综合上面两个因素,可以用稳定角的概念来表示支撑面和重心高度对人体的影响。
稳定角越大,稳定性越好;稳定角越小,稳定性越差;稳定角为零,人体处于临界状态(3)体重稳定力矩(重力矩)与翻倒力矩(外力矩)之比称为稳度系数。
人体重力矩越大,稳度系数越大,破坏平衡所需的外界翻倒力矩就越大,即人体平衡稳定性越好。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最新PPT课件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最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c05fa08e9951e79a89278c.png)
? (教材讲解)
四 、人体平衡动作分类
? 1、根据身体重心与支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分类
2、根据平衡动作的稳定程度
? 稳定平衡、有限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 随遇平衡四类。
五、影响人体稳定性的因素
? 1、支撑面大小
? 2、重心的高度
? 3、稳定角 4、平衡角
C
C
·
αα
αα
C αα
? 合力F的作用线与y轴的距离x,可用力矩 原理求得:
? (2)合力偶
? 如果合力,而此力系仍不平衡,则简化结 果必是一个力偶,其效应只有转动,没有 平动。
? 其力偶矩大小为:
?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A 、B 是平面内任意点,但通过点A 与B 的 直线不得与原有各力平行。
? 4、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与平衡
? (4)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 3)力系的分类
? (二)力矩,力偶、力偶矩
? 同轴力矩的合成遵循代数加法,即: ? ∑M=M1+M2+…+Mn ? 不同轴的力矩不可加。
? 2、力偶,力偶矩,力偶系的合 成。
? 性质
? (1)力偶无合力。即力偶不能一个 力来代替。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
?第一章 绪论
一、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概述
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 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门多学科交 叉的边缘学科,隶属应用力学的 范畴。
? 研究内涵不断拓展;多学科有机 融合
?
子学科的产生
生物材料力学、软组织生物力学、 医用生物力学、临床生物力学、 骨-关节生物力学、血液流变学、 运动生物力学、器官生物力学、
? 闭锁链,关节要比环节多一个,即K=N+1, 则有: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第二章:人体平衡讲义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第二章:人体平衡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8776341be1e650e52ea9973.png)
第二章人体平衡一、力学基础理论●运动学特征:物体的运动在空间与时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特征(运动轨迹、路程、角度、位移、动作的先后次序与持续时间等)●以经典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时把人体及器械看作是质点、刚体或刚体系统处理概念:质点:具有一定质量忽略其大小、形状的几何点刚体: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1.相关参数空间特征参数:位置矢量(空间矢量)、轨迹、路程与位移速率、速度、即时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时间特征参数:运动何时开始和结束、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的时间结构(节律)等2.运动形式根据运动轨迹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运动时各点是否平行分:平动、转动、复合运动3.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力的作用效应有内效应与外效应;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学平衡二力平衡: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当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若其中任何两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则其余一力的作用线亦必交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
力系(多力情况):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分类力系的平衡:平面任意力系的一般简化结果为一个主矢FR’和一个主矩M ’。
当物体平衡时,主矢和主矩必须同时为零。
5.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6.约束和约束反力自由体:可以在空间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非自由体:由于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或阻碍)而不能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约束:事先对物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
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非自由体的力。
(简称:约束力或反力)主动力:除约束力外,非自由体上所受到的所有促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的力。
二、人体或人体局部受力分析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即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人体平衡
一、力学基础理论
●运动学特征:物体的运动在空间与时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特征
(运动轨迹、路程、角度、位移、动作的先后次序与持续时间等)
●以经典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
●研究时把人体及器械看作是质点、刚体或刚体系统处理
概念:
质点:具有一定质量忽略其大小、形状的几何点
刚体: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
1.相关参数
空间特征参数:位置矢量(空间矢量)、轨迹、路程与位移
速率、速度、即时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时间特征参数:运动何时开始和结束、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的时间结构(节律)等
2.运动形式
根据运动轨迹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运动时各点是否平行分:平动、转动、复合运动3.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
力的作用效应有内效应与外效应;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学平衡
二力平衡: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当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若其中任何两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则其余一力的作用线亦必交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
力系(多力情况):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
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分类
力系的平衡:平面任意力系的一般简化结果为一个主矢FR’和一个主矩M ’。
当物体平衡时,主矢和主矩必须同时为零。
5.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6.约束和约束反力
自由体:可以在空间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非自由体:由于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或阻碍)而不能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约束:事先对物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
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非自由体的力。
(简称:约束力或反力)
主动力:除约束力外,非自由体上所受到的所有促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的力。
二、人体或人体局部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即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1.分离体——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从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画出简图。
2.受力分析图——将分离体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以力矢表示在分离体上所得到的图形。
1.分析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抓住主要矛盾,分离次要矛盾);
2.先画主动力,明确研究对象所受周围的约束,进一步明确约束类型,什么约束画什么约束反
力。
3.必要时需用二力平衡共线、三力平衡汇交等条件确定某些反力的指向或作用线的方位。
2.人体运动的内力与外力
内力: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互相作用的力(肌力、韧带张力、软骨应力、骨应力)
外力:重力;摩擦力;弹性力;器械的其他阻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
3.人体平衡:人体保持某一姿态的稳定性或动态中的控制能力。
基本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人体平衡的生物学特点:
1)人体不能处于绝对的静止状态
2)人体内力在维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3)生物体在平衡控制中有补偿动作
4)人体具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5)人体平衡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6)人体平衡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
三、人体的重心及人体重心的测量方法
1.人体的重心:地球对人体各部分引力合力的作用点
人体所受的重力,严格而言是个汇交力系;但可视作平行力系
●当人体自然站立时,总重心的位置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处
●男子的重心高度约为身高的56%,女子约为身高的55%
2.人体重心的变化特点
●几何形状固定的物体,不管他怎样运动,其重心相对于自身的位置是不变的。
●人体重心的变化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一致,距离与其环节质量和运动幅度一致。
3.人体重心测量方法
1)重心板(一维或二维)实测静态人体的重心位置
2)摄影和录像获得的人体图像中通过测量和计算获得
1.以人体左下角边缘处O点为原点绘出直角坐标系(OXY)。
2.确定各环节点位置。
3.确定头和手的重心位置。
头的重心在耳廓上缘中点正面观时在两眉间,手的重心在中指的掌指关节处。
4.连接关节点构成人体棍图。
5.开始测量各环节的相片长度(以毫米为单位),填入环节长度一栏内。
6.把各环节重心至近侧端距离占环节长度的比值填入半径系数一栏内。
见表2—1中具体的布拉温—菲
舍尔环节相对重心位置数据。
7.环节长度乘以环节相对重心位置百分比,填入环节重心近侧端实长一栏内。
8.按环节质心到近侧端实际长度一栏的数据,在照片上的环节上点出环节质心位置。
头手的位置不必计
算,可以直接点出。
9.从照片上测量各环节质心的坐标。
10.把人体模型中已知的环节相对重量数据添入表内(P)。
11.计算出各环节对轴之矩Px,Py。
12.求出Px,Py的和,即为人体总重心位置。
13.在照片上点出总重心。
四、人体平衡的分类
1.根据人体重心与支撑点的位置关系
1)上支撑平衡(悬垂平衡)
2)下支撑平衡(倒立平衡)
3)混合支撑平衡(肋木侧平衡)
2.根据平衡的稳定性(稳度)
1)稳定平衡(吊袋、悬垂)
2)有限度的稳定平衡(人下支撑平衡)
3)不稳定平衡(单臂倒立)
4)随遇平衡(球的平衡)
五、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
从生理学角度:年龄、性别、神经控制能力、肌肉力量、身体状态(特殊疾患)、药物使用、运动疲劳等。
从力学角度:支撑面大小、重心高低、稳定角、平衡角、稳定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