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30例的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分析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的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各29例,常规组患者使用CT进行检查,实验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将两组患者的检出准确率进行比较。

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发现,其中实验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MRI技术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操作简便、安全,而且有利于早期诊断并指导临床用药,适合在临床推广。

关键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脑梗死;诊断Applic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agnos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b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valu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 (n = 29). Conventiona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examined by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The detection accurac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By comparing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 found that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It is easy to operate and safe to take MRI examin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t is also good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guidance of clinical medi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erebral infarction; Diagnosis前言: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脑梗死已经成为近些年社会的常见病症之一,其年发病率也正在逐年增加,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脑干梗死CT和MRI临床38例论文

脑干梗死CT和MRI临床38例论文

脑干梗死CT和MRI的临床38例分析【摘要】脑干梗死在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为提高脑干梗死的临床确诊率,以避免漏诊和误诊,借助脑颅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便于临床第一时间抢救治疗。

【关键词】脑干梗死;ct;磁共振成像ct与mri(磁共振)均属于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由于两者成像原理不一样,故对人体解剖结构及病灶的显示也不完全一样,尤其在脑干及小脑病变方面差异更大,本文收集脑干及小脑梗死患者共38例的ct及mri诊断显示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3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9.5岁;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5例,高血脂10例,高粘血症14例,高凝血症10例,冠心病8例,肺心病5例。

1.2临床表现表现四肢瘫痪、意识障碍及高热者6例;表现为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对侧中枢性轻偏瘫8例;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2例;一侧动动眼神经麻痹合并对侧中枢性舌瘫及面瘫3例;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合并同侧眼球内斜、对侧肢体偏瘫2例;一侧周围性面瘫合并对侧肢体偏瘫4例;面瘫合并共济失调、双眼同向偏盲1例;双侧周围性面瘫合并四肢瘫痪、不能言语及假性球麻痹3例;舌麻及舌瘫合并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表现为延髓麻痹、同侧小脑共济失调及交叉性浅感觉消失3例;延髓麻痹合并对侧中枢性舌面瘫2例;两眼同向偏斜合并肢体轻偏瘫2例。

2结果所有病例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25例,发现脑干联合丘脑病灶4例,未查出病灶21例,检出率仅为16%。

mri检查34例,全部显示出阳性病灶,包括ct未查出病灶的病例,mri的检出率为100%,mri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1),其中包括中脑梗死8例,脑桥梗死9例,延髓梗死2例,多发性脑梗死15例。

3讨论脑干的解剖结构复杂,当脑干病变时最大特征是同侧颅神经周围性瘫痪合并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

若脑干的被盖部病变则表现颅神经瘫痪为明显,脑干的基底部病变则以肢体瘫痪为明显。

巴曲酶和蚓激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31例的临床观察

巴曲酶和蚓激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31例的临床观察

巴曲酶和蚓激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31例的临床观察标签:脑梗死;巴曲酶;蚓激酶;疗效37脑梗死患者有很高的致残率,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负担,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极其关键。

巴曲酶是从蝮蛇毒液中分离得到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具有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黏度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蚓激酶是从人工养殖的赤子爱胜蚓中提取分离而得的一组蛋白水解酶,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溶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可激活纤溶系统,且可直接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使降纤效果更迅速、更彻底,从而对体内已形成的血栓进行溶解,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

我们观察巴曲酶、蚓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神经内科从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进展型脑梗死诊断标准:入院后病情72小时内有进展,NIHSS评分上升4分及以上为准。

排除标准:(1)有出血性疾病;(2)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给予静脉溶栓的脑梗死患者。

最后入选病例共95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有2例患者因入院时检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明显,大于7g/L,未进入组3而进入组2。

最后,组1为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6~76岁(60.78±7.93)岁,高血压病26例,糖尿病5例。

梗死部位在基底节区23例,丘脑区6例,皮层区2例。

组2为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7~78岁(62.01±7.83)岁,高血压病24例,糖尿病5例。

梗死部位在基底节区24例,丘脑区7例,皮层区3例。

组3为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8岁(62.47±8.12)岁,高血压病25例,糖尿病7例。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中的范围。
未来可以探索将核磁共振成像技 术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相结合,以 提高对脑梗死的综合诊断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病因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能够分析脑梗死病因,如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等,有 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复发。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治疗建议
1 2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 汀类药物和改善循环药物等进行治疗。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建议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理 疗、针灸、康复训练等,以促进功能恢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受到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需要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个体化评估。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的研究尚未充分探讨核磁共振成像 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最佳应用方案,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扫描参数和图
像处理方法对诊断准确率的影响。
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核磁共振成像对脑 梗死的诊断准确性,但对其在指导治疗 、评估预后等方面的综合应用价值仍需
等。
02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 生活习惯,以及季节变化、气温骤降等环境因素

脑梗死症状与诊断
脑梗死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核磁 共振成像(MR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早期发 现脑梗死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核磁共振成像优势
01 MRI使用磁场而不是X射线,因此没有辐射损伤。
02 MRI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特别是在软组织 方面。
03 MRI可以提供多方位和多序列的图像,从而更好 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范围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i n f a r c t i o n i s v e r y g r e a t .
I Ke y wo r d s 】 Ac u t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 Di f f u s i o n w e i g h t i m a g i n g
急性 脑梗死超早期 的病灶 , 对急性脑梗死 的诊 断有重要 价值 。
【 关键 词 】 急性脑梗 死 ; 磁 共振 ;弥散加权 成像
【 中图分类号 】 R 4 4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3) 0 1 — 1 2 5 — 0 2
2 0 1 3 年 1 月 第 3 卷 第 1 期
・ 影像与介入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 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钟 建光 邹俊 民 刘建 平 广东省茂 名农 垦医院磁 共振科, 广东高州 5 2 5 2 0 0 【 摘要 】 目的 探讨磁共 振弥散加权成像诊 断急性脑梗死 的临床价值 。 方 法 对 5 O 例不 同分 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 行 常规 MR I 检查 以及 D WI 检查 。 结果 7 例 超急性期 患者 常规 M R I 未见 异常 , D WI 均 出现 高信号 ; 2 9 例急性期 患 者M R I T 2 WI 均 为高 / 稍 高信号 , T J l f a i r 均为低 / 稍 低信 号 , D WI 均为 高信 号 。 结论 磁共振弥散 加权成像能显示
Cl i ni c a l s t ud y o f M R d i f f u s i on we i g h t i ma g e i n d i a g no s i s o f a c ut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案例三:核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并发症的诊断
脑梗死并发症的诊断是脑梗死治疗中的重要环 节,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对其病变进行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检测到脑出血、脑水肿等并 发症的存在,还可以通过成像技术对其进行定 位和定量分析。
脑梗死并发症的核磁共振成像通常表现为高信 号或等信号,需要根据具体的影像学表现进行 分析。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 性,能够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和程度,为临床提供准 确的诊断依据。
在脑梗死早期,MRI能够检测到缺血性病灶并对其定 位、定量、定性分析,同时对缺血半暗带的判断也 较为准确。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受多种因 素影响,如成像技术、扫描序列、扫描时间等,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 床分析》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 • 脑梗死概述 • 核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 致残率和致死率;
2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个领域,为临床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03
脑梗死概述
脑梗死定义与分类
脑梗死定义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脑 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脑组织坏死。
VS
脑梗死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脑梗死可分为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和腔隙 性脑梗死等。
脑梗死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等血管慢性损伤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
病理机制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常用于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脑梗死是其中一种脑卒中类型,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缺血和组织坏死。

MRI技术可以提供三维图像,展示脑梗死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和病理类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首先,MRI技术可以在早期及时诊断出脑梗死。

早期诊断对于脑梗死治疗至关重要。

MRI技术可以在患者出现症状后的数小时内观察到脑组织缺血、水肿和坏死灶的位置和范围,因此可以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

MRI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已经被广泛证明其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其次,MRI技术可以分析脑梗死灶的类型和程度,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MRI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到灰质和白质的损伤情况,还可以区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梗死,以及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并且可以通过比较新旧灶的大小和信号强度来评估手术或药物干预的效果。

最后,MRI技术可以评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恢复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MRI技术可以用于定性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例如,MRI技术可以显示出血肿的大小和位置,从而监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

此外,MRI技术还可以追踪脑组织术后恢复情况,包括神经功能和结构变化,以便制定出更有效的康复计划。

总之,MRI技术在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证明,MRI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安全地提供多方位的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出最佳治疗策略。

未来,MR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质量。

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韩耀启;孔庆奎【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高度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T1WI、T2WI、Dark-fluid及DWI扫描,并根据发病时间进行分组,比较病变在不同序列像上的显示率、边界及范围,分别测量、计算其ADC值和rADC值.结果 DWI对病灶的显示率、边界以及范围均优于常规T1WI、T2WI和Dark-fluid成像;所有病例病灶的ADC值与rADC值均下降.结论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敏感度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30)004【总页数】4页(P257-260)【关键词】弥散加权像;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成像【作者】韩耀启;孔庆奎【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安医院磁共振室,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脑梗死是由于缺血形成的脑组织坏死,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能否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密切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发病6小时之内的脑梗死属超急性期脑梗死,目前CT和常规MR成像序列(T1WI、T2WI及Dark-fluid)在脑梗死最初6小时不能可靠描述缺血性损害的脑组织的改变情况。

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中评价分子弥散运动的无创性的磁共振成像方法[1]。

可在细胞水平上早期检测水分子运动受限的程度。

主要用于急性脑缺血的诊断及评价,本研究拟通过对30例急性脑梗死DWI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ping,ADC mapping) 和rADC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脑梗死;临床分析;影像学脑梗死作为一种缺血型脑卒中,目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饮食结构也出现变化,这也导致脑梗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脑梗死具有较高致死率、致残率,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上需要尽早予以诊治[1]。

早期诊断工作是医师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精确的诊断有利于医师针对性进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我院就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认为脑梗死。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33例,其中女性14例,男性19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52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1岁,患者平均年龄(61.89±5.3)岁;观察组患者33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21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53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3岁,患者平均年龄(62.65±5.8)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本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患者病变部位的范围及其信号特点进行重点的观察记录。

MRI序列能够清晰的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小脑和脑干梗死以及缺血性梗死,弥散加成像(DWI)能够在患者发病的早期就显示缺血组织的部位和大小,甚至能够显示皮质下、小脑和脑干梗死。

脑梗死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观察

脑梗死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观察
韩永来[5]研究,3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52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扫描结果能清晰看到斑点状及云雾状信号,均确诊为脑梗死,总检测准确率为88.6%,其中病灶52个。在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病灶部位多集中于底节区、丘脑及尾状核,这点和国内学者报道观点一致。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的诊断准确率各为99.81%、99.63%、97.50%、77.78%,其中,诊断准确率99.90%。说明,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脑梗死诊断中,诊断效果突出,能准确诊断,值得推广使用。
总之,脑梗死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度高,可大力推广于临床当中。
参考文献:
[1]张伟.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41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9):162+164.
[2]张振宇.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7):1047-1048.
关键词:脑梗死;核磁共振成像;后循环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每年发病率不断上升,在脑血管病疾病中占较大比例,具有较高致残率及致死率,预后较差,容易因疾病引起死亡,为此,早期准确诊治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脑梗死方面价值较大。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接诊89例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突出,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脑梗死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的脑梗死诊断价值。方法: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9例全部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并分析临床结果。结果: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诊断准确率、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诊断准确率、梗死PACI诊断准确率、后循环梗死POCI诊断准确率、腔隙性梗死LACI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81%、99.63%、99.90%、97.50%、77.78%、99.90%。结论:脑梗死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具有较高准确率,有助于引导早期疾病诊治。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分析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分析

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21 年1月到 2022 年1月期间的 60 例初诊疑似为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并采取计算机表法对其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方式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

结果:研究组患者不同出血位置的诊断总用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研究组患者的诊断耗费时间和病灶检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脑部各位置病灶的总检出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磁共振成像与CT应用于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患者中,磁共振成像更加明确患者的病灶部位以及出血部位,缩短诊断耗费时间和病灶检出时间,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值得在目前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诊断;脑梗死;脑出血;临床效果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以中老年患者多见[1]。

脑梗死没有特定的早期症状,症状视梗死部位、面积,阻塞血管等原因不同而不同。

部分患者脑梗死发作前,可先出现阵发性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如身体不同部位的感觉麻木、瘫痪,头晕、黑曚等。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

大脑中的血管破裂后,血液在破口处流出就会发生脑出血,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因素有关[2]。

脑梗死并脑出血是一种严重性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失语,肢体偏瘫,另外常合并多种并发症,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患者尽早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尤为重要,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磁共振成像与CT是目前临床中用于诊断脑梗死并脑出血的常见手段,但是两种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有相对的优劣性,有效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措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3]。

磁共振DTI结合DWI对内囊区脑梗死影像评估及预后分析

磁共振DTI结合DWI对内囊区脑梗死影像评估及预后分析

磁共振DTI结合DWI对内囊区脑梗死影像评估及预后分析2双鸭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DTI及DWI序列对内囊区脑梗死,进行更精准的影像学诊断及预后评估。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及2022年前三个月收治的30例内囊区脑梗死患者,应用西门子3.0Tskyra磁共振,采用头颈联合24通道相控阵线圈,对30例患者进行平扫、DTI及DWI扫描,Syngo MRWP后处理工作站,进行3D-DTI 重建及FA值测定,按FA值的不同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出两组病例,找出两组病例FA值差异与其预后的相关性。

[w1][A2]结果Ⅰ组病变区FA值轻度减低或不减低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无或轻微损害,肌力一般为4级或5级,患者治疗后两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肌力接近正常,脑桥区无华勒氏变性;Ⅱ组病变区FA值减低明显,患者运动功能出现受损的症状,一般肌力为3级及3级以下,患者治疗后两周,FA值继续降低,患者的运动功能继续下降,脑桥区出现华勒氏变性,P<0.05,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论患者经过DTI精准诊断,为临床提供了更精确的诊断依据,FA值的测定,为治疗提供了影像学的客观依据,为患者得到精准治疗,最大程度的康复,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影像学客观依据。

【关键词】DTI,DWI,内囊区脑梗塞,影像评估,预后分析。

脑梗塞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现在应用DWI及脑灌注成像能在梗死后最短时间内发现病灶、缺血的范围[1],但不能显示神经纤维束损伤的程度,或损伤区神经纤维束密集程度,这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功能恢复,DTI能较好的弥补这些缺陷,并有机会寻找副功能区代替主功能区的功能,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内囊区是神经纤维走行密集的区域,此处脑梗塞,致残率更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精准分期对患者恢复健康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DTI结合DWI对内囊区脑梗死精准分期、脑功能区损伤程度提前预判;此项目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了保障,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先进的非侵入性检测技术,可用于诊断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

通过MRI扫描,医生可以获得患者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确定梗死的位置和类型,
并指导合适的治疗方法。

脑梗死是由于血管阻塞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的疾病。

MRI成像可精确定位脑部梗死灶、可观察血管的形态及其血流情况,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宝贵的信息。

基于MRI成像的检查,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脑损伤程度以及预测患者的康复情况。

MRI成像的优势在于其分辨率高,成像清晰,无辐射,适用于对大脑各个部位进行全
面检查。

通过MRI成像可以轻松观察脑梗死的形态、大小、位置和颅内血管流动情况等信息。

MRI成像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脑梗死,如脑梗死的不同阶段、缺血灶和出血
灶之间。

MRI成像还可以评估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情况,以及检测斑块或动脉粥样硬化
等影响血流的因素,从而帮助医生采取相应的治疗。

MRI成像必须在尽早的时间内进行,以便尽早检测出患者的情况,并采取及时的治疗
措施。

对于脑梗死治疗,时间对患者的康复很重要。

MRI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脑血管病变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患者
的诊断和治疗。

MRI成像具有非侵入性、分辨率高、精度高和安全等优点,为患者提供了
一种可靠、快速、全面的检查方式。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摘要】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梗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脑梗死的定义和临床表现,然后详细探讨了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影像学表现、分类和危险因素。

文中还分析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优势以及临床分析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展望了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前景,并强调了临床分析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深入了解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为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脑梗死、临床分析、诊断、影像学表现、分类、危险因素、优势、注意事项、前景、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重要性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变类型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也千差万别。

传统影像学检查如CT和MRI等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存在很多局限性,而核磁共振成像具有其它影像学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直观地显示梗死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核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关于脑组织的代谢活动和微循环情况的信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在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加快病情的诊断和处理,还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度,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脑梗死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发生的病变。

脑梗死是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关的一种常见疾病,通常表现为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困难、偏瘫、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变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患者常常表现为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臂、腿偏瘫等;在亚急性期,症状可能逐渐加重或缓解;而在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现长期残留的神经功能缺损。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择了我院在2015 年2 月-2016 年2 月收治的8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CT 诊断,而实验组患者给予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73.5%,同时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T2WI/Flair 高信号和T1WI 低信号,而且病灶边界清晰,共检测出了56 个病灶,分布于基底节区28 个、内囊18 个、丘脑 11 个、各脑叶9 个。

脑梗死患者三角形形态,存在不规则形、斑点状及片状等改变。

结论: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时,可以清晰的呈现患者的病灶,从而为主治医生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有效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脑梗死;临床诊断目前,脑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类型,并且随着社会应激事件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如果未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而且治疗效果不理想,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尤为关键,其不仅可以确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还能提供患者的治疗效果。

我院为脑梗死患者实施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取得了不错的诊断效果,现对其给予介绍。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了我院在2015 年2月-2016 年2 月收治的80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检查指标均满足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其入院时间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年龄在56-83 岁,平均(63.7±1.6)岁,其中 6 例完全前循环梗死患者、14 例后循环梗死患者、20 例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实验组中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龄在55-82 岁,平均(63.1±1.5)岁,其中8 例完全前循环梗死患者、13 例后循环梗死患者、19 例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30例的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14T10:39:13.7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2期作者:陈玉文[导读] 探讨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结果与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陈玉文
(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100)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结果与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MRI对腔隙性梗死表现为位于脑白质区域的T1加权像上见低信号灶,T2加权像上见高信号灶,无占位效应。

对脑干较小的腔隙灶也能很好地显示。

经MRI诊断与临床准确率为86.67%。

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引起的脑水肿,在MRI诊断上具有很大的价值,MRI可显示成像范围内所有血管是一种无创的,较为有效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成像;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049-02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普及,对于脑梗死的诊断率较高[1]。

现对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0例磁共振成像诊断的临床资料和结果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符合临床脑血管病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65.5±2.5岁。

合并症:高血压5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2例,合并以上两种以上疾病者2例。

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者5例,部分前循环梗死者7例,后循环梗死者8例,腔隙性梗死者9例。

1.2 方法
采用MRI诊断,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常规平扫。

OM线为基线,逐层扫描,层数为9~12层,层厚5~7mm,层距0.5~0.7mm。

常规SE扫描序列,T1WI及T2WI检查和PDWI及FLLAIR等常规序列成像,通过组织或病变的T1或T2信号特点判断组织特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例脑梗死患者中应用MRI诊断有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边界清楚者26例均诊断为脑梗死。

其中完全前循环梗死者5例,MRI诊断完全前循环梗死5例,准确率为100%;部分前循环梗死者7例,MRI诊断部分前循环梗死6例,准确率为85.71%;后循环梗死者9例,MRI诊断后循环梗死者8例,准确率为88.89%;腔隙性梗死者9例,MRI诊断腔隙性梗死8例,准确率为88.89%。

总的临床MRI诊断准确率为86.67%。

发病6小时小时内得到诊断者26例。

其余4例12小时后得到准确诊断。

3.讨论
MRI应用于临床后,显示了它强大的潜力。

MRI在显示颅颈结合部、颅底、后颅凹及脊髓疾病方面明显优于CT。

但在脑梗死超早期,由于细胞毒性水肿形成,MRI正常序列下不能显示任何异常,此时需要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和ADC序列。

超早期,DWI显示为高信号区,ADC显示为暗区[2]。

随着缺血的发展,DWI逐渐转变为等信号,以至低信号或等信号。

PDWI、T2WI、FLLAIR脑梗死区显示为高信号。

较大动脉阻塞可见其供血区内有大片高信号,边界不规则。

较小动脉阻塞可见深部结构、基底节或脑干等有数毫米至lcm余的信号增高区,T1WI显示为低信号。

除显示信号异常之外,还可显示脑灰质和白质之分界不清,以及因脑组织肿胀而出现的脑沟模糊,以至消失,脑回相连而扁平,以TWl显示较佳。

在缺血早期,有大量水分子聚积,而随血-脑脊液屏障受损大分子物质漏出尚未发生,T1和T2延长最为明显。

这时可见在脑梗死区Tl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T2加权像对显示梗死更为敏感。

亚急性期,DWI一般显示为等信号或高信号,也可见到DWI病灶周边一带为高信号,而中心大部分为低信号。

由于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细胞坏死解体等共同作用所致[3]。

ADC为高信号。

随着梗死发展,血管源性水肿开始发生,蛋白质渗进缺血区,所以T1和T2的延长不及早期阶段那么长,从而影响信号强度的变化。

“迷雾效应”脑梗死区的TIWI、T2WI信号强度可能接近正常脑组织,以致脑梗死的MRI征象较不明显,甚至呈现为假阴性。

这种情况下建议增强MRI检查,常可见典型的增强表现。

慢性期T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影,于T2WI呈现为边界清楚的高信号。

早期慢性脑梗死,FLLAIR表现为高信号区,随着时间推移,至晚期慢性脑梗死病灶中蛋白质和细胞成分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即囊性区形成后,梗死区渐渐出现与脑脊液信号相仿FLLAIR成像常表现为低信号区[4]。

由于缺血程度和时间在同一病灶也可不一致,故FLLAIR成像慢性期梗死灶也可呈现为低信号区与高信号区混杂的表现。

此期梗死区水肿消失,梗死灶及其邻近脑组织萎缩,故中线结构可显示为向病侧移位。

总之,MRI表现与病程早晚有关,急性脑梗死表现为脑肿胀,T2WI显示脑沟变窄,DWI呈明显高信号;亚急性期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可有脑回样强化,此期水肿明显,可伴有病灶内出血,慢性期病变较亚急性期磁化时间延长,边界清晰,最后形成软化灶,信号同脑脊液。

本研究中MRI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其中做出准确诊断者26例,准确率为86.67%,其在完全前循环梗死准确率为100%;余4例因缺血性脑细胞尚处于可逆状态,MRI特征不明显,即为脑梗死发病初期内病灶。

脑梗死患者MRI检查可早期识别脑梗死病灶,对脑干、小脑部位的梗死准确性高,且操作简便,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冯丙富.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289-290.
[2]张伟.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41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9).
[3]杨玲,胡春洪,丁乙.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脑梗死30例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2,12(4):369-370.
[4]宋春梅,刘蓉,廖琦,等.22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6):107-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