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1.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二战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学派在思想上不具有一致性,但在政治上却始终保持一致。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及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而著称。

阿多诺和本雅明都突出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

畸形的社会格局是由大众传媒协助制造出来的。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国家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并联系社会思想因素对其加以大量分析,但该学派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

2.民族志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1)最早的业余民族志(2)专业民族志(3)经典民族志模式研究方法:(1)观察与参与观察(2)相处共话、访谈(3)系谱法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

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4)重要文化报道人(5)生命史(6)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7)长期研究(8)团队研究(9)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

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

是对特定的当代民族文化的系统性描述,通常通过田野调查来完成。

民族志是系统化的和比较的文化研究的结晶。

它体现了这样一种人类学的理论根基:启蒙运动、对非西方的人的探索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3.内容分析法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活动进行客观地、系统地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这个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即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P5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P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P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阶段P28~P33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至今口语仍是我们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直接依靠人体发声功能,在空间距离上受限;口语随说随逝,依赖于记忆,在时间的保存上受限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话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体系统的进程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的出现形成了人类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响信息系统,实现了大量复制、大量传播、永久保存,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P35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特点P138: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也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器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主要靠现金而是主要靠信用4)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第四章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P60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解释不清的传播活动表达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手册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手册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一、绪论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多伦多学派研究内容三、绪论考点与解析(一)总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的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③它源自18世纪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其实验室研究的特点便是严格的控制和操作,相信数字测量和数学模式,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2)批判学派①起源:批判学派是近代欧洲兴起的一种研究学派,其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

经验学派暴露出一些缺陷,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二战后重新兴起,对批判的传播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学者代表:英国:班尼特默多克美国:费斯克凯瑞吉特林加拿大:马斯克澳大利亚:哈特莱洪宜安③研究线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者沿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理解,acB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a 20世纪50年代新左派掘起部分开拓了文化研究的空间,媒介文化与亚文化的发展,亦成为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脉络,70年代,女权运动及新右派的兴起,对文化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

80年代,撒切尔保护主义的盛行,引发了这一学派对种族问题的思考。

而到了90年代,同性恋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同志研究”驱使文化研究再次将研究领域扩展。

b这一学派也称为“伯明翰学派”因其大本营设在伯明翰大学而得名,文化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为“意识形态研究”。

c代表人物:霍尔莫利费斯克他们的研究都直接延用了阿尔都塞、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可以说意识形态学说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第九章受众第一节受众的形貌1、受众的含义: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也指人际传播的参与者。

2、受众的角色:①信息产品的消费者②传播符号的“译码者”③传播活动的参与者④传播效果的反馈者2、受众的特点:①从空间分布和存在的态势看: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②从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3、受众的类型:①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②纯粹受众和介质受众⑴纯粹受众:终极受众,是指接收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⑵介质受众:兼职受众、中介者,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③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⑴预期受众:指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收件人”。

⑵现实受众:指在现实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信息“成品”的人。

⑶潜在受众:隐形受众,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冒”出来接收该作品的群体。

④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⑴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理和面貌出现。

⑵仰视型受众: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人群。

⑶平视型受众: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数最多的受众。

补充(课件):⑴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⑵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4、受众的基本权利:选择权(基本权利)、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1、个人差异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分别的,即根本不存在统一不变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同的人,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类型/范畴论:(“个人差异论”的延续)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复习重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P7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提供清晰的观点和验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2.法兰克福学派:P8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是由1922年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汉姆、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

马尔库塞就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对人的压抑,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3.霍尔的编码——解码: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者立场一致;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再现于再现的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4.民族志: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论述。

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5.衣阿华学派:P59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是传递客体信息的一种方式,课题需要通过命名来实现社会化;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

人可以从行动计划中得到对待金钱、事业和个人成功的积极态度的指导。

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3)方向性他人:通过与对自己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的相互作用来看这个世界。

6.“风筝”互向模式: P79在这一模式中,“精英阶层”通常指一个单方面的政治利益集团;“论题”是指各种为公众所议论的事件,围绕该事件会有一系列的信息(图中用一组X来表示);“公众”是一个与论题有关,或受论题影响的共同生活团体;而“媒介”实际上是表示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新闻从业人员等。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四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四章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1、信息:①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②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③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④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2、信息学:①定义: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传播规律的科学。

②对象:信息现象③内容:信息运动④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⑤目标:提高传送信息的效能和保证传送信息的完整3、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①技术信息论②语义信息论③效用信息论4、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①信息过程论②信息仪式论③信息崇拜论④信息经济论⑤信息社会论⑥信息公平论第二节信息的传播波与分析1、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①信息与物质: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保存必须借助于物质。

信息具有物质属性,但信息不是物质实体本身。

②信息与媒介: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

③信息与符号: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

2、信息与讯息、文本、知识、数据的关系①信息与讯息: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②信息与知识:知识是信息,是以高度活用的形式编排、提炼成的系统信息。

③信息与数据: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

第二节信息的特征与分类1、一般信息的特征:客观性、抽象性、感知性、传递性、存贮性、共享性2、大众传播信息的特征:新闻性、愉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时效性3、大众媒介信息的分类:①依据内容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科技信息等②依据活动状态:静态信息、动态信息③依据载体特点:文字/声音/图像信息④依据目的需要:地方/外地/中央/国际信息⑤依据舆论作用:批评性信息、费批评性信息⑥依据正反方面:积极/消极/中性信息4、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5、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6、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第四节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1、信息爆炸:(量的分析)①定义: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群众传播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历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立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

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开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与信息二、信息社会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一、三大来源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三、两大流派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一、交往与传播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3.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二、符号的类型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意义的定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章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构造[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特点,“5W〞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2.一般掌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群体意识与群体标准、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组织传播的概念及其特点,认识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3.了解相关学科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如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等等。

第一节人类传播的根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传播过程的特点三、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四、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根本类型一、人内传播二、人际传播三、群体传播四、组织传播第四章群众传播[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群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大众传播学笔记

大众传播学笔记

⼤众传播学笔记《⼤众传播学导论》——陈龙绪论⼀、内容提要,要点提⽰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的⼀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及规律究⼈类传播的内容、⽅式、⽅法,传播的社会作⽤,传播的效果、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不仅要研究⼈们怎样使⽤媒介,⽽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义的传播学以⼈类⼀切传播⾏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理学、政治学的⼀个分⽀⽽进⾏研究的,并诞⽣了传播学界“五⼤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20C五六⼗年代传播学进⼀步发展为⼀门独⽴..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

..学派和批判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批判..范式。

..范式、闸释5.传播学的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较。

第⼀节传播学界说⼀、什么是传播学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主流的现象..)的⼀门科学。

..及其规律传播学以⼈类传播的社会作⽤出发,利⽤社会⾏为科学的⽅法,研究⼈类传播的⼀般规律,其⽬的在于提⾼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传播的作⽤,促进社会发展(⼴义、狭义)⼆、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在⼆战以后出现,⼆战前⼣美国进⼊垄断资义阶段,社会⽭盾重重经济危机频发,⼯商业竞争激烈,⼯商业界便利⽤⼤众传播媒介竞争,美国政界也很重视⼤众传播媒介的作⽤。

⼆战刺激了西⽅传播学的研究。

△传播学界五⼤先驱:①(美)拉斯韦尔(政治学家):5W模式,从宣传..⾓度出发研究。

(社会传播三项功能)②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理学家):从社会学...⾓度,意见领袖,⼆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抽样调查,量化么分析)③卢因(社会⼼理学家):守门⼈(新闻传播过程内在机制理论)④(美)霍夫兰(实验⼼理学家):个⼈差异论,军队)⼼理实验⽅法引进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⑤施拉姆(新闻学家)——传播学理论集⼤成者,开⼭..⿐祖:研究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三章
一、信息传播中的信号和符号 (一)信号活动 (二)信号与符号的区别 最明显的区别,信号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所掌握,而符号却 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符号是人类独有的,只有 人类才能理解符号的意义,符号可以表达抽象概念。 信号不能跳过表象或感觉,而人的语言符号却可以。 △从生物进化和人进化的角度来理解,完全可以说,信号和符 号的区别是本能和文化的区别。 △信号出现于较特殊的情境,各信号之间缺乏联系,无固定 规则,符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符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组 合有固定文法规则。
第四节 信息与新闻
三、一致之处:信息量大的事件,通常发生的可能 性比较小,而越是不常发生的事越具有新闻的新鲜 性,所以信息量越大,越具有新闻报道的可能,新 闻传播中所含的信息量越大,消除受传者,不确定 性越多,就越能得到受传者的欢迎。
藏头诗与密码
《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 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取玉麒麟”的故事 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 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 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 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
第三章 传播与信息
内容提要 1、信息的含义及其与传播的关系 2、信息的传递 3、信息源与信息量 4、信息与新闻
第一节 信息的内涵
一、信息的含义 维纳定义: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 在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 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 申农定义: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因素 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较典型观点:信息的含义应包括①消除不确定性 ②事物的有序性、组织性形式③事物的表认为,信息应为广义信息和狭义信息。 广义:所有与信息有关的内容 狭义:研究信息量、信息源的统计结构以及信息 的编码问题(是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 二、信息与传播的关系 传播尤其是媒介传播中的信息是狭义信息。 3超创意可口可乐广告.flv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六章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六章

第四节 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心理机 制
一、施拉姆的“选择成然率”公式 出自1973出版《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选择或然率=预期能获得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 “报偿大小”——受众化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满足程度。 “付出的努力”——媒介易得性的大小。 二、受众的选择心理特点——约•克拉伯(美) (一)选择性注意 (二)选择性理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选择性记忆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与信息反 馈系统
四、大众传播中常见的反馈方式 (一)致编辑的信 (二)ABC ——Audit Bereau of circulations报刊发行审讨署 为了遏制虚报读者数的欺诈行为,1914年,广告商和发行商联 合成立了ABC组织。初衷是制定计算发行量的规则,确保该规 则强制执行,提供发行量的检测报告。ABC审计美国和加拿大 3/4的印刷媒体和ABC引用方法类似的BPA(商业出版物审计) 负责审计商业杂志和出版物。 (三)总体受众数据 总体受众 (1)主要受众(2)次要受众 对读者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有两大公司:SMRB(Simmons Market Research Bereau,西募斯市场调研局)和MRI (Mediamark,媒介调查公司)。6秒薪.flv
第二节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构成 特点
一、受众在能量上难以统计。 二、受众构成成分复杂。 三、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分散性、无组织性、 不固定性。 四、受众接受活动的“休闲性”和“家庭化”。 五、受众在接受活动中的积极态度。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受众理论
美国的传播学研究者德福勒将学术界主要观点归纳为四种: 一、个人差异论——霍夫兰(美)1946年提出 核心——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性与受传者 的个性特征有特定的相互作用,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 生不同的影响,受众的阅读行为存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 解”两大特点,强调“个人”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二、社会类别论 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注意与反应形式,对于 传播工具的选择都是大体一致的,强调不同“群体”对相同信 息的不同反应。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五章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五章

第六节 几种主要的媒介理论。
二、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说”(加拿大) (一)媒介的时间偏向性和空间偏向性——《帝国的传播》、 《传播的偏向性》。 1.英尼斯——“技术决定论者”。他认为,任何社会中的媒介, 都会左右社会组织形态和人际结合方式;传播技术在所有技术 中居核心地位,任何媒介都有它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偏向。 2.“偏向时间的媒介”—古代社会用的羊皮纸、石头等、可以 长久保存,但不便于携带,体现了在时间方面的优势。有助于 人们进行时间上的控制,却不利于空间上是控制,该种媒介一 般盛行于传统社会。(丰富性、多样性、灵活性) “偏向空间”的媒介——纸张轻便,易于运送,但不易于长 久保存,可被统治者用来管理远方,有利于帝国扩张领土。现 代报刊共印刷媒介、电视、广播、电视都是属于该种媒介。
第五节 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异 1.从产业背景而言,大众文化的背后是很强的商业 动机。 2.就感情形态而言,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 情感必然带有虚假色彩。 3.大众文化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文化。 通俗文化是人们生产劳动过程中真情实感的流露, 无政治或经济功利目的,形式简单、质朴。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内容提要1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2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新媒介的特点3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4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关系5几种主要的媒介理论雕刻文字公元前400年古埃及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公元前300年苏美尔表意文字薄树皮作书写材料中每洲玛雅部落造纸术东汉蔡伦印刷术宋代毕昇铸造金属活字1403年朝鲜铜质活字1445年中国印刷机15世纪中叶德国人戈登堡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1536年意大利威尼斯发行了世界上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公报
第五节 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
三、大众文化的正负功能 大众文化在学术领域招致批评、引发争议,是因为它具 有下列性质: ①大众文化的社会条件是政治民主和平民教育普及。 ②大众文化源自传统文化艺术,从中汲取养份,但极少 反哺,故与传统高级文化显得格格不入。 ③大众文化有通俗文化的一面,却是商业机构自上而下 向民间倾泻,以获取利润,消费者是被动的,选择是有 限度的。 ④大众文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化。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二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二章.doc

传播四种基本类型第二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1、 传播的概念演变(代表性定义)%1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缺点:拒斥、不通、误解、独处%1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1 “反映”说:强调传播使受者产生反应。

%1 “互动”说:强调传者与受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 “过程”说:强调信息传播是有始有终的。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①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1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1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1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节传播的特点1、 一般特性和基本特点:①社会性和阶级性%1 目的性和计划性%1 主动性和创造性%1 协同性和互动性%1 永恒性和历史性2、 不同的特性:人际传播一一个人性、亲近性、直接性、互知性大众传播一一传真性、快捷性、扩散性、公开性3、 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出信息)、语言(内部语言)、接受者(客我)第三节传播的分类1、 其他角度:①垂直性传播、水平性传播%1 隐蔽性传播、鲜明性传播%1 真理性传播、利益性传播、权威性传播%1 向上传播、向下传播%1 传达性传播、解释性传播、劝服性传播、鼓动性传播、娱乐性传播2、 按传播范围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非人类传播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I 人类传播J 「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内向传播(人内/内在/自我传播):%1定义: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1表现:自言自语、独立思考、扪心自问、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写日记等%1分类: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1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1地位: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特性。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导论
数据质量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为后续分析 做好准备。
数据分析与解读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样本的基 本情况和数据的分布特征。
结果解读
结合研究问题和假设,对统计结果进行解读 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推论性统计
运用推论性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方差分 析等,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THANKS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文本分析法的优点可以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揭 示文本中的潜在信息和含义。
文本分析法的缺点
对于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分析过程可能较 为复杂和困难;同时,文本分析的结果也受 到分析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04
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问题明确
确定研究主题
01
明确研究兴趣点和目标,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03
受众行为研究的理 论和方法
介绍受众行为研究的经典理论和 方法,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 分层理论等。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探讨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传播模式的出现和发展。
在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大众传播学研究可以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如计算传播学、数据 驱动的传播研究等,以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在大众传 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的发展,这些技术将在大众传播 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自动化数据收集、智能数据 分析等。
结果呈现
将研究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可视化 呈现,提高结果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_大众传播学:大纲

1_大众传播学:大纲

第二轮(the second round )的讨论与发言

第一轮结束后,大致11月份开始,每个人要自 己思考研究问题,介绍自己的研究,包括:



研究问题:例如,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青 少年的互联网使用与政治参与;玩家参与网络游戏 的动机研究等 理论框架:如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如何解释网络游 戏参与动机 方法:如内容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 主要发现:如,玩家参与网络游戏的动机包括:探 索、娱乐、逃避、虚拟现实对现实的补偿等

前半学期(the first round) 的发言与讨论

每次课5-7人发言 每人5分钟左右 发言内容:介绍一篇学术杂志上刊登的有关传播学的实证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1)研究问题 (2)理论与研究框架 (3)研究方法 (4)研究发现
哪些学术杂志?



国际新闻界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大学 台湾的《新闻学研究》(可上网搜索) 社会学研究 青年研究 其他有关的中文学术杂志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_大众传播学:大纲
教材:《传播学教程》,张国良著
课程目标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历史演 进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学习如何将大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应 用到中文有关的研究之中
课程计划

1, 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的含义 传播的类型 传播学的诞生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2,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的结构 传播的基本模式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1. 传播学2. 大众传播学3. 信息4. 信息社会二、一般了解:1. 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 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

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 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它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 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彖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屮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 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屮,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崔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 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 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而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 拉扎斯菲尔徳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章第⼗⼀章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为⽅式等的变化。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为在受传者⾝上引起的⼼理、态度和⾏为的变化。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的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向、多⼤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为。

第⼀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1、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2、传播效果研究的阶段理论①魔弹效果论(“⽪下注射论”)——拉斯韦尔、坎特⾥尔⑴观点:它是⼀种认定⼤众传播具有强⼤威⼒,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众传媒可以把各种思想、观点、感情灌输给⼈们,⽽⼈们就像靶⼦⼀般地被动接受射击,从⽽产⽣巨⼤的威⼒和效果。

⑵理论存在基于的事实和观点:A、公众对⼤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理。

B、⼤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果。

C、交战国的宣传研究普遍相信⼤众传播能产⽣强⼤效果。

D、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会强化公众对媒介的恐惧。

⑶评价:该理论是错误的,过分夸⼤了⼤众传播的⼒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的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能⼒。

⑷地位:该理论在传播发展史中曾经为效果研究打下基础,40年代后被抛弃。

②微弱效果论(“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⑴观点:认为⼤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远⾮“威⼒⽆⽐,不可抵抗”。

在媒介和个⼈⾏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⑵体现⼤众传播效果微弱的关键性研究成果A、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B、卡茨和拉⽒的中介研究C、克拉柏的悲观主义D、海曼等⼈对传播失败原因的探寻⑶缺陷:A、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不是态度的加强。

大众传播学提纲

大众传播学提纲

大众传播学提纲名词解释1.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或者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信息共享活动。

2.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人类如何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 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4. 信息:信息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就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就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5人. 内传播:也称内在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6.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7. 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就是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活动方面有重要作用,这种意识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8.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9. 拟态环境:20C20S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自由与新闻》中提出。

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0. 传播效果:一是传播具体效果,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

一是指传播的综合效果: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1.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容上看,有差别。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1)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容的反应。

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信号: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

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围和时间围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围。

(指抽象能力)共同性:指说性3、意义理论、语言一般特性、传播互动障碍、语言互动原则(教材缺,参见大纲)第三节传播的基本要素及方式教材中九要求,与大纲八要素比(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传播效果、经验围、反馈)增加能力和行动。

第五节传播的类型:A、亚里斯多德模式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B、拉斯韦尔模式以“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为假室前提,忽略了反馈及动机的分析。

C、香农一韦弗模式“传播数学理论”,以电路原理的直线性单向过程比作人的传播过程,十分机械,忽视了容,效果、情况,人的功能性,强调了噪音。

德福勒模式:开始注意反馈的存在,直线性循环性、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与直线性模式决裂,适合人际传播的描述。

D、丹斯模式:强调动态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上升,利于描述传播的连续性。

E、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作传播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向模式: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F、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传播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是无目的。

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H、赖利夫妇社会学模式第五节传播的种类A.在传播(个体传播、亲身传播):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能力制约着在传播,其它还有想象力、记忆力。

B.人际传播(广义):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人对人,面对面的传播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最具说服力,特点:直接性,获得的反馈机会多、规模小、围易控制。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情感因素、个体差别(客观差异性别、年龄,主观差异心理、气质、兴趣爱好)、时空因素。

C.组织传播:一定组织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次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的交流。

(又叫群体传播)组织形成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组织传播是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特点:很强的组织性、联系着管理科学和公共关系。

形式:会谈、会议、文件。

D.公众传播:个体对群众的传播。

基本上是单向的。

演讲是最普遍的形式:效果流程:吸引注意、保持兴趣、加强印象、建立信仰、指挥行动。

受众类型:流动性、相对稳定、选择性、协同性、组织性。

E.大众传播:利用传播媒介对大众进行的传播(社会大众的传播)特点:1、有专门传播媒介(机构)2、受众多无组织性3、反馈不易获得4、速度快、时效性强、规模大。

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宣传功能。

(政治角度)传播的方式;口语传播、文字传播、非语言传播。

传播技巧:要求:1、目的隐蔽2、诚实可信3、指向明确4、容真实5、手法灵活技巧:美化、丑化、印证、认同、详略第二章传播者分析1、传播者:传播活动第一要素,最活跃要素,主要指人员或机构。

2、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1)决定传播的时间、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3、传播者的地位和任务(卢因理论)(1)搜集信息(2)加工制作(3)筛选、取舍(4)控制(5)收集、处理反馈4、传播者的素质1)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2)专业知识3)新闻敏感性4)政治敏感性5)勇于献身的精神5、传播者的社会责任:(1)国家、民族利益致上(2)遵守新闻职业道德6、报刊的四种理论四种传播制度理论。

第三章信息第一节信息的定义本书采用香农的定义。

什么是信息:(香农语)“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小或降低不确定的任何事物”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客观存在物。

第二节信息的特点和分类概念:了解信息的几种分类从哲学角度:客观信息、主观信息哲学的认识为标准: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从传播学来看,有以下几种分类:信息的表现形式:语言、符号、图像信息的容: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第三节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1、信息流量过低或过高会造成的后果与解决之道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

后果是:⑴信息量过低:①信息的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③信息匮缺,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

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⑵信息量过高:①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不安,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

②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③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掏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对策: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

①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

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③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

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实行正反馈。

2、信息革命对大众传播的影响①就大众传播领域,传播新技术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局面。

“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正逐步转向“点对点”双向传播,即把受众细分化和向特定受众提供容非常专门化的特定服务。

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好处。

以信息为主要活动容的社会,将出现三种转换形态:三大传统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三大新兴工业(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以满足物质需求为主的第一、第二产业—→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的第三、第四产业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占优势—→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占优势第四节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编码。

译码:把通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第五节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第六节新闻与信息一、(1)新闻是公开的有些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如情报(2)确定了的事实不是信息,但可以是新闻(3)传播途径不一样(4)信息专业性强二、具体说,信息和新闻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

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其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

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

信息的概念非常大。

三、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主要特点有:①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②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

③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大传播”的信息。

④新闻有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从信息理论来看,新闻是一种信息,那么:①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

②控制论提出了信息反馈这一重要原理,即信息的流动多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③新闻的提取、制作和传递,和其他信息一样,需要物质和能量,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载体才能进行传播。

第四章传播媒介第一节媒介发展历程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发展趋势:A、网络化、B、有线非大众化、C、高度商业化。

蔡伦东汉造纸毕升宋活版印刷戈登堡德国(15世纪中叶)印刷机1956年前后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最早现代意义的报纸。

;1827年美国第一架动力印刷厂,大量印刷。

;1846年呼式轮转印刷机。

;银板法照相术—-真正意义的报纸。

;美国人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广告出现。

电子媒介发展史:无线电的有声传播,标志着无线电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爱迪生和托马斯·阿麦特研究的放映系统—维太放映机。

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

匹兹堡KDKA电台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第二节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广播、电影、电视)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发射台。

印刷媒介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称为旧媒介,有线电视、电脑报刊、网络电视、卫星电视,称为新媒介。

印刷媒介特点:(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2)可重复阅读(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5)能形成一定的权威。

电影特点:(1)视觉性和逼真性。

广播特点:(1)速度快、时效性强;(2)声情并茂;(3)群众基础。

电视的特点:(1)视听兼备;(2)真实性和现场;(3)参与感节目主持人。

电子媒介总的特点:速度快、时效性强;很强现场感,亲切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