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书愤-PPT精修版教学讲义PPT课件
《书愤》课件(共22张PPT)
列锦 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 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 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
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 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拓 展 延 伸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
2018/11/23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 诗人。他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机的时代, 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 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 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此外,他还创作大量词和散文, 内容丰富。陆游诗作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相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 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空自许,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 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千载谁堪伯仲间!
2018/11/23
概 括 内 容
陆游《书愤》ppt精品课件
2024/1/25
24
2024/1/25
陆游散文特点
陆游的散文以其豪放、自然、真挚的风格著称,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代表作品介绍
《老学庵笔记》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内容涵盖政治、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此外,《剑南诗稿》等作品也充分展现了陆游散文的独特魅力。
03
文学价值及影响
《钗头凤·世情薄》作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01
《钗头凤·世情薄》背景介绍
该词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爱情的深深怀念。
02
词作内容解析
全词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将离愁别恨、世事无常等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陆游深沉、细腻的词风。
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写作特点
强烈的对比手法,突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篇章结构
以叙事开篇,逐渐转入抒情。
善用典故,表达深沉的历史感。
01
02
03
04
05
06
9
2024/1/25
10
2024/1/25
关键语句解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表达了诗人早年对世事的无知和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描绘了战争场面的壮烈和诗人的豪情。
2024/1/25
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激发了读者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助于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诗中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读者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21
2024/1/25
05
CHAPTER
《书愤》ppt课件
节奏感强
诗歌节奏感强烈,韵律和 谐,读来朗朗上口。
表现力强
语言表现力强,能够生动 地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 迹,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 感共鸣。
01
《书愤》的意象与 意境
意象的选取与运用
选取典型意象
作者在《书愤》中选取了自然景物、人物活动等典型意象,如“楼船”、“夜雪 ”、“戎马”等,这些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二
这首诗在题材、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 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还为后世文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代表了陆游个人 的文学成就,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后世评价二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 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它不 仅代表了陆游个人的文学成就,更是 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启发了众多文 学家和诗人的创作灵感,还成为了后世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重要对象。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
通过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象征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的今 昔之感,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 思考。
意象构造
通过构造独特的意象,表达了作者 对故国的思念和壮志未酬的愤懑。
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
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和思考。
01
《书愤》的文学特 色
主题思想
陆游《书愤》古诗词PPT
三 诗词赏析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 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 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 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 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 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 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 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 边地,舍我其谁。
一 作者生平
初入仕途
与唐琬离异之后,陆游开始埋首读书,借以减少内心的苦闷,并再次尝试 考取功名以实现人生理想。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赶赴京城临安 (今浙江杭州)参加锁厅试,被推为第一。 秦桧之孙秦埙恰好排在陆游后面,秦桧因此而发怒,将主考官全部治罪。 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主司又将他排在前列。秦桧愤而将其贬黜, 而陆游也因此遭到秦桧的嫉恨。 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 陆游才开始赴福州任宁德簿。
四 诗人故事
婚变之谜
陆游与唐琬婚变的根源在于父母。陈鹄的《西塘集耆旧续闻》中有记载, 陆游与唐琬二人成婚后生活美满,但由于陆母不喜欢儿媳,陆游后来只能 忍痛与唐琬离婚。陈鹄曾与陆游长兄陆淞关系甚厚,又多有来往,其说法 相对可信。至于陆母为何不喜欢儿媳,陈鹄的《西塘集耆旧续闻》未曾言 明。不过刘克庄在《诗话(续集)》中指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陆游与唐 琬在结婚之初,夫妻恩爱,形影不离,但是陆游从小却接受严厉的家庭教 育。父母显然不能看着他沉溺于闺房之乐而耽误学业。刘克庄的说法来自 曾几的孙子曾温伯,曾几又是陆游的恩师,这一说法可信度较高。
四 诗人故事
无钱买房
陆游始终没有在杭州买房,包括他在杭州 做官的时候,也是在砖街巷南头一个大杂 院里跟七个儿子租房住。 陆游不是不想在杭州买房,只是买不起。 杭州的地价和房价要比绍兴城郊贵出几百 倍,他虽然断断续续做了二十多年官,凭 收入在杭州买房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书愤》pptx课件(15页)
陆游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安徽省青阳中学 阮镇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陆九渊《读书》
●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朱光潜《咬文嚼字》
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 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 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最新学习可编辑资料 Latest learning materials
感谢大家观看
解题
• 书:写 • 愤:愤懑,悲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塞上长城空自许,
❖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 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
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镜中衰鬓已先斑。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 不能静。 可怜白发生!
最新资料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The latest information can be edited and modified for reference.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thank you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书愤》PPT课件
课前导入
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
课前导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 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 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 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 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书”年事已高之叹。
诗句注释
课外拓展
檀道济早年曾随刘裕平定孙恩、桓玄之乱。
一路西进,所向披靡。刘裕代晋建宋后,檀 道济升任将军。他对刘宋江山赤胆忠心,屡 立战功。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 奉命领军北伐,屡获胜利,一直攻到山东历 城(今济南)。没想到此时北魏军队大举反 攻,檀道济军粮不继,陷入重围之中。但他 没有惊慌失措,而巧妙地稳定了军心。这次 北伐,檀道济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以至于北魏惧惮他的威名,竟然画下他的像 用来驱鬼,再也不敢轻易南犯。
深入探究
按诗文来看,诗人的“愤”在于四个方面: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衰鬓已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深入探究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
《书愤》精美课件(37页)
《书愤》精美课件(37页)一、课件概述1. 作者介绍:介绍《书愤》的作者陆游,包括他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创作背景。
2. 诗的背景:分析《书愤》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此诗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书愤》的内容,揭示诗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 诗歌思想内涵:探讨《书愤》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等。
5.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书愤》在诗歌形式、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6. 课后练习:提供一些与《书愤》相关的问题和思考,帮助读者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但始终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陆游的诗作内容丰富,情感真挚,风格多样,尤其擅长写爱国诗。
他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诗的背景《书愤》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
金兵入侵,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百姓生活困苦。
陆游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自己却报国无门,无法为国家出力,心中充满愤懑。
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书愤》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四、诗歌内容解析《书愤》全诗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在年轻时并未意识到世事的艰难,如今回首往事,才发现中原大地满目疮痍,国家命运令人担忧。
2.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两句描绘了陆游当年抗击金兵的战斗场景,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表现出诗人英勇无畏的气概。
3.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曾以“塞上长城”自许,但如今已年过半百,镜中映出的是满头白发,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4.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课件陆游(共29张PPT)
(3) 《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载谁堪伯仲间。
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情气概 塞上长城空自许 空:徒劳、枉然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长幼次序,
在这里是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书”了哪些事?
• 北望中原的气概;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年事
已高、壮志未酬;诸葛亮的建功立业。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所要发扬的精神;
❖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
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夜读范志能揽辔录》
志难酬、年华空老的愤恨。
延伸阅读·拓展视野
1.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 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 之苦。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 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 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 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 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 难安,去也难安。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பைடு நூலகம்
点拨提升二
❖ 志向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 、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岳飞是“为功名”。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 计。
❖ 遭遇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
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 情感相同:都抒发的是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
书愤
陆游
课前检测:【每日积累】
字形: 洲 鬓 堪 仲
《书愤》讲课ppt课件-2024鲜版
壮志难酬
诗人空怀壮志,却报国无 门,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 愤之情。
时光荏苒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 变化,抒发了诗人对时光 流逝的感慨。
9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分析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如“早岁那知世 事艰”与“如今却忆江南乐”的对比 ,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塑造
诗中通过描绘“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营造了 壮丽的战争场景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2024/3/27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7
7
《书愤》原文朗读及注释
2024/3/27
原文朗读
播放《书愤》原文朗读音频,引 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 节奏。
注释解读
详细解释诗歌中的难点字词、历 史典故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诗歌内容。
8
文本主题思想探讨
忠贞报国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 忠诚和对报国的渴望,体 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书愤》讲课ppt课件
2024/3/27
1
目录
2024/3/27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讲解 • 思考与讨论环节 • 拓展阅读与延伸 • 课程总结与回顾
2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2024/3/27
3
《书愤》背景及作者简介
陆游及时代背景简介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生于战乱时期,一生致力于抗金 复国大业。
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2024/3/27
诗歌内容讲解
详细讲解《书愤》的诗歌内容,包 括主题、情感、意象等方面,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艺术手法分析
《书愤》PPT课件优质课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诉衷情(70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85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春,此 时陆游已62岁,被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直到作此诗时, 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诵读诗歌
诗歌大意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曾记得25年前,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着楼船 战舰。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 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 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思考:作者“书”了哪些“愤“?如何抒
发的?请结合诗句和诗人的生平具体分析。
所愤之一: “世事艰”,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 事业屡遭打击而“愤”。
书愤 陆游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古诗词诵读《 书愤》ppt课件
诗歌主旨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 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 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老 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 慨,激昂中又透着悲怆。
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完成课后作业
首联:
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 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 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山。
豪情
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愤: 世事艰
分句解析 颔联:
“书”
(紧张的战争氛围)(水 陆)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虚实相生
①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以虚写实,用有形的“山” 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②颈联“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 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
①首联上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②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 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
3、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 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捍 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字又 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出师一表真名世”——借用《出师表》的典故, 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有“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 诗人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 志。
2、所抒何“愤”?
赏析诗歌
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书愤》精品课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 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书愤》
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
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 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
少年时他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
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 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 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 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 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 风中。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 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 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字务观, 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 首,内容丰富,主要 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 爱国热情。
解题 书: 书写 愤:愤懑,悲愤
书愤: 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 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 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 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书愤》ppt课件
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 报讨论成果,展示对陆游爱国情怀 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 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 陆游的爱国情怀。
角色扮演
选定角色
学生自愿报名或教师指定,分别扮演陆 游、陆游的友人、朝廷官员等角色。
创作情境
设定陆游创作《书愤》的具体情境,如 时代背景、个人遭遇等,让学生更好地 融入角色。
03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陆游爱国情怀体现
01
诗中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
厚爱。
02
通过叙述自己青壮年时期的 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展现 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
族责任感。
03
诗中运用大量典故,表达了 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
和对国家中兴的渴望。
对时局担忧和对未来期望
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苟安一 隅、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体 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
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一生致力 于抗金斗争,收复失地。
《书愤》创作背景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陆游居家乡山阴。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 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写下这首悲壮凉心的《书愤 》。
反映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文学地位与影响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 、“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此诗问世后,一直受到读者喜爱,特别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一 联,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志士用以自励的名言警句。
《书愤》公开课课件(共22张PPT)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
先斑”用什么手法表达情感?
“塞上长城”——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自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己是”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感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 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 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 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
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所要发扬的精神;
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 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 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
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 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
地。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 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书愤》ppt课件
3.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 称颂诸葛亮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 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提示: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 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压制。 诸葛亮为三国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 室,且付诸实施。《出师表》所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正是 陆游毕生心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发扬的精神;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 宋当权者应吸取的。陆游借古讽今,矢志北伐。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形成照应 (作铺垫)。点名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 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 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 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示要像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 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 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 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 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 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 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 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词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书愤-PPT精修版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 他的诗歌突出的特 点是“多豪丽语,言征 伐恢复事”,气势雄浑, 感情奔放,笔意明快;
•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现存9300多首),能 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 溢;
《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
• 3.作品风格:
杜甫 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
陆游 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 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 “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 ❖ 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
斗笳鼓,猛然呐喊。 ❖ 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
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
❖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 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而梦想是你 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 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 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 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 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 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 不同点:
• 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 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的《书愤》则表达 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 ”;
长征
背景介绍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 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 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 于 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 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 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后两联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 诗人的悲愤和无奈;“出师”两句是诗人以 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宜激昂。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 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 《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 第二联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
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叠加,展现了
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抗击敌寇、收 复失地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 氛,为下面自己屡遭贬谪、壮志难酬做铺 垫,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表 现 手 法
?
A、借古讽今(用典) : • 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
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 恨,颂古在于非今。
B、对比手法:
•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 拓展思考: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
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 品, 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 相同点:(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Nhomakorabea上问题)
• 作者“书”了哪些“愤”?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A.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 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 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年华虚掷的满 腔激愤,悲怆中透着激昂。
书愤
——陆游
书 愤 ——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 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 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 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 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 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 马望尘而逃。
❖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 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 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 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 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 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 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 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 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 《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 第二联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
秋风、大散关”六个名词叠加,展现了
一幅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抗击敌寇、收 复失地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慷慨悲壮的气 氛,为下面自己屡遭贬谪、壮志难酬做铺 垫,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1 、诗中“书”了哪些“愤”?表 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 何作用?
❖ 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 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 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 恳切浩荡之气。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 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 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 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 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
❖ 放翁,无可奈何的 你,心事浩淼的你,就 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 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 空里,回荡千年。
语文A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五单元
长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诗歌,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掌握战士资料,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
景,了解毛泽东。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