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鲁教版1

合集下载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及主讲感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及主讲感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恐龙无处不在》 1.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句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例子,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2. 给文章分段:(1)用一个科学观点即“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2~15〕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探究原因。

〔16〕得出结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总结全文。

3. 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在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擅长联络,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络,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4. 如何理解“假如把这个发现~~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和联络起来的考虑,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答复,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这样又把本文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谷。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5. 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优势是什么?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化浅出,通俗易懂。

讲课感受今天,我和张青青一起迈上了我期盼很久的地方——讲台。

今天,我和张青青也当一次教师,共同讲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当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教师的岗位时,我们心里无比的冲动,当我们说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说教师好的时候,我在心里就想:“早晚有一天,我要真正登上这个我所期待的地方,我要让这一切不再是空想,不再是梦想。

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1doc初中语文

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1doc初中语文

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1doc初中语文教学建议一、主题思想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邻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觉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讲;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咨询题从不同角度摸索,从而发觉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发:不同领域的科学发觉能够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觉;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摸索咨询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爱好:〝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阻碍〞的?然后举南极发觉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冰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咨询题。

围绕那个咨询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讲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觉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缘故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庞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爱好、同时讲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阻碍,因为当今后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能够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从地质学发觉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缘故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觉确信会对其他领域产生阻碍〞引出讲明内容。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恐龙无处不有
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培养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4.通过学习恐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课文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2.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2.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并表达对恐龙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教材,以及图书馆和网络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40分钟)
1.引入: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教师通过PPT介绍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特征等。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你觉得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4.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进行小组展示。

第二课时:图书馆研究和学习(40分钟)
1.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介绍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恐龙的研究和学习。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恐龙无处不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科学事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

2.难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讲解分析: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

4.讨论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并汇报讨论结果。

5.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和说明文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恐龙无处不有》课文。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恐龙或自然现象认识的小作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嫩江县前进学校刘丽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过程与方法: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培养热爱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恐龙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交流有关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的图片及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它们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课件展示)展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简介作者(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积累文学常识)师生互补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

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课件展示)生字词:(设计意图:积累字词,检查预习。

)遗骸:遗体尸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淀。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课件展示)【小组讨论】根据关键性语句合作探究。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恐龙无处不在》教案2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2课《恐龙无处不在》教案2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理清短文的行文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

2.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重点①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方法。

难点②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家看过这段短片后,我们了解到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鸟臀目恐龙这一古老的两栖动物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南极是全球的大冰箱”那么,1986年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是怎样来的呢?[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二、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①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鸟臀目恐龙化石;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世界各地。

(二)产生疑问——南极的恐龙来自哪里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明确:不是大陆在漂移而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三)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1.什么是泛大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仅有一个主要陆地构成2.25亿年前,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所以“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那我们的地球,怎么会这样呢?①请用文中一句话来回答:“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②换句话说:“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③用比喻说:“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板块漂移,造成了哪些地质奇观?请从文中找。

火山、地震、鸟屿链、海洋深渊、喜马拉雅山……,当然,还有五大洲四大洋。

语文七年级下鲁教版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1)

语文七年级下鲁教版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1)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 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 自己在迁移。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 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 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 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 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 在。
恐龙灭绝的原因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 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 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根据又是什么?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 能找出来吗?



火山说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 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 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 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列数字、作诠释
说明角度
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 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 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 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鲁教初中语文七下《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2)

鲁教初中语文七下《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2)
二. 展示介绍自己课下搜集的
关于恐龙的资料。
比较阅读《被压扁的沙子》
听读课文,并结合大屏 展示的图片,了解课文 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 思路,准备复述。
好冷啊! 冻死我了!
难道是……
No!那只能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总结)
(具体说明)
• (一)说明方法的判断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打比方 )
•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 列数字)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 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 渊等等.( 举例子)
• (二)品味语言• 1、源自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
前与亚洲相碰撞…… •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
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 分开。
• 4、位于南极中心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一. 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鲁教版

《阿莫西多短文两篇》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3.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查字典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2速读课文。

质疑答疑,理清文章的思路。

3细读课文。

把握两篇文章所述的内容,找出各自说明的顺序及角度,进行整体比较,教师可适当点拨。

4.品读课文。

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

(解说:本课是自读课文,设计的阅读四步骤,可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己去探索、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两篇——恐龙⽆处不在》教案教学设计《阿西莫夫短⽂两篇——恐龙⽆处不在》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标:1.学会从不同⾓度对所观察到的⾃然现象进⾏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体会本⽂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两篇短⽂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度、多侧⾯的思维⽅法。

三、教学⽅法:讲读法,辅以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预习内容和要求:(⾃学)读短⽂2——3遍,找出⽣字新词,并通过⼯具书⾃⾏解决读⾳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1-9(图⽚)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恐龙)恐龙⽣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配全球陆地⽣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导⼊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类,⼈类的历史也不过⼏百万年。

在⼈类出现之前,曾有⼀种爬⾏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活了⼀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物史上最⼤的⼀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恐龙⽆处不在》。

(板书课题:恐龙⽆处不在)出⽰幻灯⽚10三、学习新课。

1、解题:“恐龙⽆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要向⼈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我们才明⽩这是⼀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

2、简介作者:出⽰幻灯⽚113、请看⼀段新闻:出⽰幻灯⽚12假如你是⼀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然地想到了什么?“在1986年1⽉,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些化⽯⾻骼。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1 (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1 (1)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导入课文】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一、预习检测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天衣无缝:致密:二、整体阅读: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三、自主学习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四、合作探究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鲁教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2.根据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主备人:授课人:
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
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撞击引起的。

小结: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
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
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

作者经过
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说而不是火山说。

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
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
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
讨。

三、作业布置:请小组合作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恐
龙与生物学地理学之间的影响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下《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2).ppt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七下《2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2).ppt
二. 展示介绍自己课下搜集的
关于恐龙的资料。
比较阅读《被压扁的沙子》
听读课文,并结合大屏 展示的图片,了解课文 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 思路,准备复述。
好冷啊! 冻死我了!
难道是……
No!那只能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起)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 (二)品味语言
•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
前与亚洲相碰撞…… •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
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 分开。
• 4、位于南极中心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一. 学完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总结)
(具体说明)
• (一)说明方法的判断
1、位于南极中心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 列数字)
•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 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 渊等等.( 举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课恐龙无处不在
教材分析:
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2.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特点。

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关于恐龙的科学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镜,激情导入
(一)导语: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出示目标
(三) 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遗留下来的骨骸。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
俗称癞蛤蟆。

(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2.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逻辑顺序
3、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4、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c.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非常形象可感。

四、质疑问难
五、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幻灯片三:本文没有说明“板块”为什么会“漂移”,请阅读《深邃的海沟》《大洋中脊》,查阅有关资料,为本文续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板书设计(略)
恐龙无处不在
发现问题:
从现象到本质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
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八、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