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复习资料【纯手打】
核医学(期末复习资料)
核医学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单光子显像:是使用探测单光子的显像仪器(如伽马照相机、SPECT)对显像剂中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单光子进行的显像。
2.正电子显像:是使用探测正电子的显像仪器(如PET、符合线路SPECT)对显像剂中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正电子进行的显像技术。
3.有效半衰期:由于物理衰变和机体生物活动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的的时间。
4.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数量因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
5.核医学:核医学是研究核科学技术在疾病诊治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是利用核素示踪技术实现分子功能显像诊断和靶向治疗的特色专业学科,并利用核素示踪进行生物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6.放射免疫分析:是以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的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它是建立在放射性分析高度灵敏性与免疫反应高度特异性基础之上的超微量分析技术。
7.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8.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向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9.肿瘤前哨淋巴结:从局部肿瘤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
10.心机可逆性缺损:负荷心肌显像呈现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
或延迟显像填充或“再分布”,见于心肌缺血。
11.心机固定缺损:负荷心肌显像呈现为放射性缺损,静息影像显示该部位仍为放射性缺损,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和“冬眠心肌”。(冬眠心肌”: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长时间减少,造成心肌细胞功能受损但仍保持代谢活动,其细胞膜完整,心肌并未坏死,恢复血流灌注后心功能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
一、核物理基础
(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
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无放射性)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
(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
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
•β+衰变
•电子俘获(EC)
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
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
N0:t=0时原子核数
N:t时间后原子核数
e:自然对数的底(e≈2.718)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四、心血管系统
心肌灌注显像显像剂:99m Tc-MIBI
心肌葡萄糖代显像显像剂:18F-FDG
极坐标靶心图:影像的中心为心尖,周边为基底,上部为前壁,下部为下壁和后壁,左侧为前、后间壁,右侧为前、后侧壁。
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葡萄糖代显像临床应用:
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评价
⑴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
①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是负荷试验心肌灌注影像出现显像分布稀疏或缺损,而静息或再分布影像呈正常或明显充填,提示为可逆性心肌缺血。
②可以准确评价心肌缺血的部位、围、程度和冠脉的储备功能。
③可检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
⑵冠心病危险度分级。
Ⅰ高危的影像有以下特征:
①在两支以上冠状动脉供血区出现多发性可逆性缺损或出现较大围的不可逆性灌注。
②定量或半定量分析有较大围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③运动负荷后心肌显像剂肺摄取增加。
④运动后左心室立即呈暂时性扩大或右心室暂时性显影。
⑤左主干冠状动脉分布区的可逆性灌注缺损。
⑥休息时LVEF降低。
Ⅱ若低危表现或SPECT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提示心脏事件年发生率低于1%,预后良好。
⑶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在冠心病概率较低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36%,而在冠心病概率较高的人群中阳性结果预测价值为99%。
⑷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冠心病患者在治疗前表现为病变部位可逆性缺损,治疗后择期进行心肌灌注显像,如出现可逆性损伤,则高度提示再狭窄或治疗无效。如出现正常,则提示血管通畅,治疗有效。
2、心肌梗死的评价
⑴急性心梗的诊断。
①负荷/静息心肌灌注图像表现为病变部位不可逆损伤。
核医学复习资料
绪论
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以及生物学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分类: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临床核医学分类:(1)诊断核医学:包括功能影像诊断、功能测定及体外分析技术(2)治疗核医学:分为内照射治疗和外照射治疗.
核医学的特点:
一、影像核医学的特点:
1.功能性现象
2.动态现象
3.定量分析
4.分子现像
5.图像融合
二、放射性核素治疗特点:
1.放射源的种类和形式多
2.治疗的靶向性好
3.可验证性
4.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计算结果精度差
总论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元素的最基本单位,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
核素:是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并且处于相同的能量状态的一类原子,即原子核的组成完全相同的原子.
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但核能态不同的一类核素.
放射性衰变:不稳定核素自发的释放出射线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原子数从N0衰变到N0的一半所要的时间。
生物半排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半减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衰变的类型:
1.α衰变:放出氦核,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
2.穿透力弱,一张薄纸就能屏蔽,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用于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
2.β衰变:电离作用很强,穿透作用弱.某些β-衰变用于治疗,如碘131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使用的射线包括α、β-、β+和γ四种,而放射科使用的射线为X射线。在核医学基础中,核素是指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且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同质异能素是指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和核子数,但核能态不同的核素。
放射性核素是指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放射性核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并转变成新的原子核的过程。β衰变是指由于核内中子数过多,中子和质子数不平衡,由中子转化为质子的同时,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的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增加1.β+衰变是指由于核内质子数过多,质子和中子数目不平衡,由质子转化为中子的同时,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的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γ衰变是指激发态的原子核以放出γ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跃迁到较低能量级的过程,也称γ跃迁。
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单位时间为“秒”,其单位为贝可(Bq),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一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即1Bq=1/s。物理半衰期是指在单一的
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其原有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简称半衰期(T1/2)。有效半衰期是指某生物系统中某单一放射性核素的活度,由物理衰变与生物代谢共同作用而使放射性活度减少至原有值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c)。
电离是指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同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自由电子(负离子)和正离子的过程。湮灭辐射是指β入射粒子与物质作用,其动能丧失殆尽时与自由电子结合,转化为方向相反能量各为
核医学(最终版)考前小抄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2.放射性药物:是临床核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3.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活体内实现正常和病变组织显像的核医学检查方法。
4.核素: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处于同一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5.同位素:指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6.同质异能素: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但是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7.超级骨显像:也称为超级影像,是指全身骨骼广泛浓聚显像剂,其图像较正常骨影像明显清晰,双侧肾脏基本不显影。
8.肾图:静脉快速注射不被重吸收的肾放射性示踪剂,立即启动肾图仪或多功能仪在体外连续记录示踪剂通过肾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又称为肾图。
9.体外放射分析:指在体外条件下,采取患者的体液和细胞,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对体内各种微量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检测的一类核医学检查方法。
二、填空&选择&简答
1、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
2、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利用半衰期较长的发射β-粒子、俄歇电子或α粒子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高速选择性浓集在病变组织而产生电离辐射效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起到治疗作用。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
1.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负荷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症、结果判断和临床应用。2.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第二章骨骼系统
1.骨显像原理,骨显像的放射性药物,骨显像的方法以及适应证。2.影像分析要点正常影像,异常影像。3.骨显像的临床应用第三章泌尿系统
1.肾图的原理、适应症、检查方法、正常肾图及其分析指标、异常肾图及临床意义。2.肾动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3.介入试验巯甲丙脯酸试验的原理、适应症、方法及结果分析;利尿剂介入试验的原理、适应症、方法、及曲线结果分析与临床意义。4.肾有效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原理、适应症、显像剂、方法、影像分析与临床价值。5.肾静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显像方法、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6.膀胱输尿管返流测定的原理、适应症、显像方法及结果分析。7.生殖器官显像阴囊及睾丸显像的原理;放射性核素子宫输尿管造影术的方法及影像解释
第四章消化系统
1.胃肠道出血的原理、方法、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2.异位胃粘膜显像的原理、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3.唾液腺显像的原理、
方法、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4.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方法、适应症、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5.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的概述、原理、显像技术、适应证、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6.胃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原理、方法、适应证、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
第五章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判定、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的原理、正常值、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甲状腺功能测定的综合评价。2.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3.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
核医学复习题及答案
核医学复习题及答案
1、中子是从( )发射出的。
A、不稳定原子核
B、核外电子
C、原子核能级跃迁退激时
D、电子束快速减慢时
答案:A
2、一处使用回旋加速器制备 PET 用放射性药品,且场所等级为乙级的场所需要办理( )。
A、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B、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C、环境影响评价登记表
D、环境影响评价备案表
答案:B
3、公众的外照射剂量一般依靠测定环境剂量率和统计公众的( )来估算。
A、计数率
B、性别
C、停留时间
D、污染水平
答案:C
4、半衰期的表示方法是( )。
A、T1/2
B、1/2T
C、T-1/2
D、D-1/2
答案:A
5、在( )测量中,能量分辨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应选择能量分辨率好的探测器。
A、剂量率
B、个人剂量
C、活度
D、能谱
答案:D
6、原子核的稳定性由( )决定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比例
答案:D
7、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 )。
A、Ⅰ类、Ⅱ类
B、Ⅰ类、Ⅱ类、Ⅲ类
C、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D、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答案:D
8、核医学实践中产生的下列废弃物中,以下不属于气载放射性废弃物的是( )。
A、14C 呼气实验受试者呼出的气体
B、放射性核素的残液
C、放射性药物生产、转运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气溶胶
D、使用 133Xe 做通气实验的患者呼出的气体
答案:B
9、( )有权对造成放射性污染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A、只有个人
B、只有受到伤害的个人
C、只有单位
D、任何单位和个人
答案:D
10、发生特别重大辐射事故和重大辐射事故后,事故发生地( )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在 4 小时报告国务院。
核医学 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核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总论
核医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核医学的分类: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临床核医学分类: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
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 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 vitro)诊断法。
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核医学的特点:1、安全、无创2、分子功能现象3、超敏感和特异性强4、定量分析5、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分子功能影像: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药物
核医学复习资料
核医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以书本为主)
绪论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核医学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临床核医学包括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
核医学的内容包括显像,功能测定,放射性核素治疗,体外分析法。
核医学属于“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位点。
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核医学的优势:核医学中同位素示踪技术是核技术最突出的优势之一。核医学显像和功能测定可以推测出心脏、大脑、肝、肾、肺等脏器早期功能变化,血液供给和代谢改变,在恶性肿瘤还没有形成包块,甚至仅有癌基因的扩增和过度表达就可以测之存在。PET无论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都显示出更大的优势。特别是在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中都有极大的优越性。(自己再总结概括一下)
第一章核物理
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稳定核素:凡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地发出射线而衰变的核素称为稳定核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原子核的过程。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笔记复习整理
一、核医学基础
核医学使用的射线为核射线,包括α、β-、β+、γ四种;而放射科使用的射线为X射线。
A、原子结构
核素(nuclide):具有特定的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且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及核子数而核能态不同的核素为同质异能素。
B、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衰变(radiation)/核衰变(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的放出射线,并转变成新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β―衰变(β―decay):因核内中子数过多,中子、质子数不平衡,由中子转化为质子的同时由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增加1。
β+衰变(β+decay):因核内质子数过多,质子、中子数目不平衡,由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由核内放射出β+射线的过程,核素的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
γ衰变(γdecay):是一种能量跃迁。激发态的原子核以放出γ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而跃迁到较低能量级的过程称γ衰变,也称γ跃迁。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活度(activity):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单位时间为“秒”。其单位为贝可(Bq),1Bq表示放射性核素在一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即1Bq=1/s。
物理半衰期(physical half life):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其原有值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物理半衰期,简称半衰期(T1/2)。
核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核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同一原子称为元素;
同位素:凡原子核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核素;核衰变的原因:当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少或过多时,原子核便不稳定,这时原子核会自发地发射出射线,其结果原子核在周期表中前移两位: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释放放射线和能量,最终转化其他稳定元素的过程;
放射性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o衰变到NO/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α衰变:放出α射线的衰变,其结果原子核在周期表中后移两位;
β—衰变:由于电子相对过剩,导致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而放出β射线的衰变。其结果原子核奖前移一位;
β+衰变:由于电子组对不足,导致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而放出β射线的衰变,其结果原子核将后移一位;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状态到基态,通过发射ν光子释放能量的过程;
α射线:带正电的高速粒子流,本质是氦核;
β射线:带负电的高速粒子流,本质是负电子;
γ射线:不带电的光子流;
电离: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轨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
激发: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这种作用称为激发;
轫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速,电子的一部分或全部转化为连续能量的X射线发射出来;
核医学复习资料
核医学
一、名词解释
1.核素: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4.湮灭辐射: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5.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变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改变,如心肌梗死灶显像等。
6.负荷显像:又称介入显像,指受检者在药物或生理性活动干预下所进行的显像,又可称为介入显像。
7.确定性效应:研究对象为个体。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8.随机效应:研究对象为群体。指辐射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相关的相应,不存在具体阈值,意味着低的辐射剂量也可能造成伤害。
9. 凉结节:称为低功能或无功能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多见于甲状腺囊肿。
10.热结节:称为高功能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多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11.可逆性缺损:为负荷显像心肌分布缺损或稀疏,静息或延迟显像填充或“再分布”。见于可逆性心肌缺血。
12.固定缺损:运动和静息显像都存在分布缺损而没有变化为固定缺损,多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和冬眠心肌。
13.灌注—代谢不匹配: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示18F—FDG 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是局部心肌缺血但存活的有力证据,是PET诊断“冬眠”心肌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论
1. 核医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1)定义: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它既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新技术,又拥有自身理论和方法,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用于诊治疾病的临床医学重要学科。
(2)主要内容:
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
①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②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放射分析、免疫放射分析、受体分析);治疗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内照射、外照射)。
2. 核医学的特点
(1)能动态地观察机体内物质代谢的变化;
(2)能反映组织和器官整体和局部功能;
(3)能简便、安全、无创伤的诊治疾病;
(4)能进行超微量测定,灵敏度达10-12~10-15g;
(5)能用于医学的各个学科和专业。
3. 放射性核素的显像原理: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活体内实现正常和病变组织显像的核医学检查法。
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与天然元素或其化合物一样,引入体内后根据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有其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它们选择性地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的主要机制为:
1)细胞选择性摄取;
2)特异性结合;
3)化学吸附;
4)微血管栓塞;
5)简单在某一生物区通过和积存等。
由于放射性核素发射能穿透组织的核射线,用显像仪器能很容易在体外探测到它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分布情况,并以影像方式显示脏器、组织或病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功能情
况,还可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对脏器的功能、代谢情况及某些受体功能状况做出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4. 放射性核素的显像特点
1)为功能显像,能反映脏器、组织或病变的血流、功能、引流、代谢和受体方面的信息,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有关血流、功能和代谢的各种参数。
3)某些脏器、组织或病变能特异地摄取特定显像剂而显像,具较高特异性。
4)所得脏器和病变的影像清晰度较差,影响对细微结构的显示和病变的精细定位。
5)显影剂大多数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引入体内,属无创性检查。辐射量低。
5. 核医学诊断与治疗原理
1)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见上。
2)非显像检查法——功能测定:基于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将示踪剂引入受检者体内后,用功能测定仪在体表对准特定脏器,连续或间断地探测和记录示踪剂在脏器和组织中被摄取、聚集和排出的情况,并以时间活性曲线等形式显示,即可以对脏器的血流及功能状态进行判断。
3)体外检查法: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而是在试管内完成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4)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线(主要是β-射线)的辐射生物效应来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原理是通过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进行照射,受到大剂量照射的细胞因繁殖能力丧失、代谢紊乱、细胞衰老或死亡,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二、神经系统
1. 试述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rCBF显像)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原理:静脉注射分子量小、不带电荷且脂溶性高的显像剂,它们能通过正常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随后经脑内酶水解或构型转化,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不能反扩散出脑细胞而滞留其内。显像剂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rCBF)量成正相关。用SPECT仪进行脑断层显像,图像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横断、冠状和矢状三个层面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图。由于rCBF 一般与局部脑功能代谢平行,故本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亦能反映局部脑功能状态。
临床应用: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
(2)脑梗死的诊断
(3)早老性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
(4)癫痫灶的定位诊断
(5)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恶性肿瘤的血供丰富,复发灶的rCBF 常增高,影像表现为放射性增浓区;而坏死区基本上没有血供,影像上呈放射性减淡或缺损区。必要时可进一步行亲肿瘤显像。
(6)脑功能研究。脑血流量与脑的功能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应用rCBF显像结合各种生理负荷试验有助于研究脑局部功能活动与各种生理刺激的应答关系。
(7)其他:偏头痛、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遗症、遗传性舞蹈病患者rCBF显像均有异常改变。
2. 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脑内CO2浓度增加,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于病变血管的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区和缺血区的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相对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
3.试述18F-FDG脑代谢显像的原理和主要临床应用。
1)原理:18F-FDG为葡萄糖类似物,具有与葡萄糖相同的细胞转运及已糖激酶磷酸化过程,但转化为6-P-18F-FDG后就不再参与葡萄糖的进一步代谢而滞留于脑细胞内,观察和测定18F-FDG在脑内的分布情况,就可以了解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状态。
2)临床应用:
(1)癫痫灶的定位诊断:发作期浓聚,发作间期减低
(2)早老性痴呆的诊断和病情估测:减低
(3)脑瘤的良恶性鉴别、分期和分级、疗效和预后判断及复发或残存病灶的诊断:
①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恶显影,良性肿物不显影或仅轻度显影。
②分期:显示淋巴结受累以及远隔转移情况;可以帮助寻找原发灶。
③颅内肿瘤的分级:偏恶性的肿瘤18F-FDG摄取较多,T/N及SUV均较高,偏良性的肿瘤18F-FDG摄取较少,T/N及SUV(标准摄取值)则较低,因此18F-FDG显像可对颅内肿瘤进行无创性分级。一般Ⅰ~Ⅱ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低于正常脑灰质,Ⅲ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与正常脑灰质相似或略高,而Ⅳ级脑胶质瘤的18F-FDG摄取率则显著高于正常脑灰质。
④肿瘤复发与治疗后继发改变的鉴别:经过手术或放化疗后,由于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水肿、坏死、瘢痕的形成,给常规影像学检查判断局部有无肿瘤复发带来困难。18F-FDG 显像可以根据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情况来进行鉴别:原肿瘤部位18F-FDG摄取增加,表明为肿瘤复发,反之,则为治疗后的继发改变。
⑤肿瘤的疗效监测:放化疗后肿瘤葡萄糖代谢变化要明显早于肿瘤的形态学变化,故
18F-FDG显像可用来早期评价肿瘤的治疗反应。若放化疗后,18F-FDG显像示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减低或完全受抑,表明治疗有效;若经治疗后肿瘤葡萄糖代谢无明显变化,则表明肿瘤存在治疗抵抗,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