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学与酶工程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1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1](https://img.taocdn.com/s3/m/5b15851c59eef8c75fbfb372.png)
第二节
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
一、酶的分类 分类的依据:催化的反应
分类的层次:
大类,催化的反应类型(6大类);
亚类,催化的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点;
亚亚类,亚类中的小类; 序号,表示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号。 编号方法:EC a.b.c.d(EC 3.4.21.4,胰蛋白酶) EC为国际酶学委员会缩写, a,b,c,d为在分类中各层次 的编号。
•转换数指的是当酶分子被底物完全饱 和时,每个酶分子在每秒钟将多少底 物分子转换成产物。其在数值上等与 k3( k3也被称作kcat)。
第四节 蛋白质、酶和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一、蛋白质的大规模分离纯化
“大规模” :作为商业出售的蛋白质制品, 至少要有数十克或数百克,乃至达公斤以上。 这里讨论的方法适于使用10~50kg的起始材料, 因为这个规模正好反映出实验室规模和工业规 模的主要差别。
酶 与 底 物 相 互 诱 导 , 发 生 形 变 断 裂
底物与酶的邻近效应和定向效应
邻近效应: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复合物后,使 酶的催化基团邻近底物,使有效浓度极大提高, 从而反应速率大大提高。有人曾测过某底物在溶 液中的浓度为0.001moll-1而在活性中心的浓度 100moll-1,比溶液中的浓度高十万倍
活性中心为疏水区域
① 广义的酸碱催化
(狭义酸碱催化)
②共价催化 共价催化就是底物与酶以共价方式形成中间物。
亲核原子对底物的亲电子原子的攻击
所谓亲电试剂就是一种试剂具有强烈亲和电子的原子中心。带 正电离子如Mg2+与NH4+是亲电子的,含有-C=O及一C=N 一基团的化合物也是亲电子的
亲核试剂就是一种试剂具有强烈供给电子的原子中心。 酶的催化基团如丝氨酸的-0H基团,半胱氨酸的-SH基团 及组氨酸的一CH—N=CH一基团。
酶学与酶工程重点总结
![酶学与酶工程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b6b3b2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e.png)
酶学与酶⼯程重点总结第⼆章酶学基础⼀、酶的活性中⼼(active center,active site)(⼀)活性中⼼和必需基团1、与酶活性显⽰有关的,具有结合和催化底物形成产物的空间区域,叫酶的活性中⼼,⼜叫活性部位。
2、活性中⼼可分为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3、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性,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
4、酶结构概述(1)活性中⼼是⼀个三维实体。
(2)是有⼀些⼀级结构上可能相距较远的氨基酸侧链基团组成,有的还包含辅酶或辅基的某⼀部分基团。
(3)在酶分⼦表⾯呈裂缝状。
(4)酶活性中⼼的催化位点和结合位点可以不⽌⼀个。
(5)酶活性中⼼的基团都是必需基团,但必需基团还包括活性中⼼以外的基团。
5、酶分⼦中的氨基酸残基或其侧链基团可以分为四类1.接触残基2.辅助残基3.结构残基4.⾮贡献残基(⼆)酶活性中⼼中的化学基团的鉴别1.⾮特异性共价修饰:某些化学试剂能使蛋⽩质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基团反应引起共价结合、氧化或还原修饰反应,使基团结构和性质发⽣变化。
如果某基团修饰后不引起酶活⼒的变化,就可初步认为此基团可能是⾮必需基团;反之,如修饰后引起酶活⼒的降低或丧失,则此基团可能是酶的必需基团。
2.亲和标记共价修饰剂是底物的类似物,可专⼀性地引⼊酶的活性中⼼,并具有活泼的化学基团(如卤素),可与活性中⼼的基团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因其作⽤机制是利⽤酶对底物类似物的亲和性⽽将酶共价标记的,故称为亲和标记。
3.差别标记在过量底物或可逆抑制剂遮蔽活性中⼼的情况下,加⼊共价修饰剂,使后者只修饰活性中⼼以外的有关基团;然后去除底物或可逆抑制剂,暴露活性中⼼,再⽤同位素标记的向⼀修饰剂作⽤于活性中⼼的同类基团;将酶⽔解后分离带有同位素的氯基酸,即可确定该氨基酸参与活性中⼼。
4.蛋⽩质⼯程这是研究酶必需基闭和活性中⼼的最先进⽅法,即将酶蛋⽩相应的互补DNA(cDNA)定点突变,此突变的cDNA表达出只有⼀个或⼏个氨基酸被置换的酶蛋⽩,再测定其活性,可以知道被置换的氨基酸是否为活⼒所必需。
酶学与酶工程 (2)优秀课件
![酶学与酶工程 (2)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e6c5458762caaedc33d437.png)
(二)国际系统命名法
国际系统命名法原则是以酶的整体反应为基 础的,规定每种酶的名称应当明确标明酶的底物 及催化反应的性质。如果一种酶催化两个底物起 反应,应在它们系统名称中包括两个底物的名 称,并以“:”号将它们隔开。若底物之一是水 时,可将水略去不写。
ATP+D-葡萄糖 ADP+D-葡萄糖-6-磷酸 国际系统命名为: ATP:D-葡萄糖磷酸转移酶
退出
2. 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
a. 锁和钥匙模型 b .诱导锲合模型
退出
a. 锁和钥匙模型
认为整个酶分子的天然构象是具有刚性结 构的,酶表面具有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 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一把锁一样
退出
b .诱导锲合模型
该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 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 了互补形状.
专一性
活性部位
必需基团
催化基团 催化性质
维持酶的空间结构
退出
三.酶的作用机制
1. 酶的作用过程 2. 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 3 .酶的催化作用
退出
1. 酶的作用过程
酶的活性部位:
是它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通常是整个 酶分子相当小的部分,它是由在线性多肽中可能相隔很 远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三维实体。
退出
(三)国际系统分类法及酶的编号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各种酶所催化反应的类型, 把酶分为6大类,即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 酶类、裂合酶类、异构酶类和连接酶类。分别用1、2、 3、4、5、6来表示。再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 键的特点将每一大类分为若干个亚类,每一个亚类又 按顺序编成1、2、3、4……等数字。每一个亚类可 再分为亚亚类,仍用1、2、3、4……编号。每一个 酶的分类编号由4个数字组成,数字间由“·”隔开,编 号之前冠以EC(Enzyme Commision)。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 (1节) 酶工程课件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 (1节) 酶工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be1095f78a6529647d53e6.png)
70年代,修饰剂的选用、修饰方法上又有了新 的发展。
此外,对抗体酶,人工酶,模拟酶等方面,以及 酶的应用技术研究 ,在近20年均取得了较大 进展,使酶工程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显示
退出 出广阔而诱人的前景。
三. 酶工程的研究内容 21世纪酶工程的发展主题
退出
(一)新酶的研究与开发
3.人工模拟酶 人工合成的具有类似酶活性的高聚物。 人工模拟酶在结构上必须具有两个特殊部位,
即一个是底物结合位点,另一个是催化位点 4.杂合酶 是指由来自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酶的不同结构
片段构建成的新酶。 可以利用高度同源的酶之间的杂交,这种杂
交是通过相关酶同源区间残基或结构的交换 来实现。
退出
1878 德国的Kuhne 定义Enzyme 原意为在酵母中 1896 德国的Buchner证明了酵母无细胞提取液的酒精发酵
作用(1907年诺贝尔奖) 1926 美国的Sumner从刀豆中得到脲酶结晶(1946年诺贝
尔奖) 1969 日本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第一次将固定化酶成功地应
用于工业生产。——酶工程诞生 1970 美国的Smith 发现限制性内切酶(1979年诺贝尔奖) 1986 美国cech和Altnan发现核酶(1989年诺贝尔奖)
酶的分子修饰可分为化学修饰和选择性遗传 修饰。
退出
(三)酶的高效应用
3.非水相催化 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非水系统内
酶反应的研究,取得成果,由此产生一个全 新的分支学科--非水酶学 非水相催化的特点: 大多数有机物在非水系统内溶解度高。 一些在水中不可能进行的反应,有可能在非 水系统内进行。 非水系统内酶的稳定性更好。 退出 在非水系统内酶很容易回收和反复使用。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71f2c1971ed9ad51f11df2b3.png)
80年代初Cech和Altman分别发现了核酶 (ribozyme), 开辟了酶学研究的新领域, 1989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切赫T.R.Cech(1947-) 奥尔特曼S.Altman(1939-)
1986年Schultz与Lerner等人研制成功抗体 酶(abzyme),这一研究成果对酶学研究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1953年,德国科学家首先将聚氨基苯乙烯树 脂重氮化,然后将淀粉酶等与这种载体结 合,制成了固定化淀粉酶。
1971年,第一次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在美国 召开,会议的主题就是固定化酶的研制和 应用。
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开展了固定化细胞、辅 酶共固定、增殖细胞固定、动植物细胞固定等 研究。建立多种类型的酶反应器, 酶工程蓬勃 发展。 近20年来,酶分子修饰技术、酶的化学合成以 及酶的人工合成等方面的研究,也在积极地开 展中,从而使酶工程更加显示出广阔而诱人的 前景。
酶分子中 促使底物发生化 学变化的部位称 为催化部位。
酶的活性中心的概念
通常将酶的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总 称为酶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 ✓ 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 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
➢ 酶的活性中心包括底物结合部位(决 定酶的专一性)、催化部位(直接参 与催化反应,形成产物)
酶的作用机制
(二)国际系统命名
➢ 基本原则:明确标明酶的底物及催化反应的性质(底物为 水时可略去不写)。
➢ 举例:
谷丙转氨酶的系统名 称 : 丙 氨 酸 :- 酮 戊 二酸 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
(三)国际系统分类法及编号(EC编号)
(1)按反应性质分六大类,用1、2、3、4、5、 6表示:氧、转、水、裂、异、合;
酶学与酶工程学习重点知识整理
![酶学与酶工程学习重点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2560926bec0975f465e26a.png)
2012年10月酶学与酶工程复习重点酶的定义与化学本质定义:酶---活细胞产生的,能在细胞内外起作用的(催化)生理活性物质。
酶的化学本质: 酶是生物体内一类具有催化活性和特殊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等酶催化作用的特点1.催化效率极高反应速度比无催化剂时高108~1020倍,比其他催化剂高107~1013倍。
常用分子比来表示,即每摩尔的酶催化底物的摩尔数。
Kcat:每秒每个酶分子能催化多少个微摩尔的底物发生转化。
2.高度的专一性酶对反应物(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某一种或某一类特定的底物发生反应。
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只作用于一种底物,催化一个反应,而不作用于任何其它物质。
相对专一性:这类酶对结构相近的一类底物都有作用。
包括键专一性和簇(基团)专一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这类酶能辨别底物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只对其中的某一种构型起作用,而不催化其他异构体。
包括旋光异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
3.反应条件温和酶在强酸、强碱、高温、高压等条件下会变性失活,故催化反应一般在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溶液中进行。
4.酶的催化活性是受调节控制的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活细胞内受到精密严格的调节控制,这是酶与非生物催化剂的本质区别。
酶的国际系统分类法及编号1.氧化还原酶2.转移酶3.水解酶4.裂合酶5.异构酶6.合成酶酶活力、酶单位、比活力酶活力(也称酶活性):指酶专一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酶单位(u): 在酶作用最适底物、最适pH、最适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及25 ℃下,每分钟内催化1.0微摩尔底物转化为产物底酶量为一个国际酶活力的单位(IU)。
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每mg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用(U/mg蛋白)来表示。
酶活力测定方法单体酶,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 ),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 ,多酶复合体单体酶:它是一个具有完整生物功能、独立三级结构的单酶蛋白部分只有一条多肽链的酶称为单体酶。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8344f840dd88d0d232d46a86.png)
丛梗孢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米曲霉: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从梗孢科, 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米曲霉菌落生长快, 10d直径达5~6cm,质地疏松,初白色、黄色,后变 为褐色至淡绿褐色。背面无色。分生孢子头放射状, 一直径150~300μm,也有少数为疏松柱状。分生孢 子梗2mm左右。
链霉菌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3.酵母菌 酵母菌(yeast)是—类单细胞微生物,但不同于细菌,
属于真核微生物。
酿酒酵母 球拟酵母 假丝酵母
拟酵母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4. 霉菌 霉菌是一类丝状真菌,用于酶的发酵生产的霉菌主
二、产酶微生物的来源
1.土壤中的产酶微生物 2.水体中的产酶微生物 3.空气中的产酶微生物 4.极端环境中的产酶微生物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三、产酶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第三章 酶的生物合成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产酶
微生物发酵产酶的优点: 1)微生物种类繁多; 2) 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育快; 3) 微生物易改造,可通过多种手段育种。
酶学与酶工程第三章酶生物合成学生College of Sciences
一、产酶微生物的种类 用于酶的生产的细胞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酶的产量高 (2) 容易培养和管理 (3) 产酶稳定性好,不易变异退化,不易被感染 (4) 利于酶的分离纯化 (5) 安全可靠,无毒性
酶工程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ppt
![酶工程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087593524de518974b7d46.png)
(1) 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
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包括:脱氢酶和氧化酶。 例,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脱氢。
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
用的物质 。
酶工程范围(1971年第一次国际酶工程会议)
酶的生产
酶的固定化技术
酶的化学修饰
酶动力学研究
酶反应器
酶的应用
酶工程的新内容
(1)酶的化学修饰 (2)模拟酶(mimic enzyme) (3)抗体酶(abzyme) (4)核酸酶 (5)有机相酶反应 (6)酶标免疫分析 (7)酶传感器
1.4.1 底物浓度
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
丙酮酸 + CO2 草酰乙酸
酶用于生物催化的概况
类别
水解酶 hydrolases
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s 转移酶 transferases 裂合酶 lyases 异构酶 isomerases 连接酶 ligases
占总酶比例% 26 27
24 12 5 6
利用率% 65 25
1.2.4 酶的作用机制 1.2.4.1 锁钥学说 酶分子的天然构象具有刚性结构,酶表面具有
特定的形状。酶与底物的结合如同一把钥匙对 一把锁一样
1.2.4.2 诱导契合学说
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 是由于底物的诱导才形成了互补形状
小结
酶的分类:
氧化还原酶 转移酶 水解酶 裂合酶 异构酶 连接酶(合成酶)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90e139b85901020207409cb9.png)
(二)国际系统命名法 国际系统命名法原则是以酶的整体反应为基
础的,规定每种酶的名称应当明确标明酶的底物 及催化反应的性质。如果一种酶催化两个底物起 反应,应在它们系统名称中包括两个底物的名 称,并以“:”号将它们隔开。若底物之一是水 时,可将水略去不写。
1894年Fisher提出酶与底物作用的“锁与钥 匙” 学说。
1903年Henri提出酶与底物作用的中间复合 物学说。
1913年Michaelis等导出米氏方程,1925年 Briggs等进一步修改米氏方程并提出稳态学说。
1926年Summer提取出脲酶的结晶。 1930~1936年Northrop等得到了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等的结晶并证实酶是蛋白质的化学本 质。
第一章 酶学与酶工程
酶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具有新陈代谢催化剂作用 的蛋白质。它们可特定地促成某个反应而它们本身 却不参与反应,且具有反应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 反应产物污染小、能耗低和反应易控制等特点。
酶工程就是利用酶催化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物 反应器中,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所需要的产品。它 是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技术。
Crystals of pyruvate kinase, an enzyme of the glycolytic pathway. The protein in a crystal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degree of purity and structural homogeneity
5. 异构酶类(Isomerases):
These enzymes catalyze the conversion of a molecule into an isomer. The cis-trans interconversion of maleate and fumarate is an example.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039a0e39f12d2af90242e699.png)
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第一节酶的基本知识有人估计:E.coli约有3000种蛋白质,高等真核生物约有5000种以上蛋白质,其中绝大部分是酶,但真正认识的只是极少数,刚开始酶极少,一二个不用命名,编号,都可以认识,也不会混淆。
酶一多,会产生一酶多名,或一名多酶,则会引起混淆。
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提出了给酶进行命名和分类。
1961年,~712种,1964年,~870种,1972年,~1770种,1975年,~1974种,1978年,~2120种,1984年,~2470种,1990年, ~3000种,1992年,~3200种,1997年,~3700种,一、酶的命名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Enzyme Committee, EC)根据酶所催化的反应类型和机理,把酶分成6大类:各大类再分亚类,亚亚类酶的命名有两种方法:系统名、惯用名。
系统名:包括所有底物的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 NAD+ 丙酮酸+ NADH + H+乳酸:NAD+氧化还原酶惯用名: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反应类型。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乳酸脱氢酶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型。
系统命名特点:1. 表达确切2. 太繁,使用不便单底物:底物+ 反应类型+ 酶D-氨基酸+ 氧化还原+ 酶---→D-氨基酸氧化酶双底物:底物:底物+ 反应类型+ 酶醇+NAD++氧化还原+酶---→醇:NAD+ 氧化还原酶习惯命名特点:1.非常简便2.不精确,容易产生误会,但人们还是喜欢用1)以底物命名( 淀粉酶,蛋白酶) 2)以反应性质命名( 转氨酶,脱氨酶)3)结合以上两者(乳酸脱氢酶)4)或再加酶的来源或性质特点(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酯酶)提示:习惯命名使用中要注意混淆;如激酶,往往指磷酸基团转移的一类酶,水解酶也叫激酶,但无磷酸基团转移(链激酶,尿激酶)用四个数字(标码)标记每一种酶EC-----Enzyme CommisionEC 1.1.1.1 醇脱氢酶第一大类,作用CHOH,以NAD+ ,NADP+为受体编号酶委员会建议,发表论文时,论题有关的主要酶在第一次提到时写出它的标码系统名称、习惯命名和来源,然后再用系统命名和习惯命名叙述。
酶学和酶工程研究今后的方向、进展、热点问题
![酶学和酶工程研究今后的方向、进展、热点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f07fb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b.png)
目录
• 酶学和酶工程研究概述 • 酶学和酶工程研究的方向 • 酶学和酶工程研究的进展 • 酶学和酶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酶学和酶工程研究概述
酶学和酶工程定义
酶学
研究酶的特性、功能、作用机制 以及酶促反应动力学的一门科学 。
酶工程
利用酶或细胞代谢途径进行工业 化生产,以满足人类对化学品、 药物、食品和其他产品的需求。
酶的稳定性与活性调控
总结词
酶的稳定性与活性调控是酶工程中的关 键技术,对于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VS
详细描述
通过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 现对酶的稳定性与活性调控。例如,通过 定点突变技术对酶的活性中心进行改造, 以提高其热稳定性或改变其催化特性;通 过调节基因表达水平或添加小分子调节剂 ,实现对酶活性的调控,以满足不同应用 场景的需求。
酶学和酶工程的重要性
生物催化
酶是生物催化反应的核心,能够 高效地催化各种有机化学反应, 具有高选择性、低能耗和环保的
特点。
工业生产
酶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工业化 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
生物医药
酶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如药物合成、生物诊断和治疗等。
产与应用
要点一
总结词
酶的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是酶工程研究的重点领域,具有广 阔的市场前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酶被发现和分离, 并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 酶可用于药物的合成和改造;在环保领域,酶可用于污染 物的降解和治理;在食品工业领域,酶可用于食品加工和 品质改良。未来,随着酶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酶在工业 生产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高效。
酶学和酶工程试题
![酶学和酶工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b2012a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44.png)
酶学和酶工程试题1.Mol催化活性: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酶分子中每个活性中心转换的分子数目。
2.pH记忆:将酶分子从水溶液转移到有机溶剂中,酶能保持原有的离子化状态,此时的环境因素也不能改变酶分子的这种状态,或者说酶在缓冲液中所处的pH状态仍被保持在有机溶剂中的这种现象。
3.靶酶:在生物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进行的多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以一定的速度、按确定的方向进行的。
其中的每一种酶都有一些特定的抑制剂,通常将这种酶称为该抑制剂的靶酶。
4.半合成酶:是以天然蛋白或酶为母体,用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引进适当的活性部位或催化基团,或改变其结构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工酶”。
5.必需水:在有机介质中,酶分子需要一层水化层以维持其完整的空间构象,一般将维持酶分子完整空间构象所必须的最低水含量称为必需水。
6.标志酶:通常可以将只分布于细胞内某个特定组分的酶称为标志酶,可以将它作为细胞组分鉴别的依据,甚至可以判别组织或器官是否发生病变。
7.别构酶;调节物与酶分子的调节中心结合后,引起酶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催化中心对底物的亲和力,这种影响被称为别构效应,具有别构效应的酶叫别构酶8.产酶动力学:主要研究细胞产酶速率及各种因素对产酶速率的影响,包括宏观产酶动力学和微观产酶动力学。
9.底物抑制:在酶促反应中,高底物浓度使反应速度降低的现象。
10.多酶复合体:多酶复合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酶亚基靠非共价键连接而成。
11.反胶束:当体系中水浓度低于有机溶剂时,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朝向胶束的中部,而非极性端则朝向胶束的外侧,水就被包在了胶束的内部,此时的胶束就叫反胶束。
12.非水酶学:通常酶发挥催化作用都是在水相中进行的,研究酶在有机相中的催化机理的学科即为非水酶学13.分子印迹酶: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可以产生类似于酶的活性中心的空腔,对底物产生有效的结合作用,同时在结合部位的空腔内诱导产生催化基团,并与底物定向排列,制备出人工模拟酶。
农学第二节酶学与酶工程
![农学第二节酶学与酶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fc79ba2de45c3b3567ec8b78.png)
h
39
2.抑制程度的表示
一般用反应速度的变化来表示。若 以不加抑制剂时的反应速度为 Vo,加入 抑制剂后的反应速度为Vi,则酶的抑制 程度有下列几种表示方法:
h
40
2.抑制程度的表示:
相对活力分数(残余活力分数) a=Vi/Vo 相对活力百分数(残余活力百分数) a%==Vi/Vo*100% 抑制分数 指被抑制而失去活力的分数i=1-a=1-Vi/Vo 抑制百分数 i%=(1-a)*100%==(1-Vi/Vo)*100%
核酸酶是唯一的非蛋白酶。它是一类特殊的RNA, 能够催化RNA分子中的磷酸酯键的水解及其逆反 应。
h
10
酶用于生物催化的概况
类别
水解酶 hydrolases
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s 转移酶 transferases
裂合酶 lyases 异构酶 isomerases
连接酶 ligases
h
23
b. 共价催化
亲电试剂:一种试剂具有强烈亲和 电子的原子中心。 亲核试剂:就是一种试剂具有强烈 供给电子的原子中心。
h
24
c. 邻近效应及定向效应
所谓邻近效应就是底物的反应基团与酶 的催化基团越靠近,其反应速度越快。
h
25
d. 变形或张力
h
26
e. 酶的活性中心为疏水区域
酶的活性中心为酶分子的凹穴 此处常为非极性或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
h
6
(4)裂合酶(Lyase)
这类酶可脱去底物上某一基团留下双键, 或可相反地在双键处加入某一基团。
H O O C C H = C H C O O H H 2 OH O O C C H 2 C H C O O H O H
酶学与酶工程
![酶学与酶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3e3a898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5.png)
Lecture1 酶学与酶工程1、酶的概念,命名、酶的活性中心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转移性的特殊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催化剂。
酶工程: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相结合,研究酶的产生和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性学科,包括了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反应器等方面。
主要: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酶生物反应器。
化学酶工程:用化学手段修饰、改造、模拟天然酶,使其更适合人们的需要,主要包括天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化酶以及化学人工合成酶的研究与应用.生物酶工程:用生物学的方法,特别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组合库筛选法改造天然酶,创造性能优异的新酶,主要是抗体酶、杂合酶、进化酶和核酸酶的研究与应用。
2)命名:系统命名法!!催化下列反应酶的命名:ATP+D—葡萄糖→ADP+D—葡萄糖—6—磷酸该酶的正式系统命名是:AT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表示该酶催化从ATP中转移一个磷酸到葡萄糖分子上的反应。
它的分类数字是:E。
C.2。
7。
1。
1E.C代表按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的命名第1个数字(2)代表酶的分类名称(转移酶类)第2个数字(7)代表亚类(磷酸转移酶类)第3个数字(1)代表亚亚类(以羟基作为受体的磷酸转移酶类)第4个数字(1)代表该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号(D葡萄糖作为磷酸基的受体)3)活性中心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因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2、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分类:按酶促反应的性质分类(六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全酶=酶蛋白+辅因子辅因子包括:有机辅因子(辅酶非共价结合/辅基非共价结合或共价结合)和金属辅因子(金属酶/金属激活酶)酶蛋白的分类:3、酶作为催化剂的显著特点强大的催化能力:可以加快至1017倍;没有副反应,酶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的进行;高度的专一性,各种酶都有专一性但是专一程度的严格性上有所差别;可调节性,包括了抑制剂和激活剂的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易变性,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在极端环境中会受到破坏。
(完整版)酶学与酶工程总结
![(完整版)酶学与酶工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4fd94776a20029bc642d61.png)
➢Lecture 1 酶学与酶工程➢酶的概念:酶(enzyme)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专一性的特殊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催化剂。
➢➢酶的分类(6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组成: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Note:一个酶蛋白可有多种催化活性,相当于多个酶(关注原核和真核生物的差别) 除水解酶和连接酶外,其他酶在反应时都需要特定的辅酶。
金属在酶催化中的作用:稳定酶构象、参与酶的催化作用(如激活底物)、电子传递体➢酶作为催化剂的显著特点:强大的催化能力:加快反应速度可高达1017倍;没有副反应;高度的专一性:各种酶都有专一性,但专一程度的严格性上有所差别;可调节性;➢同工酶的概念: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编码的多肽链所组成的单体、纯聚体或杂交体,其理化及生物学性质不同而能催化相同反应的酶称同工酶。
同一基因生成的不同mRNA所翻译出来的酶蛋白也列入同工酶的范畴。
酶蛋白合成后经不同类型的共价修饰(如糖基化等)而造成的多种酶分子形式,严格来说不属于同工酶而称为synzyme,但也有人称其为次生性同工酶(secondary isozyme)。
不同种属中催化相同反应的酶称为xenozyme,也不属于同工酶。
➢酶的活性中心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必需基团(essential group):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结合基团(与底物相结合)和催化基团(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所必需;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常见基团:His的咪唑基、Ser的-OH、Cys的-SH、Glu的γ-COOH。
➢酶的作用机制➢酶活力的调节➢酶的应用食品加工方面: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代表就是酶的应用,目前已经有几十种酶成功用于食品工业。
如葡萄糖、饴糖、果葡糖浆的生产、蛋白质制品加工、果蔬加工、食品保鲜以及改善食品品质与风味等。
酶工程名词解释
![酶工程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2cfed61b14e852458fb57d6.png)
酶工程名词解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名词解释第一章酶学与酶工程酶: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剂。
酶工程:是酶学和工程学相互渗透结合形成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从应用目的出发研究酶,在一定的生物反应装置中利用酶的催化性质,将相应原料转化成有用的物质。
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如溶菌酶;由多条肽链组成,肽链间二硫键相连构成一整体。
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基组成的酶。
多酶复合体(multienzyme complex):由几种酶非共价键彼此嵌合而成。
催化转换数: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
酶活力(酶活性):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酶活力的大小:一定条件下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酶反应速度: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
酶的活力单位(U,activity unit):酶活力的大小及酶含量的多少。
酶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
这样酶的含量可以用每克酶制剂或每毫升酶制剂含有多少酶单位来表示(U/g或U/ml)。
Katal(Kat)单位:一个katal单位是指在最适反应条件下,1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
酶的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代表酶的纯度,比活力用每mg蛋白质所含有的酶活力单位数表示。
对同一种酶比活力愈大,纯度愈高。
酶的转换数:以一定条件下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物的分子数来表示酶的催化效率。
酶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度以及影响此速度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抑制剂:任何分子直接作用于酶使他的催化速度降低即称为~。
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与酶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结合而引起酶活性丧失,不能用透析,超滤或凝胶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抑制剂而使酶复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cture1 酶学与酶工程1、酶的概念,命名、酶的活性中心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和高度转移性的特殊蛋白质,是一类生物催化剂。
酶工程:将酶学理论与化工技术相结合,研究酶的产生和应用的一门新的技术性学科,包括了酶制剂的制备、酶的固定化、酶的修饰与改造及酶反应器等方面。
主要:酶的生产、酶的分离纯化、酶的固定化和酶生物反应器。
化学酶工程:用化学手段修饰、改造、模拟天然酶,使其更适合人们的需要,主要包括天然酶、化学修饰酶、固定化酶以及化学人工合成酶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酶工程:用生物学的方法,特别是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组合库筛选法改造天然酶,创造性能优异的新酶,主要是抗体酶、杂合酶、进化酶和核酸酶的研究与应用。
2)命名:系统命名法!!催化下列反应酶的命名:ATP+D—葡萄糖→ADP+D—葡萄糖-6-磷酸该酶的正式系统命名是:AT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表示该酶催化从ATP中转移一个磷酸到葡萄糖分子上的反应。
它的分类数字是:E.C.2.7.1.1E.C代表按国际酶学委员会规定的命名第1个数字(2)代表酶的分类名称(转移酶类)第2个数字(7)代表亚类(磷酸转移酶类)第3个数字(1)代表亚亚类(以羟基作为受体的磷酸转移酶类)第4个数字(1)代表该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号(D葡萄糖作为磷酸基的受体)3)活性中心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因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2、酶的分类、组成、结构特点和作用机制分类:按酶促反应的性质分类(六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全酶=酶蛋白+辅因子辅因子包括:有机辅因子(辅酶非共价结合/辅基非共价结合或共价结合)和金属辅因子(金属酶/金属激活酶)3、酶作为催化剂的显著特点强大的催化能力:可以加快至1017倍;没有副反应,酶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催化反应的进行;高度的专一性,各种酶都有专一性但是专一程度的严格性上有所差别;可调节性,包括了抑制剂和激活剂的调节、反馈抑制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和变构调节等;易变性,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在极端环境中会受到破坏。
4、酶活力的调节调节对象:关键酶!!!——一般位于代谢反应途径的起始或分支位点;催化单向不可逆反应;活性较低(限速酶);是可调节酶。
方式:酶活性的调节——快速酶含量的调节——缓慢(两种方法:同工酶/控制酶基因的表达和酶分子的降解)酶的质变:酶原调节,变构调节,共价调节酶原调节: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使得酶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另外酶原可以认为是酶的储存形式;水解激活是不可逆的。
变构调节:代谢物可以和酶分子活性中心之外的部位可逆性的结合,使酶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
这类酶一般具有四级结构,存在协同效应/含有催化亚基和调节亚基。
共价修饰:酶蛋白肽链在其他酶的催化下,化学集团可以与酶发生可你的共价修饰,影响了酶的活性。
PS:磷酸化与脱磷酸化等。
(有级联效应)5、核酶的概念及核酶的应用核酶:化学本质是RNA,催化底物包括RNA、DNA、肽键等,还有的具有RNA连接酶、磷酸酶等活性。
具有反应特异性识别碱基;核酶的催化效率比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
PS:核酶是金属依赖酶(特异的结构作用;促进RNA分子的折叠;参与过渡中间复合物的形成)作用:核苷酸转移作用;水解反应,磷酸二酯酶作用;磷酸转移反应,类似磷酸转移酶作用;脱磷酸作用,酸性磷酸酶作用;RNA内切反应,RNA限制性内切酶作用。
脱氧核酶:利用体外分子进化技术获得的一种具有高效催化活性和结构识别能力的单链DNA片段,称为酶性DNA。
(根据催化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五大类:切割RNA的脱氧核酶、切割DNA的脱氧核酶、具有激酶活力的脱氧核酶、具有连接酶功能的脱氧核酶、催化卟啉环金属螯合反应的脱氧核酶)应用:1)核酶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目标基因,使其断裂失活,从而阻断或降低目标基因的表达,起到基因沉默的作用;2)核酶不会对细胞基因组产生任何副作用,因而可以作为安全有效的分子生物学工具;3)可以应用于基因治疗核酸酶: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本质为蛋白质。
在细胞内催化核酸的降解。
可分为DNA酶和RNA酶;外切酶和内切酶;其中一部分具有严格的序列依赖性,称为限制性内切酶6、同工酶的概念原级同工酶: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复)等位基因编码的多肽链多组成的单体、纯聚体或杂交体,其理化及生物学性质不同而能催化相同反应的酶称为同工酶。
不同基因可以是在不同染色体或在同一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分子结构差异,彼此间无交叉免疫。
次生性同工酶:由同一基因、同一mRNA转译生成原始的酶蛋白,再经过不同类型的共价修饰(如糖基化等)而造成的多种酶分子形式,严格来说不属于同工酶而称为次生性同工酶。
Lecture2 酶促反应1、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机理:①极高的效率;②特异性(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结构特异性);③作用条件温和;④具有可调节性。
2、三个假说:1)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Km值的意义①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般时的底物浓度;Km表示酶与底物分子的亲和力,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②当反应条件恒定时,Km只和酶及底物的性质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③一种酶能催化几种底物时就有不同的Km,其中Km最小的底物一般认为是该酶的天然底物或最适底物;④分辨同工酶:测定几个同工酶对同一底物的Km,可估计这组同工酶是原级同工酶还是次生性同工酶,前者的Km常有差异,后者的则比较接近或相同。
⑤有助于寻找限速步骤;在进行生化试验时根据米氏公式计算工具酶的用量。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底物浓度2)酶浓度3)温度4)pH5)激活剂(必需激活剂/非必需激活剂)6)抑制剂(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但不引起变性的物质)5、酶活性的测定和酶活性单位酶的活性单位:在规定条件下,酶促反应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一定量的产物或消耗一定量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国际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催量单位,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使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
1IU=16.67×10-9kat方法:①选择适宜的底物②确定酶催化反应的温度,pH值,底物浓度,激活剂浓度等反应条件③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量的酶与底物混合液混合均匀,适时记录反应开始的时间④反应到一定时间,取出适量的反应液,运用各种生化检测技术,检测产物的生产量和底物的减少量Lecture 3 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基因克隆表达的过程1、基因克隆常用的酶、应用及注意事项2、重组DNA技术操作的主要步骤3、酶工程:酶的生产、改性和应用的技术过程ZFN锌指蛋白+Fok1识别DNA的酶和Fok1核酸内切酶锌指蛋白结构域负责识别靶位点, 依赖FokI的作用打DNA双链,从而造成双链断裂,断开不是任意三联碱基组合都有对应的模块;上下文效应;脱靶现象严重;难度大Lecture5 酶的发酵生产Lecture6 酶的分离纯化6.1了解酶在细胞中的分布6.1.1胞外酶:由细胞产生后分泌到胞外发挥作用的酶,大部分属于水解酶,通常含量高容易得到。
6.1.2细胞内酶:在细胞内合成后并不分泌到细胞外,而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该类酶在细胞内往往与细胞器结合,不仅有一定的区域性,而且催化的反应具有一定顺序性6.2 材料的获取微生物作为酶源的优越性:价格低廉,产量高;容易培养和管理: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酶稳定性好;利于分离纯化。
6.3分离纯化的技术路线:离心分离:借助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不同大小、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的技术过程要根据欲分离物质以及杂质颗粒大小密度和特性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离心机、离心方法和离心条件。
过滤与膜分离:非膜过滤:采用高分子膜以外的物质作为过滤介质膜过滤:采用各种高分子膜为过滤介质电泳分离:纸电泳用滤纸作为支撑介质多用于核苷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常用于分析血清蛋白、胎盘球蛋白,优点是简便迅速,便于保存琼脂糖凝胶电泳一般用于核酸的分离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检测,分辨率较高蒸发浓缩超滤浓缩浓缩以压力差为动力,将待浓缩溶液通过超滤膜,酶分子较大被滞留,水分子和小分子选择性透过,达到浓缩目的吸水浓缩利用葡聚糖凝胶的吸水特性,干胶直接加入样品溶液,吸水嘭润后在过滤或离心。
聚乙二醇PEG反复冻融浓缩利用酶溶液相对于纯水冰点较低的原理使酶分子与小分子物质分离。
沉淀法盐析法,有机溶剂法6.6酶的干燥6.7酶的结晶常用的结晶方法是:透析平衡结晶法——将酶液装进透析袋,对一定浓度的盐溶液进行透析,使酶液逐步达到过饱和状态而析出结晶的过程。
6.8 纯化方案的设计与评价6.8.1纯化方案的设计(一)纯化方法的选择依据1、根据有效成分和杂质之间理化性质的差异调节溶解度:沉淀法2、根据分子大小、形状的不同:离心分离,膜分离,凝胶过滤2、根据分子电荷性质的不同:离子交换层析,电泳4、根据专一性结合的方法:亲和层析5、其它:吸附层析,疏水层析(二)纯化方法的排序先选用粗放、快速、有利于缩小样品体积的方法。
精确、费时、需样品少的方法,宜后选用。
6.8.2纯化方案的评价酶的定量并非是对按白虎进行定量而是对它的催化能力进行定量;所以,酶的定量就是测定酶的活力,也即测定酶的促反应速度。
酶活力的测定:在酶反应开始后不同时间,从反应系统中取出一定量反应液,用适当方法停止其反应后,再根据产物和底物在物化性质上的差别进行分析,求得单位时间的酶促反应变化量。
常用的方法:化学分析法(比色法):产物可与特定的化学试剂反应生成稳定的有色溶液。
分光光度法:利用底物和产物光吸收性质的不同。
量气法:酶促反应中产物或底物之一为气体。
滴定法(pH值测量法):产物之一是自由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
多用pH电极测。
提纯倍数与回收率:每毫克酶蛋白所含的酶活力单位数酶比活力=酶活力单位数/酶蛋白质量纯化倍数=提纯后比活力/提纯前比活力(方法的有效程度)总活力=酶活力单位数*酶液总体积回收率=提纯后酶总活力/提纯前酶总活力×100%(反应酶的损失情况)Lecture7 酶的修饰1.原因——天然酶的缺陷易于变性失活;酶的活性不够;容易受产物和抑制剂的影响;工业生产的条件达不到酶的最适反应条件;底物不溶于水或者酶的米氏常数过高;酶作为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等因素限制酶制剂的应用;具有抗原性。
2.化学酶工程——通过分子修饰的方法改变已分离出来的天然酶的活性定义:对酶在分子水平上用化学方法进行改造,在体外通过人工方法与一些化学基团,特别是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大分子进行共价连接,从而改变酶分子的酶学性质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