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到6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界定(要清晰)
1、儿童与儿童期
儿童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这段时间内,在心理上 和行为上发生的变化是儿 童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这 段时间里的个体就是儿童。
儿童期的界定
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 发展中的人,即新生儿到青年初期 的人类个体,个体发展中的这一时 期被称为儿童期。
2、 成 熟
(基础)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心理过程 (动力)
(前提) 意志过程:意志性的心理过程
伴随注意
心理现象
(基础和动力的集中表现)
个性心
理 (结果)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心理的实质
①心理具有物质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从系统研究的角度看:
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 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 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是广义的发展 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又称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都属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范围内。
比较心理学主要研究低级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类人猿心 理的发展历程,以揭示动物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 大致图景。
高尔顿:
英国名人家谱分析
“322/977”VS
“—1/—97《7”遗传的天才》
霍尔 “一两的遗传 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 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 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 名。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 出名。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 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
期末《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总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从出生到青年前期,也就是出生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习题】:1、广义的心理发展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一)生理发展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长,感官能力、运动技能和健康的变化或稳定性。
(二)认知发展学习、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推理和创造力等心理能力的变化或稳定性。
(三)社会性发展情绪、意志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稳定性。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有哪些?(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what首要任务)(2)揭示儿心发展的原因和机制(why\how)(3)解释和测量个体差异(4)揭示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基本方法(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这是指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且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2.心理发展时间上的不平衡性指的是心理各机能的成熟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总体来说,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平稳发展,到老年期开始下降。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在时间上稳定性与否的问题6.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7.发展具有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国外和本教案的划分:(1)产前期(2)婴儿期(出生—3岁)(3)童年早期(3-6岁左右)(4)童年中期(6岁—11、12岁)(5)青少年期(11、12岁—17、18岁)(6)成年早期(17、18岁-35岁左右)8.心理发展关键期的问题发展关键期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机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第六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问题:1.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3.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因素。
从这一章起,我们开始进入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部分的学习。
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弄清“认知”和“认知发展”这两个概念。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自然、社会、人)的特征和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以及它们对人类及自身的意义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它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
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是指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所谓认知结构的变化,指的是构成儿童认知活动整体的各种成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所谓认知能力 (即智力)的变化,则是指儿童认识活动各方面的“能力特质”的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的形成。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如果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看待整个认知过程,那么,“认识自感知始”这一点,就变得更加清晰。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输入)、编码、储存、提取(输出)和使用的过程,有点像计算机的整套运作程序。
在这个程序中,信息的输入是第二个环节。
而人接受信息是靠感觉和知觉来进行的。
如果没有感知觉这个联系大脑和客观现实的通道,“心理”就会为成一片荒宪'的沙漠、一个沉寂的死港。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尤其是感觉,它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章 绪论
所谓教育性原则就是指一切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都必须符合 教育的要求, 不允许进行可能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日记法 2. 传记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 验项目和量表, 来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学 前儿童心理的常用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 我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学前儿童心理学思想, 根据正式文字记载, 在2 5 0 0多 年以前, 我国就已经开始有了丰富的儿童心理学思想。如在对人性的看法上, 有《 三字 经》 中“ 人之初, 性本善。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 近现代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四) 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 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 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原 则。
(1) 新的需要。 (2) 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第五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
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是“ 小大人” , 即 成人的雏形, 认为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因此, 也就没有必要和可能来研究儿童。人 们甚至从未想过,腊、 古罗马社会, 儿童被认为是未来的公民, 接受成人式的任务训练。
念
(二)幼 儿的概
念
第一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
教材内容共十二章,前二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专项论述。
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一篇总论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方法:本章以讲授为主,方法部分,使学生领会方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动物为主的生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一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青年前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探明其一般的心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一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一般的解释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导论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
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
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
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
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
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
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参考教材:桑标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郭亨杰主编《童年期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2、掌握心理发展的内涵3、了解有关童年期儿童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教学重点:儿童心理发展与流派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前言: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1、小学上学放学时都有一大群家长接送,连到了三、四年级还是这样;2、双休日小孩大都反映不开心,原因之一是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外,家长还要加码,还要学钢琴、学美术、学书法,比平时负担还要重,压力很大。
还有家里没有小伙伴玩,邻里之间很少来往等;3、小学生不少表现为怯懦、孤独、不和群、不关心别人等。
她发问:1、小学是就近入学,上学放学连这点距离都不敢独来独往,将来怎么自立?2、从小不和群,不关心别人,将来怎么融入社会?她说:我相信你们以前肯定不是这样的,一定是独身子女之后出现的教育现象。
这是心理素质上出现的新问题。
童年时代,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
怎样应对未来世界,牵动着所有与此相关的人的心。
第一节儿童教育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性质科学求真,心理学的真就是心理的真实状态是什么。
(一)研究心理事实:是什么(二)研究心理规律:为什么(三)研究心理机制:怎么样(四)研究心理本质:源头、过程、方向(五)研究心理学知识的应用1、应用心理学的研究途径:营销心理学如何应用营销实践2、心理学应用的研究途径:用韦伯定律制定营销策略二、儿童教育需要心理学儿童教育同样要求真。
为了教育儿童,首先就该了解他们。
中外教育史表明,人们为了认识儿童心理的特点,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无论是在欧洲的中世纪,还是我国的封建社会,那时候对儿童的心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把儿童当作是处于社会边缘的。
未发展好的成年人来对待。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儿童没有任何地位,在教育中也毫不考虑儿童的特点,严重地摧残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直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些进步的教育家才提出“顺自然,展个性”的口号,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从而促进了儿童心理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6、7-12、13岁儿童处 在小学学习的时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 还具有明显的幼儿心理特 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 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 渐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个 时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 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 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 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
Ⅰ级:直观概括水平。儿童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 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中断或发生困难。 Ⅱ级: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儿童进入了“整数命题运 算”,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Ⅲ级: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 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这阶段由于儿童的数表象的丰富与数 的实际意义的扩大形成了数概括的新特点 Ⅳ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 运算水平。 Ⅴ级: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儿童根据假设进行概括,完 全抛开算术框图进行运算。只有极少数小学儿童能达到这一 水平。
(二)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这种特殊 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受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 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 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 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 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中,儿 童发展了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 助的集体精神,掌握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 种良好的品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笔记: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2.发展的概念:生物个体从孕育到死亡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也称为个体发展。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4.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5.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儿童内在心理冲突对发展的影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6.艾里克·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
7.发展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发展过程、解释发展规律、预测发展结果、探究发展机制。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倒返研究、群体内研究、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9.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剖研究和纵剖研究。
10.发展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等。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 C.0—6岁 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一、三个基本问题1、何谓“发展”发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发展成熟和学习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三、三个争论1、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3、遗传还是环境(一)遗传与环境1、遗传决定论⑴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遗传的天才〉⑵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⑶本能说——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
——华生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3、共同决定论斯特恩的“合并原则”吴伟士的“相乘说”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双生子爬楼梯实验4、总结与反思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发展(安娜斯塔西)(1)反应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
①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
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发展。
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
(3)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四、早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回顾(一)近代的儿童观早期历史记录表明,人类早期的儿童几乎没有任何权利。
儿童多半被认为是成人的雏形,“只是比较小、比较弱、比较笨的成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振宇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电话: 邮箱: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简称学前儿童心理 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学前儿童(0-6岁)心 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学前儿童心理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为: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 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发展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 象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最能体现这个发展过程。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洛克和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发 现儿童”,对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有着启蒙作用。 卢梭指出,儿童教育要顺应自然,不能催熟,不应体罚, 教育要注意个别差异,不要造就“稚气的博士和衰老的儿童”。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根据对自己孩子的三年观察发 表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一百多年 来,儿童心理学,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分 支,无论在研究范围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认 识儿童心理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第一,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 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第二,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最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玩具的设计和 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法 以时间取向把实证研究法分为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类型。
但无论持什么观点,其研究的主题总是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
(一)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儿童语言的发展
最早使用描述物体特征的形容词,其次是描述动作 和人体外形的词,最迟使用的是描述情感及个性品 质的词。 讨论:儿童使用形容词发展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2.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3.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 4.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
7、量词
儿童量词的掌握特点与认知发展有一定关系 , 量词的使用必须遵从“数词+量词+名词”的 公式 。
4岁儿童已能运用这一公式 ,但只使用量词中的 高频词“个”、“只”,并表现出对个、只的高 度概括 ,在任何名词前都加上个或只作为量词。
∆ 5岁左右儿童虽已开始注意到量词和名词的搭配 ,但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搭配方法。
二、语音产生
反射性发声阶段:5周后,婴儿的哭声逐渐带有条 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叫声。 牙牙语阶段:牙牙语就是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 那些音节的重复。牙牙语的作用不在于通过牙牙语 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具体的发某个 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通过牙牙语学会调节和控制 发音器官的活动。
语言产生的准备
∆ 儿童到6岁时才能较好理解常见的被动语态句,11 岁时对各种类型的被动句都能理解。
∆ 儿童4岁前已经能理解简单的否定句,但对基本的 双重否定句则要到6、7岁才能理解。
∆ 儿童对各种复合句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国内一 些研究表明,4岁儿童能理解并列复句,6岁儿童 基本上能理解递进复句,不过还不能理解选择复 句。稍后,他们能理解条件复句和因果复句。让 步复句要到7、8岁时才能理解。
∆ 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 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说话语用技能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 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3、逻辑性逐渐提高 4、逐渐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幼儿心理学复习重点
《儿童心理学》重点容第一章绪论1.种系发展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尔的复演说。
(常见题型: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2.儿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容可以简单地称为“两个问题”,即心理发展的规律或原理之类的理论问题,以及个体发展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问题。
其基本原理是先天与后天、因与外因、阶段性与连续性这三点。
(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3.各种主要流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代表观点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以及艾里克森提出的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诸如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以及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
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
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如吮乳动作图式以及抓握、行走等,都是一些低级的动作图式;以后再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得到改变,不断丰富起来。
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
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
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5.主要的研究设计:(常见题型:名词解释)纵向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对心理发展进行系统追踪;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一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聚合交叉设计:在克服纵向研究不足的同时,又保持了横断研究的长处,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6.研究报告的主要容包括:标题、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共八个部分。
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述发展心理学把儿童定义为0—18岁的发展中的人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心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包括三个分支:儿童发展心理学只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的部分.原因:由此年龄段在人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对人影响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
儿童发展的基本内容: 1、认知的发展2、情绪和意志的发展3、个性的发展4、生理和动作的发展通常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发展二是社会认知发展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信念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指导和帮助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正确了解儿童2、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3、为与儿童有关的其他工作提供指导4、丰富心理学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从中世纪开始,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1、主要效应模式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的复演说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环境决定论)华生2、相互作用模式皮亚杰心理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机制3、交互作用模式萨莫夫和山德勒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论强调发展上的量变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阶段论强调发展上的质变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发展是量变、质变的统一体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儿童生来就能积极地探索周围世界,主动与他人交往,认为发展的原动力来源于机体的内部。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劳伦兹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有两大因素起直接的推动作用:自然主义教育运动和进化论的影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世界图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论教育》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从系统研究角度看: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
从个体研究角度看: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用“www”表示(what,when,why)●研究对象为:0-18岁第二节●儿童观:古希腊时期(缩小了的成人);欧洲中世纪(儿童如天使);文艺复兴时期(重新认识儿童)●陈鹤琴(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为标志。
●卢梭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分为四个阶段1)出生-2岁,是身体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2)2-12岁,是“理智睡眠”或外部感觉发展时期3)12-15岁,是发展理智的时期4)15-成年为“激动和热情”的时期,这是其主要应实施道德教育。
第三节●从种系发展的历史看: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心理发展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A.生理的关键期:如胎儿在胚胎期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育成长的时期B.心理的关键期:0-2亲子依恋1-3口语学习4-5书面语学习0-4掌握数的概念10以前外语学习;动作技能掌握5以前音乐学习●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某一年龄段的个体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的、普典型的、稳定的特征。
●划分类型有:按生理发展划分(柏曼以)、按智力(皮亚杰)、按个性发展(埃里克森)第四节观察法: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分类: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观察优点:自然真实,简便易行不足:难以回答”为什么”注意:单盲条件,观察者的偏见,做好观察的准备●心理生理法旨在测量生理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探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对发展和个体差异有所影响,并有助于研究者鉴别出那些不能清楚报告内部体验的婴幼儿的心理经验。
第五节●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
技术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
不足: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不能确切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
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收到“出生组效应”。
●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测量或实验。
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研究者可能产生练习效应●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新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二章●(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借助强化物,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结果是获得操作性行为。
启示:1.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表扬与奖励,批评和惩罚2. 对学生的社会期望行为的教育,关键在于制度设计3. 教学可以分步进行——程序教学(特点:自定步调,小步子,主动学习,及时反馈)●(社会学习论)班杜拉的观点:1.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三中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2.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循环的阶段3.带提醒强化是行为模仿的重要性原因4.自我效能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启示:1,榜样的示范效应2,重视激励制度的导向作用3,平时活动中,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个体认知发展过程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建立初步因果关系)2.前运算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单思维,无守恒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衡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4.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第四章第一节一、婴儿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1,偏爱法2,习惯化与习惯化(客体知觉)3,视崖(深度知觉)4,操作性条件反射法: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一种行为,说明其具有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
二、婴儿的感知觉发展听觉:主要涉及三方面:检测,辨别,定位视觉,视敏度:眼睛分辨细微刺激物的能力。
婴儿知觉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违背预期范式”,即观测婴儿对某个违背有关客体感知一般规律的事件的反应。
三、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思维模式为动作思维。
四、婴儿客体概念的发展: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2岁之内出现)第二节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特点:单思维,自我中心。
(利用“三山任务”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a)(儿童是否能够通过“守恒”任务,是皮亚杰用来判定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参照指标)3,具体运算阶段特点:多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化,初步具有逻辑性4,形式运算阶段特征:认知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对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进行心理价格,能运用原理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推理。
;(缺点:早期实验范式过于成人化,研究任务比较复杂。
) 第三节一.西格勒的信息加工研究(天平秤任务)第四节一,计数原则1,一对一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二,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并由此相对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三,错误信念的两种范式:1,意外地点自任务2,意外内容任务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五章第一节什么是智力?对智力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智力就是个体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个体思维的能力。
3.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4.智力是测验所测的能力。
5.智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分别为1、情境亚理论,阐明的是智力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明确适合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和测量的智力行为是什么。
2、经验亚理论,阐释的是智力与个人经验的关系,主要论及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对于个体理解智力在人与任务或情境交流中的作用。
3.成分亚理论,揭示的是智力行为发生的内在心理成分,阐释了完成智力行为的内在机制。
智力的PASS模型(戴斯提出)该理论有两大理论基础:一是鲁利亚的神经心理学,二是认知心理学。
他们认为个体的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或单元:注意——唤醒系统/单元、编码——加工系统/单元、计划系统/单元,这3个认知功能系统既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同时又执行各自的功能,而且他们提出,“最好将智力看做是认知加工过程。
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第二节智力发展的一半趋势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智力发展的群体差异(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第三节发育商数(DQ):DQ=MA/CA×100(其中,MA为测得的成熟年龄,CA为实际年龄)第四节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智力因素的区别:1.结构不同。
2.结构完整性不同。
3.作用不同。
4.影响因素不同。
5.与活动结果的关系重要的非智力因素:1.成就动机 2.成就目标 3.能力观 4.对成败的归因 5.习得性无助情绪智力:意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测和驾驭以及对人生乐观程度和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
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方面:1.情绪直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2.在思维中对情绪进行同化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情绪的能力 4.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等。
第六章一、语言的发展1.语意的发展(1)词汇的增长大致10至13个月时,儿童开始产生最初的单词。
标准:1.是自发说出2.与一定意义相连,即有所指。
3.具有一定的概括性(2)词类范围的扩大儿童慈宁宫1岁左右开始说出第一批单词,这些单词通常是他们所熟悉的或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事物名称,基本上是名词和动词。
1.5岁以后,儿童陆续开始使用其他各类词,包括形容词,副词,代词。
1.5至2岁期间,个别场合下儿童言语还可能出现更抽象,更复杂的数词和连词。
2至6岁,主要是实词,虚词只占10%--20%,语气词会逐年减少,连词、介词、副词比例会增加. 形容词,从2岁至6.5岁,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发展,4.5岁增长最快。
对时间词汇的理解,说明儿童首先理解现在然后以现在为起点向前后延伸。
2.5岁至5.5岁,理解水平“我”最高,”你”次之,“他”最低,幼儿理解人称代词意义时不能灵活地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转换参照点。
(3)词义的扩张与缩小过度扩展:即儿童在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儿童赋予所说单词很多不同的意义。
词意的缩小:儿童过于狭小地应用某一称谓。
二.语法的发展多数语言的语法包括三方面:词序、曲折变化、声调2.句法结构的发展1.儿童的发展阶段(1)单词句:意指儿童试图用一个单词来表现那些成人用句子才能表达的含义。
(2)电报句(3)完整句:指句法结构完整的句子。
2岁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
句法发展过程是从没有修饰词的简单句到有修辞词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2.儿童句法结构的发展特点(1)句子的功能慈宁宫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方面。
最初三方面密不可分,随年龄增长逐渐分化。
(2)句子的结构从简单松散到复杂严谨6岁时儿童的句子一般就比较完整了。
(3)句子的类型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儿童刚开始掌握的句子类型是陈述句,到幼儿期陈述句占全部语句的1/3左右。
三、环境和学校理论1.模仿说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机械模仿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首先提出。
2.强化说强化说是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非常盛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行为主义者斯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