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心理疲劳之论文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身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运动性疲劳问题。
运动性疲劳是指运动训练和比赛后所出现的不适、疲倦、力量下降和反应迟缓等生理和心理的表现。
运动性疲劳涉及到多种因素,如能量代谢、神经调节、肌肉结构和体液平衡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检测和分析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从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在能量代谢方面,研究人员已经明确了ATP和肌酸磷酸盐是肌肉收缩的主要能量来源。
同时,乳酸也是引起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肌肉疲劳时,乳酸的积累会导致肌肉酸化、肌肉力量降低和疼痛感增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C和E等抗氧化剂可以延缓乳酸的积累和肌肉力量的下降,从而降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率。
神经调节方面,研究人员发现运动性疲劳与中枢疲劳和周围疲劳有关。
中枢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疲劳所致的疲劳,包括运动神经元疲劳、神经递质清除减少等。
周围疲劳是指肌肉疲劳所致的疲劳,包括乳酸积累、肌肉纤维微损伤等。
研究发现,慢波睡眠可以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而运动康复和按摩则有助于缓解周围疲劳。
肌肉结构方面,研究人员发现骨骼肌肉纤维类型的分布和运动时的力量输出密切相关。
慢肌纤维主要参与有氧运动,而快肌纤维主要参与无氧运动。
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应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静态牵拉、深层肌肉按摩等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肌肉结构,从而降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率。
体液平衡方面,运动时的出汗会导致身体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进而加重运动性疲劳的程度。
研究人员提出,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缓解运动性疲劳,并改善运动表现。
总之,运动性疲劳涉及多个方面,需要综合治疗。
以上就是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写体育上心理变化的作文
写体育上心理变化的作文英文回答:Sport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 person's mental state. For example, when I used to play basketball, I always felt a surge of adrenaline and excitement before a big game. The anticipation and nerves would often make me feel a bit anxious, but once I stepped onto the court and started playing, I would enter a state of intense focus and determination. It's like all my worries and stress would melt away, and I would be completely in the zone. This feeling of being "in the zone" is something that many athletes experience, and it can be incredibly empowering.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also times when I would feel frustrated and demotivated, especially after a tough loss or a string of poor performances. I would doubt my abilities and start to feel disheartened. However, with the support of my teammates and coaches, I would gradually regain my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The camaraderie andencouragement from others played a huge role in helping me bounce back from setbacks and stay mentally resilient.中文回答:体育运动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着显著的影响。
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3):524~53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524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林 岭 张力为(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00)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摘 要 通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和检测评价方法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和不足进行的综述讨论,作者分析指出目前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满足不了中国训练体系下训练实践的需要,提出有必要系统进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实证研究。
就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切入点,作者认为应综合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神经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包括:(1)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运动训练体制与环境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构建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2)基于此模型研究建立多维检测评价方法系统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
研究过程中要将神经生理方法与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结合起来同步测量,在训练过程中开展纵向追踪与横向调查综合性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运动,心理疲劳,概念模型,检测方法。
分类号 B8491 问题的提出竞技体育近乎极端性的特殊环境使运动员长期承受高应激压力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而且经常性地产生各种教练员和心理学工作者称之为“心理疲劳”的现象。
如何明确界定、诊断、监测和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就成了国内外有关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但由于心理疲劳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使得焦点问题成了焦点难题。
在我国独特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与训练模式下,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系统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与发展角度,还是从训练实践需要角度看,我们都不得不面临并迫切需要回答如下一些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问题:(1)在运动训练环境下,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什么?如何检测评价?(2)我们应如何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关问题的研究?收稿日期:2006-05-09通讯作者:林岭,E-mail: linling712@2 理论认识和方法系统能满足训练实践的需要吗?作为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其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
运动性心理疲劳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归因
运动性心理疲劳成分的动态变化及其归因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运动性心理疲劳随时间变化的模式及其归因。
利用采访法以及文献研究,发现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动态变化与四个因素相关,即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运动技能、环境因素和运动历史。
此外,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及测量以及分析不同参与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疲劳变化情况。
最后,本文提出如何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和生活安排来改善运动员心理疲劳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运动性心理疲劳;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心理训练正文:运动心理疲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可以定义为运动员面临的负荷,这些负荷可能来自运动表现、身体紧张度、训练状态以及情绪状态等因素。
在运动中,心理因素也能够影响运动性疲劳,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因此,本文将探讨运动性心理疲劳如何随时间变化以及其归因,以便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首先,本文将分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动态变化模式。
根据文献研究发现,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运动技能、环境因素和历史运动状态等。
其次,本文将进行实证研究,测量不同参与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疲劳变化情况,以及运动性心理疲劳变化的归因。
最后,本文将探讨如何采取有效的心理训练和生活安排来改善运动员心理疲劳水平,以提高运动员心理和运动表现。
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运动员和教练提供有益的建议,从而帮助运动员提高心理疲劳水平,改善运动表现。
在实际应用中,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其归因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练和运动员提供重要的参考。
首先,运动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心理特征、运动技能、环境因素和历史运动状态,判断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其次,运动员也可以根据研究发现采取有效的心理训练来改善运动性疲劳的情况。
这种训练包括通过放松技巧来帮助降低身体紧张度,通过口头疗法来改善情绪状态以及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如团体咨询服务等,来帮助运动员调节不良情绪。
同时,还可以采取有效的生活安排,如避免运动训练过量,增加休息时间,调节正常的睡眠模式等,以有效地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运动疲劳论文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疲劳是检查训练效果的一个标志。
”所以产生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
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
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者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
产生疲劳后,一般来说,轻度疲劳,身体会迅速恢复;中度疲劳则需要较好地调整和休息;重度疲劳要想尽快使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到原水平或要做到超量恢复。
因此,作为一名教练除了在思想上、生活上关心运动员之外,主要应把重点放在不同的训练阶段,把训练手段和恢复手段结合起来。
尤其对运动员来讲,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有关。
为此,要根据具体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恢复手段,以加速恢复过程,恢复方法是多方面的。
现把我结合理论学习。
在实践中得到的一点体会,简述如下:一、科学地安排大小训练周期。
负荷的变化,广泛地运用各种训练手段、训练条件、器材和场地。
建立运动员正确的生活节奏和训练节奏,合理安排完整的生活制度,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进行的,养成每天正确的节奏会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运动定型”,使得机体的活动“自动化”和“节省化”,减轻机体生理负担,有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疲劳的消除。
生活中克服吸烟和喝酒的不良嗜好,保持良好的生理机能,促进运动训练,防止运动疲劳的产生。
二、运动后并进行合理的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的一种积极的手段。
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之后,立即静坐、静卧效果不好。
实践证明:采用慢跑作整理活动,血乳酸消除的速度要比静止休息时快一倍,因此慢跑或有一定速度的步行,是整理活动的共同内容且不可缺少。
特别是在整理活动中做些肌肉伸展性练习,有助于缓解肌肉纤维痉挛,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程度,加速乳酸的消除,达到疲劳的迅速消除。
三、合理营养是消除疲劳或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
运动中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量供应不足。
许多人在剧烈健身运动后常有肌肉发胀、关节酸痛、精神疲乏之感。
为了尽快解除疲劳,就买些鸡、鱼、肉、蛋等大吃一顿,以为这样可补充营养,满足身体需要。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论文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篇1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赋予我们健康。
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期望。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
从健康标准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躯体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最佳处方,不仅对于躯体,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从对情绪、心态和性格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来了解运动这个美妙的处方吧。
运动怡情运动可以调控情绪,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不良情绪则危害身心健康。
有关情绪对身心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早有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保持良好的情绪非常重要。
运动是治疗情绪低落的一剂良方,可以给我们带来愉快和喜悦。
来自心理学的研究证据显示,运动的确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
古典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一种能量或动机。
规律运动或增加身体活动量不但可以提升体适能,也有助于整个人体的健康,还能增进人际互动与心理、情绪的改善。
运动除了可以减轻沮丧,也可以改善心情,舒缓压力,产生愉快的感觉。
个体在从事运动时,可以将平日所累积的压力、疲劳、不满等负面情绪加以宣泄、转移与转化成为自信的、使人愉悦的、有信心的正面力量,在肯定、愉快与自信的感觉中提升个人心理和生理的幸福感并得到新的力量。
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分钟,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这和人们在愤怒的时候想要摔东西的迁怒和宣泄一样。
而运动确实是一种有效减低压力的方法,许多运动参与者在运动完后都有一种身心舒畅的感觉,当遇上工作繁忙、加班赶工或情绪低落时,可尝试安排一点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在这段时间将精神和注意力转移到喜欢的运动上,藉以抒发自身所承受的压力,避免压力折磨生理或心理,当心情或情绪好转后,人的活力就像充满电力的电池一样,又可以迎接新的开始。
体育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体育运动中心理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一、运动心理性疲劳的界定疲劳是人体对外界压力的自然反应,可具体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两类。
心理性疲劳是指人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伴随着机体生理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
在体育运动中专家认为,心理性疲劳的运动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经常性的喊累,不想训练,不愿见教练,不愿去训练场甚至每到训练前就找各种理由推脱训练等。
与生理性疲劳所不同的是:心理性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而生理性疲劳多是由身体反应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
二者的区分,主要看疲劳是由心理活动产生的还是由身体反应产生的。
二、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产生疲劳的原因有多种,在生理性疲劳方面出现了很多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疲劳的产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机制为能量耗竭学说,谢产物的堆积、自由基学说,医理论、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离子代谢紊乱、保护性抑制学说,心理因素等等。
心理因素既然可以导致生理性疲劳,那么反过来生理上的疲劳也可能导致心理上的懈怠。
运动心理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1.为了不切实际的硬指标而盲目的训练,忽略了运动员自身的能力导致运动员超负荷训练从而使运动员产生畏惧的心理。
2.由于运动强度过大,导致精神紧张,超出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范围。
3.对运动项目的厌倦情绪更有可能导致心理性疲劳。
4.不利的环境刺激,对场地的不适应,也都有可能引发心理性疲劳。
5.除此之外,学生或运动员自身的生活家庭环境,也可能产生厌倦怠慢的情绪从而出现心理性疲劳。
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长时间从事单调无趣,枯燥乏味的训练所致。
因此怎样才能使训练变的有趣起来,防止运动员出现心理性疲劳业已成为一个高度关注的话题。
三、运动心理性疲劳的危害体育运动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它不仅会加重运动员的生理疲劳,还会导致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厌倦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影响运动员成绩的进步和提高,更有甚者还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领域心理疲劳文献综述
验性 的文章 中常见注入优柔寡断 、 思虑过度 、 情绪不 良、 内心矛盾 冲突、 心烦意乱 以及 随着生理疲劳而产生 的紧
有学者根据其研 究结论 将影 响运 动员心 理疲 劳装
填 的因素归纳为两 个部分 : 一是 运动员 的 内部 因素 , 即
作 者简 介 : 孟欣 ( 1 9 8 1 . 1 一) , 硕 士研 究生 , 研 究 方向 : 运 动训 练 学 , 讲师, 辽 宁工 业大 学。
第 5期 ( 总第 7 4 3期)
2 0 1 5年 5月
体育世界 ( 学术 )
S p o r t Wo r l d( S c h o l a r l y )
N O . 5 ( S u m N O. 7 4 3 )
Ma y 201 5
体 育运动领域 心理疲 劳文献综 述
疲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 度与参 与倾 向以及 内部动 机之 间 均存在显著 的负相关 关系 , 运动员 越是无 动机 , 就越是 心理疲劳 , 而 且 回避倾 向越 明显 。孙 国晓 ( 2 0 1 3 ) 通过 对柔道运动员冬训前后 的结果分析认为 , 自我决定动机 对心理疲劳具有纵 向预测 作用 。通 过对某 省运 会前对 部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进行 的调查显示 , 赛前心境量表
关键词 : 运动领域 ; 心理疲劳 ; 运动动机 ; 应激反应 ; 本体感 觉
1 . 心理 疲劳的概念
张感 、 倦怠感 、 厌烦感 、 尤其 是对工作 不感 兴趣 , 或 因挫 折引起 的精神抑郁和忧虑等描述 。 针对 中学生提 出 , 对提高 学 习成 绩升学 的担忧 、 教 师家长期望过高 、 学 习科 目多任务 重 , 是造 成学 生心理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浅析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过度疲劳及预防措施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浅析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过度疲劳及预防措施本文将对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过度疲劳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浅析。
田径运动是一项以速度、力量与耐力为主要训练目标的运动项目,而过度疲劳对于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合理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 过度疲劳的原因及影响过度疲劳是指运动员在长时间高强度训练下,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状态,使身体各系统功能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应。
过度疲劳的主要原因包括训练强度过大、训练量过多、休息不足等。
过度疲劳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例如出现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疲劳感增加等,同时也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出现焦虑、压力过大等问题。
2.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过度疲劳,以下是几个预防措施的推荐:2.1 合理制定训练计划运动员在进行田径运动训练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强度、训练时长、训练频率等,需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来科学调配。
在计划中,要合理安排训练与休息时间,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2.2 引入交叉训练交叉训练是指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引入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方式。
通过交叉训练,可以减少对特定肌肉群的过度使用,降低损伤的风险。
例如,在田径训练的间隔日可以进行游泳、瑜伽等非田径运动的训练,帮助身体全面发展,减少运动对某一部位的疲劳度。
2.3 加强营养补充在高强度训练中,运动员的能量消耗较大,需要及时补充营养。
运动员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恢复能力。
此外,饮食调理也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阶段进行调整,确保营养摄入的合理性。
2.4 加强康复训练当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的情况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肌肉恢复和修复,减少长期疲劳对身体的影响。
常见的康复训练包括按摩、拉伸、放松训练等,这些可以帮助运动员缓解肌肉疲劳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摘要:在当代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不仅要系统的学习文化课教育,体育学习也是必不可少。
而在其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外部或内部因素而对体育学习产生心理疲劳,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会有损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
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心理疲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训练效果,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对自己极其不自信,在训练时也很难得到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心理疲劳,改善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生;体育学习;心理疲劳;解决方法心理疲劳是经常出现在运动员身上的一种心理问题,而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也往往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
顾名思义,心理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因所训练的内容过于缺乏趣味性,且单调重复性,产生了一种对体育训练的厌烦、疲倦,以及在体育学习中可能存在对训练、比赛会有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产生的负重感,这种心理疲劳是与身体上的疲惫相区分的,因体育学习而产生,可能会对学生的体育训练才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影响比赛成绩,心理上的不健康也会反过来作用于身体,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分析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原因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是极其必须的。
一、心理疲劳的症状(一)运动训练效果下降由于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出现畏难情绪,通过会潜意识地不想训练,或者是觉得自己即使训练也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会事倍功半,还可能会因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失误,导致其运动水平的下降。
(二)身体素质变差学生的心理疲劳也会作用于其身体,会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会形成心理暗示,使自己的身体比其他人、其他时候都容易感觉到疲惫,这也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情绪起伏波动大由于心理疲劳,学生往往会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下降,更会对自己的体育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在训练时更难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此的恶性循环会导致学生自卑,会出现厌烦、懈怠的情绪,而且情绪容易波动,对自己产生怀疑。
运动员疲劳与心理疲劳的关联研究
运动员疲劳与心理疲劳的关联研究运动员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经常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长期以来,运动员的疲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疲劳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还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运动员疲劳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关联,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运动员疲劳的类型。
疲劳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
生理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导致肌肉疲劳、能量消耗过多等生理反应引起的。
而心理疲劳则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由于心理压力、焦虑、压抑等因素导致的疲劳状态。
这两种疲劳状态常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其疲劳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疲劳会导致运动员的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决策能力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其在比赛中的表现。
同时,长期的心理疲劳还可能导致运动员的自信心下降、动力不足、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会进一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甚至可能导致运动员的退役。
那么,如何应对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呢?首先,运动员应该及时寻求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运动员了解并应对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其次,运动员应该学会放松自己。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帮助运动员恢复体力和精神状态,减轻心理疲劳。
此外,运动员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兴趣爱好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最后,建立良好的社交圈子也是缓解心理疲劳的有效途径。
和他人交流、分享经验可以帮助运动员减轻心理负担,增强自信心。
除了个体层面的应对,团队和教练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团队合作和支持可以减轻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教练则应该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给予运动员适当的休息和心理支持。
总之,运动员的疲劳问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心理疲劳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心理疲劳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表现,甚至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因此,运动员及其团队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心理疲劳。
运动心理疲劳问题研究现状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3):524~531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524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林 岭 张力为(中国民航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300)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摘 要 通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和检测评价方法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和不足进行的综述讨论,作者分析指出目前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有关研究成果满足不了中国训练体系下训练实践的需要,提出有必要系统进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的实证研究。
就心理疲劳问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切入点,作者认为应综合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神经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的主要切入点包括:(1)研究建立适合中国运动训练体制与环境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构建运动性心理疲劳概念模型;(2)基于此模型研究建立多维检测评价方法系统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问卷。
研究过程中要将神经生理方法与心理测量、行为观察等方法结合起来同步测量,在训练过程中开展纵向追踪与横向调查综合性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运动,心理疲劳,概念模型,检测方法。
分类号 B8491 问题的提出竞技体育近乎极端性的特殊环境使运动员长期承受高应激压力和大负荷运动训练,不可避免地、而且经常性地产生各种教练员和心理学工作者称之为“心理疲劳”的现象。
如何明确界定、诊断、监测和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就成了国内外有关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但由于心理疲劳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的复杂性,使得焦点问题成了焦点难题。
在我国独特的“举国体制”竞技体育管理与训练模式下,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系统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与发展角度,还是从训练实践需要角度看,我们都不得不面临并迫切需要回答如下一些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问题:(1)在运动训练环境下,发生于运动员身上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是什么?如何检测评价?(2)我们应如何开展“运动性心理疲劳”有关问题的研究?收稿日期:2006-05-09通讯作者:林岭,E-mail: linling712@2 理论认识和方法系统能满足训练实践的需要吗?作为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其对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实践的行为过程将带来巨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严重影响到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
运动性心理疲劳_性质_成因_诊断及控制
1992) [2], 训练负荷和生理负荷很小时, 心理负荷可能很大, 如运动员大赛前的辗转反侧, 夜不能寐; 训练负荷和生理负 荷很大时, 心理负荷可能很小, 如举重运动员用踢足球进行 身体训练时汗流浃背, 但十分惬意。 这种不一致导致了心理 疲劳和生理疲劳的区别。 1. 2 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的差异
Abstract: Fa tigue and its con tro l is one of m a jo r concern s in m odern spo rt tra in ing study. T h is p ap er m ade ana lysis on difference betw een m en ta l, p hysio logica l load and m en ta l fa tigue and bu rnou t. B a sed on it, the defin ition of exercise m en ta l fa tigue w a s m ade. M eanw h ile, the au tho r
1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特点 1. 1 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的差异
负荷是指载体所承受的刺激或压力。 在体育科学研究 中, 可将运动负荷分为训练负荷、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这三 个方面互有联系、互有影响但又互不相同。 生理疲劳的直接 来源是生理负荷或训练负荷, 心理疲劳的直接来源则是心理 负荷。 心理负荷是指在人的活动中, 客观事件对人的心理过 程产生的刺激, 这种客观刺激同人的主观状态交互作用后通 过人的行为表现、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反映出来 (张力为, 1992) [2 ]。
试论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其综合调控方法
试论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及其综合调控方法作者:李强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建立起运动员心理疲劳综合调控方法系统,这种为预防和解决运动性心理疲劳问题而设计实施的干预方案,其主要原则或思路从转变认知方式调整心态、培养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严重的实施行为矫正、进行心理技能训练、环境转换、行为干预与社会适应调适、进行营养药物手段治疗和各种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措施等方面提高运动员心理调控与适应能力等。
关键词:运动心理疲劳干预调控心理技能系统从运动员个人角度看,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因各种内外部因素对运动员施加较大心理负荷而导致运动员心理加工能力暂时下降或扰乱,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心理负荷性因素、认知性因素、动机性因素、心理预期性因素、社会交往情绪性因素等。
这些因素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运动员心境压抑、神经能量过多消耗,从而导致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发生时的主要表现包括:身心疲惫感、头脑发懵、思维迟钝、注意力易涣散、莫名的不舒服感、食欲、睡眠质量下降、头痛、技术感觉与控制能力下降、训练质量下降、训练兴奋性下降、懒惰、不关心他人、生活与训练态度和行为消极、训练与比赛的关注程度降低、比赛能力下降、易发脾气、抑郁感、消沉感、无助感等负性情绪和情绪稳定性下降、训练欲望下降、训练抵触、意志力下降、综合动机水平下降、总体呈现出内部动机下降倾向、成就感降低、自信心下降、对运动的负评价等。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生时机一般常见于长时间大负荷训练的中后期、封闭性训练阶段和重要比赛前后。
针对不同诱因和性质的心理疲劳,需在科学分析与诊断基础上制定系统的个体化调控方法。
常用的方法和调控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合理生活制度心理疲劳和神经系统机能状态有着密切联系,而良好睡眠在促使体力恢复和神经系统保持良好状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量科学研究和运动实践证明,任何恢复手段都不如充足睡眠效果好,任何恢复手段都必须在充足睡眠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生活制度,合理安排训练、比赛、学习和休息时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以达到恢复心理疲劳作用。
运动员心理疲劳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动机 l 生因素 、心理 预期性因素 、社会 交
行 为方 式和行为环境性 因素 ,主要 有训
因 挫折 引 起 的 精 神 抑 郁 往情绪性 因素等 另一 个是外部因素 , 即 练性 因素 、管理性因素 、缺 乏社会 支持
等。
摘
要 :疲 劳是 一种 主观 的不适 感 觉 ,并 在客观 上
工作效 率产பைடு நூலகம்生负面影响 。
疲劳 。 5 . 运 动 员 心 理 疲 劳 与 注 意 的 关 系
二 、研 究现 状
1 . 影响 因素 引起 心理疲 劳的原因 虑 过度 、情 绪不 良、内心
蒋长好 ( 2 0 1 3 )等认 为 ,心理疲劳
对注意 的整体和局 部加 工有着不 同的影 响和神经联 系 ,对 射击运动员特定干预 林岭在其博 士论文中将影响运动 员 心理疲 劳的因素归纳为两个部分 :一 是 素, 主要有个人人格 因素 、 认 知性因素 、
⑨
意识不能承受 某种应激后
关 。王翠萍 ( 2 0 1 1) 认 为 ,体 育院校运 动员完美主义心理 与运 动心理疲劳有显
才产生 的心理疲 劳。最后
是对于 心理疲 劳的评价标 著正相关 ,降低运 动员对 自我的完美主 准 ,都认 为心理 疲劳会对 义要求 ,有利 于减 轻运动员的运动心理
[ 2 ] 章剑 和 . 别 忽 视 心 理 疲 劳 对 高 考 的
关键词 :运 动员;心理 疲劳 ;文献资料
一
、
心理疲劳 的概念
2 . 运 动 员 心 理 疲 劳 与 运 动 动 机 之 间
的 关 系
疲 劳 是一 种 复 杂 的生理 和 心理 现
张连成等 ( 2 0 1 0 )认为 ,运动 员心 理疲劳各维度与参与倾 向以及 内部 动机 之间均存在显著 的负相 关关系 ,运 动员 越是无动机 ,越容 易产 生心理 疲劳 ,而
运动性心理疲劳之研究
运动性心理疲劳之研究作者:黄加平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4期摘要:运动者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主观体验的倦态,这对运动者继续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一定的危害。
本文从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表现、判断方法以及预防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优化体育运动的过程,促进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动机运动者1、关于“疲劳”的定义研究1.1 通过查阅工具书,得出有关“疲劳”的定义《辞海》中对“疲劳”的解释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与人体相关的疲劳包括两个方面:“1、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而需要休息;2、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对疲劳的较完整的解释: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状态,是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
疲劳分两类:当工作活动主要由身体的肌肉承担时所导致的疲劳叫肌肉疲劳;当由于工作中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工作过于单调而产生的疲劳,称为心理疲劳。
1.2 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疲劳”的解释加拿大的迈克.普莱利(Mike.P.lily,Canada)认为,“疲劳”的定义是:肌肉经过一定时间的活动后,出现的运动能力的暂时降低,通常表现为不能够再保持或产生某种准备发出的力或爆发力。
国际运动医学协会主席普罗科朴(Polo.Capur)认为疲劳问题是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解决克服的核心问题之一,疲劳是机体的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2、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原因体育领域里的心理疲劳是指由于过度锻炼或训练引起的,更多地与身体和感知觉症状相联系,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和动机的减弱(Raglinetal.1990)。
有人认为(Hackney,1990):过度锻炼与心理疲劳是一个连续体,心理疲劳是其终端,而过度锻炼是连续体的过程。
竞技运动领域下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前言竞技运动以其活动最为复杂、强度最为激烈的竞技特点,鲜明地展现着零和博弈的思想与零和游戏的本质,是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生理、心理和运动潜力的竞争性运动项目的通称。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举国体制”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需要的角度来看,竞技运动必须依靠健康的体育社会生态。
究竟如何依靠和认识健康的体育社会生态?它是国内外普遍所关注的问题。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若干不可知因素的问题和挑战,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出现心理疲劳,影响自身和训练的效益。
1、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1.1、疲劳的概念疲劳又称疲乏,是一种主观不适感觉。
法国学者认为疲劳的产生是人体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是对人体的一种防御性机制反射。
有学者认为疲劳是机体倦怠的表现,有精疲力竭的感觉。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将疲劳定义为人或动物因活动而产生的暂时性机能降低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变化。
1.2、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心理疲劳”这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篇小说中,主要用来形容服务行业工作者厌倦工作后出现的种种表现。
后来被Feudenberger (1974)引入心理学来描述心理健康保健领域中工作人员在压力下的反应。
(1)国外学者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日本学者中西光雄认为:“心理疲劳是由于进行工作(运动)使工作效率降低,出现疲劳感觉及身心功能处于降低状态的现象”,长期的定式作用,势必造成体育锻炼的紧张程度较大,练习方式的简单重复也易造成心理上的厌倦和疲乏,最终发展成心理疲劳。
(2)国内学者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
颜军(1992)将运动性心理疲劳定义为:是由于运动员长期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
预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陈向明,2000)对访谈资料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区别于运动心理学领域所盛行的心理耗竭概念,心理疲劳是长期伴随运动员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渐进发展的可预测现象,它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和恢复措施论文疲劳是反复受到刺激或者长时间后机体能力下降,不能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
运动疲劳探索的过程是由单一的生理学取向朝生理、心理、社会学多方向开展的,心理疲劳却因长久性和外显性不明显,被人们无视,研究停步于回忆以往生理方面。
后来发现心理疲劳所导致的心理机能下降现象同样属于疲劳的重要组成局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根底。
1.1 疲劳和过度疲劳在国际生物化学1982年的年会上运动疲劳被定义为: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将疲劳定义成因为过度练习所引发的一种生理状态,疲劳的外显性特征是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
凭借发生的部位差异,将疲劳分成三类:外周疲劳、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
如果三种机能失调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恢复,疲劳就会不断的累积,从而引发过度疲劳的出现,对运发动的.成绩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1.2 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研究说明,在运动中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相互影响的过程都在运动性疲劳之中。
运动性生理疲劳指由身体或肌肉活动引发的暂时性运动能力下降。
通常采用心率、每分钟摄氧量、血乳酸、心指数等指标来评价人体在运动时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从而对运动性生理疲劳进展评定。
2.1 主观感受和行为表现心理疲劳时主观感觉全身无力且沉重,动机水平降低难以兴奋,神经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更会因为对单个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缺乏自我认为应有的认知能力时就会突然产生非常强烈的运动厌倦感,导致整个训练以一种被动的状态渡过,降低了训练质量。
2.2 情绪性抑制反映心理疲劳发生后运发动的意识中不再承受某些冲动和欲望,从而运发动出现机械性心理排斥的病症,表现出错误的、扭曲的举止,如情绪波动大,厌倦交流,运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下降,并且对训练的进展情况产生自我疑心,比赛时自信心缺失导致的迷失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性心理疲劳之研究
摘要:运动者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主观体验的倦态,这对运动者继续进行体育锻炼造成一定的危害。
本文从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表现、判断方法以及预防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优化体育运动的过程,促进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疲劳运动性心理疲劳动机运动者
1、关于“疲劳”的定义研究
1.1 通过查阅工具书,得出有关“疲劳”的定义《辞海》中对“疲劳”的解释是:“持久或过度劳累后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工作效率减退。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与人体相关的疲劳包括两个方面:“1、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而需要休息;2、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对疲劳的较完整的解释:由于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而导致工作能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状态,是一种自然性防护反应。
疲劳分两类:当工作活动主要由身体的肌肉承担时所导致的疲劳叫肌肉疲劳;当由于工作中紧张程度较大或由于工作过于单调而产生的疲劳,称为心理疲劳。
1.2 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疲劳”的解释
加拿大的迈克.普莱利(mike.p.lily,canada)认为,“疲劳”的定义是:肌肉经过一定时间的活动后,出现的运动能力的暂时降低,通常表现为不能够再保持或产生某种准备发出的力或爆发力。
国际运动医学协会主席普罗科朴(polo.capur)认为疲劳问题是运
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运动训练学所要解决克服的核心问题之一,疲劳是机体的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
2、运动性心理疲劳产生原因
体育领域里的心理疲劳是指由于过度锻炼或训练引起的,更多地与身体和感知觉症状相联系,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和动机的减弱(raglinetal.1990)。
有人认为(hackney,1990):过度锻炼与心理疲劳是一个连续体,心理疲劳是其终端,而过度锻炼是连续体的过程。
但也有人强调两者是平行和相互作用关系(henschen,1986;smith,1986)。
我国的张子沙研究指出:心理疲劳并不是由身体能量的消耗引起的,而是人主观体验的一种倦态,它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率,甚至会引起对体育锻炼的厌倦情绪、冷漠态度,妨碍心理健康。
经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体育锻炼中导致心理疲劳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三大类:环境因素、行为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2.1 环境因素
2.1.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气候和生理机制方面。
学生的身体状态不良、患病、过度疲劳后,身体自感不适,在这种情况下,人体的生理机能下降,出现心烦意乱,恐惧不安,间断性眩晕,气虚腿软,短促耳鸣,注意状态分散,四肢乏力等全身性征候。
此时继续练习动作,心理调节机能的承受力超负荷运转,必然导致心理疲劳。
此外,视觉、听觉、触压觉、运动觉、平衡觉等人体感觉器官反应不规则,缺乏必要的训练,在纠正运动感受知
觉的过程中,容易诱发心理疲劳。
2.1.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人际关系方面。
这里面包括动作授予者和练习者、练习者与练习者之间的关系。
授予者与练习者若有长期的成见、隔阂,又不得不在同一环境下进行学习,必然分散注意状态,抑制学习积极性,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
处于同一环境下的练习者之间相处和谐、融洽、愉悦,必然会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使心理处于一种放松状态。
2.2 行为因素
2.2.1主观因素
由于动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欠佳,造成无效反复的练习,虽然练习的方式方法正确,但是协调性太差,肢体配合不当,形成被迫的反复;或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正确,但由于在单位时间内,遇到较多,较新或难度较大的动作,每一次又不可能凭借上一次经验掌握,致使注意状态和精力高度集中。
这样,虽然经过意志努力,克服了一定的困难,但学习效果始终不明显,因此容易会产生疲惫感,诱发心理疲劳,由此产生运动行为偏差可能性也很大。
2.2.2客观因素
主要是锻炼者对场地、器材的不适应性,以及行为目标过高等。
2.3动机因素
2.3.1内在动机
2.3.1.1 缺乏运动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内驱力,运动动机是进行运动积极性的源泉。
运动动机的缺乏,势必造成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冷淡。
这是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常见因素之一。
2.3.1.2注意状态涣散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不集中,练习密度过小,信息处理时间富余,注意状态总是指向运动之外的事。
2.3.1.3情绪状态不稳定
在运动过程中,情绪能主宰人体的机能,干扰学生的行为,甚至引发行为偏差。
较长时间情绪不稳定的运动者,运动行为是无法连贯进行的。
如果此时被迫运动下去,则必然引发心理疲劳,导致运动者行为失误,乃至出现运动伤害事故。
2.3.2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受环境的影响因素较大。
比如学习动作的进度快慢、动作技术的复杂性、联系程序繁琐、授予者教学方法缺乏新意等等。
由此可见,引起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除了与生理疲劳有一定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体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
3、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基本特征
运动性心理疲劳一旦产生,常常表现为动作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分散,对学习活动心不在焉;下课反而生龙活虎;动作练习勉强应付,不愿花费体力和精力;有的甚至厌学;一上运动场就头痛,见到体育老师就躲避。
4、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判别方法
通过一些心理,生理指标的测定,可以比较客观的诊断体育心理疲劳的症状,对于了解其疲劳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运动量意义重大。
但由于运动性心理疲劳具有模糊性和可逆性,所以要准确测定有一定难度。
因此,只能因人而易地采取一些简单可靠的测量方法来综合评定。
4.1观察法
在体育运动中应及时观察运动者的各种反应,借以辨别其心理状况。
例如: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精神恍惚,情绪烦躁,思维混乱,不可名状的沮丧;肌肉松弛,肌群协调不良,动作缓慢,行为不活泼,均是心理疲劳加重的表现。
4.2体温测量用温度计测量肢体表面体温。
当对侧肢体体温之差大于0.5度时,说明有中度以上的疲劳发生;当体温之差大于2摄氏度时,则表明疲劳较严重。
4.3动作稳定性当学生出现心理疲劳症状时,动作稳定性明显下降。
表现为手脚发抖,动作不稳,这说明学生本体感受器的机能状况不佳,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能力紊乱。
以上只是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
如有条件可以进行闪光融合频率,机能血压的测量和分析,以便能较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心理疲劳症状。
需要指出,运动者的心理疲劳现象比较复杂,表现也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采取多指标综合诊断的方法,才能准确,客观的判别
运动者的心理疲劳症状。
5、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防
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预防方法有很多,比如激发和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动机、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的进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改善和优化练习环境、进行适当的心理诱导、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当然,预防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例如身体练习和放松活动相间或交替进行,但最终效果却取决于有计划,有目的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璞.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8
[2]吴本连.体育锻炼与疲劳关系的综述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6
[3]陆阳.析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