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合集下载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共上)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产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共上)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产生

历史概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 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 式,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3.两者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1.信史朝代:
商朝因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成为信史。是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提示:
2.商朝的兴衰:历史概念: 甲骨文
①神权色彩浓厚;
①建立:约公元前1刻60在0年龟,甲商、汤兽灭骨夏上,的建文立字商。朝单。字约②三神千权以与上王,权是结合;
②迁都于殷: 商见朝到的的都最城早多的次成迁熟移汉,字后,来也定是于东殷亚,已③知商最王早对的外文服字的控制力有限。
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谈一谈早期的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材料一 下面摘编自许鹏飞《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会结构与形态》
材料二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 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 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考点2:从部落到国家
(二)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 1.建立: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 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3)地方: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 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3.生产关系的变化: 1.根本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 2.表现: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们,女子地位下降; 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产生了国家。 4.灭亡:夏桀暴政,商汤灭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解 读
“中国”一词的含义在历史的演进中发生较大变化,与其本意有很大 不同。
思 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 一词的含义。 试答:_地__域__:__京__师__,__首__都__,__都__城__;__中__原__地__区__。__民__族__:__华__夏__族__群__。__政__治__:_ _中__原__王__朝__所__建__立__的__政__权__;__近__现__代__国__家__的__代__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角1 “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
材料 “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 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 “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 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 “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 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 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 原”。——摘编自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
2. 警示 ·易错易混
人类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主要以工具制作方式作为区分,但 是新石器时代依然存在打制石器。
3. 挖掘 ·教材信息
良渚文化
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
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
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
答案
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这种样式的道路
图二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 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 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 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 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 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 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 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前卷》

复习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选择题: (2013 邵阳)1、右图是胡明同学做的复习卡片,在其 “ ”处应填写的标题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013 常德)2、 “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 举世称殇。……造指南车,辨兆万民之易方向。”这是 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A.炎帝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3、北京人是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 ) A.约三四百万年 B.约一百七十万年 C.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D.约七千年

基本线索:
元谋人 原 始 社 会
原始人群时期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居民 母系氏族 氏族社会时期 半坡居民
父系氏族:大汶口人 炎帝、黄帝和尧 舜禹的传说
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年代: 70万~20万年之间 生活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特点:头部、上肢、行走、打制 石器、天然火、群居
7.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 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 ( A)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
8.如果从特征上来判断是不是“北京人”,你判断的理由中 不会有( C ) A.能够直立行走 B.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C.模样和现代人差不多 D.头部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1、北京人:距今约 70万~20万 年,生活 在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 2、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浙江省余姚市), 使用磨制 石器和骨器,烧制黑色陶器,种植水稻, 过定居生活,住 干栏式 式房子。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种植 粟 和 蔬菜 , 住半地穴式房子。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文化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 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 早期国家的特征。
知识清单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距今约
陶”
红山文化 5 000 年 北方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的祭坛和神庙
3.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 阶段)。 母系氏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 族社会 果共享 父系氏 出现时间 新石器时代晚期 族社会 社会分化 社会贫富分化与 _不__平__等___开始出现
“万邦”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 时代 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2.夏朝。 建立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 ___奴__隶__制___国家夏朝
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_世__袭__制___代替了禅让制
国家 管理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 中央
3.商和西周的经济。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
农业 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__井__田__制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概念阐释】 1.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 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商 朝的外族的事务。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 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2.共和行政: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起因于“国人暴动”, 是中国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行政并非现代意义的共和行政,仅指 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先秦是指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基本奠定。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图解历史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探究 强化关键能力
视角 商周国家政治治理的特点 材料一 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 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 意识。——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西周对政治生活的治理,主要依赖血缘这根纽带,体现在国家制度 设计上,主要实行了两大制度:一是构成了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周代王 制的纵向构造”;一是包含“‘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两个层次”,构 成“周代王制的横向构造”。当然,这两大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 分开。由此,西周统治者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稳 定的国家。——据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甲骨文
金文
《诗经》《楚辞》
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中外朝制、 察举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
土地私有制

两汉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公元 公元 公元 202年 25年 184年 220年
焚书坑儒 小篆
东汉建立
东汉
罢黜百家, 张角领 灭亡
独尊儒术 导黄巾
军起义
史学、文学、医学 及科技成就突出
阶段特征
1.先秦是指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 时代晚期)
(2)管理组织:出现部落和部落联盟。 (3)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 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期的文明曙光 (1)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 (2)某些掌握政权、军权或宗教权的“王者”已经出现。 (3)遗址中城墙、围壕和祭祀遗迹的出现,表明专供统治者居住的, 作为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功能的城邑已经出现。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1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高考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小练第1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023·海南高三三模]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均盛行拔牙风俗——用硬物反复敲打牙齿使齿根折断,然后拔除。

并且不论性别和年代早晚,普遍流行的是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

这反映出当时( )A.审美追求和情趣的紧密结合B.南北文化交流呈现活跃态势C.原始宗教影响人们生活习俗D.古代医学获得重大技术突破2.[2023·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3.[2023·广东惠州高三三模]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

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出半枚碳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

据此可知,传说( )A.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 B.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4.[2023·宁夏中卫高三二模]夏朝的领土范围大致东起豫东平原,西至华山,北起济水,南达淮河;商朝的疆土东至海滨,西达今陕西,北至今河北,南至今湖北,比夏大了许多;西周的疆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是三代最大的。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B.民族认同的重要性C.西周王朝完成了国家统一D.华夏族形成的过程5.[2023·湖南郴州高三三模]中国古代文明绚烂多彩,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华美文物揭开神秘面纱。

如图,长江流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和黄河流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二者不仅“撞脸”,且均属仪仗用具。

这反映了(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早期文明交流较为频繁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高超6.[2023·陕西榆林高三三模]据文献记载,商汤灭夏时,诸侯(方国)有三千之多;周武王时,(原臣服于商的)侯伯尚有千余。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主题一多元一体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能力探究专题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主题一多元一体

主题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史料实证——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史料一1981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率先提出中国考古学的区系类型学说。

他把中国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①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

②以晋陕豫三省接邻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③以洞庭湖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

④以山东及其邻境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⑤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邻境地区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

⑥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主轴的南方地区。

以此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演进大致的时空框架。

史料二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

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阅读史料一、二概括,人类文化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什么特点?试答:[提示] ①本土性: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②多元性:黄河、长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③一体性: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

④连续性和包容性:中华文明是不同地域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从未间断的唯一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连续性、包容性。

家国情怀——中华文明的特点(1)原生性: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东部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中华文明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社会的复杂化程度更加明显。

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高度发达的阶级社会。

(2)可信性:我国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课时跟踪练1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胜利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意生态环境爱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由材料可知商汤这种网开一面的仁爱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是主要经济生产部门,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爱护环境, 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冲突的激化,D项错误。

答案:A2.(2024·高三开年摸底联考山东卷)《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实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

周武王此举意在(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志向蓝图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退社会底层的敌对心情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武王伐纣之前,进行誓师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称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罚”,据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此举意在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法”的信息,解除A项;构建海内一统的志向蓝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解除B项;消退社会底层的敌对心情不能反映“惟恭行天之罚”的信息,解除D项。

答案:C3.(2024·河南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解析: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解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加,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减弱,解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干脆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解除C项。

历史总复习之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PDF版

历史总复习之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PDF版

中国古代史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改革基础知识梳理一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祖国境内的北京人,拘谨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已经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以及使用天然火远古居民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发现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已经学会钻木取火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中华文明原始农耕住干栏式房屋的起源时代居民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制作彩陶,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屋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华夏之祖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是通过禅让制更替的基础知识梳理二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后来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商、西、商朝,约公园前1600年由汤建立,后来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东周的兴亡西周,公元前1046年,由周武王建立,定都镐京。

西周实行分封制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齐桓公用管仲为相,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

齐桓公称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被称为春秋五霸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政治上:建立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耕战;作用: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秦孝公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商鞅本人敢于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商鞅变法拓展整合1、夏朝的建立1)夏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它表明了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因而成为一个标志。

2)由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3)由原始社会被奴隶社会所取代;4)夏朝的建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这也是我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原因之一。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训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训练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20分)1.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①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发展为食物的生产者②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③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④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迈入了父系氏族社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22·金华十校一模)某文化遗存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该文化遗存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有着丰富文明遗产的伟大国家。

下列项中,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有()①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骨镰②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和丝带③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蚕④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质地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下图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大汶口文化大墓、小墓和乱葬坑遗址。

从中可以得出的直接历史信息是当时已经()A.达到了经济繁荣B.出现了贫富分化C.建立了国家政权D.进入了阶级社会5.如图是河南巩义出土的“河洛古国(距今5 300年前后)”中9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

北斗九星作为帝王象征,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

该遗迹表明()A.早期都城建设趋向完备B.天人合一和早期王权出现C.早期国家已经基本形成D.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6.(2023·绍兴模考)夏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国家,《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夏王是最高统治者B.中央设立机构与职官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夏王直接统治夏部族7.(2023·温州十校联考)《殷周制度论》记载:“周人既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

开国之初,建兄弟之国十五,姬姓之国四十……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方式:呈现新的历史情境, 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综合运用己有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 的能力。
原始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 源:多元一体
二、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早期的国家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前2070——前77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转型时期:春秋战国 (前770——前221)
约前2070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积极:“天下共主”,控 制地方;开拓疆土,开发 边远;
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对 华夏国家意识的形成及文 化认同起重要作用;
局限:分封制下,地方诸 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埋 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 根。
任务二 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
核心突破2 宗法制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
分布位置
长江中上游 海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 黄河中游 黄河下游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生活特征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原始种植农业 家畜饲养
养蚕缫丝,制作陶器玉器 定居生活,修建村社 祭坛神庙 氏族部落
问题: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存能力,组织管理,精神生活
依靠血缘氏族统治, 地域组织尚未建立
(1)世袭制(“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 间接统治
3.文化: 历法—《夏小正》 4.遗存: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神话传说与历史研究
神农身世的传说
殷祖身世的传说
周祖身世的传说
神农氏母亲名叫任姒 ,有一天在华阳游玩 ,见到一位龙首的神 灵,顿时感受到一股 力量,随后就怀孕, 生下了神农氏。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对点联系
早期国家经济制度特点
(2022·全国乙卷高考·24)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
土地制度—井田制
器铸造的繁荣
特点 土 地 国 有 「 公 田 私 田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公田集体耕种 缴纳贡赋 农民无报酬
〓 (2020·上海高考·1)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 食物来源,于是人民开始
A.聚族定居 B.建立国家 C.冶炼青铜 D.创造文字
【解析】
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意味着当时的经济 生活已经得到基本满足,当食物有了剩余,就产生了私有制和阶 级,之后产生了国家,故选B项;
原始农业产生就意味着人民已经聚族定居了,而原始农业发展才 能提供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排除A项;
主持人:徐旭生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
考古活动:夏墟调 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4分)

遗址:大型宫殿遗 址;铸铜、烧陶、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青铜铸造业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礼器为主
农具较少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图4

▋对点联系
早期国家礼乐制度特点
制度—礼乐制度
特点
神权浓厚 人文勃兴 判断 西周神权王权分离 答案 ⅹ 神权与王权仍然结合 人文主义较商有所发展
(2021·湖南高考·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 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要点复习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要点复习 岳麓版

2011年岳麓版中考历史全套基础知识复习要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1、地球上出现人类,大约在300万年以前。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3、大约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

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主要的生产劳动为打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还有了简单的语言。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人的生活: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在这里发现了成堆的稻谷和稻壳,这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证据之一。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等生产工具,还烧制黑色陶器,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居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黄河中游的半坡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

这里出土了一些粟粒和菜籽,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中,很多是农业生产的工具,如石斧、石锄、石耒吕、石铲、石刀等。

半坡出土的陶器也很丰富,主要是生活用具。

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和狗、也有少量的牛、马、羊、鸡。

他们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

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

半坡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号和装饰等内容。

3、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做氏族。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是氏族村落遗址。

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1、炎帝、黄帝和蚩尤:传说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炎帝、黄帝、蚩尤。

炎帝姓姜,号神农氏。

黄帝姓姬,号轩辕氏。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

黄帝、炎帝结成部落联盟,在涿鹿同蚩尤决战,蚩尤战败南逃,被黄帝擒杀。

黄炎联盟在打败蚩尤后,也走向破裂,结果炎帝被黄帝打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

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

(三)农业的起源意义: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

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

3.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国家也应运而生,古代中国先民由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

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二.文明起源的标志性特征:(一)政治: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等级的存在、部族冲突已激化、政治实体产生(古国、方国的出现)、禅让制。

(二)经济:(1)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石器、木器、骨器等打制或磨制器具(耒和耜);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组织形式:集体耕作,共同劳动)(2)手工业——陶器(蛋壳黑陶、彩陶)。

纺织技术萌芽——工具:陶纺纶、骨梭、骨针、骨锥;原料:麻、葛、丝及棉;技术: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3)商业的出现(有产品交换,以物易物)(三)华夏族的形成:黄河流域。

(四)文化:舞蹈、绘画,(壁画。

地面画)音乐(七孔骨笛、陶埙)。

文字(仓颉造字,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神话传说(盘古氏用斧子开天辟地、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1. 中华的文明的起源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相当于距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从长城到长江,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文明遗址已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

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充满兴衰起伏、不断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为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因为它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2.交融性、和合性和兼容性:(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不同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构成、也吸收了优秀的外来文明的成果)。

3.渊源看流长、博大精深。

4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材料补充1:“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

“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

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材料补充2: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

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材料补充3: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而且一些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状况。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

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

后来炎黄两族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

黄帝族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族,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

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

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其中黄帝被人们成为“人文初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材料补充4: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存在。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

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

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玉器。

其中就有玉璧、玉琮、玉钺。

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礼器,由于玉的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实用武器,故玉质兵器多是礼器。

玉钺象征着军事,玉钺作为某种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在中国的文字演变中,最早的“钺”字,后来演变成“王”字。

玉钺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

玉琮玉璧作为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

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集中神权、军权、超然高居众人之上的“王者”已经出现。

王者的出现,是因为部族间矛盾冲突已经激化,甚至斥之战争,这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

在这些发现的遗址内,有类似宫殿宗庙的建筑,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遗址,遗址外围都有围墙,中心城址之外都存在一些小聚落的遗址,是普通民众的集居地。

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的出现,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

材料补充5: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

位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临河北岸。

1972~1979年发掘。

发现半坡类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遗迹。

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

这个聚落整个布局呈圆形、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边缘用壕沟把整个聚落包围起来,这是一种防卫上的需要。

遗址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墓地,四周围着五组房屋群,每组都以一个大房屋为主体,周围分布着几十个小房屋,所有房屋都围绕着公共墓地。

五组房屋群组成的大聚落应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

在遗址中的大房屋中没有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有可睡二三十人的对称的土床,说明大房屋是大家族的公房,供家族集会议事,或未婚男女夜宿使用,小房屋是小家庭使用的。

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

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小结:1.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造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深远的影响我们举例来说: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都是围绕农业展开的。

建议:每一专题内容讲完后,用数轴图的形式予以总结,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直观。

教学反思专题二: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考纲解读:商朝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特点;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商鞅变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历史地位;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孔子;商代的甲骨文;《诗经》;楚辞;先秦的艺术。

教学重点:先秦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先秦的思想、经济及文学艺术;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春秋大变革;百家争鸣;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3 课时)导入: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的产生、发展、鼎盛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古代中国人取得了哪些文明成就?这些成就奠定了先秦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本节课开始学习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中华文明的奠基。

一.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一)主要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1.主要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商朝:世官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周朝:分封制;礼乐制;春秋战国:县制;军功授爵制2.关系:(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分封诸侯、实行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即由共主或中央王朝将土地、居民划分给诸侯的制度。

也叫封邦建国制。

封建制。

宗法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维系贵族世袭统治形成的等级制度,它确定了各级贵族的政治地位和财产、权力的分配,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

(2)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是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井田制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者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是奴隶制鼎盛的体现与支柱;分封制是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与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第二课时(总课时)(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注重分析特点题的思路!1.王权与神权向结合(从王权的建立——神话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