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修订稿
初一历史导言课
算 算 看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 前479年,他享年几岁? 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6年,灭亡于 公元8年,西汉存在了多少年?
时代 我们通常把一个较 长的时段称为时 代.人们往往以某 一方面的重要特征 为划分的标准.如 青铜时代、春秋战 国时代、工业时代、 青铜器时代 近代等。
想一想:时代的长度相同吗
3.你出生于 世纪 年代。你的爸爸妈妈呢? 18世纪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公元 看 比如说公元 前16世纪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下面就时间长度的计算,教给同学们一些 计算的小窍门: (1)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 元,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C (2)假如已知的两个时间一个是公元前,一个是 公元,那么计算时间的公式就是:A+B-1=C
3、明清两代通常用“年号”代称
明清时期,一个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因此,我们 通常在这个年号后面加个“帝”字,用来指称这个皇 帝。
小结 年号是我国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如康 熙、乾隆等; 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宗奉祀 时特起的名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清 世宗等; 谥号是我国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 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他另追加的一个称 号。如汉武帝等。
中国历史朝代表
中国历史朝代疆域变化图
几种历史纪年方法
西方历史纪年方法
公元纪年法 (公元前、公元、年代、世纪、时代)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了解第一单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
主题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开放政策及影响。
3.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对国家的影响。
主题二:统一国家的建立
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统一及影响。
3. 教学难点: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
主题三:民族关系与边疆地区的发展
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及边疆地区的发展,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唐朝的民族关系、边疆地区的开发及影响。
3. 教学难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知识点
进行初步掌握。
3. 合作探讨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
发展过程,分析历史问题。
4. 课堂讲解
- 教师针对学生的合作探讨进行点评,并进行课堂讲解,对历
2023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5篇
2023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5篇
2023版七年级历史课堂教案1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提问:中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有哪些(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人类诞生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问题始终是问题。
提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回答)
衣: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渔、狩猎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树上或洞穴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较远的地方。
提问: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七年级初一历史导言课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 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 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弗朗西斯 培根
历史中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
“删削冗长,举其机要,专取国家兴衰,多民生 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司马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处今日 物竞炽烈之世,欲求自存,不鉴于古则无以 进文明,不观于人则无由自知其不足” ——孙中山
四 什、 么初 ? 中 历 史 学
初中历史学习内容:
• 初一内容:中国古代史 • 初二内容:中国近现代史 • 初三内容: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歪唱中国历史知识版《青花瓷》 高清.mp4
认识我们手中的教材:
1.本书总共有几个单元? 5个 2.本书总共有几课? 23课,另外还有3节活动课。 翻开课本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 1.正文是指哪些文字? 黑色文字,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 2.阅读文字是指哪些文字? 黑色的小字。 3.文献资料是指哪些文字? 有竹简背景的文字。 在课后。 4.史海拾贝在哪里? 5.第1课有几个练习题? 2个 6.第1课共有几个“子目”? 3个
——
电视剧中的历史:
名人眼中的历史:
司马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之言。 ” 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 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龚自珍:“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欲灭其国,先毁 其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课《郑和下西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的内容。教材主要介绍
了明成祖时期,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以及其历史意义。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
能还不够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此外,学生对于航海、探险等题材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以及其历史意
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航海事业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
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以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船上生活以及与所到国家的交流。
五.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图片等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航海
技术、船上生活以及与所到国家的交流。
4.情景模拟:模拟郑和下西洋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航海的艰
辛与收获。
六. 教学准备
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材料。
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
前言
说明:
1.教学实录,略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分析,需要说明的内容,将在实录中以注释的方式出现。
2.本人将尽力真实的再现教学过程,故名为“实录”,其实也只能是…,
3.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七年级)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二班、五班、六班。从入学成绩来看,六班成绩较好,为重点班。每周每班三节课。本教学实录以六班为主,其他两个班在注释里体现。
4.教材为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师:同学们好,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叫岳文忠(板书),是你们的历史老师。(有点儿心慌,写字的时候手也有点儿抖。)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看教材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前言》。下面,我们将要谈到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板书)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板书)
三、怎样学习历史?(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并思考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希望大家读后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六班上课时,我是让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的,读的很好,很
吸引人,但时间有点儿长,后面的效果就不太好了。后面二班和五班,我找三个同学来分别读前言部分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效果较好。)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谈谈什么是历史?
(六班的同学比较积极,争着发言。二班和五班的学生没有主动要求发言的,我只好指定,二班被指定的同学先是一言不发,最后才挤出几个字来。我申明课堂纪律,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一个字也没有,不管对与错,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说明自己为什么不会,如果一言不发,你就站在哪里听课,什么时候说了,什么时候再坐下。)生:历史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
初一历史导言课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
社会 变革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 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 立与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民族交
wh y
二、为何学历史?
1.尊重历史,还原史实
惨不忍睹的抗日神剧,既是对抗日战争历史的歪曲, 也是对抗战先烈们的变相贬损!
——钱穆《国史
大纲》
《我的1919》台词: 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 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 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 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 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 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 路撒冷! ——顾维钧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 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 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两个城市对历史的记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4.生活中需要历史(旅游、收 藏)。 收藏——透视历史的缩影
(邮票、文物… ) 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 (名胜、遗迹…) 鉴赏——解读历史的意趣
(歌曲、诗歌…)
生活——体味历史的亲切
(姓氏、祭祖… )
收藏——透视历史的缩影
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
鉴 赏 解 读 历 史 的 意 境
文综 18% 英语 18% 数学 18% 语文 19%
七年级历史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教案
1.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掌握七年级历史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了解历史发展
的脉络。
-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过程与方法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 学生能够运用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提高历史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尊重历史
事实。
- 学生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中国古代史
- 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起源,夏商周的更迭。
- 学生掌握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
与统一。
第二课时:中国近现代史
- 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
- 学生掌握中国近代的民族独立运动,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
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第三课时:中国现代史
- 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的历史发展,包括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 学生掌握中国现代的改革开放,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 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述,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
的脉络。
讨论法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和口头表达能力。
研究法
-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
考能力。
4.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
-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终结性评价
- 教师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5. 教学资源
-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材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言课
三、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1、学史可以明得失。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前人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个
可以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人而言,可以加速成长、成熟,对国家、社会而言,
2、历史可以陶冶情操。 通过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我们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并在加以总结过程中,提升我们的道德情操,陶冶我们的 情怀。
3、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爱国意识。 一个具有进取心的国家,都是十分重视历史教育功能的。
8
四、怎样学习历史?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的广阔天空中,只有对历史感兴趣,才能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并促使 着自己不断探索。
二、要学会使用好课本。要学会阅读,通常大字部分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而小字部分是为辅助理解而设立的,以帮 助拓展我们的视野。
三、多记多背。学习历史没有什么捷径,需要我们记住的知识点一定要记住;学习历史,需要我们多记多背,熟练掌 握每一个阶段发生的大事,并能建立起一个总体知识框架。
15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9
四、怎样学习历史? ❖ 记忆历史知识是有方法的。 ❖ 记忆历史的方法:歌诀法、首字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对比法、图表法等。
如:歌诀记忆法 例如:第一课的“元谋人”知识可以用歌诀归纳为: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会造工具能用火, 因此称为早人类。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范文5篇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范文5篇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1
《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初一上学期历史导言课 (共30张PPT)
4、提高个人修养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能够让同学们
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么思考、分析、 处理问题,进而变得聪明起来。而且在生活中,我们 出去旅游,看名胜古迹,想要收藏古董,都需要有一 定的历史知识才能不上当受骗。当然,为同学们的将 来考虑,中招考试中我们要想取得高分,历史课程也 需要好好学习。
知识扩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 1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 •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中国 • 2、你能说出中国几位皇帝的名字? • 秦始皇,唐太宗,乾隆,朱元璋,康熙…. • 3、万里长城是谁下令修筑的? • 秦始皇 • 4、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 •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半封建社会
社会
当今
距今约 170万年
先
公元前 2070年
秦时
公元前 476年
期 公元前 221年
中国古代史
1840年 1949年
中国近现代史
朝代歌
•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辅
●课文前设:
3: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
➢ 广义上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政治、经济、 文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言课》教案
中国古代史第一册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公元纪年方法,什么是年代、世纪,怎样计算。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学习中国历史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学习中国历史对认识国情有重要作用。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初步运用公元纪年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历史课的重要性和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是本课重点。‘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要点:
一、学习历史的意义 1.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2.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 3.提高文化修养
4.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了解历史的途径
1.文物古迹——实物资料 2.书籍碑刻——文字资料
三、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1.公元纪年 2世纪 3 年代
四、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你看,我们头一次见面,也没人给我们引见引见,我只好自我介绍啦。我是你们的历史课老师,我首先祝贺同学们迈进了中学的大门,成长为一名中学生。虽说我们
素不相识,但历史这门课将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既然是你们的老师,又很希望能做你们的朋友。当然啦,这要得到你的认可,我是充满信心的。今天这节课是你们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这第一个话题,是不是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课标题)请同学们把我在黑板上写的字(简称“板书”),抄在笔记本上,这就叫作课堂笔记。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标题下方框里的一段话。(学生读,内容从略)。一说到历史,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这几个问题,恐怕你们都曾想过,也都是你们想向历史提出询问的吧!让我们从第1页右下方的画说起。这幅画好像画的就是你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地学习。而我们饮水思源,怀念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旁边这幅烈士的遗像,看得出他是谁吗?(学生:方志敏。)1935年,那是在黑暗的旧中国,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前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亲爱的同志们!请你们经常记起你们多年在一起奋斗的战友们之惨死,提起奋勇的精神,将死敌日本帝国主义赶快赶走吧!将万恶的国民党统治赶快推翻吧!”同学们,我们应当告慰烈士的英灵:我们不会忘记先烈,忘记过去,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说到这些事,心理总觉得沉甸甸的。好了,我们再看上边的两幅图,它把我们的思路从现代牵到远古。看那远古的人,他的模样和现代的人相比可差多了,显得那么笨拙。可是,他已经能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他终归是人了,是你、是我、是人类的老祖先。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人们常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称作历史的长河,那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尤其源远流长了。历史将会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在课本第2面上有7幅与中国历史有关的画,(将此图悬挂在黑板上)右上角第1幅,是一个明朝的青花瓷壶,它的产地极著名,猜猜看?(学生答::景德镇。)对!(指图中的字)“世界上为什么会称我国为瓷器大国?”(学生答:因为瓷器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说得对,我国制造瓷器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不过,说我们是瓷器大国,还有点什么意思呢?中国瓷器穿过千山万壑,越过万里波涛,远销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不知有多少地方发现过中国的古代瓷器,又不知多少人、多少国家收藏着中国古代的瓷器。当我们说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自然而然会想到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间架设友好桥梁的使者,(指右3图),他是谁?(学生答:唐僧、玄奘。)他是不是上西天取经呢?(学生答:是到印度。)玄奘跋山涉水,九死一生,他不平凡的经历越传越神,终于被小说家编成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指右2图)这三位大诗人,恰好与玄奘是一个朝代——唐朝人,同学们一定能猜得出他们是谁。(学生答:李白、杜甫、白居易。)我读一首李白的诗,同学们要是学过,就跟我一起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范例四篇
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范例四篇
我们当今社会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每一历史时代的生产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构,构成了当今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延续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知识结构和社会认知。所以,我们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以下是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教案,欢迎查阅!
初中历史教案1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
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5篇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科目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中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
历史:导言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初一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如何学习历史、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重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营造和谐、开放、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导入:】
(教师)今年是2008年,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骄傲的、自豪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落幕了。关于这届奥运会我想同学们一定印象深刻。那么关于这届奥运会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同学说到了盛大的开幕式,是的,开幕式让世界惊艳、让人赞叹中国文化深厚底蕴。下面我就请同学们再来回顾开幕式的精彩片段。
(教师)开幕式中展现了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展示了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底蕴才会创作出这样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艺术作品。而我们历史课就是要带领同学们了解历史的课程。让同学们在对人类漫长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探究中,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学会思考,进而变得聪明。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我们的历史和历史课。
【讲授:】
一、什么是历史?——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教师)什么是历史,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
(学生) 自由发言
(教师)历史
英语:history
释义: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
(二)过去的事实,过时的事物。例:这件事早已成为历史。
(三)对过去事件的记载, 沿革, 来历; 大事记。
(四)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