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教案
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
2、认识我国气候的优越性。
3、通过对气候特征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我国气候资源的优越性的认识和利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气候的分布以及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气候特征。
教具电脑、投影仪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解释、回答几个问题:一、出示图表:地点纬度1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那么由此可见,我国的气候具有哪些特征:结论:(1)我国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2)冬季我国要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热。
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2、7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4、我国冬季和夏季的降水量有何不同?10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三世界同纬度地区大。
二、那么为什么我国的气候具有这样的特征呢?(一)季风气候显著总结:冬季,我国盛行偏北的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大陆的气流寒冷干燥;夏季,我国主要盛行偏南的夏季风,来自低纬度太平洋、印度洋的气流暖热并且含有丰富的水汽,因此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这种气候叫季风气候。
(二)气候复杂多样总结: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西北距海远,为非季风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属于高原气候区。
东部季风区由于所跨温度带较多,又分别以秦岭—淮河一线和北回归线为界,自北向南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全课总结:我国气候具有三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地理教案设计是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增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控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新版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体会。
进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锤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爱好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可连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 知道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起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
(展现三江源相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板书: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讲授新课]展现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挺拔;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特殊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现,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锤炼学生的视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2《中国的气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气候多样性,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认识的关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概念和气候类型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复杂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对气候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系统的理论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难点: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资料,制作课件。
2.准备与中国气候相关的问题,设计课堂活动。
3.准备板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位置特点。
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吗?”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等。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气候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分区;2. 掌握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3. 理解中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气候的分区及特点;2. 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气候分区的原因;2. 分析中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理教科书: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2. 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 引发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兴趣,提问:你们觉得中国的气候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气候分区图,解释中国气候的分区及特点;2. 讲解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海洋和季风等因素的影响。
三、讨论与实践(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中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列举实例;2. 学生实地观察和记录:将学生分成小组,到校园内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进行观察,记录当地的气候特点,并与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对比。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并结合课堂知识解释所观察到的气候特点;2.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强调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五、拓展与延伸(5分钟)1. 提出拓展问题:请学生思考,除了地理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中国气候?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中国气候分区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小结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分区,掌握中国气候形成的原因,理解中国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布置了相关的作业和拓展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思考能力。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
中国的气候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2. 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气候》。
2. PPT课件。
3. 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气候。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3.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让学生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强调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湘教版地理初二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初二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要紧特点以及阻碍我国气候的要紧因素。
2.学情分析通过往常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差不多具备了差不多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适应,同时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然而本节内容关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专门是对中国气温顺降水特点的形成缘故、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阻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
3.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紧密,本节教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专门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专门天气”、“多气象灾难”4部分内容。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宽敞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畴的季风气候。
第三是多专门天气和气象灾难,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专门天气和洪涝、洪涝等要紧气象灾难。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关心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2.通过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明白温度带喝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要紧特点,学会归纳气候特点的方法。
4.通过学习,分析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阻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温度带图等图标的能力教学重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和温度带划分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差异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一、导入部分——快到国庆节了,大家都想出去玩吧,想去哪儿呢?。
想去的地方太多了。
对!应该多出去走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在出门之前,咱们得做好准备,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是不是?首先咱们得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冷不冷,下不下雨,要带多少衣服,那要得知道这些,那就得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中国的气候》。
请同学们把教材和地图册都准备好,先翻到教材的32页。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气候复杂多样——1、回顾知识:气候和天气说到气候,我就想起了天气,我看了看今天的天气预报,上面说,今天的天气是23——29度,中雨,明天是22——27度,大雨。
那说明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运动状况,它只代表了短时间的天气情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的天气状况,它具有稳定性。
比如说我们广西的气候就是:夏天高温多雨,冬天低温少雨,而且是常年都是如此。
过渡——问——2.气候的特征那说到中国的气候,大家可以在教材上看到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生答:。
(板书)师:复杂多样,这是我国气候的最主要的特征,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我国的气候是如何的复杂。
首先我们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气温。
(板书)讲授——3、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看第一幅图——大家请看课本内的《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首先可以看到它是有不同的颜色和线条组成,观察图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不用的颜色依次表示的是不同的温度范围,用暖色调表示高温,用冷色调表示低温,而在相邻颜色之间的界限用红色线条划分的则是等温线。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中国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气候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2.理解中国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最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使用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区域进行初步了解,并让学生探讨气候对当地人们、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气候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0分钟)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老师可以使用气象或地理的图片、动画、实物等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发现共同点、差异点,并尝试形成自己的思考。
3.3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40分钟)通过教材与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等,并分析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气象现象及其对地区影响。
3.4 影响气候的因素(20分钟)通过教材、媒体,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包括地形、海洋洋流、经度纬度等等。
并且让学生在对不同因素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制作海报或简单调研报告,展现自己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探究。
3.5 总结(10分钟)回归到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思考,总结气候对人文、社会、经济、物种等方面的影响。
并让学生就教学的过程给老师以反馈,帮助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作业1.调查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2.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调查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状况,并尝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3.在海报上展现自己学习气候的过程,并且尝试表现出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师生互动方式老师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小组竞赛的环节,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方式本教案讲授时,既可以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抖音短视频”、“小程序”、“线上战队PK”等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方式。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中国气候分区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气候分布规律。
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气候分区。
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分布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的气候特点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2. 教学地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气候分区图。
3. 教学课件:中国气候特点及分布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中国气候特点及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 介绍中国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2. 讲解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3. 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变,高原地区具有特殊气候特点。
4. 讲解气候分区:根据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将中国划分为五个气候区。
3. 课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判断气候类型及气候区的分布。
教师及时进行讲解和解答。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气候分布规律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制作一份关于中国气候特点和分布的手抄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国气候分区及特点1. 讲解中国气候分区:根据气候特点和分布规律,将中国划分为五个气候区,分别为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高原气候区和干旱气候区。
2. 分析各气候区的气候特点: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高原气候区高寒特征明显,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同时,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记住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并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而难点则在于让学生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教学安排】本节课共计5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给学生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通过研究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让学生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并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让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需要注意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
1. 根据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在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在温度带分布图中,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导入环节:先学环节:1. 生齐读目标,师强调重难点。
2. 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阅读课本32-35页内容,图文结合完成以下题目:1. 描述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2. (1) 说明温度带的划分依据,以及各温度带分布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
(2) 说明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3. 分析温度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意识。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中国的气候》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明显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4)了解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资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提升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树立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析图能力的培养,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等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春节期间黑龙江省与海南省的不同景象。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生答两地气候不同)。
要想了解我国的气候,先来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多媒体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回答:1.黑龙江的漠河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24℃以下)2.海南省的海口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16℃以上)3.两地相差多少度?(48℃以上)4.找出我国1月0℃等温线,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穿过哪些地区?(秦岭——淮河延伸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总结: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多媒体出示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小组合作探究: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受冬季风的影响如何?为什么?3.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结论:1. 冬季风的源地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北方地区首当其充,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地区的严寒,在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阻挡,势力减弱,南方地区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远低于北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地图,深入分析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气候的特点和类型分布。
同时,教师结合实例,讲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根据气候特点和类型分布,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一章:气候知识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掌握气候的形成因素;3. 理解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概念。
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气候的形成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3. 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 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气候的形成因素;3. 讲解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作业布置:1. 复习气候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2. 完成气候类型和气候带的填空题。
第二章:中国的气候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 掌握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3. 理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
1.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大陆性、多样性、季风性等;2.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3. 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地形、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 通过地图和实例,展示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3. 讲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作业布置:1. 复习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类型;2. 完成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和特点的填空题。
第三章:中国的主要气候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气候区;2. 掌握各气候区的地理特征;3. 理解各气候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的主要气候区:南方气候区、北方气候区、西北气候区、青藏高原气候区等;2. 各气候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类型、降水、温度等;3. 各气候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物种植、农业生产方式等。
1.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主要气候区;2. 通过地图和实例,展示各气候区的地理特征;3. 讲解各气候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作业布置:1. 复习中国的主要气候区和地理特征;2. 完成各气候区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填空题。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特征和分布;2.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3.掌握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区划的特征和分布。
难点: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内容1.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的气象状态,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洋流、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类型。
2.中国气候的特点中国气候区划分布不均衡,不仅有南北差异,而且有东西差异。
具体表现为:1.华北-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2.华南-中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雨季约在每年的5-9月。
3.西北-西南地区属于高原、盆地和山地气候区,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夏季较短,冬季漫长。
3.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气候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可以促进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发展;反之,气候恶劣,则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大气污染等。
4.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同的气候类型所适应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各自不同的。
人们要根据气候的特征,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并在实际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例如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温度高,作物生长周期短,需要采取多次播种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西北地区,由于气温低、风力大,需要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以便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料,调查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适应措施。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及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气候的概念、特点有所了解。
但针对中国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学会分析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资源的认知,提高其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2.难点: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图表等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特点,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案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PPT课件,展示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气候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如气候类型、特点、分布等。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2.掌握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4.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理解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2.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3.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多张中国地图的各个季节的气温分布图,引起学生对中国气候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气候的思考。
二、呈现(20分钟)1.引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气候那么丰富多样?2.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气候的等温线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中国气候特点。
三、解释(10分钟)1.解释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中国地处在北半球的东亚季风边缘地带,受大陆气候、季风气候和高原气候的影响。
2.解释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四、巩固(20分钟)1.看图说话:给学生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特点和所学知识说出对应的气候类型。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候类型,展示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并讨论该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拓展(15分钟)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行查找一些中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具体地域,并总结该地气候类型的特点和特色。
2.分析案例:给学生展示一个中国地的气候数据,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分析该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作业一: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气候特点的小作文。
2.作业二:选择一个中国的气候类型,调查该地的气候特点,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七、板书总结中国的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形成原因:东亚季风、大陆气候、高原气候-气候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亚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青藏高原气候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结合图片、数据等形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候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及其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学会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温度带图等图标的能力教学重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和温度带划分教学难点:我国冬夏季气温差异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候复杂多样一、导入部分——快到国庆节了,大家都想出去玩吧,想去哪儿呢?。
想去的地方太多了。
对!应该多出去走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在出门之前,咱们得做好准备,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是不是?首先咱们得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冷不冷,下不下雨,要带多少衣服,那要得知道这些,那就得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中国的气候》。
请同学们把教材和地图册都准备好,先翻到教材的32页。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气候复杂多样——1、回顾知识:气候和天气说到气候,我就想起了天气,我看了看今天的天气预报,上面说,今天的天气是23——29度,中雨,明天是22——27度,大雨。
那说明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运动状况,它只代表了短时间的天气情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平均的天气状况,它具有稳定性。
比如说我们广西的气候就是:夏天高温多雨,冬天低温少雨,而且是常年都是如此。
过渡——问——2.气候的特征那说到中国的气候,大家可以在教材上看到中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生答:。
(板书)师:复杂多样,这是我国气候的最主要的特征,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我国的气候是如何的复杂。
首先我们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气温。
(板书)讲授——3、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看第一幅图——大家请看课本内的《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首先可以看到它是有不同的颜色和线条组成,观察图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不用的颜色依次表示的是不同的温度范围,用暖色调表示高温,用冷色调表示低温,而在相邻颜色之间的界限用红色线条划分的则是等温线。
问——那什么是等温线。
师解——等温线就是将温度相同的地方用曲线连接起来,所以在同一条等温线上面的地方的温度是相等的。
那大家根据图例,找找一月份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方。
小结——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一月份也就是我国的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黑龙江的北部,平均温度是在—32摄氏度以下,其中在最北部的漠河出现的极端低温可以达到—52.3摄氏度,漠河素有中国的“北极村”之称。
而温度最高的地方出现在海南省,平均温度在16摄氏度以上。
那我们通过简单的计算可以知道在一月份,我国的南北温差可以达到40度以上。
我们还发现:在冬季最南端的温度最高,而越往北,也就是越往高纬地区,气温越来越低。
因此,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那就是: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一月份的0摄氏度等温线,然后用笔把这条等温线加粗。
看这条线经过我国的哪些地方。
自东向西经过了淮河,秦岭,四川盆地和横断山脉,最后到西藏的东南。
(教师教学生画图)这是一月份的0度等温线,说明在这条界线以北,整个冬天都是雪茫茫的一片,而以南的地方则就不会存在这样的景象,所以咱们广西就几乎没有过降雪,即使有,也只是很短的时间。
那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幅图,尤其注意的是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各等温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发现在一月份的各等温线在东部是大致与纬线平行的。
讲授——那刚才我们通过看图,总结出了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南北温差大,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温差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可以看看书上32页的阅读材料。
在冬季,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是越来越小,得到的太阳的热量就越少,同时昼长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因此总结出:在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小,白昼的时间短,所以得到的太阳光热少。
而南方则相反,得到的光热多。
还有由于冬季风是发源于北方的,所以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寒冷。
相反,南方由于有崇山峻岭的阻挡,影响不是很大。
这两方面就造成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过渡——4.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在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距大,那在夏天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第二幅图这时我们再来看看我国黑龙江北部和最南端海南南部的气温大概是多少?黑龙江的平均气温是16度,海南省南部七月的平均气温是28度。
相差不会超过12度。
这个时候,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都在20度以上。
那同学们再找一下七月份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最高的气温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在夏季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47度,被称为是火焰山。
而最低的气温出现在青藏高原,这主要是由于地势太高的原因。
所以总结出:气候的差异不仅仅是由于纬度的差异,还有各种复杂地形的影响。
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在夏季全国普遍高温?看图表可以得知:在夏季,太阳直射的是北半球,虽然高温地方的太阳高度角较低,但是白昼时间增长,所以得到的太阳的热量不会太少。
5、我国的温度带划分及范围过渡——有句话叫做是“万物生长靠太阳”,正是由于在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因此有利于全国各地都农作物的生产。
因为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产和发育的主要因素。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度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为此可把》10度的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
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
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各温度带包括哪些地形区呢?请同学们找出来。
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广州省的雷州半岛,海南省和台湾省的南部属于热带。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那看看这条分界线是否似曾相似?那它和我们刚才接触过的那条线比较接近啊?就是刚才我让大家用铅笔勾画划来的那一条,大致与1月份0度等温线相吻合,都经过了秦岭和淮河。
那越过了这条分界线,就到达了暖温带,北京属于暖温带。
那看看属于暖温带范围的地形主要有哪些?暖温带包括了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的南部属于暖温带。
大兴安岭的北部和两侧是寒温带,在寒温带和暖温带是东西延伸的,面积广阔的中温带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高寒区。
6、农作物及熟制过渡——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的温度带?是为了知道咱们出去吃什么?因为不同的农作物有不同的温度需求,所以在不同的温度带可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那我们南方盛产稻米,所以我们以米饭为主食,那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呢?咱们再来仔细地看一下?在热带是什么熟制?是一年三熟,种植水稻和热带植物,亚热带,一年两熟到三熟,是水稻,油菜。
水果有香蕉、柑桔、葡萄、柚子、甘蔗。
到了暖温带,是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盛产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
暖温带的水果有苹果、梨、石榴、枣、山楂、西瓜、桃、葡萄、柿子等,到了哈尔滨,是属于中温带,是一年一熟。
盛产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
所以他们就主要以面食为主。
但是需要注意的,这里是春小麦,春小麦是春天播种,在当年收获,而冬小麦是在秋天播种,在第二年收获的。
总结出:春小麦是春天播种,冬小麦是可以过冬的,在第二年收获的。
而到寒温带是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以面食为主。
因此我们总结出: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是以米饭为主食。
而且在全国范围的熟制来说,自北向南熟制增加。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中国的气候1、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2、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3、我国温度带的划分4、各温度带的范围、农作物及熟制教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基本掌握知识要点,难点突破。
又通过练习巩固了知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1、学生讨论机会不够热烈。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许多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第二课导入——在上一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各地的气温状况,大家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那虽然学习了温度,但还是不够的。
还得知道各地的降水情况。
那大家看看我国的年降水量图。
问——先看图例,也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温度范围,大家找找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经过了哪些省份?。
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不是也是似曾相似?800毫米也经过了秦岭淮河一线,和一月份0度等温线吻合,和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吻合的。
最后再来看看这几条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有什么特点?由于这几条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都是东北,西南方向可以得出,在空间分布上来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那我们就具体的举实例来看在地图册上的18页,大家看到在中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的旁边是几个城市的降水柱状图,那怎么样来分析这样的图,大家先找到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所以我国南北的房屋建筑是不一样的。
在南方,雨水将多,所以房屋时尖顶的,而在北方的话,是平顶的。
更多关于建筑的内容在时间分配上来看,是夏秋降水多,而冬春的降水少。
以后我们会学习为什么我国降水在夏秋多,冬春少。
过渡到自然灾害——重庆今年的洪灾,今春的西南大旱阅读材料——大家看看图上的阅读材料,我国的雨极,一个是台湾的火烧寮,它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是6557.8毫米。
那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咱们重庆的平均年降水量也不过是1100毫米,是重庆的6倍多。
另一个是雅鲁藏布江的拐弯处,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它大概是在东经95度,北纬27度左右。
那大家想想它降水的水汽来源是来自哪里啊?印度洋,而台湾的火烧寮的水汽是来源于太平洋。
复习——学习我们气候中的温度和降水分布状况,那回头再看看我们的旅游路线,让我们很全面的来说说各个城市所属的温度带,熟制和干湿区。
过渡——大家有没有到过沙漠?即使没有到过的话,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对于沙漠来说,就是一望无际的沙丘,没有河流,也基本上没有生物的生存。
大家想想为什么沙漠会这么干旱?因为沙漠不下雨,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蒸发太强烈,即使有一点,马上也蒸发完了。
因此对于干湿区判断,除了需要看当地的降水量以外还有蒸发量。
如果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是较湿润的地区,同时再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则是较干旱的地区,同时根据干旱的程度不同,有分为了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问——大家看看中国的干湿区分布,大家在图上找找,各个干湿区分别在哪里?同时看看图上各干湿区的分界线与哪些等降水量线一致?。
解——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
秦岭淮河——咱们重庆产量最多的水果是什么啊?是橘子,为什么在重庆,橘子可以很好的成长?因为橘子需要的热量和水分都要充足,但是如果换在秦岭以北的地方,由于热量和水分都不够,则不能成长。