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合集下载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

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许攸问粮】官渡之战前夕,许攸为袁绍所逼而投奔曹操。

曹知许来投,跣足出迎,还先拜于地。

攸说明来由,并问曹军军粮多少。

操先答可支一年后改口半年,攸拂袖出帐,操为挽留攸曰“三月耳”,攸笑操果为奸雄。

操就附耳说只有此月粮。

攸大声道“粮已尽矣”,操愕然。

而后,攸出谋取乌巢,使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思考题:1、《三国演义》中有诗叹袁绍:“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

”袁绍拒听谋士的忠言良策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得最为集中。

请从该战中举出三例。

①袁绍在起兵时,拒听谋士田丰“静守以待天时”的建议,并将其关押,且在作战失败后将其杀害;②进军途中,不听谋士沮授缓守以拖垮曹军的建议,并将其锁禁军中;③作战中途,不听许攸分兵夜袭许昌,并乘曹操粮尽之机发动进攻的建议,致使许攸投奔曹操;④不听沮授加强乌巢防守的建议,致使乌巢被袭,袁军随之溃败。

2、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战胜袁绍?答:袁绍不善用人,不能采纳谋士建议,没有听取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使许攸弃袁绍二投曹操;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用许攸建议派兵烧了袁绍囤积的粮草,使袁绍大败。

3、《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一方面,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

其他战役:【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

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

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官渡之战 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 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发生在公元公元190年,地点位于中国北方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的官渡地区。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之后,群雄割据的时期,由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决战。

官渡之战的起因是当时的北方地区农田荒凉、社会动荡,各个割据势力争夺地盘和资源,曹操和袁绍便成为了其中最强大的两股势力。

曹操率领兵力较少但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袁绍则掌握了更大的兵力和领土。

由于两者关系紧张,双方不断派遣使者进行往来,互相试探对方意图。

公元200年前后,曹操以袁绍仗着兵多将广自大,控制对袁绍有威胁的领土,为借口发动对袁绍的进攻。

于是,官渡之战爆发了。

这场战役持续了数年,期间两大势力多次交手。

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

曹操运用智谋和灵活的战术,巧妙地利用地理优势和军事优势,成功地击败了袁绍的大军。

这场胜利使得曹操获得了北方的领土和资源,而袁绍则溃败退却,最终导致了他的势力衰落和其子袁尚袁熙的兄弟相继覆灭。

官渡之战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

曹操在此战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战略,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此战也标志着袁绍的势力走向衰落,为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一次重要决战,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简述50字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战役,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曹操智取袁绍粮草,袁绍败北。

袁绍死后,北方割席断交,曹操统一北方。

全文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两大强国的领袖,他们之间长期争斗,力图争夺中原统一的霸业。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声势浩大,兵力强盛,他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图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而曹操则懂得战术上的谨慎,他深知袁绍军队兵力虽强,但军心涣散,将领之间不和,且缺乏统一指挥,因此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占领了袁绍的粮草库,削弱了敌军的后勤保障。

接着,他利用兵力集中的优势,攻击袁绍军队的弱点,并使用奇袭战术迅速击溃敌军主力。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更是派出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领兵从后方袭击袁绍的家眷和后方,使袁绍陷入两面夹击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最终,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袁绍虽然兵力众多,但由于内部矛盾和指挥不当,最终被曹操击败,战败后不久因病去世。

而曹操则借此战役的胜利,一举稳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成为北方最有实力的统治者。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标志着曹操的崛起和袁绍的失败,对于后来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参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

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

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

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

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

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

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结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瓚,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因此,袁绍进攻官渡的兵力目前均以为是11万人马,这样,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击袁绍,也证明曹操在官渡的阻击部队大约万人左右。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记载的细节描述,再结合此时期曹操的实际兵力部署,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首先,我们仔细分析那段记载: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这里面实际上记载的曹操兵力,是跟随曹操在官渡一线筑垒据守的兵力,而不是指所有曹操的官渡之战的参战兵力。

如果能清楚这一点,就能够解开曹操兵不满万的谜团了。

其实,曹操的兵力,除了直接在官渡筑垒据守的部队外,还有:两翼的保护部队:保护官渡主战场两侧翼的安全。

左翼孟津、敖仓一带的夏侯惇军;右翼陈留、己吾一带的张绣军。

官渡到许都之间的战役预备队:位于官渡筑垒地带后方。

曹仁军、曹洪军、徐晃军、史涣军;东线牵制部队:牵制袁绍青州部队。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官渡之战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渡之战成语典故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

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也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所以曹操对袁绍的本性是了如指掌,这也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的客观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交战前各自双方的力量对比。

袁绍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形成了强大的袁绍集团。

曹操占领了兖州、豫州、徐州,曹氏集团和袁氏集团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社会局势已经明朗起来。

杨奉已死,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

所以曹操和袁绍这一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加上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小有实力,而且袁绍的家事很显赫,四世三公,门客遍布各地,很有名望的,袁绍借此便利的政治条件,结交才人,在讨伐董卓时,被推荐为三军主帅。

袁绍还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而且狂妄,不听劝解。

此次伐曹,集结了10万大军,清巢出动,准备一举破曹。

在伐曹时,袁绍的谋士们也纷纷献策,有主战派,也有不主战派。

形成两个对峙集团。

其中郭图是主战派,沮授和田丰是不战派,但是以袁绍当时头脑发热,而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战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关押了田丰。

自己率军伐曹。

官渡之战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锋阶段战役是建安五年二月打响的。

袁绍是先发制人,首先派颜良围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围攻延津,主战场是白马。

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无法抵挡,就写信曹操请求援助。

曹操得信亲自带兵来解围。

但是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袁绍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一万。

曹操的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曹操先打延津,而且装出要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所以曹操大张旗鼓的领兵去攻打延津。

袁绍上当赶紧调动白马的兵力去援救延津。

曹操半路停兵,派骑兵功白马,解了白马之围。

但是曹操明白白马并非安全之地,袁绍一定会派兵再次攻来,并且要屠城,以泄心中只恨,所以曹操带着军队和白马的百姓转移,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

就在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反叛曹操,联合袁绍,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打败,收了徐州,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军七万,袁绍不听谋士劝阻,要急战。 首战曹操败于袁绍弓箭,退守官渡。袁绍筑土山,挖地道, 皆被刘晔用计防住。耗了很久曹操兵粮渐渐不足,而袁绍也 不想急战,这时许攸献计反遭袁绍大怒而投曹,献计乌巢劫 粮,亲自去劫,家里也留大将留守,而乌巢守将淳于琼醉酒 卧帐,完全没有准备,曹操大胜。袁绍知乌巢有失,听郭图 遣张郃、高览击官渡曹营以围魏救赵;遣蒋奇救乌巢,皆备 曹操杀散,郭图恐张邰、高览回寨证对是非,进谗言使张邰、 高览走投无路而投操,操从之,即令张邰、高览劫绍寨,绍 军折其大半。荀攸献计放假消息要抄袁绍老家,袁绍闻之急 遣将救援,曹操探知袁绍兵动,反打绍营,袁军俱无斗志, 渡河而走。沮授想盗马归袁被操杀,最后操下令攻冀州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官渡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官渡之战分析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官渡之战详情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 之 三大战役
名称: 名称:官渡之战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建安五年 200年 时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 时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参战方:袁绍军 曹操军 参战方:袁绍军;曹操军 结果: 结果:曹操获胜 参战方兵力: 110000人曹操 20000人 参战方兵力:袁绍 约110000人曹操 20000人 伤亡情况:袁绍约100,000 100,000人 8000人 伤亡情况:袁绍约100,000人;曹操 约8000人 主要指挥官:袁绍; 主要指挥官:袁绍;曹操 战争时间: 战争时间:一年战争 影响:曹操获胜后, 影响:曹操获胜后,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 战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 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 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 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 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 河南封丘西),继 袁军在乌巢的粮仓 而击溃袁军主力。 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 的基础。 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 三国形成时期 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 208年 联军于建安十三年( 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 在长江赤壁 今湖北赤壁西北) 赤壁( 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 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 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 曹操大军 三国鼎立 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摘要: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关键词:善择良策声东击西骄傲轻敌以少胜多一蹶不振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作战方法:后勤补给方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自古以来,后勤补给就是战争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官渡之战中充分体现了后勤补给对战争的影响。

徐晃,由于在官渡之战中火烧袁军粮草有功,后来还加封了都亭侯。

在这次战役中,乌巢如此重要的位置,袁绍却交给了一个好酒贪杯的无能之辈把守,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反观曹操,从前期战争准备就特别重视粮草。

大量屯田,兴修水利。

在战争处于守势的焦灼状态的时候,曹操也特别苦恼。

因此,粮草运输路线的畅通和后方粮草的充足是对不对士气最好的提升,不可不重视。

曹军的军事战略: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撤回官渡之前,属于游击战,就是利用己方的机动性消灭敌军的分散部队,同时吸引袁绍进入计划好的主战场——官渡;第二阶段为阵地战,从撤回官渡到许攸来投,作战的主要战略为吸引对方主力进攻己方主要防御阵地、如何抵挡袁军的轮番冲击、分兵作战解主战场压力;第三阶段为战略反攻阶段,从许攸来投到战争结束,抓住对方薄弱环节大举反攻。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特殊名词
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在中国三国时期决定东汉开国元勋符致错(袁绍)与刘备之间最主要的正面对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瞩目的战役
之一。

在官渡之战上,袁绍败给刘备,史称“官渡大败”。

官渡之战于
公元 199 年发生在陕西西安下辖的官渡,当时地域名为渭水东头。

2.符致错:符致错,即袁绍,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东汉末期司隶栾山军的司马。

袁绍担任了公孙渊讨伐黄巾军的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遂得到当时领主萧豫章的赏识,受任其将军。


袁绍进一步发挥他的才能,在萧豫章的统帅下,联合陈宫、许褚、夏
侯渊等将领,五路攻克潼关,消灭了黄巾军首领都尉贼,取得了极大
的胜利,他当即成为司隶栾山团队的统帅,控制在官渡西安一带,统
帅10多万大军,其军势逐渐壮大,影响力更大,统帅的地位更高。

3.刘备: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政治家,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站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以统一三国,改变两汉长期分裂的局面,他攻破了官渡,结束了袁绍王朝,彻底打破了三国分立的状况,从而
使蜀汉统一北方,树立了东汉正室的尊严。

在官渡之战中,他决定筹
备军力,与袁绍决一胜负,以终止诸侯权力的割据,最终成功取得胜利,袁绍之子袁尚和袁谭被其击溃在白帝城,完成了东汉的统一。

古代战争故事:官渡之战

古代战争故事:官渡之战
现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时刻,我方以少敌众,如果后撤,袁军必将乘胜追击,战局将不可收拾。袁绍表面看来强大, 实际并不可怕。我方在兵力相差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将敌阻挡在那里达半年之久,说明敌人并无多大作为。目前我军供给虽有 困难,但仍可维持温饱。只要我方运用正确的策略,寻找敌人弱点,出奇制胜,给以致命的打击,胜利一定会到来。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 导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下面是分享的古代战争故事:官渡之 战。欢迎阅读参考!
这两人领兵到了半路,正碰上徐晃和史涣烧了粮车往回走。这真是冤家狭路相逢,两军一接触,便打了起来。交锋没多 久,背后张辽和许褚的兵马赶到,杀散袁兵,四个将军会在一起,急匆匆赶回官渡去了。
韩猛只身回报袁绍,袁绍气得要杀韩猛。众将官代他求情,韩猛被免了死罪。
这时,审配对袁绍说:“路上的粮车被毁,数量有限,乌巢(在延津近旁)可是藏粮之地,得派精兵守卫呀!”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社会地位比不上“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但是,他在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活动中,取得汝南、颖 川两郡。他亲自带兵到洛陽,从战乱中把汉献帝迎接到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此,曹操在政 治上便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利用傀儡皇帝的名义向各地军阀发号施令。
撤退。
袁绍听说颜良被杀,曹军已向官渡退去,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渡河南进,恨不得一口就把曹操吞掉。谋士沮授劝阻说:“现 在需要冷静地估计一下战争发展的趋势。目前大军还是屯在河北岸,可以派一支军队攻打河南边的官渡。如果攻下官渡,脚跟 站稳,大军再渡过河去也不迟;要是现在就贸然渡河,万一有了意外,说不定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了。”沮授的话,袁绍听了 更加生气,他铁青着脸说:“快快传令渡河!快快传令渡河!”当袁军渡黄河时,沮授叹息说:“黄河黄河,你说我们还能北渡而 还吗?”沮授一气之下,当即要求辞职还乡。袁绍却不放他走,说是要让他亲眼看看,自己是怎样战胜曹操的。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的典故

三一文库()〔官渡之战的典故〕导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官渡之战的典故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的典故官渡之战的典故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三国之战官渡之战

三国之战官渡之战

三国之战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

该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当时的三国魏、蜀、吴三方势力争夺地盘和统一中央政权,最终由曹操领导的魏军获得胜利。

本文将以叙述的方式,描述官渡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一、背景官渡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89年,当时曹操在河北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成为北方的一霸。

两年后,刘备进攻曹操,但战况并不理想,最终撤退回荆州。

这一时期,董卓之乱后,中央政权四分五裂,各方势力争霸成为常态。

二、官渡之战前的对峙曹操意识到统一中央的重要性,他希望能够通过战争取得胜利。

于是,他发动了进攻北方的战役,后来分别击败了袁术、公孙瓒等势力,最终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大片领土。

而与此同时,刘备在夏口也准备着东山再起的计划。

刘备发现曹操势大,便希望与孙权结盟,合力抵抗曹操的进攻。

然而,双方在势力范围和利益分配上产生了矛盾,难以达成一致。

三、官渡之战爆发公元200年,曹操准备发动全面进攻,他将兵力分成两路。

一路由曹洪、夏侯惇、曹仁等将领率领,向冯翊进发,进而与刘备军交战;另一路由许褚率领,向荆州进发,与孙权军交战。

吴将周瑜和刘备经过多番协商,决定举荐刘备为盟主,而刘备则授命关羽、张飞等将领率领倾巢出动,压境寻找曹操军的踪迹。

直到曹操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进入官渡地区,正式开启了官渡之战。

四、官渡之战的经过官渡之战历时数月,双方交战激烈。

曹操采取了防守为主的策略,设立了严密的防线。

刘备军和曹操军多次交战,但始终无法突破曹军的阵线。

最终,在战役的最后一次决战中,曹操亲自率兵出战,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术,成功将刘备的守军困在了背水一战的境地。

刘备深感绝境,最终选择暗中撤退,结束了本次官渡之战。

五、官渡之战的影响官渡之战的胜利,使曹操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为北方的强势势力,为后来的统一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

同时,官渡之战也意味着刘备失去了北方的机会,暂时丧失了统一中央的实力。

然而,正是官渡之战的失败,让刘备看清了自己的局限性,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埋下了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遥想当年,你曹操,有胆有识,重视人才,是个实干家。

谋董卓假献刀,假借天子诏书结盟十七诸侯讨伐董卓,东进平黄巾,西进接献帝,迁都于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之路;降张绣,诛吕布,破刘备,夜袭乌巢,官渡之战大败兵力十数倍的袁绍,挥军南下取荆襄,后遭赤壁重创,败走华容道,退往中原,退马超,韩遂的西凉铁骑,平定西凉,统一中国北方。

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兴建水利工程,建立了三国鼎立中国力最为强盛的——魏。

!在舞台上被固定为白脸奸臣的曹操。

他不善于听取好的意见,一意孤行,多疑。


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

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回想,面对关羽执意要走,却只对手下说“放他去吧”的那个曹操,竟有如此大的肚量,以至于后来在关羽非但没有感谢,还“斩颜良诛文丑”的情况下也没有怪罪他。

正所谓“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大度的气魄使他成为一代枭雄。

再遥想当年赤壁战败后,他败走华容。

一路上,经历了惨败的死里逃生的他在接连遇到张飞、赵云后居然还能放声大笑。

就是这样的淡定从容、临危不惧,何人能及?
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再,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也都只付谈笑中。

但心中的经典不会被人们所淡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遥想当年,你孙权,选贤与能,承父兄基业,十八岁执掌江东,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曹操挥师南下,欲一统天下,你拒绝求和,任用周瑜,鲁肃以几万精兵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数十万,后承周瑜遗志,任用吕蒙暗袭荆州,又在危难之时重用陆逊,彝陵之战火烧刘备的复仇大军。

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农业,发展造船业,派卫温到达宝岛台湾,促进
了海峡两岸的交往,建立了三国鼎立中造船航海业最为发达的——吴。

曹操在赤壁鏖战时曾赞扬你:“生子当如孙仲谋。

”你任用贤才,历史也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记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遥想当年,你诸葛亮,盖世奇谋,三顾茅庐请出山,博望一火初立功,舌战群儒无人辩,火烧赤壁用奇谋。

计取荆州献主公,三气周郎迎吴妹,挥师西进取成都,大败曹军占汉中。

拥立玄德继大统,受重任于白帝城,五月渡泸南平叛,七擒六纵从未闻。

巧设空城退仲达,六出祁山北伐魏,上方谷烧司马军,五丈原上卧龙殒。

你大力发展丝绸织业,使蜀锦畅销天下,开发中国大西南,加强和西南少数民族的交往,建立了三国鼎立中丝织业最为发达的——蜀。

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二十年如一日地为刘备奔走效劳。

火烧新野、白河用水、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接受刘备最后的托付。

刘备临终前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并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

”但是诸葛亮并无谋权篡位之心,依然竭尽全力辅佐着刘禅,尽管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多次亲自出征,从无怨言,只为报答多年前刘备的发掘之恩。

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永远是我最敬佩的英雄,不仅仅因为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智慧,更因为他对刘备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后《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你一生真实的写照,《出师表》两篇正如陆游称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你的赤胆忠心,你的神机妙算,历史更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关羽“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他英勇善战,举世无双。

面对敌方华雄屡屡杀死自己盟友的紧急情况下,关羽他面无怯色,还当仁不让。

就在大家都还将信将疑之时,他早已提着华雄的人头凯旋而归,速度快得连袁绍战前倒给他的酒还是温凉的“不要总看小任何不起眼的人,他们可能卧虎藏龙;不要看大任何出身高贵的人,他们可能是无用之辈。

所以文中有这么一首诗赞美他,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其二,他忠肝义胆,义薄云天。

为护送刘备二妻,他过五关斩六将,淌险受难,在所不辞。

其情其义之深堪比马里亚纳海沟。

从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情节里便可充分体现出来,起初,刘备溃败后投靠河北的袁绍,当时关羽也被曹军的重重包围下被迫暂时投靠曹操,还向曹操提出了条件:一旦知我兄长下落便要离开曹营。

虽然曹操万分厚待他,他却无时无刻思念着自己的哥哥,身在曹营心在汉。

终于有一天,关羽得知兄长投靠了河北的袁绍的下落,便骑着曹操赠予他的赤兔马寻主。

尽管千里迢迢,也无法让关羽望而却步和感到乏力,尽管险关的障碍和守将的骁勇,也无法让关羽为之胆怯,尽管寒冬飞雪的严寒,也无法冷却关羽寻找兄长的坚定心灵。

于是关羽便施展超脱凡俗的武勇,力挽狂澜地最终与兄长相见,重演昔日的桃园情谊。

刘备为后人留下一
个仁义、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刘备,拥有仁义之君的美称,他的政治方针就是以仁义布德于天下,以匡扶汉室救济于黎民。

虽然他的内心富含道德修养,拥有远大的志向,济世的蓝图,但是他却没拥有济世的才能,致使他的大半生历经坎坷,在他的峥嵘岁月里时常浮现着惨败的阴影,他历经过诸侯会盟的冷落,他历经过两失徐州的挫败,他历经过败走长坂的坎坷,多少的颠沛流离,流离失所,头发凌乱的经历映入他的眼帘。

纵然刘备历经坎坷,但他在不计其数的坎坷跌倒中,从没因岁月的沉淀和坎坷的挫败而忘却心中承载已久的夙愿,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追逐自己的夙愿,最终实现三分天下的壮举,铸就豪迈称帝的辉煌。

刘备的一生,告诫我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后,尽管他人的冷眼与嘲笑,尽管荆棘的困扰,尽管挫败的坎坷,都必须以坚贞不屈的意志追逐它,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开辟辉煌的前程,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谱写绚丽的篇章,唯有不屈不挠的意志,才能迎接久违的黎明曙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