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实践作业(2)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 1 题(单选):
实践的主体是()。
绝对精神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人
人的意识
答案: B
第 2 题(单选):
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答案: C
第 3 题(单选):
实践的中介是()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和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答案: A
第 4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科学实验
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
答案: A
第 5 题(单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答案: D
第 6 题(单选):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
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
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
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
答案: C
第7 题(单选):
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
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
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
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
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
答案: A
第8 题(单选):
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作业
实践教学作业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读xxxx《xxxxxxx》有感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学院班级:2011级xxx学院xx专业xx班
思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2012年11月
说明
1、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作业是评定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2、结合自己实际选择教材“阅读文献”(p24-25、p92、P137、p180、P211、p251)推荐的篇目认真阅读。
3、实践教学作业须诚实守信,独立完成。一旦发现抄袭等不诚信行为,该实践教学作业涉及的考核成绩以零分计。
4、实践教学作业题目自拟,第10周上交。
5、实践教学作业左侧装订,字数原则上不少于1000字。
6、附学术论文格式规范(供参考)。
关于新世界观的第一个天才提纲
——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学术格式规范(供参考)
一、题名(TM)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
在每篇文章首页下以脚注形式注明文章收稿日期,如:收稿日期:2006-05-20 二、作者(ZZ)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不用连字符。姓名均不缩写。如:
ZHANG Ying(张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6篇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6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马原社会实践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1
关于在校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报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或迟或早的推向市场。在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取消了系统分配的大学生,也毫不例外的要面对择业的选择。而从事兼职工作是在校大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现实的最好方式,兼职经历能让他们更多的发现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不足,通过兼职能让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的空余时间加入到兼职的队伍中,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现象。但兼职活动又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兼职活动是否面临挫折?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从中发现值得借鉴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大学生兼职活动提出建议和看法,我们小组特进行了此项调查。
一、调查地点:长沙理工大学
二、调查对象:长沙理工大学学生
三、调查时间:20xx年xx月23日——10月25日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兼职的态度的对待
根据调查,有38%的同学没有兼职经历,但超过50%的同学认为兼职很有必要,对兼职持赞同态度。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已经日益普遍化。
(二)兼职工作的类型
总的来看,大学生兼职的种类繁多,但绝大多数就是与自己专业只是无关的体力工作如发单,导购,话务员,服务员等,而从事于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的职业的学生只占到31%。这说明大学生对兼职的期望效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好,同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马原第二次作业
1-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2 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B、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1-3 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
A、人
B、实践
C、理论
D、本质
1-4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B、理论高于实践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A、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B、真理变成现实
C、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D、谬误转化为真理
1-6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C、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D、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1-7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全面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1-8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一论断主要指出了()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9 实践活动的目的是()
A、改造客观世界
《马原》习题之二(原理及综合应用部分)(修订版)
《马原》习题之二(原理以与综合应用部分)
一、论述题
1、怎样看待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试分析之。
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与其意义。
3、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5、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其实质
6、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论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7、试述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与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愤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马原作业题有答案(2).
马原作业题有答案(2).
第⼀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题
1、否认世界统⼀性的哲学是D
A.唯⼼主义B.形⽽上学C.相对主义D.⼆元论
2、旧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B
A.承认意识能动性B.抹煞意识能动性
C.夸⼤意识能动性D.有时承认意识能动性,有时抹煞意识能动性
3、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客观实在性”是指C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
C.不以⼈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们所认识
4、事物的否定⽅⾯是指D
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 B. 事物中消极的⽅⾯
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
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
5、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特性C.外部现象D.内部本质
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C
A.物质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B.从物理运动到⽣物运动的转化C.宇宙间的⼀切变化和过程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过程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A.物质和运动的统⼀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的统⼀C.有限性与⽆限性的统⼀D.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统⼀
8、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
A. 辩证统⼀的关系
B. 内外关系
C. 因果关系
D. 等同关系
9、公孙龙的“⽩马⾮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 同⼀性和⽃争性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0、事物的质变是指D
A.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 事物在场所⽅⾯的变更
C. 事物处于相对平衡的、相对静⽌状态
D. 事物性质的变化
11、量变是指D
A. 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级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模板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模板篇1
古人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暂又难忘的实习旅程就像白驹过隙般,飞速而逝,而这其间的感受也像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在每日紧张充实的工作环境中不觉间已经走过了一个月的实习期,回首这一个月的实习期,内心充满着激动,也让我有着无限的感慨。
就业环境的不容乐观,竞争形式的日趋激烈,面对忧虑和压力,于是就有了像我一样的在校大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工作。打工实践实践虽然很短,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却可以体会一下工作的辛苦,锻炼一下意志品质,同时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经验是一个大学生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它们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因为很多的大学生都清醒得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因为知识要转化成真正的能力要依靠实践的经验和锻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社会,我觉得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简单地把暑期打工作为挣钱或者是积累社会经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借机培养自己的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的招聘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只要是自己所能承受的,就应该把握所有的机会,正确衡量自己,充分发挥所长,以便进入社会后可以尽快走上轨道。
这次的认识时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我相信这个起点将会促使我逐步走向社会,慢慢走向成熟。
马克思第二章作业习题
练习三
一、单项选择题
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
2.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部分对象
B.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自然对象
D.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社会对象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5.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是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循环往复
B.认识、实践、认识的循环反复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二、多项选择题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点
A.动摇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
B.离开了社会实践来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C.认识停留在感觉上
D.离开辩证法考察人的认识问题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C.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马原第二次实践教学
马原第二次实践教学
第一篇:马原第二次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第二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论文及备选题目
1、马克思主义离现实有多远?
2、网络淡化还是密切人际关系?
3、对世界各国成立孔子学院的理性思考
4、罪感文化与乐感文化
5、恐怖主义是否会改变人类文明进程?
6、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7、安乐死是否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8、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的文化根源
9、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的哲学思考
10、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
二、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1、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阐述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要求文章言之成理,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努力体现自己的理论素养、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
2、任选其中一个题目,也可自选题目报任课教师同意(邮件方式)。
3、字数在2000以上。
4、用A4的打印纸,正反两面写,必须手写,打印者没有成绩。纸张的上边距留3厘米,左、右、下边距留2厘米,学院、学号、姓名写在大标题的下面一行,便于统一装订存档。
5、交作业时间和方式:第十四周(12月9-10日,上课时间交学习委员)。
三、学生论坛:备选安排
1、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安排课内或课外2学时举办学生论坛。
2、每个班推荐优秀者上台演讲,具体名额由任课教师确定。
3、论坛方式:主持人(男女学生各1名)围绕选题安排论文作者发言、听众提问、讨论、总结;教师最后点评。主持、发言计入平时成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13年11月17日
第二篇:马原实践
关于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实践报告5篇范文
关于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实践报告5篇范文
第一篇:关于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报告
学号:
姓名:
专业:
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农民工子女求学问题
(一)调查目的:农民工子女求学问题是我国社会的一个长期性问题,它是一个客观社会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农民工子女求学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二)时间及地点:2011年11月
(三)调查对象:延庆庆源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
(四)调查方法:问卷法;访问法
(五)调查方式:采访,询问,亲身体验
一农民工子女求学问题现状概况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民工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求学问题。尽管社会各方面都在努力的寻找方法措施解决农民工子女特别是
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问题。
农民工子女求学问题包括两部分:一是随父母进城的子女,即流动子女求学问题。一是留守在家的子女求学问题。而其中流动子女求学问题尤为突出。
现在农民工流动子女的求学仍然困难重重,入学难,学费高,到了适合年龄没能及时入学接受教育。因为是外来人员,没有当地户口,城市公立学校一般不接受农民工子女进校,即使通过种种渠道求得入学资格,也要交上大笔借读款目,这就大大增加了农民工的负担。好
点的公立学校门槛过高,大量农民工子女只能选择设施简陋,师资无保证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大多位于城郊,教学设施简陋,通常无住宿条件,因而使得农民工子女上学十分不便,大部分时间耗费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另外,城乡区域间的差异使得农民工群体的子女心理压力大,由于农民工子女家庭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他们的心理也开始边缘化。调查发现,年龄较小的受影响较小,而年龄较大的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
马原登台实践作业题目
课堂登台实践作业
题目
1、当今社会,科技与人文哪个更应受到重视?
2、动物有无感觉、心理、情感,有无意识?
3、人与禽兽的区别何在?人的本质是什么?
4、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先于存在?
5、生活中的辩证法。生活中的矛盾及处理方法。
6、大学生应跟着感觉走,还是跟着理性走?
7、如何化解人生意义失落问题?人为什么活着?
8、历史人物讲坛(评价历史人物)
9、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向谁致敬?
10、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1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12、科技把人类带向幸福的彼岸还是万丈深渊?
13、人兽混合胚胎问题、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动物的权利与福利问题
14、转基因食品应不应该商业化问题
15、学生结合自己关注的热点,自主选题。
马原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马原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
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
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
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
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
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
《马原》第2-5章习题
第二章认识与实践
【例1】“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点评:案例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苏东坡否定王安石的咏菊诗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等到亲眼所见,才知道是自己错了。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否则,就容易犯错误,闹笑话。
【例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点评:案例2同案例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且也说明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即: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进行多次才能完成。
案例2中,白居易的诗得自于他的游山所见,他在诗序中的分析也是源于他对于实际情况的观察。沈括起初嘲讽和批评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因为他没有真正到这个地方去观察,只是凭想当然的推测就下结论。他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由于他看到了实际的情况。
【例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汶川大地震以来,有些人不断质问:这次大地震,为什么没能事先预报?有人声称,早就有人预测出了汶川大地震;也有人声称,对震前某些异常现象的失查是一种失职。一时间,地震科学工作者背负了巨大压力。
点评:根据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哲学原理: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目前,地震预测仍是世界性难题,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科学发展是有过程的,让我们多一点耐心与信心;相信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也必然会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从而揭示地震的规律,更好的为指导人类的防震减灾服务。
马原第二次作业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解: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正确的世界观。其内容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统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直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想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反省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构建,从而示范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是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第三,意思和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个。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进而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止。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 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综上所述,意识就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射影、复写和反映,并在经大脑思考之后有自己的新的计划和认识,更好地投身于实践。2、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解:首先,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标和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以来与实践,离开时间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绝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对实践也是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3、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消极后果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具体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歧义,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
大学生马原实践作业感动主题
大学生马原实践作业感动主题
马原社会实践报告
一、社会实践活动说明:
1、课题名称:探究伟大人物—列宁的人格魅力
2、实践形式:读《列宁传》,写读书报告
3、所在班级:计机 XXX 班
4、小组成员:
组长:XXX
组员:XXX、XXX、XXX
5、成员分工:
XXX:领导小组成员,分配工作,兼演讲,审查、修改报告。
XXX:查找资料,搜集书录,整理报告内容;
XXX:合作写读书报告。
6、其他说明:
①:本小组进行的这次实践活动意在探求伟大人物—列宁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主要是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列宁传》,从书中感受列宁的之所以成为一位影响世界而具有的人格魅力。
②:从《列宁传》中,我们尽可能的去理解列宁在哲学方面和马克思主义方面所总结的列宁主义,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提供一个辅助资料;
二、读书报告书籍介绍:
作者:季正矩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
伟大人物—列宁的人格魅力
---读《列宁传》有感
记得很久以前读过一篇有关列宁的文章,讲的是人们在听到列宁先生死讯时的反应。从广播员接到列宁死讯开始时的惊讶、震撼、悲怆与不可置信,一直到他广播给全俄时,人们各种各样的反应,无一不因列宁的死而受到极大震撼。那时,我就在想,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能使如此众多的人为之动容,他究竟有何魅力?他做过什么?一直很单纯的认为他是书中的“伟人”,但却没概念是怎样的一个人,才可以称之为“伟人”,直到这次的实践活动读了季正矩先生的《列宁传》,我的心也被列宁震撼了!
读这本书,第一感觉,列宁先生好忙啊,一个人一生怎么可能能做那么多的事呢?从大学开始,之后都处于忙忙碌碌之中,大学之前,他亦有预感似的,在那段时间,他努力充实、丰富、锻炼自己,就好像是在为以后做着准备,列宁呵,你是否还在孩童时就已预感了自己不凡的人生了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 为条件。 •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 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比如:在各种棋类比赛中,比赛双方相互交 流棋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各自的水平。
•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 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 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 比如: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就是像自己对立 面相互转化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和平 总是受到战争的威胁,战争之后就是和平。 在两者的相互的交替中,人类社会不断的 向无阶级发展
李梅为
完成情况自我评价: 本设计按规定完成要求,特点是新颖 自评分为:96分
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包含、相互制约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
•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 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 的相对性。 •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 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在资本主义的具体表现。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矛盾,所以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而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它是在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迟早会 被取代。所以,这种统一性是有条件、暂时的、相对的。
•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通 过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 辩证的否定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否定是事 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 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二,否定是新旧事物 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 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 其相互转化
• 2.否定之否定规律 • 只看到曲折性 ——形而上学循环论 表现: 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矛盾运动 的方向和道路,阐明新旧事物交替中 的辩证联系,以及发展过程的波浪式 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性质,指出事物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 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 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 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 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美国NBA篮球赛中的火 箭队与胡人队的比赛,在这里将两个队连 接在一起“球赛”是矛盾的同一性,而球 场上两个队的“对抗”是矛盾的斗争性, 没有球赛就没有对抗,没有对抗也就无所 谓球赛,正所谓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统一性。
•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 的事物,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世界 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它们 各自内部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所决定的。
•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 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即与质相关的各种 数量。
• பைடு நூலகம் • •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公孙龙犯了什么错?
白马 黑马 黄马
区别(个性)
马
共同点(共性)
他故意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 而否认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
㈢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 其相互转化
• 1.事物的质、量、度 • 度的原理的实际应用——“适度原则”。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 财富、荣誉、权 力、甚至快乐痛苦等 皆有其一定的尺 度,超越这尺度就会 招致沉论和毁灭。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规律
所属章节:《马原》第一章第二节,问题二
完成者:李 ….. 斯…….
学号:20140612015 学号:20140612020
设计选题说明
选题在本章节中的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本节教 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小组分工及合作情况说明: 李丹阳为总统筹人,承担了教学设计的选题,PPT内 容的整体构思,文稿资料的搜集准备。 斯朗曲西承担了PPT的设计制作,文字、图片资料的 筛选和运用。
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 事物都是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 的有机统一。 • 普遍性(共性)概括特殊性(个性),特 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共性)。
老 年 人
青 年 人
中 年 人
儿 童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 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 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 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 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
——斗争中的同一 多样性的统一
•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 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 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 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 (1)矛盾的同一性 •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 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 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战国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曾经说过:“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论述,体现了 矛盾同一性的思想。同时他还创立了许多比如: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具有矛盾统一性关系的 概念。 •
• (2)矛盾的斗争性
•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 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 在人类起源问题的上,宗教提出了“上帝创造人” 的观点,而恩格斯则明确提出了科学的“劳动创 造了人本身”观点。这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判断, 反映了科学与宗教、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 对立和斗争。 •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 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 对抗性矛盾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在根本性质和 利益上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它表现为剧 烈的外部冲突,要通过爆发式的即外部冲突的形 式去解决。例如:自然界的生存竞争、弱肉强食
• 否定之否定规律,即:事物内部肯定因素 和否定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事 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 否定的周期性过程,这样,就使事物的发 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曲折性是 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 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